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5/10/04晨語簡記

向下 
3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10/04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2015/10/04晨語簡記   2015/10/04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10月 04, 2015 3:53 pm

20151004薰法香如是我聞思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 
稱性無染總名梵行
修證圓滿菩提直道
菩薩所修六度萬行
聖行正念淨戒定慧
 
  稱性,到底怎樣才是「稱性」呢?就是真實之法。我們每天不是常常說嗎?「誠正信實」,這是我們人人要堅守,人的規則。尤其是慈濟人,我們內修誠正信實,外行慈悲喜捨,這是我們人人應該修持,這叫做稱性,就是完全要很用心,重視這誠、實這一念本性。所以我們若能真誠、清淨的心,這叫做「稱性無染」,總名叫做梵行。我們的心,若沒有污染,那就像如梵天王所修的行,上上戒,不受人間無明所污染,這叫做梵行。同時也是要修上上善,要修善、要持戒,要持得心無染垢。這就是人人的本性,就就是清淨的本性,這必定要受持,就叫做梵行。我們若不好好修,堅持這念心,就很容易受污染。要保持得乾淨,必定要很用心,守得我們身心清淨,無染垢,這就是我們應該修的。修得證圓滿菩提直道,這是我們的方向,我們修得梵行,才能證得圓滿菩提直道。
 
  修行,就是要去除無明染垢,求得覺悟。覺悟這條路就叫做菩提道。這條菩提道很簡單,就是只要你方向對準了,堅持你的方向,沒有偏差,自然我們就在這條覺道,而且很直,在直道上。修行,說來實在是沒有什麼困難,只要我們調直心,我們的心要調伏好,不要有染著,直心向道,這就是菩提直道。我們要修行的,希望能圓滿的,就是這樣的行。這個行,不只是自修,獨善其身,還要兼利他人,所以菩薩所修,六度萬行,這是我們發心立願,自修的同時還要兼利他人,我們就是要行菩薩道。我們所修的道路不是小乘,我們要展開心胸,自度度他,所以我們要菩薩修六度萬行。入人群中,芸芸眾生,所有眾生的習性不同,我們所修的行,就要去適應眾生,適應眾生這種煩惱無明,還不受他影響,我們就是堅持要度他。
 
  佛陀,他視眾生如一子,任何一個眾生,他都不放棄,在四生五道中來來回回,無不都是要度所有的眾生。但是眾生根機不整齊,習氣千差萬別,佛陀他的大覺,就是願意不斷來,不斷隨著眾生所受的苦,他就是入人群苦難中來救度。但是,眾生的心越來越複雜,佛陀期望更多人能發心立願投入,更多人同時來度,所以期待人人不要獨善其身,要兼利他人。佛開大乘一實法門,希望我們能覺悟不只是自覺,我們還要開啟我們的心志,度盡一切眾生,這就是六度萬行,要很多人共同入人群中去,要用種種方法。
 
  所以「聖行正念淨戒定慧」。我們所修的就是與佛同等,受佛所教化,佛陀怎樣教我們,我們就要老實,按照佛陀所教化,這樣去身體力行。念要正,心念正,行為就正;行為正,自然清淨保持在我們的本性,我們就不會受眾生所污染了。眾生,凡夫根機複雜,我們明知眾生根機就是這麼複雜,所以我們才要投入人群。要去度人,我們自己就要先堅持修得好,不要「本欲度眾生,反被眾生度」,我們要淨化眾生,不要讓眾生污染了。所以我們必定要持淨戒,我們淨戒若持得好,心就會堅定,心堅定,就不會受外界影響,這樣才能得到智慧。要不然,我們日常生活只是「知道了、知道了」,知道的事情很多,這叫做知識,大家說知識份子,你知道很多,若說到什麼,就會說「這我知道!」什麼都知道,卻是道理分不清,是對的、不對的,對與不對分不清楚,這樣我們的心就容易與日常生活的人事物常常起動,靜不下來,所以我們必定心要定、要靜。
 
  儘管世間人性複雜,世間事物,物物無不都是陷阱,事事無不都是誘惑的泉源,誘惑人的源頭,就是我們人性的污濁。若自己受到外面境界將我們誘引了,我們自己一念心的無明,外面的污濁事物就這樣把我們誘引出去了,這就是定力不夠、智慧沒有產生出來,只是知道外面的事情,不知道事情當中所含的理,不知道它的法,所以常常聰明,卻被聰明誤了,常常有人就是這樣說。我們學人間的菩薩道,要學佛就要從人間菩薩道做起,在我們這個大團體群中,也有令人感動的菩薩,他的心很定,他的戒也守得很好,夫妻檔,一家人全都投入,好幾十年如一日,這樣的菩薩不少。光是說其中有一對夫妻,投入慈濟已經超過三十五年以上了。從我開始說花蓮要蓋醫院那時候,起初我到台北,就開始有一群菩薩聽到花蓮是如此欠缺醫療,在花蓮要就醫是那麼困難,他們知道在花蓮蓋醫院是必須的,能幫助花蓮偏僻地方的人有就醫的機會,所以這一群菩薩就開始發心。
 
  其中常常說的高愛,現在可能已經九十多歲了,在那時,她的家庭生活不是很好,但她的愛心很大,一聽到,那念虔誠、堅持,她突破了家庭生活困難,她還要再做慈濟,不只是向別人勸募,自己也盡她的心力。甚至用她睡眠的時間,一大早二點多開始就去掃地,掃完之後,還要去賣菜,掃地、賣菜的錢,就是要給師父蓋醫院。平時家庭的生活真的是……,說到她的故事,實在是很長,不過最感恩的,她還不斷度人,常常帶人回來精舍。其中有一對夫妻,就李佳樺夫妻,就是被她專程帶回精舍。佳樺和她的先生是這樣單純,來到精舍,看到精舍的生活,瞭解師父要蓋醫院,他們專心發願支持,夫妻同心志,這樣發心。那個時候,佳樺的先生,廖定興,他還在上班,是位警察,但是只要是太太說的話,只要是對的,他就是支持。不只是支持,還身體力行,有什麼活動,只要他下班了,活動一定少不了他。這是一對非常精進,同心同道的夫妻。
 
  不論慈濟經歷了多少次的困難,他們都是盡心力去付出。退休之後,慈誠隊,最早那時候,是從保全隊開始進來,他慈誠的號碼是十八號,號碼這麼前面,可見是多麼早就進來,後來更名為慈誠。而我們開始有大愛台那時候,要要人文真善美的志工,他也投入去拍攝。所以,問他:你幾號?他說:「我是影視志工十九號。」想想看,慈濟不管做什麼,慈誠時,他也是很早投入,我們開始需要影視志工在大愛台幫忙,要紀錄、要攝影,他還是一樣這樣投入去學,拿照相機去學如何紀錄。花蓮的醫院蓋好了,他就投入醫療志工裡,所有的一切,他都做到了,做到志工的工作,事事都少不了他。但是,他們還一直想:這樣的付出不夠,我到底還有什麼可幫助師父呢?花蓮醫院蓋好了,過一段時間,大林醫院也要蓋,大林醫院蓋好了,新店醫院也要蓋,新店醫院蓋好了,台中慈濟醫院也要蓋,所以,每一個慈濟醫療院所,他都願意這樣不間斷付出。
 
  除了一直勸幕以外,還有,「我家中還有多少東西可以給師父,幫助她建設社會所需要醫療、教育。」教育也要蓋,大愛台也要蓋,因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好事情要讓人家知道,這也很重要。所有所有一切的建設,他們就是這樣不斷在付出。所以,想到「我哪裡有一塊土地」,趕快就把地契拿來,跟師父說:「師父,我家還有這張地契,我想請師父收下來,看是要利用,或者是要把它賣掉,兌換現金,來做我們所需要的建設。」我就說:「這個我們若用不到,你還是保存起來。」他說:「不是,我們絕對用得到,不然我把它處理了,師父您祝福我,我賣掉它,錢就可以捐出來了。」土地一塊一塊就這樣賣,想到了哪裡還有一塊,就拿出來,夫妻就是這樣同心志,歡喜付出。想一想,「我哪裡還有一間房子租人,我想要將這間房子收回來,把它賣了,好再給師父再做建設。」
 
  「不可以啊,你要留著,囝仔大小(指家中大大小小的孩子)還需要。」「不需要,師父,孩子,我該撫養的都撫養了,他們自己都有家庭了,這是屬於我們倆老,而我們倆老都在慈濟裡,最後這個身體也不必怎麼用到錢,我們可以當無語良師,時間哪有什麼呢?所以我要把握時間,能做盡量做,自己做得到的盡量做。」他們就是這樣一直過來,三十多年如一日,不曾聽到他們心有煩惱過,不曾聽過他們東家長、西家短,都沒有這些無明,也沒有這些複雜的事情。每次若是想到心寬念純,就會想到這對夫妻,三十五年以上了,已經沒有一點點雜質雜念、煩惱過。幾天前,他們帶一位大德回來捐榮董,她看到師父就一直哭。「你怎麼了?」「我捨不得師父,因為我很愛師父,師父您被人這樣說,我聽了很捨不得,我快要得憂鬱症了。」我就拍她一下,「傻弟子,你怎麼會這樣呢?其實我們自己問自己,我們自己心若沒偏差,一人吐虛,萬人傳實,現在的社會就是有這樣的無明網,你何必被網網住呢?」她就笑出來,「對喔!我怎麼被無明網把我網住了,這樣我安心。」
 
  看,只有這次看到她被社會的無明網網住了,而這個網住,她是說捨不得師父,捨不得我們慈濟為人間社會做這麼多,為什麼社會人間這麼無明呢?這就是她唯一,我曾看到她這樣,為了社會,所以她煩惱,要不然不曾看過她有什麼煩惱。全家都是榮譽董事,又是所有的物質布施,她現在還這樣說:「我都一直想我家還有什麼。」這就是這一對夫妻。先生現在已經是九十歲了,再過年就九十多歲了,身體還很健康,活動還是看到他這樣挺身在人群中,做與慈濟人所做的,慈誠隊的輪值都沒有缺席。這對夫妻就是人間菩薩,他們的故事也很長,他們的女兒也很投入,家裡的人全都是慈濟人。總而言之,「菩薩所修六度萬行」,他們「聖行正念」,很虔誠,佛法完全收入在他們的內心,身體力行,都是正念、正見、正思惟、正業,所做的一切都是正,「八正道」,無一他們沒有做到的。「七菩
提分」,同樣他們都做到,「三十七助道品」,這三十七項的法,哪一個他沒有做到?這就是淨戒定慧的人,看到這對夫妻,真的是令人很感動。
 
  所以「稱性無染總名梵行」,我們要好好修在這上上善與持上上戒,我們了解了就要身體力行。菩提道是一條很直的道路,起點對了,往前直走,不會受到其他人將我們影響了,這就是菩薩,自利又要利他,這是六度萬行的修行者,是菩薩。所以,聖行,我們要好好用心,不是做不到,淨戒定慧離我們不遠,在我們的身邊左右,在我們自己的身體力行中,所以別人做得到,我們也應該要學。上面的經文也就是這樣說,
 
經文:「亦以不受一切法故,而於諸漏心得解脫。從是已後,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。」
 
  「亦以不受一切法故」,就如廖居士這對夫妻,你看,外面誰在做什麼樣的事、說什麼樣的話,他都不會受他影響了,要做,選擇的事情是對的,做就對了,不論周圍的人、什麼樣的環境,他都不會受人影響,沒有無明、沒有雜念、沒有污垢,這種不受一切無明惡法,所以因為這樣,「而於諸漏心得解脫」。這些諸漏都沒有了,漏都盡了,心已經得到解脫,沒有受污染。所以「從是已後,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」。聽法若能這樣,所有的煩惱漏盡了,心得解脫了,將聲音聽進來,所得到的法,就是成就。從聲而聞,聲音聽進來,了解法,自然能夠得到解脫,這樣的人很多,不可稱計。
 
經文:「爾時、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,諸根通利,智慧明了」
 
  大通智勝佛講法、轉法輪那時候,「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,諸根通利,智慧明了」。這已經用長久的時間修行了,才能夠得到這麼清淨的心、清淨的根,諸根通利,這若不是很清淨的六根,就外面的六塵容易來誘引他,根就是清淨,不受外面的六塵境污染,所以他的根就會很清淨,清淨就是能通利。就如那面鏡子擦得很清,山來照山,水來照水,天地萬物一切景象無不通達,事理通達,這叫做智慧,智慧明了,沒有障礙。接下來再說,
 
經文:「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,淨修梵行,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俱白佛言:世尊!」
 
  這十六王子他們也在會中,所了解的都很通利了。過去是梵天王請法,現在就是十六王子請法,他們能諸根通利,就是因為過去已經有供養百千萬億諸佛,所以能夠諸根通利。這就是過程用很久的時間修梵行,不只是供養,又身體力行修清淨行,上上善、上上戒,這樣一直修行用很長久的時間,在佛法中這樣修行。他們所追求的,那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至高無上等覺,這是他們所追求的。所以十六王子一起,也是俱白佛言,一起要來請法,向佛祈求。
 
經文簡釋:
「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」;過去已曾供多諸佛。植福已廣,種德已深,志求佛果。
 
  我們先看「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」,表示過去已經長時間追求佛法。世間要遇一尊佛出世不容易,經過了百千萬億諸佛,每一尊佛,他們都是追隨諸佛修行、供養。可見時間有多長,這十六王子就是生生世世追隨千萬億佛,這樣在修行,這樣在供養,所以所供養的佛很多。供養佛很多,「植福已廣」。供養,就是造福人群。用什麼來供養佛?就是造福人群,種福慧,福慧兩修,修福、修智慧,這叫做「植福已廣」。「種德已深」,種德也很深。常常這樣說,我們要撒播種子,「一生無量」,意思就是,度眾生,吸收佛法,在佛法中廣結善緣,造福人群,外修福、內修德,所以叫做「植福已廣,種德已深」。「志求佛果」,生生世世都是這樣修行,不只是修行要為自己求得覺悟,其實,做人的品行,「百善孝為先」,不是只有供佛、做好事,也要孝順父母,「百善孝為先」。
 
  我們要知道,過去孔夫子的時代,也完全都是講究如何好好孝順父母。有一次,子游問孝,子游是孔夫子七十二賢弟子中的其中一位,這位弟子有天問孔夫子:「孝,到底什麼是孝呢?」這是子游問孝。孔夫子就這樣回答他,就說:「孝,人人都說養父母這樣叫做孝,能夠養父母,這樣叫做孝。」是嗎?「至於犬馬皆能有養,不敬,何以別乎?」孔子這樣回答。孝,孝養父母,人人都在奉養父母,這樣難道叫做孝嗎?犬馬,我們也是這樣在養牠,那只是飽牠的腹,讓牠有得吃,讓牠的肚子能飽,就是養這些動物,就是讓牠肚子能飽,這樣養牠。但是,養父母豈是讓他們的肚子能飽就好?不會餓著了就好嗎?不是。一定要有孝、要有順,孝、順才是真正叫做孝。這就是我們世間人真正要用心在做人的根本。
 
  所以佛陀教導眾生,也是教導我們,我們的品行要做到,人人是父母生,要感恩父母,父母的恩重,要孝順。所以要有「四重恩」,父母恩、眾生恩、師長恩、風王水土恩,這是「四重恩」。所以說,父母的恩德也是很大,我們也要懂得如何來供養,供養父母就如堂上活佛一般,這是我們做人的根本。所以我們在佛經所看到的,常常看到供養,不只是供養佛而已,所說的供養就是付出,你要有對父母愛的回饋、感恩的尊重,這分的孝。對一般人,我們要有慈善的愛,他所需要的,我們去付出,我們也要用尊重心。因為人人與佛同等,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已成佛、當來成佛,在人群中,不論誰都有成佛的機會,這就是說,我們對人人都要有這分供養的心。所以,這十六王子累生累世普遍都在做供養,在諸佛的道場中學法,植福很廣,時間長,累生累世不斷造福業,不斷在人群中修智慧,所以,德就很深。所做的一切,不論是為人群、為家庭,所做的一切無不都是虔誠的付出。供養就是付出,不斷地付出,在千萬億諸佛所,都是這樣不斷在付出,結善緣,修善行。
 
經文簡釋:
「淨修梵行」;以清淨心,修習梵行。梵者清淨,斷婬欲之法為梵行,即梵天之行法。修梵行則生梵天。
 
*「梵行」:謂菩薩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,名之為淨;以此淨心,運於慈悲,與眾生樂,拔眾生苦,故名梵行。
 
  所以「淨修梵行」,就是「以清淨心,修習梵行」,用最清淨的心,不受周圍的人我是非污染了。既發心要做,就是一心一志,付出,做就對了。就如剛剛所說的這對夫妻,在人群中都沒有什麼人我是非,既發心,做就對了,這是修清淨心,修習清淨的梵行。梵者,就是清淨無染著,斷諸淫欲之法。所以我們若要修行,最好就是用童子心開始來修行,或者是從清淨的心,還沒有家庭之前,就要發這樣的心,這叫做斷諸淫欲,清淨,清淨心,這叫做法,這個法,完全清淨的梵行,斷盡淫欲。梵行,就是「梵天之行法」。梵天,我們過去說過,他們所修的法是上上善、上上戒,這是梵天所修的行,他們能超越,超越過欲界,在有物質的世界中,他們的心都是這麼清淨。修梵行則是生梵天,用很清淨的心來修行,付出。所以,梵行就是「菩薩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」。另外的解釋,梵行就是不離人間,剛剛所說的梵天,他是離開人間,生在梵天,享受天福,但是要發大心的人,他就不離開人間,那就是叫做菩薩。
 
  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在芸芸眾生中,濁氣很重,但是菩薩要修的行,「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」,沒有偏空。雖然在這污濁之中,他已經修一切不染著,一切皆空,但是空中妙有,所以在這個有的世界,他不受染著,但是在有的世界中,他是度化眾生,不受眾生所污染,這就是「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」,就是這樣在人群中修行,造福人群,這名叫做淨。雖然就是這麼污染,我們要修的,要空掉一切,但是他不執著空掉一切,他還是不忍眾生受苦難,還是要再投入。雖投入,卻不受世間所有的一切染著,所以這就是沒有受空有二邊愛著所染,這叫做淨,是清淨。「以此淨心,運於慈悲,與眾生樂」。以清淨心投入人群,在人群中運用他的慈悲,「與眾生樂」,就是給眾生一切的快樂,當然要拔除眾生的苦。眾生有種種生理、心理的苦,又有天地不調的苦,又有人間種種無常的苦,苦是這麼多,就是要用法去拔除他們的苦難。有形的苦難,為他們拔除;無形的心靈苦,我們用智慧去接引他們,讓他們都安穩,讓他們的心能快樂。而不受這些事情所染著,這叫做梵行。
 
經文簡釋:
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;供佛修行,深種善根,志求菩提,成等正覺。
 
*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:佛智名,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,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。
 
  所以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他們長久以來,來來回回,都在這樣的人群中,不執空有,沒有愛著,但是一直在這千萬億佛的道場中來來回回這樣修行,這十六王子就是這樣。他們所求的是什麼呢?只求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他們「供佛修行」,很深的善根,就只是「志求菩提」,能夠成無上正等正覺,這就是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也叫做佛智名,翻譯叫做無上正等正覺,也就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,無上的智慧。我們要了解,一切都是平等,所以常常說我們要修「慈悲等觀」,慈悲要平等,我們不要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些心都要拿掉,完全清淨在人群中,這才是真正無上正等正覺,已經了解一切真理了,是無上的智慧,這叫做「阿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 
  十六王子以恭敬心要來請教佛陀,來請法,到底用什麼心?十六王子共同來請法了。所以大家要用心,我們不只是學佛,這十六王子也已經都成佛了,所以我們也是一樣,要向十六王子學習,到底他們用什麼心,在長久的時間,從大通智勝佛的時代一直到現在釋迦牟尼佛,這十六王子修行的過程,到底是如何修福慧?我們要用心了解、體會,當然還是要多用心。


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10/04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10/04晨語簡記   2015/10/04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10月 04, 2015 5:39 pm

我們要老實修行,修上上善、持上上戒,方向正確無偏差,堅持這念心,不受無明煩惱污染,內修誠正信實,外行慈悲喜捨,重視這誠、實這一念本性,若能真誠、清淨的心,這樣才能稱性無染,才能修得證圓滿菩提直道。
菩提道,就是要去除無明染垢,求得覺悟。只要堅持在直道上,對準方向不偏差,我們是凡夫,相信總會偶而有「三心二意」,這時就要「調直」,把心要調伏令它直心向道,不受染著。還要發心立願,展開心胸,自覺覺他、自度度他,不只獨善其身,還要兼利他人。常說「一樣米飼百樣人」,各人習性不同,自己累生累世也結了不少惡因惡緣,因此,要適應眾生種種煩惱無明,還不受影響,不被「無明網」網住、纏縛,堅持入群處眾,菩薩大招生,「天下事一人做不完」,期望更多人能發心立願投入,這樣才能度盡天下眾生。
我們要依教奉行,依佛教化、身體力行;「聖行正念淨戒定慧」。時時不離七覺支—擇法覺支、精進覺支、喜覺支、捨覺支、輕安覺支、念覺支、定覺支;八正道—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定、正念。念正,行為就正;行為正,自然保持本性清淨,就不會受污染了。
心要定、要靜,要有分別智、平等慧。要知道事情當中所含的理、法,不要聰明反被聰明誤。
我們要學十六王子,保有童子清淨的心、清淨的根,智慧明了。當然這不是一生一世就可做到了。
十六王子植福已廣,種德已深(外修福、內修慧),志求佛果。
報「四重恩」--父母恩、眾生恩、師長恩、風王水土恩。對父母:愛的回饋、感恩的尊重,孝、順。對眾生有慈善的愛,以造福人群,無所求付出來供養。
四修--長時修、無間修、無餘修、尊重修。累生累世追隨諸佛修行、供養,追求佛法,不斷造福業,不斷在人群中修智慧。
淨修梵行--「以清淨心,修習梵行」,用最清淨的童真心,不受周圍的人我是非污染,斷諸淫欲之法。一心一志,付出,做就對了。
不執空、不執有,空中妙有,在「有」的世界,不受染著,雖修要空掉一切,但是不忍眾生受苦難,不離開人間,還是要再投入。那就是「菩薩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」。「以此淨心,運於慈悲,與眾生樂」。
求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--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些心都要拿掉,完全清淨在人群中,這才是真正無上正等正覺,已經了解一切真理了,是無上的智慧,這叫做「阿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這都是我們所要向十六王子學的,以此與大家共勉之。
 

靜思弟子陳映月(慮津) 恭敬頂禮
回頂端 向下
淑雲
版主
版主



文章總數 : 328
年齡 : 59
來自 : 高雄
威望 : 174
注冊日期 : 2009-04-14

2015/10/04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10/04晨語簡記   2015/10/04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0月 05, 2015 9:18 pm

慈濟世界感動的事真的很多,早期資深師兄師姊道心堅定跟隨上人篳路藍縷一路走來心寬念純,堅持走對的路,或許不是在上人身邊,卻是上人的貼心弟子。曾經在讀書會中問大家,當初您來進入慈濟是先認識上人還是先認識慈濟人?大部分的人都說先認識慈濟人,因為被慈濟人感動,才有機會進來跟隨上人,遇到明師,接觸佛法。這點也讓我想到馬勝比丘,若非他的威儀如何接引得到舍利弗呢?過去有多少的資深委員、慈誠依上人的教法信受奉行,表現在外的身心受法,令人攝受與感動。上人所述的李佳樺師姊與廖定興師兄,信根堅定,清淨梵行,身心至誠皈依,真是人品典範!

今日精進日,剛好坐在旁邊一位資深菩薩,她說她今年七十七歲,因為是精進日,未能有深談,老菩薩是「慮」字輩的資深師姊,略知她是從前鎮騎機車到靜思堂,告訴我精進結束要到鼓山區收功德款,忽然間她牽起我的手說:「你們年輕能出來真好,好好做,我的女兒在北部也都在做慈濟,走這條路非常好,你們很棒!知道走這條路」。看到老人家用微顫的聲音說出的話,很感動!想想老菩薩77歲,再過20多年我或許也會像老菩薩一樣身衰,齒動搖,很多由不得自己的不方便,但我的心是否也能像老菩薩如此堅定呢?其實20多年一晃即過,一路走來,對於走過的足跡很少有時間回憶,希望能提醒自己要走穩每一步,讓自己也能如資深師兄姊們一樣以清淨的心在人間,發揮良能與價值。

又看到一片曾經買來,但幾乎遺忘的光碟片,《慈濟大家庭 菩薩雲來集》,雖然這光碟已經出來好幾年,再看還是感動,生命有盡期,但願力卻不因為盡期的生命而減少,所以慈濟令人感動的地方是因為有那麼多的人用生命做慈濟,菩薩不在遙不可及的地方,菩薩雲來集就在慈濟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淑雲虔誠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64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5/10/04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10/04晨語簡記   2015/10/04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0月 06, 2015 11:39 am

薰法香心得札記(二○一五年十月四日星期日)

 

第一句偈文就出現稱性,這也是一個佛學名詞,很少佛學辭典有收錄,在【明,一如《三藏法數》】中可查到:「謂聞說此經稱性極談真實之法,決須解了,依性起修,成稱性益。」
 

今天的經文及偈文很重要,因為是修行與成佛的總結,當然要用心。最有趣的是上人結語還出一個功課給我們,十六王子用什麼心修行。真是好導師,我們要很感恩有這樣好的師父。

 

梵行:誠正信實的心,慈悲喜捨的心

尤其是慈濟人,我們內修誠正信實,外行慈悲喜捨,這是我們人人應該修持,這叫做稱性,就是完全要很用心,重視這誠、實這一念本性。所以我們若能真誠、清淨的心,這叫做「稱性無染」,總名叫做梵行。

 

無漏的心

「亦以不受一切法故」,就如廖居士這對夫妻,你看,外面誰在做什麼樣的事、說什麼樣的話,他都不會受他影響了,要做,選擇的事情是對的,做就對了,不論周圍的人、什麼樣的環境,他都不會受人影響,沒有無明、沒有雜念、沒有污垢,這種不受一切無明惡法,所以因為這樣,「而於諸漏心得解脫」。

 

清淨的心,智慧的心

這已經用長久的時間修行了,才能夠得到這麼清淨的心、清淨的根,諸根通利,這若不是很清淨的六根,就外面的六塵容易來誘引他,根就是清淨,不受外面的六塵境污染,所以他的根就會很清淨,清淨就是能通利。就如那面鏡子擦得很清,山來照山,水來照水,天地萬物一切景象無不通達,事理通達,這叫做智慧,智慧明了,沒有障礙。

 

供養的心

「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」;過去已曾供多諸佛。植福已廣,種德已深,志求佛果。

 

慈悲等觀的心

無上正等正覺,也就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,無上的智慧。我們要了解,一切都是平等,所以常常說我們要修「慈悲等觀」,慈悲要平等,我們不要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些心都要拿掉,完全清淨在人群中,這才是真正無上正等正覺,已經了解一切真理了,是無上的智慧,這叫做「阿多羅三藐三菩提」

 

恭敬心,多用心

十六王子以恭敬心要來請教佛陀,來請法,到底用什麼心?十六王子共同來請法了。所以大家要用心,我們不只是學佛,這十六王子也已經都成佛了,所以我們也是一樣,要向十六王子學習,到底他們用什麼心,在長久的時間,從大通智勝佛的時代一直到現在釋迦牟尼佛,這十六王子修行的過程,到底是如何修福慧?我們要用心了解、體會,當然還是要多用心。

 

我們要修無量義經與法華經,在無量義經十功德品第一有十七個心,都是我們自覺覺他,修行所需要,這十七個心與上面的心有些重複的,每一個都是很重要的。


菩提心

慈心

大悲心

隨喜心

能捨心

布施心

持戒心

忍辱心

精進心

禪定心

智慧心

度彼心

十善心

無為心

不退心

無漏心

除滅心
 



還有正定心,大心信,大願心,長時修的心等等。

總之,照顧自己的心,入群度眾不受染著的心,行菩薩道不退轉的心,決定成佛的心。以上是我對於上人功課的答案。

 

 

 

稱性無染總名梵行
修證圓滿菩提直道
菩薩所修六度萬行
聖行正念淨戒定慧
 
  稱性,到底怎樣才是「稱性」呢?就是真實之法。我們每天不是常常說嗎?「誠正信實」,這是我們人人要堅守,人的規則。尤其是慈濟人,我們內修誠正信實,外行慈悲喜捨,這是我們人人應該修持,這叫做稱性,就是完全要很用心,重視這誠、實這一念本性。所以我們若能真誠、清淨的心,這叫做「稱性無染」,總名叫做梵行。我們的心,若沒有污染,那就像如梵天王所修的行,上上戒,不受人間無明所污染,這叫做梵行。同時也是要修上上善,要修善、要持戒,要持得心無染垢。這就是人人的本性,就就是清淨的本性,這必定要受持,就叫做梵行。我們若不好好修,堅持這念心,就很容易受污染。要保持得乾淨,必定要很用心,守得我們身心清淨,無染垢,這就是我們應該修的。修得證圓滿菩提直道,這是我們的方向,我們修得梵行,才能證得圓滿菩提直道。

 
  修行,就是要去除無明染垢,求得覺悟。覺悟這條路就叫做菩提道。這條菩提道很簡單,就是只要你方向對準了,堅持你的方向,沒有偏差,自然我們就在這條覺道,而且很直,在直道上。修行,說來實在是沒有什麼困難,只要我們調直心,我們的心要調伏好,不要有染著,直心向道,這就是菩提直道。我們要修行的,希望能圓滿的,就是這樣的行。這個行,不只是自修,獨善其身,還要兼利他人,所以菩薩所修,六度萬行,這是我們發心立願,自修的同時還要兼利他人,我們就是要行菩薩道。我們所修的道路不是小乘,我們要展開心胸,自度度他,所以我們要菩薩修六度萬行。入人群中,芸芸眾生,所有眾生的習性不同,我們所修的行,就要去適應眾生,適應眾生這種煩惱無明,還不受他影響,我們就是堅持要度他。
 
  佛陀,他視眾生如一子,任何一個眾生,他都不放棄,在四生五道中來來回回,無不都是要度所有的眾生。但是眾生根機不整齊,習氣千差萬別,佛陀他的大覺,就是願意不斷來,不斷隨著眾生所受的苦,他就是入人群苦難中來救度。但是,眾生的心越來越複雜,佛陀期望更多人能發心立願投入,更多人同時來度,所以期待人人不要獨善其身,要兼利他人。佛開大乘一實法門,希望我們能覺悟不只是自覺,我們還要開啟我們的心志,度盡一切眾生,這就是六度萬行,要很多人共同入人群中去,要用種種方法。
 
  所以「聖行正念淨戒定慧」。我們所修的就是與佛同等,受佛所教化,佛陀怎樣教我們,我們就要老實,按照佛陀所教化,這樣去身體力行。念要正,心念正,行為就正;行為正,自然清淨保持在我們的本性,我們就不會受眾生所污染了。眾生,凡夫根機複雜,我們明知眾生根機就是這麼複雜,所以我們才要投入人群。要去度人,我們自己就要先堅持修得好,不要「本欲度眾生,反被眾生度」,我們要淨化眾生,不要讓眾生污染了。所以我們必定要持淨戒,我們淨戒若持得好,心就會堅定,心堅定,就不會受外界影響,這樣才能得到智慧。要不然,我們日常生活只是「知道了、知道了」,知道的事情很多,這叫做知識,大家說知識份子,你知道很多,若說到什麼,就會說「這我知道!」什麼都知道,卻是道理分不清,是對的、不對的,對與不對分不清楚,這樣我們的心就容易與日常生活的人事物常常起動,靜不下來,所以我們必定心要定、要靜。
 
  儘管世間人性複雜,世間事物,物物無不都是陷阱,事事無不都是誘惑的泉源,誘惑人的源頭,就是我們人性的污濁。若自己受到外面境界將我們誘引了,我們自己一念心的無明,外面的污濁事物就這樣把我們誘引出去了,這就是定力不夠、智慧沒有產生出來,只是知道外面的事情,不知道事情當中所含的理,不知道它的法,所以常常聰明,卻被聰明誤了,常常有人就是這樣說。我們學人間的菩薩道,要學佛就要從人間菩薩道做起,在我們這個大團體群中,也有令人感動的菩薩,他的心很定,他的戒也守得很好,夫妻檔,一家人全都投入,好幾十年如一日,這樣的菩薩不少。光是說其中有一對夫妻,投入慈濟已經超過三十五年以上了。從我開始說花蓮要蓋醫院那時候,起初我到台北,就開始有一群菩薩聽到花蓮是如此欠缺醫療,在花蓮要就醫是那麼困難,他們知道在花蓮蓋醫院是必須的,能幫助花蓮偏僻地方的人有就醫的機會,所以這一群菩薩就開始發心。
 
  其中常常說的高愛,現在可能已經九十多歲了,在那時,她的家庭生活不是很好,但她的愛心很大,一聽到,那念虔誠、堅持,她突破了家庭生活困難,她還要再做慈濟,不只是向別人勸募,自己也盡她的心力。甚至用她睡眠的時間,一大早二點多開始就去掃地,掃完之後,還要去賣菜,掃地、賣菜的錢,就是要給師父蓋醫院。平時家庭的生活真的是……,說到她的故事,實在是很長,不過最感恩的,她還不斷度人,常常帶人回來精舍。其中有一對夫妻,就李佳樺夫妻,就是被她專程帶回精舍。佳樺和她的先生是這樣單純,來到精舍,看到精舍的生活,瞭解師父要蓋醫院,他們專心發願支持,夫妻同心志,這樣發心。那個時候,佳樺的先生,廖定興,他還在上班,是位警察,但是只要是太太說的話,只要是對的,他就是支持。不只是支持,還身體力行,有什麼活動,只要他下班了,活動一定少不了他。這是一對非常精進,同心同道的夫妻。
 
  不論慈濟經歷了多少次的困難,他們都是盡心力去付出。退休之後,慈誠隊,最早那時候,是從保全隊開始進來,他慈誠的號碼是十八號,號碼這麼前面,可見是多麼早就進來,後來更名為慈誠。而我們開始有大愛台那時候,需要人文真善美的志工,他也投入去拍攝。所以,問他:你幾號?他說:「我是影視志工十九號。」想想看,慈濟不管做什麼,慈誠時,他也是很早投入,我們開始需要影視志工在大愛台幫忙,要紀錄、要攝影,他還是一樣這樣投入去學,拿照相機去學如何紀錄。花蓮的醫院蓋好了,他就投入醫療志工裡,所有的一切,他都做到了,做到志工的工作,事事都少不了他。但是,他們還一直想:這樣的付出不夠,我到底還有什麼可幫助師父呢?花蓮醫院蓋好了,過一段時間,大林醫院也要蓋,大林醫院蓋好了,新店醫院也要蓋,新店醫院蓋好了,台中慈濟醫院也要蓋,所以,每一個慈濟醫療院所,他都願意這樣不間斷付出。
 
  除了一直勸幕以外,還有,「我家中還有多少東西可以給師父,幫助她建設社會所需要醫療、教育。」教育也要蓋,大愛台也要蓋,因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好事情要讓人家知道,這也很重要。所有所有一切的建設,他們就是這樣不斷在付出。所以,想到「我哪裡有一塊土地」,趕快就把地契拿來,跟師父說:「師父,我家還有這張地契,我想請師父收下來,看是要利用,或者是要把它賣掉,兌換現金,來做我們所需要的建設。」我就說:「這個我們若用不到,你還是保存起來。」他說:「不是,我們絕對用得到,不然我把它處理了,師父您祝福我,我賣掉它,錢就可以捐出來了。」土地一塊一塊就這樣賣,想到了哪裡還有一塊,就拿出來,夫妻就是這樣同心志,歡喜付出。想一想,「我哪裡還有一間房子租人,我想要將這間房子收回來,把它賣了,好再給師父再做建設。」
 
  「不可以啊,你要留著,囝仔大小(指家中大大小小的孩子)還需要。」「不需要,師父,孩子,我該撫養的都撫養了,他們自己都有家庭了,這是屬於我們倆老,而我們倆老都在慈濟裡,最後這個身體也不必怎麼用到錢,我們可以當無語良師,時間哪有什麼呢?所以我要把握時間,能做盡量做,自己做得到的盡量做。」他們就是這樣一直過來,三十多年如一日,不曾聽到他們心有煩惱過,不曾聽過他們東家長、西家短,都沒有這些無明,也沒有這些複雜的事情。每次若是想到心寬念純,就會想到這對夫妻,三十五年以上了,已經沒有一點點雜質雜念、煩惱過。幾天前,他們帶一位大德回來捐榮董,她看到師父就一直哭。「你怎麼了?」「我捨不得師父,因為我很愛師父,師父您被人這樣說,我聽了很捨不得,我快要得憂鬱症了。」我就拍她一下,「傻弟子,你怎麼會這樣呢?其實我們自己問自己,我們自己心若沒偏差,一人吐虛,萬人傳實,現在的社會就是有這樣的無明網,你何必被網網住呢?」她就笑出來,「對喔!我怎麼被無明網把我網住了,這樣我安心。」
 
  看,只有這次看到她被社會的無明網網住了,而這個網住,她是說捨不得師父,捨不得我們慈濟為人間社會做這麼多,為什麼社會人間這麼無明呢?這就是她唯一,我曾看到她這樣,為了社會,所以她煩惱,要不然不曾看過她有什麼煩惱。全家都是榮譽董事,又是所有的物質布施,她現在還這樣說:「我都一直想我家還有什麼。」這就是這一對夫妻。先生現在已經是九十歲了,再過年就九十多歲了,身體還很健康,活動還是看到他這樣挺身在人群中,做與慈濟人所做的,慈誠隊的輪值都沒有缺席。這對夫妻就是人間菩薩,他們的故事也很長,他們的女兒也很投入,家裡的人全都是慈濟人。總而言之,「菩薩所修六度萬行」,他們「聖行正念」,很虔誠,佛法完全收入在他們的內心,身體力行,都是正念、正見、正思惟、正業,所做的一切都是正,「八正道」,無一他們沒有做到的。「七菩提分」,同樣他們都做到,「三十七助道品」,這三十七項的法,哪一個他沒有做到?這就是淨戒定慧的人,看到這對夫妻,真的是令人很感動。
 
  所以「稱性無染總名梵行」,我們要好好修在這上上善與持上上戒,我們了解了就要身體力行。菩提道是一條很直的道路,起點對了,往前直走,不會受到其他人將我們影響了,這就是菩薩,自利又要利他,這是六度萬行的修行者,是菩薩。所以,聖行,我們要好好用心,不是做不到,淨戒定慧離我們不遠,在我們的身邊左右,在我們自己的身體力行中,所以別人做得到,我們也應該要學。上面的經文也就是這樣說,
 
經文:「亦以不受一切法故,而於諸漏心得解脫。從是已後,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。
 
  「亦以不受一切法故」,就如廖居士這對夫妻,你看,外面誰在做什麼樣的事、說什麼樣的話,他都不會受他影響了,要做,選擇的事情是對的,做就對了,不論周圍的人、什麼樣的環境,他都不會受人影響,沒有無明、沒有雜念、沒有污垢,這種不受一切無明惡法,所以因為這樣,「而於諸漏心得解脫」。這些諸漏都沒有了,漏都盡了,心已經得到解脫,沒有受污染。所以「從是已後,諸聲聞眾無量無邊不可稱數」。聽法若能這樣,所有的煩惱漏盡了,心得解脫了,將聲音聽進來,所得到的法,就是成就。從聲而聞,聲音聽進來,了解法,自然能夠得到解脫,這樣的人很多,不可稱計。
 
經文:「爾時、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,諸根通利,智慧明了
 
  大通智勝佛講法、轉法輪那時候,「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,諸根通利,智慧明了」。這已經用長久的時間修行了,才能夠得到這麼清淨的心、清淨的根,諸根通利,這若不是很清淨的六根,就外面的六塵容易來誘引他,根就是清淨,不受外面的六塵境污染,所以他的根就會很清淨,清淨就是能通利。就如那面鏡子擦得很清,山來照山,水來照水,天地萬物一切景象無不通達,事理通達,這叫做智慧,智慧明了,沒有障礙。接下來再說,
 
經文:「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,淨修梵行,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俱白佛言:世尊!
 
  這十六王子他們也在會中,所了解的都很通利了。過去是梵天王請法,現在就是十六王子請法,他們能諸根通利,就是因為過去已經有供養百千萬億諸佛,所以能夠諸根通利。這就是過程用很久的時間修梵行,不只是供養,又身體力行修清淨行,上上善、上上戒,這樣一直修行用很長久的時間,在佛法中這樣修行。他們所追求的,那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是至高無上等覺,這是他們所追求的。所以十六王子一起,也是俱白佛言,一起要來請法,向佛祈求。
 
經文簡釋:
「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」;過去已曾供多諸佛。植福已廣,種德已深,志求佛果。
 
  我們先看「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」,表示過去已經長時間追求佛法。世間要遇一尊佛出世不容易,經過了百千萬億諸佛,每一尊佛,他們都是追隨諸佛修行、供養。可見時間有多長,這十六王子就是生生世世追隨千萬億佛,這樣在修行,這樣在供養,所以所供養的佛很多。供養佛很多,「植福已廣」。供養,就是造福人群。用什麼來供養佛?就是造福人群,種福慧,福慧兩修,修福、修智慧,這叫做「植福已廣」。「種德已深」,種德也很深。常這樣說,我們要撒播種子,「一生無量」,意思就是,度眾生,吸收佛法,在佛法中廣結善緣,造福人群,外修福、內修德,所以叫做「植福已廣,種德已深」。「志求佛果」,生生世世都是這樣修行,不只是修行要為自己求得覺悟,其實,做人的品行,「百善孝為先」,不是只有供佛、做好事,也要孝順父母,「百善孝為先」。
 
  我們要知道,過去孔夫子的時代,也完全都是講究如何好好孝順父母。有一次,子游問孝,子游是孔夫子七十二賢弟子中的其中一位,這位弟子有天問孔夫子:「孝,到底什麼是孝呢?」這是子游問孝。孔夫子就這樣回答他,就說:「孝,人人都說養父母這樣叫做孝,能夠養父母,這樣叫做孝。」是嗎?「至於犬馬皆能有養,不敬,何以別乎?」孔子這樣回答。孝,孝養父母,人人都在奉養父母,這樣難道叫做孝嗎?犬馬,我們也是這樣在養牠,那只是飽牠的腹,讓牠有得吃,讓牠的肚子能飽,就是養這些動物,就是讓牠肚子能飽,這樣養牠。但是,養父母豈是讓他們的肚子能飽就好?不會餓著了就好嗎?不是。一定要有孝、要有順,孝、順才是真正叫做孝。這就是我們世間人真正要用心在做人的根本。
 
  所以佛陀教導眾生,也是教導我們,我們的品行要做到,人人是父母生,要感恩父母,父母的恩重,要孝順。所以要有「四重恩」,父母恩、眾生恩、師長恩、風王水土恩,這是「四重恩」。所以說,父母的恩德也是很大,我們也要懂得如何來供養,供養父母就如堂上活佛一般,這是我們做人的根本。所以我們在佛經所看到的,常常看到供養,不只是供養佛而已,所說的供養就是付出,你要有對父母愛的回饋、感恩的尊重,這分的孝。對一般人,我們要有慈善的愛,他所需要的,我們去付出,我們也要用尊重心。因為人人與佛同等,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已成佛、當來成佛,在人群中,不論誰都有成佛的機會,這就是說,我們對人人都要有這分供養的心。所以,這十六王子累生累世普遍都在做供養,在諸佛的道場中學法,植福很廣,時間長,累生累世不斷造福業,不斷在人群中修智慧,所以,德就很深所做的一切,不論是為人群、為家庭,所做的一切無不都是虔誠的付出。供養就是付出,不斷地付出,在千萬億諸佛所,都是這樣不斷在付出,結善緣,修善行
 
經文簡釋:
「淨修梵行」;以清淨心,修習梵行。梵者清淨,斷婬欲之法為梵行,即梵天之行法。修梵行則生梵天。
 
*「梵行」:謂菩薩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,名之為淨;以此淨心,運於慈悲,與眾生樂,拔眾生苦,故名梵行。
 
  所以「淨修梵行」,就是「以清淨心,修習梵行」,用最清淨的心,不受周圍的人我是非污染了。既發心要做,就是一心一志,付出,做就對了。就如剛剛所說的這對夫妻,在人群中都沒有什麼人我是非,既發心,做就對了,這是修清淨心,修習清淨的梵行。梵者,就是清淨無染著,斷諸淫欲之法。所以我們若要修行,最好就是用童子心開始來修行,或者是從清淨的心,還沒有家庭之前,就要發這樣的心,這叫做斷諸淫欲,清淨,清淨心,這叫做法,這個法,完全清淨的梵行,斷盡淫欲。梵行,就是「梵天之行法」。梵天,我們過去說過,他們所修的法是上上善、上上戒,這是梵天所修的行,他們能超越,超越過欲界,在有物質的世界中,他們的心都是這麼清淨。修梵行則是生梵天,用很清淨的心來修行,付出。所以,梵行就是「菩薩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」。另外的解釋,梵行就是不離人間,剛剛所說的梵天,他是離開人間,生在梵天,享受天福,但是要發大心的人,他就不離開人間,那就是叫做菩薩。
 
  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在芸芸眾生中,濁氣很重,但是菩薩要修的行,「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」,沒有偏空。雖然在這污濁之中,他已經修一切不染著,一切皆空,但是空中妙有,所以在這個有的世界,他不受染著,但是在有的世界中,他是度化眾生,不受眾生所污染,這就是「無空有二邊愛著之染」,就是這樣在人群中修行,造福人群,這名叫做淨。雖然就是這麼污染,我們要修的,要空掉一切,但是他不執著空掉一切,他還是不忍眾生受苦難,還是要再投入。雖投入,卻不受世間所有的一切染著,所以這就是沒有受空有二邊愛著所染,這叫做淨,是清淨。「以此淨心,運於慈悲,與眾生樂」。以清淨心投入人群,在人群中運用他的慈悲,「與眾生樂」,就是給眾生一切的快樂,當然要拔除眾生的苦。眾生有種種生理、心理的苦,又有天地不調的苦,又有人間種種無常的苦,苦是這麼多,就是要用法去拔除他們的苦難。有形的苦難,為他們拔除;無形的心靈苦,我們用智慧去接引他們,讓他們都安穩,讓他們的心能快樂。而不受這些事情所染著,這叫做梵行。
 
經文簡釋:
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;供佛修行,深種善根,志求菩提,成等正覺。
 
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:佛智名,華譯為無上正等正覺,即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的無上智慧。
 
  所以「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他們長久以來,來來回回,都在這樣的人群中,不執空有,沒有愛著,但是一直在這千萬億佛的道場中來來回回這樣修行,這十六王子就是這樣。他們所求的是什麼呢?只求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他們「供佛修行」,很深的善根,就只是「志求菩提」,能夠成無上正等正覺,這就是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也叫做佛智名,翻譯叫做無上正等正覺,也就是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,無上的智慧。我們要了解,一切都是平等,所以常常說我們要修「慈悲等觀」,慈悲要平等,我們不要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些心都要拿掉,完全清淨在人群中,這才是真正無上正等正覺,已經了解一切真理了,是無上的智慧,這叫做「阿多羅三藐三菩提」
 
  十六王子以恭敬心要來請教佛陀,來請法,到底用什麼心?十六王子共同來請法了。所以大家要用心,我們不只是學佛,這十六王子也已經都成佛了,所以我們也是一樣,要向十六王子學習,到底他們用什麼心,在長久的時間,從大通智勝佛的時代一直到現在釋迦牟尼佛,這十六王子修行的過程,到底是如何修福慧?我們要用心了解、體會,當然還是要多用心。


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

 

高明智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 在線
 
2015/10/04晨語簡記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