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5/08/05晨語簡記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08/05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2015/08/05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05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8月 05, 2015 10:00 pm

20150805薰法香如是我聞思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持戒修福誠正納信實之德
宮殿乃宿世供養造諸福業
修善法入人群修無漏果因
始自最初來意誠自遠趨近


修行,要從一念最虔誠的心,正確的方向,我們信心要堅持,要真實用心在日常生活,人、事、物,無不都是我們在平常這樣持修這樣的誠正信實,既是修福,同時也守於戒。誠,是對人的真心實意,這就是誠。做人若是沒有守誠意,人與人之間就無法和合,每個人一條心,條條的心都不同方向,若這樣,道就不正了,哪有辦法規範人間的道理呢?所以我們要持戒修福,持戒修福要從一念誠意的心,必定方向要正確,戒才有辦法堅持,規戒才不會亂了次序,所以正心誠意對一個修行者是多麼重要啊!

不只是修行者,社會人群人人都需要誠正,這樣才有辦法戒規守得好,我們若戒規守得好,自然建立這信實之德。對人要有信用,說的比寫的契約還好,若不守信用,契約怎麼寫都沒有用。有的人就說:「說的不算數,來,看契約。」白紙黑字,若沒有誠意的心,那些字當中,他也有其它的解釋。現在的世間亂象,就是因為文字寫下來,所以造成了,文字這麼寫,若要挑剔,也同樣造成社會無法很安靜。所以說來,信,口頭說出來,一言重如泰山。一句話說出去,那是很重的,要守信,要很慎重,所以,信是我們人格的本源。「某某人說的話,我相信。若是某某人說的,聽一聽就過去,反反覆覆,聽與沒聽差不了多少。」人言而有信,信重如泰山,所以我們平時的修行,很重要就是信。

我們在〈方便品〉、〈譬喻品〉也一直強調信,所以,人若是無信,就像一輛車沒輪子一樣,沒辦法向前的道路走。所以有信、有實,真實、信實,這個信。「這個人真實,與他做事絕對是安心。」讓人人安心,就是要我們很守信實。這就是德,讓人能相信,依教奉行,這樣就是有德之人。所以我們「持戒修福誠正納信實之德」,這是很重要。就如最近在〈化城喻品〉,從大通智勝佛開始坐道場,我們就一直說,以時間、空間,從梵天一直到地獄等等,只要一道光明,一直向大家說,光就是道理,真實的道理。就像這道光,這個道理,那就是亙千古而不變,我們要深信。我們人,六道輪迴,我們也要相信因緣果報。

看看現在社會,新聞也常常報導,有動物比人還要忠,比人還要靈,這種動物在人間的故事,不是故事,是真實,常常有這樣的報導出來。可見動物、畜生類,與人性相同。倒是人性造業,時有所聞,一念心偏差,造成了傷己不利人,而且就是災禍連連,這都在人間,我們聽得到的。佛陀告訴我們因緣果報。看到人對動物大開殺戒,我們就要提起警覺性了,哪一個地方的人禍造成了這麼悲悽、慘澹的境界,這個共業,眾生的共業,就是過去生是這樣造作,多少人就是共造作一個業,造成多少人的悲戚、苦難,很多。看世間的現實果報,我們就能相信佛陀所說因緣觀。有的人造福,享受天福,天福又有不同的層次。要知道,福是怎麼造?有深有淺,有大有小。不論天福是享多少、壽多長,但是時間總會過去,空間,不論他是什麼樣的享受空間,總是享福有盡時,還是修行,怎麼樣能修得心清淨、無染著。像這樣叫做梵天,他享受一切有形物,有物質的福,但是他沒有淫欲,沒有這樣的行為,所以他們的心很清淨,享受盡了物質的福,這就是在梵天。這種色究竟天,是福報究竟。

但是,他們在那個地方瞭解道理,雖然享受在四禪天,四禪就是極高的禪定,心很穩定,沒有動搖,卻是他知道這個福有盡期,同樣無法了脫生死,福盡,同樣業還存在,還是要墮落,同樣在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。所以雖然宮殿很莊嚴,這就是「宿世供養造諸福業」,造很多很多的福業,不只是造福,又是守規戒的人,只是道理還未究竟。就如聲聞與緣覺,對佛陀所說的法都瞭解了,但是保持在自己,還是一片清淨的心。他到底什麼時候因緣再來時,一念心妄動起來,若那些福都盡了,一念心妄動,污染的業就再造,只要一再造,業門一開,自然無明複製,就這樣,又是要再墮落三途,五道四生。所以光靠修福享樂,這樣不是我們的目標,名利地位過眼雲煙,所以有很多有智慧的人,放棄了名利地位,專心修行,修行在人群中如何修,修出善法,這個善在人群中,所以「修無漏果因」。

人群,種種的人,種種的習氣,種種的苦難,種種的無明,在人群中,有這麼多的習氣、苦難、無明,誰來救他呢?唯有佛菩薩。佛陀的慈憫,所以生生世世,以菩薩心入人群去教育,去教化,修這種無漏果因。他們在人群中不為求福,人群中不為求名,有為求福,有為求名,這全都叫做有漏法。他們所發的心是菩薩心,人群就是他們的道場,眾生的習氣、煩惱、無明,就是他要體會,增長智慧的道場,修善緣、修福緣,無漏因、無漏果,無漏果因在人群中。眾生造因結果的苦,他們在眾生受苦果中,乘這個機會入眾生受苦果,我們如何來教化,這叫做無漏果,面對造惡受苦報的眾生,我們入人群中,不求回報,盡心力,讓他能瞭解,讓他能知道,完全沒有求回報,這叫做無漏。所以在人群中去付出,修無漏果因,這叫做修行,修善法,就是菩提道。善法就是菩提道,入人群,這條菩提覺道是在人群中,無所求的付出,這叫做「修無漏果因」。

「始自最初來意」。我們的最初來意(指真如本性)是大通智勝佛時,無始無始以前的無始,這就是最初的來意。就如現在梵天王與梵天宮殿眷屬為找光而來,來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,他就是要找道理。同樣的,我們人人始自最初的來意,我們現在修行,我們現在要去體會這些道理,這念誠意就是「自遠趨近」,從很遠很遠,無始以前,那麼長久,一直一直到現在這念心,這念心就是我們的真如,我們真實誠意的心。因為我們這念心沒有失去,無始以來還是常住,只是無明覆蓋而已,我們現在要如何破除無明,就是要有一道光,才能破除黑暗、破除無明。求出世法,不只是一直在求入世、有為的知識,我們要求的是無為法,是出世法,才要說我們來出家修行,所以希望大家要很用心體會佛的教法。

佛陀很辛苦,凡夫的心就是一直無明覆蓋,受人間的名相把我們覆蓋住了,讓我們的心無明難定,定不下來,心不專,所以這個距離愈來就會愈遠了,這要大家用心。本來「大通智勝」無始那念心,離我們是這麼的近,是在我們的本性裡,但我們的無明將這個距離拉遠了,愈拉愈遠,這是我們很擔心,也是很可惜。世間,看到現在災難偏多,每一次有了災難,都是這樣集體的大災難,真的是擔心,這叫做眾生共業啊!幾十年來,還沒出家之前,我就一直很相信,眾生所造作就是共業。是啊!這個共業,幾十年來,愈來愈看到共業了,果報現前,這我們應該要很相信。前面的經文,

經文:「我等所從來,五百萬億國,捨深禪定樂,為供養佛故,我等先世福,宮殿甚嚴飾,今以奉世尊,惟願哀納受

「我等所從來,五百萬億國」,經過的空間是這麼長遠。「捨深禪定樂,為供養佛故」。他們已經修行,享福,過去造福,現在享福,受戒又修福,結果生在梵天,享受有物質的快樂,卻是沒有染污的清淨心,就是在禪定樂,輕安自在。但是他們知道,福有享盡時,時間再長也有盡時,所以他們知道這透徹的真諦,他們還沒有很透徹究竟,所以他們必定要求覺、求悟,要有覺悟。但是,還有一點點的迷,還無法了斷生死,福盡還要六道輪迴,生死還是未斷,所以這種未完全覺悟,所以他們甘願捨棄深禪定樂,為了要供養佛,因為佛將要說大法了,所以他們捨棄了禪定樂來親近佛。所以「我等先世福,宮殿甚嚴飾」。過去過去就是這樣修,修很多的福,所以現在能夠有這麼大的享受。現在用最虔誠的心來表達,表達捨棄一切,所以「宮殿甚嚴飾,今以奉世尊」,這是表示捨棄一切。梵天王,他們都要捨棄所有一切享受,最愛的都捨棄,捨棄表示供養,用行來供養,用最虔誠的行來供養,「今以奉世尊」,請佛要納受他們這念心。

我們世間人也是,「我願意,願意怎麼做,這是真正的道理,願意付出。」很多人願意這樣做。在家的修行者願意放棄他的一切,這樣去付出;修行者也應該是要這樣,我們已經辭親割愛了,我們要追求的是慧命,不怕生命中生活的辛苦,沒有磨練,沒有受苦,哪有辦法磨出光,真理的透徹呢?在家奉獻物質,出家是盡形壽、獻身命,這叫做供養,這叫做盡形壽、獻身命,這樣供養。我們大家也是要用這念心來供佛、法、僧,真正的供佛、法、僧就是這樣,割小為大,這才是真正修行虔誠的奉獻。接下來這段經文說,

經文:「爾時、諸梵天王偈讚佛已,各作是言: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度脫眾生,開涅槃道。」

*此釋東方梵天請大通智勝佛轉法輪,而佛已默許。


這就是那時候,諸梵天王用長行文的敬重以外,覺得要再重複的偈文來表達。結集經典的人也覺得這很重要的文,所以不只是長行過去,還要再重複,加強我們聽的人的記憶,將經典的道理入心來。
不要聽了就過去了,這樣有聽與沒聽也差不了多少,所以偈文是縮短,還是重述的意思。這段經文已經說過了,都全是在讚歎佛修行轉法輪,他們要來供佛的決心,在很遠的地方,五百萬億諸國土,不惜辛苦,遙遠的地方,這樣全心就是要來供佛,要來請佛轉法輪。這個心意都表達了。所以「各作是言」,大家還是異口同聲這樣說:「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度脫眾生,開涅槃道」。祈求佛陀能轉法輪度眾生,開出一條寂靜永滅生死的道路,這叫做涅槃門。這是梵天所需要的,他們享受的都享受了,道理還有一點點不清楚,生死未斷,現在他們所需要的,就是斷生死的真實法,所以請佛慈悲,轉這個法輪。所以這就是解釋,從東方梵天這樣來請大通智勝佛轉法輪,佛陀有默許,沒有反對。梵天王與宮殿已經從東方來了,但是,佛陀有默許,但是還沒開始。

經文簡釋:
「爾時、諸梵天王偈讚佛已」;先申供養,表敬恭教理尊法讚佛行施。以偈讚歎,表歸敬。


所以「爾時、諸梵天王偈讚佛已」。「先申供養」,文中先表達他們供養的誠意,那種供養的誠意,就是從他們的恭敬,很恭敬的態度這樣表達出來,所恭敬的就是要追尋教理,佛陀所覺悟之後的道理,要來請求佛陀來教育。「尊法讚佛行施」,這就是他們來獻諸宮殿,表達出他們的一切都願意布施。這是表達他們為了這個道理,這樣專程而來,表達出那分「尊法讚佛行施」,願意供養。這就是前面這段文所表達出來的意思。

經文簡釋:
「各作是言:惟願世尊轉於法輪」;勸請世尊,惟願為大眾轉妙法輪。

下面文說,「各作是言」,大家都是同一種心願。所以常說萬眾一心,異口同聲。很多很多人同一念心,所以不同的嘴,嘴都長在每個人的頭臉上,但是大家的心共聚,大家共同一念心聲,勸請世尊,勸請佛,「惟願為大眾轉妙法輪」。這是諸梵天王請大通智勝佛轉法輪。還記得釋迦牟尼佛成佛時,要如何對這些剛強眾生,難調難伏,要用什麼方法來對這些眾生?眾生若無心,根機這麼剛強鈍劣,無法法入心,這樣講法有用嗎?那時候也是很多的梵天王來勸請佛陀要轉法輪,諸佛將要講大法,或者是要初轉法輪,都是有這樣的儀式。諸天,尤其是要講真實法,那就是梵天,三界的天主都來了。所以這是「救度解脫一切眾生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度脫眾生,開涅槃道」;救度解脫一切眾生,開示無漏涅槃之道。


因為「度脫眾生,開涅槃道」,這不是只有在五道四生,其實三界之內都包含在其中,因為他們的天福享盡,同樣在三途六道中輪迴。所以要救這些人,讓他們全都解脫,「度脫眾生」,要開出一條涅槃的路。因為眾生非常迷糊,到底何去何從還不知,所以很期待開涅槃道。涅槃道是多麼重要啊!這就是「救度解脫一切眾生,開示無漏涅槃之道」。那就是無漏法。真正菩薩行,入人群付出無所求,這樣不斷不斷累積,走這條道路,菩薩的道路。這條路,本來佛就是這樣開,但是人若不這樣走,還是這條路原來就有,需要人身體力行。所以再下來的這段文,

經文:「時諸梵天王,一心同聲,而說偈言:世雄兩足尊,惟願演說法,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」


「時諸梵天王,一心同聲,而說偈言」。再一次,表達之後再一次,還是同樣的偈文再重複一次。就是「世雄兩足尊,唯願演說法,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世雄兩足尊 惟願演說法」;世間威雄,福慧兩足,無上之尊,惟願為眾演說諸法。


這就是我們要知道,「世雄兩足尊」。佛就是福與慧具足,稱為兩足尊。梵天的心願,希望佛能演說法,再說法,所以世間威德雄猛,那就是福德智慧兩足,這種就是威德。有的人有德行,不用大聲,但他就是已經在說法了;不必說話,光是他的形象就能說法。因為他的威德,三十二相具足,所有一切的德圓滿,人看了,自然心生歡喜,脫落他的煩惱,那一分歡喜的法入心,自然他就能向這條道路去實行。這就是世雄兩足尊的功德,他的內修外行,看起來很威,但是卻是很溫暖,人人很喜歡接近。所以這就是有福,又有智慧,是「無上之尊」。「惟願為眾演說諸法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」;用大慈力,與一切樂,用大悲力,拔一切苦,令諸眾生,皆得度於煩惱苦海。


「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」。因為佛用大慈悲的力量,「與一切樂」,給眾生一切的快樂。佛陀視眾生如一子,期待眾生人人都是道理能通,人人沒有煩惱,彼此之間合和互協,造人間的淨土,這就是佛陀所期待的。所以這就是「用大慈力,與一切樂」,讓眾生一直都是快樂,這就是佛陀的目標。「用大悲力,拔一切苦」。眾生,有的人想不開,煩惱造業,無明重重。佛陀慈悲開示,讓他心開意解,除去他的煩惱無明苦,「拔一切苦」。所以「令諸眾生,皆得度於煩惱苦海」,希望人人都能度過這個煩惱苦海,不只是物質的苦,心靈的苦也很多。所以我們人人用心,用心在這分愛,無煩惱、無染著,以真誠的愛來入人群,那就是叫做大慈。

我們要如何讓人間社會,人心能淨化,要如何讓人人在人群中能安心快樂,沒有煩惱,這都是慈,慈的力量,讓人間安定。不只是人間安定無苦難,還能四時順調,四時就是春、夏、秋、冬,都很順調。我們現在就是四大不調,所以氣象變遷。就如看新聞在報導,這兩天內,二三天內,颱風(強颱「蘇迪勒」),一個強烈的颱風在海面上,氣象一直報,這一次的颱風,就如十九年前的賀伯颱風一樣的生態,強度又比賀伯颱風還強。現在雖然看外面的氣候還很好,但是無常啊!氣象,現在不只是無常,是異常啊!這種變遷很快。現在是這麼好,看來好天氣,無風無雨,太陽這麼大,卻是在一個距離的海面上,已經跟著它的風速,有氣壓,風啊、雨啊,強力一直增強,好像向著臺灣的方向一直接近了。

所以也希望大家,借這個機會告訴大家,開始要準備了,提高警覺,有備無患,我們要很虔誠慎重來看這次的颱風警報,我們要如何提高警覺,要提升我們的虔誠。虔誠的心,不是需要的時候才虔誠,是分秒間我們都要虔誠。所以虔誠就是我們的修行,我們修行要誠正信實。所以,「持戒修福誠正納信實之德」,這就是我們要虔誠。所以分秒間都不要離開我們這念虔誠的心。我們的誠意供養也是一樣,要從開始發心那時候,不論多久的時間,無始無始以前一直到現在,自遠趨近,我們這念心都沒改變,虔誠的心、修行的心都沒改變,這是分秒間都需要虔誠。希望人人時時用心,在分秒虔誠中,要時時多用心啊!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64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5/08/05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8/05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05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8月 06, 2015 4:46 pm

薰法香心得札記(二○一五年八月五日星期三)

 

今日心得(偈)

持戒修福人誠意,受人信任最殊勝。

有漏無漏分清楚,天差地別果不同。

辭親割愛求慧命,不怕苦來磨心光。

盡形壽來供養佛,虔誠奉獻真修行。

 

眾生造因結果的苦,他們在眾生受苦果中,乘這個機會入眾生受苦果,我們如何來教化,這叫做無漏果,面對造惡受苦報的眾生,我們入人群中,不求回報,盡心力,讓他能瞭解,讓他能知道,完全沒有求回報,這叫做無漏。

 

我們已經辭親割愛了,我們要追求的是慧命,不怕生命中生活的辛苦,沒有磨練,沒有受苦,哪有辦法磨出光,真理的透徹呢?在家奉獻物質,出家是盡形壽、獻身命,這叫做供養,這叫做盡形壽、獻身命,這樣供養。我們大家也是要用這念心來供佛、法、僧,真正的供佛、法、僧就是這樣,割小為大,這才是真正修行虔誠的奉獻。

 

 

 

持戒修福誠正納信實之德
宮殿乃宿世供養造諸福業

修善法入人群修無漏果因

始自最初來意誠自遠趨近


修行,要從一念最虔誠的心,正確的方向,我們信心要堅持,要真實用心在日常生活,人、事、物,無不都是我們在平常這樣持修這樣的誠正信實,既是修福,同時也守於戒。誠,是對人的真心實意,這就是誠。做人若是沒有守誠意,人與人之間就無法和合,每個人一條心,條條的心都不同方向,若這樣,道就不正了,哪有辦法規範人間的道理呢?所以我們要持戒修福,持戒修福要從一念誠意的心,必定方向要正確,戒才有辦法堅持,規戒才不會亂了次序,所以正心誠意對一個修行者是多麼重要啊!

不只是修行者,社會人群人人都需要誠正,這樣才有辦法戒規守得好,我們若戒規守得好,自然建立這信實之德。對人要有信用,說的比寫的契約還好,若不守信用,契約怎麼寫都沒有用。有的人就說:「說的不算數,來,看契約。」白紙黑字,若沒有誠意的心,那些字當中,他也有其它的解釋。現在的世間亂象,就是因為文字寫下來,所以造成了,文字這麼寫,若要挑剔,也同樣造成社會無法很安靜。所以說來,信,口頭說出來,一言重如泰山。一句話說出去,那是很重的,要守信,要很慎重,所以,信是我們人格的本源。「某某人說的話,我相信。若是某某人說的,聽一聽就過去,反反覆覆,聽與沒聽差不了多少。」人言而有信,信重如泰山,所以我們平時的修行,很重要就是信。

我們在〈方便品〉、〈譬喻品〉也一直強調信,所以,人若是無信,就像一輛車沒輪子一樣,沒辦法向前的道路走。所以有信、有實,真實、信實,這個信。「這個人真實,與他做事絕對是安心。」讓人人安心,就是要我們很守信實。這就是德,讓人能相信,依教奉行,這樣就是有德之人。所以我們「持戒修福誠正納信實之德」,這是很重要。就如最近在〈化城喻品〉,從大通智勝佛開始坐道場,我們就一直說,以時間、空間,從梵天一直到地獄等等,只要一道光明,一直向大家說,光就是道理,真實的道理。就像這道光,這個道理,那就是亙千古而不變,我們要深信。我們人,六道輪迴,我們也要相信因緣果報。


看看現在社會,新聞也常常報導,有動物比人還要忠,比人還要靈,這種動物在人間的故事,不是故事,是真實,常常有這樣的報導出來。可見動物、畜生類,與人性相同。倒是人性造業,時有所聞,一念心偏差,造成了傷己不利人,而且就是災禍連連,這都在人間,我們聽得到的。佛陀告訴我們因緣果報。看到人對動物大開殺戒,我們就要提起警覺性了,哪一個地方的人禍造成了這麼悲悽、慘澹的境界,這個共業,眾生的共業,就是過去生是這樣造作,多少人就是共造作一個業,造成多少人的悲戚、苦難,很多。看世間的現實果報,我們就能相信佛陀所說因緣觀。有的人造福,享受天福,天福又有不同的層次。要知道,福是怎麼造?有深有淺,有大有小。不論天福是享多少、壽多長,但是時間總會過去,空間,不論他是什麼樣的享受空間,總是享福有盡時,還是修行,怎麼樣能修得心清淨、無染著。像這樣叫做梵天,他享受一切有形物,有物質的福,但是他沒有淫欲,沒有這樣的行為,所以他們的心很清淨,享受盡了物質的福,這就是在梵天。這種色究竟天,是福報究竟。


但是,他們在那個地方瞭解道理,雖然享受在四禪天,四禪就是極高的禪定,心很穩定,沒有動搖,卻是他知道這個福有盡期,同樣無法了脫生死,福盡,同樣業還存在,還是要墮落,同樣在人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道。所以雖然宮殿很莊嚴,這就是「宿世供養造諸福業」,造很多很多的福業,不只是造福,又是守規戒的人,只是道理還未究竟。就如聲聞與緣覺,對佛陀所說的法都瞭解了,但是保持在自己,還是一片清淨的心。他到底什麼時候因緣再來時,一念心妄動起來,若那些福都盡了,一念心妄動,污染的業就再造,只要一再造,業門一開,自然無明複製,就這樣,又是要再墮落三途,五道四生。所以光靠修福享樂,這樣不是我們的目標,名利地位過眼雲煙,所以有很多有智慧的人,放棄了名利地位,專心修行,修行在人群中如何修,修出善法,這個善在人群中,所以「修無漏果因」。


人群,種種的人,種種的習氣,種種的苦難,種種的無明,在人群中,有這麼多的習氣、苦難、無明,誰來救他呢?唯有佛菩薩。佛陀的慈憫,所以生生世世,以菩薩心入人群去教育,去教化,修這種無漏果因。他們在人群中不為求福,人群中不為求名,有為求福,有為求名,這全都叫做有漏法。他們所發的心是菩薩心,人群就是他們的道場,眾生的習氣、煩惱、無明,就是他要體會,增長智慧的道場,修善緣、修福緣,無漏因、無漏果,無漏果因在人群中。眾生造因結果的苦,他們在眾生受苦果中,乘這個機會入眾生受苦果,我們如何來教化,這叫做無漏果,面對造惡受苦報的眾生,我們入人群中,不求回報,盡心力,讓他能瞭解,讓他能知道,完全沒有求回報,這叫做無漏。所以在人群中去付出,修無漏果因,這叫做修行,修善法,就是菩提道。善法就是菩提道,入人群,這條菩提覺道是在人群中,無所求的付出,這叫做「修無漏果因」。


「始自最初來意」。我們的最初來意(指真如本性)是大通智勝佛時,無始無始以前的無始,這就是最初的來意。就如現在梵天王與梵天宮殿眷屬為找光而來,來到大通智勝佛的道場,他就是要找道理。同樣的,我們人人始自最初的來意,我們現在修行,我們現在要去體會這些道理,這念誠意就是「自遠趨近」,從很遠很遠,無始以前,那麼長久,一直一直到現在這念心,這念心就是我們的真如,我們真實誠意的心。因為我們這念心沒有失去,無始以來還是常住,只是無明覆蓋而已,我們現在要如何破除無明,就是要有一道光,才能破除黑暗、破除無明。求出世法,不只是一直在求入世、有為的知識,我們要求的是無為法,是出世法,才要說我們來出家修行,所以希望大家要很用心體會佛的教法。


佛陀很辛苦,凡夫的心就是一直無明覆蓋,受人間的名相把我們覆蓋住了,讓我們的心無明難定,定不下來,心不專,所以這個距離愈來就會愈遠了,這要大家用心。本來「大通智勝」無始那念心,離我們是這麼的近,是在我們的本性裡,但我們的無明將這個距離拉遠了,愈拉愈遠,這是我們很擔心,也是很可惜。世間,看到現在災難偏多,每一次有了災難,都是這樣集體的大災難,真的是擔心,這叫做眾生共業啊!幾十年來,還沒出家之前,我就一直很相信,眾生所造作就是共業。是啊!這個共業,幾十年來,愈來愈看到共業了,果報現前,這我們應該要很相信。前面的經文,


經文:「我等所從來,五百萬億國,捨深禪定樂,為供養佛故,我等先世福,宮殿甚嚴飾,今以奉世尊,惟願哀納受


「我等所從來,五百萬億國」,經過的空間是這麼長遠。「捨深禪定樂,為供養佛故」。他們已經修行,享福,過去造福,現在享福,受戒又修福,結果生在梵天,享受有物質的快樂,卻是沒有染污的清淨心,就是在禪定樂,輕安自在。但是他們知道,福有享盡時,時間再長也有盡時,所以他們知道這透徹的真諦,他們還沒有很透徹究竟,所以他們必定要求覺、求悟,要有覺悟。但是,還有一點點的迷,還無法了斷生死,福盡還要六道輪迴,生死還是未斷,所以這種未完全覺悟,所以他們甘願捨棄深禪定樂,為了要供養佛,因為佛將要說大法了,所以他們捨棄了禪定樂來親近佛。所以「我等先世福,宮殿甚嚴飾」。過去過去就是這樣修,修很多的福,所以現在能夠有這麼大的享受。現在用最虔誠的心來表達,表達捨棄一切,所以「宮殿甚嚴飾,今以奉世尊」,這是表示捨棄一切。梵天王,他們都要捨棄所有一切享受,最愛的都捨棄,捨棄表示供養,用行來供養,用最虔誠的行來供養,「今以奉世尊」,請佛要納受他們這念心。


我們世間人也是,「我願意,願意怎麼做,這是真正的道理,願意付出。」很多人願意這樣做。在家的修行者願意放棄他的一切,這樣去付出;修行者也應該是要這樣,我們已經辭親割愛了,我們要追求的是慧命,不怕生命中生活的辛苦,沒有磨練,沒有受苦,哪有辦法磨出光,真理的透徹呢?在家奉獻物質,出家是盡形壽、獻身命,這叫做供養,這叫做盡形壽、獻身命,這樣供養。我們大家也是要用這念心來供佛、法、僧,真正的供佛、法、僧就是這樣,割小為大,這才是真正修行虔誠的奉獻。接下來這段經文說,


經文:「爾時、諸梵天王偈讚佛已,各作是言: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度脫眾生,開涅槃道。」

*此釋東方梵天請大通智勝佛轉法輪,而佛已默許。


這就是那時候,諸梵天王用長行文的敬重以外,覺得要再重複的偈文來表達。結集經典的人也覺得這很重要的文,所以不只是長行過去,還要再重複,加強我們聽的人的記憶,將經典的道理入心來。
不要聽了就過去了,這樣有聽與沒聽也差不了多少,所以偈文是縮短,還是重述的意思。這段經文已經說過了,都全是在讚歎佛修行轉法輪,他們要來供佛的決心,在很遠的地方,五百萬億諸國土,不惜辛苦,遙遠的地方,這樣全心就是要來供佛,要來請佛轉法輪。這個心意都表達了。所以「各作是言」,大家還是異口同聲這樣說:「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度脫眾生,開涅槃道」。祈求佛陀能轉法輪度眾生,開出一條寂靜永滅生死的道路,這叫做涅槃門。這是梵天所需要的,他們享受的都享受了,道理還有一點點不清楚,生死未斷,現在他們所需要的,就是斷生死的真實法,所以請佛慈悲,轉這個法輪。所以這就是解釋,從東方梵天這樣來請大通智勝佛轉法輪,佛陀有默許,沒有反對。梵天王與宮殿已經從東方來了,但是,佛陀有默許,但是還沒開始。


經文簡釋:
「爾時、諸梵天王偈讚佛已」;先申供養,表敬恭教理尊法讚佛行施。以偈讚歎,表歸敬。


所以「爾時、諸梵天王偈讚佛已」。「先申供養」,文中先表達他們供養的誠意,那種供養的誠意,就是從他們的恭敬,很恭敬的態度這樣表達出來,所恭敬的就是要追尋教理,佛陀所覺悟之後的道理,要來請求佛陀來教育。「尊法讚佛行施」,這就是他們來獻諸宮殿,表達出他們的一切都願意布施。這是表達他們為了這個道理,這樣專程而來,表達出那分「尊法讚佛行施」,願意供養。這就是前面這段文所表達出來的意思。

經文簡釋:
「各作是言:惟願世尊轉於法輪」;勸請世尊,惟願為大眾轉妙法輪。


下面文說,「各作是言」,大家都是同一種心願。所以常說萬眾一心,異口同聲。很多很多人同一念心,所以不同的嘴,嘴都長在每個人的頭臉上,但是大家的心共聚,大家共同一念心聲,勸請世尊,勸請佛,「惟願為大眾轉妙法輪」。這是諸梵天王請大通智勝佛轉法輪。還記得釋迦牟尼佛成佛時,要如何對這些剛強眾生,難調難伏,要用什麼方法來對這些眾生?眾生若無心,根機這麼剛強鈍劣,無法法入心,這樣講法有用嗎?那時候也是很多的梵天王來勸請佛陀要轉法輪,諸佛將要講大法,或者是要初轉法輪,都是有這樣的儀式。諸天,尤其是要講真實法,那就是梵天,三界的天主都來了。所以這是「救度解脫一切眾生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度脫眾生,開涅槃道」;救度解脫一切眾生,開示無漏涅槃之道。


因為「度脫眾生,開涅槃道」,這不是只有在五道四生,其實三界之內都包含在其中,因為他們的天福享盡,同樣在三途六道中輪迴。所以要救這些人,讓他們全都解脫,「度脫眾生」,要開出一條涅槃的路。因為眾生非常迷糊,到底何去何從還不知,所以很期待開涅槃道。涅槃道是多麼重要啊!這就是「救度解脫一切眾生,開示無漏涅槃之道」。那就是無漏法。真正菩薩行,入人群付出無所求,這樣不斷不斷累積,走這條道路,菩薩的道路。這條路,本來佛就是這樣開,但是人若不這樣走,還是這條路原來就有,需要人身體力行。所以再下來的這段文,

經文:「時諸梵天王,一心同聲,而說偈言:世雄兩足尊,惟願演說法,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」

「時諸梵天王,一心同聲,而說偈言」。再一次,表達之後再一次,還是同樣的偈文再重複一次。就是「世雄兩足尊,唯願演說法,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世雄兩足尊 惟願演說法」;世間威雄,福慧兩足,無上之尊,惟願為眾演說諸法。


這就是我們要知道,「世雄兩足尊」。佛就是福與慧具足,稱為兩足尊。梵天的心願,希望佛能演說法,再說法,所以世間威德雄猛,那就是福德智慧兩足,這種就是威德。有的人有德行,不用大聲,但他就是已經在說法了;不必說話,光是他的形象就能說法。因為他的威德,三十二相具足,所有一切的德圓滿,人看了,自然心生歡喜,脫落他的煩惱,那一分歡喜的法入心,自然他就能向這條道路去實行。這就是世雄兩足尊的功德,他的內修外行,看起來很威,但是卻是很溫暖,人人很喜歡接近。所以這就是有福,又有智慧,是「無上之尊」。「惟願為眾演說諸法」。


經文簡釋:
「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」;用大慈力,與一切樂,用大悲力,拔一切苦,令諸眾生,皆得度於煩惱苦海。


「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」。因為佛用大慈悲的力量,「與一切樂」,給眾生一切的快樂。佛陀視眾生如一子,期待眾生人人都是道理能通,人人沒有煩惱,彼此之間合和互協,造人間的淨土,這就是佛陀所期待的。所以這就是「用大慈力,與一切樂」,讓眾生一直都是快樂,這就是佛陀的目標。「用大悲力,拔一切苦」。眾生,有的人想不開,煩惱造業,無明重重。佛陀慈悲開示,讓他心開意解,除去他的煩惱無明苦,「拔一切苦」。所以「令諸眾生,皆得度於煩惱苦海」,希望人人都能度過這個煩惱苦海,不只是物質的苦,心靈的苦也很多。所以我們人人用心,用心在這分愛,無煩惱、無染著,以真誠的愛來入人群,那就是叫做大慈。

我們要如何讓人間社會,人心能淨化,要如何讓人人在人群中能安心快樂,沒有煩惱,這都是慈,慈的力量,讓人間安定。不只是人間安定無苦難,還能四時順調,四時就是春、夏、秋、冬,都很順調。我們現在就是四大不調,所以氣象變遷。就如看新聞在報導,這兩天內,二三天內,颱風(強颱「蘇迪勒」),一個強烈的颱風在海面上,氣象一直報,這一次的颱風,就如十九年前的賀伯颱風一樣的生態,強度又比賀伯颱風還強。現在雖然看外面的氣候還很好,但是無常啊!氣象,現在不只是無常,是異常啊!這種變遷很快。現在是這麼好,看來好天氣,無風無雨,太陽這麼大,卻是在一個距離的海面上,已經跟著它的風速,有氣壓,風啊、雨啊,強力一直增強,好像向著臺灣的方向一直接近了。


所以也希望大家,借這個機會告訴大家,開始要準備了,提高警覺,有備無患,我們要很虔誠慎重來看這次的颱風警報,我們要如何提高警覺,要提升我們的虔誠。虔誠的心,不是需要的時候才虔誠,是分秒間我們都要虔誠。所以虔誠就是我們的修行,我們修行要誠正信實。所以,「持戒修福誠正納信實之德」,這就是我們要虔誠。所以分秒間都不要離開我們這念虔誠的心。我們的誠意供養也是一樣,要從開始發心那時候,不論多久的時間,無始無始以前一直到現在,自遠趨近,我們這念心都沒改變,虔誠的心、修行的心都沒改變,這是分秒間都需要虔誠。希望人人時時用心,在分秒虔誠中,要時時多用心啊!
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

 

 

高明智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08/05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8/05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05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8月 06, 2015 9:29 pm

20150805「晨鐘起•薫法香」聞法體會心得

上人慈示
持戒修福誠正納信實之德
宮殿乃宿世供養造諸福業
修善法入人群修無漏果因
始自最初來意誠自遠趨近

上人慈示重點
正心誠意→修福、守戒→建立信實之德。
信:深信道理亙千古而不變;信因緣果報。
眾生過去生共造業,造成多少人的悲戚、苦難。一念心偏差,傷己不利人,就災禍連連。
光靠修福享樂,不是我們的目標,名利地位過眼雲煙,修行在人群中修善法,「修無漏果因」。
在人群中,有種種習氣、苦難、無明,唯有佛陀慈憫,生生世世,以菩薩心入人群教育、教化,修無漏果因。
有為求福,有為求名,這全都叫做有漏法。
他們發菩薩心,人群就是增長智慧的道場,體會眾生的習氣、煩惱、無明,修善緣、修福緣,無漏因、無漏果。
修無漏果因,這叫做修行,善法就是菩提道,菩提覺道在人群中,無所求的付出,這叫做「修無漏果因」。
我們人人無始無始以前的無始,始自最初的來意—真如,現在修行,要體會距離遙遠,時間長久,這念真實誠意的心(真如)沒有失去,還是常住,只是無明覆蓋而已。
我們要求的是無為法,是出世法,才能破除黑暗、破除無明。
凡夫的心,受人間的名相覆蓋,讓心無明難定。本來「大通智勝」無始那念心,離我們這麼近,但我們的無明將這個距離拉遠了,愈拉愈遠。

經文:
我等所從來,五百萬億國,捨深禪定樂,為供養佛故,我等先世福,宮殿甚嚴飾,今以奉世尊,惟願哀納受。
爾時、諸梵天王偈讚佛已,各作是言: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度脫眾生,開涅槃道。
時諸梵天王,一心同聲,而說偈言:世雄兩足尊,惟願演說法,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。

經文簡釋:
此釋東方梵天請大通智勝佛轉法輪,而佛已默許。
「爾時、諸梵天王偈讚佛已」;先申供養,表敬恭教理尊法讚佛行施。以偈讚歎,表歸敬。
「各作是言:惟願世尊轉於法輪」;勸請世尊,惟願為大眾轉妙法輪。
「度脫眾生,開涅槃道」;救度解脫一切眾生,開示無漏涅槃之道。
「世雄兩足尊 惟願演說法」;世間威雄,福慧兩足,無上之尊,惟願為眾演說諸法。
「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」;用大慈力,與一切樂,用大悲力,拔一切苦,令諸眾生,皆得度於煩惱苦海。

上人慈示重點
過去(受戒、修福)→升梵天(享禪定樂,輕安自在)→福盡真諦未透徹究竟→墮落三途,五道四生。(在墮落三途之前 會有箭頭往追尋真理 但在論壇無法顯出來)
追尋真諦理,捨深禪定樂,求覺求悟斷生死→虔誠供養請佛納受。

我們世間人,在家的修行者願意放棄一切去付出;修行者已經辭親割愛,要追求慧命,盡形壽、獻身命,這叫做供養。真正的供佛、法、僧就是割小為大。
重複的偈文,重述,來表達敬重,加強聽的人記憶,將經典的道理入心來。

梵天全心供佛→請佛轉法輪度眾生→開涅槃門(寂靜永滅生死的道路)

涅槃道就是無漏法,真正菩薩行。

先申供養表示追尋教理→尊法讚佛行施→萬眾一心,異口同聲→惟願為大眾轉妙法輪,救度解脫一切眾生→再重複偈文→讚佛世雄兩足尊→唯願演說法→大慈悲力度苦惱眾生。

「世雄兩足尊」,佛福德與智慧具足,就是威德。有德行,不必說話,他的形象就能說法。佛三十二相具足,一切德圓滿,人看了,自然心生歡喜法入心,這是世雄兩足尊的功德。是「無上之尊」。
「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」。用大悲力,拔一切苦,令諸眾生,皆得度於煩惱苦海。以真誠的愛(無煩惱、無染著)來入人群,那就是叫做大慈。

強颱「蘇迪勒」接近了,希望大家,提高警覺,有備無患。

個人體悟
上人手札就是告訴我們要修福、守戒,修福結好緣,得人緣,有助緣,菩薩道侶同精進、共勉勵。而守戒,防非止惡,心安清淨禪定。修行要修無漏果因,就是三輪體空,付出無求。做任何事當成本分,主動積極,不比較不計較,自利利人,自度度人,自覺覺他,終至覺得圓滿。
這不是一時,不是一生就可達到,而是自無始的無始的無始至今,還有無量無可算計的未來,都要堅定信心,行走的一修真實道。
梵天享深禪定樂都知道渴法求法,凡夫苦,更要效法,「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」,自己也是眾生之一,對自己慈悲,就是讓自己法喜禪悅(予樂),遠離無明煩惱(拔苦)。

個人行入
得禪定不容易,昨天(8/5)一直想將心得完成,但不知為什麼,一直無法讓心靜定,選擇放下。但並不是放棄,所以今天(8/6),在另一個工作卡關的時候,換個工作當休息,不滿意,但可以接受,真的是做到了對自己慈悲,才能往外對他人慈悲。
以此與大家共勉之。

靜思弟子陳映月(慮津) 恭敬頂禮
(2015年8月之4)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5/08/05晨語簡記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