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5/08/06晨語簡記

向下 
3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08/06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2015/08/06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06晨語簡記 Empty周四 8月 06, 2015 5:53 pm

20150806薰法香如是我聞思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默然許者諸佛受請之儀
法爾如是隨先佛規則故
天人尊重渴仰不同凡夫
外道能令目觸耳聞道存


聽起來很深,其實這只是一個法則、禮儀。我們常常看經典就會看到,天或者是人來請佛說法,佛陀都是默然許之,這我們常常都在經典看得到。或者是要請佛接受供養,佛陀若是默然,默默地沒有回答,這就是表示已經允許了,受請了,這是諸佛受請之儀。若是來請佛,佛回答止止,就是還不行,因緣還未到,但是默然就是表示可,可以了,這就是諸佛受請的儀則,禮儀、法則。「法爾如是」,法就是這樣,「隨先佛規則故」,這是一個禮節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禮節也是很重要,尤其是學佛者,要受教、要傳道,受教若不傳道,傳道若不受教,次序會亂,所以我們必定要有次序。我們世間團體組織也是這樣,要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有次序規則,同樣的道理,自古以來都有這樣的次序規則。

要不然,就像現在處在末法,人已經不守規則了,而且倫理道德觀念也都已經消退了。現在的社會,看看現在社會,真的是亂了規則,過去的人從家庭,家庭不論是五代同堂、四代同堂、三代同堂,一個家庭順從這樣祖先次序安排,就是一代尊重一代,這樣一直尊重,敬老孝順,但現在已經不是了,「老了,退休了,年輕人的事情,你不要管,你要尊重我們年輕人的意見。」這在現在常常都是聽到這樣。所以,雖然社會也有這樣說:「未來老人的社會,老人愈來愈多,是問題。」聽了覺得:老人變成一個社會問題,聽了心很難受。到底要照顧老人,還是老人已經成社會問題呢?感覺到現在的人間,人口增加,因現在人的壽命因醫療科技發達,所以歲數愈來愈大,大家身體健康,這說來也是好事,老人健康、歲數長,歲數長就活比較久,就變成老人多了。
當然會回想到過去,若聽到人家說六十多歲了,「年齡這樣不小了。」「七十歲啊!高壽了。」但是現在,六十多歲還年輕,「看,六十多歲,和你的孩子差不多。」有時候母女帶來我面前,問:「這是你姊姊嗎?」有時候我會將女兒看成是母親的姊姊。因為母親四五十歲了,她的穿著和她女兒相比,女兒反而較簡單,母親感覺起來,有化妝,年輕多了,穿著還是同樣,就是比女兒還年輕,其它的不好說。總而言之,會覺得現在的人怎麼這樣?以前若上了四五十歲,紅衣服不敢穿,花色衣服,「你年紀這麼大了,怎麼還穿花色衣服?」四五十歲。現在大家在穿衣服的顏色上都比較素,只是裁剪愈來愈省布,所以大家看起
來就是還年輕,不認老。但是,現在有一項就是要認老,那就是失憶症。現在的老人五六十歲開始,忘記這個、忘記那個,慢慢這種憂鬱症,老人的憂鬱症、失憶症,倒真正是問題了。

為什麼呢?看起來身體還很健壯,卻是憂鬱,煩惱多,自然他失憶。憂鬱、失憶,是一個連體嬰,中年人叫做躁鬱、憂鬱,老人叫做失憶,這種的心理病態。為什麼心理有這樣的病態出來?腦筋為什麼眼前的事都會忘記,記得的都是記過去,這種顛顛倒倒,現在這問題倒是較多。那是為什麼呢?就是家庭倫理道德淪喪了,老人會驚惶,身邊沒有人或者是不受尊重等等,造成心理狀態容易心腦不平衡,就變成了失憶症。我們若能在人倫道德顧守好,要有這分傳道的精神,禮節儀規照顧好,家庭不論是五代、四代、三代,這樣一代做給一代看,老人是受尊重的、是受禮節的,有禮節的,這樣的社會,老人哪有什麼問
題呢?以前的人,若是看到三代同堂、四代同堂,「你很好命喔!財、子、壽都有了,福、祿、壽啊!」這是多麼光耀的事情,現在老來就是孤單,很正常。

問他:「有孩子嗎?」「唉!別說孩子了。」「有幾個?」「別算幾個了。」對啊,這已經是社會變成了平常事。但是,在老人的生活,大家就把它當成了是一個老人問題。我們若能家家戶戶這些父母都是我們的寶,我們應該孝順,我們的家庭教育倫理若能這樣,社會哪有什麼問題呢?家家福祿壽,這是受人讚歎。不過,現在的社會已經沒辦法了,因為人人都很有才華,受很高的教育,受了教育,大家都要去上班。去上班,社會的利益愈開愈大,愈開愈大,好像家庭裡年輕人大家都很忙。年輕人,讀書的讀書去了,上班的上班去了,老人就是顧家,無聊,這種顧家無聊,你要他怎麼不會心生惶恐呢?怎會要他的心不會憂鬱症呢?老人問題出在這裡。或者是為什麼老人都在鄉村?老了,怎麼不隨子女去都市呢?到都巿,整天把他關在如籠子般的家裡,沒有對話的機會,他在鄉村有老朋友,有新鮮的空氣,有來去自由的路可走,所以自然他就住在鄉下。不論鄉村的環境多麼好,卻是心理空虛,這都是惡性循環,所以說,老人醫學、老人問題,其實這時候已經成了重重的問題了。

若看到一群老人家在做環保,聽他們說話,多麼有智慧啊!昨天我看到我們的環保菩薩,八十多歲了,他們也是自己生活,每天過得很歡喜,都在環保站。人家就這樣問她:「你何必做得這麼辛苦?」「能做才是福啊!」「你每天樣做,是為了要做什麼?」「我做一做就給慈濟,慈濟能救人。」問她的人就說:「慈濟,不是大家都說很有錢?你還做一做賣給慈濟?」她說:「那都是腦筋壞了的人在說的,你要想,師父要救人,平常若不積一點錢,有時候國外救人要用很多錢,我們臺灣哪裡有災難,他也要去救,這都是平時就要積一些錢起來。人家說,晴天要積雨來糧。」「人家不是說慈濟土地很多?」她說:「對啊,若沒有土地,我們哪有地方做環保?」

昨天聽到了,我內心很歡喜,覺得就沒辦法當面跟她說:「你很有智慧喔!」就沒辦法這樣拍拍她的肩膀,真的是很感恩。看,社會有一群年輕人,他們能撒出無明網,有一群老人,有智慧的人,他們就是這麼單純,這麼簡單,古人就是這樣說「晴天要積雨來糧」,這也叫做法則,這也是規則。不是有錢就亂花、亂用。以前的人說:「這很花、很花。」「很花、很花」,現在才知道是花錢,我們以前叫做「開錢」(臺語),現在的人叫做「花錢」(國語),就是這樣。(臺語「很花」,意為混亂。喻國語「花錢」為不按規則用度。)所以說來,現在的人生不照規則,問題重重。佛法道理要照規則,這種「默然許之」,來請法或者是來請佛接受供養,佛陀若是默然,這就是表示歡喜答應了,這是受請之儀。「法爾如是,隨先佛規則故」。法就是這樣,就是這樣傳,這就是一個儀規,叫做規則。

「天人尊重渴仰不同凡夫」。天人尊重,就是尊重這個禮節,所以從梵天而來,散花供佛,奉上宮殿,表達至高的誠意。這是表示天人對佛那一分難遇,要多久才能有一尊佛出世,要聽佛轉法輪是這麼不容易,這就是天人尊重佛的儀規,不同凡夫。佛陀出現在人間,人間對佛不尊重,迫害佛的故事也很多,這就是凡夫。凡夫在這五濁惡世,佛陀在堪忍的世界,五趣雜居,這些凡夫反覺悟者的軌道,凡夫亂世。佛陀來人間就是要說法,讓這些亂世凡夫能上軌道,向覺道走,這樣,難免背道而行的凡夫就會設種種煩惱無明網,網住了很多人不得解脫。所以,天人,他就是有修行才會生天,不只是修福,又是受戒。如梵天王,他們是在色界初禪天,有色的享受,物質的享受,但是他的心清淨。他還精進求法,雖然能修清淨行到初禪的境界,但斷生死的方法還不知,要如何斷生死?心若是再受污染,一念無明起,十二因緣法就再開始一直糾纏下去,愛恨情仇還是同樣,受一念無明污染,就這樣,無明網就再散開了,用自己的無明來網住我們自己。這就是還無法脫離生死。

梵天他們知道,就是這個斷生死的真理,他們還沒有真正的突破、體會,所以佛出世難遇,轉法輪,轉大法輪更是難遇,所以他們用這麼虔誠的心,從東方向西方找這個光的真理,這樣而來,這是天人尊重,仰慕於佛,與凡夫不同。「外道能令目觸耳聞道存」。佛陀成佛在人間,雖然這些凡夫是這樣,修行者偏差,背道而行,佛陀還是同樣在人間,出現在人間,說法,就是哪怕是外道,反佛法,卻是也讓他有機會能接觸到佛法。就如佛陀在世時,有一群外道教,他們想盡辦法要如何來破壞佛的僧團,要如何破除佛陀的真理說法?大家共聚來想,其中有一位就說:「不如叫一位屠夫」就是專門在殺豬,殺生的人,「我們來叫他去請佛接受供養。」

真的去找了一位很有名的屠夫,一直殺豬、殺所有的動物等等,專門做這種職業的人。這個人聽到這些外道教這樣說,覺得:這些人對佛也很尊重,要我去請佛來供養,有功德,我若有這個機會能供養佛,也是我的福,但是我是一名屠夫。不過,這些外道教的人還是一直鼓勵他,果然他就到了佛前,這些外道教想來看佛陀如何回答這位屠夫,到底要受請,還是要拒絕這位殺生的屠夫呢?大家就跟來了。這位屠夫來到佛的面前,還是很恭敬,頂禮,很虔誠的心,合掌向佛,很坦白說:「佛啊!我是一位在這個村裡的屠夫,我所操從的職業就是殺生。雖然這是我的職業,但佛陀,我也是很仰慕佛,希望佛陀您能接受我的邀請,去我家受我供養。但不知佛陀您會厭棄我從事惡業嗎?不知會不會嫌棄我?」

佛陀就這樣回答他,回答他說:「凡事有因有果,惡業果若成熟,自然就墮落;善業福聚,自然就會有得度的因緣。」佛陀用這樣的方式回答。所以佛陀再次叮嚀他:「有善事能做,你就要趕緊把握因緣做善事。惡歸惡,善歸善,惡果若成熟,自然是墮落;善,有善業,福報若來時,你要趕緊把握,趕緊做。」這些話這樣回答,佛陀表示允許,要他趕快回去準備供僧供佛。這位屠夫很高興,開始回去準備了。而這群外道教,聽到了,心開意解,佛陀的回答很圓融,「因緣果報自受,做惡的,過去既然做了,惡報若成熟,同樣會墮落;若有善的因緣,你要趕緊把握,趕緊去做,你回去準備,我接受供養。」這沒什麼好挑剔。所以這些外道教的人很佩服,就不由自己,大家不約而同到佛的面前,恭敬佛,請佛皈依,成為佛教徒。這就是外道教能目觸耳聞,自然道存,這個道自然就這樣傳下去。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,聞法、傳法,法則儀規,我們應該要久久就是這樣傳,道理,家庭倫理應該也是這樣。要不然,真的法不法,法不傳,人間就亂了。所以前面的文這樣說,
經文:「爾時諸梵天王,偈讚佛已,各作是言:『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度脫眾生,開涅槃道。』時諸梵天王,一心同聲,而說偈言:世雄兩足尊,惟願演說法,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。」

「爾時,諸梵天王偈讚佛已」。他們還是很尊重佛,他們讚歎佛,再次用偈文來讚歎,希望我們人人心要聽進去,後世的人要好好聞法、敬法,要尊重法。所以「各作是言: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度脫眾生,開涅槃道」。趕緊來開一條涅槃的道路。「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」。開始說偈了,「世雄兩足尊,惟願演說法,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」。這是前面說過的文。下面接
下來的文就這樣說,

經文:「爾時大通智勝如來,默然許之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爾時、大通智勝如來,默然許之」;佛許之相,多種不同,或時點頭,此身許也。或云為汝說,此口許也。今但默然,此心許也。或云止止,此不許也。


「爾時,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」。那些天人(指梵天王,以下皆同)是這樣的恭敬,這樣的尊重,虔誠來請法,也是為了自己能更透徹斷生死之道,也為天下眾生來請法,希望人人去除無明,能夠就法就道,這就是諸天人的心來請佛轉法輪,佛也是這樣默然許之,已經答應要來轉大法輪。這個大法輪異於平常的說法,他就是要說《法華經》。十六沙彌請佛轉法輪,這一請,十六沙彌請大通智勝佛講《法華經》那時候放光,趨光而來,隨著光而來的天人,也同樣來請法。所以佛默然,就是答應了十六沙彌,「默然許之」,就是要說,但是還在等,等這些諸天要到齊,東方的天人到齊了,還有未到的,所以默然許之。

所以「佛許之相」,這就是表示答應了,「好,等一下,稍等一下,因為還有他方還沒到齊」。所以「多種不同,或時點頭,此身許也」。有的時候默默的,這也就是默許,或者是點頭,如我們現在「好啦!」,雖然沒有出聲音,用點頭,這就是身,他的身行表達不反對,點頭。「或云為汝說」。「好,我為你說。」這就是「此口許也」。「今但默然,此心許也」。允許要講法,有這樣默然,內心已經答應你了,所以默默的沒有回答,就是心已經答應你了。或者是開口,就如剛剛屠夫來請佛,佛就說:「福若到時,把握因緣,趕緊回去準備。」這是口許。或者是用身體的動作,「可啊!」點頭,這都是表示允許要說法。若是說「止,止」,如舍利弗請法,佛陀就對他說:「止!止!不須復說。」好啦,你們恭敬心還未到齊,眾生的根機還未整齊,求法的心還沒有很虔誠,所以「止、止、止」,三止三請。這是在人間的釋迦牟尼佛,當初講《法華經》的時代,舍利弗請法,佛陀三止,大家應該還記得。

經文簡釋:
「默然許之」;諸佛受請之儀,皆是默許。
法爾如是,有四意:
一、隨先佛規則故。
二、天人生尊重渴仰故。
三、不同凡夫外道故。
四、能令目見耳聞,則道存故。即四悉檀益。


所以「默然許之」,是「諸佛受請之儀,皆是默許」。「法爾如是,有四意」。四種的意思,第一是「隨先佛規則故」。這就是規則,規矩就是這樣。
第二、「生人尊重渴仰故」。就是希望人人要生起尊重心,不只是人,即使天也是一樣。表達對佛陀的尊重,所以大家還是明知前面的十六沙彌已經請法了,請轉法輪,但是天人──梵天,他們也知道佛將要開始轉大法輪,但是他們也是一樣,用禮節再來請佛轉法輪。這就是表示天人生尊重渴仰之心。不只是梵天王來請,後面還有很多,還是同樣來請佛轉法輪。這就是天人生尊重渴仰之心。
第三、「不同凡夫外道故」。因為人間對佛法,不懂得生尊重心的比例很多,就是不尊重的比尊重的比例多很多,這叫做凡夫,不尊重佛法在人間(所以用默許相,有別於凡夫外道)。
第四、「能令目見耳聞道存故」。不論如何,就是天與人用最尊重的表達,讓大家懂得如何將法要傳下去,要尊重法,法來人間很不容易,人人應該要尊重法。

所以這就是眼見耳聞,用這樣這麼尊重,讓那些不尊重的人看到,也要起尊重心,這叫做典範,這叫做身教。用身體力行來教育凡夫,用這個禮節來傳道的精神,這叫做禮教,也是身教。就是這樣,道才有辦法永遠傳留下去。這也叫做四悉檀益;四悉檀,就是世界悉檀、為人悉檀、對治悉檀、第一義悉檀。這前面說過了,為了世界,佛法要流傳,所以我們要用很尊重的心。為人間,佛法要永住人間,所以就需要有這樣的禮節。眾生煩惱無明惑重,需要佛法,法藥來治療,所以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種煩惱必定要有法來對治。所以,為人間,為天人,人天,三界之內,佛陀要轉大法輪,斷生死究竟的大道理。

所以因為這樣,天人經過了五百萬億諸國土,遙遠的地方,這樣集中來請法。這是我們要很尊重,對法很尊重,雖然法有重重複複,用意就是要一次再一次,讓大家清楚瞭解。經,不只是在經文裡,道理是歷古至今不變,而且時代在變,法是應世良藥。現在的社會是這樣,要將佛法的精神很透徹瞭解,來看現代的人生,要用什麼藥,才能守住道理,能維持人間的人倫道德。這就是經歷千古而不變的道理,所以我們不要嫌麻煩,還是要不斷用心聽法,看現在的人間的生態,這樣去體會。再接下來又一段文再說,

經文:「又諸比丘,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,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,昔所未有。歡喜踴躍,生希有心,即各相詣,共議此事。」

*共議宮殿瑞光之事。如前當有諸梵各做念等,下皆準之。


釋迦牟尼佛再向在法華會上的比丘,再提醒大家。又是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除了東方的人向西來找,在東南方也一樣,又有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也是同樣,同樣各自見宮殿光明照耀,同樣大家歡喜踴躍,同樣就是生稀有心,同樣大家共議此事。我們前面說的只有單獨一個正東方,現在是東南方的梵天王,他們也看到了,看到光,同樣共議。到底這個光從哪裡來?大家知道了,這道光是由西北向東南來,所以這道光還是到東南方,這些天人共議。同樣宮殿都隨光照耀,這件事大家來議論,到底從哪裡來?這與前面說的一樣。「如前當有諸梵各作念等」。大家的心念同樣,共同還是「與宮殿俱」,大家從東南方向西北方來了,同樣儀式、儀規都一樣,也是要來請佛轉法輪。

總而言之,學佛,總是要不斷地用心。我們若不斷用心,一個很簡單的儀規,這禮節、儀規也都有很深的道理,雖然看來這麼簡單。就如我們人間要維持一個家庭的和睦,也要有這樣的禮節、儀規;家庭若沒有禮節、儀規,就對長輩再長輩,一輩對一輩愈來愈不尊重。對待老人,就覺得是在家裡佔空間的人,都沒想到這個家庭是如何讓我們穩定下來的,這個家庭是如何讓我們享受的,都會容易忘恩,起了那種厭倦的心,對待父母就是有那種厭倦,覺得多了父母,我不方便多了,我還要回去為老的準備三餐。這是現在的人。能夠這樣嗎?這叫做逆理、逆倫,這種逆理、逆倫就是不按照儀規。所以我們聽法要好好用心,時時要照天理,就軌道,菩提大覺道就是我們人生最光明、最究竟的道理,所以要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【補充說明一】《法句譬喻經卷三.愛身品第二十》
(前略)
昔佛在舍衛國有五百婆羅門,常求佛便欲誹謗之。佛三達之智普見人心,愍欲度之,其果未熟因緣未到,一切罪福欲來至時,自作因緣而迎罪福,此諸梵志宿有微福,應當得度,福德牽之自作方宜。五百梵志自共議言:「當使屠兒殺生,請佛及諸眾僧,佛必受請讚歎屠兒,吾等便前而共譏之。」於是屠兒為之請佛,佛即受請,告屠兒言:「果熟自墮,福熟自度。」屠兒還歸供設飯食。佛將諸弟子到屠兒村中,至檀越舍,梵志大小皆共歡喜。「今日乃得佛之便耳,若當讚檀越福德者,當以其前後殺生作罪持用譏之;佛若當說其由來之罪者,當以今日之福難之。二宜之中,今日乃得佛便耳。」

佛到即坐,行水下食,於是世尊觀察眾心,應有度者即出舌覆面舐耳,放大光明照一城內,即以梵聲說偈?願:「如真人教,以道活身,愚者嫉之,見而為惡。行惡得惡,如種苦種,惡自受罪,善自受福。亦各須熟,彼不相代,習善得善,亦如種甜。」佛說偈已,五百梵志意自開解,即前禮佛五體投地叉手白佛言:「頑愚不及未達聖訓,唯願愍育得為沙門。」佛即聽受皆為沙門。村人大小見佛變化莫不歡欣,皆得道跡,稱之賢聖,無復屠兒之名。佛食畢訖即還精舍。

【補充說明二】法華經‧方便品第二【三止三請】
《法華經大成》:
初止為理深難解。初請為自他求決。
二止為驚疑不信。二請為久植必解。
三止為謗必墮苦。三請為利根得益。
太虛大師《法華經教釋》
四眾驚疑發揚鶖子之請,共分為三:
一、躡止初請,二、二止二請,三、三止三請。每次佛止不說,用意各殊。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08/06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8/06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06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8月 08, 2015 3:30 pm

20150806「晨鐘起•薫法香」聞法體會心得

上人慈示
默然許者諸佛受請之儀
法爾如是隨先佛規則故
天人尊重渴仰不同凡夫
外道能令目觸耳聞道存

經文:

爾時諸梵天王,偈讚佛已,各作是言: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度脫眾生,開涅槃道。
時諸梵天王,一心同聲,而說偈言:世雄兩足尊,惟願演說法,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。
爾時大通智勝如來,默然許之。
「又諸比丘,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,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,昔所未有。歡喜踴躍,生希有心,即各相詣,共議此事。」

經文簡釋:

「爾時、大通智勝如來,默然許之」;佛許之相,多種不同,或時點頭,此身許也。或云為汝說,此口許也。今但默然,此心許也。或云止止,此不許也。

「默然許之」;諸佛受請之儀,皆是默許。
法爾如是,有四意:
一、隨先佛規則故。
二、天人生尊重渴仰故。
三、不同凡夫外道故。
四、能令目見耳聞,則道存故。即四悉檀益。

*共議宮殿瑞光之事。如前當有諸梵各做念等,下皆準之。

上人慈示重點
天或人請佛說法、請佛接受供養,佛陀默然許之,這是諸佛受請之儀,禮儀、法則。
佛回答止止,就是因緣還未到,還不行。
「法爾如是,隨先佛規則故」,是一個禮節。
禮節很重要。學佛者要受教、要傳道,受教若不傳道,傳道若不受教,次序會亂,所以我們必定要有次序。同樣的道理,世間團體組織也是,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有次序規則。
末法,人已經不守規則,現今家庭倫理道德觀念消退。導致老人孤單、不受尊重,心腦不平衡,就變成了失憶症。
家家戶戶,父母都是寶,人人孝順,家家福祿壽。
「天人尊重渴仰不同凡夫」。
天人對佛難遇之心,聽佛轉法輪易,故尊重佛的儀規,不同凡夫。
凡夫背道而行,佛陀來人間說法,讓亂世凡夫,能上軌道,向覺道走。
如梵天王求斷生死的方法,要如何斷生死?不再受污染。
心污染→無明起→十二因緣糾纏→起愛恨情仇→無明網散開→網住自己→無法脫離生死。
佛陀成佛在人間,修行者偏差如外道,背道而行,佛陀還是讓他有機會能接觸到佛法。
「默然許之」,就是要說,但是還在等,還有未到的,所以默然許之。
「佛許之相」:
身許—點頭
口許--云為汝說;如屠夫請佛,佛就說:「福若到時,把握因緣,趕緊回去準備。」
心許--默然許之,內心已經答應。
法爾如是,有四意:
第一「隨先佛規則故」--規矩就是這樣。
第二、「生人尊重渴仰故」。希望人人生起尊重心。
第三、「不同凡夫外道故」--人間對佛法,不懂得生尊重心的比例很多。
第四、「能令目見耳聞道存故」--人人應該用最尊重的表達,為典範、身教,來教育凡夫,法永遠傳留下去。

四悉檀:四種成就眾生之佛道的四種方法
世界悉檀--為了世界,佛法要流傳,所以我們要用很尊重的心。
為人悉檀--為人間,佛法要永住人間。
對治悉檀--煩惱無明惑重,需要佛法,法藥來治療(對治)。
第一義悉檀--佛陀要轉大法輪,斷生死究竟的大道理。

個人體悟
凡夫無明,背道而行,但佛陀沒有放棄任何一個人。
大自然界曾體悟到,鬼針草很煩人,但它的小白花,很美又有微微香氣,萬物都有其優點,有善因在。
上人慈示,「慈悲等觀」,及聽聞屠夫請佛接受供養的故事,再回想到監獄受刑人,只要有災難,他們存郵票捐出,一樣有善心,也要結善緣啊!所以,真慈悲,就先要有平等慧,而要修分別智,方能透視真是真非。

個人行入
蘇迪勒颱風的消息,老菩薩祈求「讓它在海面玩就好!」
我思考,海裡仍有生命啊! 上人在人間菩提就給了答案,「能這樣的,有什麼因緣,讓它緩和的快快地過去。」
學習如何到真慈悲、真智慧,唯有天天薰法香後,整理,複習,讓法水能點滴入心頭。
以此與大家共勉之。

靜思弟子陳映月(慮津) 恭敬頂禮
(2015年8月之5)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64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5/08/06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8/06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06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8月 08, 2015 6:43 pm

薰法香心得札記(二○一五年八月六日星期四)

 

老人是不是問題,如果現在的老人五六十歲開始,忘記這個、忘記那個,慢慢這種憂鬱症,老人的憂鬱症、失憶症,倒真正是問題了。

但如果老人活的開心、有尊嚴、身體健康,兒孫都很孝順就不是問題。這要從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倫理道德切入。要更多人重視這個問題,更多人自己以身作則孝順父母,也保持自己身心的健康。

 

 




 

默然許之四意

四悉檀

上人開示

1

一、隨先佛規則故

世界悉檀

為了世界,佛法要流傳,所以我們要用很尊重的心。

2

二、天人生尊重渴仰故

為人悉檀

為人間,佛法要永住人間,所以就需要有這樣的禮節。

3

三、不同凡夫外道故

對治悉檀

眾生煩惱無明惑重,需要佛法,法藥來治療,所以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種煩惱必定要有法來對治。

4

四、能令目見耳聞,則道存故

第一義悉檀

為人間,為天人,人天,三界之內,佛陀要轉大法輪,斷生死究竟的大道理。
 

 

 

默然許者諸佛受請之儀
法爾如是隨先佛規則故
天人尊重渴仰不同凡夫
外道能令目觸耳聞道存


聽起來很深,其實這只是一個法則、禮儀。我們常常看經典就會看到,天或者是人來請佛說法,佛陀都是默然許之,這我們常常都在經典看得到。或者是要請佛接受供養,佛陀若是默然,默默地沒有回答,這就是表示已經允許了,受請了,這是諸佛受請之儀。若是來請佛,佛回答止止,就是還不行,因緣還未到,但是默然就是表示可,可以了,這就是諸佛受請的儀則,禮儀、法則。「法爾如是」,法就是這樣,「隨先佛規則故」,這是一個禮節。所以我們要知道,禮節也是很重要,尤其是學佛者,要受教、要傳道,受教若不傳道,傳道若不受教,次序會亂,所以我們必定要有次序。我們世間團體組織也是這樣,要做什麼事情一定要有次序規則,同樣的道理,自古以來都有這樣的次序規則。

要不然,就像現在處在末法,人已經不守規則了,而且倫理道德觀念也都已經消退了。現在的社會,看看現在社會,真的是亂了規則,過去的人從家庭,家庭不論是五代同堂、四代同堂、三代同堂,一個家庭順從這樣祖先次序安排,就是一代尊重一代,這樣一直尊重,敬老孝順,但現在已經不是了,「老了,退休了,年輕人的事情,你不要管,你要尊重我們年輕人的意見。」這在現在常常都是聽到這樣。所以,雖然社會也有這樣說:「未來老人的社會,老人愈來愈多,是問題。」聽了覺得:老人變成一個社會問題,聽了心很難受。到底要照顧老人,還是老人已經成社會問題呢?感覺到現在的人間,人口增加,因現在人的壽命因醫療科技發達,所以歲數愈來愈大,大家身體健康,這說來也是好事,老人健康、歲數長,歲數長就活比較久,就變成老人多了。
當然會回想到過去,若聽到人家說六十多歲了,「年齡這樣不小了。」「七十歲啊!高壽了。」但是現在,六十多歲還年輕,「看,六十多歲,和你的孩子差不多。」有時候母女帶來我面前,問:「這是你姊姊嗎?」有時候我會將女兒看成是母親的姊姊。因為母親四五十歲了,她的穿著和她女兒相比,女兒反而較簡單,母親感覺起來,有化妝,年輕多了,穿著還是同樣,就是比女兒還年輕,其它的不好說。總而言之,會覺得現在的人怎麼這樣?以前若上了四五十歲,紅衣服不敢穿,花色衣服,「你年紀這麼大了,怎麼還穿花色衣服?」四五十歲。現在大家在穿衣服的顏色上都比較素,只是裁剪愈來愈省布,所以大家看起
來就是還年輕,不認老。但是,現在有一項就是要認老,那就是失憶症。現在的老人五六十歲開始,忘記這個、忘記那個,慢慢這種憂鬱症,老人的憂鬱症、失憶症,倒真正是問題了。

為什麼呢?看起來身體還很健壯,卻是憂鬱,煩惱多,自然他失憶。憂鬱、失憶,是一個連體嬰,中年人叫做躁鬱、憂鬱,老人叫做失憶,這種的心理病態。為什麼心理有這樣的病態出來?腦筋為什麼眼前的事都會忘記,記得的都是記過去,這種顛顛倒倒,現在這問題倒是較多。那是為什麼呢?就是家庭倫理道德淪喪了,老人會驚惶,身邊沒有人或者是不受尊重等等,造成心理狀態容易心腦不平衡,就變成了失憶症。我們若能在人倫道德顧守好,要有這分傳道的精神,禮節儀規照顧好,家庭不論是五代、四代、三代,這樣一代做給一代看,老人是受尊重的、是受禮節的,有禮節的,這樣的社會,老人哪有什麼問題呢?以前的人,若是看到三代同堂、四代同堂,「你很好命喔!財、子、壽都有了,福、祿、壽啊!」這是多麼光耀的事情,現在老來就是孤單,很正常。

問他:「有孩子嗎?」「唉!別說孩子了。」「有幾個?」「別算幾個了。」對啊,這已經是社會變成了平常事。但是,在老人的生活,大家就把它當成了是一個老人問題。我們若能家家戶戶這些父母都是我們的寶,我們應該孝順,我們的家庭教育倫理若能這樣,社會哪有什麼問題呢?家家福祿壽,這是受人讚歎。不過,現在的社會已經沒辦法了,因為人人都很有才華,受很高的教育,受了教育,大家都要去上班。去上班,社會的利益愈開愈大,愈開愈大,好像家庭裡年輕人大家都很忙。年輕人,讀書的讀書去了,上班的上班去了,老人就是顧家,無聊,這種顧家無聊,你要他怎麼不會心生惶恐呢?怎會要他的心不會憂鬱症呢?老人問題出在這裡。或者是為什麼老人都在鄉村?老了,怎麼不隨子女去都市呢?到都巿,整天把他關在如籠子般的家裡,沒有對話的機會,他在鄉村有老朋友,有新鮮的空氣,有來去自由的路可走,所以自然他就住在鄉下。不論鄉村的環境多麼好,卻是心理空虛,這都是惡性循環,所以說,老人醫學、老人問題,其實這時候已經成了重重的問題了。

若看到一群老人家在做環保,聽他們說話,多麼有智慧啊!昨天我看到我們的環保菩薩,八十多歲了,他們也是自己生活,每天過得很歡喜,都在環保站。人家就這樣問她:「你何必做得這麼辛苦?」「能做才是福啊!」「你每天樣做,是為了要做什麼?」「我做一做就給慈濟,慈濟能救人。」問她的人就說:「慈濟,不是大家都說很有錢?你還做一做賣給慈濟?」她說:「那都是腦筋壞了的人在說的,你要想,師父要救人,平常若不積一點錢,有時候國外救人要用很多錢,我們臺灣哪裡有災難,他也要去救,這都是平時就要積一些錢起來。人家說,晴天要積雨來糧。」「人家不是說慈濟土地很多?」她說:「對啊,若沒有土地,我們哪有地方做環保?」

昨天聽到了,我內心很歡喜,覺得就沒辦法當面跟她說:「你很有智慧喔!」就沒辦法這樣拍拍她的肩膀,真的是很感恩。看,社會有一群年輕人,他們能撒出無明網,有一群老人,有智慧的人,他們就是這麼單純,這麼簡單,古人就是這樣說「晴天要積雨來糧」,這也叫做法則,這也是規則。不是有錢就亂花、亂用。以前的人說:「這很花、很花。」「很花、很花」,現在才知道是花錢,我們以前叫做「開錢」(臺語),現在的人叫做「花錢」(國語),就是這樣。(臺語「很花」,意為混亂。喻國語「花錢」為不按規則用度。)所以說來,現在的人生不照規則,問題重重。佛法道理要照規則,這種「默然許之」,來請法或者是來請佛接受供養,佛陀若是默然,這就是表示歡喜答應了,這是受請之儀。「法爾如是,隨先佛規則故」。法就是這樣,就是這樣傳,這就是一個儀規,叫做規則。

天人尊重渴仰不同凡夫」。天人尊重,就是尊重這個禮節,所以從梵天而來,散花供佛,奉上宮殿,表達至高的誠意。這是表示天人對佛那一分難遇,要多久才能有一尊佛出世,要聽佛轉法輪是這麼不容易,這就是天人尊重佛的儀規,不同凡夫。佛陀出現在人間,人間對佛不尊重,迫害佛的故事也很多,這就是凡夫。凡夫在這五濁惡世,佛陀在堪忍的世界,五趣雜居,這些凡夫反覺悟者的軌道,凡夫亂世。佛陀來人間就是要說法,讓這些亂世凡夫能上軌道,向覺道走,這樣,難免背道而行的凡夫就會設種種煩惱無明網,網住了很多人不得解脫。所以,天人,他就是有修行才會生天,不只是修福,又是受戒。如梵天王,他們是在色界初禪天,有色的享受,物質的享受,但是他的心清淨。他還精進求法,雖然能修清淨行到四禪的境界,但斷生死的方法還不知,要如何斷生死?心若是再受污染,一念無明起,十二因緣法就再開始一直糾纏下去,愛恨情仇還是同樣,受一念無明污染,就這樣,無明網就再散開了,用自己的無明來網住我們自己。這就是還無法脫離生死。

梵天他們知道,就是這個斷生死的真理,他們還沒有真正的突破、體會,所以佛出世難遇,轉法輪,轉大法輪更是難遇,所以他們用這麼虔誠的心,從東方向西方找這個光的真理,這樣而來,這是天人尊重,仰慕於佛,與凡夫不同。「外道能令目觸耳聞道存」。佛陀成佛在人間,雖然這些凡夫是這樣,修行者偏差,背道而行,佛陀還是同樣在人間,出現在人間,說法,就是哪怕是外道,反佛法,卻是也讓他有機會能接觸到佛法。就如佛陀在世時,有一群外道教,他們想盡辦法要如何來破壞佛的僧團,要如何破除佛陀的真理說法?大家共聚來想,其中有一位就說:「不如叫一位屠夫」就是專門在殺豬,殺生的人,「我們來叫他去請佛接受供養。」

真的去找了一位很有名的屠夫,一直殺豬、殺所有的動物等等,專門做這種職業的人。這個人聽到這些外道教這樣說,覺得:這些人對佛也很尊重,要我去請佛來供養,有功德,我若有這個機會能供養佛,也是我的福,但是我是一名屠夫。不過,這些外道教的人還是一直鼓勵他,果然他就到了佛前,這些外道教想來看佛陀如何回答這位屠夫,到底要受請,還是要拒絕這位殺生的屠夫呢?大家就跟來了。這位屠夫來到佛的面前,還是很恭敬,頂禮,很虔誠的心,合掌向佛,很坦白說:「佛啊!我是一位在這個村裡的屠夫,我所操從的職業就是殺生。雖然這是我的職業,但佛陀,我也是很仰慕佛,希望佛陀您能接受我的邀請,去我家受我供養。但不知佛陀您會厭棄我從事惡業嗎?不知會不會嫌棄我?」

佛陀就這樣回答他,回答他說:「凡事有因有果,惡業果若成熟,自然就墮落;善業福聚,自然就會有得度的因緣。」佛陀用這樣的方式回答。所以佛陀再次叮嚀他:「有善事能做,你就要趕緊把握因緣做善事。惡歸惡,善歸善,惡果若成熟,自然是墮落;善,有善業,福報若來時,你要趕緊把握,趕緊做。」這些話這樣回答,佛陀表示允許,要他趕快回去準備供僧供佛。這位屠夫很高興,開始回去準備了。而這群外道教,聽到了,心開意解,佛陀的回答很圓融,「因緣果報自受,做惡的,過去既然做了,惡報若成熟,同樣會墮落;若有善的因緣,你要趕緊把握,趕緊去做,你回去準備,我接受供養。」這沒什麼好挑剔。所以這些外道教的人很佩服,就不由自己,大家不約而同到佛的面前,恭敬佛,請佛皈依,成為佛教徒。這就是外道教能目觸耳聞,自然道存,這個道自然就這樣傳下去。所以我們應該要很用心,聞法、傳法,法則儀規,我們應該要久久就是這樣傳,道理,家庭倫理應該也是這樣。要不然,真的法不法,法不傳,人間就亂了。所以前面的文這樣說,



經文:「爾時諸梵天王,偈讚佛已,各作是言:『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度脫眾生,開涅槃道。』時諸梵天王,一心同聲,而說偈言:世雄兩足尊,惟願演說法,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。」

「爾時,諸梵天王偈讚佛已」。他們還是很尊重佛,他們讚歎佛,再次用偈文來讚歎,希望我們人人心要聽進去,後世的人要好好聞法、敬法,要尊重法。所以「各作是言: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度脫眾生,開涅槃道」。趕緊來開一條涅槃的道路。「時諸梵天王一心同聲而說偈言」。開始說偈了,「世雄兩足尊,惟願演說法,以大慈悲力,度苦惱眾生」。這是前面說過的文。下面接下來的文就這樣說,

經文:「爾時大通智勝如來,默然許之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爾時、大通智勝如來,默然許之」;佛許之相,多種不同,或時點頭,此身許也。或云為汝說,此口許也。今但默然,此心許也。或云止止,此不許也。


「爾時,大通智勝如來默然許之」。那些天人(指梵天王,以下皆同)是這樣的恭敬,這樣的尊重,虔誠來請法,也是為了自己能更透徹斷生死之道,也為天下眾生來請法,希望人人去除無明,能夠就法就道,這就是諸天人的心來請佛轉法輪,佛也是這樣默然許之,已經答應要來轉大法輪。這個大法輪異於平常的說法,他就是要說《法華經》。十六沙彌請佛轉法輪,這一請,十六沙彌請大通智勝佛講《法華經》那時候放光,趨光而來,隨著光而來的天人,也同樣來請法。所以佛默然,就是答應了十六沙彌,「默然許之」,就是要說,但是還在等,等這些諸天要到齊,東方的天人到齊了,還有未到的,所以默然許之。

所以「佛許之相」,這就是表示答應了,「好,等一下,稍等一下,因為還有他方還沒到齊」。所以「多種不同,或時點頭,此身許也」。有的時候默默的,這也就是默許,或者是點頭,如我們現在「好啦!」,雖然沒有出聲音,用點頭,這就是身,他的身行表達不反對,點頭。「或云為汝說」。「好,我為你說。」這就是「此口許也」。「今但默然,此心許也」。允許要講法,有這樣默然,內心已經答應你了,所以默默的沒有回答,就是心已經答應你了。或者是開口,就如剛剛屠夫來請佛,佛就說:「福若到時,把握因緣,趕緊回去準備。」這是口許。或者是用身體的動作,「可啊!」點頭,這都是表示允許要說法。若是說「止,止」,如舍利弗請法,佛陀就對他說:「止!止!不須復說。」好啦,你們恭敬心還未到齊,眾生的根機還未整齊,求法的心還沒有很虔誠,所以「止、止、止」,三止三請。這是在人間的釋迦牟尼佛,當初講《法華經》的時代,舍利弗請法,佛陀三止,大家應該還記得。

經文簡釋:
「默然許之」;諸佛受請之儀,皆是默許。
法爾如是,有四意:
一、隨先佛規則故。
二、天人生尊重渴仰故。
三、不同凡夫外道故。
四、能令目見耳聞,則道存故。即四悉檀益。


所以「默然許之」,是「諸佛受請之儀,皆是默許」。「法爾如是,有四意」。四種的意思,第一是「隨先佛規則故」。這就是規則,規矩就是這樣。
第二、「生人尊重渴仰故」。就是希望人人要生起尊重心,不只是人,即使天也是一樣。表達對佛陀的尊重,所以大家還是明知前面的十六沙彌已經請法了,請轉法輪,但是天人──梵天,他們也知道佛將要開始轉大法輪,但是他們也是一樣,用禮節再來請佛轉法輪。這就是表示天人生尊重渴仰之心。不只是梵天王來請,後面還有很多,還是同樣來請佛轉法輪。這就是天人生尊重渴仰之心。
第三、「不同凡夫外道故」。因為人間對佛法,不懂得生尊重心的比例很多,就是不尊重的比尊重的比例多很多,這叫做凡夫,不尊重佛法在人間(所以用默許相,有別於凡夫外道)。
第四、「能令目見耳聞道存故」。不論如何,就是天與人用最尊重的表達,讓大家懂得如何將法要傳下去,要尊重法,法來人間很不容易,人人應該要尊重法。

所以這就是眼見耳聞,用這樣這麼尊重,讓那些不尊重的人看到,也要起尊重心,這叫做典範,這叫做身教。用身體力行來教育凡夫,用這個禮節來傳道的精神,這叫做禮教,也是身教。就是這樣,道才有辦法永遠傳留下去。這也叫做四悉檀益;四悉檀,就是世界悉檀、為人悉檀、對治悉檀、第一義悉檀。這前面說過了,為了世界,佛法要流傳,所以我們要用很尊重的心。為人間,佛法要永住人間,所以就需要有這樣的禮節。眾生煩惱無明惑重,需要佛法,法藥來治療,所以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種煩惱必定要有法來對治。所以,為人間,為天人,人天,三界之內,佛陀要轉大法輪,斷生死究竟的大道理。

所以因為這樣,天人經過了五百萬億諸國土,遙遠的地方,這樣集中來請法。這是我們要很尊重,對法很尊重,雖然法有重重複複,用意就是要一次再一次,讓大家清楚瞭解。經,不只是在經文裡,道理是歷古至今不變,而且時代在變,法是應世良藥。現在的社會是這樣,要將佛法的精神很透徹瞭解,來看現代的人生,要用什麼藥,才能守住道理,能維持人間的人倫道德。這就是經歷千古而不變的道理,所以我們不要嫌麻煩,還是要不斷用心聽法,看現在的人間的生態,這樣去體會。再接下來又一段文再說,

經文:「又諸比丘,東南方五百萬億國土諸大梵王,各自見宮殿光明照曜,昔所未有。歡喜踴躍,生希有心,即各相詣,共議此事。」

*共議宮殿瑞光之事。如前當有諸梵各做念等,下皆準之。


釋迦牟尼佛再向在法華會上的比丘,再提醒大家。又是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除了東方的人向西來找,在東南方也一樣,又有五百萬億國土諸梵天王也是同樣,同樣各自見宮殿光明照耀,同樣大家歡喜踴躍,同樣就是生稀有心,同樣大家共議此事。我們前面說的只有單獨一個正東方,現在是東南方的梵天王,他們也看到了,看到光,同樣共議。到底這個光從哪裡來?大家知道了,這道光是由西北向東南來,所以這道光還是到東南方,這些天人共議。同樣宮殿都隨光照耀,這件事大家來議論,到底從哪裡來?這與前面說的一樣。「如前當有諸梵各作念等」。大家的心念同樣,共同還是「與宮殿俱」,大家從東南方向西北方來了,同樣儀式、儀規都一樣,也是要來請佛轉法輪。

總而言之,學佛,總是要不斷地用心。我們若不斷用心,一個很簡單的儀規,這禮節、儀規也都有很深的道理,雖然看來這麼簡單。就如我們人間要維持一個家庭的和睦,也要有這樣的禮節、儀規;家庭若沒有禮節、儀規,就對長輩再長輩,一輩對一輩愈來愈不尊重。對待老人,就覺得是在家裡佔空間的人,都沒想到這個家庭是如何讓我們穩定下來的,這個家庭是如何讓我們享受的,都會容易忘恩,起了那種厭倦的心,對待父母就是有那種厭倦,覺得多了父母,我不方便多了,我還要回去為老的準備三餐。這是現在的人。能夠這樣嗎?這叫做逆理、逆倫,這種逆理、逆倫就是不按照儀規。所以我們聽法要好好用心,時時要照天理,就軌道,菩提大覺道就是我們人生最光明、最究竟的道理,所以要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【補充說明一】《法句譬喻經卷三.愛身品第二十》
(前略)
昔佛在舍衛國有五百婆羅門,常求佛便欲誹謗之。佛三達之智普見人心,愍欲度之,其果未熟因緣未到,一切罪福欲來至時,自作因緣而迎罪福,此諸梵志宿有微福,應當得度,福德牽之自作方宜。五百梵志自共議言:「當使屠兒殺生,請佛及諸眾僧,佛必受請讚歎屠兒,吾等便前而共譏之。」於是屠兒為之請佛,佛即受請,告屠兒言:「果熟自墮,福熟自度。」屠兒還歸供設飯食。佛將諸弟子到屠兒村中,至檀越舍,梵志大小皆共歡喜。「今日乃得佛之便耳,若當讚檀越福德者,當以其前後殺生作罪持用譏之;佛若當說其由來之罪者,當以今日之福難之。二宜之中,今日乃得佛便耳。」

佛到即坐,行水下食,於是世尊觀察眾心,應有度者即出舌覆面舐耳,放大光明照一城內,即以梵聲說偈?願:「如真人教,以道活身,愚者嫉之,見而為惡。行惡得惡,如種苦種,惡自受罪,善自受福。亦各須熟,彼不相代,習善得善,亦如種甜。」佛說偈已,五百梵志意自開解,即前禮佛五體投地叉手白佛言:「頑愚不及未達聖訓,唯願愍育得為沙門。」佛即聽受皆為沙門。村人大小見佛變化莫不歡欣,皆得道跡,稱之賢聖,無復屠兒之名。佛食畢訖即還精舍。

【補充說明二】法華經方便品第二【三止三請
《法華經大成》:
初止為理深難解。初請為自他求決。
二止為驚疑不信。二請為久植必解。
三止為謗必墮苦。三請為利根得益。
太虛大師《法華經教釋》
四眾驚疑發揚鶖子之請,共分為三:
一、躡止初請,二、二止二請,三、三止三請。每次佛止不說,用意各殊。


 

 

高明智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 在線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08/06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8/06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06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8月 09, 2015 2:53 am

上人開示提到的老菩薩
回頂端 向下
淑雲
版主
版主



文章總數 : 328
年齡 : 59
來自 : 高雄
威望 : 174
注冊日期 : 2009-04-14

2015/08/06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8/06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06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8月 09, 2015 9:47 pm

個人的領悟
過去父母常教我們要尊師重道,對長輩要會尊稱長輩,或許老一輩並沒有讀很多書,但他們重視孩子的教育是人倫禮節,現在的整個大環境似乎越來越式微了,能夠笑著和人打招呼更是少之又少,不知從何開始一句: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!助長整個社會的人倫道德觀改變了!所以常說一言可以興邦,一言可以喪邦,說要能說正語,傳也要能傳正法,否則影響會很大。

在此8月5日和氣舉辦父親節活動,為師兄們及法親家人的爸爸奉茶,法親及法親家屬齊聚一堂,孩子跪下來幫爸爸奉茶,有的是三代一起到,很溫馨,師兄很多也很感動,尤其家人為師兄們錄製感言,有的師兄眼眶也泛紅,或許大家都不大習慣,因為我們習慣將所有內心話化作沉默化做你應知我心,結果無形中漸行漸遠,透過這次活動感覺到,即便忙於志業、事業、家業,經營家庭的親子感情,同修感情也是很重要的。
有一個朋友告訴我,每年過年,孩子是需向父母行跪拜禮,再奉茶,再奉上紅包給雙親,現在孩子娶妻了還能這樣做,覺得這是一項很好傳統,也讓孩子心存感恩心,所以延續好的傳統禮節是我們延續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精神,如果可以將此變成是一種生活中必然要做的,也是藉有為的事相,延續無為道理。

個人的行入
在慈濟我們都很忙,忙著做對的事,但對的還要做更對的事,忙中也要能聞法,智慧若未啟,福中有時也會做錯事,悲智雙運缺一不可;家庭倫理道德,人與人之間的禮節莫因忙中就疏忽了,所以也警惕自己要做一位有智慧的人,去除習氣,與法親之間結好緣,也要與自己家人結好緣!
              淑雲虔誠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5/08/06晨語簡記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