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5/08/29晨語簡記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08/29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2015/08/29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29晨語簡記 Empty周六 8月 29, 2015 5:40 pm

20150829薰法香如是我聞思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

行因趣果隨緣化諸眾生,

富中之富喻從光入明亮,

富中之貧喻從光明入暗,

貧中之貧喻從冥入黑暗。



  我們能夠瞭解,常常在說「行因趣果」,常常說是因緣果報不要輕視,每天起心動念,每天舉手動足,一切無不都是一念心開始,我們所造作一切的起源,有了開始就有結果。東西在那裡,想要把它移來這裡,這個心念一起,手就動作了,將這個東西拿起來,這就是因;搬來這個地方,放在另外一個位置,結果就是東西從此移到彼處。這樣一個動作輕輕地,也是在行因趣果中。為什麼,東西放在那裡,你為何要將它換到這裡,這一定是有因緣,一定是東西放在這個地方不適當,覺得把它搬過來這裡較順眼,就是依這個因緣,起了我們的動作,結果的位置,這在日常生活中,都有這樣「行因趣果隨緣」,這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。這麼小的事情都沒有離開因緣果報,不離開。



  修行,同樣的,不過修行就是大事情。從今生開始,發心立願,這是今生這顆因、種子,開始就要動作了,入人群去結好緣,隨緣來度眾生。今生此世是這樣,來生來世還是同樣這樣,繼續這顆因的種子,立堅定的道心,走這條菩提大直道,這樣往前,步步踏實走,這當中都沒有離開過去所結的因、所發的心、所結的緣,累累結果就隨因緣度諸眾生。這是我們的心願,完全不變,道心堅定,不受人間的無明濁氣所污染,我們要相信有這分如來清淨本性的種子,讓我們生生世世能去布善種子,不只是自己一顆種子完成,還能從這個種子,累累再去播種,讓人人都有這顆善種子入心,這就是化諸眾生。將這個善念──接受到佛陀的善因,善因就是法,法已經入心了。我們幾天前說轉法輪,將佛心移作為眾生心,眾生的心成為佛心,既然眾生心成為佛心,我們將佛的心再移給所有的眾生,不斷去布善種子,這就是化諸眾生。



  富中之富若能用富有愛的心,去教導所有的眾生。眾生有福,原來就富有,能夠再接受到這分善法,從富中再發揮這分富有愛心的心,去布施、去救濟、去行善法。像這樣的人,本來就已經富有了,再開啟了心,這念富有愛的心,也是同樣有累累無窮盡的種子去遍布,也是去做好事、善事,就譬喻從光明,本來就很亮麗、很光明的人生,再走入那條光明的大道,這就是富中之富,再富有愛心,造諸善事,修諸善法,這就是「從光入明亮」,走入光明的大道。而若是富中之貧呢?就是譬喻今生此世乘著過去生中的福而來此生,能夠依報在富有人家,或者是有了好的因緣,打拚,他成功了,富有一世,卻不懂得將這個富有的種子,再去播送給貧困的人,好好去造福人生,他就是永遠賺再多錢都是為自己,我們常常說的,永遠都感欠缺,賺再多錢都還是覺得不夠,永遠都是缺。空有外形財物的富有,內在的心還是很貧乏,所以,本來是富有,外在看得到財產很多,但是內心空虛,就是慢慢往黑暗,從光明入黑暗去了。



  人生無常啊!今生此世是不是能夠一輩子都保持一帆風順,都是這麼有錢呢?很難啊,說不定這輩子時光過去了,富有、幸運也會過去,說不定在這輩子大起,也在這輩子大落,人生起落無常,這輩子就從光明,忽然間無常的不景氣一來時,完全就窳敗了。或者是這輩子一點點福都沒有造,離開時還是雙手空空地去,來生由不得自己,到底報在哪裡啊?不知道。所以這就是從光明入暗。若是貧中之貧的人呢?那就是這輩子已經貧而病了,或者是貧中帶著心不健康,身心俱病,又是貧,這輩子的人生很苦啊!很多的業都是在他的身上,這輩子沒有希望,因為由不得自己過去生中所造作的業力,既不造福,又不受道,所以,今生此世這條道路走得很辛苦,一直都是在黑暗中,沒有貴人,沒有光明的方向,所以這是從冥入黑暗。從冥冥中,就是生命中所注定,這種冥冥中,黑暗、迷茫中,走入更加黑暗的地方,這就是貧中之貧。



  但是在人間卻也有貧中之富,過去生雖然有造了貧困的因,卻也有造作致富的因,所以他今生此世來人間雖然是貧困,卻有貴人的誘引,他看到人間的光明,起心動念,往著光明的方向,雖然很辛苦,很願意付出,隨意或者盡心力在付出,這是貧中之富。貧中之富,常常在舉例,現在的人間,不只是在我們周圍的人多,在我們周圍的人間菩薩在造福人群,不一定都是有錢人,有的人自己生活很貧困,他願意克服自己的貧困去付出。「沒錢,我有力氣,我願意做。」你們若是看看除了菩薩身影,大愛台的畫面上每天都有一則很短的故事,菩薩身影(大愛台節目「人間菩薩」),你能看到有的富中之富的人生,名利放一邊,放下身段,投入人群,不論是做環保,為大地,守護大地,在人群中願意付出,有形、無形,是錢財,是力量,毫無保留這樣的付出。這是富中之富,不斷在造福,都不後悔,從發心一直一直,絕對向前,不後退,也沒有停滯,這是富中之富。



  也有貧中之富的人,富有愛心,在這個大團體裡人人平等,同樣能夠付出,盡心力,雖然貧,他卻能盡他的心力,外形看來是貧,內心是富有,富有他的心,富有他的力去付出。這在「草根菩提」節目還更多,一輩子時間非常長,八九十歲,從過去人生的故事一直到了目前,還是同樣,願意付出,不分年齡,就是這樣,不分歲月,也是這樣,這就是很亮麗。雖然看來,這位老菩薩過去的人生這麼苦,現在雖然也不好過,不過他就是很可愛,年輕時為了一個家庭打拼,孩子撫養大了,已在做事業,他能開始享受,他卻不願意享受,他願意的是為人間付出。也有一輩子很辛苦折磨,孩子長大了,卻是遠離鄉里,還是同樣,老人還是同樣老人孤單一人,孩子不想要在身邊,也不想關懷。也有孝順的孩子,才想孩子長大了,事業也成就了,但是人生無常,忽然間幻化無常,希望如泡影,破滅了,苦啊!遇到貴人來陪伴,來牽引,解開了心,人生無常,看開了,雖然孤單一人,雖然很苦,也進來到這個大家庭了,原來菩薩道的伴侶有這麼多,他解開了他的心,他的力量,人生雖然年紀大了,他也專心付出。



  人生的環境,事相無量數,卻是歸根就是光明,這是生命中都有這樣,雖然今生此世是在很多種的無奈過程中,卻也有一分他向前,往正確的道路,看到光明的路,去走,從黑暗的地方走出了光明的路,這就是貧中之富的人。人生千萬種,因緣各不相同,所以「行因趣果隨緣化諸眾生」,我們若起一念堅定的信心,立堅定的願,自然我們所播的種子,粒粒都是善的種子,不只是自己成就,我們也能生生世世入人群中,去布善種子,在人群中能夠更增加我們的慧命,堅定我們的道心,增加我們的慧命。所以,人間道路真的是一條平坦的菩提道,只要你願意發心,這條大菩提道直,我們很好走,而且我們能夠在人群中進出,不受污染;在人群中布善種子,遍功德田。這是因為佛給我們這條道路,我們能安心聞法、受道,實行這條菩薩道,這就是我們該要好好堅持的。所以前面的經文,



經文:「而作是言:惟見哀愍,饒益我等,所獻宮殿,願垂納處!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,一心同聲以偈頌曰:」



  我們看到梵天王來人間,已經看到大通智勝佛坐在道場,梵天王,人人歡喜,恭敬禮拜,又是散華如須彌山,又再供養菩提樹等等來供佛,所以大家歡喜當中,「一心同聲,而作是言」。很多梵天用很虔誠的心來散花供養,同時就是作是言,大家共同一心,表達最虔誠。「惟見哀愍,饒益我等」。這是虔誠請佛發大慈悲心,大家所獻的宮殿,「願垂納處」,這是一分虔誠的心,佛,大覺者能瞭解我們,接受我們的虔誠。所以「時諸梵天王」,就是這樣共同的聲音來懇求,表達他們的誠意。所以說



經文:「善哉見諸佛,救世之聖尊,能於三界獄,勉出諸眾生。」



  三界之內苦難偏多,從無色界而色界而到欲界,雖然無色界無形無色,不過,我們的心靈,心靈就是無色。我們的心意,我的心意長得怎樣,你們知道嗎?有時候,有人的心意是這樣,但表達出來的卻不是這樣。心,有的人是,我看到這個人實在是很不高興,怨、恨、嫉妒,不過已經看到人了,就說:「看到你很高興!好久不見了,來啊!」就牽著手,「來,奉茶」等等,但是內心是很不甘願。不甘願又是長得怎麼樣?但是你看到的,就是那一分殷勤的款待,卻是沒有看到那念心意是長怎麼樣。心在無明中,卻是我們看不出來,這就是無色,無色,在我們的內心起心動念,這種不歡喜的煩惱、無明,或者是……,總而言之,很多。人世間,明明是至好的朋友,一直引導他,引導到最後卻讓他人財兩空,都沒了。也有這樣,一段很長的時間,都表達得讓我很滿意,但是他的內心在想什麼,我們不知道,表達出來的,我們很滿意,結果到頭來,我因為全部都靠他,但是,就是因為這樣,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。這樣的人生也有。



  這叫做無色,「無色界」,人的心讓我們看不到,這種看不到的煩惱、無明、惑,所以還在「無色界」裡,在我們人生就有「無色界」。人生也有「色界」,色界清淨,很富有,但是很滿足,有餘還能布施,這是富中之富。就如梵天王,他過去修上上善,也持上上戒,所以他今生此世在梵天享受天福。就如我們人間,過去所造作十善十戒,此生就是大富大貴,他還能有那一念善念,不貪著,有錢,取於社會,用在社會,心甘意願,願意付出,做得很歡喜,很虔誠,不造作,完全付出無所求,這就是富中之富。這是有佛法,過去生有善法,所以他得救了,他能夠出離三界,不受內心煩惱無明束縛,也不受世間色欲,讓他貪著沉溺下去,他還是同樣用世間財來修出世間事,這就是富中之富。



  貧中之貧呢?那就是苦中再帶業,又再造業,滿心煩惱,想不開,所造作的都是不好的事情,這樣的就是貧中之貧。比較有希望的,雖然過去的業帶來了貧,但是過去應該也有福的因,生命中有貴人,他能夠得到佛法。所以他開始時很辛苦,願意付出,付出得雖然生命中很辛苦,卻是在他的心靈上很歡喜。看看非洲,看看那些貧困苦難人,貧中之富,是真富有,心靈富有,雖然自己很辛苦,他也能夠這樣出離苦難中,也能去幫助別人。這是貧中之富,是心靈的富有。所以能勉出三界,他沒有被到人間苦難所綁住,他在人間貧窮困苦,卻能跳脫出來,去做幫助人的人。看,這就是貧中之富的人生。



  所以人生有這幾種,這都是要看我們的行因,我們好好把握這個因,一定要很注意這個因,就是起心動念的這念心,我們若下定決心,立堅定的信心,自然受法就很堅固。我們的道心若不堅固,說不定從富中成為富中之貧,在光明中走入了黑暗的地方,也說不定。道心若堅定,哪怕是帶業而來,人間貧,但是他也會貧中有富,因為他的心有法,所以,貧中也有富,從黑暗中,他也會走出光明的路,這也是一念心,所以我們道心要堅定,這個因是很重要,我們大家要有這分心。接下來這段經文,



經文:「普智天人尊,哀愍群萌類,能開甘露門,廣度於一切。」



經文簡釋:

「普智天人尊,哀愍群萌類」;普佛智慧,天人中尊,哀愍群生,滋潤群萌善根。



  這也就是說,我們能「普智天人尊」,佛是大覺者,佛已經是超越的大覺者了,所以天與人,天人中的最尊貴,所以稱為「普智」,不只是人間,包括了天,所以是人天中尊,人天中最尊貴的人。「哀愍群萌類,能開甘露門,廣度於一切」。在佛的智慧裡,是天人中最尊貴的。「哀愍」,永遠都是這樣慈悲憫念眾生,悲眾生之苦,所以叫做哀愍。因為佛是慈悲,悲是同體大悲,悲念眾生的苦,所以叫做哀愍,不忍眾生受苦難。眾生的苦難,就是他還放不下在這五趣雜居地,所以要生生世世在這五趣雜居,剛強眾生群中來度眾生。所以他必定要用這一分愛,如露水一樣,來滋潤群萌。所有的種子都讓它有機會能發芽生根,所以叫做「哀愍群萌類」。意思就是說,無量數的種子,只要有雨露,自然地上有水分、有濕氣,它就會發芽,它就會出苗,它就會生根,所以滋潤群萌的善根。



*「普智」:二智;如來實智、權智二智圓滿。照法無遺。



  「普智」,普智就是有兩種智,能夠利益人天,那就是法,如來的實智與權智,二種智都要很圓滿。實智,那就是用一實乘的法,就是直指人心見性。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只是人人的無明煩惱覆蓋,只是人人怎麼說,你本來就有,探手進口袋裡就有明珠,偏偏無法將手伸進口袋裡(去取),明明你身上懷有價值連城的明珠,再接下去,《法華經》還是有這樣的譬喻。所以人人本具佛性,偏偏我們眾生,佛性知道了,但是要如何能得到佛性現前?能將天下事,如何才能真正回歸到虛空法界,所有的,包含地上、天下一切事物道理,我們要如何才有辦法去體會呢?佛性若不現前,我們就無法遍虛空法界,了達天下一切事物理,我們就沒辦法,但是佛的實智就是普遍。



  但是,道理是這麼充足,指南說西,天南地北,所有的事相物理都分析出來了,我們還是無法去體會,要怎麼辦呢?只好權、智,用權,方便法。方便法,很長久的時間適應眾生的根機,眾生的根機,要這樣漸漸滋潤他,實在是很辛苦。所以要有這二智圓滿,這才叫做普智。普智,就是要具足如來的實智與權智,這樣二智圓融,才是能稱為「人天普智尊」。能夠這樣,「照法無遺」,所照的道理,這個法才能光亮起來。要不然,同樣的,我看的人就都是人,儘管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,你將大家都當作佛,但是,明明看起來就是人。這個光明,真正這其中人的道理,真如現在還看不出來。你們看我也是一樣,明明就是一個人,到底有什麼?真如佛性在哪裡呢?你們看我,我看你們,我們都是人,我們都是凡夫,這種智無法照徹。



  我看的前面這張,桌子就是桌子,枯枝,但是幾片的綠葉,這樣,看起來就是這樣而已,但是它有它的道理,這支是枯枝,那支就是被限制在小小的盆栽,它的根伸不長,所以永遠它就是這麼小的一棵小樹。要說它是樹,不過,應該是叫做盆栽,你若將它拿到外面,打開小盆,將把它放在大地上,自然它就自由,能夠伸根開闊,天地廣闊,自然樹就能長得很大。這就如我們眾生,如這棵樹,這棵松樹就是被這個小盆控制住了。所以我們現在,我們的佛性就是與此相同,受無明、人間事相把我們限制了,我們無法光明普照無遺,我們還是受這個相所限制住。它這樹的基因,裡面真正的物理,那個道理,只能知道到這裡,還無法透徹到它到底為何有樹?為何……,這實在是很難以了解。



*「群萌」:即群生,包括胎卵濕化的一切眾生。

又群萌:眾生雖惡,然而不斷性善,喻草木有萌芽,雖殘害非無萌生善機焉。



  所以群萌就是群生,包括了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,一切眾生,這也叫做群萌,大地一切種子也是叫做群萌。群就是很多的意思,萌就是發芽生根,就如我們的道心、我們的真如脫離了限制。就是說眾生都受到限制、業力,將我們綁住了。再說「群萌」,就是眾生雖惡,但是他有不斷的善性。你看,眾生雖然剛強,雖然很惡,但是他的本性善良猶在。不是看過,過去也有,很惡的人被判死刑,到那時候他也說:我的器官若能救人,他願意。這不就是他的善嗎?雖然他在行為中、在無明中造作惡業,卻是他的善念還是存在。所以不斷善根,善還是存在。譬喻「草木有萌芽,雖殘害非無萌生善機焉」。這顆種子雖然破壞了,其實這顆種子你不破壞它,它同樣會發芽。一顆豆子,你若放在地上,這顆豆子只要沒有碎了,只要你不要煮過,它雖然裂開了,但是放在地上,它也是一樣,芽又長出來,所以還是一樣能生根。所以,同樣的道理,惡人,還是同樣有善的本性存在。同樣的,種子,雖然較差的種子,將它入大地,吸收到空氣、水分,同樣的,它也是會發芽萌苗。



經文簡釋:

「能開甘露門」;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,佛開法施,令脫生死,名為甘露。

*「有雲」:甘露樹,中秋露滴於葉上,人取之為長生藥,若入地中化成珠,如人聞法入識,化為菩提種子。



  所以「能開甘露門」。佛,覺者,他在這大地人間,能夠有甘露法,法,就如甘露,譬喻甘露,「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」,他請佛開法施,佛陀開示,將這個法普施給眾生,使令眾生善根不失,讓眾生能夠伸長他的善根,能夠增長他的慧命,所以「令脫生死」,名叫做甘露,就是法。還有這樣說,甘露就如滴在樹上,如中秋的露水一樣,到了秋天,露水較重,露水較多,露水在樹葉上,人若去取樹葉上的水,那就是很清淨的水,「人取之為長生藥」。可以滋潤,若是落地,露珠若落在地上,那就是化成珠,如人聽法入識。水若滴落在地上,同樣回歸地上,就如清淨的水,人拿來喝,露成水,拿來喝可以止渴,落地也可以潤濕大地。就如我們的心,法若是入心,那就是在識,收入在我們的八識,或者是九識,能夠善用它,那就是歸入九識,那就是佛性,「化為菩提種子」,滴滴都是善用。



經文簡釋:

「廣度於一切」;如來觀一切法,與諸眾生皆悉平等,以大慈悲心,隨其根機,示現開導,令其證入,是名平等性智,救護一切眾生,名為廣度於一切。



  所以「廣度於一切」。「如來觀一切法,與諸眾生皆悉平等」,這是佛陀廣度一切眾生,視眾生都平等。天、人,或者是三途的眾生,對大覺者來說都是平等。「以大慈悲心,隨其根機,示現開導」。這就是佛陀來人間,希望能度眾生,人人都能證入,所以叫做「平等性智」,佛陀已經是平等了,對待眾生有實智、權智,會合起來叫做「平等性智」,救護一切眾生,這叫做「廣度於一切」。所以我們要用心,法就在我們的生活中,行因趣果隨緣化度眾生,我們人人要很用心,堅定一念心,生生世世在人群中付出,必定要時時多用心。

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64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5/08/29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8/29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29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8月 31, 2015 6:12 pm

薰法香心得札記(二○一五年八月二十九日星期六)

 

上人慈悲,今天偈文的行因趣果及富中之富喻從光入明亮等,在十天前有講過一次 (二○一五年八月十九日星期三),我找到當天的我的薰法香心得札記,有如下的表格。

有四種的生死各不相同,簡單表列如下


1

光明到黑暗

富中之貧

2

黑暗到光明

貧中之富

3

光明到更光明

富中之富

4

黑暗到更黑暗

貧中之貧

 

行因趣果這些概念太重要了,上人幫我們複習、強化,就是要我們法入心,道心要堅定。

每天起心動念,每天舉手動足,一切無不都是一念心開始,我們所造作一切的起源,有了開始就有結果。東西在那裡,想要把它移來這裡,這個心念一起,手就動作了,將這個東西拿起來,這就是因;搬來這個地方,放在另外一個位置,結果就是東西從此移到彼處。這樣一個動作輕輕地,也是在行因趣果中。

 

轉法輪(複習)

我們幾天前說轉法輪,將佛心移作為眾生心,眾生的心成為佛心,既然眾生心成為佛心,我們將佛的心再移給所有的眾生,不斷去布善種子,這就是化諸眾生。

 

今天的經文:善哉見諸佛,救世之聖尊,能於三界獄,勉出諸眾生。

上人為我們開示三界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原來,今天的偈文是出三界獄的法寶,感恩。

 

上人給我們甘露法水,我們也要能保有,能分享給需要的人,這是菩薩行。

「能開甘露門」。佛,覺者,他在這大地人間,能夠有甘露法,法,就如甘露,譬喻甘露,「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」,他請佛開法施,佛陀開示,將這個法普施給眾生,使令眾生善根不失,讓眾生能夠伸長他的善根,能夠增長他的慧命,所以「令脫生死」,名叫做甘露,就是法。

 

 

 

行因趣果隨緣化諸眾生,
富中之富喻從光入明亮,
富中之貧喻從光明入暗,
貧中之貧喻從冥入黑暗。

  我們能夠瞭解,常常在說「行因趣果」,常常說是因緣果報不要輕視,每天起心動念,每天舉手動足,一切無不都是一念心開始,我們所造作一切的起源,有了開始就有結果。東西在那裡,想要把它移來這裡,這個心念一起,手就動作了,將這個東西拿起來,這就是因;搬來這個地方,放在另外一個位置,結果就是東西從此移到彼處。這樣一個動作輕輕地,也是在行因趣果中。為什麼,東西放在那裡,你為何要將它換到這裡,這一定是有因緣,一定是東西放在這個地方不適當,覺得把它搬過來這裡較順眼,就是依這個因緣,起了我們的動作,結果的位置,這在日常生活中,都有這樣「行因趣果隨緣」,這就是我們日常的生活。這麼小的事情都沒有離開因緣果報,不離開。

  修行,同樣的,不過修行就是大事情。從今生開始,發心立願,這是今生這顆因、種子,開始就要動作了,入人群去結好緣,隨緣來度眾生。今生此世是這樣,來生來世還是同樣這樣,繼續這顆因的種子,立堅定的道心,走這條菩提大直道,這樣往前,步步踏實走,這當中都沒有離開過去所結的因、所發的心、所結的緣,累累結果就隨因緣度諸眾生。這是我們的心願,完全不變,道心堅定,不受人間的無明濁氣所污染,我們要相信有這分如來清淨本性的種子,讓我們生生世世能去布善種子,不只是自己一顆種子完成,還能從這個種子,累累再去播種,讓人人都有這顆善種子入心,這就是化諸眾生。將這個善念──接受到佛陀的善因,善因就是法,法已經入心了。我們幾天前說轉法輪,將佛心移作為眾生心,眾生的心成為佛心,既然眾生心成為佛心,我們將佛的心再移給所有的眾生,不斷去布善種子,這就是化諸眾生。

  富中之富若能用富有愛的心,去教導所有的眾生。眾生有福,原來就富有,能夠再接受到這分善法,從富中再發揮這分富有愛心的心,去布施、去救濟、去行善法。像這樣的人,本來就已經富有了,再開啟了心,這念富有愛的心,也是同樣有累累無窮盡的種子去遍布,也是去做好事、善事,就譬喻從光明,本來就很亮麗、很光明的人生,再走入那條光明的大道,這就是富中之富,再富有愛心,造諸善事,修諸善法,這就是「從光入明亮」,走入光明的大道。而若是富中之貧呢?就是譬喻今生此世乘著過去生中的福而來此生,能夠依報在富有人家,或者是有了好的因緣,打拚,他成功了,富有一世,卻不懂得將這個富有的種子,再去播送給貧困的人,好好去造福人生,他就是永遠賺再多錢都是為自己,我們常常說的,永遠都感欠缺,賺再多錢都還是覺得不夠,永遠都是缺。空有外形財物的富有,內在的心還是很貧乏,所以,本來是富有,外在看得到財產很多,但是內心空虛,就是慢慢往黑暗,從光明入黑暗去了。

  人生無常啊!今生此世是不是能夠一輩子都保持一帆風順,都是這麼有錢呢?很難啊,說不定這輩子時光過去了,富有、幸運也會過去,說不定在這輩子大起,也在這輩子大落,人生起落無常,這輩子就從光明,忽然間無常的不景氣一來時,完全就窳敗了。或者是這輩子一點點福都沒有造,離開時還是雙手空空地去,來生由不得自己,到底報在哪裡啊?不知道。所以這就是從光明入暗。若是貧中之貧的人呢?那就是這輩子已經貧而病了,或者是貧中帶著心不健康,身心俱病,又是貧,這輩子的人生很苦啊!很多的業都是在他的身上,這輩子沒有希望,因為由不得自己過去生中所造作的業力,既不造福,又不受道,所以,今生此世這條道路走得很辛苦,一直都是在黑暗中,沒有貴人,沒有光明的方向,所以這是從冥入黑暗。從冥冥中,就是生命中所注定,這種冥冥中,黑暗、迷茫中,走入更加黑暗的地方,這就是貧中之貧。

  但是在人間卻也有貧中之富,過去生雖然有造了貧困的因,卻也有造作致富的因,所以他今生此世來人間雖然是貧困,卻有貴人的誘引,他看到人間的光明,起心動念,往著光明的方向,雖然很辛苦,很願意付出,隨意或者盡心力在付出,這是貧中之富。貧中之富,常常在舉例,現在的人間,不只是在我們周圍的人多,在我們周圍的人間菩薩在造福人群,不一定都是有錢人,有的人自己生活很貧困,他願意克服自己的貧困去付出。「沒錢,我有力氣,我願意做。」你們若是看看除了菩薩身影,大愛台的畫面上每天都有一則很短的故事,菩薩身影(大愛台節目「人間菩薩」),你能看到有的富中之富的人生,名利放一邊,放下身段,投入人群,不論是做環保,為大地,守護大地,在人群中願意付出,有形、無形,是錢財,是力量,毫無保留這樣的付出。這是富中之富,不斷在造福,都不後悔,從發心一直一直,絕對向前,不後退,也沒有停滯,這是富中之富。

  也有貧中之富的人,富有愛心,在這個大團體裡人人平等,同樣能夠付出,盡心力,雖然貧,他卻能盡他的心力,外形看來是貧,內心是富有,富有他的心,富有他的力去付出。這在「草根菩提」節目還更多,一輩子時間非常長,八九十歲,從過去人生的故事一直到了目前,還是同樣,願意付出,不分年齡,就是這樣,不分歲月,也是這樣,這就是很亮麗。雖然看來,這位老菩薩過去的人生這麼苦,現在雖然也不好過,不過他就是很可愛,年輕時為了一個家庭打拼,孩子撫養大了,已在做事業,他能開始享受,他卻不願意享受,他願意的是為人間付出。也有一輩子很辛苦折磨,孩子長大了,卻是遠離鄉里,還是同樣,老人還是同樣老人孤單一人,孩子不想要在身邊,也不想關懷。也有孝順的孩子,才想孩子長大了,事業也成就了,但是人生無常,忽然間幻化無常,希望如泡影,破滅了,苦啊!遇到貴人來陪伴,來牽引,解開了心,人生無常,看開了,雖然孤單一人,雖然很苦,也進來到這個大家庭了,原來菩薩道的伴侶有這麼多,他解開了他的心,他的力量,人生雖然年紀大了,他也專心付出。

  人生的環境,事相無量數,卻是歸根就是光明,這是生命中都有這樣,雖然今生此世是在很多種的無奈過程中,卻也有一分他向前,往正確的道路,看到光明的路,去走,從黑暗的地方走出了光明的路,這就是貧中之富的人。人生千萬種,因緣各不相同,所以「行因趣果隨緣化諸眾生」,我們若起一念堅定的信心,立堅定的願,自然我們所播的種子,粒粒都是善的種子,不只是自己成就,我們也能生生世世入人群中,去布善種子,在人群中能夠更增加我們的慧命,堅定我們的道心,增加我們的慧命。所以,人間道路真的是一條平坦的菩提道,只要你願意發心,這條大菩提道直,我們很好走,而且我們能夠在人群中進出,不受污染;在人群中布善種子,遍功德田。這是因為佛給我們這條道路,我們能安心聞法、受道,實行這條菩薩道,這就是我們該要好好堅持的。所以前面的經文,

經文:「而作是言:惟見哀愍,饒益我等,所獻宮殿,願垂納處!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,一心同聲以偈頌曰:

  我們看到梵天王來人間,已經看到大通智勝佛坐在道場,梵天王,人人歡喜,恭敬禮拜,又是散華如須彌山,又再供養菩提樹等等來供佛,所以大家歡喜當中,「一心同聲,而作是言」。很多梵天用很虔誠的心來散花供養,同時就是作是言,大家共同一心,表達最虔誠。「惟見哀愍,饒益我等」。這是虔誠請佛發大慈悲心,大家所獻的宮殿,「願垂納處」,這是一分虔誠的心,佛,大覺者能瞭解我們,接受我們的虔誠。所以「時諸梵天王」,就是這樣共同的聲音來懇求,表達他們的誠意。所以說

經文:「善哉見諸佛,救世之聖尊,能於三界獄,勉出諸眾生。

  三界之內苦難偏多,從無色界而色界而到欲界,雖然無色界無形無色,不過,我們的心靈,心靈就是無色。我們的心意,我的心意長得怎樣,你們知道嗎?有時候,有人的心意是這樣,但表達出來的卻不是這樣。心,有的人是,我看到這個人實在是很不高興,怨、恨、嫉妒,不過已經看到人了,就說:「看到你很高興!好久不見了,來啊!」就牽著手,「來,奉茶」等等,但是內心是很不甘願。不甘願又是長得怎麼樣?但是你看到的,就是那一分殷勤的款待,卻是沒有看到那念心意是長怎麼樣。心在無明中,卻是我們看不出來,這就是無色,無色,在我們的內心起心動念,這種不歡喜的煩惱、無明,或者是……,總而言之,很多。人世間,明明是至好的朋友,一直引導他,引導到最後卻讓他人財兩空,都沒了。也有這樣,一段很長的時間,都表達得讓我很滿意,但是他的內心在想什麼,我們不知道,表達出來的,我們很滿意,結果到頭來,我因為全部都靠他,但是,就是因為這樣,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。這樣的人生也有。

  這叫做無色,「無色界」,人的心讓我們看不到,這種看不到的煩惱、無明、惑,所以還在「無色界」裡,在我們人生就有「無色界」。人生也有「色界」,色界清淨,很富有,但是很滿足,有餘還能布施,這是富中之富。就如梵天王,他過去修上上善,也持上上戒,所以他今生此世在梵天享受天福。就如我們人間,過去所造作十善十戒,此生就是大富大貴,他還能有那一念善念,不貪著,有錢,取於社會,用在社會,心甘意願,願意付出,做得很歡喜,很虔誠,不造作,完全付出無所求,這就是富中之富。這是有佛法,過去生有善法,所以他得救了,他能夠出離三界,不受內心煩惱無明束縛,也不受世間色欲,讓他貪著沉溺下去,他還是同樣用世間財來修出世間事,這就是富中之富

  貧中之貧呢?那就是苦中再帶業,又再造業,滿心煩惱,想不開,所造作的都是不好的事情,這樣的就是貧中之貧。比較有希望的,雖然過去的業帶來了貧,但是過去應該也有福的因,生命中有貴人,他能夠得到佛法。所以他開始時很辛苦,願意付出,付出得雖然生命中很辛苦,卻是在他的心靈上很歡喜。看看非洲,看看那些貧困苦難人,貧中之富,是真富有,心靈富有,雖然自己很辛苦,他也能夠這樣出離苦難中,也能去幫助別人。這是貧中之富,是心靈的富有。所以能勉出三界,他沒有被到人間苦難所綁住,他在人間貧窮困苦,卻能跳脫出來,去做幫助人的人。看,這就是貧中之富的人生。

  所以人生有這幾種,這都是要看我們的行因,我們好好把握這個因,一定要很注意這個因,就是起心動念的這念心,我們若下定決心,立堅定的信心,自然受法就很堅固。我們的道心若不堅固,說不定從富中成為富中之貧,在光明中走入了黑暗的地方,也說不定。道心若堅定,哪怕是帶業而來,人間貧,但是他也會貧中有富,因為他的心有法,所以,貧中也有富,從黑暗中,他也會走出光明的路,這也是一念心,所以我們道心要堅定,這個因是很重要,我們大家要有這分心。接下來這段經文,

經文:「普智天人尊,哀愍群萌類,能開甘露門,廣度於一切。

經文簡釋:
「普智天人尊,哀愍群萌類」;普佛智慧,天人中尊,哀愍群生,滋潤群萌善根。

  這也就是說,我們能「普智天人尊」,佛是大覺者,佛已經是超越的大覺者了,所以天與人,天人中的最尊貴,所以稱為「普智」,不只是人間,包括了天,所以是人天中尊,人天中最尊貴的人。「哀愍群萌類,能開甘露門,廣度於一切」。在佛的智慧裡,是天人中最尊貴的。「哀愍」,永遠都是這樣慈悲憫念眾生,悲眾生之苦,所以叫做哀愍。因為佛是慈悲,悲是同體大悲,悲念眾生的苦,所以叫做哀愍,不忍眾生受苦難。眾生的苦難,就是他還放不下在這五趣雜居地,所以要生生世世在這五趣雜居,剛強眾生群中來度眾生。所以他必定要用這一分愛,如露水一樣,來滋潤群萌。所有的種子都讓它有機會能發芽生根,所以叫做「哀愍群萌類」。意思就是說,無量數的種子,只要有雨露,自然地上有水分、有濕氣,它就會發芽,它就會出苗,它就會生根,所以滋潤群萌的善根。

「普智」:二智;如來實智、權智二智圓滿。照法無遺。

  「普智」,普智就是有兩種智,能夠利益人天,那就是法,如來的實智與權智,二種智都要很圓滿。實智,那就是用一實乘的法,就是直指人心見性。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只是人人的無明煩惱覆蓋,只是人人怎麼說,你本來就有,探手進口袋裡就有明珠,偏偏無法將手伸進口袋裡(去取),明明你身上懷有價值連城的明珠,再接下去,《法華經》還是有這樣的譬喻。所以人人本具佛性,偏偏我們眾生,佛性知道了,但是要如何能得到佛性現前?能將天下事,如何才能真正回歸到虛空法界,所有的,包含地上、天下一切事物道理,我們要如何才有辦法去體會呢?佛性若不現前,我們就無法遍虛空法界,了達天下一切事物理,我們就沒辦法,但是佛的實智就是普遍。

  但是,道理是這麼充足,指南說西,天南地北,所有的事相物理都分析出來了,我們還是無法去體會,要怎麼辦呢?只好權、智,用權,方便法。方便法,很長久的時間適應眾生的根機,眾生的根機,要這樣漸漸滋潤他,實在是很辛苦。所以要有這二智圓滿,這才叫做普智。普智,就是要具足如來的實智與權智,這樣二智圓融,才是能稱為「人天普智尊」。能夠這樣,「照法無遺」,所照的道理,這個法才能光亮起來。要不然,同樣的,我看的人就都是人,儘管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,你將大家都當作佛,但是,明明看起來就是人。這個光明,真正這其中人的道理,真如現在還看不出來。你們看我也是一樣,明明就是一個人,到底有什麼?真如佛性在哪裡呢?你們看我,我看你們,我們都是人,我們都是凡夫,這種智無法照徹。

  我看的前面這張,桌子就是桌子,枯枝,但是幾片的綠葉,這樣,看起來就是這樣而已,但是它有它的道理,這支是枯枝,那支就是被限制在小小的盆栽,它的根伸不長,所以永遠它就是這麼小的一棵小樹。要說它是樹,不過,應該是叫做盆栽,你若將它拿到外面,打開小盆,將把它放在大地上,自然它就自由,能夠伸根開闊,天地廣闊,自然樹就能長得很大。這就如我們眾生,如這棵樹,這棵松樹就是被這個小盆控制住了。所以我們現在,我們的佛性就是與此相同,受無明、人間事相把我們限制了,我們無法光明普照無遺,我們還是受這個相所限制住。它這樹的基因,裡面真正的物理,那個道理,只能知道到這裡,還無法透徹到它到底為何有樹?為何……,這實在是很難以了解。

「群萌」:即群生,包括胎卵濕化的一切眾生。
又群萌:眾生雖惡,然而不斷性善,喻草木有萌芽,雖殘害非無萌生善機焉。

  所以群萌就是群生,包括了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,一切眾生,這也叫做群萌,大地一切種子也是叫做群萌。群就是很多的意思,萌就是發芽生根,就如我們的道心、我們的真如脫離了限制。就是說眾生都受到限制、業力,將我們綁住了。再說「群萌」,就是眾生雖惡,但是他有不斷的善性。你看,眾生雖然剛強,雖然很惡,但是他的本性善良猶在。不是看過,過去也有,很惡的人被判死刑,到那時候他也說:我的器官若能救人,他願意。這不就是他的善嗎?雖然他在行為中、在無明中造作惡業,卻是他的善念還是存在。所以不斷善根,善還是存在。譬喻「草木有萌芽,雖殘害非無萌生善機焉」。這顆種子雖然破壞了,其實這顆種子你不破壞它,它同樣會發芽。一顆豆子,你若放在地上,這顆豆子只要沒有碎了,只要你不要煮過,它雖然裂開了,但是放在地上,它也是一樣,芽又長出來,所以還是一樣能生根。所以,同樣的道理,惡人,還是同樣有善的本性存在。同樣的,種子,雖然較差的種子,將它入大地,吸收到空氣、水分,同樣的,它也是會發芽萌苗。

經文簡釋:
「能開甘露門」;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,佛開法施,令脫生死,名為甘露。
「有雲」:甘露樹,中秋露滴於葉上,人取之為長生藥,若入地中化成珠,如人聞法入識,化為菩提種子。

  所以「能開甘露門」。佛,覺者,他在這大地人間,能夠有甘露法,法,就如甘露,譬喻甘露,「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」,他請佛開法施,佛陀開示,將這個法普施給眾生,使令眾生善根不失,讓眾生能夠伸長他的善根,能夠增長他的慧命,所以「令脫生死」,名叫做甘露,就是法。還有這樣說,甘露就如滴在樹上,如中秋的露水一樣,到了秋天,露水較重,露水較多,露水在樹葉上,人若去取樹葉上的水,那就是很清淨的水,「人取之為長生藥」。可以滋潤,若是落地,露珠若落在地上,那就是化成珠,如人聽法入識。水若滴落在地上,同樣回歸地上,就如清淨的水,人拿來喝,露成水,拿來喝可以止渴,落地也可以潤濕大地。就如我們的心,法若是入心,那就是在識,收入在我們的八識,或者是九識,能夠善用它,那就是歸入九識,那就是佛性,「化為菩提種子」,滴滴都是善用。

經文簡釋:
「廣度於一切」;如來觀一切法,與諸眾生皆悉平等,以大慈悲心,隨其根機,示現開導,令其證入,是名平等性智,救護一切眾生,名為廣度於一切。

  所以「廣度於一切」。「如來觀一切法,與諸眾生皆悉平等」,這是佛陀廣度一切眾生,視眾生都平等。天、人,或者是三途的眾生,對大覺者來說都是平等。「以大慈悲心,隨其根機,示現開導」。這就是佛陀來人間,希望能度眾生,人人都能證入,所以叫做「平等性智」,佛陀已經是平等了,對待眾生有實智、權智,會合起來叫做「平等性智」,救護一切眾生,這叫做「廣度於一切」。所以我們要用心,法就在我們的生活中,行因趣果隨緣化度眾生,我們人人要很用心,堅定一念心,生生世世在人群中付出,必定要時時多用心。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
 

 

高明智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08/29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8/29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29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8月 31, 2015 8:46 pm

20150829「晨鐘起•薫法香」聞法體會心得
上人慈示
行因趣果隨緣化諸眾生,
富中之富喻從光入明亮,
富中之貧喻從光明入暗,
貧中之貧喻從冥入黑暗。


經文:
「而作是言:惟見哀愍,饒益我等,所獻宮殿,願垂納處!時諸梵天王即於佛前,一心同聲以偈頌曰:」
「善哉見諸佛,救世之聖尊,能於三界獄,勉出諸眾生。」
「普智天人尊,哀愍群萌類,能開甘露門,廣度於一切。」
 
經文簡釋:
「普智天人尊,哀愍群萌類」;普佛智慧,天人中尊,哀愍群生,滋潤群萌善根。
*「普智」:二智;如來實智、權智二智圓滿。照法無遺。
*「群萌」:即群生,包括胎卵濕化的一切眾生。
又群萌:眾生雖惡,然而不斷性善,喻草木有萌芽,雖殘害非無萌生善機焉。
「能開甘露門」;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,佛開法施,令脫生死,名為甘露。
*「有雲」:甘露樹,中秋露滴於葉上,人取之為長生藥,若入地中化成珠,如人聞法入識,化為菩提種子。
「廣度於一切」;如來觀一切法,與諸眾生皆悉平等,以大慈悲心,隨其根機,示現開導,令其證入,是名平等性智,救護一切眾生,名為廣度於一切。


上人慈示重點
「行因趣果」,因緣果報不要輕視,每天起心動念、舉手動足,無不都是一念心開始,所造作一切的起源,有了開始就有結果。移動東西,這個心念一起,手就動作了,將這個東西拿起來,這就是因;搬來這個地方,放在另外一個位置,結果就是東西從此移到彼處。這樣一個動作輕輕地,也是在行因趣果中。東西為何要換,一定是有因緣,就依這個因緣,起動作,結果的位置,在日常生活中,都有這樣「行因趣果隨緣」。
修行,從今生開始,發心立願,是今生這顆因、種子,開始要動作,入人群結好緣,隨緣來度眾生。今生此世是這樣,來生來世還是同樣這樣,繼續這顆因的種子,立堅定的道心,走這條菩提大直道,這當中都沒有離開過去所結的因、所發的心、所結的緣,累累結果就隨因緣度諸眾生。這是我們的心願,完全不變,道心堅定,不受人間的無明濁氣所污染,我們要相信有這分如來清淨本性的種子,讓我們生生世世能去布善種子,不只是自己一顆種子完成,還能從這個種子,累累再去播種,讓人人都有這顆善種子入心,這就是化諸眾生。
善念→接受佛陀的善因(法)→入心。
轉法輪:將佛心移作為眾生心,眾生的心成為佛心,既然眾生心成為佛心,我們將佛的心再移給所有的眾生,不斷去布善種子,這就是化諸眾生。
富中之富,從光明入明亮;富中之貧,從光明入黑暗;貧中之貧,從冥入黑暗;貧中之富,從黑暗中入光明。
人生千萬種,因緣各不相同,所以「行因趣果隨緣化諸眾生」,起一念堅定的信心,立堅定的願,自然所播的種子,粒粒都是善的種子,不只自己成就,也能生生世世入人群中,不受污染,去布善種子,在人群中更增加我們的慧命,堅定我們的道心,增加我們的慧命。人間道路是一條平坦的菩提道,能安心聞法、受道,實行這條菩薩道,這就是我們該要好好堅持的。
人生有這幾種,都是要看我們的行因,我們好好把握起心動念的這念心,若下定決心,立堅定的信心,受法很堅固。道心若堅定,哪怕是帶業而來,但是也會貧中有富,從黑暗中,走出光明的路。
「哀愍群萌類,能開甘露門,廣度於一切」。佛的智慧裡,「哀愍」,慈悲憫念眾生,悲眾生之苦,所以叫做哀愍。佛必定要用這一分愛,如露水一樣,來滋潤群萌的善根。
「普智」,如來的實智與權智,二種智都要很圓滿。實智--用一實乘的法,直指人心見性。權智--方便法,很長久的時間適應眾生的根機,漸漸滋潤他。
眾生,如這棵樹(盆栽),這棵松樹就是被這個小盆控制住了。我們的佛性,就是受無明、人間事相把我們限制了,無法光明普照無遺,我們還是受這個相所限制住。
群萌就是群生,包括了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,一切眾生,大地一切種子也是叫做群萌。
「群萌」,眾生雖惡,但是他有不斷的善性。譬喻「草木有萌芽,雖殘害非無萌生善機焉」。同樣的,雖然較差的種子,將它入大地,吸收到空氣、水分,同樣的,它也是會發芽萌苗。
法,譬喻甘露,「甘露是諸天不死之藥」,請佛開示,將法普施給眾生,使令眾生善根不失增長慧命,所以「令脫生死」,名叫做甘露,就是法。
又甘露如滴在樹上的露水,秋天露水較重、露水較多,露水在樹葉上,若去取樹葉上的水,就是很清淨的水,「人取之為長生藥」。可以滋潤,若是落地,露珠若落在地上,那就是化成珠,如人聽法入識。水若滴落在地上,同樣回歸地上,就如清淨的水,人拿來喝,露成水,拿來喝可以止渴,落地也可以潤濕大地。就如法若是入心,那就是在識,收入在我們的八識,或者是九識,能夠善用它,那就是歸入九識,那就是佛性,「化為菩提種子」,滴滴都是善用。
「廣度於一切」。「如來觀一切法,與諸眾生皆悉平等」,「以大慈悲心,隨其根機,示現開導」。佛陀來人間,希望能度眾生,人人都能證入,所以叫做「平等性智」,佛陀已經是平等了,對待眾生有實智、權智,會合起來叫做「平等性智」,救護一切眾生,這叫做「廣度於一切」。所以我們要用心,法就在我們的生活中,行因趣果隨緣化度眾生,我們人人要很用心,堅定一念心,生生世世在人群中付出,必定要時時多用心。
 
個人體悟
道心若堅定,哪怕是帶業而來,但是也會貧中有富,從黑暗中,走出光明的路。前世所造作,我們無法轉,只有甘願承受,但也感恩前世的我,有造福業,方得遇善知識、遇明師、入佛門、聞佛法,這一念初發心就要很堅定。是凡夫的我,幾年前也因為智慧未開,也曾想要退轉,感恩善知識的一句話「想想 上人」,是啊!雖然說不是為了 上人修行,因為自修自得,但最初最初真的是受 上人道香德風吸引而發願進來,怎可忘?所以「每天起心動念、舉手動足,無不都是一念心開始。」二十多年前也是那一念心開始,一路走來,由迷茫而漸漸漸清楚自己的方向,了知「行因趣果」,再次提醒自己,甘願是不死藥,要天天汲取,不可懈怠,不然太晚了露水就蒸發掉了喔!
「草木有萌芽,雖殘害非無萌生善機焉」,對自己而言是勉勵,但也告訴自己,要有「平等性智」,「慈悲等觀。」
以此與大家共勉之。
 
靜思弟子陳映月(慮津) 恭敬頂禮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5/08/29晨語簡記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