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5/09/04晨語簡記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09/04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2015/09/04晨語簡記   2015/09/04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9月 04, 2015 3:55 pm

20150904薰法香如是我聞思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既知格除物欲
自能明其明德
由是而力求之
精勤研究佛法
既知即心本具
佛性無始無終

瞭解,知不知道,我們一路一直說過來,諸梵天王從四面八方、上、下,全都集中過來,要來向大通智勝佛轉法輪。這是用多麼虔誠的心,各方來的過程,到道場的表態,一切的一切,無不都是追求著那一道光明,這道的光明四散,四方八方、上、下,這道光就完全照徹,有感覺到這道光的瑞相與一般不同,大家都想:應該要來推尋光明的瑞相,它的來源在哪裡?從哪裡來?每一方的梵天所表達的,差不多是這樣。這與我們人有感覺到的,感覺到人生應該要來推尋人生的道理,生命的來源,將來的去向,現在的人間,未來的世界又是如何?現在的人間,我們已經都知道了,接觸了佛法,我們能瞭解人間種種的苦。人對人,真的人與人之間有很多無法去瞭解的人心。是我們至親、最愛的人,他到底在想什麼,可能我們也是猜不到他到底在想什麼,何況與我們同事,跟我們在做同一件事,我們也無法瞭解他對事物的看法,或者是很多事都無法去瞭解。

儘管我們學佛的教法,只能儘量從自己好好修,待人接物,我們要如何用至誠的心對待人,要盡什麼樣的力量,做什麼樣的事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都是有益而無損。學法,我們一直無法去瞭解他人,更無法體會物的道理,既然是這樣,我們瞭解的就是從自心好好自我體會,自我受持,做得到的,我們去付出,付出的感覺如何呢?去體驗。人與人,「為什麼他一直對我這麼不歡喜?就是他對我不歡喜,我對他也不客氣。」用這樣去體驗。兩個人常常要在一起,因為人、事、物,共事同做,在同一個空間,怎有不在一起的呢?在一起相處,「他對我一點都不高興,我對他,怎麼都不肯讓他。」你們有感覺嗎?這樣是不是很辛苦呢?對一個人是這樣,對兩個人呢?對裡面多數的,我們又是要如何呢?多數的人很好,談得來,少數的人無法配合,這樣去比量,是對一個人,還是對多數的人?

多數的人對我們不高興,我們開始就要檢討了,是我們的錯,是我們的態度等等,懂得檢討的人,就是懂得自修。我們到底哪一個地方有錯誤呢?這麼多人對我們不歡喜,我們難道還要與人這樣再對立嗎?不只是不能對立,我們應該還要反觀自修。所以我們要「既知格除」,革除我們種種的錯誤,就是自反省。這錯誤從哪裡來?從人事物中,或者是我太自大了,我想要這樣做,我就是要這樣做,我太執著了,很多的執著都是隨己所欲。很多事情都這樣發生。人與人無法真正的平安相處,心打不開,不能包容。不能包容,我們一直就是迷,迷在他錯、我對,這樣就很辛苦。若我們能夠清楚了,真正革除過去的錯誤,對人、事、物,我們自己好好改善過來,這樣,法不只是入心,在人群中,我們也體驗到了,體驗到因緣,人與人之間的因緣,與他結好因就能得到好緣,彼此相處很愉快,很歡喜,每天能合心合作,做一些我們應該做、想要做,對人群有利益,大家合心合作。

這就是要先從我們自己開始,看人,我們要如何去付出,先改好我們自己,我們去付出,這種「知格物」,先改革自己,然後才能讓別人來改觀,對我們的看法。這「格除物欲」,不只是說心裡有欲念的人,心裡有欲念就是還有無明,物欲不只是只有東西,是我們看事情,盡我所欲,這種我想要這樣,我就是要這樣。這與我們的脾氣、習性是息息相關。修養不夠,看什麼事情都是應我所需,這對我們的損害很大,不是說我爭贏了,我就是想要這樣做,所以他們不得隨我做不可,若這樣就不圓滿了。我們是要當修行者,要常常感恩啊、感恩啊,道場能這麼祥和,感恩大家用愛共同來經營。「六和敬」,這樣就是瑞氣光明,大家的心光發出來,就如室中,人人點起一盞燭光,人人的燭光都點亮了,這間室內不就很光明嗎?

我們人人對法都瞭解了,我們自己能自修了,那就是「自能明其明德」。我們各人各人都已經向內自修,法是這樣,所以我們向內自修,自然這盞燈火就點亮了,我們自己心地的室,這個房室、心室,自然我們這間房子,我們自己心裡的這房間裡,已經點起了這盞燈。我們內心已經明白了,「明明德」,我們已經清楚我們的真如本性,這真如本性就是受很多無明遮蓋,無明造作因緣果報,這樣累生累世讓我們很辛苦,所結的都是很不好的緣,所受的是痛苦的果。所以我們此刻學佛最最重要的,就是先將我們內心一切的煩惱、不愉快的事情,一一都要去除,自己反省,不是別人的錯,是我們自己做事不圓滿。若能這樣,也能點起別人的心光,我們有這樣,所以向對方有懺悔,常常一句話說:「對的人要向不對的人懺悔。」我們退一步,海闊天空,為了要圓滿,你對,我也對,我先說我不對,自然他就會說:「沒有啦!這件事其實我也有錯。」這樣互相認錯,彼此心室的這支蠟燭不就互相點亮起來了嗎?所以「自能明其明德」,自然就明他德。也就是自覺,自己要好好自修、要自明,我們才有辦法去覺悟他人。

佛陀說一支蠟燭的故事,應該大家都曾聽過。這支蠟燭點起來,人人都來從這支蠟燭分火出去,這樣每支蠟燭都因為你點起來的這支蠟燭,大家來引過去,這樣這間室內不就因為這支蠟燭而亮,若是大家來點,是因為有這麼多人的蠟燭、燈火都明亮起來,這個地方不就是很光明、很亮,光明的地方嗎?這就是要人人知道我們自己也有這支原來的燭光,我們也有這樣的功能,我們有這樣的潛能,所以「由是而力求之」,我們既然自己都知道了,要趕快將這支燭光從那支蠟燭引過來,所以我們自己內心要好好用功。

別人為什麼能這麼讓人人尊重、敬愛,那就是他的態度,他做事,他的待人接物等等,是我們該學的,我們要學。要學的,那就要精勤,心要很精,要很勤,好好去體會瞭解,去研究為什麼別人做得到,我們做不到呢?別人能成功,我們怎麼不能成功呢?別人的人格是這樣,為什麼我們永遠都是被人在人後批評,人前不歡喜呢?我們應該要好好殷勤精進,佛法要入心,將我們的習氣要一一去除,這叫做既知,也革除我們所有很不好的習性,無明煩惱都要去除。也知道就是心本具,我們若有辦法瞭解,法,其實人人就是本具,本具我們心的良能,本具我們心性的自性,我們的真如本性。我們只是都一直迷了自己的本心,失去了自己的良能,這時候,我們學佛就是要能找回我們的良能,找回我們的本性。佛性無始無終,人人本具佛性,是無始無終,愛的力量,其實人人都有,只是我們自己對人間世事不通達。為什麼不通達?就是無明還在,「我」的執著還在等等,所以讓我們有很多煩惱。我們要好好用心,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

梵天王從十方來了,四面八方、上、下,已經找到這道光,那道光的發光點就是大通智勝佛的道場。大通智勝佛的道場有大通智勝的大覺悟,因為天體萬物無一不瞭解,又有諸菩薩也已經在這個道場上,人人有修行,十六王子也已經到道場了,於梵天王來之前,也有諸天已經在這個道場先擁護,大通智勝佛還未成佛,修行的過程時,一直到坐道場十小劫的時間。修行的過程就已經不斷革除心不好的習氣,完全革除,已經「格物」(格物原意指窮究事物的道理。又「格」字有匡正、改善意),將所有不好的完全革除,將佛法的精髓已經集在一起,心的清淨,非常的恬寂,在那個地方思考天地萬物的精華是什麼,這當中是累積十小劫,時間很久。

大家若還記得,從大通智勝佛坐道場,我們一路一直說下來,一坐十小劫,已經到了時間這麼長久了,諸天,天龍護法在那裡擁護,一直到成佛,那時候,天華地搖,光明照耀等等,很多的瑞相現前。記得那時候很多諸天歡喜散花等等,已經又過一段時間了,很多的眾生也已經受大通智勝佛度化,大通智勝佛又在皇宮度轉輪聖王,就是國王也已經受度化,也進入佛法來,十六王子同樣感動,要出家,轉輪聖王也送十六王子來出家了。這個境界過後,我們就能瞭解,大通智勝佛不只是成佛,又是將佛法廣庇天下,能夠將所有的人心度化。我們人人的心室,內心都已經點亮了真理的光明,所以這個道場的光明不只是大通智勝佛,又有諸天龍八部等等,又有菩薩,他方菩薩、當地世界菩薩,又有一般民眾等等,已經因緣很成熟,大家的修行,心靈之光都已經發散出來。梵天王在色界,色界的梵天王也已經看到這個發光的源頭從哪裡來,所以梵天王完全都集會到齊了,可見那個道場是多麼莊嚴啊!現在就是十方梵天王聚集,都是從五百萬億國土,前面的經文說,

經文:「爾時、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,各白佛言: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多所安隱,多所度脫!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:」

「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」,在那個時間,這樣莊嚴的道場,上方的梵天也來了,全都具足了。有這麼多的梵天王,大家共同一聲來懇求佛轉法輪。「偈讚佛已」,表達他們的虔誠心意,十方的梵天王已經該表達的通通表達了。「各白佛言」,所以每個人,每一位梵天都是這樣,這個心聲向佛懇求。「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多所安穩」,只要佛轉法輪,看,大家得到法,多所安穩。有得到法的人都很安穩,心真的是安穩,沒有煩惱、無明。「多所度脫」,大家也已經聞法得度了,也能解脫,解脫了無明網,完全能解脫。所以「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」。所以很多梵天王再次表達,用偈文來表達。

經文:「世尊轉法輪,擊甘露法鼓,度苦惱眾生,開示涅槃道。」

這是佛大覺轉法輪,也施甘露、擊法鼓,大家都聽到了,得到甘露味,大家慧命增長了。「度苦惱眾生」,自覺、覺他,能讓人人的心證入寂滅,涅槃之道。讓大家瞭解寂靜,寂靜就是涅槃,涅槃就是寂靜。我們常常說「靜寂清澄」,那種心靈的境界,是佛陀用心來引導我們,大覺者用心引導。其實,寂靜清澄的境界,我們人人都本具,只是我們還未真正體會,未證,還沒將寂靜清澄的境界展現出來。下面這段偈文再說,

經文:「惟願受我請,以大微妙音,哀愍而敷演,無量劫習法。」

經文簡釋:「惟願受我請,以大微妙音」
諸梵天人心誠一念,唯願世尊,受我勸請;以諸廣大微妙之音,轉大法輪。

梵天王,尸棄大梵,他是最後到的,這樣十方都具足了,所有的梵天,還有有餘的微塵見思惑未斷,希望佛能慈悲,尸棄大梵與諸梵天王也這樣說:「惟願受我請。」接受我們的請示,希望佛能夠以大微妙音。大,就是要包含一切,微妙是很微細,意思就是大小法,希望大通智勝佛能說。我們看到那個道場已經完成,佛陀已經施法了(大通智勝佛放光但尚未說法),但是梵天是最後來的,所以就請佛說。記得大悲梵天王與諸梵天王,他們請佛要示諸事相。這就是我們眾生光是聽道理,實在是不很好了解,還要從人間事相來解釋,然後再去會理。從事相來會理,從人間事物,雖然是很微細、很小的法,也這樣說出來。很大、很深的法,與微小的法會合起來,這樣就是完整了。說「微」,其實微即是大,最微妙的法所含藏,那就是在基因。

一棵大樹,你看得到,是從那顆種子裡長成的,那顆種子裡面又有它種子中的基因存在。你看得到的還是粗相,要到你看不到的微細的基因才有辦法,基因若好、存在,借這顆種子的相。這就是,種子你看得到的,是一個相,你看得到的相完成了它的因緣,有土地、有空間、有空氣、有水分。這麼微小的基因種子,受了這麼大的因緣,要有大空間、有好的空氣、有大太陽、有水分,大水分,四大會合,這樣它能成長起來。所以「以大微妙音」,用種種的法,能出於佛口這樣說出來。佛口所生一切萬法,說是佛的法,其實,從這麼多的大道理,無不都是從佛的自覺法海,慧海,無窮盡不斷這樣講出來的法。其實,這些法儘管沒有說,就已經存在天地人間中,是我們無法體會天地人間所有無數萬億種的事事物物,我們沒有去瞭解,所以有很多我們看不開、想不通,造成了很多的無明。所以請大通智勝佛「以大微妙音」,用大微妙的音,又大又微,這個法從佛口出,這樣來開示。

因為他們還有一點點微分的見思惑,所以他們現在需要瞭解。所以「諸梵天人心誠一念」,除了梵天以外,在道場的人的心都一樣,會合起來,天人一心,所有在道場上都同一心。「惟願世尊,受我勸請」,大家都異口同聲。「以諸廣大微妙之音」。「以諸廣大微妙之音」就是都統攝,所有萬法都歸在一起,請佛完全開示,轉大法輪。

經文簡釋:「哀愍而敷演,無量劫習法」
*「哀憐」:慈愍。
*「我等」:諸天求法為己及人,請佛而為宣說:無量劫來,所集之法。

「哀愍而敷演,無量劫習法」。就是盼望佛,我們大家這麼虔誠,「哀愍」,就是慈憫的意思,慈悲憫念。我們大家,「我等」,「我等」是諸天求法,不只是為諸天,又有「及人」;不是只有為自己,還與人,就是所有一切眾生。天人的心胸廣大,不只是自己微分的惑未斷,還有天下眾生,四生五道的眾生還更需要,所以希望佛為我等,向我們大家,就是所有的天與人,這樣來請佛「而為宣說」,請佛來講解天下之間,一切萬事物道理。不只是萬,不知有多少,很多的法,希望佛能夠一一來開示。無量,來宣說無量劫以來所集的法。這就是要說無量劫的因緣,時間愈長,生生世世在人間,所度化的眾生,因緣累積更多。所以事物體相,應該是很多的法,所以叫做「無量劫來,所集之法」。現在成佛,在未成佛前,修行的過程,時間愈久,累積愈久。

就如昨天開人文志策會,聽他們各部門報告,各人有各人所負責、所做的事情,無不都是現代的人、事、物。現代的人、事、物是什麼呢?慈濟人散布在各地方,做什麼樣的事情呢?人世間,社會有什麼樣的事情發生,慈濟人怎麼去做、怎麼去記錄。四大志業、八法法印,他們光是要寫這些東西,光是這些東西,在過去、現在,這樣累積。光是要寫一個慈濟的起頭,一直到現在,他說還有三十幾年歷史還沒集好。用很長的時間去寫,要將它累積起來,實在是很多。哪一年時間,有幾十萬字,哪一年已經有幾十萬字了,這只是一部分的人負責,就是要將這五十年來的人、事、物的大概,要將它集起來,就不容易了,何況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、每件事的發生,在這段時間,光是這樣,有多少人的事物可以寫,有多少事情可以收集呢?真的是很多。所以時間愈長,要結集起來的東西實在很多。每一件事無不是法,都是法,人間法。因為人間苦難偏多,人間溫暖普及在苦難眾生的範圍,是怎麼樣的苦難?這個溫暖,能夠流動到那些苦難人的周圍,去解開他們心的苦、身的苦、欠缺物質生活的苦,樣樣都是苦諦,樣樣都是集諦,「諦」就是道理。想要將它完成這些東西,今天的事情是明天的歷史,何況這麼多,無量劫所看到的、所學習的、所做的事,真的是很多。

*「無量劫習法」:即佛長劫修行自證之法,願如所證而說,久習深埋種子入眾生心。

所以「無量劫習法」,意思就是說佛在長劫以來,長時間以來,修行自證之法。過去如何修行,修行的過程所瞭解的這些法,「願如所證而說」,希望生生世世所做的、所體會到的,這些道理累積起來,希望一一來解釋。所以,大微妙,時間這麼長,塵點劫以前,塵點劫以前的無始以前,這麼長的時間,我們的五十年,就要那麼多人來結集五十年間的人事物,何況佛陀是生生世世在那種無始劫以來,大小事情,所知的,希望能完全說出來。所以「久習深埋種子入眾生心」。長久長久,這樣生生世世都有結果,生生世世都有種子,這種慧命種子從八識轉入九識,這種清淨的種子已經深埋了。深埋就是八識再轉入九識,這種智慧種子,那個經歷的經驗,種子真的是很多。希望一一都能再重新來播種,所以,「入眾生心」,希望粒粒種子再回歸到眾生人人的心裡,就是法,粒粒清淨的法的種子。由佛開口說法,就等於粒粒的種子,還是要回歸到人人眾生的心去。

*十方梵天宮殿種種瑞相,其意專在尋光見佛,以人人有此光,個個有此佛,但不知光之所自,故不得見佛耳。

所以,這是「十方梵天宮殿種種瑞相」。它的意思,在這段時間,梵天王來請法,這已經在法會中,十方梵天宮殿,就是已經現出了這個道場增加它的瑞相。「其意」,這個意思,這個瑞相是大家共同一心推尋的,「其意專在尋光見佛」。在這個道場已經這麼莊嚴,這個莊嚴的道場是來自於十方梵天王的誠意。你們〈爐香讚〉在唱誦時,「誠意方殷,諸佛現全身」,這就是最誠意的時候,那就是一個瑞相。這個瑞相的目的就是誠意。諸梵天王只是要見佛,來見佛。「以人人有此光」。我們現在應該就知道了,每一位都是身上有光,帶著這些瑞相來。所以「個個有此佛」,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這尊佛在。所以從〈化城喻品〉開始,就告訴你們,「大通智勝佛」其實是我們人人本具。現在經文裡,也慢慢接近了,「人人有此光,個個有此佛,但不知光之所自」。只是不知這道光是在哪裡?我們的心裡,心,心是在哪裡呢?現在這道光已經光耀出來,因為我們還無法了解我們的真如本性,「故不得見佛」。

*若知光之從來,則見佛不遠,故諸天作念,皆云以何因緣,而現此相。
東方向西尋,南方向北尋,皆是描寫此一段光,無在不在,無有定處,西看則東,北看則南。
瞻之在前,忽然在後,其實不離大通佛邊,其實不離當人一念。
所以諸梵王一見佛,即歡喜讚歎,上結緣自塵點久遠劫以來由之已竟。

人人有佛,但是人人不得見佛,這實在是很令我們感覺不通曉的地方,就是在這裡。「若知光之從來,則見佛不遠」。既然我們若知道光的來源,自然見佛就不遠了。這是梵天王已經知道光的源頭了,所以他要來見佛就不困難。和我們一樣,知道道理,我們就要趕緊找道理的源頭。「故諸天作念,皆云以何因緣而現此相」。這些諸天,十方梵天王,人人都是這樣要去追求因緣,諸法因緣的來源。來源只有一個地方,但是十方的方向不同,東方即向西找,南方即向北找,各有在不同的方向,他們所看的地方不同。所以,從這樣描寫出一段一段的光,四方八面、上、下,這個光照射不同方向,梵天王要集在一起。這個集在一起,就是表示光無不在,這一段一段的光,無處不在,「無在不在」,好像有,又好像沒有。自己本身就有光,還要去找光。「無有定處」。所以說,到底佛的道場是在東方或在南方呢?在北方或是在西方呢?其實,是看大家不同的方向,來看他發光的點,當然就不同。

所以表示無有定處,這是一種描寫,將這事相要顯成理,就要這樣有方向、有名稱來說,要不然,其實「無在不在,無有定處」。光的來源,從西來看,則是東,從北來看,則是南,所以「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」。其實,周圍、前後,全都有,不過我們無法很確定。「其實不離大通佛邊」,周圍、前後,無不都是在大通智勝佛的旁邊。「其實不離當人一念」。我們人人的一念心,無不都是與大通智勝佛,同在我們的前後。所以我們人人應該要通達,離我們不遠。雖然塵點劫之前,其實是在我們的前後而已。「所以諸梵天王一見佛,即歡喜讚歎」。這段經文,說過那麼長了,無不都是在描寫十方梵天王來道場的過程。

諸天見佛歡喜,我們若能見到佛,我們也是很歡喜。這是告一段落,結緣自塵點劫前,其實,梵天王與大通智勝佛所結的緣是久遠前,在很久以前,塵點劫久遠以來,這時候再來見大通智勝佛。前面也說過,梵天王他要行上上十善,還要守上上戒,要修很多生才能夠生到色界梵天,那是要經過很久。那個時候就已經有法在他的身,「依法而修行」,所以能結果在梵天。梵天的壽命是那麼長,現在又尋找光而來,可見我們人人與梵天一樣,人人有身光、有心光,很多的光都集在我們的身上,因為我們與大通智勝佛是共通的。我們若能瞭解透徹,就共通,不瞭解透徹,那就是塵點劫前。這總是要我們人人好好多用心。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64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5/09/04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9/04晨語簡記   2015/09/04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9月 06, 2015 3:11 pm

薰法香心得札記(二○一五年九月四日星期五)

 

修行要格除物欲,要去除我執,要包容。不能做到,

不能包容,我們一直就是迷,迷在他錯、我對,這樣就很辛苦。

 

去除無明(物欲、煩惱、我執)之後,自性的光芒會展現。再接著努力研究自己,還有那些需要學習的。

要學的,那就要精勤,心要很精,要很勤,好好去體會瞭解,去研究為什麼別人做得到,我們做不到呢?

 

修行的過程就已經不斷革除心不好的習氣,完全革除,已經「格物」(格物原意指窮究事物的道理。又「格」字有匡正、改善意),將所有不好的完全革除,將佛法的精髓已經集在一起,心的清淨,非常的恬寂,在那個地方思考天地萬物的精華是什麼,這當中是累積十小劫,時間很久。

 

今天最有感觸的就是「微即是大」,上人說「微」,其實微即是大,最微妙的法所含藏,那就是在基因。這個譬喻很容易理解,上人舉大樹的基因為例,讓我們體會什麼是「微妙」,真是妙。

 

所以,大微妙,時間這麼長,塵點劫以前,塵點劫以前的無始以前,這麼長的時間,我們的五十年,就要那麼多人來結集五十年間的人事物,何況佛陀是生生世世在那種無始劫以來,大小事情,所知的,希望能完全說出來。所以「久習深埋種子入眾生心」。長久長久,這樣生生世世都有結果,生生世世都有種子,這種慧命種子從八識轉入九識,這種清淨的種子已經深埋了。深埋就是八識再轉入九識,這種智慧種子,那個經歷的經驗,種子真的是很多。希望一一都能再重新來播種,所以,「入眾生心」,希望粒粒種子再回歸到眾生人人的心裡,就是法,粒粒清淨的法的種子。由佛開口說法,就等於粒粒的種子,還是要回歸到人人眾生的心去。

這一段聽了很感動,要靠人人轉法輪,就可以實現。


 

 

 

既知格除物欲
自能明其明德
由是而力求之
精勤研究佛法
既知即心本具
佛性無始無終

瞭解,知不知道,我們一路一直說過來,諸梵天王從四面八方、上、下,全都集中過來,要來向大通智勝佛轉法輪。這是用多麼虔誠的心,各方來的過程,到道場的表態,一切的一切,無不都是追求著那一道光明,這道的光明四散,四方八方、上、下,這道光就完全照徹,有感覺到這道光的瑞相與一般不同,大家都想:應該要來推尋光明的瑞相,它的來源在哪裡?從哪裡來?每一方的梵天所表達的,差不多是這樣。這與我們人有感覺到的,感覺到人生應該要來推尋人生的道理,生命的來源,將來的去向,現在的人間,未來的世界又是如何?現在的人間,我們已經都知道了,接觸了佛法,我們能瞭解人間種種的苦。人對人,真的人與人之間有很多無法去瞭解的人心。是我們至親、最愛的人,他到底在想什麼,可能我們也是猜不到他到底在想什麼,何況與我們同事,跟我們在做同一件事,我們也無法瞭解他對事物的看法,或者是很多事都無法去瞭解。

儘管我們學佛的教法,只能儘量從自己好好修,待人接物,我們要如何用至誠的心對待人,要盡什麼樣的力量,做什麼樣的事,對人、對事、對物,都是有益而無損。學法,我們一直無法去瞭解他人,更無法體會物的道理,既然是這樣,我們瞭解的就是從自心好好自我體會,自我受持,做得到的,我們去付出,付出的感覺如何呢?去體驗。人與人,「為什麼他一直對我這麼不歡喜?就是他對我不歡喜,我對他也不客氣。」用這樣去體驗。兩個人常常要在一起,因為人、事、物,共事同做,在同一個空間,怎有不在一起的呢?在一起相處,「他對我一點都不高興,我對他,怎麼都不肯讓他。」你們有感覺嗎?這樣是不是很辛苦呢?對一個人是這樣,對兩個人呢?對裡面多數的,我們又是要如何呢?多數的人很好,談得來,少數的人無法配合,這樣去比量,是對一個人,還是對多數的人?

多數的人對我們不高興,我們開始就要檢討了,是我們的錯,是我們的態度等等,懂得檢討的人,就是懂得自修。我們到底哪一個地方有錯誤呢?這麼多人對我們不歡喜,我們難道還要與人這樣再對立嗎?不只是不能對立,我們應該還要反觀自修。所以我們要「既知格除」,革除我們種種的錯誤,就是自反省。這錯誤從哪裡來?從人事物中,或者是我太自大了,我想要這樣做,我就是要這樣做,我太執著了,很多的執著都是隨己所欲。很多事情都這樣發生。人與人無法真正的平安相處,心打不開,不能包容。不能包容,我們一直就是迷,迷在他錯、我對,這樣就很辛苦。若我們能夠清楚了,真正革除過去的錯誤,對人、事、物,我們自己好好改善過來,這樣,法不只是入心,在人群中,我們也體驗到了,體驗到因緣,人與人之間的因緣,與他結好因就能得到好緣,彼此相處很愉快,很歡喜,每天能合心合作,做一些我們應該做、想要做,對人群有利益,大家合心合作。

這就是要先從我們自己開始,看人,我們要如何去付出,先改好我們自己,我們去付出,這種「知格物」,先改革自己,然後才能讓別人來改觀,對我們的看法。這「格除物欲」,不只是說心裡有欲念的人,心裡有欲念就是還有無明,物欲不只是只有東西,是我們看事情,盡我所欲,這種我想要這樣,我就是要這樣。這與我們的脾氣、習性是息息相關。修養不夠,看什麼事情都是應我所需,這對我們的損害很大,不是說我爭贏了,我就是想要這樣做,所以他們不得隨我做不可,若這樣就不圓滿了。我們是要當修行者,要常常感恩啊、感恩啊,道場能這麼祥和,感恩大家用愛共同來經營。「六和敬」,這樣就是瑞氣光明,大家的心光發出來,就如室中,人人點起一盞燭光,人人的燭光都點亮了,這間室內不就很光明嗎?

我們人人對法都瞭解了,我們自己能自修了,那就是「自能明其明德」。我們各人各人都已經向內自修,法是這樣,所以我們向內自修,自然這盞燈火就點亮了,我們自己心地的室,這個房室、心室,自然我們這間房子,我們自己心裡的這房間裡,已經點起了這盞燈。我們內心已經明白了,「明明德」,我們已經清楚我們的真如本性,這真如本性就是受很多無明遮蓋,無明造作因緣果報,這樣累生累世讓我們很辛苦,所結的都是很不好的緣,所受的是痛苦的果。所以我們此刻學佛最最重要的,就是先將我們內心一切的煩惱、不愉快的事情,一一都要去除,自己反省,不是別人的錯,是我們自己做事不圓滿。若能這樣,也能點起別人的心光,我們有這樣,所以向對方有懺悔,常常一句話說:「對的人要向不對的人懺悔。」我們退一步,海闊天空,為了要圓滿,你對,我也對,我先說我不對,自然他就會說:「沒有啦!這件事其實我也有錯。」這樣互相認錯,彼此心室的這支蠟燭不就互相點亮起來了嗎?所以「自能明其明德」,自然就明他德。也就是自覺,自己要好好自修、要自明,我們才有辦法去覺悟他人。

佛陀說一支蠟燭的故事,應該大家都曾聽過。這支蠟燭點起來,人人都來從這支蠟燭分火出去,這樣每支蠟燭都因為你點起來的這支蠟燭,大家來引過去,這樣這間室內不就因為這支蠟燭而亮,若是大家來點,是因為有這麼多人的蠟燭、燈火都明亮起來,這個地方不就是很光明、很亮,光明的地方嗎?這就是要人人知道我們自己也有這支原來的燭光,我們也有這樣的功能,我們有這樣的潛能,所以「由是而力求之」,我們既然自己都知道了,要趕快將這支燭光從那支蠟燭引過來,所以我們自己內心要好好用功。

別人為什麼能這麼讓人人尊重、敬愛,那就是他的態度,他做事,他的待人接物等等,是我們該學的,我們要學。要學的,那就要精勤,心要很精,要很勤,好好去體會瞭解,去研究為什麼別人做得到,我們做不到呢?別人能成功,我們怎麼不能成功呢?別人的人格是這樣,為什麼我們永遠都是被人在人後批評,人前不歡喜呢?我們應該要好好殷勤精進,佛法要入心,將我們的習氣要一一去除,這叫做既知,也革除我們所有很不好的習性,無明煩惱都要去除。也知道就是心本具,我們若有辦法瞭解,法,其實人人就是本具,本具我們心的良能,本具我們心性的自性,我們的真如本性。我們只是都一直迷了自己的本心,失去了自己的良能,這時候,我們學佛就是要能找回我們的良能,找回我們的本性。佛性無始無終,人人本具佛性,是無始無終,愛的力量,其實人人都有,只是我們自己對人間世事不通達。為什麼不通達?就是無明還在,「我」的執著還在等等,所以讓我們有很多煩惱。我們要好好用心,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

梵天王從十方來了,四面八方、上、下,已經找到這道光,那道光的發光點就是大通智勝佛的道場。大通智勝佛的道場有大通智勝的大覺悟,因為天體萬物無一不瞭解,又有諸菩薩也已經在這個道場上,人人有修行,十六王子也已經到道場了,於梵天王來之前,也有諸天已經在這個道場先擁護,大通智勝佛還未成佛,修行的過程時,一直到坐道場十小劫的時間。修行的過程就已經不斷革除心不好的習氣,完全革除,已經「格物」(格物原意指窮究事物的道理。又「格」字有匡正、改善意),將所有不好的完全革除,將佛法的精髓已經集在一起,心的清淨,非常的恬寂,在那個地方思考天地萬物的精華是什麼,這當中是累積十小劫,時間很久。

大家若還記得,從大通智勝佛坐道場,我們一路一直說下來,一坐十小劫,已經到了時間這麼長久了,諸天,天龍護法在那裡擁護,一直到成佛,那時候,天華地搖,光明照耀等等,很多的瑞相現前。記得那時候很多諸天歡喜散花等等,已經又過一段時間了,很多的眾生也已經受大通智勝佛度化,大通智勝佛又在皇宮度轉輪聖王,就是國王也已經受度化,也進入佛法來,十六王子同樣感動,要出家,轉輪聖王也送十六王子來出家了。這個境界過後,我們就能瞭解,大通智勝佛不只是成佛,又是將佛法廣庇天下,能夠將所有的人心度化。我們人人的心室,內心都已經點亮了真理的光明,所以這個道場的光明不只是大通智勝佛,又有諸天龍八部等等,又有菩薩,他方菩薩、當地世界菩薩,又有一般民眾等等,已經因緣很成熟,大家的修行,心靈之光都已經發散出來。梵天王在色界,色界的梵天王也已經看到這個發光的源頭從哪裡來,所以梵天王完全都集會到齊了,可見那個道場是多麼莊嚴啊!現在就是十方梵天王聚集,都是從五百萬億國土,前面的經文說,

經文:「爾時、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,各白佛言: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多所安隱,多所度脫!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:

「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」,在那個時間,這樣莊嚴的道場,上方的梵天也來了,全都具足了。有這麼多的梵天王,大家共同一聲來懇求佛轉法輪。「偈讚佛已」,表達他們的虔誠心意,十方的梵天王已經該表達的通通表達了。「各白佛言」,所以每個人,每一位梵天都是這樣,這個心聲向佛懇求。「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多所安穩」,只要佛轉法輪,看,大家得到法,多所安穩。有得到法的人都很安穩,心真的是安穩,沒有煩惱、無明。「多所度脫」,大家也已經聞法得度了,也能解脫,解脫了無明網,完全能解脫。所以「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」。所以很多梵天王再次表達,用偈文來表達。

經文:「世尊轉法輪,擊甘露法鼓,度苦惱眾生,開示涅槃道。」

這是佛大覺轉法輪,也施甘露、擊法鼓,大家都聽到了,得到甘露味,大家慧命增長了。「度苦惱眾生」,自覺、覺他,能讓人人的心證入寂滅,涅槃之道。讓大家瞭解寂靜,寂靜就是涅槃,涅槃就是寂靜。我們常常說「靜寂清澄」,那種心靈的境界,是佛陀用心來引導我們,大覺者用心引導。其實,寂靜清澄的境界,我們人人都本具,只是我們還未真正體會,未證,還沒將寂靜清澄的境界展現出來。下面這段偈文再說,

經文:「惟願受我請,以大微妙音,哀愍而敷演,無量劫習法。」

經文簡釋:「惟願受我請,以大微妙音」
諸梵天人心誠一念,唯願世尊,受我勸請;以諸廣大微妙之音,轉大法輪。


梵天王,尸棄大梵,他是最後到的,這樣十方都具足了,所有的梵天,還有有餘的微塵見思惑未斷,希望佛能慈悲,尸棄大梵與諸梵天王也這樣說:「惟願受我請。」接受我們的請示,希望佛能夠以大微妙音。大,就是要包含一切,微妙是很微細,意思就是大小法,希望大通智勝佛能說。我們看到那個道場已經完成,佛陀已經施法了(大通智勝佛放光但尚未說法),但是梵天是最後來的,所以就請佛說。記得大悲梵天王與諸梵天王,他們請佛要示諸事相。這就是我們眾生光是聽道理,實在是不很好了解,還要從人間事相來解釋,然後再去會理。從事相來會理,從人間事物,雖然是很微細、很小的法,也這樣說出來。很大、很深的法,與微小的法會合起來,這樣就是完整了。說「微」,其實微即是大,最微妙的法所含藏,那就是在基因。

一棵大樹,你看得到,是從那顆種子裡長成的,那顆種子裡面又有它種子中的基因存在。你看得到的還是粗相,要到你看不到的微細的基因才有辦法,基因若好、存在,借這顆種子的相。這就是,種子你看得到的,是一個相,你看得到的相完成了它的因緣,有土地、有空間、有空氣、有水分。這麼微小的基因種子,受了這麼大的因緣,要有大空間、有好的空氣、有大太陽、有水分,大水分,四大會合,這樣它能成長起來。所以「以大微妙音」,用種種的法,能出於佛口這樣說出來。佛口所生一切萬法,說是佛的法,其實,從這麼多的大道理,無不都是從佛的自覺法海,慧海,無窮盡不斷這樣講出來的法。其實,這些法儘管沒有說,就已經存在天地人間中,是我們無法體會天地人間所有無數萬億種的事事物物,我們沒有去瞭解,所以有很多我們看不開、想不通,造成了很多的無明。所以請大通智勝佛「以大微妙音」,用大微妙的音,又大又微,這個法從佛口出,這樣來開示。

因為他們還有一點點微分的見思惑,所以他們現在需要瞭解。所以「諸梵天人心誠一念」,除了梵天以外,在道場的人的心都一樣,會合起來,天人一心,所有在道場上都同一心。「惟願世尊,受我勸請」,大家都異口同聲。「以諸廣大微妙之音」。「以諸廣大微妙之音」就是都統攝,所有萬法都歸在一起,請佛完全開示,轉大法輪。

經文簡釋:「哀愍而敷演,無量劫習法」
*「哀憐」:慈愍。
*「我等」:諸天求法為己及人,請佛而為宣說:無量劫來,所集之法。


「哀愍而敷演,無量劫習法」。就是盼望佛,我們大家這麼虔誠,「哀愍」,就是慈憫的意思,慈悲憫念。我們大家,「我等」,「我等」是諸天求法,不只是為諸天,又有「及人」;不是只有為自己,還與人,就是所有一切眾生。天人的心胸廣大,不只是自己微分的惑未斷,還有天下眾生,四生五道的眾生還更需要,所以希望佛為我等,向我們大家,就是所有的天與人,這樣來請佛「而為宣說」,請佛來講解天下之間,一切萬事物道理。不只是萬,不知有多少,很多的法,希望佛能夠一一來開示。無量,來宣說無量劫以來所集的法。這就是要說無量劫的因緣,時間愈長,生生世世在人間,所度化的眾生,因緣累積更多。所以事物體相,應該是很多的法,所以叫做「無量劫來,所集之法」。現在成佛,在未成佛前,修行的過程,時間愈久,累積愈久。

就如昨天開人文志策會,聽他們各部門報告,各人有各人所負責、所做的事情,無不都是現代的人、事、物。現代的人、事、物是什麼呢?慈濟人散布在各地方,做什麼樣的事情呢?人世間,社會有什麼樣的事情發生,慈濟人怎麼去做、怎麼去記錄。四大志業、八法法印,他們光是要寫這些東西,光是這些東西,在過去、現在,這樣累積。光是要寫一個慈濟的起頭,一直到現在,他說還有三十幾年歷史還沒集好。用很長的時間去寫,要將它累積起來,實在是很多。哪一年時間,有幾十萬字,哪一年已經有幾十萬字了,這只是一部分的人負責,就是要將這五十年來的人、事、物的大概,要將它集起來,就不容易了,何況是我們每個人的故事、每件事的發生,在這段時間,光是這樣,有多少人的事物可以寫,有多少事情可以收集呢?真的是很多。所以時間愈長,要結集起來的東西實在很多。每一件事無不是法,都是法,人間法。因為人間苦難偏多,人間溫暖普及在苦難眾生的範圍,是怎麼樣的苦難?這個溫暖,能夠流動到那些苦難人的周圍,去解開他們心的苦、身的苦、欠缺物質生活的苦,樣樣都是苦諦,樣樣都是集諦,「諦」就是道理。想要將它完成這些東西,今天的事情是明天的歷史,何況這麼多,無量劫所看到的、所學習的、所做的事,真的是很多。

「無量劫習法」:即佛長劫修行自證之法,願如所證而說,久習深埋種子入眾生心。

所以「無量劫習法」,意思就是說佛在長劫以來,長時間以來,修行自證之法。過去如何修行,修行的過程所瞭解的這些法,「願如所證而說」,希望生生世世所做的、所體會到的,這些道理累積起來,希望一一來解釋。所以,大微妙,時間這麼長,塵點劫以前,塵點劫以前的無始以前,這麼長的時間,我們的五十年,就要那麼多人來結集五十年間的人事物,何況佛陀是生生世世在那種無始劫以來,大小事情,所知的,希望能完全說出來。所以「久習深埋種子入眾生心」。長久長久,這樣生生世世都有結果,生生世世都有種子,這種慧命種子從八識轉入九識,這種清淨的種子已經深埋了。深埋就是八識再轉入九識,這種智慧種子,那個經歷的經驗,種子真的是很多。希望一一都能再重新來播種,所以,「入眾生心」,希望粒粒種子再回歸到眾生人人的心裡,就是法,粒粒清淨的法的種子。由佛開口說法,就等於粒粒的種子,還是要回歸到人人眾生的心去。

十方梵天宮殿種種瑞相,其意專在尋光見佛,以人人有此光,個個有此佛,但不知光之所自,故不得見佛耳。

所以,這是「十方梵天宮殿種種瑞相」。它的意思,在這段時間,梵天王來請法,這已經在法會中,十方梵天宮殿,就是已經現出了這個道場增加它的瑞相。「其意」,這個意思,這個瑞相是大家共同一心推尋的,「其意專在尋光見佛」。在這個道場已經這麼莊嚴,這個莊嚴的道場是來自於十方梵天王的誠意。你們〈爐香讚〉在唱誦時,「誠意方殷,諸佛現全身」,這就是最誠意的時候,那就是一個瑞相。這個瑞相的目的就是誠意。諸梵天王只是要見佛,來見佛。「以人人有此光」。我們現在應該就知道了,每一位都是身上有光,帶著這些瑞相來。所以「個個有此佛」,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這尊佛在。所以從〈化城喻品〉開始,就告訴你們,「大通智勝佛」其實是我們人人本具。現在經文裡,也慢慢接近了,「人人有此光,個個有此佛,但不知光之所自」。只是不知這道光是在哪裡?我們的心裡,心,心是在哪裡呢?現在這道光已經光耀出來,因為我們還無法了解我們的真如本性,「故不得見佛」。

若知光之從來,則見佛不遠,故諸天作念,皆云以何因緣,而現此相。
東方向西尋,南方向北尋,皆是描寫此一段光,無在不在,無有定處,西看則東,北看則南。
瞻之在前,忽然在後,其實不離大通佛邊,其實不離當人一念。
所以諸梵王一見佛,即歡喜讚歎,上結緣自塵點久遠劫以來由之已竟。

人人有佛,但是人人不得見佛,這實在是很令我們感覺不通曉的地方,就是在這裡。「若知光之從來,則見佛不遠」。既然我們若知道光的來源,自然見佛就不遠了。這是梵天王已經知道光的源頭了,所以他要來見佛就不困難。和我們一樣,知道道理,我們就要趕緊找道理的源頭。「故諸天作念,皆云以何因緣而現此相」。這些諸天,十方梵天王,人人都是這樣要去追求因緣,諸法因緣的來源。來源只有一個地方,但是十方的方向不同,東方即向西找,南方即向北找,各有在不同的方向,他們所看的地方不同。所以,從這樣描寫出一段一段的光,四方八面、上、下,這個光照射不同方向,梵天王要集在一起。這個集在一起,就是表示光無不在,這一段一段的光,無處不在,「無在不在」,好像有,又好像沒有。自己本身就有光,還要去找光。「無有定處」。所以說,到底佛的道場是在東方或在南方呢?在北方或是在西方呢?其實,是看大家不同的方向,來看他發光的點,當然就不同。

所以表示無有定處,這是一種描寫,將這事相要顯成理,就要這樣有方向、有名稱來說,要不然,其實「無在不在,無有定處」。光的來源,從西來看,則是東,從北來看,則是南,所以「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」。其實,周圍、前後,全都有,不過我們無法很確定。「其實不離大通佛邊」,周圍、前後,無不都是在大通智勝佛的旁邊。「其實不離當人一念」。我們人人的一念心,無不都是與大通智勝佛,同在我們的前後。所以我們人人應該要通達,離我們不遠。雖然塵點劫之前,其實是在我們的前後而已。「所以諸梵天王一見佛,即歡喜讚歎」。這段經文,說過那麼長了,無不都是在描寫十方梵天王來道場的過程。

諸天見佛歡喜,我們若能見到佛,我們也是很歡喜。這是告一段落,結緣自塵點劫前,其實,梵天王與大通智勝佛所結的緣是久遠前,在很久以前,塵點劫久遠以來,這時候再來見大通智勝佛。前面也說過,梵天王他要行上上十善,還要守上上戒,要修很多生才能夠生到色界梵天,那是要經過很久。那個時候就已經有法在他的身,「依法而修行」,所以能結果在梵天。梵天的壽命是那麼長,現在又尋找光而來,可見我們人人與梵天一樣,人人有身光、有心光,很多的光都集在我們的身上,因為我們與大通智勝佛是共通的。我們若能瞭解透徹,就共通,不瞭解透徹,那就是塵點劫前。這總是要我們人人好好多用心。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
 

 

高明智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 在線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09/04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09/04晨語簡記   2015/09/04晨語簡記 Empty周三 9月 16, 2015 11:39 am

20150904「晨鐘起•薫法香」聞法體會心得
上人慈示
既知格除物欲
自能明其明德
由是而力求之
精勤研究佛法
既知即心本具
佛性無始無終
 
經文:
「爾時、五百萬億諸梵天王偈讚佛已,各白佛言:惟願世尊轉於法輪,多所安隱,多所度脫!時諸梵天王而說偈言:」
「世尊轉法輪,擊甘露法鼓,度苦惱眾生,開示涅槃道。」
「惟願受我請,以大微妙音,哀愍而敷演,無量劫習法。」
經文簡釋:
「惟願受我請,以大微妙音」
諸梵天人心誠一念,唯願世尊,受我勸請;以諸廣大微妙之音,轉大法輪。
「哀愍而敷演,無量劫習法」
*「哀憐」:慈愍。
*「我等」:諸天求法為己及人,請佛而為宣說:無量劫來,所集之法。
*「無量劫習法」:即佛長劫修行自證之法,願如所證而說,久習深埋種子入眾生心。
*十方梵天宮殿種種瑞相,其意專在尋光見佛,以人人有此光,個個有此佛,但不知光之所自,故不得見佛耳。
*若知光之從來,則見佛不遠,故諸天作念,皆云以何因緣,而現此相。

上人慈示重點

諸梵天王從十方(四面八方、上、下),集中過來,向大通智勝佛轉法輪。用虔誠的心,過程到道場表態,無不都是推尋光明的瑞相。這與我們人感覺到人生應該要推尋人生的道理,生命的來源,將來的去向是如何?
學佛,儘量從自心好好自我體會,自我受持,做得到的去付出,體驗付出的感覺如何?去體驗人與人相處,「他對我一點都不高興,我對他,怎麼都不肯讓他。」是對一個人,還是對多數的人?多數的人對我們不高興,我們開始就要檢討了,是我們的錯,是我們的態度等等,懂得檢討的人,就是懂得自修。我們不只是不能對立,還要反觀自修。我們要「既知格除」,革除我們種種的錯誤,自反省。這錯誤從哪裡來?從人事物中,太自大了,太執著了,隨己所欲,人與人無法平安相處,心打不開,不能包容,一直迷,迷在他錯、我對。我們體驗到因緣,結好因就能得到好緣,彼此相處很愉快、歡喜,每天能合心合作,做一些我們應該做、想要做,對人群有利益;先改革自己,然後才能讓別人來改觀。這與我們的脾氣、習性是息息相關。當修行者,要「六和敬」。
向內自修,心室(心地的室) 就點亮這盞燈火。「明明德」,清楚我們的真如本性,受很多無明遮蓋,無明造作因緣果報,累生累世讓我們很辛苦。
學佛最最重要的,先將我們內心一切的煩惱、不愉快的事情,一一都要去除,自己反省,不是別人的錯,是我們自己做事不圓滿。若能這樣,也能點起別人的心光。
「對的人要向不對的人懺悔。」退一步,海闊天空,為了要圓滿,你對,我也對,我先說我不對,自然他就會說:「沒有啦!這件事其實我也有錯。」這樣互相認錯,彼此心室的這支蠟燭不就互相點亮起來了嗎?所以「自能明其明德」,自然就明他德。也就是自覺,自己要好好自修、要自明,我們才有辦法去覺悟他人。
佛陀說一支蠟燭的故事。你這支蠟燭點起來,人人都來從這支蠟燭分火出去,這麼多人的蠟燭、燈火都明亮起來,這個地方不就是很光明、很亮的地方嗎?要知道我們自己也有這支原來的燭光,我們也有這樣的功能、潛能,所以「由是而力求之」。
我們要學別人的態度、他的待人接物等等。那就要精勤殷勤精進,佛法入心,習氣去除,這叫做既知。法,人人本具心的良能,本具心性的自性,我們的真如本性。只是都一直迷了本心,失去了良能,學佛就是要能找回我們的良能、本性。佛性無始無終,愛的力量,人人都有,為什麼對人間世事不通達?就是無明還在,「我」的執著還在等等,所以讓我們有很多煩惱。
大通智勝佛還未成佛,修行的過程時,不斷革除心不好的習氣,已經「格物」(格物原意指窮究事物的道理。又「格」字有匡正、改善意),將所有不好的完全革除,將佛法的精髓已經集在一起,心的清淨,非常的恬寂,在那個地方思考天地萬物的精華是什麼?這當中累積十小劫,時間很久。
諸梵天人心誠一念,唯願世尊,受我勸請;以諸廣大微妙之音,轉大法輪。
梵天,還有有餘的微塵見思惑未斷,希望佛能慈悲接受我們的請示。大微妙音,大,就是包含一切,微妙是很微細,大小法,希望大通智勝佛能說。我們眾生光是聽道理,實在是不很好了解,還要從人間事相來解釋,然後再去會理。從事相來會理,從人間事物,雖然是很微細、很小的法,也這樣說出來。很大、很深的法,與微小的法會合起來,這樣就是完整了。說「微」,其實微即是大,最微妙的法所含藏,那就是在基因。
種子(看得到的相),微小的基因種子,受了四大(因緣--土地、空間、空氣、水分)會合,成長起來成一顆大樹,(看得到粗相)。
「以大微妙音」,這麼多的大道理,無不都是從佛的自覺法海,慧海,無窮盡不斷這樣講出來的法。這些法儘管沒有說,就已經存在天地人間中,是我們無法體會天、瞭解,我們看不開、想不通,造成了很多的無明。
「以諸廣大微妙之音」就是統攝,所有萬法都歸在一起,請佛完全開示,轉大法輪。
「無量劫習法」。天下之間,一切萬事物道理。不只是萬,無量。「無量劫來,所集之法」。現在成佛,在未成佛前,修行的過程,時間愈久,累積愈久。
「無量劫習法」,佛在長劫、長時間以來,修行自證之法。「願如所證而說」,希望生生世世所做的、所體會到的道理累積起來,一一來解釋。「久習深埋種子入眾生心」。生生世世都有慧命種子,清淨的種子已經深埋(從八識轉入九識)了。「入眾生心」,希望粒粒清淨的法的種子再回歸到眾生人人的心裡。
「十方梵天宮殿種種瑞相」。這個瑞相的目的就是誠意。「其意專在尋光見佛」。
「人人有此光,個個有此佛,但不知光之所自」。「大通智勝佛」其實是我們人人本具。每一位都是身上有光,帶著這些瑞相來,只是不知這道光是在哪裡?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這尊佛在,我們還無法了解我們的真如本性,「故不得見佛」。「若知光之從來,則見佛不遠」。我們知道光的來源,諸法因緣的來源,見佛就不遠了。
無有定處是一種描寫,事相要顯成理,就要有方向、有名稱來說,要不然「無在不在,無有定處」,「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」。「其實不離當人一念」。我們人人的一念心,雖然塵點劫之前,其實與大通智勝佛,同在我們的前後,離我們不遠。
梵天王與大通智勝佛所結的緣,是塵點劫久遠以來,梵天王要行上上十善,還要守上上戒,要修很多生才能夠生到色界梵天,那是要經過很久。那個時候就已經有「依法而修行」。我們人人與梵天一樣,人人有身光、有心光,很多的光都集在我們的身上,因為我們與大通智勝佛是共通的。我們若能瞭解透徹,就共通。
 
個人體悟
人人本具如「大通智勝佛」的心光、真如本性,只是經過很長的時間,自尋的無明煩惱,讓這心光無法發出,所以在黑暗中迷迷茫茫無法走出光明,而不自知。
所幸,我們有好因、好緣,身旁的菩薩、大善知識,一一不厭其煩地引領,我們要依法修行「明明德」,找回我們的心光,更要「格物」,讓心光能透徹、透出,更能如蠟燭般,一一點亮,讓人人心光齊亮,這人間光明,成淨土人間。
以此與大家分享之

靜思弟子陳映月(慮津) 恭敬頂禮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5/09/04晨語簡記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