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60409 - 善為傳家寶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60409 - 善為傳家寶 Empty
發表主題: 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60409 - 善為傳家寶   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60409 - 善為傳家寶 Empty周二 4月 26, 2016 8:02 am

回頂端 向下
none
無量光曜心
無量光曜心



文章總數 : 840
來自 : 高雄
威望 : 0
注冊日期 : 2017-11-01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60409 - 善為傳家寶 Empty
發表主題: 逐字稿   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60409 - 善為傳家寶 Empty周日 五月 06, 2018 1:44 pm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60409 - 善為傳家寶

【旁白】
希望子女過得幸福快樂,是天下父母的心願,但當孩子逐漸長大,留下什麼資產,才能讓子孫無憂無慮的生活呢?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4.11.17晨語開示
我們要先了解世間財富非常,不是永遠的,世間的人誰不愛錢呢?誰不希望他的家庭是富有的呢?這是人人追求,人人所希望,而有這樣的追求,有這樣的希望,所以一輩子庸庸碌碌,都是為了世間財和富有,就有得失。這種的煩惱,付出了這麼多的煩惱、計較、得失等等,這輩子懵懵懂懂過去,卻是不知道「非常」。不是「常」的,看世間的形態,古人一句話說「富不過三代」。

【對話片段】
這個世間的財產,這個不是我們的,馬上隨時都可以變動。
我覺得有形的物質,真的很容易消失。唯有無形的,一個生活價值的傳承,很重要。
長輩們他們這一分心,是從這一輩的人,應該去學習的。
我想就是,可以延續媽媽的慧命吧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5.11.14實業家生活營
我們的銀行過去要有存錢,你才能到銀行去領錢,過去假如在銀行沒有存錢,哪怕你有金融卡,也領不到錢。所以我們佛法也好,其他的宗教也好,都是說你要造福人間,你造福了人間,其實就是為自己積福。以前的人都說「積善之家有餘慶」,傳德給子孫,傳道德,傳善給子孫,那就有福。所以我們就要大愛,打開心胸去愛愛愛,愛得擁抱大地蒼生,這樣的人生就會提升了我們生命中亮麗的人生。

**********

「善為傳家寶」

【旁白】
辦公室裡,劉文瑛忙著處理捐款明細,這位慈濟基金會的第一位職員,工作四十多年來,始終恪守誠正信實的理念。

【慈濟基金會同仁劉文瑛訪述】
像所有的錢進來,我都讓它很清楚,然後比如說像委員過年都會包紅包給上人,上人不接受供養,那一筆錢,我們把它納進委員的部分,但是我們就會在上面註明,當委員發現說,我拿到的收據金額跟我捐款的收據不合的時候,他們來問的時候,我們會知道說那多出來的錢是,用途是,就是當時他們給上人的紅包這樣子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7.11.11同仁精進研習

那樣的克己克勤、克儉克難,這樣的走過來,慈善工作,我們的同仁們,假如不盡心盡力,如何能做下去呢?那一種的點滴不漏,還要整理出了一分的徵信,這分徵信,哪怕是單張,小張變成大張,密密麻麻。會員一個月五塊錢,那麼都是這樣的一筆一筆,點滴不漏,還要每個月徵信。讓會員真正的看到了我的五塊錢、十塊錢、十五塊、二十塊,這一些錢都是用在哪個地方?是孤老無依,或是病苦就醫等等,點滴不漏徵信,讓人人能知道錢用在哪裡。我們文瑛,從她畢業來到現在,那樣的一路走過來,很資深,從第一個一直到現在。

【慈濟基金會同仁劉文瑛訪述】
剛好那一年,我畢業那一年,然後媽媽生病,師公就來家裡看媽媽,然後就看到我在家,他就說,因為我每次暑假回來,就都會去,所以師公他們都知道我,然後就跟我講說,是不是來精舍幫忙?

【旁白】
會稱呼上人師公,因為文瑛的母親林阿日,是最早期的慈濟委員,編號24號,法號靜蓉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6.2.7新春團拜
她的父母親那個時候是中年,跟著師父,走出了一條慈善大道出來,日子過去了,過一天減少一天,過一年減少一年,終於減到終點,她的人生盡頭。她的媽媽,雖然有一段時間示現病苦,但是在病中是勇士,生命中的勇士。記得她在醫院的那段時間,進進出出,每一次來住院的時候,都很緊急的時刻,一段時間又好起來了,她就會說:「師父,您還需要我留下來,我還有沒度到的人。」所以她還要再繼續的,出院就馬上投入去做,不管是來了就是休息,出去了就是開始工作,人間菩薩行,分秒不空過,一直到最後一次的住院,她還可以帶著微笑跟我說:「師父,您這麼忙,您沒時間睡覺,我替您睡。」還是在這樣的病中,對著生命的生死,那樣的自在,再兩天後,花蓮的師姊妹們,在病房見面,她很安然自在地說:「什麼人,什麼人都來了,感恩你們,再見了。」就這樣走了。

【對話片段】
你帶著自在的心去,就輕輕安安回來。

【旁白】
2001年靜蓉往生,她的遺願就是希望女兒能夠接棒,繼續做慈濟。

【慈濟基金會同仁劉文瑛訪述】
後來我會出來培訓,然後受證,是因為媽媽臨終之前告訴我說:「文瑛,媽媽有三隻法船,然後,留給你們三個女兒,我做了一件新的旗袍來不及穿,我把它留給你。」所以媽媽90年(2001年)往生,然後我91年(2002年)出來培訓,92年(2003年)受證,穿著媽媽的那一件新的旗袍受證。

【旁白】
文瑛的父親劉再傳,原本承接母親所有的會員,卻在文瑛受證後隔年,驟然往生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6.2.7新春團拜
在媽媽她往生了以後,爸爸就把這一本簿子,就開始,他說:「你儘管放心走,你的會員我會照顧。」開始,這本簿子就是她的爸爸拿著,經過了一段時間,身體很健康,只是那一天,在美崙山的早晨散步,還跟人家講話,就是在那一秒鐘,生命在呼吸間,這不就是顯示這樣的生命在呼吸間嗎?

【慈濟基金會同仁劉文瑛訪述】
因為他都來不及交代任何事,我就只有拿他兩本勸募本,然後一戶一戶去問,然後一戶一戶去了解,然後把它整個整理出來,後來就都變成我的會員,我很好的朋友。我想就是,可以延續媽媽的慧命吧。然後最主要是我覺得,其實以前我都一直覺得說,有沒有出來都沒有關係,我都一樣做。但是我覺得不一樣,當我受證穿上委員的旗袍之後,我覺得我的擔子比以前更重了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7.1.25臺中歲末祝福
看看人生,在世間是幾十年呢?想到一輩子,要到一百歲是很困難,因為佛陀這麼說,生命無常,就是在呼吸間,呼吸能呼出去,若不再吸進來,就是我們的生命,這樣就是叫做結束了。生命有結束的時候,但是我們的慧命是無窮盡,世間錢有多少?不是人生最有福的,最重要的,就是用有形的財物,可以得到無形的大愛。用生命去做,得到無窮盡的慧命,永生不滅。一輩子的生命是草露風光,長短自己無法把握,不過有一個真實的慧命在,傳德給孩子,這是很有智慧,這是永永久久。各位,這就是我們慈濟的法門,希望我們人人深入去做,我們才能體會,這是一個很好的示範。

【旁白】
父母留給文瑛的,不是豐厚的家財,而是職志合一的承擔,更是福慧雙修的法喜。而同樣留德不留財的,還有林橙樂,下一段節目裡繼續與您分享林家父子的故事。

**********

【對話片段】
最享受就是騎腳踏車,來這一片看這一片的土地,還有這個溪,看那個風景。那個太陽剛出來的時候,那個山,霧峰那個山很漂亮,看得很清楚。騎腳踏車以後,再去環保站澆花,掃那個樹葉。

【旁白】
84歲的林橙樂,是臺中烏日的環保志工,二兒子林勇成工作之餘,也會一起來環保站。

【慈濟志工林勇成訪述】
做蘿蔔糕,進來慈濟學的,以前看媽媽做而已。以前只會吃,看媽媽做而已。進來慈濟再去跟人家學,進來慈濟就是所有習慣都改變,因為以前我是在西螺拍賣,菜市場,批發市場做生意。菜市場都是,菜市場形形色色的人都有,你每樣都會,我爸爸跟我講說,像這樣賺得到錢也花不到錢,叫我不要做了,回來啦,那時候才回來,以前在西螺做差不多四年多。

【旁白】
要兒子回家,是因為林勇成染上了許多惡習,因此經常入不敷出,甚至債臺高築。

【慈濟志工林橙樂訪述】
剛才我們那個勇成,檳榔、菸、酒、賭博、酒家都有,那時候欠人家三百多萬,那個時候三百多萬很多錢,不是現在的三百多萬。那個時候三百多萬差不多,現在的錢差不多千萬以上。我說你總計算,算算看多少?欠人家的,一毛錢都不能欠人家,清算,我拿來給你還掉,你回來,不要做了。

【旁白】
能償還兒子債務,並非是林橙樂出身富裕,而是和太太辛苦大半輩子,勤儉持家的積蓄,沒想到太太到了享清福的年紀,卻因病往生了。

【慈濟志工林橙樂訪述】
我太太,經過她生病這一幕,才讓我深深體會到說,人生不用斤斤計較,現在最珍惜的就是說,珍惜我們這個時間。這個是我太太,我師姊,那個病的時候,你看這個鼻子有插管子你看,肝癌。這個去那個溪頭,溪頭,你看看,媒人介紹的,她在家裡是大小姐,最小的,他們家人最疼惜她,嫁到我們家就受苦了。那時候種田,每樣都種,那時候連晚上都在工作,種菸草、種菜、種田,我最佩服她這一點,她有這個耐力跟毅力,她的娘家很富有,不敢回去拿一毛錢。一幕一幕才自己一直體會到說,這麼短,時間很短,一直拚,一直打拚,最後沒有得到什麼,我的太太走的時候,沒有得到什麼,什麼都沒有帶走。

【旁白】
太太離世後,林橙樂重新思考人生的價值,他透過做環保走出喪妻之痛。

【慈濟志工林橙樂訪述】
因為不好拆,這個塑膠裡面有一塊鐵的,不行。那個機械會弄壞,一點螺絲都不能留,我打電話給他,看會不會來?這樣就完成了,就沒有了。這個就是我們簡師姊,就是我們烏日的寶,這是我們烏日最棒的那個環保志工。

【慈濟志工簡珠香訪述】
我們阿樂才是寶。

【慈濟志工林橙樂訪述】
環保的保啦。

【慈濟志工簡珠香訪述】
我們兩個都是哪裡缺人就去補位。

【慈濟志工林橙樂訪述】
當時就是我跟她出來做好幾年。

【慈濟志工簡珠香訪述】
我開車啊。

【慈濟志工林橙樂訪述】
她開車,我跟她的車。

【慈濟志工簡珠香訪述】
他隨車啦。這樣一直開,量很多。一個月光是那個紙量一百多車,一百多車。就是我們阿樂師兄發心,現在兩百多坪。

【慈濟志工林橙樂訪述】
現在又蓋那一間起來,現在兩百多坪。

【旁白】
2006年林橙樂捐贈土地,成立了烏日環中路的環保站。

【慈濟志工林橙樂訪述】
這個世間的財產,這個不是我們的,馬上隨時都可以變動,你兒子不長進,馬上一時間就賣掉了。這個不一定,佛法智慧才是我們自己的,自從我進入慈濟後,我就只是想說若有餘錢,我就多做一些公益的事,對我們這個社會有利的事。我的想法就是說,要留德給子孫,留德給子孫,不要留財產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1.8.29彰化慈濟人聯誼
時間是自己空出來的,都沒有時間,是為什麼沒時間?賺錢。其實我們現在開始也在賺錢,賺什麼錢?(臺下答:功德財。)法財。法,法譬如水,這樣的法可以養我們的慧命,你賺的世間財只是養生命。其實自己的生命,其實一餐一大碗飯就夠了,幾根青菜也夠了。還要賺多少啊?兒孫自有兒孫福,我們留德給子孫,比留錢給子孫更好。師父說過了,兩件事擋不住,你們知道是什麼嗎?時間擋不住,無常擋不住。所以我們要把握當下,要經營慧命的法財,以前是經營世間的貪著錢財,我們現在開始,要經營慧命增長的法財。

【慈濟志工林勇成訪述】
差很多,媽媽剛往生那一段時間,他會好像走不出來,每天都一個人坐在家裡看電視這樣,好像有點孤獨的那種感覺。走進慈濟以後,師兄師姊法親那麼多,有人跟他聊天,又有事情做,又不會無聊。

【旁白】
林橙樂的兒子林勇成,也從母親的無常示現,和父親的身教中有所省悟。

【慈濟志工林勇成訪述】
爸爸很喜歡我去慈濟,所以我就有一些因素,是因為喜歡看爸爸高興,我也跟著高興這樣,所以有做很多事情,都以他的考量。因為想說已經後悔一次了,媽媽的後半輩子,我沒辦法去參與,所以…,我都不太敢講媽媽這一塊。

【對話片段】
這個壞的可能要拿走。
紙嗎?
對,這些都是紙的。
壞的要拿走。
我先倒這些。你先拿出去,我來倒這些。

【慈濟志工林勇成訪述】
跟著爸爸走就沒有錯了。吃香的,喝辣的,這是個形容詞啦,就是很豐富就對了。

【慈濟志工林橙樂訪述】
真的讓我最安慰的就是,他「五專」有辦法回來,很快,我跟他說得很硬。我說,你若要進來慈濟,最起碼你十戒你都要,五戒通通都要堅守,不然你不要進去慈濟,你做環保就好。

【慈濟志工林勇成訪述】
等於我父母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,因為進慈濟是因為要陪他,為了要陪他。去收環保,為了要陪他,他要去上課,為了要陪他,所以一路才進慈濟。

【旁白】
林橙樂也鼓勵林勇成,提供出住家一樓,作為社區民眾,可使用的閱讀中心。

【慈濟志工林橙樂訪述】
我會開這個閱讀中心的原因,就是要讓大家知道說,這裡就是有這麼好的書。環保站就是第二個生命,現在最珍惜的就是說,珍惜我們這個時間,要把握,把握時間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9.10.28臺中分會
孩子他所擁有的,不是說父母留給我多少財產,父母給他再多的財產,想要向人炫耀也無處可炫耀,而且財產太多了,五家共有。有的人還怕人知,但是留德給孩子,人人都看得到,而且人人誇讚,這就是以前的人都是這樣說,留財產給孩子不如留德傳家,這都是我們應該要了解的。當父母的,都要成為子女的典範,他懂得去愛人,自然這個身教,這叫做留德給子孫。父母的身教,孩子在看,這比你給他名牌,給他名車等等,這個德比那些物資好得多了。

【旁白】
唯有把握現在,營造一個良善的環境,子孫才能過得平安而富足,稍後帶您認識王壽榮一家,代代相傳的是什麼珍寶。

**********

【對話片段】
你會嗎?
我會。
好,那你來做做看。

【旁白】
週末假日,王齡誼帶著五歲的兒子凱瑞,三歲的女兒鈞淳,到花蓮靜思書軒做志工。

【王齡誼訪述】
孩子都是喜歡玩,大人也會覺得很累,因為一到五,你已經要上班了。那六、日也沒有,這些志工的事情,都不是你一定要來的,也不是人家逼著你的,覺得是一種使命感吧。因為爸爸媽媽也是。

【旁白】
王齡誼的爸媽,王壽榮和嚴玉真,是慈濟在嘉義的第一顆種子,當時的王壽榮才三十多歲。

【慈濟志工王壽榮訪述】
我在民國68年(1979年),因為工作的關係,調到嘉義來,在中華電信公司上班,當時雲嘉沒有慈濟人。我們敬愛的上人,真的讓我非常感恩,他把這個耕耘福田的機會,給了我。他說,你既然在臺東看到爸爸媽媽在做,你應該了解,所以雲嘉就由我開始去做。說真的,上人是看到了爸爸媽媽的長期的那一分用心在做慈濟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7.10.10北區組隊座談
王壽榮,他是臺東王校長的兒子,當初我到臺東去的時候,他還在讀中學,現在已經在嘉義,他說,我爸爸跟我說,說慈濟這個衣缽,我要傳。爸爸現在在臺東他還是在做,雖然他年紀大了,耳朵重聽了,心臟不好了,但是他還是很關心。

【旁白】
1969年臺東大南村火災,慈濟展開臺東的第一次大型發放。王壽榮的父母,王添丁和黃玉女,當時在臺東任職於教育界,開始協助上人,從事濟貧救苦的慈善志業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4.12.21臺東歲末祝福

臺東和師父的因緣是最深,我翹家的第一次,所停留的地方是在臺東,那時候風沙是最厚的時候,那時候來到臺東,剛好是九降風的時候,風飛沙。太陽若出來,風若一吹,風吹沙(落山風),中午在那個地方坐著要休息,人若起來,就一個人形在那裡,可能你們年紀大一點的人,都會記得。那是五十多年前的事情,臺東的風吹沙,我被它嚇到,所以我離開臺東。當然有其他的因緣,不過臺東和我的因緣,就是這麼深,又再經過了颱風,那個緣又撿回來,那時候我們很多緣,都在那裡再重新集合起來。看到王校長站在門口,和黃老師,這都是50年的緣了。「靜思」,還沒「證嚴」之前,那時候,逃難時期來的時候,那個時候我就認識黃老師了。他們在電臺,一群的老師對佛法很熱忱,在電臺就都講故事給大家聽,功德會成立以後,才陸陸續續因為黃老師的因緣,所以陸陸續續開始,王校長很熱心,他很支持,都帶校長出來,都帶老師,都是山上鄉下,都是這樣大家在奔走。

【旁白】
黃玉女接引先生王添丁投入志工,他們的慈濟委員編號分別為46及57號。如今兩人年事已高,但數十年來勸人為善的熱忱,依舊不減。

【對話片段】
功德無量。
不客氣。
那個要交的。
功德無量。
好。
謝謝,功德無量。
功德會實在是已經好像我們的命一樣了。人家如果說要,即使生病躺在那裡,人家若說,打電話來跟你說,我要來參加,你來收好嗎?這樣就沒病了,就過去了。以前就是這樣,現在若是出去,一直希望我的朋友,什麼都出來做,做這個慈濟。
我來跟你收功德款。
好。
從以前三十多年前,就一直服務到現在。年紀這麼大,還是一樣來收,所以說讚。
這是我們溫泉國小的校長,我們的校長。
這位李先生。
這是校長。
你看多節儉,這已經脫線了還在穿,你看看,節儉成這樣。以前我們是小朋友,他當校長,現在我也67歲了,當然他會老。
好,謝謝。
要保重身體。
好。

【慈濟志工王壽榮訪述】
我覺得,當時媽媽他們的心就是,心中就只有上人,長輩們他們這一分心,是我們這一輩的人,應該去學習的,他們那一分跟上人行慈濟菩薩道的那一分精神理念,要用很誠懇的心去看、去學、去做。

【旁白】
王壽榮剛承擔嘉義慈濟志業時,夫婦倆各自循著上班路線,關懷照顧戶。黃玉女也不時傳授他們訪視的細節。

【慈濟志工嚴玉真訪述】
我們自己訪視了一段時間,我們事實上都會覺得,會不會有該注意而沒注意到的,所以就請婆婆來幫我們看。那婆婆會先在家裡行前說明一番,最重要的,就是到案家的時候,一定要非常的親近他們,這一點,尤其是有小孩的家庭。事先接到的一個個案,有小孩的家庭,一定要帶一些糖果餅乾,而且要親近,不要讓他覺得我是被救濟的。回到家裡面,真的在家裡的生活,一個話題就是慈濟,就是講慈濟。所見所聞,有我們學習的對象,在慈濟世界裡面很多。我們如何做到跟師兄師姊一樣好,我們要做到像那樣的一個學習的典範,我們也要做到,這樣子或許孩子看到眼裡,而長大的過程當中,他們也學到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方式。

【慈濟志工王壽榮訪述】
其實我很高興,我的女兒、女婿現在都,因為學業都已經告一段落,他們就分別在六、七年前,就回到了我們花蓮慈濟醫院在工作,也是在我們的志業體當中。所以我很高興,我們家從我祖母,爸爸媽媽,到我跟我師姊,現在我的女兒女婿,也都在慈濟志業當中,所以我們家已經到了第四代,一家都是在慈濟當中。

【旁白】
再加上王壽榮的外孫、外孫女,王家可說是名副其實的積善之家。

【慈濟志工嚴玉真訪述】
一路走來,我覺得有形的物質,真的很容易消失。唯有無形的,一個生活價值的傳承,很重要。我覺得應該讓子孫們,能夠深入人群去見苦知福,這真的很重要。然後再想想自己的生活,克勤克儉,克己復禮,行有餘力,絕對要服務利他,這應該要當傳家,這樣的精神。

【旁白】
生在什麼樣的家庭,是因緣果報。上人勉勵我們造福人群,為後世子孫的幸福打下基礎。讓福德的無形資產,能夠代代永流傳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4.12.29晨語開示
依報,正報,這都是我們過去生有打拚過,有造過福業,這輩子來人間,所造作的無不都是利益,這就是福。這種福如何造呢?就是造福在人群中。過去生有造福在人群,所以福富足具,很圓滿,但是,我們若是在佛法中能體會到,體會到我們帶來的福業。但是有人說富不過三代,第一代很認真造作,第二代很享受,第三代是不是,是不是有第一代的精神呢?有第二代的福嗎?這第三代是不是能潔身自愛呢?這就要看第三代的人,過去的福因、福緣,又是如何了?人生本來就是這樣說,無常啊。不是第一代的人打拚,就千秋百世,子子孫孫都能享受,這種有形的財產,若是真真正正在人間造福業,庇蔭子孫的是什麼呢?是「德」。德,我們若一生一世,一直生生世世,代代相傳的這個德,留德給子孫,大家就會知道,這個家庭從他的祖父,從他的父親,到他的兒子都是這樣,這麼造福人群。這個德能流傳,代代都能很順利,但是,是不是能這樣呢?這就要看整個家庭,傳家的精神,教育的理念。世間法是這樣,但是佛法更需要是這樣。

【旁白】
在《法華經》信解品中,上人講述佛陀,就像慈父一樣的長者,視眾生如子,希望能傳承他所發現的無上珍寶。

(昔於某城,而失是子,
 周行求索,遂來至此,
 凡我所有,舍宅人民,
 悉以付之,恣其所用。
           《法華經》信解品)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4.12.29晨語開示
「昔於某城」,這位長者,已經向國家的大臣、國王與他的親族,已經宣布說:「我已經找到兒子了。我所有的東西、財產等等,這個大宅,全都要付託給我的兒子。」「凡我所有,舍宅人民,悉以付之,恣其所用」,我所有的一切,所有的一切家財,全都囑咐給他,完全交代給他了。
(2014.12.28晨語開示)
我的家財是什麼呢?就是阿含、方等、般若,還有我初覺悟的華嚴法會,那種覺悟的境界,我也一直要說,到最後回歸本性源頭,這就是一一無不都是叫做家財,那就是「法」。要如何度眾生的法,都一一開始囑咐出去,這個家業,「恣」就是全部,全部給他,所有權,我所有的法全都交代給他,讓大家,給這個兒子去使用,權利都給他了,這就是法脈相傳。
(2014.12.29晨語開示)
我們人間說所有權,財產的所有權,都交託給我的兒子,就如佛陀他所有的一切,法,完全付託給我們,那就是佛陀的智慧,智慧所覺悟的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,知道永恆的時間空間,人與人之間,所造作的業,在這天下間會變成什麼樣子?像這樣的智慧道理來教育我們,讓我們了解,這當中的因緣果報,以及菩薩道很豐富,如何去付出?付出得我們能利益人群,付出得我們能天下平安,這是最高無上的珍寶。所以這些財富就是智慧,完全傳承下去。






回頂端 向下
 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60409 - 善為傳家寶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菩提心要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