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6/08/12晨語簡記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16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2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6/08/12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2016/08/12晨語簡記   2016/08/12晨語簡記 Empty周五 8月 12, 2016 3:16 pm

20160812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於斷惡修善之事不盡力,
懈怠能障精進增染為業,
謂懈怠者滋長諸染事障,
受持妙經教法應捨懈怠。

大家要用心啊!我們要斷惡修善,必定要盡心力,心要專,力要勤,才能將惡,惡念、煩惱、無明,習氣全都斷除,這樣我們發心修善才有辦法很完整。否則,不盡力,我們的善念與惡念,這二項互相在拔河,惡的煩惱、無明總是比善,啟發了那分善心,這兩邊的力量,那就是惡的力量會較大,因為它是累積很久以來的習性,習氣已經累積很久了。現在聽法,想要改變,改變了過去習氣,無明煩惱,借著善業,善的,我們來努力,這個善念才剛開始要努力,但是這個惡,煩惱無明是已經歷久以來的習氣,你們說,哪一邊的力強呢?當然是惡的念頭,煩惱無明的力量較大。

所以我們要發心,就要很用功,要很盡力,我們若是「於斷惡修善之事不盡力」,那就是成為懈怠,這個懈怠就「能障精進增染惡業」。懈怠就是無明煩惱的習氣,無明煩惱的習氣壓過了善念,要精進的力量,被煩惱無明這個懈怠這樣將它壓過去,那就是障礙精進。所以不只是障礙精進,又是增加染為業。在一個很善、好的團體裡,我們要發心,我們要精進,但是受了無明煩惱,這個習氣這樣將它障礙住,在這個善的環境中再起了無名,再生了煩惱,這就是增加染業。善的修不成,但是污染的惡業、偏差的觀念更加的增加,所以說「懈怠能障精進增染惡業」,障礙了精進,還增加了染的業,又去造作,起心動念,心平靜不下來,原來發心那念善,反而起心動念,增加染為業,又惹來了煩惱,障礙,造作起心動念。

所以「謂懈怠者滋長諸染事障」。懈怠的人,那就是滋長諸染,不斷複製再複製。滋長就是增加,養成這種諸染事障,不只是自己內心的那個精進被懈怠的習氣障礙,哪怕人事中也是受到這種懈怠,這樣滋長了他那個不好的念頭,就會做出了障礙人事物,違背常理,這就是我們擔最擔心,人生難聞佛法,佛法難聞,我們又能受持佛法,在這個大環境中能讓我們落實生活,但我們卻是自障礙,心理的障礙,人事物來障礙,這到底是人事物障礙人呢?或者是人去障礙人事物?無不都是滋長了這分的煩惱無明。

所以我們要「受持妙經教法」,我們要修持《妙法蓮華經》這個教法,我們既然下定決心要來受持這部經,也發心不只是受持、讀誦,我們還要講說,我們還要將這個法傳在人間,所以我們既然有這傳教法的心,應該要捨,捨去懈怠的念。心理實在是難調伏啊!不是做不到,是我們自己障礙自己,產生了業力,自我障礙。佛陀常常教育我們,經文裡就是這麼說,唯一心念,你一心念轉過來,有什麼困難呢?沒有困難。心念一轉,天地一片空寂,無礙啊!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心障礙我們自己,修行最重要的,就是照顧好這念心。所以我們這段經文一直就是在強調,持經、傳教,佛陀他最擔心的就是他滅度之後,這經教將來要如何能夠傳下去,也知道要傳這部經法教育是很困難的事情,即使佛在世都不簡單了,何況說佛滅度後。

佛滅度後的世間生態,人心變化,一切都是在污染濁氣中,所以叫做濁世。重重疊疊的煩惱無明在現在人的心裡,人的心造作很多,尤其是現在人心脫軌,脫離了軌道,若沒有像這樣很圓融的教法,就無法應世度化,所以我們要應世度化,就是要依賴這個圓融的教法,那就是要行菩薩道。菩薩道的方法很多,六度萬行,雖然名稱上說六度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其實它內含的教法是萬萬種,隨機應度,隨眾生的根機、眾生的需要,我們投眾生的需要去付出。眾生的需要是什麼呢?眾生無不都是苦啊!要如何能脫苦,求得快樂?快樂,如何才能快樂呢?心安下來才能快樂。安心之道不是物質,安心之道是法、道理。過去的人,有的人雖然很貧,但是貧得心安理得。心很安,他得到的是道理,所以他的心很快樂,有的人的苦,實在是一生下來就苦了,不只是貧窮困苦,與生俱來先天的殘障,從小,生下來就開始有殘障了,環境惡劣,生活貧困,重重的人事變故,這樣的人生苦不苦呢?苦啊!

他能得到快樂嗎?有可能啊!這就要看,有這個法送到他的地方去嗎?這個理有沒有得到?得到理,雖然他的生活沒有改變,但是他的心靈環境改變了。就像在蘇州,有一鄉村叫做吳江,這個區,我們在那地方,因為慈濟在大陸,在蘇州,慈善工作已經被當地政府承認了。當地政府就提了個案,說:「慈濟是不是去關懷這個地方?這裡有需要慈濟幫助的人。」所以我們蘇州的慈濟人就依照這個地址,依照這個名字,這樣去找。真的找出了一位叫做沈林虎,六十多歲了。我們在十幾年前就開始接近他,這個人生活在貧困鄉村裡。他生下來還很幼小時,就過繼給人家當養子,但是過繼沒多久,幼年就得到小兒麻痹,當時在那個地方無法可治療,就這樣,他的兩隻腳完全無法動作,而且腳很小,他的發育都在上半身。漸漸地成長時,養父母往生了,他就變成一個人,要獨立,要如何生活呢?他就是用板子,下面裝輪子,就是靠這兩隻手,人坐在板子上,利用裝著輪子的板子,在地上,就靠這兩隻手來移動他的人。很辛苦,生活很困難。

這個個案讓我們看到之後,雖然他有一位姐姐住在附近,但她也有自己的家菐,無法照顧他。我們開始接案了,慈濟人一去,知道在他的家園外面有一片地,這片土地,他兩腳這樣,根本就無法去做,慈濟人到了那裡時,開始接近他,輔導他,幫助他,將這片土地的雜草完全去除,將整塊的地,幫他整理好,然後讓他有能一條能讓他下那個園地的路。就這樣輔導他,從五十多歲到現在六十多歲了,他已能在這一片園子裡,能在那裡種植,慈濟人就常常去探望他,常常去看他的收成,我們也去除草,幫忙他收成。從這樣開始,這位沈林虎,很感恩慈濟人,慈濟人問他說:「我們認識這麼多年了,到底是一家人,還是好朋友?」他就說:「是好朋友啦!」慈濟人就回說:「才只是好朋友而已,不是一家人嗎?」他趕緊改口說:「是一家人!很感恩啊,這十多年的時間,就如一家人,這群親人來幫助我,讓我每天都很快樂。」

我們慈濟人開始推動環保,他就說他的家門口能夠作為環保站,開始將前院整理起做環保站,也開始由被動變主動,到處在村莊周圍去宣導做環保,引來了很多的鄉親,與他共同來做環保。他自己也去撿,別人也能將家裡的資源整理好,拿過來放著。她開始就學環保口訣,用環保十指口訣來說環保。現在說起環保十分流俐、流暢,所以那村莊開始受他帶動做環保,環保日的時候很熱鬧,慈濟人三不五時就去回收,又帶來了慈濟的訊息,與他們談環保、說道理,整個村莊很歡喜,做環保,讓整個村莊都活絡起來了。有的人雖然還是貧,但貧的很安心,貧得很快樂,甚至沈林虎他還能去當志工。

有一個家庭,一對母子,母親年紀八十多歲了,孩子是六十多歲,兒子中風十幾年了,母親一直要照顧這兒子,很辛苦。沈林虎就開始去個關懷,甚至去輔導他,輔導這位已經中風,多他一二歲,他都叫他范大哥,這樣就帶著他,帶他來做環保。這位姓范的先生,開始打開心門,要不然他中風之後,不只是身殘廢,心也很鬱卒,就會對母親的態度不好,受過他的勸導,而且慈濟人也去與他作伴,也勸告他,這樣時間久了之後,就對他說:「有覺得母親佷辛苦嗎?八十多歲了,這樣的年齡還要這樣侍候你,這樣照顧你,是不是能對母親說一聲感恩?」真正也對母親說感恩了,回過頭來也為母親奉茶,不只不須母親侍候他,現在也能倒茶給母親喝,母親也很感動,所以二母子倆就這樣投入去做環保。有人給這位范大哥一個輪椅,母親就推著兒子出門,開始去做環保資源回收,收回環保站。

所以,一念心一轉,身體雖然有殘障,從小一直到長大,這兩隻腳瘦如柴,軟軟的,只有他的上半身是健壯,這樣的人生,苦不苦啊?單獨獨居,從發現到,慈濟人十幾年來這樣陪伴,他也開始發心,發揮他的力量,影響村莊裡的人也快樂起來了,村裡的人也伸出兩隻手,同時響應環保的觀念。他還會去幫助家庭貧困的個案,輔導其他人。甚至,沈林虎不只是這樣,他還會去為人家剪頭髮。人人都有潛能,人人都有本能,只要你將他啟發起來,沒有做不到的事情。所以我們一念心,經,我們這幾天在說的三軌法,「大慈悲為室,柔和忍辱衣,諸法空為座,處此而說法」。我們的心門一打開,天地寬,沒有什麼可障礙我們的。像這樣的殘障,他都有辦法,有這個本領,能夠影響一個村莊。當然,也是需要要有這樣的團體,願意去投入、去陪伴、去輔導,陪伴、輔導,自然結果,種子成為菩提樹,能夠帶動整個村莊,連殘疾、家貧他也能去訪視。像這樣力量很大,心能這樣寬闊,去發揮他無限的力量。

*經云遵三軌法常說是經,必為佛所護念。由是可知發起講習是經,及聽受法淨信者,皆同受佛以衣之所覆護,還為解說義味。

這「必為佛所護念」,我們若像這樣,這三軌入我們的心,佛就給我們的力量。我們依經說法,落實在生活中,無不都是諸佛菩薩所護念。「由是可知發起講習是經,及聽受法淨信者」,我們昨天說過了,「皆同受佛以衣之所覆護」,我們都一樣,受到佛這衣服這樣將他披護著一樣,如慈父慈母在疼子一樣。天下眾生是佛的一子,就如一個孩子,佛陀在疼天下的眾生,就如疼他的孩子一樣,「以衣之所覆護」。並且我們若很想要去講這部經,我們這個法到底要如何用在日常生活,法要如何普及在人間去應用,自然佛還能「還為解說義味」,那個意義,法的味,義的道理,自然這個道理一展開,是涵蓋天地宇宙萬物。現在的人間就是這樣,這麼的污濁,人心煩惱無明這樣不斷向善挑戰,善惡在拔河。有人發善心,但是自己內心的煩惱無明很快就覆蓋了自己的善念,這就是沒有這念心,就是懈怠。沒有這念心,沒有發心願意來持經,入這個法藏,所以很容易就會忘失。

經文:「我雖在異國,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,若於此經,忘失句讀,我還為說,令得具足。」

所以前面的經文說,「我雖在異國」,那就是說他滅度後,「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」。有佛法的地方,有《法華經》的地方,就有佛的全身,前面的經文也已經說過了。「若於此經忘失句讀,我還為說,令得具足」。這我們昨天已說過了。雖然佛已經滅度了,在其他的地方,在佛的實報土中,這個道理它還是會回復回來,復活在我們的心裡,我們能將這個道理放在內心,為人間做事,這個道理的意味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,待人做事,這就是法的意味。接下來這段文再說,

經文: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欲捨諸懈怠,應當聽此經,是經難得聞,信受者亦難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欲捨諸懈怠,應當聽此經」;若人欲得捨諸懈怠,應當至心聽受此經。

若有人「欲得捨諸懈怠」,我們也知道懈怠,我們一直一直都是在懈怠中生煩惱、生無明,我們若有警覺性,應該要捨離懈怠,應該要殷勤精進,不要再懈怠,要及時懺悔,及時精進,要捨,開始要捨諸懈怠。「應當至心聽受此經」,應該要用很虔誠的心來聽受此經。要聽,要接受這部經,《法華經》。

經文簡釋:
「是經難得聞,信受者亦難」;如是之經,難得聽聞,信受之者,亦是難得。

「是經難得聞,信受者亦難」。經文這樣說,要來信受這部經,但是這部《法華經》,「是經」就是《法華經》,「難得聞」。因為要講這部經較困難,所以要聽這部經的機會很少,即使有人要講,有耐心講,要耐心聽下去也不容易,所以「信受者亦難」。「如是之經」,真的「難得聽聞」,「信受之者,亦是難得」,也是很難得。

*謂一乘圓頓之法,微妙甚深難解難入,非利根上智之士聞則惑耳驚心生疑起謗。

所以「謂一乘圓頓之法」,這部經是一乘圓頓之法,唯有一乘法,就是大白牛車,就是大乘法。這個大乘法微妙甚深難解難入,這已經在〈方便品〉說過了,甚深甚深,微妙難解難入(〈方便品〉:「甚深微妙法,難見難可了」),這過去說過了。《無量義經》也說,「甚深甚深,真實甚深」,真的深,所以難入,難解難入。「非利根上智之士,聞則惑耳驚心」。若不是上根智的人,來聽這部經,他不但不能了解,反而「惑耳驚心」,聽進去,聽了心會怕。要捨去過去所修的獨善其身嗎?「惑耳」,我有沒有聽錯?大家就會聽不進去,叫做惑耳。或者是聽進去,心會怕,自然就生疑,會有疑心。在做的事情,在人間,有的人就是他不敢進來做,反而在外面「喝酸醋」(酸葡萄心理),就會生出酸又澀的感覺,就是生起了無明而來毀謗,生疑起謗。無法接受不打緊,又再生疑起謗。

*如法華會上五千人等,雖梵音盈耳,猶乃退席而去,故經云:無量無數劫,聞是法亦難,此舉聞法難。

「如法華會上,五千人等,雖梵音盈耳,猶乃退席而去」。記得嗎?佛陀開始接受舍利弗請法,開始要說了,佛陀的梵音清淨,微妙的聲音雖然還在耳裡,還在說,聲音還在,五千人就這樣退席了。「梵音盈耳,猶乃退席而去」,佛陀在那個場面,真的是「諸法空為座」,法性皆空,所以沒有影響到佛的心。若是凡夫,我邊在說話,你們照樣走你們的,假如是我,我心裡,雖然不會說出來,內心會很難過,情而以堪啊!不過,佛陀他在經文說:「此五千人,退亦佳矣。」退了也很好,因為他們堪不起,所以沒有要勉強他。這是我們在開始講〈方便品〉時就開始了。「無量無數劫」,經文裡面這樣說,「無量無數劫,聞是法亦難」。這就是在描述五千人退席。佛世的時代,佛的聲音還在耳邊,五千人他們就當場站起來離開了,所以佛陀就說,聞是法亦難。不只是現在而已,從無數劫來,無量無數劫以來,要聽這個法也難,這在那段經文裡有這樣說,這就是說,現在的人要聽這樣的經,很困難。

經文:「如人渴需水,穿鑿於高原,猶見乾燥土,知去水尚遠,漸見濕土泥,決定知近水,藥王汝當知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如人渴需水,穿鑿於高原」;志誠求法,如渴須水,於彼高原,穿鑿為井。

所以「如人渴須水,穿鑿於高原,猶見乾燥土,知去水尚遠。漸見濕土泥,決定知近水」。就知道,前面長行文已經說過了,雖然我們聽經,我們要求法,就如一個口渴的人,很需要水。所以譬喻有志要求法的人,但是要在那高原裡鑿井,取水,所看到的,「猶見乾燥土,知去水尚遠」。在鑿水,但挖下去的土還是乾的,這就知道離水還很遠,就是表示我們的智慧還很乾,「住乾慧地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猶見乾燥土,知去水尚遠」;住乾慧地,知去理水,尚且遠在。

我們要學菩薩道,菩薩十地,我們還在乾慧地,因為「知去理水尚且遠在」,距離理水尚且很遠,因為道理的水還沒見到。法譬如水,真正的法還沒得到,只是發起了一念心,開始要學菩薩道,但是我們的煩惱無明,還帶著無明在求法,這叫做乾慧地,還很乾。

經文簡釋:
「漸見濕土泥,決定知近水」;位在內凡,鄰於聖位,漸漸見理,自知成佛,決定無礙,名為水近。

但是,有心,還是不斷在用功,所以「漸見濕土泥,決定知近水」。我們不放棄,雖然我們開始要學法,但我們還有煩惱;雖還有煩惱,不過我們也很用功,要如何去除煩惱,轉自己的心境。要殷勤精進,絕對不要懈怠,要向前前進,若這樣,自然就漸漸見到溼泥,知道水近了。這就是表示,我們已經漸漸入佛的教門,也叫做慈悲室,開始已經漸漸要進來了。所以「位在內凡,鄰於聖位」。聲聞、緣覺漸漸要進入菩薩的位置來,所以這叫做內凡。已經入佛門在修行的人,但是還帶著煩惱,這叫做內凡,門內,佛門中的凡夫叫做內凡。不過他發心要行菩薩道,這樣就新發意的菩薩就已經漸漸接近聖位,就是要接近菩薩的方向,接近聖位,「鄰於聖位」,與這個聖位是隔壁,快要到了。所以「漸漸見理」,只要你認真,只要你用心,隨順這個軌道走,你就會慢慢見到道理了,接近這個水,理水,漸漸會見到。

「自知成佛決定無礙」,我們決定我們自己,我們也能成佛,因為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人人都有本覺,自己的本性、覺性存在,只要我們用功,當然也能成佛。「決定無礙」,我們若心下決定,這樣用心去投入,這個意義,道理其中的滋味,你若沒有入人群中去,你無法了解法的滋味。真的法是在人群中求,你了解那個滋味,自然成佛決定無礙,絕對沒有障礙;只是你自己一念心在障礙你自己。所以「名為水近」,這個水已經漸漸接近了。我們學佛,真的要用心去體會,我們若不用心體會,永遠煩惱無明還是與我們的善念、真如本性,都是對立著。真如的本性它永遠存在,真如的本性不增不減,是經千古而不變,無始無終,人人本具,但是,造業,煩惱無明也是不斷在增加。

我們人與人之間,惡知識比善知識多,這種社會,現在(的)人都是脫離了軌道,現在年輕的一代,與過去中年的一代,中年人再與過去老年人一代,觀念層層次次,重重疊疊都不同了。過去的人,現在中年以上的人,還懂得講究孝道,現在的年輕人,所講究的是父母不關心我,父母沒有陪伴我。其實以前的人,哪個父母能陪伴孩子呢?不可能啊!生活很辛苦,每天一大早,一個桶子,把小孩子放在那裡,哥哥、姊姊要照顧,父母要去做事,誰能照顧他們?都是年長的帶年幼的。孩子七八歲就開始要幫助父母做事,這是天經地義,十幾歲就要去做工,來幫忙分擔父母養家的辛苦。他們覺得這是天經地義,孝順父母,為父母分勞,這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
現在不是了,年輕人的心態不同了。這就是五濁惡世,見濁、煩惱濁,這種無明煩惱,命濁等等,在這個時間的劫濁之中會合起來,已經一片很重的濁氣了。這個時候就需要法藥來治。法藥,唯有這部經。這法藥的滋味,我們不是只看經文,解經的字,要看天下事,會合這部經所教育的菩薩法,六度萬行。布施有布施無量數,萬種的方法去做布施,持戒、忍辱,忍辱要對天下間,這麼多的煩惱無明,你如何去應對,如何去忍辱?也要千萬種的方法,才有辦法應對天下這麼多的無明煩惱,所以忍辱。布施,有萬萬種的方法;忍辱,也有萬萬種,萬般的忍辱,這就要靠精進,下定決心要向前精進。要精進,當然就需要定慧,要有定、要有慧。所以叫做六度萬行。

這六度萬行,就是菩薩道的精髓,你若缺了這精髓,無法知道法的味,你就無法在人群中,那個意義的味,請大家要多用心啊!你投入去做,才有辦法體會。所以我們法要深入在內心,才有辦法進入法髓,法髓才能成長慧命,慧命要從義味中得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!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67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6/08/12晨語簡記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6/08/12晨語簡記   2016/08/12晨語簡記 Empty周日 8月 14, 2016 8:09 pm

薰法香心得札記(二○一六年八月十二日星期五)
 
今天偈文只講一個概念,懈怠,上人將懈怠的危害與對治講得非常清楚。
我以粗體字標明其重要性及關連性,參閱每一段的開頭標題。。
 
懈怠
大家要用心啊!我們要斷惡修善,必定要盡心力,心要專,力要勤,才能將惡,惡念、煩惱、無明,習氣全都斷除,這樣我們發心修善才有辦法很完整。否則,不盡力,我們的善念與惡念,這二項互相在拔河,惡的煩惱、無明總是比善,啟發了那分善心,這兩邊的力量,那就是惡的力量會較大,因為它是累積很久以來的習性,習氣已經累積很久了。現在聽法,想要改變,改變了過去習氣,無明煩惱,借著善業,善的,我們來努力,這個善念才剛開始要努力,但是這個惡,煩惱無明是已經歷久以來的習氣,你們說,哪一邊的力強呢?當然是惡的念頭,煩惱無明的力量較大。
 
習氣
我們若是「於斷惡修善之事不盡力」,那就是成為懈怠,這個懈怠就「能障精進增染惡業」。懈怠就是無明煩惱的習氣,無明煩惱的習氣壓過了善念,要精進的力量,被煩惱無明這個懈怠這樣將它壓過去,那就是障礙精進。所以不只是障礙精進,又是增加染為業。
 
因果
懈怠造成惡業與惡果的因。
 
起心動念
佛陀常常教育我們,經文裡就是這麼說,唯一心念,你一心念轉過來,有什麼困難呢?沒有困難。心念一轉,天地一片空寂,無礙啊!
 
佛陀他最擔心的就是他滅度之後,這經教將來要如何能夠傳下去,也知道要傳這部經法教育是很困難的事情,即使佛在世都不簡單了,何況說佛滅度後。
 
欲捨諸懈怠,應當聽此經
經文: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欲捨諸懈怠,應當聽此經,是經難得聞,信受者亦難。」


殷勤精進
殷勤精進,絕對不要懈怠,要向前前進,若這樣,自然就漸漸見到溼泥,知道水近了。
 
投入去做,才有辦法體會
這六度萬行,就是菩薩道的精髓,你若缺了這精髓,無法知道法的味,你就無法在人群中,那個意義的味,請大家要多用心啊!你投入去做,才有辦法體會。所以我們法要深入在內心,才有辦法進入法髓,法髓才能成長慧命,慧命要從義味中得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!
 
我常思考為什麼人會懈怠?也常聽到習氣的問題,如何去除習氣?如何不懈怠?都是重要的修行問題,人人有之,只是程度問題。
要去除懈怠,要改變自己的習氣,要明因果,要照顧好自己的一念心,要聽聞法華經。要殷勤精進,要自己投入去做,親自例行六度萬行,才有辦法體會。
 
 
 
 
於斷惡修善之事不盡力,
懈怠能障精進增染為業,
謂懈怠者滋長諸染事障,
受持妙經教法應捨懈怠。

大家要用心啊!我們要斷惡修善,必定要盡心力,心要專,力要勤,才能將惡,惡念、煩惱、無明,習氣全都斷除,這樣我們發心修善才有辦法很完整。否則,不盡力,我們的善念與惡念,這二項互相在拔河,惡的煩惱、無明總是比善,啟發了那分善心,這兩邊的力量,那就是惡的力量會較大,因為它是累積很久以來的習性,習氣已經累積很久了。現在聽法,想要改變,改變了過去習氣,無明煩惱,借著善業,善的,我們來努力,這個善念才剛開始要努力,但是這個惡,煩惱無明是已經歷久以來的習氣,你們說,哪一邊的力強呢?當然是惡的念頭,煩惱無明的力量較大。

所以我們要發心,就要很用功,要很盡力,我們若是「於斷惡修善之事不盡力」,那就是成為懈怠,這個懈怠就「能障精進增染惡業」。懈怠就是無明煩惱的習氣,無明煩惱的習氣壓過了善念,要精進的力量,被煩惱無明這個懈怠這樣將它壓過去,那就是障礙精進。所以不只是障礙精進,又是增加染為業。在一個很善、好的團體裡,我們要發心,我們要精進,但是受了無明煩惱,這個習氣這樣將它障礙住,在這個善的環境中再起了無名,再生了煩惱,這就是增加染業。善的修不成,但是污染的惡業、偏差的觀念更加的增加,所以說「懈怠能障精進增染惡業」,障礙了精進,還增加了染的業,又去造作,起心動念,心平靜不下來,原來發心那念善,反而起心動念,增加染為業,又惹來了煩惱,障礙,造作起心動念

所以「謂懈怠者滋長諸染事障」。懈怠的人,那就是滋長諸染,不斷複製再複製。滋長就是增加,養成這種諸染事障,不只是自己內心的那個精進被懈怠的習氣障礙,哪怕人事中也是受到這種懈怠,這樣滋長了他那個不好的念頭,就會做出了障礙人事物,違背常理,這就是我們擔最擔心,人生難聞佛法,佛法難聞,我們又能受持佛法,在這個大環境中能讓我們落實生活,但我們卻是自障礙,心理的障礙,人事物來障礙,這到底是人事物障礙人呢?或者是人去障礙人事物?無不都是滋長了這分的煩惱無明。

所以我們要「受持妙經教法」,我們要修持《妙法蓮華經》這個教法,我們既然下定決心要來受持這部經,也發心不只是受持、讀誦,我們還要講說,我們還要將這個法傳在人間,所以我們既然有這傳教法的心,應該要捨,捨去懈怠的念。心理實在是難調伏啊!不是做不到,是我們自己障礙自己,產生了業力,自我障礙。佛陀常常教育我們,經文裡就是這麼說,唯一心念,你一心念轉過來,有什麼困難呢?沒有困難。心念一轉,天地一片空寂,無礙啊!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心障礙我們自己,修行最重要的,就是照顧好這念心。所以我們這段經文一直就是在強調,持經、傳教,佛陀他最擔心的就是他滅度之後,這經教將來要如何能夠傳下去,也知道要傳這部經法教育是很困難的事情,即使佛在世都不簡單了,何況說佛滅度後。

佛滅度後的世間生態,人心變化,一切都是在污染濁氣中,所以叫做濁世。重重疊疊的煩惱無明在現在人的心裡,人的心造作很多,尤其是現在人心脫軌,脫離了軌道,若沒有像這樣很圓融的教法,就無法應世度化,所以我們要應世度化,就是要依賴這個圓融的教法,那就是要行菩薩道。菩薩道的方法很多,六度萬行,雖然名稱上說六度──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其實它內含的教法是萬萬種,隨機應度,隨眾生的根機、眾生的需要,我們投眾生的需要去付出。眾生的需要是什麼呢?眾生無不都是苦啊!要如何能脫苦,求得快樂?快樂,如何才能快樂呢?心安下來才能快樂。安心之道不是物質,安心之道是法、道理。過去的人,有的人雖然很貧,但是貧得心安理得。心很安,他得到的是道理,所以他的心很快樂,有的人的苦,實在是一生下來就苦了,不只是貧窮困苦,與生俱來先天的殘障,從小,生下來就開始有殘障了,環境惡劣,生活貧困,重重的人事變故,這樣的人生苦不苦呢?苦啊!

他能得到快樂嗎?有可能啊!這就要看,有這個法送到他的地方去嗎?這個理有沒有得到?得到理,雖然他的生活沒有改變,但是他的心靈環境改變了。就像在蘇州,有一鄉村叫做吳江,這個區,我們在那地方,因為慈濟在大陸,在蘇州,慈善工作已經被當地政府承認了。當地政府就提了個案,說:「慈濟是不是去關懷這個地方?這裡有需要慈濟幫助的人。」所以我們蘇州的慈濟人就依照這個地址,依照這個名字,這樣去找。真的找出了一位叫做沈林虎,六十多歲了。我們在十幾年前就開始接近他,這個人生活在貧困鄉村裡。他生下來還很幼小時,就過繼給人家當養子,但是過繼沒多久,幼年就得到小兒麻痹,當時在那個地方無法可治療,就這樣,他的兩隻腳完全無法動作,而且腳很小,他的發育都在上半身。漸漸地成長時,養父母往生了,他就變成一個人,要獨立,要如何生活呢?他就是用板子,下面裝輪子,就是靠這兩隻手,人坐在板子上,利用裝著輪子的板子,在地上,就靠這兩隻手來移動他的人。很辛苦,生活很困難。

這個個案讓我們看到之後,雖然他有一位姐姐住在附近,但她也有自己的家菐,無法照顧他。我們開始接案了,慈濟人一去,知道在他的家園外面有一片地,這片土地,他兩腳這樣,根本就無法去做,慈濟人到了那裡時,開始接近他,輔導他,幫助他,將這片土地的雜草完全去除,將整塊的地,幫他整理好,然後讓他有能一條能讓他下那個園地的路。就這樣輔導他,從五十多歲到現在六十多歲了,他已能在這一片園子裡,能在那裡種植,慈濟人就常常去探望他,常常去看他的收成,我們也去除草,幫忙他收成。從這樣開始,這位沈林虎,很感恩慈濟人,慈濟人問他說:「我們認識這麼多年了,到底是一家人,還是好朋友?」他就說:「是好朋友啦!」慈濟人就回說:「才只是好朋友而已,不是一家人嗎?」他趕緊改口說:「是一家人!很感恩啊,這十多年的時間,就如一家人,這群親人來幫助我,讓我每天都很快樂。」

我們慈濟人開始推動環保,他就說他的家門口能夠作為環保站,開始將前院整理起做環保站,也開始由被動變主動,到處在村莊周圍去宣導做環保,引來了很多的鄉親,與他共同來做環保。他自己也去撿,別人也能將家裡的資源整理好,拿過來放著。她開始就學環保口訣,用環保十指口訣來說環保。現在說起環保十分流俐、流暢,所以那村莊開始受他帶動做環保,環保日的時候很熱鬧,慈濟人三不五時就去回收,又帶來了慈濟的訊息,與他們談環保、說道理,整個村莊很歡喜,做環保,讓整個村莊都活絡起來了。有的人雖然還是貧,但貧的很安心,貧得很快樂,甚至沈林虎他還能去當志工。

有一個家庭,一對母子,母親年紀八十多歲了,孩子是六十多歲,兒子中風十幾年了,母親一直要照顧這兒子,很辛苦。沈林虎就開始去個關懷,甚至去輔導他,輔導這位已經中風,多他一二歲,他都叫他范大哥,這樣就帶著他,帶他來做環保。這位姓范的先生,開始打開心門,要不然他中風之後,不只是身殘廢,心也很鬱卒,就會對母親的態度不好,受過他的勸導,而且慈濟人也去與他作伴,也勸告他,這樣時間久了之後,就對他說:「有覺得母親佷辛苦嗎?八十多歲了,這樣的年齡還要這樣侍候你,這樣照顧你,是不是能對母親說一聲感恩?」真正也對母親說感恩了,回過頭來也為母親奉茶,不只不須母親侍候他,現在也能倒茶給母親喝,母親也很感動,所以二母子倆就這樣投入去做環保。有人給這位范大哥一個輪椅,母親就推著兒子出門,開始去做環保資源回收,收回環保站。

所以,一念心一轉,身體雖然有殘障,從小一直到長大,這兩隻腳瘦如柴,軟軟的,只有他的上半身是健壯,這樣的人生,苦不苦啊?單獨獨居,從發現到,慈濟人十幾年來這樣陪伴,他也開始發心,發揮他的力量,影響村莊裡的人也快樂起來了,村裡的人也伸出兩隻手,同時響應環保的觀念。他還會去幫助家庭貧困的個案,輔導其他人。甚至,沈林虎不只是這樣,他還會去為人家剪頭髮。人人都有潛能,人人都有本能,只要你將他啟發起來,沒有做不到的事情。所以我們一念心,經,我們這幾天在說的三軌法,「大慈悲為室,柔和忍辱衣,諸法空為座,處此而說法」。我們的心門一打開,天地寬,沒有什麼可障礙我們的。這樣的殘障,他都有辦法,有這個本領,能夠影響一個村莊。當然,也是需要要有這樣的團體,願意去投入、去陪伴、去輔導,陪伴、輔導,自然結果,種子成為菩提樹,能夠帶動整個村莊,連殘疾、家貧他也能去訪視。像這樣力量很大,心能這樣寬闊,去發揮他無限的力量。

經云遵三軌法常說是經,必為佛所護念。由是可知發起講習是經,及聽受法淨信者,皆同受佛以衣之所覆護,還為解說義味。

這「必為佛所護念」,我們若像這樣,這三軌入我們的心,佛就給我們的力量。我們依經說法,落實在生活中,無不都是諸佛菩薩所護念。「由是可知發起講習是經,及聽受法淨信者」,我們昨天說過了,「皆同受佛以衣之所覆護」,我們都一樣,受到佛這衣服這樣將他披護著一樣,如慈父慈母在疼子一樣。天下眾生是佛的一子,就如一個孩子,佛陀在疼天下的眾生,就如疼他的孩子一樣,「以衣之所覆護」。並且我們若很想要去講這部經,我們這個法到底要如何用在日常生活,法要如何普及在人間去應用,自然佛還能「還為解說義味」,那個意義,法的味,義的道理,自然這個道理一展開,是涵蓋天地宇宙萬物。現在的人間就是這樣,這麼的污濁,人心煩惱無明這樣不斷向善挑戰,善惡在拔河。有人發善心,但是自己內心的煩惱無明很快就覆蓋了自己的善念,這就是沒有這念心,就是懈怠。沒有這念心,沒有發心願意來持經,入這個法藏,所以很容易就會忘失。

經文:「我雖在異國,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,若於此經,忘失句讀,我還為說,令得具足。

所以前面的經文說,「我雖在異國」,那就是說他滅度後,「時時令說法者得見我身」。有佛法的地方,有《法華經》的地方,就有佛的全身,前面的經文也已經說過了。「若於此經忘失句讀,我還為說,令得具足」。這我們昨天已說過了。雖然佛已經滅度了,在其他的地方,在佛的實報土中,這個道理它還是會回復回來,復活在我們的心裡,我們能將這個道理放在內心,為人間做事,這個道理的意味就是在我們的生活中,待人做事,這就是法的意味。接下來這段文再說,

經文: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欲捨諸懈怠,應當聽此經,是經難得聞,信受者亦難。

經文簡釋:
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欲捨諸懈怠,應當聽此經」;若人欲得捨諸懈怠,應當至心聽受此經。

若有人「欲得捨諸懈怠」,我們也知道懈怠,我們一直一直都是在懈怠中生煩惱、生無明,我們若有警覺性,應該要捨離懈怠,應該要殷勤精進,不要再懈怠,要及時懺悔,及時精進,要捨,開始要捨諸懈怠。「應當至心聽受此經」,應該要用很虔誠的心來聽受此經。要聽,要接受這部經,《法華經》。

經文簡釋:
「是經難得聞,信受者亦難」;如是之經,難得聽聞,信受之者,亦是難得。

「是經難得聞,信受者亦難」。經文這樣說,要來信受這部經,但是這部《法華經》,「是經」就是《法華經》,「難得聞」。因為要講這部經較困難,所以要聽這部經的機會很少,即使有人要講,有耐心講,要耐心聽下去也不容易,所以「信受者亦難」。「如是之經」,真的「難得聽聞」,「信受之者,亦是難得」,也是很難得。

謂一乘圓頓之法,微妙甚深難解難入,非利根上智之士聞則惑耳驚心生疑起謗。

所以「謂一乘圓頓之法」,這部經是一乘圓頓之法,唯有一乘法,就是大白牛車,就是大乘法。這個大乘法微妙甚深難解難入,這已經在〈方便品〉說過了,甚深甚深,微妙難解難入(〈方便品〉:「甚深微妙法,難見難可了」),這過去說過了。《無量義經》也說,「甚深甚深,真實甚深」,真的深,所以難入,難解難入。「非利根上智之士,聞則惑耳驚心」。若不是上根智的人,來聽這部經,他不但不能了解,反而「惑耳驚心」,聽進去,聽了心會怕。要捨去過去所修的獨善其身嗎?「惑耳」,我有沒有聽錯?大家就會聽不進去,叫做惑耳。或者是聽進去,心會怕,自然就生疑,會有疑心。在做的事情,在人間,有的人就是他不敢進來做,反而在外面「喝酸醋」(酸葡萄心理),就會生出酸又澀的感覺,就是生起了無明而來毀謗,生疑起謗。無法接受不打緊,又再生疑起謗。

*如法華會上五千人等,雖梵音盈耳,猶乃退席而去,故經云:無量無數劫,聞是法亦難,此舉聞法難。

「如法華會上,五千人等,雖梵音盈耳,猶乃退席而去」。記得嗎?佛陀開始接受舍利弗請法,開始要說了,佛陀的梵音清淨,微妙的聲音雖然還在耳裡,還在說,聲音還在,五千人就這樣退席了。「梵音盈耳,猶乃退席而去」,佛陀在那個場面,真的是「諸法空為座」,法性皆空,所以沒有影響到佛的心。若是凡夫,我邊在說話,你們照樣走你們的,假如是我,我心裡,雖然不會說出來,內心會很難過,情而以堪啊!不過,佛陀他在經文說:「此五千人,退亦佳矣。」退了也很好,因為他們堪不起,所以沒有要勉強他。這是我們在開始講〈方便品〉時就開始了。「無量無數劫」,經文裡面這樣說,「無量無數劫,聞是法亦難」。這就是在描述五千人退席。佛世的時代,佛的聲音還在耳邊,五千人他們就當場站起來離開了,所以佛陀就說,聞是法亦難。不只是現在而已,從無數劫來,無量無數劫以來,要聽這個法也難,這在那段經文裡有這樣說,這就是說,現在的人要聽這樣的經,很困難。

經文:「如人渴需水,穿鑿於高原,猶見乾燥土,知去水尚遠,漸見濕土泥,決定知近水,藥王汝當知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如人渴需水,穿鑿於高原」;志誠求法,如渴須水,於彼高原,穿鑿為井。

所以「如人渴須水,穿鑿於高原,猶見乾燥土,知去水尚遠。漸見濕土泥,決定知近水」。就知道,前面長行文已經說過了,雖然我們聽經,我們要求法,就如一個口渴的人,很需要水。所以譬喻有志要求法的人,但是要在那高原裡鑿井,取水,所看到的,「猶見乾燥土,知去水尚遠」。在鑿水,但挖下去的土還是乾的,這就知道離水還很遠,就是表示我們的智慧還很乾,「住乾慧地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猶見乾燥土,知去水尚遠」;住乾慧地,知去理水,尚且遠在。

我們要學菩薩道,菩薩十地,我們還在乾慧地,因為「知去理水尚且遠在」,距離理水尚且很遠,因為道理的水還沒見到。法譬如水,真正的法還沒得到,只是發起了一念心,開始要學菩薩道,但是我們的煩惱無明,還帶著無明在求法,這叫做乾慧地,還很乾。

經文簡釋:
「漸見濕土泥,決定知近水」;位在內凡,鄰於聖位,漸漸見理,自知成佛,決定無礙,名為水近。

但是,有心,還是不斷在用功,所以「漸見濕土泥,決定知近水」。我們不放棄,雖然我們開始要學法,但我們還有煩惱;雖還有煩惱,不過我們也很用功,要如何去除煩惱,轉自己的心境。要殷勤精進,絕對不要懈怠,要向前前進,若這樣,自然就漸漸見到溼泥,知道水近了。這就是表示,我們已經漸漸入佛的教門,也叫做慈悲室,開始已經漸漸要進來了。所以「位在內凡,鄰於聖位」。聲聞、緣覺漸漸要進入菩薩的位置來,所以這叫做內凡。已經入佛門在修行的人,但是還帶著煩惱,這叫做內凡,門內,佛門中的凡夫叫做內凡。不過他發心要行菩薩道,這樣就新發意的菩薩就已經漸漸接近聖位,就是要接近菩薩的方向,接近聖位,「鄰於聖位」,與這個聖位是隔壁,快要到了。所以「漸漸見理」,只要你認真,只要你用心,隨順這個軌道走,你就會慢慢見到道理了,接近這個水,理水,漸漸會見到。

「自知成佛決定無礙」,我們決定我們自己,我們也能成佛,因為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人人都有本覺,自己的本性、覺性存在,只要我們用功,當然也能成佛。「決定無礙」,我們若心下決定,這樣用心去投入,這個意義,道理其中的滋味,你若沒有入人群中去,你無法了解法的滋味。真的法是在人群中求,你了解那個滋味,自然成佛決定無礙,絕對沒有障礙;只是你自己一念心在障礙你自己。所以「名為水近」,這個水已經漸漸接近了。我們學佛,真的要用心去體會,我們若不用心體會,永遠煩惱無明還是與我們的善念、真如本性,都是對立著。真如的本性它永遠存在,真如的本性不增不減,是經千古而不變,無始無終,人人本具,但是,造業,煩惱無明也是不斷在增加。

我們人與人之間,惡知識比善知識多,這種社會,現在(的)人都是脫離了軌道,現在年輕的一代,與過去中年的一代,中年人再與過去老年人一代,觀念層層次次,重重疊疊都不同了。過去的人,現在中年以上的人,還懂得講究孝道,現在的年輕人,所講究的是父母不關心我,父母沒有陪伴我。其實以前的人,哪個父母能陪伴孩子呢?不可能啊!生活很辛苦,每天一大早,一個桶子,把小孩子放在那裡,哥哥、姊姊要照顧,父母要去做事,誰能照顧他們?都是年長的帶年幼的。孩子七八歲就開始要幫助父母做事,這是天經地義,十幾歲就要去做工,來幫忙分擔父母養家的辛苦。他們覺得這是天經地義,孝順父母,為父母分勞,這是很正常的事情。

現在不是了,年輕人的心態不同了。這就是五濁惡世,見濁、煩惱濁,這種無明煩惱,命濁等等,在這個時間的劫濁之中會合起來,已經一片很重的濁氣了。這個時候就需要法藥來治。法藥,唯有這部經。這法藥的滋味,我們不是只看經文,解經的字,要看天下事,會合這部經所教育的菩薩法,六度萬行。布施有布施無量數,萬種的方法去做布施,持戒、忍辱,忍辱要對天下間,這麼多的煩惱無明,你如何去應對,如何去忍辱?也要千萬種的方法,才有辦法應對天下這麼多的無明煩惱,所以忍辱。布施,有萬萬種的方法;忍辱,也有萬萬種,萬般的忍辱,這就要靠精進,下定決心要向前精進。要精進,當然就需要定慧,要有定、要有慧。所以叫做六度萬行。

這六度萬行,就是菩薩道的精髓,你若缺了這精髓,無法知道法的味,你就無法在人群中,那個意義的味,請大家要多用心啊!你投入去做,才有辦法體會。所以我們法要深入在內心,才有辦法進入法髓,法髓才能成長慧命,慧命要從義味中得。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!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
 

高明智(惟智)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6/08/12晨語簡記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