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5/10/05晨語簡記

向下 
3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10/05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2015/10/05晨語簡記   2015/10/05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0月 05, 2015 7:43 pm

20151005薰法香如是我聞思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 
塵點劫前始覺真如
童真純潔勤慇精進
累生懃修大乘實法
發大乘心四宏誓願
 
  我們應該清楚了,十六沙彌就是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大通智勝佛,那就是在塵點劫前,我們都還記得,塵點劫是很長久,無法算計,無始、無始,無始劫前,這我們前面經文說得很清楚了。無始終的無始,我們人人應該都有始覺真如,這是佛陀這樣跟我們說,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所以眾生從無始以來,就是本具真如始覺,始覺真如在人人的本性裡。但是我們凡夫就只是一念偏差,迷失了始覺真如,迷失了,其實它並沒有迷失,只是被無明掩蓋了,所以我們現在學佛,我們要回歸本性,借重佛法來引導我們回歸本性的道路。
 
  《法華經》就是要來引導我們回歸真如本性,在每一品都有它深藏的意義,我們好好地用心。在〈化城喻品〉開始,釋迦牟尼佛就講出了塵點劫,無始終的無始劫前,那時候就開始有這麼多的梵天王,是修上上善,持上上戒,回歸心的清淨,叫做梵行。修這個梵行,生在梵天。所以,佛,就是大通智勝佛,初坐道場,成正覺了,梵天王就從十方來。每一方的梵天王到了,都是那麼莊嚴,沿路散花,五百萬億無量數的諸大梵王這樣一路來,甚至表達他們最虔誠的心。梵天宮,也都來供佛,供養,這樣的場面,散花如須彌山,莊嚴道場,同樣一個目的,就是要請佛轉法輪。大通智勝佛就是要等待因緣成熟;每一個地方來請轉法輪,大通智勝佛就是默然許之。應該要再回想、回憶,要再回想那個境界。一直到上方梵天王到了,十方梵天王都到齊了,請佛轉法輪,佛陀才開始用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」法說法。這個大家能夠了解了,原來生死就是從一念無明間開始,從無明緣行,這樣一直緣下去,緣得老病死憂悲苦惱,就這樣開始不斷輪迴,造作無明、業力,由不得自己受了人生的苦難。
 
  我們了解、知道了,但要如何斷?開始就由十六沙彌請轉法輪。十六沙彌,那就是童真純潔,「殷勤精進累生勤修大乘實法」。用童子心,很清淨,不只是心清淨,身也清淨,因為他保持著童子身,身很清淨,不受染著,這種童真純潔,殷勤精進。既然大通智勝佛是無始劫的無始以前,當然,無始以前的無始,應該也有佛出現人間,總是童真就是從無始前的無始前,就已經持戒修行了。無量數劫的諸佛出世,都是在佛佛的道場,同樣受教修行,能夠保持著這麼原始童真,這始覺真如,童真的純潔的心,這樣一直保持著精進,累生,就是已經累生累世,這樣一直殷勤修行過來。所修的行完全都是大乘實法,發大乘心,大乘實法已經接受了,所以累生世都是發大乘心,甚至生生世世都是發四弘誓願。這就是從塵點劫前的始覺真如,一直保持著童真純潔,這種殷勤精進,這樣現出了累生累世修行大乘實法。大乘法,就是行菩薩道,大願力。這大願,佛佛道同,四弘誓願。
 
  四弘誓願、四無量心,這是諸佛的總願,每一尊佛有同樣四弘誓願與四無量心,除了總願,各佛又有各自的別願,所以說,十六王子來的根機很大。我們要很用心體會,佛法,時間從無始,我們人人是共同,只是受污染而已,不要輕視年紀小,不懂世事,其實童子入道,道行也是很高。在佛陀滅度之後一百年間,那時候的古印度,有一個時代叫做「孔雀王朝」,在孔雀王朝的時代,就是阿育王統領古印度。在這期間,他對佛法很護持,護持佛法,供養僧眾,他對佛法,對出家人都很恭敬。有一次,就是在城中,境內,印度的境內發生了一種瘟疫,就是傳染病,從境內發生。
 
  阿育王他擔心這個疫情,傳染病,傳染進皇城來,所以趕緊將交通封鎖,不要讓疫情借外面的境界,讓所有傳染病傳進王城。甚至派人到僧團精舍,請僧團派僧眾出家人入皇宮,向皇宮裡的嬪妃說法,安大家的心,甚至向他們說如何預防疾病的方法。在這當中,僧團就派出了一位小沙彌,年紀才八歲而已,但是他已經證得羅漢果了,名叫做妙顏。妙顏沙彌受派遣來到王宮裡,因為是八歲的小沙彌,長得又很可愛,所以宮中王后、王妃等等,還有宮女,看到怎麼派這麼小的小沙彌來,好可愛啊!阿育王的夫人一起歡喜心,就展開了雙手要抱這位沙彌,妙顏沙彌趕緊退一步,用很嚴格的言詞向夫人說,拒絕被擁抱。
 
  夫人就說:「你年紀這麼小,就像我的孩子一樣,我看你這麼小,跟我的孩子一樣,所以母愛疼子而擁抱,這有什麼樣的過失嗎?」妙顏沙彌就回答說:「夫人,情愛貪著是從很微細一念心開始,就如火種,火種如栗子那麼大的火種,它就可以焚燒萬里的山林,這整個樹林,萬里的樹林都會被火苗,栗子大的火苗,這樣小小的火苗就會燒遍了萬里的山林。又如手指這麼大的滴水,這樣一滴一滴滴下來,滴久了,它也會穿過堅固的石頭。這都是由小不斷累積,變成了很大,所以不要輕視小小的一念心。我們人一定要有智慧,智慧才能了解深遠的道理。情愛一定要避嫌,不要讓人有嫌疑。雖然我年紀很小,但我是一個男子,而您年紀雖然可以當我的母親,不過還是要避嫌。小小的情,不論是什麼情,這種情,有愛著,有染著的愛,這樣就像那個小小的火苗,擴大就會變成很大情愛的染著。」
 
  因為妙顏沙彌用那種義正辭嚴,很嚴肅的嚴詞,這樣愈說愈大聲,聲音傳到正殿。阿育王在他的議事殿裡,聽到這麼清澈的聲音,就問他的隨從的人:「到底後宮裡在說什麼法,這麼清澈的聲音?」隨從就說:「妙顏沙彌已經入王宮來了。」阿育王聽到,就趕緊入後宮去。看到夫人和妙顏沙彌在那裡,好像有一點爭執,一個堅持要抱,一個就是義正嚴詞這樣說話,就趕緊進去,就說:「什麼事啊?讓你這麼激動,言詞這麼嚴肅,到底是什麼事呢?」妙顏沙彌從頭再說一次,「這種情愛就要稍微閃避,不要讓人懷疑,這是防患於未然。不論什麼事,我們都要預防,就如疾病,小小的疾病它能傳染很多人,這也是要預防,預防在小小的感染的源頭。這就如我們人的情愛,愛欲,一點點開始,就如火苗會燒盡山林一樣,如滴水會穿石。」他就這樣再重複一次。
 
  但是國王就說:「但是王后她的年齡這麼大了,母子之情愛,這樣也不行嗎?」沙彌就再說了,就說:「一切都是在這種小小的一念,以為無妨就欠缺預防。你認為無妨,就不覺得這要預防,就太過開放了,就容易惹來很多的禍患。」妙顏沙彌又說:「佛陀的時代有這樣的戒律,目的就是要使弟子不要違犯戒律。戒律一違犯,種種的弊病就會發生,為了要預防弊病,所以必定要很謹慎預防。」就如世間的規矩,七歲以上的女孩子,就不能再讓父親抱了,不能進父親的書房裡面嬉戲;如果是男子,孩童八歲以後,就不能坐在母親的床上,這就是規矩。尤其是就像結果纍纍的果樹下面,就不能在那個地方整理頭冠;就是帽子。不能在結果纍纍的果樹下整理他的頭冠;若是在瓜田,種瓜的田裡,就不能彎腰綁鞋帶,這就是避免人引起懷疑。
 
  因為你如果在結果纍纍的樹下拿起帽子,會讓人覺得你是不是準備要偷摘果實放在帽子裡?所以在果實纍纍的樹下,就不能整理頭上的冠,冠就是帽子;在種瓜的田裡,就不能彎腰,要避免人說:「你是要偷摘瓜。」連這樣的規矩都要守,這就是戒律行儀,這是遠離被人嫌疑的弊病產生,這是妙顏沙彌這樣說。這位沙彌他的智慧就是這樣。妙顏沙彌又再說:「我已經是漏盡煩惱,猶如出污泥的不受染的蓮花,所以我是晶瑩透徹,我不怕什麼來染著我,如出污泥的蓮花。但是夫人,您疼愛的情感,如母親對孩子一樣,是對還沒除去三毒的凡夫,這種的動作很容易惹起煩惱無明,所以我不希望讓您擁抱,我雖然不會染著,但是無明的凡夫,若您有這樣的動作,無明的凡夫他就會受染著。」
 
  阿育王聽了,非常的感動,夫人也很不好意思,在那個地方向小沙彌懺悔,同時,對佛法更加敬重。這就是在佛滅度一百年後,還是戒律森嚴,小小的小沙彌,都有這樣的修行功力,想想看,童真純潔。其實他也是塵點劫前有修來的,才有辦法在年紀這麼小,就這麼成熟,吸收佛法在內心,戒律守得這麼好。阿育王,在城外已經發生傳染病,為了預防,他也知道交通要防止,所以在宮內就請人來說法,讓人人能知道這個病。沒想到請來的沙彌,不只是能提醒預防傳染病,要注意那起於小小的感染源,連心也淨化了。這是阿育王時代,童真純潔,殷勤精進,這種沙彌累生勤修大乘法,發大乘心,所以有四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麼年幼的孩子有辦法,所以我們應該用心在佛法中。前面的經文已經說了,
 
經文:「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,淨修梵行,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俱白佛言:世尊!」
 
  「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,淨修梵行,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那就是十六沙彌,他們就是已經曾供養過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,可見在塵點劫的無始以前的以前,就已經有這樣修行過來,這是在描述十六沙彌,他們修行的過程。他們修行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還是以童子身來出家修行,所以同樣也要請佛轉法輪,所以「俱白佛言:世尊!」向佛要請法了。
 
經文:「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,皆已成就,世尊亦當為我等,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!」
 
經文簡釋:
「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」;諸多無量有威德大聲聞眾多。
 
  這些童子所要求的法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不只是自己要追求,甚至也要為這些無量百千萬億的聲聞,代替他們求法。自己需要了解,甚至這些聲聞更需要,所以請佛轉法輪。「是諸無量千萬億」,那就是很多,這些聲聞都是有威德的大聲聞,有千萬億這麼多的人,都是需要佛去為他們說法,這些都「皆已成就」了。
 
經文簡釋:
「皆已成就」;即前六百萬億等,於諸漏法不受;得羅漢:修行精進猛,心不放逸,故名羅漢專精為力,名已成就。
 
  就是前六百萬億等,「皆已成就」,這些人有多少呢?是前面已經來到道場上的人,那些已經有六百萬億那由他。這些人已經是「於諸漏法不受」,就是這些煩惱法都不受了。諸漏法,大家要記得,是無明,無明煩惱的惡法,他們都不去感染,不受污染,大家都已經得羅漢果了。所以修行精進勇猛,心不放逸故。這些人都是很殷勤精進的人,心都是不放逸,很殷勤認真,故名羅漢。那就是專精為力,一心一志,「七菩提分」、「八聖道分」,精進力很昌盛,已經成就,成就羅漢果了。
 
*「皆已成就」:明濁障已除,大乘機契動。諸子大乘功德,悉皆具足,復愍諸聲聞未為究竟,故重請開顯。
 
  人數有那麼多皆已成就的人,這就是表示「濁障已除」。這向我們表明了,大通智勝佛的道場,六百萬億那由他無量數的聲聞,聽大通智勝佛的法之後,都完全去除了無明,無明去除,惡法不受,自然就是濁的障礙也都沒有了。我們所有的障礙,都是我們從無明中所製造來的,我們才會常常受到很多的障礙。世間人常常這樣說,不如意事十有八九。因為所求多,求就是無明,所要追求的無明之事很多,障礙就會很多。所以這都是起於一念的無明,這念無明濁氣若消除,就沒有障礙。「大乘機契動」。大乘的根機開始契動了,這麼多的聲聞已經去除這些濁氣,無明都去除了,現在開始也要追求大乘法了。所以「大乘機契動」,這種大根機開始啟發起來了,所以「大乘機契動」。已經契機了,大根機已經開始知道,要趕緊伸根,樹要茂盛,小樹要變成大樹了,大根大機,大枝大葉,已經應該要展開了。所以「諸子大乘功德,悉皆具足」。諸子就是十六王子,包括這些聲聞,乃是佛子,這個「大乘機契動」。
 
  我們前面也說,法王之子,佛口所生子,已經所有修行,聽佛法入心,已經了解了大乘法。現在有啟動他們的心,所以就堪稱為子,所以諸子包括十六王子,他們是「大乘功德,悉皆具足」。這個發大乘心,這個功德應該很充足,那就是求法的心很切,認真求法。具足了,「復愍諸聲聞未為究竟」。十六王子自己很殷切,又再憫念這些聲聞還未到究竟,所以十六王子也代替這些聲聞,同樣也是請佛轉法輪。這些聲聞,一樣濁氣也已經去除,大根機也開始啟動,加上了十六王子的請法,完成自己,也希望這些聲聞能得到究竟的道理,所以,因為這樣再請法。
 
經文簡釋:
*「世尊亦當為我等」;願佛亦為我等十六王子。
 
*「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!」;無上正等覺修行之法,即是菩薩六度萬行。
 
  「世尊亦當為我等」,「我等」就是我們十六位王子。因為這十六位就是在道場上同聲,同一個聲音,向佛陀請轉法輪,這十六王子。所以說「為我等」,請佛為我們大家,為我們開示,讓我們能了解,同時還有這麼多聲聞等等,請佛慈悲開示。所以「無上正等覺修行之法」,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也就是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這個正等正覺修行的方法,那就是要修菩薩六度萬行。菩薩的六度萬行,光是說六個法,它就能夠散開,萬行因為它散開,應眾生的根機,眾生有多少的心欲,有多少的無明,有多少的苦難,菩薩就要應眾生的苦,應眾生的無明,應眾生的根機,所以他必定要用萬法,用種種種種的方法,八萬四千無明,就要有八萬四千菩提法去對治。同樣的道理,所以叫做六度萬行。
 
*昔轉小乘法輪,利益聲聞,皆已成就,今當開示大乘,遂我等求佛知見之志願,此明啟請說法之意。
 
  「昔轉小乘法輪,利益聲聞,皆已成就」。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,他說法四十二年了,但是聽法的人還停滯在聲聞、緣覺。因為他們的根機還未開啟,還未發大心。過去大通智勝佛的時代也是一樣,一段很長的時間,大通智勝佛也是觀眾生機,用很長的時間轉小乘法,那就是講方便法,同樣去利益小根小機的人。所以這是佛佛道同,大通智勝佛的時代是這樣,現在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,循循善誘,這樣來引導。四十二年後,現在佛陀,釋迦牟尼佛才開始要說大法。《法華經》是佛說法四十二年後才開始講。
 
  也是同樣,舍利弗代替眾人請佛轉法輪,同樣請佛說法,佛也是同樣三止。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是十方梵天來請法,大通智勝佛都是一一默然,一直到了全部到齊因緣成熟,才開始要轉大法輪,沙彌就開始再請佛再轉法輪。這就是這樣,過去佛、現在佛的道場都是很類似,差不多這樣的方法,所以叫做佛佛道同。就是這樣不斷累積,所以大家所聽的法已經開始了解了,「皆已成就」。成就什麼呢?成就大乘的根機。所以現在,「今當開示大乘,遂我等求佛知見之志願」。希望佛,這些人都差不多已經根機成熟了,現在世尊應該要為我們大家開示大乘,大家將要求佛知見的志願,世尊能了解明示,向我們啟示這個法嗎?這就是完全表示大家很殷勤,很明了向佛陀表達心意。不只是十六王子根機成熟,包括在座無量數,六百萬億那由他,這些大眾,人人都有同樣的心願、同樣的心意,要求佛知見。這就是表達大家的心意。所以,「此明啟請說法之意」。
 
  釋迦佛是由一位舍利弗來表達大家的心意,大通智勝佛是由十六王子來代表,代表大家的心意,都願意接受大乘法。這段經文,我們若大家能了解,我們的心就要再回歸到了那分無始以前,人人本具的佛性,人人都有那分清淨童真的心,這要有很淨潔、純潔的心念。我們要不斷精進。過去生,我們也是同樣曾聽過法,只是我們散漫、懈怠,我們懈怠,我們散漫,我們所受的惡法,隨著世間惡濁的環境,我們造作很多的無明,遮蓋了我們這分清淨的童真,純潔的本性,那就是真如。這是我們雖然過去有聽到法,但是,一念無明,就在這濁世中所接受的都是惡法,來誘引我們步步錯誤。這種所做的,累積、複製這麼多的無明,我們現在應該要回歸了,好好發大乘心,四弘誓願,要廣度眾生。這不是做不到,點滴之水都能夠穿石了,一點點的火苗也會燒遍很多的山林。同樣的道理,無明火一起,會燒遍萬里,就是有堅定的心,即使點滴的水也會穿石。所以不是不可能,只要我們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5/10/05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10/05晨語簡記   2015/10/05晨語簡記 Empty周一 10月 05, 2015 10:02 pm

十六王子,從無始前的無始前,就已經持戒修行,所以才能保有童真純潔的心,累生累世一直殷勤精進修行。所修的都是大乘實法,發大乘心、四弘誓願。
孔雀王朝,阿育王時,妙顏沙彌,年紀只有八歲,證得羅漢果,懂得情愛要避嫌,不輕視小小的一念心。要預防,不讓如小火苗有染著的愛,擴大變成很大情愛的染著。他自己已如出淤泥而不染著的蓮花,但仍擔心凡夫會受染著。妙顏沙彌也如十六王子一樣,也是塵點劫前有修來的。
想想自己,雖然沒有這樣的大利根,但 上人勉勵我們「至少過去生,我們也是同樣曾聽過法,只是我們散漫、懈怠,我們懈怠,我們散漫,我們所受的惡法,隨著世間惡濁的環境,我們造作很多的無明,遮蓋了我們這分清淨的童真。」今生此世,還要再懈怠、散漫嗎?唯有精進再精進,發大乘心,立四弘誓願,入群處眾,六度萬行,要如蓮花般,在人事物中,感恩、尊重、愛,藉事練心、繫緣修心、隨處養心,讓心能「靜寂清澄、志玄虛漠、守之不動、億百千劫」。
以此與大家共勉之

靜思弟子陳映月(慮津) 恭敬頂禮
回頂端 向下
淑雲
版主
版主



文章總數 : 328
年齡 : 59
來自 : 高雄
威望 : 174
注冊日期 : 2009-04-14

2015/10/05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10/05晨語簡記   2015/10/05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0月 06, 2015 9:09 am

上人開示的故事中,有幾點體會,星星之火可以燎原,不只要讓自己守住戒律,也要能讓別人不會因自己的行為有所誤解的機會而擾亂他人之心,記得幾年前也曾分享過這件事,當開車時,若前面有一台大貨車,總會希望能超越這台大貨車,心裡會對於其他的車輛起了只要我安全,不管其他車子如何的心念,這時起心動念就已經汙染了自己的心;其實若我們能守好交通規則,不爭,以能「讓」就能得相安的心態,也不至於令他人犯瞋,貪的心念。

滴水可穿石,星火可燎原,過去佛弟子對自身戒律守得如此清淨,或許時代不同解讀會有不同,但真理是不變的,做為佛弟子應將自己的心念種子顧好,連一點點令他人起疑之心皆要避免,心思之細不僅可以保護自己,斷除欲念的無明種,更可令他人不起心動念,造作口業。原來我們不只要照顧好自己的心,也需顧好他人的念,或許以今社會會覺得太過了!但若能具備如妙顏小沙彌的智慧,就能以「法」令他人心開意解,所以當我們有所為有所不為時,在他人眼裡或許不一定會被接受,若因此心生埋怨,此時就應檢討自己,是依法而堅持或依習氣而執著,倘能具備如妙顏之智,相信也能說服他人得到他人的認同,甚至還可以度人,所以聞法將法用於生活中,並要能觀照自己及他人,持戒律,才是真正體解,願時時自我警惕~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淑雲虔誠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64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5/10/05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5/10/05晨語簡記   2015/10/05晨語簡記 Empty周二 10月 06, 2015 1:40 pm

薰法香心得札記(二○一五年十月五日星期一)

 

昨天已經講了很多修行成佛的做法,那接下來呢?原來,要再回到原點去思考,去修行,去發心立願。

 

佛要轉法輪,也是從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」法說說起,讀到這裡,心中浮出無量義經的經文,

四諦六度十二緣,隨順眾生心業轉,有聞莫不心意開,無量生死眾結斷。真的很妙,原來,無量義經與法華經是相通的。後面的經文告訴我們修行的成果,與轉法輪的相,妙。

有聞或得須陀洹,斯陀阿那阿羅漢,無漏無為緣覺處,無生無滅菩薩地。或得無量陀羅尼,無礙樂說大辯才,演說甚深微妙偈,遊戲澡浴法清池,或躍飛騰現神足,出沒水火身自由,如是法輪相如是,清淨無邊難思議。

一直到上方梵天王到了,十方梵天王都到齊了,請佛轉法輪,佛陀才開始用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」法說法。這個大家能夠了解了,原來生死就是從一念無明間開始,從無明緣行,這樣一直緣下去,緣得老病死憂悲苦惱,就這樣開始不斷輪迴,造作無明、業力,由不得自己受了人生的苦難。



阿育王的故事有雙重的含意,表面在說預防身體的傳染病,實際上要說預防心理上的傳染病。

為什麼僧團會派一個八歲的沙彌去說法,也有兩重的意思。一是凸顯守戒要用最嚴格的標準這件事。第二是讓我們感受到八歲也可以證阿羅漢,生起慚愧心,精進修行。

阿育王,在城外已經發生傳染病,為了預防,他也知道交通要防止,所以在宮內就請人來說法,讓人人能知道這個病。沒想到請來的沙彌,不只是能提醒預防傳染病,要注意那起於小小的感染源,連心也淨化了。

 

阿育王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國王,因為他本身虔誠學佛,累世修行,護持佛法,讓佛法興盛,這是多麼令人歡喜的事。

 

 

 

塵點劫前始覺真如
童真純潔勤慇精進
累生懃修大乘實法
發大乘心四宏誓願
 
 
我們應該清楚了,十六沙彌就是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大通智勝佛,那就是在塵點劫前,我們都還記得,塵點劫是很長久,無法算計,無始、無始,無始劫前,這我們前面經文說得很清楚了。無始終的無始,我們人人應該都有始覺真如,這是佛陀這樣跟我們說,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所以眾生從無始以來,就是本具真如始覺,始覺真如在人人的本性裡。但是我們凡夫就只是一念偏差,迷失了始覺真如,迷失了,其實它並沒有迷失,只是被無明掩蓋了,所以我們現在學佛,我們要回歸本性,借重佛法來引導我們回歸本性的道路。
 
 
《法華經》就是要來引導我們回歸真如本性,在每一品都有它深藏的意義,我們好好地用心。在〈化城喻品〉開始,釋迦牟尼佛就講出了塵點劫,無始終的無始劫前,那時候就開始有這麼多的梵天王,是修上上善,持上上戒,回歸心的清淨,叫做梵行。修這個梵行,生在梵天。所以,佛,就是大通智勝佛,初坐道場,成正覺了,梵天王就從十方來。每一方的梵天王到了,都是那麼莊嚴,沿路散花,五百萬億無量數的諸大梵王這樣一路來,甚至表達他們最虔誠的心。梵天宮,也都來供佛,供養,這樣的場面,散花如須彌山,莊嚴道場,同樣一個目的,就是要請佛轉法輪。大通智勝佛就是要等待因緣成熟;每一個地方來請轉法輪,大通智勝佛就是默然許之。應該要再回想、回憶,要再回想那個境界。一直到上方梵天王到了,十方梵天王都到齊了,請佛轉法輪,佛陀才開始用「四諦」、「十二因緣」法說法。這個大家能夠了解了,原來生死就是從一念無明間開始,從無明緣行,這樣一直緣下去,緣得老病死憂悲苦惱,就這樣開始不斷輪迴,造作無明、業力,由不得自己受了人生的苦難。
 
 
我們了解、知道了,但要如何斷?開始就由十六沙彌請轉法輪。十六沙彌,那就是童真純潔,「殷勤精進累生勤修大乘實法」。用童子心,很清淨,不只是心清淨,身也清淨,因為他保持著童子身,身很清淨,不受染著,這種童真純潔,殷勤精進。既然大通智勝佛是無始劫的無始以前,當然,無始以前的無始,應該也有佛出現人間,總是童真就是從無始前的無始前,就已經持戒修行了。無量數劫的諸佛出世,都是在佛佛的道場,同樣受教修行,能夠保持著這麼原始童真,這始覺真如,童真的純潔的心,這樣一直保持著精進,累生,就是已經累生累世,這樣一直殷勤修行過來。所修的行完全都是大乘實法,發大乘心,大乘實法已經接受了,所以累生世都是發大乘心,甚至生生世世都是發四弘誓願。這就是從塵點劫前的始覺真如,一直保持著童真純潔,這種殷勤精進,這樣現出了累生累世修行大乘實法。大乘法,就是行菩薩道,大願力。這大願,佛佛道同,四弘誓願。
 
 
四弘誓願、四無量心,這是諸佛的總願,每一尊佛有同樣四弘誓願與四無量心,除了總願,各佛又有各自的別願,所以說,十六王子來的根機很大。我們要很用心體會,佛法,時間從無始,我們人人是共同,只是受污染而已,不要輕視年紀小,不懂世事,其實童子入道,道行也是很高。在佛陀滅度之後一百年間,那時候的古印度,有一個時代叫做「孔雀王朝」,在孔雀王朝的時代,就是阿育王統領古印度。在這期間,他對佛法很護持,護持佛法,供養僧眾,他對佛法,對出家人都很恭敬。有一次,就是在城中,境內,印度的境內發生了一種瘟疫,就是傳染病,從境內發生。
 
 
阿育王他擔心這個疫情,傳染病,傳染進皇城來,所以趕緊將交通封鎖,不要讓疫情借外面的境界,讓所有傳染病傳進王城。甚至派人到僧團精舍,請僧團派僧眾出家人入皇宮,向皇宮裡的嬪妃說法,安大家的心,甚至向他們說如何預防疾病的方法。在這當中,僧團就派出了一位小沙彌,年紀才八歲而已,但是他已經證得羅漢果了,名叫做妙顏。妙顏沙彌受派遣來到王宮裡,因為是八歲的小沙彌,長得又很可愛,所以宮中王后、王妃等等,還有宮女,看到怎麼派這麼小的小沙彌來,好可愛啊!阿育王的夫人一起歡喜心,就展開了雙手要抱這位沙彌,妙顏沙彌趕緊退一步,用很嚴格的言詞向夫人說,拒絕被擁抱。
 
 
夫人就說:「你年紀這麼小,就像我的孩子一樣,我看你這麼小,跟我的孩子一樣,所以母愛疼子而擁抱,這有什麼樣的過失嗎?」妙顏沙彌就回答說:「夫人,情愛貪著是從很微細一念心開始,就如火種,火種如栗子那麼大的火種,它就可以焚燒萬里的山林,這整個樹林,萬里的樹林都會被火苗,栗子大的火苗,這樣小小的火苗就會燒遍了萬里的山林。又如手指這麼大的滴水,這樣一滴一滴滴下來,滴久了,它也會穿過堅固的石頭。這都是由小不斷累積,變成了很大,所以不要輕視小小的一念心。我們人一定要有智慧,智慧才能了解深遠的道理。情愛一定要避嫌,不要讓人有嫌疑。雖然我年紀很小,但我是一個男子,而您年紀雖然可以當我的母親,不過還是要避嫌。小小的情,不論是什麼情,這種情,有愛著,有染著的愛,這樣就像那個小小的火苗,擴大就會變成很大情愛的染著。
 
 
因為妙顏沙彌用那種義正辭嚴,很嚴肅的嚴詞,這樣愈說愈大聲,聲音傳到正殿。阿育王在他的議事殿裡,聽到這麼清澈的聲音,就問他的隨從的人:「到底後宮裡在說什麼法,這麼清澈的聲音?」隨從就說:「妙顏沙彌已經入王宮來了。」阿育王聽到,就趕緊入後宮去。看到夫人和妙顏沙彌在那裡,好像有一點爭執,一個堅持要抱,一個就是義正嚴詞這樣說話,就趕緊進去,就說:「什麼事啊?讓你這麼激動,言詞這麼嚴肅,到底是什麼事呢?」妙顏沙彌從頭再說一次,「這種情愛就要稍微閃避,不要讓人懷疑,這是防患於未然。不論什麼事,我們都要預防,就如疾病,小小的疾病它能傳染很多人,這也是要預防,預防在小小的感染的源頭。這就如我們人的情愛,愛欲,一點點開始,就如火苗會燒盡山林一樣,如滴水會穿石。」他就這樣再重複一次。
 
 
但是國王就說:「但是王后她的年齡這麼大了,母子之情愛,這樣也不行嗎?」沙彌就再說了,就說:「一切都是在這種小小的一念,以為無妨就欠缺預防。你認為無妨,就不覺得這要預防,就太過開放了,就容易惹來很多的禍患。」妙顏沙彌又說:「佛陀的時代有這樣的戒律,目的就是要使弟子不要違犯戒律。戒律一違犯,種種的弊病就會發生,為了要預防弊病,所以必定要很謹慎預防。」就如世間的規矩,七歲以上的女孩子,就不能再讓父親抱了,不能進父親的書房裡面嬉戲;如果是男子,孩童八歲以後,就不能坐在母親的床上,這就是規矩。尤其是就像結果纍纍的果樹下面,就不能在那個地方整理頭冠;就是帽子。不能在結果纍纍的果樹下整理他的頭冠;若是在瓜田,種瓜的田裡,就不能彎腰綁鞋帶,這就是避免人引起懷疑。
 
 
因為你如果在結果纍纍的樹下拿起帽子,會讓人覺得你是不是準備要偷摘果實放在帽子裡?所以在果實纍纍的樹下,就不能整理頭上的冠,冠就是帽子;在種瓜的田裡,就不能彎腰,要避免人說:「你是要偷摘瓜。」連這樣的規矩都要守,這就是戒律行儀,這是遠離被人嫌疑的弊病產生,這是妙顏沙彌這樣說。這位沙彌他的智慧就是這樣。妙顏沙彌又再說:「我已經是漏盡煩惱,猶如出污泥的不受染的蓮花,所以我是晶瑩透徹,我不怕什麼來染著我,如出污泥的蓮花。但是夫人,您疼愛的情感,如母親對孩子一樣,是對還沒除去三毒的凡夫,這種的動作很容易惹起煩惱無明,所以我不希望讓您擁抱,我雖然不會染著,但是無明的凡夫,若您有這樣的動作,無明的凡夫他就會受染著。
 
 
阿育王聽了,非常的感動,夫人也很不好意思,在那個地方向小沙彌懺悔,同時,對佛法更加敬重。這就是在佛滅度一百年後,還是戒律森嚴,小小的小沙彌,都有這樣的修行功力,想想看,童真純潔。其實他也是塵點劫前有修來的,才有辦法在年紀這麼小,就這麼成熟,吸收佛法在內心,戒律守得這麼好。阿育王,在城外已經發生傳染病,為了預防,他也知道交通要防止,所以在宮內就請人來說法,讓人人能知道這個病。沒想到請來的沙彌,不只是能提醒預防傳染病,要注意那起於小小的感染源,連心也淨化了。這是阿育王時代,童真純潔,殷勤精進,這種沙彌累生勤修大乘法,發大乘心,所以有四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麼年幼的孩子有辦法,所以我們應該用心在佛法中。前面的經文已經說了,
 
經文:「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,淨修梵行,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俱白佛言:世尊!
 
 
「已曾供養百千萬億諸佛,淨修梵行,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那就是十六沙彌,他們就是已經曾供養過百千萬億諸佛淨修梵行,可見在塵點劫的無始以前的以前,就已經有這樣修行過來,這是在描述十六沙彌,他們修行的過程。他們修行在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還是以童子身來出家修行,所以同樣也要請佛轉法輪,所以「俱白佛言:世尊!」向佛要請法了。
 
經文:「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,皆已成就,世尊亦當為我等,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!
 
經文簡釋:
「是諸無量千萬億大德聲聞」;諸多無量有威德大聲聞眾多。
 
 
這些童子所要求的法,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不只是自己要追求,甚至也要為這些無量百千萬億的聲聞,代替他們求法。自己需要了解,甚至這些聲聞更需要,所以請佛轉法輪。「是諸無量千萬億」,那就是很多,這些聲聞都是有威德的大聲聞,有千萬億這麼多的人,都是需要佛去為他們說法,這些都「皆已成就」了。
 
經文簡釋:
「皆已成就」;即前六百萬億等,於諸漏法不受;得羅漢:修行精進勇猛,心不放逸,故名羅漢專精為力,名已成就。
 
 
就是前六百萬億等,「皆已成就」,這些人有多少呢?是前面已經來到道場上的人,那些已經有六百萬億那由他。這些人已經是「於諸漏法不受」,就是這些煩惱法都不受了。諸漏法,大家要記得,是無明,無明煩惱的惡法,他們都不去感染,不受污染,大家都已經得羅漢果了。所以修行精進勇猛,心不放逸故。這些人都是很殷勤精進的人,心都是不放逸,很殷勤認真,故名羅漢。那就是專精為力,一心一志,「七菩提分」、「八聖道分」,精進力很昌盛,已經成就,成就羅漢果了。
 
「皆已成就」:明濁障已除,大乘機契動。諸子大乘功德,悉皆具足,復愍諸聲聞未為究竟,故重請開顯。
 
 
人數有那麼多皆已成就的人,這就是表示「濁障已除」。這向我們表明了,大通智勝佛的道場,六百萬億那由他無量數的聲聞,聽大通智勝佛的法之後,都完全去除了無明,無明去除,惡法不受,自然就是濁的障礙也都沒有了。我們所有的障礙,都是我們從無明中所製造來的,我們才會常常受到很多的障礙。世間人常常這樣說,不如意事十有八九。因為所求多,求就是無明,所要追求的無明之事很多,障礙就會很多。所以這都是起於一念的無明,這念無明濁氣若消除,就沒有障礙。「大乘機契動」。大乘的根機開始契動了,這麼多的聲聞已經去除這些濁氣,無明都去除了,現在開始也要追求大乘法了。所以「大乘機契動」,這種大根機開始啟發起來了,所以「大乘機契動」。已經契機了,大根機已經開始知道,要趕緊伸根,樹要茂盛,小樹要變成大樹了,大根大機,大枝大葉,已經應該要展開了。所以「諸子大乘功德,悉皆具足」。諸子就是十六王子,包括這些聲聞,乃是佛子,這個「大乘機契動」。
 
 
我們前面也說,法王之子,佛口所生子,已經所有修行,聽佛法入心,已經了解了大乘法。現在有啟動他們的心,所以就堪稱為子,所以諸子包括十六王子,他們是「大乘功德,悉皆具足」。這個發大乘心,這個功德應該很充足,那就是求法的心很切,認真求法。具足了,「復愍諸聲聞未為究竟」。十六王子自己很殷切,又再憫念這些聲聞還未到究竟,所以十六王子也代替這些聲聞,同樣也是請佛轉法輪。這些聲聞,一樣濁氣也已經去除,大根機也開始啟動,加上了十六王子的請法,完成自己,也希望這些聲聞能得到究竟的道理,所以,因為這樣再請法。
 
經文簡釋:
「世尊亦當為我等」;願佛亦為我等十六王子。
 
「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!」;無上正等覺修行之法,即是菩薩六度萬行。
 
 
「世尊亦當為我等」,「我等」就是我們十六位王子。因為這十六位就是在道場上同聲,同一個聲音,向佛陀請轉法輪,這十六王子。所以說「為我等」,請佛為我們大家,為我們開示,讓我們能了解,同時還有這麼多聲聞等等,請佛慈悲開示。所以「無上正等覺修行之法」,這就是無上正等正覺,也就是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這個正等正覺修行的方法,那就是要修菩薩六度萬行。菩薩的六度萬行,光是說六個法,它就能夠散開,萬行因為它散開,應眾生的根機,眾生有多少的心欲,有多少的無明,有多少的苦難,菩薩就要應眾生的苦,應眾生的無明,應眾生的根機,所以他必定要用萬法,用種種種種的方法,八萬四千無明,就要有八萬四千菩提法去對治。同樣的道理,所以叫做六度萬行。
 
昔轉小乘法輪,利益聲聞,皆已成就,今當開示大乘,遂我等求佛知見之志願,此明啟請說法之意。
 
 
「昔轉小乘法輪,利益聲聞,皆已成就」。現在的釋迦牟尼佛也是一樣,他說法四十二年了,但是聽法的人還停滯在聲聞、緣覺。因為他們的根機還未開啟,還未發大心。過去大通智勝佛的時代也是一樣,一段很長的時間,大通智勝佛也是觀眾生機,用很長的時間轉小乘法,那就是講方便法,同樣去利益小根小機的人。所以這是佛佛道同,大通智勝佛的時代是這樣,現在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,循循善誘,這樣來引導。四十二年後,現在佛陀,釋迦牟尼佛才開始要說大法。《法華經》是佛說法四十二年後才開始講。
 
 
也是同樣,舍利弗代替眾人請佛轉法輪,同樣請佛說法,佛也是同樣三止。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是十方梵天來請法,大通智勝佛都是一一默然,一直到了全部到齊因緣成熟,才開始要轉大法輪,沙彌就開始再請佛再轉法輪。這就是這樣,過去佛、現在佛的道場都是很類似,差不多這樣的方法,所以叫做佛佛道同。就是這樣不斷累積,所以大家所聽的法已經開始了解了,「皆已成就」。成就什麼呢?成就大乘的根機。所以現在,「今當開示大乘,遂我等求佛知見之志願」。希望佛,這些人都差不多已經根機成熟了,現在世尊應該要為我們大家開示大乘,大家將要求佛知見的志願,世尊能了解明示,向我們啟示這個法嗎?這就是完全表示大家很殷勤,很明了向佛陀表達心意。不只是十六王子根機成熟,包括在座無量數,六百萬億那由他,這些大眾,人人都有同樣的心願、同樣的心意,要求佛知見。這就是表達大家的心意。所以,「此明啟請說法之意」。
 
 
釋迦佛是由一位舍利弗來表達大家的心意,大通智勝佛是由十六王子來代表,代表大家的心意,都願意接受大乘法。這段經文,我們若大家能了解,我們的心就要再回歸到了那分無始以前,人人本具的佛性,人人都有那分清淨童真的心,這要有很淨潔、純潔的心念。我們要不斷精進。過去生,我們也是同樣曾聽過法,只是我們散漫、懈怠,我們懈怠,我們散漫,我們所受的惡法,隨著世間惡濁的環境,我們造作很多的無明,遮蓋了我們這分清淨的童真,純潔的本性,那就是真如。這是我們雖然過去有聽到法,但是,一念無明,就在這濁世中所接受的都是惡法,來誘引我們步步錯誤。這種所做的,累積、複製這麼多的無明,我們現在應該要回歸了,好好發大乘心,四弘誓願,要廣度眾生。這不是做不到,點滴之水都能夠穿石了,一點點的火苗也會燒遍很多的山林。同樣的道理,無明火一起,會燒遍萬里,就是有堅定的心,即使點滴的水也會穿石。所以不是不可能,只要我們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


 

花蓮薰法香團隊感恩合十

 

 

高明智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5/10/05晨語簡記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