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【回眸來時路】20160227 - 文化志工(一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【回眸來時路】20160227 - 文化志工(一) Empty
發表主題: 【回眸來時路】20160227 - 文化志工(一)   【回眸來時路】20160227 - 文化志工(一) Empty周日 2月 28, 2016 5:39 p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【回眸來時路】20160227 - 文化志工(一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【回眸來時路】20160227 - 文化志工(一)   【回眸來時路】20160227 - 文化志工(一) Empty周一 7月 08, 2019 9:37 pm

回眸來時路第61集_文化志工一20160227

(主持人賴睿伶)
回眸來時路,舊法用心知;大家好,我是賴睿伶。歡迎收看今天的節目,證嚴上人曾經說過,今日的慈濟是明日的歷史,回顧五十年慈濟志業的發展,要如何能夠讓後進知曉,就必須要依賴當下的記錄了。

這一張照片是在1966年,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成立時,所拍攝的,文字上記載著,當時舉辦了藥師法會,而所在的地點是在普明寺,而這一份資料,是在1967年創刊的慈濟月刊,上面詳實記錄了慈濟當時的,濟貧對象,捐款的收支明細,這一份文字記錄,是今日所有慈濟人溯源的基礎,文字的背後,還有著一群人默默的努力,特別是在1986年,慈濟醫院啟業之後,醫療、教育、文化志業,陸續開展,慈濟的大藏經更需要人手投入,才能夠讓我們一起見證歷史。

(旁白)
一本本書記錄了慈濟人,做過的事、走過的路,這些由慈濟志工,撰寫出版的作品,留下了人間佛教,在臺灣實踐的實證,成立於2003年的,人文真善美志工,在慈濟團體負責記錄,曾有筆耕志工,影視志工等名稱,顧名思義是以文字、影像、聲音,甚至於畫作等多種媒介,為慈濟留史。

(背景畫面:1990.1.18花蓮,慈訊筆耕隊。)
其中最早成立的慈訊筆耕隊,是在何種情況下催生的,在文化志業中,曾經扮演過什麼樣的角色呢?

今日主題:文化志工(一)

主持人:今天我們首先邀請到的這一位,是在1989年見證了,慈濟文化志業中心的成立,並且催生了筆耕隊,歡迎楊亮達師兄(楊亮達法號濟舜,委員編號1051,1987年加入慈濟,1989年文化志業中心,行政部主任),師兄,您好。

楊亮達師兄:主持人好,全球大愛觀眾大家好。

主持人:師兄,我知道您接任,慈濟文化志業中心,行政部主任的時候,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,就是要將1986年創刊的,慈濟道侶,要做改版,我們很好奇這個道侶跟月刊,到底有什麼不同呢?

(背景畫面:民國75年9月1日,慈濟道侶半月刊正式創刊。)
楊亮達師兄:是,自從那個慈濟醫院,民國75年(1986)創立以來,慈濟會員,像從地湧出的菩薩一樣,那時候是呈倍數的成長,那原來的慈濟道侶這個刊物,委員會員的事蹟,還有各方面的慈濟訊息都沒有,就沒有版面了,因此就決定,基金會就決定說要把它改版,而且要一次就改版成全開的,這個就比較大啦,內容應當足夠容納更多的文字,那另外它的出版的,就是把它印那個,半月刊變成週刊,一個禮拜要出一次。

主持人:感覺到它的篇幅要多很多,那在內容的定位上,月刊跟道侶,是不是也開始慢慢的會不一樣。

楊亮達師兄:原來的月刊它基本上就是,它的內容非常的讓慈濟人喜愛,有 上人的重要的講話、開示,那還有重點的一個專題的報導,最後當然是很重要的,慈濟人最喜歡看的, 上人的行腳紀錄,這是月刊的內容。

月刊 專題導向 道侶 反應時事

那慈濟道侶就基本上比較是,希望是往委員、志工的,一些活動、一些工作,還有一些心得,還有會員的一些狀況,我們濟貧教富的一些內容,等等這方面的面向,是不一樣的面向。

(背景畫面:1989.7.7臺北,慈濟文化志業中心成立。)
主持人:確實,那如果委員多了、會員多了,當然篇幅就要增大了,所以就會有我們,人文志業中心的前身,文化志業中心,這個很重要的角色,我們來看這一張照片,這一張照片就是我們,文化志業中心成立的時候,我也看到陳慧劍先生,他是當時我們道侶的總編輯,這個王慧萍師姊是當時的編輯,還有你了,看到這一些年輕的職工們,這就是我們所有的同仁嗎?(是的。)那他們都是編輯嗎?他們的工作內容?

楊亮達師兄:只有王慧萍師姊是專任的那個,編輯跟文字工作,其他的有的就是擔任,還有其他的工作,發行,還有檀施會的一些事務性工作,各位都知道,龐大的後面的工作像校對,那是要一校、二校、三校,要很嚴謹的去,處理這些文字工作,所以說當然就需要很多的,後勤單位團隊來支援。

主持人:感覺好像做後勤的人很多,可是編輯只有一位,(是。)可是那時候我們道侶要,每一週都出刊。

楊亮達師兄:所以說接了這個任務才……,覺得任務很重。

主持人:很不容易。

發行 質量增加 編輯 只有一人

(背景畫面:1989年改版後,慈濟道侶。)
楊亮達師兄:對,因為要變成週刊,又變成全開,所以說它的整個的篇幅,會需要很大量的新的內容,充實的內容來,(對。)所以說任務就是,當然不能單靠這幾個人,所以說才要想方設法,那怎麼辦呢?當然第一個就是對外募,招募工作同仁團隊,尤其是,重點是,文字工作者、美編等等,這一些專業的人員,這個是首要的任務。

主持人:好不好招?

報禁初解嚴 編輯記者 求才若渴

楊亮達師兄:偏偏就碰到當時是剛好解嚴,報禁開放,所以說外面的出版社、報社,是急速的增加,到處都在找文字工作者,不管是新聞系、中文系、歷史系,只要是這方面的人才,都被用高薪都聘請,那我們慈濟,當年的慈濟文化志業中心,因為就是待遇可能比較低一點,大概,我記得沒錯的話,應當是八九千塊錢一個月,外面的行情都已經到兩萬三萬,你只要有經驗的,甚至到四萬都有,所以說要找到一個有經驗的,文字工作者來,確實是不太容易。

主持人:那怎麼辦呢?感覺已經很緊急了。

楊亮達師兄:因為,還好,因為我當年當過兵、服過役,所以說在軍中我們有就是說,兵演兵、兵唱兵,很多工作都要自己,從內部團隊來承擔,因此為了面對,這樣子的一個困境,一方面也是要解決,實際工作的需求,所以說跟 上人呈報了,還有跟那,當時有一個管理委員會,我們就呈報了一個計畫,我就說,我們是不是從我們,龐大的委員的隊伍裡面,志工隊伍裡面來找尋那個,文字的報導的提供者、工作者。

志工做筆耕 投入「道侶」編採

那我就想說那就把它取個名字,叫做筆耕隊,就是用筆來耕作,來報導這些,慈濟的各方面的事蹟,也解決我們稿件供應的問題。

(背景畫面:1989.10.15花蓮,慈訊隊成立。)
另外我個人也認為說,最有生命力的文章,最值得有的報導,應當是親身經歷者,第一手資料是最真實的。

主持人:我們現在看到這一張照片,就是1989年10月15號,慈訊筆耕隊成立,看到了 上人,身邊還有何國慶師兄,王端正師兄,還有師兄您喔,雖然大家都有這一份心,可是將要來寫稿的這些志工們,畢竟都不是專業的,要讓大家可以提筆寫作,需要的就是老師了。

(旁白)
來自各行各業的慈濟志工,經過長年訓練,擅長慈善訪視,緊急救難和濟弱扶貧,但是拿起筆寫下所做、所言,卻需要訓練與學習,對照今日的網路世界,人人皆可成為一方之言,然而慈濟世界中,卻早在1989年,就開始培育素民記者,承擔開創工作的,正是出身於教職的陳美羿老師(陳美羿老師法號慈承,委員編號906,1986年加入慈濟,志為慈濟寫歷史),她如何想方設法,讓志工轉變成執筆留史的人呢?

主持人:楊師兄,當時您怎麼會想到要邀請,美羿老師來帶領筆耕隊的呢?

楊亮達師兄:其實在這之前美羿老師,就是我們委員圈子裡面,她是我們的,最敬重的,她的筆下含帶感情,她的很多的著作,我們早就拜讀了,而且我很有信心,因為她全身心的投入慈濟工作,有心真的就會一定會有力量。

主持人:可是美羿老師,當你聽到一個這麼重大,而且又是長久的任務,你當時心裡的感受,有沒有什麼想法。

陳美羿老師:我覺得非常好,因為我一直認為,慈濟是人類最珍貴的資產,它的歷史一定要留下來。

(背景畫面:1990年2.25筆耕隊採訪。
超越天的淨土,筆耕隊作品。)
但是當時它的專門的撰稿的人,幾乎是沒有,所以呢?而且慈濟的故事,是發生在每一個人的身上,每一個角落,所以千手千眼,千人來擔任記者來採訪,那是最理想的一個狀態。

主持人:所以您當時一個心念,是要很多人一起參與,我們來看這一張照片,彷彿就印證您的一念心,因為這張照片,是在1989年的12月,筆耕隊成立才不過兩個月,北區第一次的筆耕隊聯誼,可是照片上就感覺,很多志工要參加,這些人是怎麼來的啊?

(背景畫面:1989.12.3慈濟文化志業中心,北區筆耕隊聯誼。
1990.2.10花蓮,全省筆耕隊聯誼。)
陳美羿老師:其實我們最早是請,好像當時(北區)有21個組,那個各組的組長,我們就邀請他們說,你們推薦你們組裡面,對寫作有興趣的人,來參加筆耕隊,然後你們組裡面有一些,感人的故事,照顧戶的報導,就請這個人寫,如果你這一組都沒有人的話,你們的故事就漏失掉啦。所以當時是委請組長,去推薦他們組裡面,對寫作有興趣的人來參加,所以當時還滿踴躍的。

主持人:在這一些的學員裡,當然有志之士裡,有沒有讓你印象深刻的?

陳美羿老師:我印象很深刻的是一個老菩薩,她沒有讀過書,她當然不會寫,但是她說,我也要來參加筆耕隊,她來做什麼呢?她就比我們更早來,她要擺桌椅、準備茶水,替我們服務,結束的時候,她就幫我們收拾桌椅,然後才離開,全程參與。

主持人:感覺到大家都有認知,這個使命的重要,但是還是會怕,因為不知道怎麼寫起,聽說老師,你就有一個妙法,讓他們可以願意開始寫,是什麼好方法?

(背景畫面:1989.11<道侶>筆耕隊作品。)
陳美羿老師:我們除了說鼓勵他們,就身邊發生的慈濟的故事,小故事,把它寫下來以外,我們還辦了幾次的徵文,後來在(民國)84年的時候,我們就結集了一本書,甘露妙語,它等於就是,我最受用的一句靜思語,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小故事,那這本書出版了以後,有很多筆耕隊的師兄師姊,覺得他自己的文章,被收到書裡面去,更是增加了信心。

主持人:而且我們看到好多人,她可能原本只是個家庭主婦,會操持家務,但是不一定會寫作、寫文,可是受到了您的鼓勵,很不一樣喔,像這一位周靜芬師姊,她好像就有很大的進步跟改變。

(背景畫面:1989.12.3慈濟文化志業中心,北區筆耕隊聯誼。)
陳美羿老師:周靜芬是,住在我們家的一個鄰居,她是我把她帶出來的,那她非常非常的精進,那像她去做訪視,那我就跟她講,我說,師姊,你把那個,周聯春老爺爺的故事寫出來,她說:我怎麼會寫?我說:你怎麼不會寫,你那麼會講給人家聽,你會講就會寫,會講就會寫,就鼓勵她寫,然後她家連紙都沒有,她就把大的日曆紙撕下來,然後翻過來背面,她就用鉛筆在上面寫……,結果她寫到那個,老人家那個低矮的房子,那個矮字她不會寫,她只會寫左邊那一個,然後她就問她先生,陳山田師兄,她說,那個矮我不會寫,我只會寫一半,她師兄說,我也只會寫一半,她說,我會左邊的,他說,我會右邊的,夫妻兩個人合起來,就把那個字給湊出來了,所以我就覺得非常非常的感動。

那她拿給我看的時候,我就一直笑,她說 她那個時候很難為情,她以為她寫得不好,我說,我很意外,你居然可以寫得這麼好,她後來又寫了很多篇,甚至於她,我鼓勵她多向外投稿,我記得她有一次,在國語日報上面,還領了四百塊錢稿費。

主持人:而且我知道她的文稿,還度到了她自己的家人,是嗎?

陳美羿老師:她是度到她爸爸,她帶她爸爸去看照顧戶,本來她爸爸好像,不是很贊成她做慈濟。他說:你把家顧好就好了,她就帶她爸爸去看照顧戶,你知道她爸爸看到,感動掉眼淚,所以她就寫了一篇,父親的眼淚吧,她在月刊上登出來很多篇。

主持人:就是我們現在看到這一篇,父親的眼淚。(對。)所以所有的筆耕志工們,其實都有一個很大的特色,就是寫我所做,寫我所見,寫出來的故事,是真實的,感動自己的,就是一篇好文章,慈濟筆耕隊要寫的是,訪視心得,參加慈濟活動的紀錄,人物專訪,還有一項很特別的,那就是,上人開示錄音帶的整理,美羿老師,我們為什麼要整理,上人開示的錄音帶?

抄錄 上人話語 筆耕隊經藏結集

陳美羿老師:因為 上人講的話就是法,我們要有經藏結集,所以當時就把 上人,他講過的錄音帶我們分配給,筆耕隊的師兄師姊下去,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,大家還沒有開始使用電腦,所以一邊聽錄音帶時,一邊用手把它寫下來的。

主持人:畢竟是很陌生的工作,做起來都很順利嗎?

陳美羿老師:師兄師姊實在太可愛了,因為 上人講的是臺語,比如說 上人講,大圓鏡智,就是大圓鏡智,那大圓鏡智,他把它寫成臺灣景致,這是一個,那另外還有一個更好笑的,上人說,人圓、理圓、事也圓啊,那師姊就聽不懂就跑來問我,她說,為什麼 上人說,人圓、事圓、還要搓湯圓,要搓湯圓。

主持人:所以是人圓、事圓、理圓?

陳美羿老師:對,所以現在的經藏結集,真的就是在訂正錯誤。

主持人:美羿老師,您呢?自己親身投入寫,又陪伴、又帶領大家,而且特別是, 上人對於筆耕隊的期許,您覺得會是什麼呢?

人情練達皆文章 報真導正留史話

陳美羿老師:那我曾經請示 上人,怎麼樣才是一篇好的文章, 上人說,真實的,人家看得懂的,就是一篇好文章了,所以就是報真導正,那我是覺得, 上人對我們的期許真的就是,我自己個人的信念就是,為慈濟寫歷史,為我們臺灣百年前後,兩千年前後,這一段有慈濟在臺灣的,這一個年代,這一個時代,為這個時代做見證。

主持人:聽完兩位的分享,我感受到筆耕為慈濟留歷史,留史是為了當代事來做見證,慈濟是一個力行的團體,透過文化志工們的紀錄,讓我們和未來的人們,都可以看見,臺灣人間佛教的實踐,今天非常感恩兩位的分享,感恩你們。

楊亮達師兄與陳美羿老師:謝謝。

羽光片影

上德下慈師父:那個(水池)也是 上人的智慧,他設計的,他是說,我們是住在臺灣,他也,他愛臺灣,所以他就跟(土木)師傅,我們只請一個師傅而已,所以我們也自己挖土,自己挖土挖成臺灣的形狀, 上人說 要做一個臺灣的魚池,跟一般的不一樣,就是這樣去挖,挖一挖之後,一顆一顆石頭疊好,旁邊塗抹上水泥,就我們跟 上人都一起下去,把水泥攪一攪填石頭縫,它才不會漏水。

因為早期我們也不會,也沒有手套,也不知道要戴手套,所以水泥這樣攪一攪,塗抹一個小時而已,我們的手都被水泥侵蝕破皮,後來人家就告訴我們,你不能這樣子,你要戴手套,後來戴棉線手套還是一樣,那個水泥漿會侵蝕,還是破皮,痛得不得了,後來人家才告訴我們,你要戴塑膠手套,然後你破皮的手很痛,要去擦火油(花生油) ,我用火油(花生油)擦一擦後,就比較不那麼痛了。

所以早期我們沒有錢僱人,就是只僱用一位師傅來疊石頭,剩下的就是我們自己挖土,自己幫忙塗抹,疊中間的那個石頭,就是我們自己去海邊,去撿拾的咕咾石,一開始是用咕咾石,疊中間一個中央山脈,這個是 上人設計的,那個造型是沒有換,中間的中央山脈我們有再換過,臺灣的那個尾巴,本來是尾巴比較長,因為有時候,那邊出來、地沒有很寬,倒車的時候,那個車子如果要後退,有時候常常就退到臺灣尾去了,所以後來臺灣尾就切一些掉,比較不那麼長,車不小心就倒進去了,所以稍微有改一點,但是看起來還是一樣,臺灣的那個形狀。

屋瓦吹飛 無力復原

(民國)58年蓋好到(民國)64年,那段期間才幾年而已,這個屋頂黑瓦,颱風一來都被吹飛掉了,飛掉了之後就這樣,那個時候也有照片,都只剩下屋頂一條一條,黏瀝青黑瓦的水泥屋脊,一條一條的這樣,因為我們沒有錢,(民國)64年(屋瓦)被掀飛了,到(民國)69年,經過那麼多年,師公上人(印順導師)來,看到的時候說,你這個屋頂這樣子那麼久了,那水如果滲進去,你那個鐵條如果碰到水,生鏽會膨脹,你這屋頂就會漏水了,你要鋪(屋瓦) ,所以那個時候才,沒有辦法只能借錢,才來抹這個水泥屋瓦,因為 上人說,我們沒錢,我們不能再鋪瓦片,鋪瓦片以後如果颱風再來,又掀掉了,所以他就說,跟我們的建築師說,幫我們蓋房子的建築師說,這樣你看看可不可以找師傅,把水泥抹成黑瓦的形狀,這樣子塗抹。

所以後來就找師傅來塗抹,抹水泥就是,我們(民國)58年蓋好,到(民國)64年這段期間,我們的大殿很涼,因為那時候這間大殿,只有這間精舍,裡面做佛堂,也做客廳,也做我們的房間這樣,那個上面天花板砌好,上面才蓋黑瓦,所以不會傳導熱,裡面很涼爽,但是那瓦被掀了換塗水泥屋頂,就好像那個天花板一樣,太陽一晒,那個熱氣都傳導進去,那裡面真的是,下午時候做晚課,三點做晚課的時候,好像火爐一樣,很熱,真的,不過我們也沒辦法,我們就是沒錢,所以沒辦法再鋪屋瓦,只能用水泥去塗抹,瓦非瓦,他們都說是瓦非瓦,都不是瓦啦,都是用水泥去塗抹的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【回眸來時路】20160227 - 文化志工(一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法喜充滿 :: 回眸來時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