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佛陀十大弟子傳─阿那律尊者 (天眼第一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43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佛陀十大弟子傳─阿那律尊者 (天眼第一) Empty
發表主題: 佛陀十大弟子傳─阿那律尊者 (天眼第一)   佛陀十大弟子傳─阿那律尊者 (天眼第一) Empty周六 五月 09, 2015 8:22 am

化老和尚講述
始惰終勤不睡眠 七日七夜血淚穿
積極精進傷雙目 憐愍教授得照天
九十一劫無貧困 百千萬世有福緣
四事請問佛遺囑 功德無盡永流傳



王族七子,隨佛出家
這一位阿那律尊者,也就是「阿菟樓馱」,又叫「阿泥盧豆」;梵語翻到中文的音,有多少差的。我們現在叫「阿菟樓馱」,也就是和「阿那律」的音大同小異。
那麼在今生,這一位尊者他就做斛飯王的兒子;斛飯王有兩個兒子,阿那律尊者的哥哥是誰呢?就是「摩訶男」;他是從佛出家修行,也就是在鹿野苑中最初得度的五比丘之一。斛飯王和釋迦牟尼佛的父親淨飯王是親兄弟,所以阿那律尊者也就是佛的一個堂弟。
淨飯王有三個親弟弟,就是白飯王,斛飯王,甘露飯王。淨飯王有兩個兒子,一是悉達多,也就是釋迦牟尼佛;二是難陀。白飯王有兩個兒子,一是調達,也就是提婆達多;二是阿難。斛飯王有兩個兒子,一是摩訶男;二是阿那律。甘露飯王有兩個兒子,一是婆娑;二是跋提,就是小賢,也是從佛出家,在鹿野苑中最初得度的五比丘之一。
佛陀成道後,回到故鄉迦毗羅城,說法教化,很多王族的人也都隨佛來出家──阿那律尊者也和跋提、阿難、提婆達多等七位王子,一起隨佛陀出家修道。


尊者無貧,宿世有因
「阿那律」是梵語,翻譯到中文的意思就是「無貧」,就是總是富貴的。他為什麼就總是富貴,總也不窮呢?
在無量劫以前,弗沙佛的時候,那時候世界饑饉。饑饉就是世界鬧荒年,人人都沒有飯吃了,吃草根呀、樹葉呀,都要餓死。因為在那時候,他曾經供養過一位辟支佛;雖然證果的聖人,他也有他的這種因果。這個聖人在因地修行的時候,盡修慧不修福;所以在他住世這段時間,就趕上人人都沒有飯吃,他自己也就沒有飯吃,沒有人供養他了。
這位聖人是個辟支佛,比阿羅漢又高一點。但是他修慧不修福,所以就感上這個苦,在最困難的這個時候,他教化眾生。雖然是聖人,也要吃飯。這位辟支佛在山上修道,他的願力是每逢七天到城裏邊去化一趟緣,就是托缽乞食。七天下一次山,就化七個門口的緣;如果在這七個門口,沒有人布施給他飯,他就不再化緣。本來在七天以前,他就沒有得到飲食;這一次又下山,化了七家門口,又沒有人布施給他,於是這個辟支佛就托著空缽回來。
回來時,遇到一個窮人在這兒耕田。這個耕田的窮人就是誰呢?就是阿那律。阿那律在宿生,在那兒耕田,吃的是稗子飯。稗子飯,就是這穀裏頭的最不值錢的那種米,最不值錢的;那麼因為他窮,所以就吃這種米。這個辟支佛,托著空缽回來了,這個農人知道這個情形,就很悲痛,很同情這位出家的老比丘。為什麼化不到緣呢?因為那個時候鬧飢荒,沒有飯吃,每一個家庭自己生活尚且都發生問題,怎麼有餘糧來布施給出家人呢?所以這個辟支佛就托空缽了。
這個阿那律,當時是一個種田的農夫,也是非常貧窮的人,要用勞力來換取生活的安定;所吃的,也是一種最便宜的米,叫稗穀米──就是在穀子裡邊生出來的草結籽,這種米是最便宜、最不值錢的。他天天做工,就吃這種米;一早就帶著這中午的飯,吃完了,晚間就回家。可是這天中午,他看到老比丘沒有化到緣,他就生出了一種同情的心:「你這個出家修道的人,遇到這飢荒的年景,就沒有飯吃了!太可憐了!」於是就問:「啊!聖者呀!您吃不吃我這個稗子米呢?如果你不嫌棄的話,我可以供養您了。」他供養的時候,他並不知道這位老比丘是辟支佛,他不過就看見這位老比丘去化緣,沒有乞到他所願意得的飲食。
這辟支佛沒有齋飯,肚裡頭也有點不舒服,說:「你肯布施給我?那你自己吃什麼呢?」他說:「這一天不吃,不要緊!我家裡還有呢!」這位辟支佛就說:「那真好了!我就接受你的供養!」這位辟支佛看他這麼誠心來供養自己,於是就給他回向:「所謂布施者,必獲其利益;若為樂故施,後必得安樂。」你現在布施給我,你想求什麼,我一定滿你的心願,你得到你應得的利益;你要是因為想求快樂而做布施,你將來一定得到快樂。就說:「我受了你的供養,你以後生生世世都不會再窮了!」就接受他的供養了,把這一頓稗子米的飯給吃了;吃完了,你說怎麼樣呢?
這辟支佛就顯出神通,現出十八變。這羅漢有十八變,辟支佛也有十八變;身上出水、身下出火,身下出水、身上又出火,又踴身虛空等等,有十八種的變化。總而言之,這個變化,都是普通人認為特別奇怪的。現了十八變之後,說完了這話,這老比丘就走了。
由他把飯布施給這個辟支佛了,你說怎麼樣啊?這就奇怪了!奇怪的事情就生出來了。什麼奇怪的事情啊?哈!講起來你們都不相信,我也不相信;不過這個經上釋迦牟尼佛這樣講的,不由得你不信,不信都要信。
怎麼樣子呢?他繼續在地裏頭耕地,一鋤那個地,從地裏就跳出一隻兔子來;這兔子很調皮的,就和他開玩笑。怎麼開玩笑?譬如他用鋤頭來耕田、鏟草,這隻兔子就往他這個鋤頭上來碰,咬他的鋤頭;他說:「我這沒有時間,我在這做工的,你不要搗亂我!」他就用鋤頭往前一撥牠,這個兔子怎麼樣呢?很有一點的功夫的,一跳就跳得很高,跳到他臂膀上,那麼趴著不動。他就用鋤頭往下撥這個兔子,卻怎麼也擺脫不掉,好像在他身上生了根似的。
這回他可就生一種恐懼心:「這怎麼辦呢?這個兔子長到我身上了!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呀?」也不做工了,於是就趕快回家,讓他的太太看一看,這是怎麼一回事啊?怎麼這個兔子趴到他身上,就不動彈了呢?晃也晃不掉,是怎麼樣子也拿不下來了。
回到家,就叫他太太把這隻兔子從臂膀上拿下來。他太太把兔子一拿下來以後,本來是一隻活的兔子,現在變成金兔子,是一個金子的了,這個兔子是一塊金子。那麼由此之後,把這個金子拿去換成錢,割一塊,這個金子又長出來;割一塊,這個金子又長出來。因為窮人他不敢拿著這一個金兔子去賣,所以他先剁下一條腿來,再剁前腿,然後四條腿剁下來,拿去賣了,回來,這個兔子又長出四條腿來。從此之後,他這個錢、財寶就無窮無盡了,就不知道有多少錢;因為他有這隻金兔子,隨時斬去牠的腿,隨時就生出來,就這麼奇怪!
由此他不單這一生富貴,生生世世都富貴,九十一個大劫享受富貴,在天上、在人間、在任何地方,他也不窮,所以叫不貧。他供養辟支佛時,並不知道這是個辟支佛;不過供養完了之後,這位辟支佛給他迴向,他自己就得到這不貧的果報。因為他如此誠意,把他唯一的午飯供養辟支佛,以這個功德得到果報,九十一劫都是富有。無貧就是沒有貧困,沒有困苦艱難。所謂「九十一劫無貧困,百千萬世有富緣。」於九十一劫,他都不窮,都有富因緣。


供養聖僧,福慧雙增
你們看,供養辟支佛得這麼大的果報!有人說:「那我也供養辟支佛,將來於九十一劫也會富,般般如意,種種現成。」那要看你的福氣怎樣,要能遇到真正的聖僧、辟支佛。譬如臺灣的廣欽老和尚,他十幾天沒吃飯,如果你供養他一頓,你也會發財的。可是現在沒有機會,因為他已經圓寂。如果他還沒有圓寂,我不會告訴你的,我要是告訴你,會令你生出一種貪心賣房子賣地也要去供養廣欽老和尚了,所以我給你一個後悔藥,給你嚐一嚐後悔是不是苦的。
在佛教裏頭,這個布施是「捨一得萬報」,在《地藏經》上是這樣子講的。那麼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深信這種道理,對於這個道理不應該生一種懷疑心,你看阿那律尊者,他供養了辟支佛,就得到這種的果報。在中國,要是有一千個和尚,有一千個法師裏頭,一定會有一個阿羅漢。你不要見著這個和尚,就以為是阿羅漢了,不是這麼容易的。一定要夠一千個裏頭,會有一個阿羅漢;不夠一千個的時候,沒有阿羅漢的。或者單單一個也是阿羅漢,那要看你認識、不認識,好像阿那律尊者他就只供養一個和尚,但是這個和尚就是辟支佛,他就得到這種的好果。
那麼講到這個辟支佛去托缽、化齋,為什麼他化不著齋?這又要講起因果來。「修慧不修福,羅漢托空缽;修福不修慧,象身掛瓔珞。」你單知道修智慧,說是我學習經典,來研究佛法,這不錯!開智慧。但是你又要做布施,又要栽培你的福,又要求福,在三寶面前種福。如果你不種福,就羅漢托空缽,你單單修智慧,不修福的話,你這個羅漢出去化緣,就沒有人布施給你。為什麼呢?你在以前沒有種過福,沒有修過福,所以就沒有福。
修福不修慧,單單知道做好事、做功德、做善事,而不修智慧,不求智慧,這將來怎麼樣呢?象身掛瓔珞,你就托身做一個大笨象,elephant,在那個象的身上掛很多珠寶、玉器、瓔珞。瓔珞也是一種裝飾品,戴上好看的,那麼以前的女人頭上都戴瓔珞,這個瓔珞看得是很美麗的,中間是空的。那麼象身掛瓔珞,這有福,但是沒有智慧,象沒有什麼大的智慧。所以我們修道應該又要修福,又要修慧,內裏邊也要修,外邊也要修,內聖才能外王。內聖就是自己裏邊修得光明了,有智慧了,聖明了;外王,外邊你也要去做好事。所以要內功外果雙管齊下,這才能得到道的相應。


始惰終勤,雙目失明
阿那律尊者是佛的堂弟,最初跟著佛出家的時候,他最歡喜什麼樣呢?最歡喜睡覺。每逢佛一講經說法的時候,人家是入定,他常常入睡,入睡眠三昧不聽經,就睡覺;佛講經正講得很妙的時候,他睡得也很妙,睡得什麼也不知道了。他聽佛說,這個「妙」,就是什麼也不知道,不可思議就是個妙;他想,那我就睡覺!他這一睡覺,你說怎麼樣呢?有一天,佛就呵責他:
咄咄胡為寐,螺螄蛤蚌類;
一睡一千年,不聞佛名字。


咄咄,這是責怪之辭;胡為寐,你為什麼要睡覺?你就好像海裡那個螺螄蚌蛤似的,一天到晚總瞇在殼裡邊睡覺。一睡就睡了一千年,也聽不見佛的名字!這就是佛發起脾氣來罵他,你這個東西啊!真是沒有出息,你真是不長進!這麼懶惰,就知道睡覺!
尊者被佛這樣呵斥之後,就發了慚愧心了,自己就哭,責罰自己:「啊!你為什麼這麼沒有出息?你怎麼天天要睡覺?這回我單不叫你睡覺!」於是他不像以前那樣無慚無愧,他就發奮、發大精進力,好像汽車加油一小時走一百五十英哩。從此以後,他就不睡覺了,白天也不睡覺、晚間也不睡覺!一天到晚也不准自己睡覺!可是他這個不睡覺,是真正發心想要學習佛法。一連七天七夜沒有睡覺,你說怎麼樣呢?嚇!把眼睛都瞎了。這個眼睛白天它做工,晚間要休息的;你不給它休息,它疲倦到極點了,就不幹了、罷工了,眼睛一罷工就看不見囉!
修持三昧,照天照地
釋迦牟尼佛一看,這個小弟弟太可憐了,對他生一種憐憫心,因為精進研究佛法,把眼睛都瞎了。於是就教他修「樂見金剛照明三昧」;他依法修這種的三昧,即刻得到天眼通。不單得了天眼通,還證得「半頭天眼」;他這個頭上,半個頭都是天眼。他觀三千大千世界,十方所有的地方,他都可以看得非常的清楚,就像看手掌上的菴摩羅果一樣的。菴摩羅果,是印度的一種水果。這是阿那律不用眼睛可以來看,他眼睛瞎了,但是他可什麼東西都可以看得見。所以阿那律尊者,他是「天眼第一」。
佛十大弟子中各有第一,阿那律尊者是天眼第一。為什麼他天眼第一呢?因為他為了佛法而瞎了眼睛,所以佛又以佛法來給他眼睛,這個眼睛和肉眼是不同的,而是天眼。所謂「天眼通非礙」,不單能看人看物,天上地下,虛空裡任何地方它都看得見,以凡夫的眼換聖人的眼是不錯的,相信大家也會羨慕的,但是你放不下,不能七日七夜不睡眠,所以得不來的。我講的是老實話,不打妄語,絕對是真實不虛。
所謂「始惰終勤不睡眠,七日七夜血淚穿;積極精進傷雙目,憐愍教授得照天。」他一開始修道很懶惰,以後就很精勤不再睡眠。他七日七夜不眠,大概眼睛流血使雙眼失明。積極精進傷雙目,佛憐憫他,所以教他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。因修這種定,他便得到天眼通能照天照地。
那律眼根,旋見循元
佛詢問每一個弟子、每一個菩薩,各人所證得的圓通。阿那律尊者所證的,就是眼根圓通。他說:
引言回復 :
我不因眼,觀見十方,精真洞然如觀掌果,如來印我成阿羅漢;
佛問圓通,如我所證,旋見循元,斯為第一。
說我修這種定,修的時間一久,就證得「半頭天眼」。我不是用肉眼來看東西,是用天眼,十方所有的地方我都可以看得見;這種最精妙、最真實的,看得非常的清楚,就像看手掌上的菴摩羅果一樣的,如來印證我,說我是已經成阿羅漢果了。我阿那律所證得的,回來這麼旋見,順著自己本有的真性去修,這個法門是第一。
《華嚴經》提到:「又放光名眼清淨,能令盲者見眾色。」十方諸佛菩薩又因為眾生的機宜,而放出一種的光明,就叫眼清淨的三昧光明。這種光明能令看不見的眾生,看見一切的眾色。看不見的眾生,他眼睛是瞎了,可是人若有誠心,這個眼睛瞎了,那個眼睛又可以睜開。
我們每一個人有八萬四千毛孔,在每一個毛孔上都有眼睛;可是你那種眼睛沒有睜開。要是那種眼睛睜開了,也能見到種種的色相,一切都能看得見。我們每一個人手上都有百千萬的眼睛,在手上每一個毛孔都有眼睛,都可以看見東西;只因為你不修行,很懶惰,所以你雖然有這個眼睛,但是不會用,也沒有睜開。那麼得到這種光明,或者你有因緣就會睜開眼睛。所以前幾天果璲說俄國有這樣的人,或者偶爾有這樣的人,他這是手上的眼睛睜開了,所以他不是由一種觸的感覺所知道的,而是能看得見的。你叫他摸,摸不出來是什麼顏色,一定是能看得見,才可以的。那麼這種看得見,就是由智慧眼,或者天眼看見的。
好像阿那律尊者,因為懶惰,佛在那兒講經,他就在那兒打呼睡覺,好像我在這兒講經,你們也有睡覺的一樣。所以佛就呵斥他為什麼常常睡覺?受到佛的呵斥後,阿那律尊者發了心,七天不睡覺,把眼睛瞎了;眼睛瞎後沒有多久,他得到天眼通,還可以看見一切物,可是不是用凡夫這個肉眼看的,這也就是他天眼第一的原因。
所以你們聽經的人,無論哪一個人都應該坐那兒打起精神來,不要東看西看,南看北看,又望望門口,又望望窗,又望望佛,東張西望的,這是心念不專一的表現。聽經要鄭重其事,要老老實實地在那兒聽經,這時候你才能得到這個法,才能得到法喜充滿。你天天不專一,或者在那兒打妄想,所以聽了經也不懂,好像耳邊風,從這隻耳朵鑽進去,從那隻耳朵又跑了。

八法自律,為座右銘
阿那律尊者,以八種的繩規法則,來自己約束自己,自己管著自己,作為座右銘,也可以做我們的座右銘。這八法是什麼呢?
(一)多欲非道,少欲是道。你若貪吃是吃欲、貪色是色欲、貪財是財欲、貪做領袖是領袖欲,所以多欲,是不合乎道;你若沒有這些欲,就是道。
(二)憒鬧非道,隱處是道──在熱鬧場所,是不合乎道;你到阿蘭若處,就是寂靜處,是道。
(三)放蕩非道,制心是道──盡放肆、無拘無束的,也不是道;你能把心制之一處才是道。
(四)多念非道,定意是道──你多打妄想,雜念太多,也不是道;你的意念能專一、不打妄想,就是道。
(五)無厭非道,知足是道──貪而無厭,不是道;你若能常常知足,就是道。
(六)懈怠非道,精進是道──你若懶惰,聽經睡覺,就不是道;往前勇猛精進,才是道。
(七)自私非道,為公是道──你若自私自利,這是不合乎道;你能大公無私,才是道。
(八)愚闇非道,智慧是道──你做愚癡、無明、黑暗的事情,譬如牛吃草,你也要學牛吃草去,狗吃大便,你也要學狗吃大便,這就是愚闇,不合乎道;你要有智慧,才合乎道。
四事請問,佛之遺囑
在釋迦牟尼佛將要入涅槃時,告訴大家,說:「我於今天半夜就要入涅槃了。」一聽說佛要入涅槃了,所有的弟子就都哭起來了。尤其阿難尊者和佛是堂兄弟,他哭得更厲害,痛哭流涕。這時候,阿那律尊者因為沒有肉眼,他就不東張西望的,沒有這麼多的妄想,於是乎,他心水就很清的。
他就對阿難說:「尊者!你為什麼哭得這個樣子呢?你哭能當什麼事情呢?現在還有事情應該辦的。佛就要入涅槃了,我們以後有很多事情怎麼樣處理,你應該請問佛啊!」阿難說:「請問什麼?佛都要入涅槃了,還有什麼事情可以辦的?!有什麼比佛入涅槃這個事情更重要?」他說:「這有四種事情,非常要緊的!你若是不把這四件事情說明白了,這怎麼可以呢?」阿難說:「什麼四件事情啊?你說來我聽一聽。」
這阿那律尊者說:「第一,結集經藏,這是重要的事情!在這個經典的一開始應該用什麼字來代表?第二,我們現在是以佛為師;佛入涅槃之後,我們又以誰為師呢?第三,現在佛住世的時候,我們依佛而住,隨著佛住到一起;佛入涅槃了,我們又依誰而住呢?住到什麼地方去呢?第四,佛住世的時候,佛能調伏這惡性比丘;佛入涅槃之後,這惡性比丘又怎麼樣去降伏他呢?你應該以這四種事去請問於佛才對的。」
阿難尊者把眼淚擦乾,就去問佛:「佛!您就要入涅槃,我現在有四件的事情想請問世尊,請世尊慈悲答覆我。」釋迦牟尼佛說:「好啊!你有什麼問題,現在可以問了。」阿難就把以上的四種事情請問佛,佛答覆阿難的問題:
第一,結集經藏,經的前面應該用「如是我聞」這四個字來代表。
所以一切的經典前面,都有「如是我聞」四個字。如是,是指法之詞,就是說這個法,所以這是一種「信」的成就,你信它,就「如是」;不信它,就「不如是」。又者,「不變名如」;這個「如」,就是「不變」;「隨緣曰是」,隨一切的緣,這就叫「是」。雖然隨緣而不變,不變而又隨緣,這也就是如如不動,了了常明,所以這就叫「如是」。
又者,這個「如是」,是「印可」之意,就是你若做對了,你和佛的心是一樣的,就叫「如是」;你若和佛的心不同,就叫「不如是」。如是我聞,阿難說:「如是之法,是我阿難親耳聽見佛所說的;不是我自己的杜撰,不是我自己編造出來的,是我從佛那兒聽來的。」
第二,佛入涅槃之後,要「以戒為師」。
所有一切的比丘、比丘尼,必須要依照戒律去修行。若不依照戒律去修行,佛法就會滅亡;依照戒律修行,佛法就住世。有一人依照戒律來修行佛法,佛教就有一分的光明;有十人依照戒律去修行,在佛教裡就會放十分的光明。若有百人、千人、萬人,人人都依照戒律去修行,不犯佛所說的戒律;這個時候,無量無邊的光明,就會把這世界的黑暗都給照化、消滅了。所以持戒,依戒修行,是最重要的。
第三,佛入涅槃之後,比丘要「依四念處而住」;四念處,就是「身、受、心、法」。
觀身不淨,受、心、法,亦皆不淨;所受的也是不淨,心也不淨,法也不淨。觀受是苦,你看「受」,知道是苦了,那麼身、心、法,也都變成苦的。觀心無常,這身、法、受,也都是無常的。觀法無我,這身、受和心,也都是無我的。所以雖然說「四念處」是「身、受、心、法」,可是它們都有連帶關係。在佛入涅槃之後,每一位比丘都應該依「四念處」而住,時刻都不應該捨離,這是佛所吩咐的。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,這樣囑咐一切的弟子,所以有很多的比丘都修這四念處法。
第四,對惡性比丘,默而擯之。
惡性比丘,你沒有法子和他講道理,只可以不和他講、不和他辯論;讓他自己生懺悔心,就會也要守規矩。所以這是一個最好的辦法!怎麼叫惡性比丘呢?他就不守規矩,專門來搗亂大家修行;總而言之,作出一個特別的樣子,與眾不同。
阿難以四事問佛,佛答覆阿難這四個問題。所謂「四事請問佛遺囑,功德無盡永流傳。」阿那律尊者教阿難尊者以四事來請問佛,對這四事的遺囑是什麼;所以,他的功德無窮無盡,永遠都流傳在世界上。如果不是阿那律尊者教阿難去向佛請問四事,我們現在也不知道如何處理這四種事情。

佛為授記,普明如來
釋迦牟尼佛在法華法會上,給憍陳如尊者授記,佛號為「普明如來」;同時也在法會中,告訴的大眾,說我現在還要給阿那律等這五百阿羅漢,乃至這一千二百五十位弟子來授記,佛號都是「普明如來」。他們這麼多的阿羅漢,都應該得到無上正等正覺,證得佛的果位;這麼多的阿羅漢,都同叫一個名號。
這五百阿羅漢也像憍陳如一樣,於未世應當尊重讚歎、供養恭敬六萬二千億這麼多的諸佛,然後一個挨著一個,都成佛了。他們互相輾轉而授記,等我入涅槃之後,某某個比丘,就應該成佛了。成佛之後,也圓滿具足一切的神通,他的國土非常莊嚴清淨,所有的菩薩和聲聞眾等,都非常勇猛精進。所度化的那個世間,就像釋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是一樣。佛的壽命,有六萬大劫那麼長;正法住世,有十二萬劫那麼長;像法住世的時候,也有二十四萬大劫那麼長。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佛陀十大弟子傳─阿那律尊者 (天眼第一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讀書會 :: 佛學名辭釋疑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