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5/08/31晨語簡記

向下 
3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08/31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2015/08/31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31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8月 31, 2015 7:15 pm

20150831薰法香如是我聞思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
能聞佛法體解大道妙用
能轉凡心深入正念覺道
獲大智慧度眾改邪導正
成就良善行因増福慧果


  我們聽法要多聽佛法,佛法瞭解,還要體解。知道了,瞭解了,「瞭解」是法聽完了,知道了,這還沒到真實將法入心,刻在心版裡。法,聽後一定要入心,不只是入心,要銘刻心版,讓我們這法能入心,就是一條道路。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路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妙用,若沒有路,什麼都不通,所以,道路讓我們條條皆通,這是一個妙用。我們聽法之後,條條道理,我們都銘刻心版,人、事、物,人間事,這件事合不合理?這件事這樣做行得通或行不通?這都是要道理在妙用中,這就是我們要用心,將法,將道的真理好好吸收,我們才能成為大道妙用。要多聽聞,放在心裡,我們才有辦法遇到人事物相,體解了,體解大道,瞭解之後,我們要大發心。體解大道就要發無上心,無上心才能有辦法大用,將佛法入心,大道妙用,否則我們永遠都是隨著日子,人事物相,就是這樣矒懵懂懂,不知方向,不知如何將它應用,回過頭來都是錯誤的事情。再回顧一下,話有少講幾句,對某個人多說幾句話,少說的很遺憾,多說的很後悔,這種的法要剛剛好,要如何待人才有辦法讓道理適當入心,做事情如何能做得圓滿,這全都是要方法清楚,這要多多聞法。


  我們若有了法,能夠體解,我們才能將法入心,發大心才能體解大道,有了大道入心,才有辦法凡事就是妙,很妙,剛剛好,很適當,這叫做妙用!。若這樣,就「能轉凡心深入正念覺道」。凡夫心起起落落,有時發大心,發大心的時候就立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克盡一切的困難,我就是要度眾生,甘願身體力行苦行中,事事困難,我不怕,生活辛苦,我不怕,這樣發這種的大心,要如何做,才能讓法在我們心中,如何才能利益眾生,這是利己利人,發大乘心。發心時是這樣,「發無上心,」但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,受不了生活中的苦磨。很快地,「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」,那個心念很快就這樣消沈下去了,懈怠了,就這樣空過日子,這叫做什麼心呢?是凡夫心。


  我們法若入心,自然法步步精進,能轉凡心,就是凡夫心,我們既然立志要入聖道,必定要深入,轉凡夫心,不論是時間、環境等等,在初心一念,堅定的心,這樣一門深入,將我們的正念覺道,所要走的,就是正念,發心就是在在那個一念正念中,方向若正確,方向這樣走過去,沒有偏差,步步向前走,事事體會,瞭解清楚,不偏差,日日分秒不空過,這樣自然分分寸寸道路,哪怕是人世間事多折磨,卻是方向對了,不怕辛苦,「關關難關,關關過」,自然就是正念覺道不偏差。這就是要從聞法中去體解,然後發心,發大心,要轉凡夫心向聖人方向走,要入道,我們心的心真的要入於大道,法用在妙法,這念心方向正確了,不論世間路多坎坷,同樣寸寸難關,步步難行,我們還是「關關難關,關關過」,路再如何坎坷,我們步步向前,也是同樣,只要方向對準。自然獲大智慧,不只是自己得智慧,我們還是一樣,發願如初,向著我們成佛的道路向前走,自覺覺他,人間路坎坷多,我們自己走的路就很坎坷了,何況說眾生迷茫,我們應該瞭解路的方向,我們也要用心來指導、導引大家,與我們走的方向是正確,這樣來度眾生。


  智慧,那就是秉慈啟智,我們有這分慈心,慈就是慧,智就是悲,我們用這分平等心,眾生與我一樣我發心要入佛大道,我也期待人人與我們,一起步上了這條安穩康莊的大路,我不可以走錯,偏差,也要用方法來指導人人不能偏錯,沒有偏差。這種自覺,同時,學佛法,我們也要覺他,度人一起來學佛法。這就是「獲大智慧度眾改邪導正」。不要再走偏差的道路了,我們要正信、正念、正思維,正確的生活,這樣就能夠與佛會合。只要路走得對,未來時間還有多久呢?路不偏差,同樣能到達,來「成就良善行因增福慧果」。只要人人守護這種善良的行為,就是我們的種子,因就是種子,我們最近都一直說因行,我們所造作的一切的因,我們要對準,這顆種子就是這顆種子,要用心去耕耘,你是大樹的種子,就要用很長的時間,耐心好好照顧這大樹種子,做一個園丁,讓每棵樹都能長大起來,這就是要用長久的時間,好的大樹,成長的時間要用耐心。我們常常聽到說:「這個木料很好,,不過它成長的時間要比較長。」


  有一回,以前很多人從事木材行,以前在花蓮也有很多都是做木材生意,我們委員的家庭也有。有時看到她家的木材很大,他就說:「師父,這棵樹已一千多年了」。我問:「妳怎麼知道?」他說,「您看這年輪,一圈就是一年。您看,它這樣大,紋路很多,您算看看,算不完,好幾百條、幾千條,這就是表示它的年數。」「年輪,這麼大棵,就是這樣而已啊?」「是啊!這棵是好樹,檜木,是很好的樹。鐵樹很硬,這棵樹很硬。像這樣,都是幾百年,上千年。」「這些樹,怎會把它砍下來呢?若不砍下它,在森林中,讓它安安穩穩在森林中。」回答的人就說:「這就是很無奈啊!因為國家需要貿易,社會需要建設,所以需要這樣多的木材,但也還有再種。」我就說:「種的是來不及了。看,這是這麼大棵,上千年,要能上千年的大樹,你現在才種下去,大的已經被你這樣鋸掉了,運下來,小的才開始與土地要適應而已,來不及了。」


  這個印象很深,真的是人間,人才如何來培養?要如何真正對人間有用?它若不被砍下來,它能在天地之間發揮大用,每一天,它能吐出清新的芬多精和氧氣,它的根能在大地,固守大地,下雨時,它能吸收,吸收很多水分在這棵樹木裡。晴天時,慢慢地將水分往下釋放,大地滋潤。這是大樹,它能夠在大地上,對人間,天地之間的大利用。若是將它砍下來了,在人間,這棵樹能做很多的家具,不論是蓋房子、裝潢等等,或者是做家具,寸寸都有利用的價值。它在山林裡要經過多久的時間,哪怕就是拿來應用了,也能讓人間社會做很多建築物應用的工具,這就是有用之材。我們要好好用心,良善行因,就是在那顆種子裡,就如佛、大覺者修行,佛菩薩從發心開始,這顆種子成了,就開始在大地,不論是高山或者是平地裡,這顆種子,好好把它照顧起來,要經過多久的時間。修行就是要這樣,如年輪一樣,一生一世,千生萬世,與天地同住同生。


  天地之間,宇宙天理、地理、四季等等,它都要去適應,它從開始,慢慢長大的樹,如剛剛說,能矗立在天地之間,保護大地,每一天供應清新的空氣,又能替我們遮風,替我們吸收雨水,替人類固守土地滋潤,有充分的水脈。這就是修行的過程,譬如這樣的大樹,不論是百年、千年、萬年,矗立在天地之間還是大用,這叫做大因。一直到了要走入人間,那個事相,就如那棵大樹已經搬下來在人間社會了,它寸寸的材料不是蓋大樓,便是裝潢、做家具,長長久久,只要你不去破壞,它長長久久。看,現在,很多在故宮裡面所展示的,好的材料、木料所雕刻起來的東西,幾百年、幾千年,或者是考古學家從地底取出來的東西,還是存在。這就是好的因、好的材質,對人群有很大的教育,證明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,怎樣的生活,他們的生態。同樣的道理,這種成就良善行因,就如種子一樣,歲歲年年、生生世世,都是為人間在付出,修行者與這樣好木料的種子的過程,應該都是一樣。


  同樣的道理,成就這麼好的材料,成就大覺,能夠發揮妙用的聖者,就如已經入人間,既然來到人間,就有壽命的限度,這個有形相的壽命,那就是還有無量的道理,那種宇宙萬物的真理,無不都是從一位大覺者,如湧泉一樣,無窮盡,智慧不斷湧現出來度眾生,利益眾生,指導眾生,錯誤的事情不可做,善因、好事要積極做,像這樣讓人人增福增智慧,這種增福慧果,這就是聞法,體解大道的妙用。人人都是一顆種子,佛陀、覺者也是同樣如這顆種子開始,歷盡了千生萬世,無窮盡的時間,不斷與天地共存,不斷與人群共生,只是我們無法體會,生生世世利益人群。所以我們聞法要用心。大通智勝佛不就是嗎?這種無始劫前,無始的無始以前出生,坐道場,梵天王與人天都已經在道場上了,所以前面所說過的經文,無不都是梵天從十方,上下方來到這道場上,所以尸棄大梵所領導的梵天,是從上方下降來到道場,不只是恭敬讚歎,繞佛、供養等等,再用偈文再重複,就是要虔誠讚歎佛,虔誠請佛轉法輪。所以前面的經文說,「


經文:「於昔無量劫,空過無有佛,世尊未出時,十方常闇瞑,三惡道增長,阿修羅亦盛,諸天眾轉減,死多墮惡道。」


  這就是在描述無佛世,芸芸眾生,方向偏差,行善的人減少了,造惡的人增加,人的性情,脾氣不修,所以人人動不動就如阿修羅一樣,社會不得平靜,家庭不得和睦,人間就是這樣造作無明、煩惱,造業必定墮惡道,所以善的減少了,惡的增加。下面經文再這樣說,


經文:「不從佛聞法,常行不善事,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。罪業因緣故,失樂及樂想,住於邪見法,不識善議則。」


經文簡釋:
「不從佛聞法,常行不善事」;由不從佛聞於正法,常行世間不善之事。


  已經就是眾生「不從佛聞法,常行不善事」。因為世間沒有佛,沒有道,這條正確的道路,沒有人指導我們,所以似乎無路可走,都是走向偏差的道路去,就是因為不從佛聞法。因為很久了,佛沒有出世間,所以眾生就沒有法。因為「空過無有佛」,很長的時間「空過無有佛」,這是佛還未出世時,這段時間,眾生就是在迷茫中,所以都是「十方常闇瞑」,都是很暗,路在哪裡?不會走。因為這樣,所以三惡道眾生就一直增加上來,就如人間的監獄,愈來愈多人,為什麼監獄愈來愈多人?是因為造作錯誤的事情,就要受法律制裁,監獄的人數就會一直增加;監獄的人數增加,那就是社會行善、守規則的人減少了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造作錯誤就要到監獄,人間若造作錯誤,那就要墮地獄,這是一定的。人間道理是這樣,這種因緣果報的道理都是這樣。所以常行不善事,他一定就是要墮落地獄。因為「不從佛聞法」,所以於正法都沒有入心,「常行世間不善之事」,常常所做的都是違背道理的事情。


經文簡釋:
「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」;菩薩色相端正,諸天、梵王詣菩薩所,一見之頃,黯然無色,是名色力。


  因為這樣,「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」。因為就是這樣「不從佛聞法」,聽法又是不入心,不照道理走,所以所造作的一切,與善事不合,違背於善事,所以這樣就慢慢地,道理就一直消失了,人不行道。想想看,想想那種形象,惡人惡相,沒有經過教育,或者是教育沒有善用,你們想,那樣的形象是什麼形象呢?惡行惡相,讓人看了會怕,不敢親近。或者是讓人看了不能信任,這都是智慧、色力,智慧這樣減少了,所以所造作的就是惡行惡相。而我們修行者,菩薩的色相就是端正。我們若看到有修養的人,我們就會覺得:這個人看起來好像很有修養,舉止動作、言談等等,很有修養的人。這就像菩薩一樣,菩薩也要歷盡修行,是吸收善法、行於善道的覺有情者,所以他的色相就是端正。如諸天梵王一樣,或者是菩薩,大家的行為,讓人看了,一看到自然就會感覺到很歡喜。


  但是天人,諸天與梵王,若與菩薩再相比,到菩薩的地方再比,又是遜色了。雖然他享受天福在天堂,卻是菩薩在人間,日日在利益眾生,菩薩就是為人群不斷付出,這樣人間菩薩與天人來比,天人還是遜色,因為天人只是在享受。所以天人看到菩薩,也要恭敬尊重。同樣的道理,所以修行很重要,享受是託過去的福,所以生天,生天,沒有行可修,只是享天福。所以他們還要請佛轉法輪,他們要再修行,要不然將來還是同樣要墮落六道,五道四生、三惡道,生死未斷,道理未徹,所以「諸天、梵王詣菩薩所」,與菩薩比較,天人的身光就遜色了,就較差了,還是菩薩的色力勝過。因為他受法,運用智慧入人群,所以他的色力會令人感覺很可親。


*菩薩行六度入人群,修萬行廣結善緣,內修心寬純潔然而,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!乃是失正道念。


  所以「菩薩行六度入人群」,所以「修萬行廣結善緣」。這就是菩薩他平時所造作的,就是在六度中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無有一項方法不是在度人,而且他一定要在人群中才能度人,所以所修的,人群千千萬萬種,各人的習氣不同,惡習不同,生活型態不同,他必定要適應一切眾生不同的習氣、不同的煩惱,他一定要去適應他們,想方法與他們結好緣。所以因為眾生類,習性太多了,他就要應眾生的習性去接近他們,與他們結好緣,這樣菩薩內修是心寬純潔,因為內外清淨,所以他的色力及智慧就很充足。若不是,就只是在人間享受名利。你說他的地位多高、名氣多大、財產有多少,與一位平常願意去做好事的人比較起來,也是遜色。所以菩薩修行就是色力莊嚴。


  但是這樣的修行人減少了,自然就是「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」。沒有修行,也沒有利益人群,反而很多無明煩惱在自己的身上複製。社會人群都是這樣,這叫做「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」,就是這個形象未修行,自然你就沒有智慧。像這樣,就是漸漸減少了,這個形態讓人看到,一來沒信心,二來令人驚惶畏懼,這就是惡,反善為惡。人人本具善,但就是善行沒有按照道理,展現善的法在人間,自然色力就慢慢減退了,這是我們應該要好好警惕。是因為失去了正道念,要不然,人人本來就是菩薩,能修行行菩薩道,我們的修養、學歷、學問,學問不是世間學,要瞭解世間法,不是世間學,是世間法,所學的是出世間的法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去了解法的微妙。


*色力少,則形劣惡陋,無復貴相。
*智慧減,則心染邪法,無有正慧,皆罪業所致。


  「色力少」,為什麼色力會減少,暗淡無光呢?為什麼?那就是「形劣惡陋」。形體很劣,惡相很醜陋,讓人看了,這個人很惡,青面獠牙,像這樣,讓人看了,內心起畏懼。所以「無復貴相」,哪怕你地位多高、哪怕你的錢很多,名氣很大,這種名氣都是一種霸氣。這樣沒有貴,有富無貴,有錢,但是無貴氣,很粗魯,這也是同樣叫做色力減少。因為他的形態就是「形劣惡陋,無復貴相」。智慧也減了,就是心染了邪法,沒有正慧,沒有正確的道心,沒有正確的法,所以所造作的都是無明罪業。這種無明所複製的煩惱,對我們的身形,與我們造作的惡業,這種損,自己自損很大。


經文簡釋:
「罪業因緣故,失樂及樂想」;以諸罪業惡因緣故,失於樂報及以法喜樂想。
*「樂想」:即樂因。


  「罪業因緣故」。因為造作很多的煩惱,所以「失樂及樂想」。因為我們造很多煩惱,所以煩惱多,不論你多有錢、多有名,一天到晚都是煩惱,每件事都不順意,每件事情都不滿足,這種真的是很苦。所以「以諸罪業惡因緣故」。很多的罪業、惡的因緣,為了爭名奪利,這個因緣慢慢累積惡業,惡業牽著緣,自然他的心每天都不安,失去了樂,心一直都患得患失,怎麼會快樂呢?所以「及以法喜樂想」。因緣就是這樣不斷在人間爭,不惜一切破壞他人的善,利益自己,增加自己的利益。這就是都在罪業因緣中,回報給我們的就是這一分煩惱,還是同樣無明,無法真正的法喜樂想,因為我們不去求法,我們不求法,法不入心,所以只有煩惱,沒有法喜。所以「樂想」的意思,就是要去造樂的因。你能快樂,你才有樂的行為。我們想要去做善事,這就是一念心的因。我身體力行去付出,付出之後回來,很歡喜,這種做好事之後,心安理得,法喜充滿,這就是要我們有付出,才能心安理得,法喜充滿。


*不得人天之福,失樂也。
*以苦為樂,不知期福修因,故失樂想也。


  「不得人天之福」,就自然「失樂也」。真的,看見人間苦,我們怎會快樂呢?我們一定是去付出之後,人間歡喜,我們就會快樂,我們如果不去付出,我們無法得到那一分人間解開苦難過後,露出的笑容。我們這幾天在看,烏來那裡已受過一次水災,泥土掩蓋了他們的家裡,一切的一切。就是有一群菩薩趕緊去清理,看到他們那一分清理完了,四處亮麗起來時,去付出的人歡喜。因為困在那時候,災難重重時,欲哭無淚,沒人能幫助,人手少,災難大,要如何恢復過去的生活?有了一群人浩浩蕩蕩,這樣歡歡喜喜、甘甘願願走入那個地方,幫他們做了之後、清理之後,回過頭再回去看,那個展出的笑容,就是這些人,去付出的人,最大的快樂,這就是因我們有付出。若沒有付出呢?還是同樣失去這分快樂。所以「以苦為樂」。現在很多人爭啊、爭啊,這樣在爭,到底是得或者是不得呢?都不知。不過,樂於這樣做,其實心都是不安。「不知期福修因」,不知道真正這個福要如何來?如何行因,如何修,自然福因不修,怎麼能得到福報呢?


經文簡釋:「住於邪見法,不識善議則」
住於外道邪見法中,不識修善威儀法則。


  所以「住於邪見法,不識善議則」。因為都住在邪見,觀念、思想不正確,所以他這樣都在走錯誤的道路,外道邪法中,就「不識修善威儀法則」。這就是我們若是沒有法在心裡,自然無法體解大道,很自然就是凡夫心,無法浮現正念出來,所以我們法必定要入心,體解大道,才能轉凡入正念覺道中,走康莊大道,我們能走得很歡喜,形象也能很端莊,人人互相的力量會合起來,去完成我們最歡喜,做了之後最快樂的事。所以要用法,法在我們的心中,卻是要時時多用心啊!
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08/31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8/31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31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9月 02, 2015 6:44 am

20150831「晨鐘起•薫法香」聞法體會心得
上人慈示
能聞佛法體解大道妙用
能轉凡心深入正念覺道
獲大智慧度眾改邪導正
成就良善行因増福慧果

 
經文:
「於昔無量劫,空過無有佛,世尊未出時,十方常闇瞑,三惡道增長,阿修羅亦盛,諸天眾轉減,死多墮惡道。」
「不從佛聞法,常行不善事,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。罪業因緣故,失樂及樂想,住於邪見法,不識善議則。」
「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」;菩薩色相端正,諸天、梵王詣菩薩所,一見之頃,黯然無色,是名色力。
*色力少,則形劣惡陋,無復貴相。
*智慧減,則心染邪法,無有正慧,皆罪業所致。

「罪業因緣故,失樂及樂想」;以諸罪業惡因緣故,失於樂報及以法喜樂想。
*「樂想」:即樂因。*不得人天之福,失樂也。
*以苦為樂,不知期福修因,故失樂想也。

「住於邪見法,不識善議則」
住於外道邪見法中,不識修善威儀法則。


經文簡釋:
「不從佛聞法,常行不善事」;由不從佛聞於正法,常行世間不善之事。
「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」;菩薩色相端正,諸天、梵王詣菩薩所,一見之頃,黯然無色,是名色力。
*菩薩行六度入人群,修萬行廣結善緣,內修心寬純潔然而,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!乃是失正道念。

上人慈示重點

聽法要,佛法瞭解,還要體解。「瞭解」:聽法,知道了,還沒到真實將法入心,刻在心版裡。法,聽後一定要入心,不只是入心,要銘刻心版。,讓法能入心,就是一條道路;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道路讓我們條條皆通,這是一個大道妙用。
多聽聞,法入心,遇到人事物相,體解大道,體解大道就要發無上心,才能有大用。
對某人話少講幾句,對某人多說幾句話,少說的很遺憾,多說的很後悔,法要剛剛好,讓道理適當入心,做事情能圓滿,這全都是要方法清楚,這要多多聞法。
有了法,能體解,才能將法入心,發大心體解大道,大道入心,才有辦法凡事,很妙,剛剛好,很適當,這叫做妙用!「能轉凡心深入正念覺道」。
凡夫心起起落落,有時發大心,立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甘願身體力行苦行中,事事困難,我不怕,生活辛苦,我不怕,這是利己利人,發大乘心。但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,受不了生活中的苦磨。很快地,「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」,那個心念很快就消沈下去了,懈怠了,就空過日子,這叫做凡夫心。
法入心→步步精進→轉凡夫心。
初心一念→堅定→一門深入→正念覺道→方向正確無偏差→事多折磨→關關難關,關關過→正念覺道不偏差。
聞法→體解→發大心→轉凡夫心→入道→法妙用→方向對準→獲大智慧→自覺覺他→指導、導引行正確方向→度眾生。
智慧:秉慈啟智,慈就是慧,智就是悲,用平等心,「獲大智慧度眾改邪導正」眾生與我一起發心入佛大道,一起步上安穩康莊的大路,我不走錯,偏差,也要用方法來指導人人不能偏差。要正信、正念、正思維,正確的生活,這樣就能夠與佛會合。只要路走得對,「成就良善行因增福慧果」。
只要人人守護這種善良的行為--種子,因就是種子,我們要對準,要用心去耕耘,用長時間耐心好好照顧大樹種子,做一個園丁。
千年大樹,因國家需要貿易,社會需要建設,雖然還有再種,小的才開始與土地要適應,來不及了。
良善行因,就是在那顆種子裡,歲歲年年、生生世世,都是為人間在付出。修行就是要這樣,如年輪一樣,一生一世,千生萬世,與天地同住同生。
修行的過程,譬如這樣的大樹,不論是百年、千年、萬年,矗立在天地之間還是大用,這叫做大因。
成就大覺,發揮妙用的聖者,已經入人間,宇宙萬物的真理,無不都是大覺者,如湧泉一樣,無窮盡,智慧不斷湧現出來度眾生,利益眾生,指導眾生,錯誤的事情不可做,善因、好事要積極做,像這樣讓人人增福增智慧,這種增福慧果,這就是聞法,體解大道的妙用。
佛沒有出世間,眾生「不從佛聞法,常行不善事」。「空過無有佛」,「十方常闇瞑」,三惡道眾生就一直增加。如人間的監獄,人數一直增加;那就是社會行善、守規則的人減少了。
菩薩歷盡修行,吸收善法、行於善道的覺有情者,所以他的色相就是端正。
天人,諸天與梵王,與菩薩再相比,又遜色了。所以天人看到菩薩,也要恭敬尊重。
「菩薩行六度入人群」,「修萬行廣結善緣」。六度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無不是在度人。他一定要在人群中,各人的習氣不同,生活型態不同,他必定要適應一切眾生不同的習氣、煩惱,想方法與他們結好緣。菩薩內修是心寬純潔,內外清淨,色力莊嚴。
「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」。沒有修行,也沒有利益人群,反而無明煩惱在自己的身上複製。未修行→沒有智慧、色力少→形劣惡陋,無復貴相→讓別人看到:一來沒信心,二來令人驚惶畏懼,這就是惡,反善為惡。
智慧減,心染邪法,沒有正慧、正確的道心、正法,所造作的都是無明罪業。無明所複製的煩惱,這種損,自己自損很大。
「罪業因緣故,失樂及樂想」。造很多煩惱,所以煩惱多,每件事都不順意、不滿足,這種真的是很苦。「以諸罪業惡因緣故」。很多的罪業、惡的因緣,這個因緣慢慢累積惡業,惡業牽著緣,他的心每天都不安,失去了樂。
「及以法喜樂想」。「樂想」的意思,就是去造樂的因。一念心(想做善事)←因→身體力行去付出→付出之後回來→心安理得,法喜充滿。
「不得人天之福」,就自然「失樂也」。去付出之後,人間歡喜,我們就會快樂,如不去付出,我們無法得到那一分人間解開苦難過後,露出的笑容。
「以苦為樂」。現在很多人爭啊、爭啊,樂於這樣做,其實心都是不安。「不知期福修因」,不知道真正這個福要如何來?如何行因,如何修,福因不修,怎麼能得到福報呢?
「住於邪見法,不識善議則」。因為都住在邪見,觀念、思想不正確,所以都在走錯誤的外道邪法中,就「不識修善威儀法則」。若沒有法在心裡,無法體解大道,就是凡夫心,必定要法入心,體解大道,才能轉凡入正念覺道中,走康莊大道,走得歡喜,形象很端莊,人人互相的力量會合起來,去完成我們最歡喜,做了之後最快樂的事。
 
個人體悟
開法要體解,要銘刻心版,這個法才能大道妙用。這過程一開始要七覺支的擇法覺支,選擇了正確無偏的法,接著要三無漏—聞、思、修,發心立願,身體力行,精進不懈,遇到境界時,四無量心起,六度萬行,時時八正道在心中,常常思惟修,不斷調整修正,累積資糧;當然這過程,還得自力—自己用心聞法,他力--得善知識鼓舞、引導指正,最後眾緣和合,水到渠成,就得佛力。不是一時三刻,而是一個學習圈,是一個大法輪,不斷輪轉輪轉,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。
以此與大家共勉之。

靜思弟子陳映月(慮津) 恭敬頂禮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64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5/08/31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8/31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31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9月 02, 2015 10:10 am

薰法香心得札記(二○一五年八月三十一日星期一)

上人昨天說:修菩薩行多聞,能深入如來藏。要多聞。上人今天接著講要如何多聞,及多聞的重要功用。由偈文看到多聞的四大功用。


能聞佛法體解大道妙用
能轉凡心深入正念覺道
獲大智慧度眾改邪導正
成就良善行因増福慧果




我最有感覺的是第三句與第一句。因為,以往,不論是自己或是週遭的師兄姐,都會遇到如何度人,如何讓一個人改邪導正,答案是要有大智慧,而大智慧來自多聞。

另一句是「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」,隨著年紀增長,有更多人會關心如何保養自己,臉色、膚色好看一點。其實,不要忽略還有一段自己慧命的成長。讓自己的容貌、顏色更讓人喜歡。上人說色力減少是因為失去了正道念,要不然,人人本來就是菩薩,能修行行菩薩道,我們的修養、學歷、學問,學問不是世間學,要瞭解世間法,不是世間學,是世間法,所學的是出世間的法。

 



 

能聞佛法體解大道妙用
能轉凡心深入正念覺道
獲大智慧度眾改邪導正
成就良善行因増福慧果


  我們聽法要多聽佛法,佛法瞭解,還要體解。知道了,瞭解了,「瞭解」是法聽完了,知道了,這還沒到真實將法入心,刻在心版裡。法,聽後一定要入心,不只是入心,要銘刻心版,讓我們這法能入心,就是一條道路。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路是我們人生最大的妙用,若沒有路,什麼都不通,所以,道路讓我們條條皆通,這是一個妙用。我們聽法之後,條條道理,我們都銘刻心版,人、事、物,人間事,這件事合不合理?這件事這樣做行得通或行不通?這都是要道理在妙用中,這就是我們要用心,將法,將道的真理好好吸收,我們才能成為大道妙用。要多聽聞,放在心裡,我們才有辦法遇到人事物相,體解了,體解大道,瞭解之後,我們要大發心。體解大道就要發無上心,無上心才能有辦法大用,將佛法入心,大道妙用,否則我們永遠都是隨著日子,人事物相,就是這樣矒懵懂懂,不知方向,不知如何將它應用,回過頭來都是錯誤的事情。再回顧一下,話有少講幾句,對某個人多說幾句話,少說的很遺憾,多說的很後悔,這種的法要剛剛好,要如何待人才有辦法讓道理適當入心,做事情如何能做得圓滿,這全都是要方法清楚,這要多多聞法。

  我們若有了法,能夠體解,我們才能將法入心,發大心才能體解大道,有了大道入心,才有辦法凡事就是妙,很妙,剛剛好,很適當,這叫做妙用!。若這樣,就「能轉凡心深入正念覺道」。凡夫心起起落落,有時發大心,發大心的時候就立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克盡一切的困難,我就是要度眾生,甘願身體力行苦行中,事事困難,我不怕,生活辛苦,我不怕,這樣發這種的大心,要如何做,才能讓法在我們心中,如何才能利益眾生,這是利己利人,發大乘心。發心時是這樣,「發無上心,」但是經不起時間的考驗,受不了生活中的苦磨。很快地,「體解大道,發無上心」,那個心念很快就這樣消沈下去了,懈怠了,就這樣空過日子,這叫做什麼心呢?是凡夫心。

  我們法若入心,自然法步步精進,能轉凡心,就是凡夫心,我們既然立志要入聖道,必定要深入,轉凡夫心,不論是時間、環境等等,在初心一念,堅定的心,這樣一門深入,將我們的正念覺道,所要走的,就是正念,發心就是在在那個一念正念中,方向若正確,方向這樣走過去,沒有偏差,步步向前走,事事體會,瞭解清楚,不偏差,日日分秒不空過,這樣自然分分寸寸道路,哪伯是人世間事多折磨,卻是方向對了,不怕辛苦,「關關難關,關關過」,自然就是正念覺道不偏差。這就是要從聞法中去體解,然後發心,發大心,要轉凡夫心向聖人方向走,要入道,我們心的心真的要入於大道,法用在妙法,這念心方向正確了,不論世間路多坎坷,同樣寸寸難關,步步難行,我們還是「關關難關,關關過」,路再如何坎坷,我們步步向前,也是同樣,只要方向對準。自然獲大智慧,不只是自己得智慧,我們還是一樣,發願如初,向著我們成佛的道路向前走,自覺覺他,人間路坎坷多,我們自己走的路就很坎坷了,何況說眾生迷茫,我們應該瞭解路的方向,我們也要用心來指導、導引大家,與我們走的方向是正確,這樣來度眾生。

  智慧,那就是秉慈啟智,我們有這分慈心,慈就是慧,智就是悲,我們用這分平等心,眾生與我一樣我發心要入佛大道,我也期待人人與我們,一起步上了這條安穩康莊的大路,我不可以走錯,偏差,也要用方法來指導人人不能偏錯,沒有偏差。這種自覺,同時,學佛法,我們也要覺他,度人一起來學佛法。這就是「獲大智慧度眾改邪導正」。不要再走偏差的道路了,我們要正信、正念、正思維,正確的生活,這樣就能夠與佛會合。只要路走得對,未來時間還有多久呢?路不偏差,同樣能到達,來「成就良善行因增福慧果」。只要人人守護這種善良的行為,就是我們的種子,因就是種子,我們最近都一直說因行,我們所造作的一切的因,我們要對準,這顆種子就是這顆種子,要用心去耕耘,你是大樹的種子,就要用很長的時間,耐心好好照顧這大樹種子,做一個園丁,讓每棵樹都能長大起來,這就是要用長久的時間,好的大樹,成長的時間要用耐心。我們常常聽到說:「這個木料很好,,不過它成長的時間要比較長。」

  有一回,以前很多人從事木材行,以前在花蓮也有很多都是做木材生意,我們委員的家庭也有。有時看到她家的木材很大,他就說:「師父,這棵樹已一千多年了」。我問:「妳怎麼知道?」他說,「您看這年輪,一圈就是一年。您看,它這樣大,紋路很多,您算看看,算不完,好幾百條、幾千條,這就是表示它的年數。」「年輪,這麼大棵,就是這樣而已啊?」「是啊!這棵是好樹,檜木,是很好的樹。鐵樹很硬,這棵樹很硬。像這樣,都是幾百年,上千年。」「這些樹,怎會把它砍下來呢?若不砍下它,在森林中,讓它安安穩穩在森林中。」回答的人就說:「這就是很無奈啊!因為國家需要貿易,社會需要建設,所以需要這樣多的木材,但也還有再種。」我就說:「種的是來不及了。看,這是這麼大棵,上千年,要能上千年的大樹,你現在才種下去,大的已經被你這樣鋸掉了,運下來,小的才開始與土地要適應而已,來不及了。」

  這個印象很深,真的是人間,人才如何來培養?要如何真正對人間有用?它若不被砍下來,它能在天地之間發揮大用,每一天,它能吐出清新的芬多精和氧氣,它的根能在大地,固守大地,下雨時,它能吸收,吸收很多水分在這棵樹木裡。晴天時,慢慢地將水分往下釋放,大地滋潤。這是大樹,它能夠在大地上,對人間,天地之間的大利用。若是將它砍下來了,在人間,這棵樹能做很多的家具,不論是蓋房子、裝潢等等,或者是做家具,寸寸都有利用的價值。它在山林裡要經過多久的時間,哪怕就是拿來應用了,也能讓人間社會做很多建築物應用的工具,這就是有用之材。我們要好好用心,良善行因,就是在那顆種子裡,就如佛、大覺者修行,佛菩薩從發心開始,這顆種子成了,就開始在大地,不論是高山或者是平地裡,這顆種子,好好把它照顧起來,要經過多久的時間。修行就是要這樣,如年輪一樣,一生一世,千生萬世,與天地同住同生。

  天地之間,宇宙天理、地理、四季等等,它都要去適應,它從開始,慢慢長大的樹,如剛剛說,能矗立在天地之間,保護大地,每一天供應清新的空氣,又能替我們遮風,替我們吸收雨水,替人類固守土地滋潤,有充分的水脈。這就是修行的過程,譬如這樣的大樹,不論是百年、千年、萬年,矗立在天地之間還是大用,這叫做大因。一直到了要走入人間,那個事相,就如那棵大樹已經搬下來在人間社會了,它寸寸的材料不是蓋大樓,便是裝潢、做家具,長長久久,只要你不去破壞,它長長久久。看,現在,很多在故宮裡面所展示的,好的材料、木料所雕刻起來的東西,幾百年、幾千年,或者是考古學家從地底取出來的東西,還是存在。這就是好的因、好的材質,對人群有很大的教育,證明人類從什麼時候開始,怎樣的生活,他們的生態。同樣的道理,這種成就良善行因,就如種子一樣,歲歲年年、生生世世,都是為人間在付出,修行者與這樣好木料的種子的過程,應該都是一樣。

  同樣的道理,成就這麼好的材料,成就大覺,能夠發揮妙用的聖者,就如已經入人間,既然來到人間,就有壽命的限度,這個有形相的壽命,那就是還有無量的道理,那種宇宙萬物的真理,無不都是從一位大覺者,如湧泉一樣,無窮盡,智慧不斷湧現出來度眾生,利益眾生,指導眾生,錯誤的事情不可做,善因、好事要積極做,像這樣讓人人增福增智慧,這種增福慧果,這就是聞法,體解大道的妙用。人人都是一顆種子,佛陀、覺者也是同樣如這顆種子開始,歷盡了千生萬世,無窮盡的時間,不斷與天地共存,不斷與人群共生,只是我們無法體會,生生世世利益人群。所以我們聞法要用心。大通智勝佛不就是嗎?這種無始劫前,無始的無始以前出生,坐道場,梵天王與人天都已經在道場上了,所以前面所說過的經文,無不都是梵天從十方,上下方來到這道場上,所以尸棄大梵所領導的梵天,是從上方下降來到道場,不只是恭敬讚歎,繞佛、供養等等,再用偈文再重複,就是要虔誠讚歎佛,虔誠請佛轉法輪。所以前面的經文說,「

經文:「於昔無量劫,空過無有佛,世尊未出時,十方常闇瞑,三惡道增長,阿修羅亦盛,諸天眾轉減,死多墮惡道。」

  這就是在描述無佛世,芸芸眾生,方向偏差,行善的人減少了,造惡的人增加,人的性情,脾氣不修,所以人人動不動就如阿修羅一樣,社會不得平靜,家庭不得和睦,人間就是這樣造作無明、煩惱,造業必定墮惡道,所以善的減少了,惡的增加。下面經文再這樣說,

經文:「不從佛聞法,常行不善事,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。罪業因緣故,失樂及樂想,住於邪見法,不識善議則。」



經文簡釋:
「不從佛聞法,常行不善事」;由不從佛聞於正法,常行世間不善之事。

  已經就是眾生「不從佛聞法,常行不善事」。因為世間沒有佛,沒有道,這條正確的道路,沒有人指導我們,所以似乎無路可走,都是走向偏差的道路去,就是因為不從佛聞法。因為很久了,佛沒有出世間,所以眾生就沒有法。因為「空過無有佛」,很長的時間「空過無有佛」,這是佛還未出世時,這段時間,眾生就是在迷茫中,所以都是「十方常闇瞑」,都是很暗,路在哪裡?不會走。因為這樣,所以三惡道眾生就一直增加上來,就如人間的監獄,愈來愈多人,為什麼監獄愈來愈多人?是因為造作錯誤的事情,就要受法律制裁,監獄的人數就會一直增加;監獄的人數增加,那就是社會行善、守規則的人減少了,這是一定的道理。所以造作錯誤就要到監獄,人間若造作錯誤,那就要墮地獄,這是一定的。人間道理是這樣,這種因緣果報的道理都是這樣。所以常行不善事,他一定就是要墮落地獄。因為「不從佛聞法」,所以於正法都沒有入心,「常行世間不善之事」,常常所做的都是違背道理的事情。

經文簡釋:
「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」;菩薩色相端正,諸天、梵王詣菩薩所,一見之頃,黯然無色,是名色力。

  因為這樣,「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」。因為就是這樣「不從佛聞法」,聽法又是不入心,不照道理走,所以所造作的一切,與善事不合,違背於善事,所以這樣就慢慢地,道理就一直消失了,人不行道。想想看,想想那種形象,惡人惡相,沒有經過教育,或者是教育沒有善用,你們想,那樣的形象是什麼形象呢?惡行惡相,讓人看了會怕,不敢親近。或者是讓人看了不能信任,這都是智慧、色力,智慧這樣減少了,所以所造作的就是惡行惡相。而我們修行者,菩薩的色相就是端正。我們若看到有修養的人,我們就會覺得:這個人看起來好像很有修養,舉止動作、言談等等,很有修養的人。這就像菩薩一樣,菩薩也要歷盡修行,是吸收善法、行於善道的覺有情者,所以他的色相就是端正。如諸天梵王一樣,或者是菩薩,大家的行為,讓人看了,一看到自然就會感覺到很歡喜。

  但是天人,諸天與梵王,若與菩薩再相比,到菩薩的地方再比,又是遜色了。雖然他享受天福在天堂,卻是菩薩在人間,日日在利益眾生,菩薩就是為人群不斷付出,這樣人間菩薩與天人來比,天人還是遜色,因為天人只是在享受。所以天人看到菩薩,也要恭敬尊重。同樣的道理,所以修行很重要,享受是託過去的福,所以生天,生天,沒有行可修,只是享天福。所以他們還要請佛轉法輪,他們要再修行,要不然將來還是同樣要墮落六道,五道四生、三惡道,生死未斷,道理未徹,所以「諸天、梵王詣菩薩所」,與菩薩比較,天人的身光就遜色了,就較差了,還是菩薩的色力勝過。因為他受法,運用智慧入人群,所以他的色力會令人感覺很可親。

菩薩行六度入人群,修萬行廣結善緣,內修心寬純潔然而,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!乃是失正道念。

  所以「菩薩行六度入人群」,所以「修萬行廣結善緣」。這就是菩薩他平時所造作的,就是在六度中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無有一項方法不是在度人,而且他一定要在人群中才能度人,所以所修的,人群千千萬萬種,各人的習氣不同,惡習不同,生活型態不同,他必定要適應一切眾生不同的習氣、不同的煩惱,他一定要去適應他們,想方法與他們結好緣。所以因為眾生類,習性太多了,他就要應眾生的習性去接近他們,與他們結好緣,這樣菩薩內修是心寬純潔,因為內外清淨,所以他的色力及智慧就很充足。若不是,就只是在人間享受名利。你說他的地位多高、名氣多大、財產有多少,與一位平常願意去做好事的人比較起來,也是遜色。所以菩薩修行就是色力莊嚴。

  但是這樣的修行人減少了,自然就是「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」。沒有修行,也沒有利益人群,反而很多無明煩惱在自己的身上複製。社會人群都是這樣,這叫做「色力及智慧,斯等皆減少」,就是這個形象未修行,自然你就沒有智慧。像這樣,就是漸漸減少了,這個形態讓人看到,一來沒信心,二來令人驚惶畏懼,這就是惡,反善為惡。人人本具善,但就是善行沒有按照道理,展現善的法在人間,自然色力就慢慢減退了,這是我們應該要好好警惕。是因為失去了正道念,要不然,人人本來就是菩薩,能修行行菩薩道,我們的修養、學歷、學問,學問不是世間學,要瞭解世間法,不是世間學,是世間法,所學的是出世間的法。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去了解法的微妙。

色力少,則形劣惡陋,無復貴相。
智慧減,則心染邪法,無有正慧,皆罪業所致。

  「色力少」,為什麼色力會減少,暗淡無光呢?為什麼?那就是「形劣惡陋」。形體很劣,惡相很醜陋,讓人看了,這個人很惡,青面獠牙,像這樣,讓人看了,內心起畏懼。所以「無復貴相」,哪怕你地位多高、哪怕你的錢很多,名氣很大,這種名氣都是一種霸氣。這樣沒有貴,有富無貴,有錢,但是無貴氣,很粗魯,這也是同樣叫做色力減少。因為他的形態就是「形劣惡陋,無復貴相」。智慧也減了,就是心染了邪法,沒有正慧,沒有正確的道心,沒有正確的法,所以所造作的都是無明罪業。這種無明所複製的煩惱,對我們的身形,與我們造作的惡業,這種損,自己自損很大。

經文簡釋:
「罪業因緣故,失樂及樂想」;以諸罪業惡因緣故,失於樂報及以法喜樂想。
*「樂想」:即樂因。

  「罪業因緣故」。因為造作很多的煩惱,所以「失樂及樂想」。因為我們造很多煩惱,所以煩惱多,不論你多有錢、多有名,一天到晚都是煩惱,每件事都不順意,每件事情都不滿足,這種真的是很苦。所以「以諸罪業惡因緣故」。很多的罪業、惡的因緣,為了爭名奪利,這個因緣慢慢累積惡業,惡業牽著緣,自然他的心每天都不安,失去了樂,心一直都患得患失,怎麼會快樂呢?所以「及以法喜樂想」。因緣就是這樣不斷在人間爭,不惜一切破壞他人的善,利益自己,增加自己的利益。這就是都在罪業因緣中,回報給我們的就是這一分煩惱,還是同樣無明,無法真正的法喜樂想,因為我們不去求法,我們不求法,法不入心,所以只有煩惱,沒有法喜。所以「樂想」的意思,就是要去造樂的因。你能快樂,你才有樂的行為。我們想要去做善事,這就是一念心的因。我身體力行去付出,付出之後回來,很歡喜,這種做好事之後,心安理得,法喜充滿,這就是要我們有付出,才能心安理得,法喜充滿。

*不得人天之福,失樂也。
*以苦為樂,不知期福修因,故失樂想也。

  「不得人天之福」,就自然「失樂也」。真的,看見人間苦,我們怎會快樂呢?我們一定是去付出之後,人間歡喜,我們就會快樂,我們如果不去付出,我們無法得到那一分人間解開苦難過後,露出的笑容。我們這幾天在看,烏來那裡已受過一次水災,泥土掩蓋了他們的家裡,一切的一切。就是有一群菩薩趕緊去清理,看到他們那一分清理完了,四處亮麗起來時,去付出的人歡喜。因為困在那時候,災難重重時,欲哭無淚,沒人能幫助,人手少,災難大,要如何恢復過去的生活?有了一群人浩浩蕩蕩,這樣歡歡喜喜、甘甘願願走入那個地方,幫他們做了之後、清理之後,回過頭再回去看,那個展出的笑容,就是這些人,去付出的人,最大的快樂,這就是因我們有付出。若沒有付出呢?還是同樣失去這分快樂。所以「以苦為樂」。現在很多人爭啊、爭啊,這樣在爭,到底是得或者是不得呢?都不知。不過,樂於這樣做,其實心都是不安。「不知期福修因」,不知道真正這個福要如何來?如何行因,如何修,自然福因不修,怎麼能得到福報呢?

經文簡釋:「住於邪見法,不識善儀則」
住於外道邪見法中,不識修善威儀法則。

  所以「住於邪見法,不識善儀則」。因為都住在邪見,觀念、思想不正確,所以他這樣都在走錯誤的道路,外道邪法中,就「不識修善威儀法則」。這就是我們若是沒有法在心裡,自然無法體解大道,很自然就是凡夫心,無法浮現正念出來,所以我們法必定要入心,體解大道,才能轉凡入正念覺道中,走康莊大道,我們能走得很歡喜,形象也能很端莊,人人互相的力量會合起來,去完成我們最歡喜,做了之後最快樂的事。所以要用法,法在我們的心中,卻是要時時多用心啊!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
 

 

高明智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 在線
淑雲
版主
版主



文章總數 : 328
年齡 : 59
來自 : 高雄
威望 : 174
注冊日期 : 2009-04-14

2015/08/31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8/31晨語簡記   2015/08/31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9月 14, 2015 10:27 pm

佛法入心,常常口頭上這樣分享,但自己到底真入心了嗎?是自己入心還是將法拿來鞭策他人,這都是須自己省思的。

上人告訴我們聞法要發無上心才能有大用。每天幾乎都薰法香,薰法香當下甚麼都記著,但回過頭很容易就忘記,記憶似乎很容易片斷就消失了,所以就會有做筆記的習慣,複習省思,或許無法完全透徹說明,但相信聞法的因已經種下了,只要努力不間斷,一樣可以種下一棵菩提樹。先自我肯定,當然還是有很多需努力的地方。

常常有因緣分享課程,其實自己還有很多未能究竟理解的地方,感恩上人及大愛台的影音,讓我們能藉由理、事應證,將法吸收進來,與人分享中也在洗滌自己的心。

上人說: 人人都是一顆種子,佛陀、覺者也是同樣如這顆種子開始,歷盡了千生萬世,無窮盡的時間,不斷與天地共存,不斷與人群共生,只是我們無法體會,生生世世利益人群。

我們不要小看自己,一念含融三千界,一念慈悲可成就無量法門;樹是如此利益天地間,我們又何嘗不能呢?只要能方向正確,守住自己的願心,勇往直前,哪怕只是一句話也能有所影響,為自己種下大因。

只要有分享我都會有所期待,過去會為自己,所擔心是自己有沒有說好,今日的我所期盼的是可以啟發別人的心,那種感覺不一樣!為自己很難有感動,真心的為別人就會不斷的努力尋求方法,不斷吸收,感受真的不一樣!

嚴長壽先生所說:「教育不是注入水壺,教育是點亮蠟燭」。雖然自己不是學校老師,但相信每一個人都是一位教育者。

期盼自己的心燈常明,不只為人提燈照路,還要有願力點亮他人心中那盞燈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淑雲虔誠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5/08/31晨語簡記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