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01/23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

向下 
3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如意
版主
版主
如意


文章總數 : 713
來自 : 嘉義
威望 : 253
注冊日期 : 2009-04-17

2017/01/23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01/23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   2017/01/23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Empty周一 1月 23, 2017 5:18 pm

20170123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 
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 

罄筆難書盡,千佛之智德,
甚深難測量,實深難思議,
盡性相隱微,是宗旨微妙,
諸佛智慧甚,深微妙無量。

  要用心啊!其實用寫的實在文字也寫不完,寫不完千佛的智德,盡我們世間所有的文字,盡我們世間所有的筆墨,要來寫清楚佛的智德,很難很難啊!因為千佛他的智德甚深難測量。不只是深難測,還是難思議,沒有辦法則量,也實在很深,無法去將它思量,或者是用說的或者是來將它思考,佛的智德。智就是智慧;德是所走過、所修行,為人群所付出,這就是他的智德。我們學佛就是這樣,凡夫日常的生活,我們也有做不完的事情,佛陀生生世世,他的智慧為眾生而付出,同樣也是算不盡,做不完的事,所以這德行就是要長久累積,付出累積起來,這叫智德。很多很多,塵點劫,無量數,來來回回,所以是甚深,也實在是很深,甚深是難測,深難測量,實在是很深,所以叫我一般凡夫來思維,或者是思維了來議論,你想的、我想的,佛陀的智慧,你想得到的,我想得到的,大家都想得到,來將它討論,還是討論不完,實在是很深,所以叫做「實深難思議」。

  「盡性相隱微,是宗旨微妙,」盡這個性,佛性應該是人人本具,但是佛陀清淨的那個性,就是很隱藏。我們人人也是本具,我們的如來藏識,我們的真如本性,還是很隱密。佛已經是完全去除煩惱,惑也全都沒有了,他已經將他的性相,所有一切如來性相,完全施教給眾生,雖然施教給眾生,我們眾生是凡夫,要去探討我們所了解的,還是一樣非常的綿密,還是覺得很深。所以這是佛法的宗旨,很微妙。看看我們現在,佛法之中也已經分很多宗派,密宗、顯宗、性宗(淨宗)都有,但是如何來將它分宗別門?如何來探討、教化,同樣我們還是無法很清楚透徹,總而言之,光只是在文字相,要去探討佛的真如本性,真的是很難,愈論愈多,愈寫愈寫不完,真的是感覺起來很隱密。這樣的隱密,要如何用筆墨去形容呢?這麼微妙的宗旨,要如何去探測,去思議呢?所以,這是很天然的本性。

  天地宇宙,其實,天地宇宙所含的真理,是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藏性,是人人都有,也是如來藏性,也是真如藏性。如來藏就是真如本性,這本來人人都有,但是,你要用筆去形容,光是用議論的,來論佛所修行的過程,佛所為眾生付出,所得到那個不可思議的法,光是用寫筆、口論,真的愈論愈多,沒辦法去體會,只是在寫和論和講這樣而已。我們就要去身體力行,這就是「諸佛智慧甚深微妙無量,他是身體力行去體會出來的,去了解,要累生累世,不斷不斷這樣做來的,這個「德」,內修性;外行德。若沒自己去身體力行,無法去體會。所以說,光是用論的法,衍生一直寫,愈寫愈多,愈論愈多,所以愈覺得佛德,我們要說的法,會這樣衍生出很多的道理,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,我們人人本性的真如,這要將它說到盡,愈說會愈多。所以衍生,就是不斷,一直一直湧現出來。

衍生一義無盡,成就甚深未曾,有法隨宜所說,
意趣難解總持,實相中道之理,群經莫及此經,
微密甚深難思,若人依此勤修,一生可得頓證。


所以「衍生一義無盡」。你光是說「一義」,一個道理,就能去分析很多很多的事情,說不完。所以我們昨天說過,道理若一理通,則萬理徹,道理一定要通,深入我們的心,我們若不通徹,道理若不入我們的心,你就算是寫很多、說很多、聽很多,自己還是沒有體會到。所以我們要「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,意趣難解」,真的是一個道理,我們就能說很多的事,這道理,只包含在一項「總持門」。昨天我們有說過了,陀羅尼門,就是總持門,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。佛法,它的重點就是在這裡,就是「陀羅尼門」。我們能入這門,了解這個法,法善,這善法能夠庇蔭天下眾生。

  前面我們也說過,光是在一個地球,分為五大洲,人類有多少呢?不同的人類、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人、不同的習氣,用這樣來譬喻,應該我們就知道要如何去適應眾生。語言,是不是障礙呢?是啊!語言是一種障礙,講說佛法,用一個語言,無法通達,人人都聽得懂,還要用心去學,學來的、要翻譯的,談何容易啊!其實,只要他一理若通,什麼樣的語言都通;理若不通,就算懂相同的語言,法沒有入心,陀羅尼門沒有入,你就算是一種語言,能通達一切,聽很懂,但是理不通,還是沒辦法,無法去度他。

  總而言之,道理很深,這個相,語文的型態,不同種的語言形象,英文或者是法文,或者是葡萄牙文,或者是…很多種,文字的外形人看起來,這到底是什麼文字啊?我們不知道,光是要讀這些文字相,我們就讀不完。這光是說起來,「相」,「罄筆難書」,剛才我們說過了,我們還是在那個文字相上打轉,這很難,「盡性相隱微」。其實這個性相,要發展一個文字,有他發展文字的道理,不同人種,所以有不同種的人去發展他的文字。我們中國的字,就是中華的文字,很美,在我們來分析,字形多種變化,最早最早是象形文字,甲骨文,用龜甲去刻等等,這樣不斷衍生衍生,衍生到現在我們看的文字,光是在這文字相,我們就要去了解到古代的時代,要如何去表達出了人與人之間要互通達,我們的訊息,這文字也是通達訊息,要如何去通達?

  在他們古代的時候,那個時代的性相,一直衍生到現在,我們人人,現在看的文字,在台灣用繁體文,現在的人要簡單,就變成了簡體文,簡體文不只是在中國流行,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印尼等等,甚至是在加拿大也是都流行用簡體文,懂中文的人,就是用簡體字,這光是在文字的性相,隨著人性的轉變,也是這樣不斷都有它的道理存在。所以說起來,天下事不斷在變,但是道理不變,它的形相一直不斷在變,但是道理永遠是不變,宗旨永遠不變,這就是佛智,我們人人的真如本性都永遠不變,是凡夫性在變,所以性相在變,這是習氣、性相這樣在變。若是真如本性,那個真如性是不變,這是我們要分清楚的。否則現在的人,真的是習性在變,所以用文也在變,我們現在都一直堅持說,要用繁體文。很不容易,華文已經演變到這個繁體,我們過去在用的,跟台灣現在在用的,已是盡善盡美,有它的形,有它的意,能夠去解釋。

  所以現在我們就是希望要如何將它保持著,我們的人文志業,大愛台,我現在也是拜託他們說,漢字的解釋,現在在每星期天,就是有一個時段,將漢字解釋出來,一個字能夠用很多意義去解釋,這個字過去是什麼形?什麼樣的文法?演變到現在的漢字。希望大家不要忘了我們現在的漢字、華文,這種很美的文化。所以說,文化是這樣,我們若能夠讓它人文完全,是適應我們人文,通達道理,我們要將它留下來,不要一直淡化掉這麼美的人文。這是過去,一直有很多很有智慧的人,為了通達訊息,所以他們就演變成文字。語言也是一樣,漸漸地,現在一些年輕人在說的話,我們都聽不懂,他們有他們的代名詞,與老一輩所說的,都不一樣,但是,老一輩在說的話,很有道理啊!這是我們要守住,希望年輕人也是要守住。這就是道理,我們對美的,還是要守住。所以說起來,這實在是很綿密的事情。

  「總持門」,意思就是「總一切法」,凡是好的事,我們都一定要守護住;「持一切善」,真實法,我們要好好身體力行,去將它保護下來,甚至人類的苦難,不論他是什麼種族,佛法就是要來解除人間苦難,有形相的事的苦,我們要去解除,無形相的煩惱,我們要為他開導。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,要去應很多很多不同的人。但是,開導出了我們最真實的道理,亙千古而不變的道理,我們就是「意趣難解總持」。佛陀這樣「成就甚深未曾有法」,但是隨著不同的人生,隨宜說法,隨他的根機去說法,佛陀應世人間,不只是在中國,或者是在印度,總而言之,天下任何一地方,就有他人類的道理存在,這都是佛、覺者、賢人,過去任何一個國家,都有他們國家的賢人出現,這都是自古以來天下之間,雖然語言文字不同,但是賢人同樣那個真如本性,這如來藏識,這賢人還是到處都出現。

  同樣的道理,所以我們要「總持實相中道之理」,這中道的道理,其實是通徹天下,全都一樣。《法華經》,大乘法,這中道的道理就是在《法華經》之中,所以「中道之理,群經莫及」,此經,那就是指《法華經》,是「微密甚深難思」。這部經真的是微密,幾天前,我們也說過了,甚深,沒辦法去測量,它的微密,真的是毫芒有乾坤,非常的微細,在這麼微細,這麼小,真的是看不到,用我們的眼睛來看,一切都在空間,在空間裡面有它無量數的微生物,這我們都看不到,這是很微密的事,所以這種「微密甚深難思」。所以「若人依此勤修」,我們知道這個道理,各人,因為人生壽命有限,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去研究,所以有微生物學,就專門去研究,這個平時看不到的,就發明了顯微鏡;放大鏡不夠,就用顯微鏡,顯微鏡現在又不夠。現在在解釋大宇宙最奧妙的,不是只有原子,現在是量子,那到底又是長成什麼樣呢?真的是很深,這在佛陀的時代,他就說出來了,「甚深微妙,難思難解」。這甚深微密難思議,這是佛陀向人類這樣說的,確實是這樣。

  所以若是人,「若人依此勤修,一生可得頓證」。這豈有辦法?智積菩薩他的懷疑就是這裡,已經是這麼的難思議,這麼的綿密難解,人很勤修啊,不知道要幾生世才有辦法通徹了解,豈有辦法在海龍宮那裡教化,這樣一個八歲的龍王女,她有辦法這樣了解嗎?這是智積菩薩他的疑問。其實不是智積菩薩的疑問,是我們眾生的疑問。佛陀就是在那個時間,智積菩薩要回去,了解智積菩薩和文殊菩薩,他們還能為眾生更深一層來打開更深一層,要讓我們更了解,需要這兩位大菩薩,古來佛和古佛身邊的大菩薩來對談,這非常微密難解的法,若沒有這樣大根機的大菩薩,沒辦法來問,也沒辦法來答,所以這是一個微,沒有人去為它啟開這個微細,所以佛他就留著智積菩薩來與文殊菩薩見面來對答。

*闡揚一實乘法中道之理無有虛妄顛倒,若聖若凡,六道四生,性本不二,名一實諦。

  所以有海宮浮現的千葉蓮花,開始有這樣問答的道理,這莫非就是「闡揚一實乘法中道之理,無有虛妄顛倒」,要讓我們大家真正能透徹了解,不要將佛法當作是它是只有在說因果而已,不只是哦!因果是一個道理,但是因果是很深呢!不是像我們凡夫將它拿來說「三世因果」,這種有時候會偏差,就迷惑了人心。所以,我們要很用心,它的內容、道理,要很清楚。這是「一實乘法中道之理,無有虛妄顛倒」,不要顛倒了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,佛法是甚深甚深,真實甚深,《無量義經》就這樣說,我們就知道是很深的法,是非常的綿密,毫芒有乾坤,真的是很深的道理,所以我們不能讓我們有虛妄顛倒亂想,所以要將我們,好好為我們糾正,讓我們了解道理。

  所以「若聖若凡,六道四生,性本不二,名一實諦」。不論是聖人,那就是諸佛菩薩,或者是我們凡夫,人間,或者是六道。「六道」,天、人、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包括「四生」,胎生、濕生、卵生、化生,凡是有生命,這個性本不二,它根本都是同一樣,都有他的道理。如來藏性,真如本性,都有他的道理存在。為什麼會有「濕生」呢?天地之間,濕生的生物學也還很多,各種生靈,光是在水底,各種生物都有不同。我們星期六,看到大愛台的新聞,看,蚯蚓,只是蚯蚓,在地下,他就能去分類,研究蚯蚓到底有幾種。才知道,光是蚯蚓就有分別很多種。我們看起來小小一條一條,有大的、有小的,有很微細,他們也可以去解剖,解剖裡面的器官,實在很微妙。

  所以說起來,每一種生物,不論牠有多麼微細,牠裡面都有牠的器官,有活著的生命,牠都有牠生命中的構造不同,佛法包含得那麼的微細。所以說「六道四生,性本不二,名一實諦」,這是佛陀的智慧,包含得那麼的多,你們想,要如何來解釋?不可思議。其實每一樣生物都有他的靈性存在,這實在是.若要講時間要很多。靈性,不同的生命形體有不同,真正他的靈性存在。昨天講的兩隻狗,狗伴能夠互相幫助,但狗伴也會互相相殺,同樣也有。人類能互相幫助,也能互相相殺,世間一切生物類都一樣。不同的生物,人也能救其他的動物,動物也能救人,我們有很多動物在救人,也是有。所以靈性是通達的,我們應該要清楚了解。所以文殊菩薩他就把握這個時間,他就從海龍宮教化的形態拿出來講。所以前面的文這樣講,

經文:「文殊師利言,有娑竭羅龍王女,年始八歲,智慧利根,善知眾生,諸根行業,得陀羅尼。」

  就是龍王女才八歲而已,她的智慧就利根,善知眾生諸根行業,所有的眾生的諸根,不同的根機,所造的善惡業,八歲的孩子就有辦法了解,是因為她已經有得到陀羅尼。這是八歲的龍女,已經有得陀羅尼,就是已經得到佛法的總持門,全都了解了,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,所以她的心很清淨而單純,這就是龍女她已經所得的。下面再接下來這段文說,

經文:「諸佛所說甚深祕藏,悉能受持。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,於剎那頃發菩提心,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諸佛所說甚深祕藏,悉能受持」;一切諸佛所說,諸佛智慧,秘密之法藏。甚深秘藏,唯為佛與佛之境界。非凡常所可了,知之法門,悉能受持。

  因為她已經得到陀羅尼,就是佛法的總持門,已經得到了,所以諸佛所說很深的道理,她全都能了解了,佛法裡面的秘藏,就悉能受持。秘藏,不是秘密,是很深奧的佛法。很綿密的佛法,她全都清楚了,因為她不只是知道,她是受持,已經都身體力行了,不是了解而已,是身體力行。所以「一切諸佛所說諸佛智慧,祕密之法藏」。就是很深很奧妙,密,就是很微密,這種的法。佛法都可以公開,不是祕密,所以這個地方的「秘密」,我們應該要很清楚去體會,意思是「甚深甚深」,人很難得了解,這種甚深奧妙的法,真正微細、微密的這種道理,她都清楚。這個法藏,藏在很深的裡面,所以她全都了解。

  「甚深秘藏,唯為佛與佛之境界,凡常所可了知之法門」。因為這麼深奧的法,唯有佛和佛的境界,才有辦法了解,這不是凡夫能夠了知,就是菩薩,到等覺菩薩,還差一點點才有辦法了解。但是,龍女也已經到達等覺菩薩的這個程度了,不是我們凡夫能夠了解的,所以叫做「秘密之法藏」,唯有佛與佛能夠透徹了解。就像我們人,眼睛看的空間,這都沒有什麼,但是很多事情,看清楚了,但是佛不只是全都看清楚一切事項,他也看透了空間裡面的微生物,不只是空間裡面的微生物,微生物裡面的器官,全都了解了,這差別就是在這裡而已。所以,佛與佛有辦法去體會到這麼微細,這麼透徹,這麼清楚的境界,這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了解的。但是,龍女就是到等覺菩薩這個境界,就是差那一點點,那個微生物的器官,如剛才說過的蚯蚓,都同樣在土裡,同一個名稱,但有很多種類型,不同的器官,他們的生態,這實在是很奧秘。但是,龍女就是到達這等覺菩薩的境界了。

經文簡釋:
「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」;此明定慧具足,善能深入菩薩,妙因斯滿,極果頃圓,於一切法,悉能通達。

  所以「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」。龍女她已經能夠通達陀羅尼,所以她已經全都體會到了,體會到這些道理,都深入心在禪定當中,心不亂,才有辦法那麼明澈去體會,所以了達諸法。「禪定」的意思就是說,很透徹了解,定慧具足。要定慧具足,當然是戒,戒、定、慧,這已經多生累劫修來的行,這個戒、定、慧,都具足了。「善能深入菩薩妙因斯滿」,所有深入,非常的微細,微密的道理全都了解,這些全都了解,所以,「斯」就是全部,所有的道理,全都很滿足,很多了,圓滿了。行菩薩行,菩薩六度萬行,也全都圓滿,這叫做妙因。妙因,就是菩薩行全都圓滿了,已經到「極果頓圓」,極果了,非常明利的智慧,很圓滿的慧,這就是她已經所得到,於一切法悉令通達,所以,所有的法都能夠通達。

*因能受持此甚深祕藏之妙法華經,故深入禪定,譯曰思惟修,思惟所對之境而研習之義。

新譯曰靜慮者,心體寂靜,證於法性,通達法相,能審慮之義。

  「因能受持此甚深祕藏之妙法華經」,是因為她已經能受持這部經,也行這部經的中道行,就是菩薩道,這樣「空」、「有」的道理,都清楚了,在「妙有」中行菩薩道,就是《法華經》。「故深入禪定」,其實,「禪定」,將它翻譯為「思惟修」,我們過去也有一段很長的時間,一直在解釋「思惟修」。「思惟修」,思惟所對之境。我們對什麼樣的境界,我們都要用很清淨的心來面對境界,去研究出是為什麼有這樣的環境發生呢?是為什麼有這樣的心境去造作這些事情呢?我們都要很清楚,了解大環境、大乾坤,了解小環境、小乾坤,心理的環境,我們全都要去體會、了解,這叫做「思惟修」。

  另外一個翻譯,叫做「靜慮」。要很清淨的心,靜寂清澄,要心很靜,好好來考慮一切。我們一般的人都是很快就衝動起來了,聽到什麼事情,歡喜的,就這樣得意忘形,不歡喜的,發瞋怒心,很快就衝動。菩薩不是這樣,就是要好好靜慮、思惟。所以,「心體寂靜」。心與我們的身體要常常很安靜、很穩定,不能有衝動,這也是禪的一類哦!所以叫做「擔柴運水無不是禪,舉手動足無不是禪,開口動舌無不是禪」,「禪」,這一字就是「思惟修」,就是「靜慮」,讓我們的心和我們的身,這樣很寂靜。

  所以「證於法性」,若能夠這樣,我們才有辦法去體會如來藏性,所有的這個法,它每一項,不論是人類、動物、生物、微生物、植物等等,這都有它的性存在,我們一定要很用心去體會。所以「通達法相」,這是什麼樣的相?一根柴乾枯了,但是乾了的型很美,他們就拿來佈置著。這是,本來是一棵樹,這棵樹本來是一顆種子,這過程很多,所以這樣,這麼多的過程,不知經過多久的時間,變成了一枝乾柴的形,我們感覺這樣是美的,就將它拿來桌上放著,叫做佈置。同樣的道理,所以說法性、法相,就叫做形相,都有它內涵的道理在。所以,「能審慮之義」。能夠細細去思考,去思惟裡面的道理,講淺的很淺,講深的很深。

經文簡釋:
「於剎那頃發菩提心」;明具德速證,於一剎那至促之頃,發於無上菩提之心。
此中於剎那頃,應下龍女成佛,謂時之促顯證之速也。

  所以,「於剎那頃,發菩提心」。自然他的心境就是這樣,因為這樣,才能夠這麼快就能夠發菩提心,因為心境很清楚,是非很分明,道理很透徹,所以,一點即通。所以「明具德速證」。這個「德」,這非常的具足,很透徹明朗,具足了他的德,所以這個「德」,這麼的具足,當然是無始劫一直修行過來,已經到現在,所以「速證」,就這樣。因為「德」都具足了,所以聽到法,馬上就能夠了解,這樣。「於一剎那」,就是很快,很短促的時間,這樣「發於無上菩提之心」,這樣很快,無上菩提心就發出來了。

  這中間的「剎那頃」,就是「應下」,這就是龍女,就是文殊菩薩說龍女她很快就成佛,當然這是在後面的經文。這「剎那頃」,是後面的經文,龍女很快就能夠成佛,就是時間很快速。她就是這樣很快就通達道理,所得到的道理,「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」。她辯才無礙,很快就能夠了解道理,也能夠很快就成佛,因為她已經得到「總持門」,所以這樣,她所有的法,很快就心這樣很清淨,所了解的,很快速不退,不退轉,所以「辯才無礙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」;其心證得,不退轉地,菩薩獲大辯才,於大小乘,種種諸法。隨眾生機,悉使通達,皆無疑礙,是為謂辯才無礙。

  「其心證得不退轉地」。因為她的心已經老早就是不退轉了,一念心起,就是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那就是那念心,開始那念心,剎那間的一念心,把握了,這就是永遠永遠沒有變動過的一念心。所以,「其心證得不退轉地」,這個心就不退轉了,剎那的一念心,這樣把握下來,沒有變動過,這樣一直很清淨過來,所以不退轉。「菩薩獲大辯才」,已經到菩薩等覺的程度,所以他會得到無礙辯才。因為道理都通達了,所以「於大小乘種種諸法,隨眾生機,悉使通達,皆無疑礙」。這些道理,都沒有疑,沒有障礙,這就是她的心境通達,這就是辯才無礙。

*此發心證果,不離一剎那,所謂:
一修一切修
一斷一切斷
一證一切證
如斬絲染色
 一剎那頃,能至菩提,豈存次第乎。

  意思就是說,發心一直到就是證果,「不離一剎那」。這心一發,就是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要把握當下那念心,就是那念心永遠保持,這個發心,就全都沒有變動,這樣不離一剎那。就是「一修一切修,一斷一切斷,一證一切證」,意思就是一理通,萬理徹,就「如斬絲染色」,就像那絲線牽纏著,他快斬亂麻,這樣就將它斬斷了。這個色,沒有被污染,若要將它染色,很快,但是不把它染色,就是很清淨。染色,也很快,只要那顏色放進鍋裡,你將它浸下去,再撈起來,就變色了。同樣的道理。所以「一斷一切斷,一證一切證」,只要我們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那一念心在,所以「一剎那頃,能至菩提,豈存次第乎?」不一定這樣,說這樣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我們開始接觸到的,那就是發大乘心、修大乘法,那就是開始修行,一切都修。

  總持門,「總一切法」,就是一切都修。斷除一切煩惱,再也不再染著了。「證」,了解了,證悟的道理永遠銘刻在心裡,這樣不斷累積起來,完全清淨,無障礙,這就是一念心的淨。所以大家用心去體會,了解道理,一理通,萬理徹。若只是在那裡論,論很多,煩了自己的心,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!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4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1/23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01/23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   2017/01/23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Empty周二 1月 24, 2017 7:37 pm

[ 2017年1月23日 上午 5:23] 農曆十二月廿六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
《法華經.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三四五)


1. 釋經文:【諸佛所說,甚深祕藏,悉能受持,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,於剎那頃,發菩提心,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。】


2. ★上人偈文(一):「罄筆難書盡,千佛之智德,甚深難測量,實深難思議,盡性相隱微,是宗旨微妙,諸佛智慧甚深微妙無量。」


3. 「千佛之智德」:盡世間所有的文字與筆墨,也寫不完佛的智德,因為千佛的智德甚深難測,又難思議,無法去思量。「智」就是智慧,「德」就是所走過、所修行,為人群付出。


4. 「智德」:學佛就是要這樣,凡夫的日常生活,我們也有做不完的事,佛陀生生世世,智慧是為眾生而付出,同樣也是算不盡、做不完的事,長久的付出累積而來的德行,叫做智德,從塵點劫、無量數,來來回回,很多很多。


5. 「甚深難測量,實深難思議」:佛陀的智慧是甚深,深難測量,一般凡夫來將它思惟或將思惟的來議論,你想的到的,我想到的,大家想到的,還是討論不完,實在是很深。


6. 「盡性相隱微,是宗旨微妙」:佛性應是人人本具,佛的清淨,那個性很隱藏;我們人人也本具真如本性,如來藏識,還是隱密。佛陀已經是去除煩惱,惑也完全沒有了,已將他的一切如來性相完全施教給眾生,我們凡夫要去探討我們所了解的,還是一樣非常的綿密,還是感覺很深,所以這是佛法的宗旨,很微妙。


7. 「盡性相隱微,是宗旨微妙」:看看現在,佛法也已經分很多的宗,密宗、顯宗、聖宗都有,但要如何將它分宗別門?要如何來探討、叫化?我們同樣還無法很清楚透徹。光要在文字'相探討佛的真如本性,真的很難,越論越多,越寫越寫不完,真的感覺很隱密,要如何用筆墨去形容呢?這麼微妙的宗旨要如何去探測與思意呢?


8. 「諸佛智慧甚深微妙無量」:天地宇宙所含有的真理,是人人本具的如來藏性,如來藏就是真如的本性,人人都有,但你光要用筆去形容、或用議論的來論佛所修行的過程、佛所為眾生付出、所得到那不可思議的法,愈論愈多,沒辦法體會。是要去身體力行,諸佛的智慧甚深微妙無量,是他身體力行去體會出來的,是累生累世不斷做來的,內修性,外行德,這若沒有自己去身體力行,沒辦法體會。


9. ★上人偈文(二):「衍生一義無盡,成就甚深未曾,有法隨宜所說,意趣難解總持,實相中道之理,群經莫及此經,微密甚深難思,若人依此勤修,一生可得頓證。」


10. 「衍生一義無盡」:光是用論的法,衍生一直寫,會愈寫愈多,愈論愈多,法會衍生出很多的道理,要將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說盡,會愈說愈多,一直湧現出來,一個道理就能去分析很多事情,說不完。道理一定要通,要深入心,道理若沒有入我們的心,就算寫很多、說很多、聽很多,自己還是無法體會到。


11. 「成就甚深未曾,有法隨宜所說」:真的是一個道理,我們就能說很多的事,道理只包含在一項「總持門」,就是陀羅尼門,佛法的重點就是在這,我們可以入這個門,了解這個法,這個善法可以庇蔭天下眾生。


12. 「一理通則萬理徹」:光一個地球就分為五大洲,不同人類、不同文化與習氣,語言是一個障礙,以一種語言講說佛法,無法通達讓人人都聽懂,還要用心去學、去翻譯,談何容易!只要一理能通,什麼樣的語言都能通;理若不通,就算是同樣的語言,法沒有入心,沒有入陀羅尼門,也是沒法度他。


13. 「盡性相隱微」:要發展一個文字,有它的道理,不同種的人類就發展各自的文字,道理很深,這個相,語文的型態不同、不同種的語言,形象,英文或者是法文,或是葡萄牙文,或很多種,文字外行人看起來,這到底是什麼文字啊?我們不知道,光是要讀這些文字相,我們就讀不完,這是光是說起來「相」,我們還在那個文字相打轉,這很難,「盡性相隱微」。性相,要發展一個文字,有他發展文字的道理,不同種的人類,不同種的人去發展他的文字。


14. 「文字」:我們中國字,中華文字很美,字形多種的變化,最早,象形字,甲文,用龜甲去卜等等,不斷衍生到現在看的文字,光是在這個文字相,就要去了解到古代的時代,要怎麼樣去表達出,人與人之間要互通達,我們的訊息,這個文字也是通達訊息,要如何去通達?


15. 「行蘊」:在古代時,時代的性相,一直衍生到現在,現在我們看的文字。在臺灣繁體的文,現在的人要簡單,要簡單就變成簡體文,在中國在流行,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印尼等等,現在在加拿大也是都流行簡體,懂中文的人就是用簡體字,這光是在文字的性相,隨著人性的轉變,也是這樣不斷都有它的道理存在。


16. 「形相不斷在變,但是道理永遠不變,佛智」:天下事不斷在變,但是道理是不變,形相不斷在變,但是道理永遠是不變,宗旨永遠不變,這就是佛智,人人真如本性都永遠不變,是凡夫性在變,習氣、性相在變,這是我們要分清楚的。


17. 「繁體文之美」:現在的人,習性在變,用文也在變,所以我們現在都一直堅持要用繁體文。很不容易,華文已經演變到繁體,我們過去在用,和臺灣現在在用,這是盡善盡美,它有它的形,有它的意,很能解釋。


18. 「國民漢字須知,大愛臺節目」:我們希望要將繁體字保持著,我現在也是拜託我們人文志業大愛臺他們,漢字的解釋,一臺首播:週日18:00 二臺首播:週日12:30 重播:週六16:00 週日02:10 。


19. 「衍生一義無盡」:將漢字解釋出來,一字多義,夠用很多去解釋。字形?文法?演變到我們現在的漢字,希望大家不要忘記我們現在漢字、華文這種很美的文化。


20. 「守住真善美」:過去這樣一直很多有智慧的人,為了通達訊息,就演變文字,語言也是一樣,慢慢來,現在一些年輕人在說的話,我們都聽不懂呢!他們的代名詞,和我們這時候,老一輩的人說的都不同,但是老一輩在說的話,很有道理啊!這是我們要守住,希望年輕人也要守住。這就是道理,將美要守住。說起來,這實在很綿密的事情。


21. 「總持門」:意思就是「總一切善」,凡事好的事情,我們都一定要守護住;「持一切法」,真實法,我們要好身體力行,去將它保護下來,甚至人類的苦難,不論他是什麼種族,佛法就是要來解除人間苦難,有形相的事的苦,我們要去為他解除;無形相的煩惱,我們要去為他開導。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。


22. 「意趣難解總持」:應很多不同的人,開出我們最真實的道理,艮千古而不變的道理。


23. 「成就甚深未曾,有法隨宜所說」,佛陀是隨著不同的人生,隨宜說法,隨他的根機去說法。


24. 「總持實相中道之理」:佛陀應世人間,不只是在中國,或是印度等等,天下任何一個地方,都有他人類的道理存在,這全都是佛、覺者、賢人,過去任何一個國家,都有他們的國家的賢人出現,自古以來天下之間,雖然語言文字不同,卻是賢人同樣那個真如本性,如來藏識,賢人還是到處都出現。同樣道理,我們要「總持實相中道之理」,中道的道理,其實是通徹天下都一樣。


25. 「中道之理,群經莫及此經,微密甚深難思」:此經指《法華經》,大乘法,中道道理,這部經真的是綿密。甚深,沒辦法測量,它的微密,真的是毫芒有乾坤,非常微細,用我們眼睛都還看不到。在空間的裡面有它無量數的微生物,這我們都看不到,這是很微密的事情,所以這種「微密甚深難思」。


26. 「若人依此勤修」:知道道理,因為人生壽命有限,大家不同方式去研究,所以有微生物學,就去專門去研究,這個平時看不到的,就發明了放大鏡、顯微鏡,還不夠,現在在解釋大宇宙最奧妙的不只是有原子,現在是「量子」,那是到底又是長成什麼樣呢?真的是很深,這在佛陀的時代,他就說出來了,「甚深微妙,難思難解」。甚深微密難思議,這是佛陀向人類這樣說的,確實是這樣。


27. 「若人依此勤修,一生可得頓證」:這豈有辦法?智積菩薩的懷疑就是這裡,已經是這麼的難思議,這麼的綿密難解,人很勤修,不知道要幾生世,才有辦法通徹了解,豈有辦法在海龍宮那裡教化,一個八歲的龍王女,她有辦法得以了解嗎?這是智積菩薩的疑問。其實不是智積菩薩的疑問,是我們眾生的疑問。


28. 佛陀就是在那個時間,智積菩薩要回去,了解智積菩薩和文殊菩薩,他們還能為眾生更深一層來打開更深一層要讓我們更了解,需要這兩位大菩薩,古來佛和古佛身邊的大菩薩來對談,所以非常的綿密難解的法,若沒有這樣的根機,大根機的大菩薩,沒辦法來問,也沒辦法來答,所以這是一個微,沒有人去為它啟開這個微細,所以佛就留下智積菩薩來與文殊菩薩見面來對答。


29. ★上人偈文(三):「闡揚一實乘法,中道之理,無有虛妄顛倒,若聖若凡,六道四生,性本不二,名一實諦。」


30. 「闡揚一實乘法,中道之理,無有虛妄顛倒」:有海宮浮現的千葉蓮花,開始有這樣問答的道理,讓大家真的能透徹了解,不要將佛法當作它只有在是說因果而已,不只是!因果是一個道理,但是因果是很深!不是像我們凡夫,將它拿來說「三世因果」,這種有時候會偏差,就迷惑了人心。所以要很用心,它的內容、道理要很清楚。


31. 「一實乘法中道之理無有虛妄顛倒」:不要顛倒,要很用心體會,佛法是甚深甚深,真實甚深,《無量義經》就是這樣說,知道是很深的法,是非常的綿密,毫芒有乾坤,真的是很深的道理,我們不能有虛妄顛倒亂想,好好為我們糾正,讓我們了解道理。


32. 「若聖若凡,六道四生,性本不二,名一實諦」:不論是聖人,諸佛菩薩,或是我們凡夫,人間,或者是六道。六道,「天、人、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」,包括四生「胎生、濕生、卵生、化生」,凡是有生命,性本不二,根本都是同樣,都有他的道理,如來藏性,真如本性,都有他的道理存在。


33. 為什麼會有濕生呢?天地之間,濕生的生物學也有很多,各種的生靈光是在水底,各種的生物都有不同。我們星期六,看到我們大愛臺的新聞,蚯蚓在地下,就能夠去分類,研究蚯蚓到底有幾種。才知道,光是蚯蚓就有分別很多種,我們看起來小小條的,一條一條,有大的、有小的,有很微細,他們也可以去解剖,解剖裡面的器官,實在很微妙。每種的生物,不論他多麼微細,他裡面都有他的器官,有活著的生命,他都有他生命中的構造不同,佛法包含到那麼微細。


34. 「六道四生,性本不二,名一實諦」:佛陀的智慧包含到那麼多,你們想,要如何來解釋?不可思議。其實每一樣(生物)都有他的靈性存在,這實在是時間要講很多,靈性,不同的生命形體有不同,真正他的靈性存在。


35. 昨天講的兩隻狗,狗伴能夠互相幫助,狗伴也互相相殺同樣也有,人類能互相幫助,也是互相相殺,世間一切生物類都是一樣。不同的生物,人也能救其他的動物,動物也能救人,我們很多動物在救人也有。所以靈性是通達的,我們應該要清楚了解。


36. ★複習經文:【文殊師利言:有娑竭羅龍王女,年始八歲,智慧利根,善知眾生諸根行業,得陀羅尼。


文殊菩薩就是把握時間,從海教化的型態開始講。前面經文說,龍王女才八歲而已,智慧就利根,所有眾生的不同根機與所行造的善惡業,這八歲的孩子都有辦法了解,因為她已經得到陀羅尼,已經得到佛法的總持門,全都了解了,總一切法、持一切善,她的心很清淨且單純。


37. ★釋譯經文【諸佛所說,甚深祕藏,悉能受持】:一切諸佛所說諸佛智慧,秘密之法藏。甚深秘藏,唯為佛與佛之境界,非凡常所可了知之法門悉能受持。


因為她已經得到陀羅尼,已經得到佛法的總持門,所以諸佛所說的,很深的道理,她都能了解,佛法裡的秘藏,她悉能受持。秘藏是指很深奧的佛法,很綿密的佛法她全都清楚了,不只是了解而已,她是已經身體力行了。


秘就是很深、很奧妙,密就是很微密,佛法都可以公開,不是秘密,因此要很清楚體會這裡所說的「秘密」,意思是甚深甚深,是人很難得了解的甚深奧妙的法,這樣真正微細微密的道理,她都很清楚了解。


這麼深奧的法,唯有佛與佛的境界才有辦法了解,非凡夫能夠了知,就算是到了頂覺菩薩,也還差一點才能了解,但是龍女也已經到了頂覺菩薩的程度了,這不是凡夫所能了解的,所以叫做「秘密之法藏」,唯有佛和佛之境界能透徹了解。


譬如人是透過眼睛看清楚很多事情與空間,但是佛不只看清楚一切的事項,也看透了空間裡的微生物,連微生物裡的器官也全都了解,差別就在這而已。所以唯有佛和佛的境界才有辦法體會到這麼微細透徹的境界,這不是普通人所能了解的。


38. 【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】:此明定慧具足,善能深入菩薩妙因斯滿,極果頓圓,於一切法悉能通達。


龍女已經能通達陀羅尼,她已經全都體會到了,體會到這些道理都深入心在禪定,禪定當中心不亂,才有辦法這麼明澈去體會,了達諸法。禪定的意思是很透徹了解,定慧具足,是多生累劫修來的行,戒、定、慧全都具足了。


「善能深入菩薩妙因斯滿」:所有深入的、非常微密的道理全都了解,菩薩六度萬行也全都圓滿,這叫做妙因,妙因就是菩薩行,已經到「極果頓圓」,是真正明利的智慧,很圓滿的慧,這就是她已經所得到的,所有的法她都能通達。


39. 『因能受持此甚深祕藏之《妙法華經》,故深入禪定=譯曰『思惟修』,思惟所對之境,而研習之義。新譯曰『靜慮者』,心體寂靜。證於法性,通達法相,能審慮之義。』


40. 「因能受持此甚深祕藏之《妙法華經》」:她已經能受持這部經,也行這部經的中道行,也就是菩薩道,這樣空有的道理都清楚了,在妙有中行菩薩道,就是《法華經》。


41. 「故深入禪定」,我們將禪定譯為「思惟修」,就是思惟所對之境,我們要以很清靜的心來面對境界,去研究出是為什麼有這樣的環境發生呢?為什麼有這樣的心境去造做這些事情呢?大環境的大乾坤、小乾坤的心理環境,我們都要去體會與了解。


禪定的另一個翻譯,叫做「靜慮」,靜寂清澄,心要很靜,來好好考慮一切。一般人都是很快就衝動了,聽見歡喜的事就得意忘形,聽到不喜歡的就發瞋怒心;菩薩就不是這樣,是好好靜慮、思惟。我們的身體與心,都要常常很安靜與穩定,不能有衝動,這也是禪的一類哦!「擔柴運水、舉手動足、開口動舌無不是禪」,「禪」一字,就是思惟修,就是靜慮,我們的心與身要很寂靜。


若能這樣,才有辦法體會「如來藏性」,所有的法,不論是人、動物、生物、植物或微生物等,都有它的性存在,我們一定要用心去體會。如一根柴乾枯了,但乾掉的型很美,所以他們就拿來佈置,它本來也是由一顆種子到一棵樹的過程,所以說法相,這都是叫做形象,都有它內涵的道理在,所以要能夠去細細思惟裡面的道理,講淺的很淺,講深的很深。


42. 【於剎那頃,發菩提心】:明具德速證。於一剎那至促之頃,發於無上菩提之心。此中於剎那頃,應下龍女成佛,謂時之促,顯證之速也。


因為心境很清楚,是非很分明,道理很透徹,所以才能一點就通,才能這麼快就發菩提心。德非常的具足,透徹明朗,是從無始結一直修行到現在,所以聽到法就能馬上了解,在一剎那的短促時間,就能發無上菩提心。


剎那頃就是「應下」,是文殊菩薩要說龍女很快就能成佛,她就是這樣很快通達道理,所得到的道理「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」,很快就能了解道理了,也很快就能成佛了,因為她的心很清淨,所以了解得很快速。


43.  【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】:其心證得不退轉地。菩薩獲大辯才,於大小乘種種諸法,隨眾生機,悉使通達,皆無疑礙,是為辯才無礙。


44. 她的心已經是不退轉了,一念心起,就是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;開始那念心,我們把握了,就是永遠沒有變動過的一念心。「其心證得不退轉地」,剎那的一念心把握住,沒有變動過,這樣一直很清淨過來,所以不退轉,已經到菩薩等覺的程度,所以他會得到無礙辯才。因為道理都通達了,這些道理都沒有疑,沒有障礙,她的心境通達,這就是辯才無礙。


45. 『此發心證果,不離一剎那,所謂一修一切修,一斷一切斷,一證一切證,如斬絲染色,一剎那頃,能至菩提,豈存次第乎?』


一發心,就是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若永遠持那念心,這個發心就全都沒有變動,這樣不離一剎那。「一修一切修,一斷一切斷,一證一切證」,意思是一理通萬裡徹,就像那絲線牽著、糾纏著,他快刀斬亂麻,就這樣將它斬斷。


46. 要染色很快,只要有顏色在鍋裡,將它浸下去再起來,就變色了,但不將它染色,就是很清淨。同樣道理,只要我們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那一念心在,我我們開始接觸到的,就不一定是小乘、中乘、大乘這樣的次第,所接觸到的,就是發大乘心、修大乘法,一切都修,總持門,持一切法,斷除一切煩惱,再也沒有染著了,永遠都是證悟的道理,永遠銘刻在心理,這樣不斷累積起來,完全清靜無障礙,這就是一念心的淨。大家要用心體會,了解道理,一理通,萬理徹,若只是在那論,論很多會煩了自己的心,所以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62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7/01/23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01/23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   2017/01/23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Empty周日 1月 29, 2017 9:25 am

薰法香心得札記(二○一七年一月二十三日星期一)
 
這是「一實乘法中道之理,無有虛妄顛倒」,不要顛倒了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,佛法是甚深甚深,真實甚深,《無量義經》就這樣說,我們就知道是很深的法,是非常的綿密,毫芒有乾坤,真的是很深的道理,所以我們不能讓我們有虛妄顛倒亂想,所以要將我們,好好為我們糾正,讓我們了解道理。
上人今天以研究蚯蚓為喻,將「真實甚深」講的很清楚,也提醒我們要深入佛法,不能有顛倒亂想。

 
行菩薩行,菩薩六度萬行,也全都圓滿,這叫做妙因。妙因,就是菩薩行全都圓滿了,已經到「極果頓圓」,極果了。非常明利的智慧,很圓滿的慧,這就是她已經所得到,於一切法悉令通達,所以,所有的法都能夠通達。
因能受持此甚深祕藏之妙法華經,故深入禪定,譯曰思惟修,思惟所對之境而研習之義。
新譯曰靜慮者,心體寂靜,證於法性,通達法相,能審慮之義。

 
我們對什麼樣的境界,我們都要用很清淨的心來面對境界,去研究出是為什麼有這樣的環境發生呢?是為什麼有這樣的心境去造作這些事情呢?我們都要很清楚,了解大環境、大乾坤,了解小環境、小乾坤,心理的環境,我們全都要去體會、了解,這叫做「思惟修」。
另外一個翻譯,叫做「靜慮」。要很清淨的心,靜寂清澄,要心很靜,好好來考慮一切。我們一般的人都是很快就衝動起來了,聽到什麼事情,歡喜的,就這樣得意忘形,不歡喜的,發瞋怒心,很快就衝動。菩薩不是這樣,就是要好好靜慮、思惟。所以,「心體寂靜」。
上人將思惟修與靜慮解釋得很清楚,這一段的開示給我很多的啟發。搭配EQ與腦神經學,我現在可以將三者串再一起了,感到很高興。
有修練思惟修是走轉念深這條路徑,沒修練是走初念淺這條路徑,比較衝動。
有修練,前額葉,側額葉,腦的新皮層會比較發達,沒修練的人不發達,就使用原始腦,走初念淺的路徑。
 
2017/01/23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1z735ky


2017/01/23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9zx98m


 
 
「於剎那頃,發菩提心」。自然他的心境就是這樣,因為這樣,才能夠這麼快就能夠發菩提心,因為心境很清楚,是非很分明,道理很透徹,所以,一點即通所以「明具德速證」。這個「德」,這非常的具足,很透徹明朗,具足了他的德,所以這個「德」,這麼的具足,當然是無始劫一直修行過來,已經到現在,所以「速證」,就這樣。因為「德」都具足了,所以聽到法,馬上就能夠了解,這樣。「於一剎那」,就是很快,很短促的時間,這樣「發於無上菩提之心」,這樣很快,無上菩提心就發出來了。
德具足了,無無名,無煩惱,無障礙,以物理學來講,電阻為零,就可以100%傳導,所以快速。一般人電阻甚至大到無法傳導,以此譬喻就通了。
 
透過上人的開示,讓我們可以了解到,龍女,得陀羅尼能總持一切法,菩薩六度萬行,也全都圓滿,成就妙因。又能夠很快速的發菩提心,當然能夠很快成就佛道。
 
今天的經文是「諸佛所說甚深祕藏,悉能受持。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,於剎那頃發菩提心,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。」聽完開示還不識很清楚,做完功課細細體會,才了然於心,感恩。
(最近,有很多新的專案,新的任務,作業有一點延遲,深感懺悔,但仍然堅持認真的寫,不可以馬虎,也不能懈怠,當勤精進,如救頭燃。)
 
 
 
罄筆難書盡,千佛之智德,
甚深難測量,實深難思議,
盡性相隱微,是宗旨微妙,
諸佛智慧甚,深微妙無量。

  要用心啊!其實用寫的實在文字也寫不完,寫不完千佛的智德,盡我們世間所有的文字,盡我們世間所有的筆墨,要來寫清楚佛的智德,很難很難啊!因為千佛他的智德甚深難測量。不只是深難測,還是難思議,沒有辦法則量,也實在很深,無法去將它思量,或者是用說的或者是來將它思考,佛的智德。智就是智慧;德是所走過、所修行,為人群所付出,這就是他的智德。我們學佛就是這樣,凡夫日常的生活,我們也有做不完的事情,佛陀生生世世,他的智慧為眾生而付出,同樣也是算不盡,做不完的事,所以這德行就是要長久累積,付出累積起來,這叫智德。很多很多,塵點劫,無量數,來來回回,所以是甚深,也實在是很深,甚深是難測,深難測量,實在是很深,所以叫我一般凡夫來思維,或者是思維了來議論,你想的、我想的,佛陀的智慧,你想得到的,我想得到的,大家都想得到,來將它討論,還是討論不完,實在是很深,所以叫做「實深難思議」。

  「盡性相隱微,是宗旨微妙」盡這個性,佛性應該是人人本具,但是佛陀清淨的那個性,就是很隱藏。我們人人也是本具,我們的如來藏識,我們的真如本性,還是很隱密。佛已經是完全去除煩惱,惑也全都沒有了,他已經將他的性相,所有一切如來性相,完全施教給眾生,雖然施教給眾生,我們眾生是凡夫,要去探討我們所了解的,還是一樣非常的綿密,還是覺得很深。所以這是佛法的宗旨,很微妙。看看我們現在,佛法之中也已經分很多宗派,密宗、顯宗、性宗(淨宗)都有,但是如何來將它分宗別門?如何來探討、教化,同樣我們還是無法很清楚透徹,總而言之,光只是在文字相,要去探討佛的真如本性,真的是很難,愈論愈多,愈寫愈寫不完,真的是感覺起來很隱密。這樣的隱密,要如何用筆墨去形容呢?這麼微妙的宗旨,要如何去探測,去思議呢?所以,這是很天然的本性。

  天地宇宙,其實,天地宇宙所含的真理,是我們人人本具的真如藏性,是人人都有,也是如來藏性,也是真如藏性。如來藏就是真如本性,這本來人人都有,但是,你要用筆去形容,光是用議論的,來論佛所修行的過程,佛所為眾生付出,所得到那個不可思議的法,光是用寫筆、口論,真的愈論愈多,沒辦法去體會,只是在寫和論和講這樣而已。我們就要去身體力行,這就是「諸佛智慧甚深微妙無量,他是身體力行去體會出來的,去了解,要累生累世,不斷不斷這樣做來的,這個「德」,內修性;外行德。若沒自己去身體力行,無法去體會。所以說,光是用論的法,衍生一直寫,愈寫愈多,愈論愈多,所以愈覺得佛德,我們要說的法,會這樣衍生出很多的道理,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,我們人人本性的真如,這要將它說到盡,愈說會愈多。所以衍生,就是不斷,一直一直湧現出來。

衍生一義無盡,成就甚深未曾,有法隨宜所說,
意趣難解總持,實相中道之理,群經莫及此經,
微密甚深難思,若人依此勤修,一生可得頓證。


所以「衍生一義無盡」。你光是說「一義」,一個道理,就能去分析很多很多的事情,說不完。所以我們昨天說過,道理若一理通,則萬理徹,道理一定要通,深入我們的心,我們若不通徹,道理若不入我們的心,你就算是寫很多、說很多、聽很多,自己還是沒有體會到。所以我們要「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隨宜所說,意趣難解」,真的是一個道理,我們就能說很多的事,這道理,只包含在一項「總持門」。昨天我們有說過了,陀羅尼門,就是總持門,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。佛法,它的重點就是在這裡,就是「陀羅尼門」。我們能入這門,了解這個法,法善,這善法能夠庇蔭天下眾生。

  前面我們也說過,光是在一個地球,分為五大洲,人類有多少呢?不同的人類、不同的文化,不同的人、不同的習氣,用這樣來譬喻,應該我們就知道要如何去適應眾生。語言,是不是障礙呢?是啊!語言是一種障礙,講說佛法,用一個語言,無法通達,人人都聽得懂,還要用心去學,學來的、要翻譯的,談何容易啊!其實,只要他一理若通,什麼樣的語言都通;理若不通,就算懂相同的語言,法沒有入心,陀羅尼門沒有入,你就算是一種語言,能通達一切,聽很懂,但是理不通,還是沒辦法,無法去度他。

  總而言之,道理很深,這個相,語文的型態,不同種的語言形象,英文或者是法文,或者是葡萄牙文,或者是…很多種,文字的外形人看起來,這到底是什麼文字啊?我們不知道,光是要讀這些文字相,我們就讀不完。這光是說起來,「相」,「罄筆難書」,剛才我們說過了,我們還是在那個文字相上打轉,這很難,「盡性相隱微」。其實這個性相,要發展一個文字,有他發展文字的道理,不同人種,所以有不同種的人去發展他的文字。我們中國的字,就是中華的文字,很美,在我們來分析,字形多種變化,最早最早是象形文字,甲骨文,用龜甲去刻等等,這樣不斷衍生衍生,衍生到現在我們看的文字,光是在這文字相,我們就要去了解到古代的時代,要如何去表達出了人與人之間要互通達,我們的訊息,這文字也是通達訊息,要如何去通達?

  在他們古代的時候,那個時代的性相,一直衍生到現在,我們人人,現在看的文字,在台灣用繁體文,現在的人要簡單,就變成了簡體文,簡體文不只是在中國流行,馬來西亞、菲律賓、印尼等等,甚至是在加拿大也是都流行用簡體文,懂中文的人,就是用簡體字,這光是在文字的性相,隨著人性的轉變,也是這樣不斷都有它的道理存在。所以說起來,天下事不斷在變,但是道理不變,它的形相一直不斷在變,但是道理永遠是不變,宗旨永遠不變,這就是佛智,我們人人的真如本性都永遠不變,是凡夫性在變,所以性相在變,這是習氣、性相這樣在變。若是真如本性,那個真如性是不變,這是我們要分清楚的。否則現在的人,真的是習性在變,所以用文也在變,我們現在都一直堅持說,要用繁體文。很不容易,華文已經演變到這個繁體,我們過去在用的,跟台灣現在在用的,已是盡善盡美,有它的形,有它的意,能夠去解釋。

  所以現在我們就是希望要如何將它保持著,我們的人文志業,大愛台,我現在也是拜託他們說,漢字的解釋,現在在每星期天,就是有一個時段,將漢字解釋出來,一個字能夠用很多意義去解釋,這個字過去是什麼形?什麼樣的文法?演變到現在的漢字。希望大家不要忘了我們現在的漢字、華文,這種很美的文化。所以說,文化是這樣,我們若能夠讓它人文完全,是適應我們人文,通達道理,我們要將它留下來,不要一直淡化掉這麼美的人文。這是過去,一直有很多很有智慧的人,為了通達訊息,所以他們就演變成文字。語言也是一樣,漸漸地,現在一些年輕人在說的話,我們都聽不懂,他們有他們的代名詞,與老一輩所說的,都不一樣,但是,老一輩在說的話,很有道理啊!這是我們要守住,希望年輕人也是要守住。這就是道理,我們對美的,還是要守住。所以說起來,這實在是很綿密的事情。

  「總持門」,意思就是「總一切法」,凡是好的事,我們都一定要守護住;「持一切善」,真實法,我們要好好身體力行,去將它保護下來,甚至人類的苦難,不論他是什麼種族,佛法就是要來解除人間苦難,有形相的事的苦,我們要去解除,無形相的煩惱,我們要為他開導。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標,要去應很多很多不同的人。但是,開導出了我們最真實的道理,亙千古而不變的道理,我們就是「意趣難解總持」。佛陀這樣「成就甚深未曾有法」,但是隨著不同的人生,隨宜說法,隨他的根機去說法,佛陀應世人間,不只是在中國,或者是在印度,總而言之,天下任何一地方,就有他人類的道理存在,這都是佛、覺者、賢人,過去任何一個國家,都有他們國家的賢人出現,這都是自古以來天下之間,雖然語言文字不同,但是賢人同樣那個真如本性,這如來藏識,這賢人還是到處都出現。

  同樣的道理,所以我們要「總持實相中道之理」,這中道的道理,其實是通徹天下,全都一樣。《法華經》,大乘法,這中道的道理就是在《法華經》之中,所以「中道之理,群經莫及」,此經,那就是指《法華經》,是「微密甚深難思」。這部經真的是微密,幾天前,我們也說過了,甚深,沒辦法去測量,它的微密,真的是毫芒有乾坤,非常的微細,在這麼微細,這麼小,真的是看不到,用我們的眼睛來看,一切都在空間,在空間裡面有它無量數的微生物,這我們都看不到,這是很微密的事,所以這種「微密甚深難思」。所以「若人依此勤修」,我們知道這個道理,各人,因為人生壽命有限,大家用不同的方式去研究,所以有微生物學,就專門去研究,這個平時看不到的,就發明了顯微鏡;放大鏡不夠,就用顯微鏡,顯微鏡現在又不夠。現在在解釋大宇宙最奧妙的,不是只有原子,現在是量子,那到底又是長成什麼樣呢?真的是很深,這在佛陀的時代,他就說出來了,「甚深微妙,難思難解」。這甚深微密難思議,這是佛陀向人類這樣說的,確實是這樣。

  所以若是人,「若人依此勤修,一生可得頓證」。這豈有辦法?智積菩薩他的懷疑就是這裡,已經是這麼的難思議,這麼的綿密難解,人很勤修啊,不知道要幾生世才有辦法通徹了解,豈有辦法在海龍宮那裡教化,這樣一個八歲的龍王女,她有辦法這樣了解嗎?這是智積菩薩他的疑問。其實不是智積菩薩的疑問,是我們眾生的疑問。佛陀就是在那個時間,智積菩薩要回去,了解智積菩薩和文殊菩薩,他們還能為眾生更深一層來打開更深一層,要讓我們更了解,需要這兩位大菩薩,古來佛和古佛身邊的大菩薩來對談,這非常微密難解的法,若沒有這樣大根機的大菩薩,沒辦法來問,也沒辦法來答,所以這是一個微,沒有人去為它啟開這個微細,所以佛他就留著智積菩薩來與文殊菩薩見面來對答。

闡揚一實乘法中道之理無有虛妄顛倒,若聖若凡,六道四生,性本不二,名一實諦。

  所以有海宮浮現的千葉蓮花,開始有這樣問答的道理,這莫非就是「闡揚一實乘法中道之理,無有虛妄顛倒」,要讓我們大家真正能透徹了解,不要將佛法當作是它是只有在說因果而已,不只是哦!因果是一個道理,但是因果是很深呢!不是像我們凡夫將它拿來說「三世因果」,這種有時候會偏差,就迷惑了人心。所以,我們要很用心,它的內容、道理,要很清楚。這是「一實乘法中道之理,無有虛妄顛倒」,不要顛倒了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,佛法是甚深甚深,真實甚深,《無量義經》就這樣說,我們就知道是很深的法,是非常的綿密,毫芒有乾坤,真的是很深的道理,所以我們不能讓我們有虛妄顛倒亂想,所以要將我們,好好為我們糾正,讓我們了解道理。

  所以「若聖若凡,六道四生,性本不二,名一實諦」。不論是聖人,那就是諸佛菩薩,或者是我們凡夫,人間,或者是六道。「六道」,天、人、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包括「四生」,胎生、濕生、卵生、化生,凡是有生命,這個性本不二,它根本都是同一樣,都有他的道理。如來藏性,真如本性,都有他的道理存在。為什麼會有「濕生」呢?天地之間,濕生的生物學也還很多,各種生靈,光是在水底,各種生物都有不同。我們星期六,看到大愛台的新聞,看,蚯蚓,只是蚯蚓,在地下,他就能去分類,研究蚯蚓到底有幾種。才知道,光是蚯蚓就有分別很多種。我們看起來小小一條一條,有大的、有小的,有很微細,他們也可以去解剖,解剖裡面的器官,實在很微妙。

  所以說起來,每一種生物,不論牠有多麼微細,牠裡面都有牠的器官,有活著的生命,牠都有牠生命中的構造不同,佛法包含得那麼的微細。所以說「六道四生,性本不二,名一實諦」,這是佛陀的智慧,包含得那麼的多,你們想,要如何來解釋?不可思議。其實每一樣生物都有他的靈性存在,這實在是.若要講時間要很多。靈性,不同的生命形體有不同,真正他的靈性存在。昨天講的兩隻狗,狗伴能夠互相幫助,但狗伴也會互相相殺,同樣也有。人類能互相幫助,也能互相相殺,世間一切生物類都一樣。不同的生物,人也能救其他的動物,動物也能救人,我們有很多動物在救人,也是有。所以靈性是通達的,我們應該要清楚了解。所以文殊菩薩他就把握這個時間,他就從海龍宮教化的形態拿出來講。所以前面的文這樣講,

經文:「文殊師利言,有娑竭羅龍王女,年始八歲,智慧利根,善知眾生,諸根行業,得陀羅尼。」

  就是龍王女才八歲而已,她的智慧就利根,善知眾生諸根行業,所有的眾生的諸根,不同的根機,所造的善惡業,八歲的孩子就有辦法了解,是因為她已經有得到陀羅尼。這是八歲的龍女,已經有得陀羅尼,就是已經得到佛法的總持門,全都了解了,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,所以她的心很清淨而單純,這就是龍女她已經所得的。下面再接下來這段文說,

經文:「諸佛所說甚深祕藏,悉能受持。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,於剎那頃發菩提心,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諸佛所說甚深祕藏,悉能受持」;一切諸佛所說,諸佛智慧,秘密之法藏。甚深秘藏,唯為佛與佛之境界。非凡常所可了知之法門,悉能受持。

  因為她已經得到陀羅尼,就是佛法的總持門,已經得到了,所以諸佛所說很深的道理,她全都能了解了,佛法裡面的秘藏,就悉能受持。秘藏,不是秘密,是很深奧的佛法。很綿密的佛法,她全都清楚了,因為她不只是知道,她是受持,已經都身體力行了,不是了解而已,是身體力行。所以「一切諸佛所說諸佛智慧,祕密之法藏」。就是很深很奧妙,密,就是很微密,這種的法。佛法都可以公開,不是祕密,所以這個地方的「秘密」,我們應該要很清楚去體會,意思是「甚深甚深」,人很難得了解,這種甚深奧妙的法,真正微細、微密的這種道理,她都清楚。這個法藏,藏在很深的裡面,所以她全都了解。

  「甚深秘藏,唯為佛與佛之境界,凡常所可了知之法門」。因為這麼深奧的法,唯有佛和佛的境界,才有辦法了解,這不是凡夫能夠了知,就是菩薩,到等覺菩薩,還差一點點才有辦法了解。但是,龍女也已經到達等覺菩薩的這個程度了,不是我們凡夫能夠了解的,所以叫做「秘密之法藏」,唯有佛與佛能夠透徹了解。就像我們人,眼睛看的空間,這都沒有什麼,但是很多事情,看清楚了,但是佛不只是全都看清楚一切事項,他也看透了空間裡面的微生物,不只是空間裡面的微生物,微生物裡面的器官,全都了解了,這差別就是在這裡而已。所以,佛與佛有辦法去體會到這麼微細,這麼透徹,這麼清楚的境界,這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了解的。但是,龍女就是到等覺菩薩這個境界,就是差那一點點,那個微生物的器官,如剛才說過的蚯蚓,都同樣在土裡,同一個名稱,但有很多種類型,不同的器官,他們的生態,這實在是很奧秘。但是,龍女就是到達這等覺菩薩的境界了。

經文簡釋:
「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」;此明定慧具足,善能深入菩薩,妙因斯滿,極果頃圓,於一切法,悉能通達。

  所以「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」。龍女她已經能夠通達陀羅尼,所以她已經全都體會到了,體會到這些道理,都深入心在禪定當中,心不亂,才有辦法那麼明澈去體會,所以了達諸法。「禪定」的意思就是說,很透徹了解,定慧具足。要定慧具足,當然是戒,戒、定、慧,這已經多生累劫修來的行,這個戒、定、慧,都具足了。「善能深入菩薩妙因斯滿」,所有深入,非常的微細,微密的道理全都了解,這些全都了解,所以,「斯」就是全部,所有的道理,全都很滿足,很多了,圓滿了。行菩薩行,菩薩六度萬行,也全都圓滿,這叫做妙因。妙因,就是菩薩行全都圓滿了,已經到「極果頓圓」,極果了,非常明利的智慧,很圓滿的慧,這就是她已經所得到,於一切法悉令通達,所以,所有的法都能夠通達。

因能受持此甚深祕藏之妙法華經,故深入禪定,譯曰思惟修,思惟所對之境而研習之義。

新譯曰靜慮者,心體寂靜,證於法性,通達法相,能審慮之義。

  「因能受持此甚深祕藏之妙法華經」,是因為她已經能受持這部經,也行這部經的中道行,就是菩薩道,這樣「空」、「有」的道理,都清楚了,在「妙有」中行菩薩道,就是《法華經》。「故深入禪定」,其實,「禪定」,將它翻譯為「思惟修」,我們過去也有一段很長的時間,一直在解釋「思惟修」。「思惟修」,思惟所對之境。我們對什麼樣的境界,我們都要用很清淨的心來面對境界,去研究出是為什麼有這樣的環境發生呢?是為什麼有這樣的心境去造作這些事情呢?我們都要很清楚,了解大環境、大乾坤,了解小環境、小乾坤,心理的環境,我們全都要去體會、了解,這叫做「思惟修」。

  另外一個翻譯,叫做「靜慮」。要很清淨的心,靜寂清澄,要心很靜,好好來考慮一切。我們一般的人都是很快就衝動起來了,聽到什麼事情,歡喜的,就這樣得意忘形,不歡喜的,發瞋怒心,很快就衝動。菩薩不是這樣,就是要好好靜慮、思惟。所以,「心體寂靜」。心與我們的身體要常常很安靜、很穩定,不能有衝動,這也是禪的一類哦!所以叫做「擔柴運水無不是禪,舉手動足無不是禪,開口動舌無不是禪」,「禪」,這一字就是「思惟修」,就是「靜慮」,讓我們的心和我們的身,這樣很寂靜。

  所以「證於法性」,若能夠這樣,我們才有辦法去體會如來藏性,所有的這個法,它每一項,不論是人類、動物、生物、微生物、植物等等,這都有它的性存在,我們一定要很用心去體會。所以「通達法相」,這是什麼樣的相?一根柴乾枯了,但是乾了的型很美,他們就拿來佈置著。這是,本來是一棵樹,這棵樹本來是一顆種子,這過程很多,所以這樣,這麼多的過程,不知經過多久的時間,變成了一枝乾柴的形,我們感覺這樣是美的,就將它拿來桌上放著,叫做佈置。同樣的道理,所以說法性、法相,就叫做形相,都有它內涵的道理在。所以,「能審慮之義」。能夠細細去思考,去思惟裡面的道理,講淺的很淺,講深的很深。

經文簡釋:
「於剎那頃發菩提心」;明具德速證,於一剎那至促之頃,發於無上菩提之心。
此中於剎那頃,應下龍女成佛,謂時之促顯證之速也。

  所以,「於剎那頃,發菩提心」。自然他的心境就是這樣,因為這樣,才能夠這麼快就能夠發菩提心,因為心境很清楚,是非很分明,道理很透徹,所以,一點即通。所以「明具德速證」。這個「德」,這非常的具足,很透徹明朗,具足了他的德,所以這個「德」,這麼的具足,當然是無始劫一直修行過來,已經到現在,所以「速證」,就這樣。因為「德」都具足了,所以聽到法,馬上就能夠了解,這樣。「於一剎那」,就是很快,很短促的時間,這樣「發於無上菩提之心」,這樣很快,無上菩提心就發出來了。

  這中間的「剎那頃」,就是「應下」,這就是龍女,就是文殊菩薩說龍女她很快就成佛,當然這是在後面的經文。這「剎那頃」,是後面的經文,龍女很快就能夠成佛,就是時間很快速。她就是這樣很快就通達道理,所得到的道理,「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」。她辯才無礙,很快就能夠了解道理,也能夠很快就成佛,因為她已經得到「總持門」,所以這樣,她所有的法,很快就心這樣很清淨,所了解的,很快速不退,不退轉,所以「辯才無礙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」;其心證得,不退轉地,菩薩獲大辯才,於大小乘,種種諸法。隨眾生機,悉使通達,皆無疑礙,是為謂辯才無礙。

  「其心證得不退轉地」。因為她的心已經老早就是不退轉了,一念心起,就是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那就是那念心,開始那念心,剎那間的一念心,把握了,這就是永遠永遠沒有變動過的一念心。所以,「其心證得不退轉地」,這個心就不退轉了,剎那的一念心,這樣把握下來,沒有變動過,這樣一直很清淨過來,所以不退轉。「菩薩獲大辯才」,已經到菩薩等覺的程度,所以他會得到無礙辯才。因為道理都通達了,所以「於大小乘種種諸法,隨眾生機,悉使通達,皆無疑礙」。這些道理,都沒有疑,沒有障礙,這就是她的心境通達,這就是辯才無礙。

*此發心證果,不離一剎那,所謂:
一修一切修
一斷一切斷
一證一切證
如斬絲染色
 一剎那頃,能至菩提,豈存次第乎。

  意思就是說,發心一直到就是證果,「不離一剎那」。這心一發,就是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要把握當下那念心,就是那念心永遠保持,這個發心,就全都沒有變動,這樣不離一剎那。就是「一修一切修,一斷一切斷,一證一切證」,意思就是一理通,萬理徹,就「如斬絲染色」,就像那絲線牽纏著,他快斬亂麻,這樣就將它斬斷了。這個色,沒有被污染,若要將它染色,很快,但是不把它染色,就是很清淨。染色,也很快,只要那顏色放進鍋裡,你將它浸下去,再撈起來,就變色了。同樣的道理。所以「一斷一切斷,一證一切證」,只要我們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那一念心在,所以「一剎那頃,能至菩提,豈存次第乎?」不一定這樣,說這樣小乘、中乘、大乘,我們開始接觸到的,那就是發大乘心、修大乘法,那就是開始修行,一切都修。

  總持門,「總一切法」,就是一切都修。斷除一切煩惱,再也不再染著了。「證」,了解了,證悟的道理永遠銘刻在心裡,這樣不斷累積起來,完全清淨,無障礙,這就是一念心的淨。所以大家用心去體會,了解道理,一理通,萬理徹。若只是在那裡論,論很多,煩了自己的心,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!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
 
 

高明智(惟智)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7/01/23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