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5/08/04晨語簡記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08/04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2015/08/04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04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8月 04, 2015 7:53 am

20150804薰法香如是我聞思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尋光明之源來意之至誠
光速自遠不惜光年之遙
天福非常自捨輕安之樂
淨梵靜慮修福而來供佛


這段文就是要來回應過去,我們一直說大通智勝佛說《法華經》,十六王子請法,法會之光照耀到東方世界,盡梵天共,很多都是從東方開始,十方都看到這道光,尋光而來,來的地方都是從很遠,五百萬億諸國土。所說的就是空間,橫遍的空間,很遠、很長的空間,五百萬億諸國土,又多,又是遙遠,很多的宮殿,從很遙遠的地方而來。就是找這道光,尋這道光,這個光明的來源,知道這是大覺,大覺在人間,所以這些梵天王、宮殿都乘光而來,就是要來找這道光的源頭。我們說過了,光,這光明就是道理,道理對天人來說,是至高無上的珍貴,是天人所尋找,一直要找的道理。有形的物質,他們已經享受很多了,再怎麼享受,他們知道天福也有享盡之時,唯有真理,真理是永恆。所以真理,那就如一道光明,他們就要找到這道光明,去找光的來源,就是道理的源頭,所以他們尋光明之源而來,意之至誠,是最虔誠的誠意,要來探尋道理的來源。

所以說「光速自遠」,很遠。以光年來算,是很遙遠,一光年是九兆四千六百億公里,這表示很多很多,且光只是一光年,何況五百萬億諸國土呢?你們想,這是有多長、多廣、多遠?我們常常說,四大,應該要說五大。四大,除了地、水、火、風,當中還有空,就是遍虛空法界,那是很廣、很大,何況遍虛空法界不是一個太陽系,還有其它。就如最近科學家所發現到的第二顆地球,第二顆地球距離我們的地球是一千四百光年之遠。光年是算遠距離,你想,何況是梵宮殿,他五百萬億的梵天宮殿,這個數字我們就知道,到底是多少、多遠、多廣,所以,「光速自遠不惜光年之遙」。道理這樣過去,速度很快,在佛的世界,大通智勝佛的世界,他將要轉法輪,這道光速多麼快,多麼遠啊!這麼遙遠的地方,卻是不惜辛勞,從這麼遠的地方,這些梵天王,還是共同聚集,用很快的時間找到這道光來聚集,這是表示很有誠意。

梵天,那就是「天福非常」,天福是很大,才有辦法生到梵天。在梵天,他們就是「自捨輕安之樂」,他們能在梵天享受,享受著他們物質的快樂,何苦呢?只是為了一個道理,他們很快速,這樣從東方向西推尋,十方共聚到佛的道場來,像這樣,「自捨輕安之樂」。他們能好好地在宮殿享受,用這麼長的時間,經過這麼大的空間,所以他們必定要用光速,光的速度,那就是很快,不是像我們用走的,不是像我們用坐車、搭飛機,不是。光速,想想看,我在這裡說話,現在幾十個國家地區的慈濟道場零秒差,他們同樣在聽我說,現在同樣這樣聽,也都同樣虔誠。同樣這麼早,有的人要開車,如昨天聽到美國慈濟人,從新澤西開車到紐約,要一個多鐘頭的車程,每天早上天未亮,四點多出門,五點多要聽經,每天都是這樣來回精進。我在臺灣說話,他們到紐約的道場,零秒差,聽現在我在說話的聲音。

這就是靠光速傳播,這樣的距離,卻是沒有秒差,你們想,這個光速是多麼快呢?應用光速傳播科技,將這個聲音送到遙遠任何一個國家,在地球上雖然說有時差,卻是運用光速傳播,現在我在說話這個時間,他們能這樣很快傳過去,這就是叫做光速。「自遠不惜」。多遠啊?算光年的,那麼的遠,又是五百萬億諸國土梵天宮殿,各距離都很長、很遠,從這麼開闊、大的距離,要集合向這個地方,佛所說法的道場,可見這就是虔誠。「天福非常」,很大的天福。不過,天福再怎麼大都不是永恆,所以他們願意捨棄在那裡享受的天福,雖然輕安快樂,他們也願意捨。所以「淨梵靜慮修福而來供佛」。在梵天,就是清淨無染的世界,最乾淨,最無欲清淨的梵天,那就是至高無上的梵天。有物質看得到的色界,他們在最清淨無欲的地方,完全在修靜慮,他們所享受的是禪悅,他們的生活就是享受在禪、快樂的境界,這是梵天的生活。

禪,也叫做思惟修,也叫做靜慮,都叫做禪。所以他們放棄了禪悅,很歡喜,禪的輕安快樂,這樣而來供佛。能夠生在梵天,清淨無染的世界,他們是在人間時修行,不只是造福,又是持戒,持戒、造福極圓滿了,所以才能生在梵天,這樣在那裡享受。卻也是為了追尋道理之光,從這麼遙遠的地方也來了,可見道理是諸天所尊重、所恭敬。所以,有一天,佛陀在天將黎明時,在那個地方靜坐,忽然間有一位天人從忉利天,他捧著花,很莊嚴來供佛。天人來時,周圍有一道瑞光,大家,僧團都感覺到了,「為什麼會有這一道瑞光集中在佛的周圍呢?」這些比丘看到了,境界不可思議,又看到佛陀微微的笑容,大家覺得很奇怪,到底這個時刻,佛陀的心境,周圍的瑞相是怎麼來的?大家共同就來問佛了。

佛陀就緩緩地將眼睛睜開,看到這些弟子已經圍繞在周圍了,佛陀,釋迦牟尼佛就說:「在附近有一群婆羅門,大家,這些長者大家集會,他們舉行了一個花祭,用花,大家來集合,各人在一個清池邊,大家集會,舉行一個花會,盛花會。就是去採集最美的花,來到花池邊,大家來展示各種花的美。這是有錢人、有福的人,他們每年的集會,就是在一個清池、境界很美的地方,圍繞在淨池邊,要欣賞來自各地不同的花。這種花的集合,就是大家共同作樂、欣賞歡喜之時。其中有一位婆羅門,請一位採花人去遙遠的深山,要去採花,希望採來最奇巧的花。這位採花人他真的就去了。從山上採下來的花,是這麼的奇特,種種不同的花,他盛在花盆裡,很高興要拿回來。到路上時就遇到佛陀,看到佛那時候起了歡喜心,佛陀三十二相,行路如風,看到,遠遠看到就是很高興,由不得自己就向佛的面前,向佛獻花。

他的內心這樣想:要遇到佛,供佛,很不容易,現在能見到佛,能親自獻花供佛,這個機會難得。供佛之後,我可以趕快再回到山上,再去採花,花再採就有了,要供佛的機會是很不簡單。所以他把握當下,及時獻花供佛。這個人供佛之後,佛陀為他祝福,歡喜,趕緊再回到山上去,開始爬樹採花。到了樹上,一不小心,就從樹上掉下來往生了。因為供佛這念很歡喜的心,雖往生,乘著這個福,生在忉利天。所以他自己覺得:我能捨凡間堪忍的世界,轉生,剎那之間就化生在天堂,所看到天的境界之美、莊嚴,到處都是盛開的這麼美麗的花。他感恩,是託佛陀的福,佛為他說法,他歡喜,就這樣剎那之間,往生後就化生在天堂。為了報佛恩,將天花奉上佛陀,在一大早天未亮的這個時候。所以周圍的人會感受到天人來供花那種瑞相,雖然其他的人沒看到,不過佛陀感受到了。天人供佛,比丘大家感覺到的是瑞相之光,所以請教佛陀,佛陀說,就是沒多久前這個時間裡,遇到採花人的供養,這位採花人已經生天了。所以大家覺得不可思議,這種發心供養,歡喜的心,得佛教法這個福,實在是無可限量。聽到佛陀這樣說,看到佛陀的禪悅,在定中受供那種歡喜,定中受供像是在微笑一樣,這是比丘所看到的瑞相。

道理和這個一樣,大通智勝佛同樣要轉法輪那時候,那種光明的照耀,梵天王捨棄了輕安禪悅的快樂,「淨梵靜慮修福」,他們這樣將享受放捨,就來到大通智勝佛面前來供佛,這是一個很開闊、很遠的世界,這樣來供佛,道理相近。釋迦佛是娑婆世界的現在佛,大通智勝佛是在什麼樣的世界呢?我們無法感受得到,但是,是一個壽很長的世界,這是在佛經裡有表示出來。這就可見,我們瞭解,佛陀威德、真理光明能照射遠方,遠方能夠感受到道理,所以這道理之遙。我們要知道,道理沒有空間可隔礙,道理在虛空法界很普遍,所以能感受到道理的來源在哪裡,那才是很遙遠的地方。就如大通智勝佛對我們現在來說,他是幾劫呢?佛陀說,無央數劫,無始的無始以前的無始劫,那就是很遙遠。道理來自很遙遠的源頭,所以要用光速、光年,因這麼遠的世界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,道理是無處不在,但是道理的源頭來自遙遠,所以我們現在要追求的道理,現在已經到末法這個時代了,我們懂得追求道理,那個源頭又更久遠了,所以我們要懂得珍惜。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,

經文:「世尊甚希有,難可得值遇,具無量功德,能救護一切,天人之大師,哀愍於世間,十方諸眾生,普皆蒙饒益。」

因為天壽再怎麼長久,福再多,都有享盡之時,所以「非常」,不是常,他們還是要追求道理,得到道理,才是真正得救,不會又在六道輪迴。這是梵天所追求的道理,才說「天人之大師,哀愍於世間」。唯有佛知道天也非究竟,所以需要佛的道理來救護,不必再來人天或者是六道輪迴,所以請佛,如天人之大師,「哀愍於世間,十方諸眾生,普皆蒙饒益」。只要有道理,就能利益群生。接下來的文這樣說,

經文:「我等所從來,五百萬億國,捨深禪定樂,為供養佛故。我等先世福,宮殿甚嚴飾,今以奉世尊,惟願哀納受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我等所從來,五百萬億國」;橫遍空間所經過之土,其來之廣大遙遠,五百萬億國。


「我等所從來」。自我介紹,來到佛的面前,向佛恭敬頂禮,同時獻供,同時繞佛,這都是表示最虔誠的敬佛,之後,他們坐下來就要自我介紹。「我等所從來」。我們是來自很遠很遠的地方,很遼闊的世界,有五百萬億國,所經過五百萬億國,各個梵天王、宮殿,全都集合在佛的面前了。所以橫遍空間所經過的國土,有遠有近,五百萬億國,五百萬億國土,這樣橫的空間,橫遍空間所經過的地方,五百萬億國。這就是很廣、很長遠,距離以現代人來說叫做光年,這麼長遠,無法計算的公里數,很長、很廣、很遠。這個大空間,橫遍很廣。所以「其來之廣大遙遠」。來的地方就是那麼遠,這麼開闊的地方,遠,有五百萬億國這麼遠,全都到了。

經文簡釋:
「捨深禪定樂,為供養佛故」;諸梵天王,皆住禪思一心。寂靜之樂,因佛光照,捨禪定樂,自遠而來,為供養佛。明來意之誠,自遠趨風,不惜光年之遙勞頓。天福非常,故捨禪之樂,而來為供佛故。


每一個梵宮殿都是天子,全都「捨深禪定樂,為供養佛故」。大家捨離了他們的享受快樂,這些梵天王,他們都是「住禪思一心」。人人都是在靜思惟中,在靜慮中,很輕安,很自在,這樣在享受的境界,他們這樣捨棄了,「捨深禪定樂」,就是捨)最高的禪定,那個境界的快樂,那就是叫做輕安自在的快樂。因為一道的佛光,所以這道理之光照耀。我們大家為了要推尋這個道理的源頭而來,所以這樣捨禪定樂,為了要找道理的源頭,大家捨棄了這分輕安自在,這種的快樂。從遠方而來,只有一個目標,就是為供養佛。

這段的文,完全都是在敘述梵天的誠意,來意是很虔誠,至誠,無上的誠意。所以他們這樣自遠方趨風,從在遙遠的地方。「趨風」的意思就是說,用如風速一樣的,很快地,在那個地方為了找這個光,他就以風速,很快,就是「不惜光年之遙勞頓」,「光年之遙」就是很長很遠,用風速快速的時間。這樣雖然是很辛苦,與他們在禪定,靜靜地在那個地方,輕安自在,為了要推尋光的來源,他們就要用很快速,經過了這麼長距離的地方而來。所以說,他們是因為「天福非常」。這個「非常」,就是不像平常的福,另外一個意,意思,就是也不是永恆。雖然異於平常人的福,平常人你再怎麼樣的福,都沒有梵天那麼大的福。所以異於諸天人間的福,就是大很多的福。但是再怎麼樣的大,也無法是永恆,唯有真理是永恆的。所以他們用最誠懇的誠意,乘著風速而到遙遠的地方來見佛供佛,這種的誠意。所以他們捨禪定之樂而來供佛。

經文簡釋:
「我等先世福,宮殿甚嚴飾」;我等之輩,以先世時修禪定福,今生梵天,所感宮殿,甚是嚴好。


再說「我等先世福,宮殿甚嚴飾」。向佛表達,我們大家都是在梵宮,梵天。生在梵天是因為,就是過去「先世」為人時,他們接受到道理,懂得修行造福,所以他們生在梵天。先世之福,生在梵天,在那個地方心都很清淨,沒有欲想,只是享受快樂。沒有淫欲,不清淨的欲念,但是物資,所享受的福很多。所以這是禪,禪就是表示清淨無染著,是身心所享受,心安身輕,這叫做輕安。這種輕安自在的福,這就是禪,修禪定的福,這就是梵天他們生活的境界。這是梵天所感在享受的宮殿裡,表示很莊嚴,很清淨,梵天的境界。這是梵天向佛自我介紹。

經文簡釋:
「今以奉世尊,惟願哀納受」;今以所乘天寶宮殿,奉獻世尊,惟願哀愍而納受之。

*求鑑其誠,以納其供。宮殿乃宿福所致出己所享,上享於佛者,借有漏之果,作無漏之因。


「今以奉世尊,惟願哀納受」。這時候,用最虔誠的心,將我所有的福,我都帶來供養佛。所以「今以奉世尊」,將那麼莊嚴,所有的福報都來供佛。這就是他們禪定的境界,所有的天福,他們願意來供佛。所以「惟願哀納受」,那就是自己很謙卑,對佛很恭敬,所以才叫做「哀納受」。請佛憐憫我們,請佛要接受我們的供養,這是我們的誠意,就是這樣的表示。所以「今以所乘天寶宮殿」,這些都是誠意的供養,奉獻給世尊,請佛陀要納受。文字是這樣,意是至高無上的虔誠,這種就是表示求佛來鑑定我們的誠意,我們真的是身心奉獻,清淨的梵宮殿,我們都願意奉獻,請佛來鑑定我們的誠意。用我們的話說,就是掏心肝,將我的心肝全都捧出來給佛看,「你看,我是真的很誠意」,所以叫做「求鑑其誠」,要表達他們的最誠意,請佛來納受他們這分誠意。

「宮殿乃宿福所致出己所享」。自己修,過去生,累世一直修善行,持淨戒。過去生就是一直這樣修淨行,修福,修淨戒。就如緣覺、聲聞,他們要去除煩惱,要去除煩惱,獨善其身,就是修淨戒。像這樣,雖然造福,就是只有要求得福,有付出,有所求的福。而且,是持淨戒。還未到發大心、立大願,無所求去付出,還沒有到這樣的境界。所以他們雖然在人間造很多福,也有守戒律,但是所受報的是梵天的報,就是很有福的報。所以他們還未斷生死,天福享盡,還要再墮落。這個道理他們瞭解,才會一心要再去求道理的源頭,能到達斷生死的境界。這就是梵天王他們最虔誠的心,求佛哀憫接受他們的虔誠。這就是因佛他超越了梵天的境界,是得到真理的大覺者。梵天還沒,還無法得到道理究竟,所以他們再來供養,求佛轉法輪開示。

這是他們過去生所修的,自己所享受,得到梵天的福,現在「上享於佛者」。現在來供佛,就是希望佛陀究竟的真理,能來開示。所以「借有漏之果」。他們現在是得到梵天享受的果報,這個梵天的物資,借重梵天物資來供佛,這叫做「有漏之果」。已經享受在梵天,但是天福有盡,所以叫做有漏。福若享盡要再墮落,所以叫做「借有漏之果」,就是「有漏」這個福,他會有享盡的這個福,所以來供佛,所以叫做「有漏之果」。「作無漏之因」,來求道理、求法。我若能得到真正道理入心,真正能覺悟,這樣我才是到究竟,究竟離開生死輪迴,所以叫做「作無漏之因」。現在來供佛,是借有形的果實來供佛,這也是要做未來我能覺悟成佛的因。能夠覺悟成佛,才是到無漏。所以說「借有漏之果,作無漏之因」。希望大家聽懂。有東西能在這因緣來供佛,也能供佛之後,聽佛說法能覺悟,了解真理,這就是為了求道理,道理比物質,他們還更重視。

*學佛修行,供養三寶最重要,切不可誤為供養只有生天之福,輕視而不為。

所以學佛修行,供養三寶最重要,因為三寶已經是在究竟覺悟這個道理路上,在這個菩提道上,沒有偏差的方向,這就是三寶。佛寶、法寶、僧寶,有了佛的覺悟,才有法能流傳。這就如一道光,這道光就如菩提的道路,要有僧團,法才有辦法千古不失,才能這樣一直流傳下去。所以要供養三寶最重要,切不可誤為供養只是生天福之福,輕視而不為。其實,我們對三寶要恭敬,不要認為:我若是聽道理,聽道理才是究竟,我就求法就好了,難道我還要再修其他嗎?不對,法全都要修。所以佛陀要我們入人群,不論是佛法中的三寶,我們也要恭敬,在人群中,我們要用平等的修行,無間修、無餘修,我們要長時,就是要不斷用恭敬尊重這樣來修行。所以不必分別,真理本來就是在修供中,修行供養中這樣得來的,這才叫做真修行。

所以學佛要用心,在日常生活裡,真正的道理就是很普遍,人人本具。是我們自己的無明覆蓋了,是我們的疑惑將真實道理拉開、拉長了,長到什麼程度呢?是算光年的五百萬億諸佛國土那麼長、廣。這都是說橫的空間,距離,道理離我們這麼遠了,所以,道理是我們要追求的。梵天,他用趨風之速,就是用很快的風速。其實道理是光速,真正的真理是光速,要追求道理,梵天他們用他們最快,用趨風,就是風速。其實風速跟不上光速,這就是道理。哪怕是梵天,他們雖然在四禪享受,境界已經輕安自在了,但是福若享盡,還是不由自己,還是同樣要墮落三途。所以他們必定要去追求道理。但是風速與光速還有一段離很遠的距離,何況我們凡夫呢?所以我們求道之心要很懇切,日常生活中,無不都是在道理中,是我們自己的無明惑,這樣拉開了距離,距離一拉開,就是那麼長、那麼遠。所以我們既然現在在修行的境界中,我們要把握當下,時時要多用心啊!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08/04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8/04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04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8月 04, 2015 10:40 am

20150804晨鐘起•薫法香」聞法體會心得

上人慈示
尋光明之源來意之至誠
光速自遠不惜光年之遙
天福非常自捨輕安之樂
淨梵靜慮修福而來供佛

上人慈示重點
大通智勝佛說《法華經》之時,法會之光從東方開始,遍照十方,上至有頂,下到幽冥,這就是橫遍的空間。
所以,五百萬億諸國土的諸梵天王,尋找光明的來源,他們知道大覺在人間。這光明就是道理,是至高無上的珍貴。天人知道天福是非常,不是永恆,也有享盡之時,唯有真理是永恆。
諸梵天王願意捨棄在梵天享受,
用光速,從光年這麼的遙遠距離,來虔誠請法。梵天清淨無染的世界,梵天王思惟修,修靜慮,享受禪悅,雖然輕安快樂,他們也願意捨,因為佛法難得應珍惜。以至之誠意,來探尋道理的來源。
佛陀威德、真理光明能照射遠方,遠方能夠感受到道理。道理沒有空間可隔礙,道理在虛空法界很普遍。道理的來源,來自無始的無始以前的無始劫,用光速、光年難以算計的遙遠距離,所以我們要懂得好好珍惜。

上人慈示中故事整理
能夠生在梵天,清淨無染的世界,是在人間時修行,持戒、造福極圓滿,所以才能生在梵天。
有一天,天將黎明時,佛陀在靜坐,忽然間一位天人從忉利天,捧花,很莊嚴來供佛。天人來時,周圍有一道瑞光,僧團都感覺到了,又看到佛陀微微的笑容,大家覺得境界不可思議,共同來問佛。
佛陀緩緩地眼睛睜開,就說:附近有一群婆羅門長者集會,舉行花祭。就是採集最美的花,到花池邊,來展示。其中一位婆羅門,請一位採花人遙遠的深山採花,希望採來最奇巧的花。這位採花人真的就去了。
從山上採下來的花,是這麼的奇特,他盛在花盆裡,很高興要拿回來。到路上遇到佛陀,起了歡喜心,他想:「花再採就有了,要供佛的機會是很不簡單。」所以把握當下,及時獻花供佛。
這個人供佛之後,佛陀為他祝福,歡喜,趕緊再回到山上去,開始爬樹採花,一不小心,就從樹上掉下來往生了。因為供佛這念很歡喜的心,雖往生,乘著這個福,生在忉利天。
所以他自己覺得:我能捨凡間堪忍的世界,剎那之間就化生在天堂,是託佛陀的福。為了報佛恩,將天花奉上佛陀。
天人供佛,比丘大家感覺到的是瑞相之光,所以請教佛陀,佛陀說,就是沒多久前這個時間裡,遇到採花人的供養,這位採花人已經生天了。所以大家覺得不可思議,這種發心供養,歡喜的心,得佛教法這個福,實在是無可限量。

經文:
「世尊甚希有,難可得值遇,具無量功德,能救護一切,天人之大師,哀愍於世間,十方諸眾生,普皆蒙饒益。」
「我等所從來,五百萬億國,捨深禪定樂,為供養佛故。我等先世福,宮殿甚嚴飾,今以奉世尊,惟願哀納受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我等所從來,五百萬億國」;橫遍空間所經過之土,其來之廣大遙遠,五百萬億國。
「捨深禪定樂,為供養佛故」;諸梵天王,皆住禪思一心。寂靜之樂,因佛光照,捨禪定樂,自遠而來,為供養佛。明來意之誠,自遠趨風,不惜光年之遙勞頓。天福非常,故捨禪之樂,而來為供佛故。
「我等先世福,宮殿甚嚴飾」;我等之輩,以先世時修禪定福,今生梵天,所感宮殿,甚是嚴好。
「今以奉世尊,惟願哀納受」;今以所乘天寶宮殿,奉獻世尊,惟願哀愍而納受之。
*求鑑其誠,以納其供。宮殿乃宿福所致出己所享,上享於佛者,借有漏之果,作無漏之因。
*學佛修行,供養三寶最重要,切不可誤為供養只有生天之福,輕視而不為。

上人慈示重點
諸梵天王,橫遍空間所經過之土,廣大遙遠,自遠趨風,不惜光年之遙勞頓。人人在梵天都是靜思惟中很輕安自在,他們「捨深禪定樂」,為了要找道理的源頭,只有一個目標,就是為供養佛。來意很虔誠,無上的誠意,求佛來鑑定誠意,他們很謙卑,對佛很恭敬,「惟願哀納受」,請佛憐憫、接受供養。過去生累世一直修善行,持淨戒,所受報是有漏福,還未斷生死。因佛是得到真理的大覺者,所以他們再來供養,以無上誠意求佛轉法輪開示。
學佛修行,供養三寶最重要,有了佛的覺悟,才有法能流傳,要有僧團,法才有辦法千古不失。法全都要修。不只供養佛寶、法寶、僧寶,在人群中,要無間修、無餘修、長時修、尊重修,要不斷這樣來修行。所以不必分別,真理本來就是在修行供養中得來的,這才叫做真修行。
所以學佛要用心,道理是光速,梵天他們用趨風(風速)去追求道理。其實風速跟不上光速,何況我們凡夫呢?所以我們求道之心要很懇切,日常生活中,無不都是在道理中,是我們自己的無明惑,這樣拉開了距離,距離一拉開,就是那麼長、那麼遠。所以我們既然現在在修行的境界中,我們要把握當下,時時要多用心啊!

個人體悟
不要說梵天王,捨掉了物質及禪定樂,不惜光年之遙勞頓;就在我們的現在,可以見到這樣的人品典範。
臺灣的慈濟人很有福,每天都可以請 上人到家裡來開示,有因緣接觸到海外慈濟人,可以了解他們要求法真的很困難,語言不通、距離遙遠、甚至想要接收到大愛臺的訊息都很難。很難忘東馬師兄姊們,他們上培訓課或精進共修課,整個車程十多個小時,真的是翻山越嶺,下課,搭上車,返家正好趕上第二天上班,想想,我們三、五步就可以到社區道場,慚愧啊!
天人持淨戒、修十善行得天福,在清淨無染著的境界,能靜慮修、思惟修,在紅塵滾滾的凡夫世界,如何能讓自心清淨不受染著,實在是一大課題,在每天薰法香的路上,體悟到戒能生定,定能生慧,把薰法香當成守戒,調整時間早睡早起,克制自己的貪睡的欲念,在一日之始中,接受法水洗滌,遇事煩心,能省思、搜尋「法水」,讓心不隨著浮動,自然關關難題關關過,這是最近的體悟。

個人行入
天堂在哪裡?地獄在哪裡?都在我們自己的心念裡,想要天天處在天堂,自己的心就要禪定樂, 上人曾慈示「靜思,是正見、正思惟的禪定——具有正確的觀念,時常自我提醒,連最微細的思想都不能偏差。」連最細微的思想都要守好,不能偏差,心中浮起一句靜思語:「話多不如話少,話少不如話好。」性子較急的我,學習說話前再細思惟,莫讓話出口,身已行才來懊惱、後悔。以此與大家共勉之。

靜思弟子陳映月(慮津) 恭敬頂禮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08/04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8/04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04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8月 04, 2015 10:41 am

4/8 晨鐘起、薰法香摘要:
尋光明之源來意之至誠
光速自遠不惜光年之遙
天福非常自捨輕安之樂
淨梵靜慮修福而來供佛

(大通智勝佛覺悟發光,照遍五百萬億國土,表示道理之源令諸梵天王眾誠意循光而至。道理對天人是至高無上的珍貴,因為它是永恆的。 天人了解即使有天福,也會有享盡的時候,不惜捨棄天福享受,甚至最清淨的禪悅輕安喜樂,只為追尋真理而來。

在大通智勝的世界,成道的光既快速又遙遠,就如現今上人早課開示,全世界幾十個國家一樣無秒差同步聽聞,大家為聞法不惜遠道而來,如美國新澤西州

志工每天驅車一個多小時到紐約共修處薰法香,這就是靠光速的距離才能達致。而「化城喻品」裡的梵天王,卻是循光而來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,更願捨棄一切,只為求得真理。

而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某日,天將黎明,一位天人從忉利天捧著花來供養正在禪定中佛陀,僧團比丘們感受到佛陀被光所圍繞如瑞相現前,覺得不可思議好奇圍攏並問佛陀。佛陀說,附近有一群婆羅門正在進行花祭,大家集合在池邊,欣賞各人從各地採集到的奇特花卉。 其中一位婆羅門,請來採花人到遙遠的山頭去採花,採花人採到奇特的花後,放在盆裡準備拿回去,半路遇到佛陀,見佛陀的莊嚴相心生歡喜,不由得獻上手裡的花供養佛陀,然後再返回山頭採擷,卻一個不小心從樹上跌下來而往生,並升到忉利天,為感念乘佛陀的福而升天,而重回人間再以花來供養佛。

釋迦牟尼佛接受天人供花,和大通智勝佛接受諸梵天王眾的供養相近 。顯示出道理沒有空間的阻礙,而能普遍的感受,哪怕遙遠如無始的無始以前塵點劫的大通智勝時代, 道理來自遙遠的源頭,須以光年的光速來取得。而我們等到末世才得以求得道理,要追尋的將會更遠, 因此需把握難得追求真理的機會。)

● 我等所從來,五百萬億國,捨深禪定樂,為供養佛故,我等先世福 ,宮殿甚嚴飾,今以奉世尊,唯願哀納受。
(諸梵天王向大通智勝佛自我介紹, 是從東方五百萬億佛國土而來,因為看見佛的光明,於是捨去執著深禪定樂的境界,要供養佛而來。因為前生所修的福報,才能生到天上 ,得到這麼美妙莊嚴的宮殿。現在能見著佛,願意把最愛和最捨不得的宮殿,捨出供養於佛,唯一目的就是願佛能慈悲納受我們的供養。)

● 我等所從來,五百萬億國:
○ (佛光)橫遍(寬廣)空間所經過之(國)土,其來(處)之廣大遙遠,(遍及)五百萬億國。

● 捨深禪定樂,為供養佛故:
○ 諸梵天王,皆(都止)住(於)禪思一心,(享受著)寂靜之樂,(卻)因佛光(道理的)照(耀),(而)捨<棄>禪定(之)樂,(大家)自(十方,帶著無上的誠意)遠(道)而來,(只)為供養佛(,望佛能為他們開示說法)。

○ (諸梵天王眾說)明來意之誠<懇> ,自(十方)遠(近都)趨風(而來佛的道場),不惜(經歷)光年之遙(遠的) 勞頓。(更了解梵)天(的)福(報)非常(人所能享有,但也有無常的時候,為了能求得真理),故<此>(願意)捨<棄>禪<定>之樂,而來(佛的道場)為供<養>佛故。

● 我等先世福,宮殿甚嚴飾:
○ 我等(梵天王)之輩,以先(過去)世時修禪定(的)福<報>,(如)今(得)生梵天,所感(召的)宮殿,甚是<莊>嚴<相>好。

● 今以奉世尊,唯願哀納受:
○ (如)今以(懇切的心,將)所乘(的)天寶宮殿,(來)奉獻(給)世尊(大通智勝佛),惟願(佛能)哀愍而納受之。
(即是以至高至誠的心意,來請佛明鑑,如現代人 “掏心肝”。)

○ 求(大通智勝佛)鑑<定>其(諸梵天王眾)誠<懇>,以<接>納其供<養> 。(梵天王所處的)宮殿乃宿(世修得的)福(報)所致,出(自自)己(過去生)所(得的)享<受>,(如今獻)上(所)享(樂的)於佛者,借<助>(在梵天所享的)有漏之果(來供佛),作(為追求)無漏(道理)之因。

(梵天王尚未斷除生死,了解在梵天的享受終有盡,唯有追求道理之源,而求得出離生死的究竟,因為道理比物質更重要。)

○ 學佛修行,供養(佛法僧)三寶最重要,切不可誤(以)為供養只有生天之福,(進而)輕視而不為(此起恭敬供養)。
(三寶為究竟覺悟之道,無偏差的方向。有佛的覺悟,才會有法,還要有僧來流傳,如此方能千古不息。 不要以為只是聽經求法就好,除了恭敬三寶,更要以長時、無間、無餘和尊重的四修來入人群。因為真理在修行供養中得來,如此才是真修行。)

(學佛,要用心於日常生活,因為道理普遍,只是人們因為無明覆蓋了本具的本性,加上疑惑而令道理被越拉越長。因此需要去追求道理,就如梵天王了解有朝一日天壽將盡會再墮入輪迴,願意放棄在禪的享受,以風速去追尋道理,也始終不及道理光速的快,所以求道的心是如此懇切。既然我們也在修行,更要明白天人的意願,而用心的把握當下。)


梵天不惜捨一切
只為求得真諦理
道理本在日常中
眾生疑惑令難尋

(弟子任海文 <濟勖> 虔心摘錄證嚴上人 4/8/15 薰法香開示。若有偏頗,一律以台灣宗教處為準,歡迎不吝賜教。無限感恩。)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64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5/08/04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8/04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04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8月 05, 2015 3:41 am

薰法香心得札記(二○一五年八月四日星期二)

 

這一品經文有一句「尋光共推之」,上人一開始開示從尋光開始講,強調天人們尋求光明的那一份誠意。我想到動物都有趨光性,會喜歡光,但人是超越動物的,要有誠意,要知道為什麼,再遠也要來,捨一些短暫的享受也值得,不只值得,是非常值得。

就是找這道光,尋這道光,這個光明的來源,知道這是大覺,大覺在人間,所以這些梵天王、宮殿都乘光而來,就是要來找這道光的源頭。

光,這光明就是道理,道理對天人來說,是至高無上的珍貴,是天人所尋找,一直要找的道理。有形的物質,他們已經享受很多了,再怎麼享受,他們知道天福也有享盡之時,唯有真理,真理是永恆。

 

天人捨天福,如果跟佛的光明智慧比,天人捨禪悅而取光明智慧。

禪,也叫做思惟修,也叫做靜慮,都叫做禪。所以他們放棄了禪悅,很歡喜,禪的輕安快樂,這樣而來供佛。

 

上人引述科學報導,說到科學家發現第二顆地球,類似地球的條件,但很遠。我印象很深的是,上人說,你有錢有到不了,因為人壽太短,距離太遠。

 

真正的修行方向是「向內找」就對了,上人說「淨梵靜慮修福而來供佛」,對我們凡夫而言,先修淨梵靜慮修福,再以虔誠的心供養佛,要有信心,功養三寶,經過一段時間,我們也可以成佛。

 

 

 

尋光明之源來意之至誠
光速自遠不惜光年之遙
天福非常自捨輕安之樂
淨梵靜慮修福而來供佛


這段文就是要來回應過去,我們一直說大通智勝佛說《法華經》,十六王子請法,法會之光照耀到東方世界,盡梵天共,很多都是從東方開始,十方都看到這道光,尋光而來,來的地方都是從很遠,五百萬億諸國土。所說的就是空間,橫遍的空間,很遠、很長的空間,五百萬億諸國土,又多,又是遙遠,很多的宮殿,從很遙遠的地方而來。就是找這道光,尋這道光,這個光明的來源,知道這是大覺,大覺在人間,所以這些梵天王、宮殿都乘光而來,就是要來找這道光的源頭。我們說過了,光,這光明就是道理,道理對天人來說,是至高無上的珍貴,是天人所尋找,一直要找的道理。有形的物質,他們已經享受很多了,再怎麼享受,他們知道天福也有享盡之時,唯有真理,真理是永恆。所以真理,那就如一道光明,他們就要找到這道光明,去找光的來源,就是道理的源頭,所以他們尋光明之源而來,意之至誠,是最虔誠的誠意,要來探尋道理的來源。

所以說「光速自遠」,很遠。以光年來算,是很遙遠,一光年是九兆四千六百億公里,這表示很多很多,且光只是一光年,何況五百萬億諸國土呢?你們想,這是有多長、多廣、多遠?我們常常說,四大,應該要說五大。四大,除了地、水、火、風,當中還有空,就是遍虛空法界,那是很廣、很大,何況遍虛空法界不是一個太陽系,還有其它。就如最近科學家所發現到的第二顆地球,第二顆地球距離我們的地球是一千四百光年之遠。光年是算遠距離,你想,何況是梵宮殿,他五百萬億的梵天宮殿,這個數字我們就知道,到底是多少、多遠、多廣,所以,「光速自遠不惜光年之遙」。道理這樣過去,速度很快,在佛的世界,大通智勝佛的世界,他將要轉法輪,這道光速多麼快,多麼遠啊!這麼遙遠的地方,卻是不惜辛勞,從這麼遠的地方,這些梵天王,還是共同聚集,用很快的時間找到這道光來聚集,這是表示很有誠意。

梵天,那就是「天福非常」,天福是很大,才有辦法生到梵天。在梵天,他們就是「自捨輕安之樂」,他們能在梵天享受,享受著他們物質的快樂,何苦呢?只是為了一個道理,他們很快速,這樣從東方向西推尋,十方共聚到佛的道場來,像這樣,「自捨輕安之樂」。他們能好好地在宮殿享受,用這麼長的時間,經過這麼大的空間,所以他們必定要用光速,光的速度,那就是很快,不是像我們用走的,不是像我們用坐車、搭飛機,不是。光速,想想看,我在這裡說話,現在幾十個國家地區的慈濟道場零秒差,他們同樣在聽我說,現在同樣這樣聽,也都同樣虔誠。同樣這麼早,有的人要開車,如昨天聽到美國慈濟人,從新澤西開車到紐約,要一個多鐘頭的車程,每天早上天未亮,四點多出門,五點多要聽經,每天都是這樣來回精進。我在臺灣說話,他們到紐約的道場,零秒差,聽現在我在說話的聲音。

這就是靠光速傳播,這樣的距離,卻是沒有秒差,你們想,這個光速是多麼快呢?應用光速傳播科技,將這個聲音送到遙遠任何一個國家,在地球上雖然說有時差,卻是運用光速傳播,現在我在說話這個時間,他們能這樣很快傳過去,這就是叫做光速。「自遠不惜」。多遠啊?算光年的,那麼的遠,又是五百萬億諸國土梵天宮殿,各距離都很長、很遠,從這麼開闊、大的距離,要集合向這個地方,佛所說法的道場,可見這就是虔誠。「天福非常」,很大的天福。不過,天福再怎麼大都不是永恆,所以他們願意捨棄在那裡享受的天福,雖然輕安快樂,他們也願意捨。所以「淨梵靜慮修福而來供佛」。在梵天,就是清淨無染的世界,最乾淨,最無欲清淨的梵天,那就是至高無上的梵天。有物質看得到的色界,他們在最清淨無欲的地方,完全在修靜慮,他們所享受的是禪悅,他們的生活就是享受在禪、快樂的境界,這是梵天的生活。

禪,也叫做思惟修,也叫做靜慮,都叫做禪。所以他們放棄了禪悅,很歡喜,禪的輕安快樂,這樣而來供佛。能夠生在梵天,清淨無染的世界,他們是在人間時修行,不只是造福,又是持戒,持戒、造福極圓滿了,所以才能生在梵天,這樣在那裡享受。卻也是為了追尋道理之光,從這麼遙遠的地方也來了,可見道理是諸天所尊重、所恭敬。所以,有一天,佛陀在天將黎明時,在那個地方靜坐,忽然間有一位天人從忉利天,他捧著花,很莊嚴來供佛。天人來時,周圍有一道瑞光,大家,僧團都感覺到了,「為什麼會有這一道瑞光集中在佛的周圍呢?」這些比丘看到了,境界不可思議,又看到佛陀微微的笑容,大家覺得很奇怪,到底這個時刻,佛陀的心境,周圍的瑞相是怎麼來的?大家共同就來問佛了。

佛陀就緩緩地將眼睛睜開,看到這些弟子已經圍繞在周圍了,佛陀,釋迦牟尼佛就說:「在附近有一群婆羅門,大家,這些長者大家集會,他們舉行了一個花祭,用花,大家來集合,各人在一個清池邊,大家集會,舉行一個花會,盛花會。就是去採集最美的花,來到花池邊,大家來展示各種花的美。這是有錢人、有福的人,他們每年的集會,就是在一個清池、境界很美的地方,圍繞在淨池邊,要欣賞來自各地不同的花。這種花的集合,就是大家共同作樂、欣賞歡喜之時。其中有一位婆羅門,請一位採花人去遙遠的深山,要去採花,希望採來最奇巧的花。這位採花人他真的就去了。從山上採下來的花,是這麼的奇特,種種不同的花,他盛在花盆裡,很高興要拿回來。到路上時就遇到佛陀,看到佛那時候起了歡喜心,佛陀三十二相,行路如風,看到,遠遠看到就是很高興,由不得自己就向佛的面前,向佛獻花。

他的內心這樣想:要遇到佛,供佛,很不容易,現在能見到佛,能親自獻花供佛,這個機會難得。供佛之後,我可以趕快再回到山上,再去採花,花再採就有了,要供佛的機會是很不簡單。所以他把握當下,及時獻花供佛。這個人供佛之後,佛陀為他祝福,歡喜,趕緊再回到山上去,開始爬樹採花。到了樹上,一不小心,就從樹上掉下來往生了。因為供佛這念很歡喜的心,雖往生,乘著這個福,生在忉利天。所以他自己覺得:我能捨凡間堪忍的世界,轉生,剎那之間就化生在天堂,所看到天的境界之美、莊嚴,到處都是盛開的這麼美麗的花。他感恩,是託佛陀的福,佛為他說法,他歡喜,就這樣剎那之間,往生後就化生在天堂。為了報佛恩,將天花奉上佛陀,在一大早天未亮的這個時候。所以周圍的人會感受到天人來供花那種瑞相,雖然其他的人沒看到,不過佛陀感受到了。天人供佛,比丘大家感覺到的是瑞相之光,所以請教佛陀,佛陀說,就是沒多久前這個時間裡,遇到採花人的供養,這位採花人已經生天了。所以大家覺得不可思議,這種發心供養,歡喜的心,得佛教法這個福,實在是無可限量。聽到佛陀這樣說,看到佛陀的禪悅,在定中受供那種歡喜,定中受供像是在微笑一樣,這是比丘所看到的瑞相。

道理和這個一樣,大通智勝佛同樣要轉法輪那時候,那種光明的照耀,梵天王捨棄了輕安禪悅的快樂,「淨梵靜慮修福」,他們這樣將享受放捨,就來到大通智勝佛面前來供佛,這是一個很開闊、很遠的世界,這樣來供佛,道理相近。釋迦佛是娑婆世界的現在佛,大通智勝佛是在什麼樣的世界呢?我們無法感受得到,但是,是一個壽很長的世界,這是在佛經裡有表示出來。這就可見,我們瞭解,佛陀威德、真理光明能照射遠方,遠方能夠感受到道理,所以這道理之遙。我們要知道,道理沒有空間可隔礙,道理在虛空法界很普遍,所以能感受到道理的來源在哪裡,那才是很遙遠的地方。就如大通智勝佛對我們現在來說,他是幾劫呢?佛陀說,無央數劫,無始的無始以前的無始劫,那就是很遙遠。道理來自很遙遠的源頭,所以要用光速、光年,因這麼遠的世界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,道理是無處不在,但是道理的源頭來自遙遠,所以我們現在要追求的道理,現在已經到末法這個時代了,我們懂得追求道理,那個源頭又更久遠了,所以我們要懂得珍惜。所以前面的經文這樣說,

經文:「世尊甚希有,難可得值遇,具無量功德,能救護一切,天人之大師,哀愍於世間,十方諸眾生,普皆蒙饒益。」

因為天壽再怎麼長久,福再多,都有享盡之時,所以「非常」,不是常,他們還是要追求道理,得到道理,才是真正得救,不會又在六道輪迴。這是梵天所追求的道理,才說「天人之大師,哀愍於世間」。唯有佛知道天也非究竟,所以需要佛的道理來救護,不必再來人天或者是六道輪迴,所以請佛,如天人之大師,「哀愍於世間,十方諸眾生,普皆蒙饒益」。只要有道理,就能利益群生。接下來的文這樣說,

經文:「我等所從來,五百萬億國,捨深禪定樂,為供養佛故。我等先世福,宮殿甚嚴飾,今以奉世尊,惟願哀納受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我等所從來,五百萬億國」;橫遍空間所經過之土,其來之廣大遙遠,五百萬億國。


「我等所從來」。自我介紹,來到佛的面前,向佛恭敬頂禮,同時獻供,同時繞佛,這都是表示最虔誠的敬佛,之後,他們坐下來就要自我介紹。「我等所從來」。我們是來自很遠很遠的地方,很遼闊的世界,有五百萬億國,所經過五百萬億國,各個梵天王、宮殿,全都集合在佛的面前了。所以橫遍空間所經過的國土,有遠有近,五百萬億國,五百萬億國土,這樣橫的空間,橫遍空間所經過的地方,五百萬億國。這就是很廣、很長遠,距離以現代人來說叫做光年,這麼長遠,無法計算的公里數,很長、很廣、很遠。這個大空間,橫遍很廣。所以「其來之廣大遙遠」。來的地方就是那麼遠,這麼開闊的地方,遠,有五百萬億國這麼遠,全都到了。

經文簡釋:
「捨深禪定樂,為供養佛故」;諸梵天王,皆住禪思一心。寂靜之樂,因佛光照,捨禪定樂,自遠而來,為供養佛。明來意之誠,自遠趨風,不惜光年之遙勞頓。天福非常,故捨禪之樂,而來為供佛故。


每一個梵宮殿都是天子,全都「捨深禪定樂,為供養佛故」。大家捨離了他們的享受快樂,這些梵天王,他們都是「住禪思一心」。人人都是在靜思惟中,在靜慮中,很輕安,很自在,這樣在享受的境界,他們這樣捨棄了,「捨深禪定樂」,就是捨)最高的禪定,那個境界的快樂,那就是叫做輕安自在的快樂。因為一道的佛光,所以這道理之光照耀。我們大家為了要推尋這個道理的源頭而來,所以這樣捨禪定樂,為了要找道理的源頭,大家捨棄了這分輕安自在,這種的快樂。從遠方而來,只有一個目標,就是為供養佛。

這段的文,完全都是在敘述梵天的誠意,來意是很虔誠,至誠,無上的誠意。所以他們這樣自遠方趨風,從在遙遠的地方。「趨風」的意思就是說,用如風速一樣的,很快地,在那個地方為了找這個光,他就以風速,很快,就是「不惜光年之遙勞頓」,「光年之遙」就是很長很遠,用風速快速的時間。這樣雖然是很辛苦,與他們在禪定,靜靜地在那個地方,輕安自在,為了要推尋光的來源,他們就要用很快速,經過了這麼長距離的地方而來。所以說,他們是因為「天福非常」。這個「非常」,就是不像平常的福,另外一個意,意思,就是也不是永恆。雖然異於平常人的福,平常人你再怎麼樣的福,都沒有梵天那麼大的福。所以異於諸天人間的福,就是大很多的福。但是再怎麼樣的大,也無法是永恆,唯有真理是永恆的。所以他們用最誠懇的誠意,乘著風速而到遙遠的地方來見佛供佛,這種的誠意。所以他們捨禪定之樂而來供佛。

經文簡釋:
「我等先世福,宮殿甚嚴飾」;我等之輩,以先世時修禪定福,今生梵天,所感宮殿,甚是嚴好。


再說「我等先世福,宮殿甚嚴飾」。向佛表達,我們大家都是在梵宮,梵天。生在梵天是因為,就是過去「先世」為人時,他們接受到道理,懂得修行造福,所以他們生在梵天。先世之福,生在梵天,在那個地方心都很清淨,沒有欲想,只是享受快樂。沒有淫欲,不清淨的欲念,但是物資,所享受的福很多。所以這是禪,禪就是表示清淨無染著,是身心所享受,心安身輕,這叫做輕安。這種輕安自在的福,這就是禪,修禪定的福,這就是梵天他們生活的境界。這是梵天所感在享受的宮殿裡,表示很莊嚴,很清淨,梵天的境界。這是梵天向佛自我介紹。

經文簡釋:
「今以奉世尊,惟願哀納受」;今以所乘天寶宮殿,奉獻世尊,惟願哀愍而納受之。

*求鑑其誠,以納其供。宮殿乃宿福所致出己所享,上享於佛者,借有漏之果,作無漏之因。


「今以奉世尊,惟願哀納受」。這時候,用最虔誠的心,將我所有的福,我都帶來供養佛。所以「今以奉世尊」,將那麼莊嚴,所有的福報都來供佛。這就是他們禪定的境界,所有的天福,他們願意來供佛。所以「惟願哀納受」,那就是自己很謙卑,對佛很恭敬,所以才叫做「哀納受」。請佛憐憫我們,請佛要接受我們的供養,這是我們的誠意,就是這樣的表示。所以「今以所乘天寶宮殿」,這些都是誠意的供養,奉獻給世尊,請佛陀要納受。文字是這樣,意是至高無上的虔誠,這種就是表示求佛來鑑定我們的誠意,我們真的是身心奉獻,清淨的梵宮殿,我們都願意奉獻,請佛來鑑定我們的誠意。用我們的話說,就是掏心肝,將我的心肝全都捧出來給佛看,「你看,我是真的很誠意」,所以叫做「求鑑其誠」,要表達他們的最誠意,請佛來納受他們這分誠意。

宮殿乃宿福所致出己所享」。自己修,過去生,累世一直修善行,持淨戒。過去生就是一直這樣修淨行,修福,修淨戒。就如緣覺、聲聞,他們要去除煩惱,要去除煩惱,獨善其身,就是修淨戒。像這樣,雖然造福,就是只有要求得福,有付出,有所求的福。而且,是持淨戒。還未到發大心、立大願,無所求去付出,還沒有到這樣的境界。所以他們雖然在人間造很多福,也有守戒律,但是所受報的是梵天的報,就是很有福的報。所以他們還未斷生死,天福享盡,還要再墮落。這個道理他們瞭解,才會一心要再去求道理的源頭,能到達斷生死的境界。這就是梵天王他們最虔誠的心,求佛哀憫接受他們的虔誠。這就是因佛他超越了梵天的境界,是得到真理的大覺者。梵天還沒,還無法得到道理究竟,所以他們再來供養,求佛轉法輪開示。

這是他們過去生所修的,自己所享受,得到梵天的福,現在「上享於佛者」。現在來供佛,就是希望佛陀究竟的真理,能來開示。所以「借有漏之果」。他們現在是得到梵天享受的果報,這個梵天的物資,借重梵天物資來供佛,這叫做「有漏之果」。已經享受在梵天,但是天福有盡,所以叫做有漏。福若享盡要再墮落,所以叫做「借有漏之果」,就是「有漏」這個福,他會有享盡的這個福,所以來供佛,所以叫做「有漏之果」。「作無漏之因」,來求道理、求法。我若能得到真正道理入心,真正能覺悟,這樣我才是到究竟,究竟離開生死輪迴,所以叫做「作無漏之因」。現在來供佛,是借有形的果實來供佛,這也是要做未來我能覺悟成佛的因。能夠覺悟成佛,才是到無漏。所以說「借有漏之果,作無漏之因」。希望大家聽懂。有東西能在這因緣來供佛,也能供佛之後,聽佛說法能覺悟,了解真理,這就是為了求道理,道理比物質,他們還更重視。

學佛修行,供養三寶最重要,切不可誤為供養只有生天之福,輕視而不為。

所以學佛修行,供養三寶最重要,因為三寶已經是在究竟覺悟這個道理路上,在這個菩提道上,沒有偏差的方向,這就是三寶。佛寶、法寶、僧寶,有了佛的覺悟,才有法能流傳。這就如一道光,這道光就如菩提的道路,要有僧團,法才有辦法千古不失,才能這樣一直流傳下去。所以要供養三寶最重要,切不可誤為供養只是生天福之福,輕視而不為。其實,我們對三寶要恭敬,不要認為:我若是聽道理,聽道理才是究竟,我就求法就好了,難道我還要再修其他嗎?不對,法全都要修。所以佛陀要我們入人群,不論是佛法中的三寶,我們也要恭敬,在人群中,我們要用平等的修行,無間修、無餘修,我們要長時,就是要不斷用恭敬尊重這樣來修行。所以不必分別,真理本來就是在修供中,修行供養中這樣得來的,這才叫做真修行。

所以學佛要用心,在日常生活裡,真正的道理就是很普遍,人人本具。是我們自己的無明覆蓋了,是我們的疑惑將真實道理拉開、拉長了,長到什麼程度呢?是算光年的五百萬億諸佛國土那麼長、廣。這都是說橫的空間,距離,道理離我們這麼遠了,所以,道理是我們要追求的。梵天,他用趨風之速,就是用很快的風速。其實道理是光速,真正的真理是光速,要追求道理,梵天他們用他們最快,用趨風,就是風速。其實風速跟不上光速,這就是道理。哪怕是梵天,他們雖然在四禪享受,境界已經輕安自在了,但是福若享盡,還是不由自己,還是同樣要墮落三途。所以他們必定要去追求道理。但是風速與光速還有一段離很遠的距離,何況我們凡夫呢?所以我們求道之心要很懇切,日常生活中,無不都是在道理中,是我們自己的無明惑,這樣拉開了距離,距離一拉開,就是那麼長、那麼遠。所以我們既然現在在修行的境界中,我們要把握當下,時時要多用心啊!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分享合十

 

 

高明智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 在線
 
2015/08/04晨語簡記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