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0124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

向下 
3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eyeofstorms
師子勇猛心
師子勇猛心
eyeofstorms


文章總數 : 75
來自 : 台北 新店
威望 : 28
注冊日期 : 2011-02-06

20170124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0124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   20170124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Empty周二 1月 24, 2017 4:27 pm

2017012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 
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  

慈悲濟物,仁讓克己,復禮為仁,
和則處物不違諦理,堪為典範;
有此妙行,立地成佛,得至菩提,
此中於剎那頃明具德,速證之。

  了解吧,慈悲濟物,仁讓克己復禮就是仁。「仁者,人也」,做人不要離開這個「仁」字,我們的人和愛的心一定要會合,我們要對人「讓」,我們寧可克己,都不要去虧損他人,這就是我們做人的根本。禮節是我們做人很重要,我們要會謙讓,所以這是禮。所以「復禮為仁」,對人有這樣,有謙讓,我們懂得自己退一步,守禮節,這就是仁人,人有這樣的仁德,這就是我們要學的。孔夫子不就是注重的五個字「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。」孔夫子他的德就是這五字,很溫和、很善良,對自己很克己,謙,很謙卑,對人都先讓。「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」,這事事都是尊重別人。這是很重要,我們學的也是要學這樣。這就是禮節,也就是道理,道理我們不能離開了「仁讓、克己、復禮」。我們若離開這些道理,就不像人了,所以「仁者,人也」。人就是這個「仁」字,這就是我們做人會成功的方向。

  所以「和」,人就是要和,人與人之間要和。道理、世界、人類都要有這個調和,有調和,事與理能可以會合起來,很順利,這也要是「和」;天下要能平安,同樣要四大調和;我們身體要健康,同樣也是要四大調和。一個「和」字,我們人與人之間也要彼此和諧,這樣才沒有人禍發生,才沒有世間的問題、社會問題、家庭問題,這些的種種問題,都起於「不和」,這個「和」字是多麼重要啊!所以「和則處物不違」。我們若要和,就是要慈悲濟物,仁讓,克己,復禮,有這個「仁」字,這些事情做到了,我們的修養有做到,自然我們就和。天下道理都是要這樣,所以「和則處物不違諦理」,我們所在做的事情,道理,人、事、物,我們都不違背,這是我們釋迦佛教導我們,教我們要「慈悲濟物」,孔夫子教的「仁讓、克己、復禮」,這不就是同樣就是要我們一個「和」。那「和則處物不違諦理」,人、物之間,人與人之間,人與動物之間,這個世間道理之間都沒有違背,這就是諦理,不會去違背了真理,若這樣就「堪為典範」。人生要做人的「典範」,我們一般的人說「模範」,這就是要有依教奉行,有順道理而行道,這樣自然就是人間的典範。

  所以「有此妙行立地成佛」,我們若有這樣的妙行。這個「妙行」,「六度萬行」,「六度」,大家都知道了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就是菩薩道,收攝過來,就是的六種的方法,展開呢!是萬萬種的方法,要去適應眾生各不相同的習性,各不相同的文化,各不相同的人類、種族、宗教等等,這我們要用很大的修養。這個「六度」之中,「慈悲濟物,仁讓克己,復禮為仁」,這些事情全都包含在裡面,在六度之中,還有很多很多的名詞。

  看,眾生是什麼樣的行為,我們要去適應,適應他所需要的,他的行為是善,我們要怎麼樣引導他入佛法中,接受到佛法,引導他走入菩薩道,菩薩還能廣度眾生,從小乘善引入大乘法,這也是度化的一類。眾生惡,惡是千千萬萬種,你就要千千萬萬種的方法去適應他,他不好的習氣到底什麼樣?不好的行為是什麼方向?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?這是很重要。所以「六度萬行」,這種的「行」,一定含著甚深微妙法,你要去適應眾生,無量數,就要用無量數的方法,所以這就是「有此妙行」。這個「妙行」是這樣微密,眾生很多很多的習氣,我們就要用很多很多無量,那個微密的方法去接近他,這叫做「妙行」。菩薩的因行,妙行,這樣累積,一直到了因緣成熟,「立地成佛,得成得至菩提」。

  最近我們都一直跟大家這樣說,「六度萬行」,不要去放棄了微小的善,所以「毫芒有乾坤,粒米藏日月」,粒米中有日月,一粒米中都能包含日月,毫芒之中就是有乾坤在。這是很真實的道理,我們就是要不斷累積,小善不放棄,非常微細的道理,我們要深入。所以「有此妙行,立地成佛,得至菩提」。我們要學佛一直累積累積,累積到這個道理這麼的微細,還能應用含蓋在天地宇宙之間,這就是要學佛最重要的。所以一直要到「有此妙行,立地成佛,得至菩提」,這個覺,我們已經都覺悟了,才有辦法真正道理含蓋清楚。這裡面「於剎那頃」,在已經因緣都成熟了,在真正綿密的道理中,「此中於剎那頃明具德」,就是綿密的道理都會合,毫芒乾坤、天地宇宙,所有這個「妙行」,我們全都已經通達,我們都走過了。

  所以「此中於剎那頃明具德,速證之」,自然在那個剎那間通達明了了,具足德行,所以可以在很快速的時間內,就能證得。我們很多事情,平時我們想:「這事情到底是怎麼樣?要怎麼做呢?」好像讓我們傷腦筋好幾天,想不通,突然間,不一定一個孩子來,一個動作,我們恍然大悟,原來是這麼簡單,就是這樣而已。或者是其中一句話,了解了。自古以來,有多少賢人,過去也是很多道理不通,忽然間,聽到一個聲音,這樣忽然間覺醒起來,道理在這裡,我一直就想不通,原來物與物之間這樣一接觸,響出了這個聲音,這就是物理,(現場有蓮花椅經架掉落聲)有覺悟嗎?這就是,就是忽然間,無常、忽然,這想不通的事情,它突然間這樣讓我們體會到。

  總而言之,「信」,我們要相信,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增長一切諸善法」。我們若有信,我們深入,不怕佛法到底有多長、多遠,佛法,佛陀是很誠懇這樣跟我們說,成佛就是要從信入,從慈善門要攝受,再總持,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,不怕久,芸芸眾生,累生世你要去投入,我們要相信佛陀所說法。就像是宇宙的道理,宇宙這麼的開…開闊,宇宙包含著萬物,有粗、有細。粗的,山河、大地、大海,這我們看得到,大海遼闊,山就很崇高,這是我們都看得到。那微細的東西,細得像是微塵,微塵又不像我們地球上的微塵,微塵,地球的微塵是這樣很細。在沙漠中,風一吹,我們只知道塵霾,這個塵霾就是沙土這樣在飛,而我們看的,是只有整片霧霧的,其實整片霧霧的是有多少的塵,但是我們看不到,有一粒粒的沙,我們看不到,但是整個揚起來,就是這樣霧茫茫。

  其實,還有宇宙塵。我們所知道的是地球的塵埃,時間一久,桌上沒擦,摸起來沙沙的,什麼時候沙進來我們的桌子上面呢?土地塵沙什麼時候進來,我們不知道!但是這還不夠細,還有宇宙塵。地球的塵埃與宇宙塵埃是不同,因為我們的時間也不同,我們地球的時間繞著太陽走,所以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;太陽也有在轉,我們是在太陽系裡面,太陽也有在轉,太陽轉在宇宙中,它轉一圈,宇宙年是我們地球約二十億年。所以佛陀跟我們說塵點劫或者是大劫、小劫、劫波、長劫,長時間。

  佛說,人壽十歲,就是過一百年加一歲,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,為一增劫。其實地球轉在太陽系,太陽轉在宇宙銀河系之中,它轉一圈約二十億地球年,這叫做「宇宙年」,我們在轉的叫做「地球年」。所以佛陀對我們說,「劫」,長時間,有時候我們會不相信,「真的嗎?時間這麼長!」有時長到人壽有八萬四千歲。啊!但是是一百年,八萬四千歲之後,一百年減一歲,是因為人類道德敗壞了,所以人類的歲數會減少了。這樣過一百年減一歲,減一歲,一直減到人壽十歲,為一減劫。若到人壽十歲,就是地球人類已經一直絕滅了,不是大家平均,不是大家都活到十歲,也有三五十歲的,也有六七十歲的,但是多數都是很快就夭折,是天災、是人禍,或者是一生出來,命不俱全。這種人的苦難愈來是愈密切,愈多哦!這就是人類的歲數平均。

  古時仁德、道德全都很俱全,人很善良,一切眾生都自然生、自然死,這時候,不是啊,天災、人禍,人類與人類中間不調和,造成人禍。每一次人禍發生,尤其是愈來人類愈發展武器,愈是可怕;再者人類在傷殺動物,這讓生命不斷這樣減少。所以不是自然生,不是自然死,一直到達人類就是這樣道德一直一直衰敗下去,所以就是每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人壽十歲。這當中,一直減下來,所以我們這幾千年來,有歷史以來,我們所知道的,天下不曾有真正的和平的時間有多長久,就是不斷你搶我奪,很多歷史幾千年就是這樣一直傷殺下來。看看,佛在世時,連修行的團隊裡面,提婆達多,都有起這樣的心,可見那個的時代,佛陀也常常說,過去生中有這樣的國家,這樣國與國之間的戰爭,可見佛陀的時代,在說他過去的因果觀念。

  他所說的,人壽就已經一直在減劫中,所以一直發生人與人之間,因緣果報,善惡中間的問題就是一直出來,因為這樣,所以修行者才必定要愈來人間,這就是佛陀所講《本生經》或者是與弟子的《因緣經》,裡面都有過去的因緣,善惡的問題很大。所以佛陀用很耐心說給我們知道,長久長久的時間,他的時代,不是說,「你信我,你就得救了」,還是因緣果報啊!得救的是我們的慧命,不是我們的生命。我們了解道理,道理入心來,我們就開始要好好修行。所以我們人類在宇宙間,地球,太陽系中間的一顆地球,我們的生命實在是很微末。你看太陽系,還有在太陽系裡面的星球,它(海王星)繞太陽一圈就有一百六十幾年,而我們繞一圈才三百六十五天,是我們的一年,所以說起來,同在太陽系裡面的星球,年都不同,何況太陽本身它這樣繞銀河系中心一圈是地球的約二十億年。可見佛陀在說的「劫」,這個塵點劫的時間,我們一定要相信,現在科學讓我們能夠了解,宇宙系統,我們應該要相信。

信為道元功德母,增長一切諸善法;
除滅一切諸疑惑,示現開發無上道。
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,以信為本。

  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科學愈發達,愈證明佛陀的誠正信實,在教育我們,就是用道理讓我們知道,不是說,「你信佛,你就能夠全都得救,永生」,沒辦法呢!我們,佛陀只要讓我們知道,我們永恆的就是真如本性,是慧命、是道理,這就是我們要相信佛的教法。所以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很多很多的道理全都是要從「信」起,深心地信仰佛陀所說的法。「除滅一切諸疑惑」。我們一定不要再有疑了,「疑」是浪費光陰,不要疑,要相信佛法,相信這樣跟大家分析過了,應該還要更相信。所以「示現開發無上道」,我們若能相信,這宇宙、地球間的道理,我們就愈來愈清楚,要不然誰知道地球和太陽的運轉時間呢?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

  佛陀既然說時間,為了要知道時間,就要很用心去找。原來科學家已經將這個宇宙年,他們推測出來了,就是用太陽,因為我們的地球在這個宇宙之中的一小角落而已,我們人類就是和這個太陽有關係,所以依著太陽公轉、自轉,就是只有在一角落在轉而已。但是太陽這樣轉,宇宙年,那就是那麼長,示現出了宇宙的道理是這樣,這樣也才一角落而已,一點點。因為葉教授(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葉永烜教授)來拿一張宇宙圖,是比這張桌子還大張,在面前,我就說:「我們地球在哪裡?」他就向我比這一小角落,「這裡啦。」「這樣,我們的宇宙有多大?」「這麼大。」「太陽呢?」「太陽,就在這裡。」「這一點點。」他說:「這張圖裡面很多太陽哦!屬於我們地球的太陽,就是這樣在這裡。」

  可見人類是多麼渺小,太陽系有這麼多的行星,還有星河,你想,這麼的渺小的人生,卻是我們的欲念那麼大。很大的道理,我們都疏忽掉了,所以我們要信,才有辦法了解一切諸法;我們要將我們的煩惱去除,沒有疑惑了,才有辦法「示現開發無上道」,很多很多的道理我們才能發現出來。所以「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」,就是「以信為本」。三寶,佛、法、僧,佛陀出現人間,講說佛法,僧就是專心修行,去了解道理,來接引眾生,從紛亂中為他們理出一條道讓他們走,讓他們了解,從善門讓他們入法門佛門來,轉惡為善,這就是我們「六度萬行」。那個「萬行」的妙,是微密的妙法,是甚深的妙法。

  我們要做菩薩,我們發心立願,四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要用很誠意的心;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你要用很正的心態,正思、正見、正念,你才有辦法斷掉你的煩惱。這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法門是這麼的多啊!我們必定要用信心,才有辦法把這麼多的法,人間法、出世間法,天地宇宙萬物的法,我們都要去清楚了解,所以無邊的法,我們誓願學,所以我們一定要信。所以我們要用很老實修行的心開始,「一信一切信,一斷一切斷,一修一切修」,我們一定要有這樣老老實實,好好修行,不忘初心,這就是我們學佛最重要。所以,前面的(經)文這樣說,

經文:「諸佛所說甚深祕藏,悉能受持。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,於剎那頃發菩提心,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。」

  「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」。真的很深的道理含藏著,所以叫做「祕藏」。早上向大家講「宇宙年」,可能我們平時講經也不會講到那裡去,不過「劫」,時間要去探討「劫」,真的嗎?因為我自己有疑,我就不希望人有疑,所以探討起來,我們要相信。現代的,講現代的太陽系和地球的關係,這有關係,在宇宙的一小角落裡面,只是一個宇宙年,只是一個太陽這樣轉的年,就能夠知道這麼長久的時間。你們想,這宇宙間的道理是不是很微密呢?要很多人一直不斷不斷去探討,要不然它是很微密,佛陀所講的法是含蓋整個宇宙,所以這道理還有很多需要去探討。

  所以「甚深祕藏悉能受持」。我們就是「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所以我們要受持,我們要「深入禪定」。昨天講過了,是思惟修,是靜慮,我們要用心去體會,好好思考。所以「了達諸法,於剎那頃發菩提心」。若能夠了解了,哦!剎那間,因為他已經累積累積這麼久了,終於了解了。劫,時間的關係,要如何去體會?如何去了解呢?哦,了解了,原來宇宙天地之間道理就是這樣,這也就要去累積,用時間來累積。所以「發菩提心」,愈是要發菩提心,那個覺悟的心,我們也要不斷累積。這樣菩提心增長了,「心得不退轉」,所以「辯才無礙」。煩惱去除了,覺悟的心不斷累積,了解的事情愈多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。接下來這段文再說,

經文:「慈念眾生,猶如赤子,功德具足,心念口演,微妙廣大,慈悲仁讓,志意和雅,能至菩提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慈念眾生,猶如赤子」;慈念悲愍一切眾生,龍女亦具真如本性,憐惜一切眾生,猶如赤子等無有畏。

  我們前面講出了龍女八歲,她就能夠了解,也能夠「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」,這是龍女已經了解很多法,這個佛法祕密之藏她都了解了,這是前面這樣說。接下來他說,「慈念眾生」。這是在描述八歲的龍女,她能夠這樣通達佛法的祕密之藏,也已經入總持門,「總一切善,持一切法」,得到陀羅尼的總持門,所以她平時就是「 慈念眾生猶如赤子」。這種慈悲憫念一切眾生,這是龍女已經具足了真如本性,完全這個德行已經會合歸納了,已經具德了,所要修的行,已經用功了,得了,德。

  我們說過了,「德者,得也」,就是要去用功,已經得來了這個德。所以這真如本性,這個德已經回歸到真如本性了,她這個妙行已經會合了,這真理和所有的妙行都會合,因為她的這個道理,平時的行為就是這樣,「憐惜一切眾生猶如赤子」。佛陀視眾生如一子,龍女視眾生猶如赤子,這豈不是和佛心相契合了呢?所以「等無有異」,與佛的心就是差不多了,所以說「功德具足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功德具足」;菩薩六度萬行功德,皆悉具足大心堅固不能壞,如金剛清淨圓滿常住不壞。

  「菩薩六度萬行功德,皆悉具足」,功德全都具足,「大心堅固不能壞,如金剛」。大心很堅固了,她發大心,累生、累世、累劫發大心,這就像金剛一樣,很堅固。世間最堅固的東西都將它譬喻作金剛,所以那個道心很堅定、很堅固,什麼東西都不能破壞它。我們道心堅固,不論什麼困難都難不倒我們的道心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決心,這就是要信,要深信,不受境界搖動了我們,所以「清淨圓滿」,那些煩惱無明全都掃除了,很清淨,很圓滿。「常住不壞」,這個德常住不壞。

經文簡釋:
「心念口演,微妙廣大」;心之所懷念口之所論說,其義深微,其體性廣大。

  所以「心念口演,微妙廣大」,龍女,她的心時時都是清淨的妙法,念念都是法,所以她的心念沒有雜念,沒有無明,就是覺入慧海,所以心清淨無污染。所以,「心之所懷念,口之所論說」,她的心全都非常的微密,無不都是法,非常微妙的法;因為這樣,講出來的話,無不都是微妙廣大的法,哪怕是一句話,都已經涵蓋著很廣的道理。就如佛陀,他所說的法,我們就要,一句我們就要解釋很多,大家才有辦法了解,龍女也是這樣,心念口說,所說的法都是微妙廣大,在很綿密中,但是包含廣大的道理。這就是「心所懷念,口之所論說」,「其義深微」,她的義理很深很密,甚深微密,這就是她所體會的道理很多,若要講到來,真的是很不容易。所以「其體性廣大」,你看她才八歲而已嗎?她已經體性很廣大,這就是龍女,她已經心包太虛。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每一句話出去都是涵蓋著很大的道理。所以雖然她才八歲,其實「其體性廣大」,所講的道理都很廣很大,涵蓋很深。

*是以無上覺心任運而生,一發永發得不退轉。心念口演謂心之所念,口即能演。故說法度人恆不失時,亦不失機,所說法義,共見為微妙廣大。

  所以,「是以無上覺心任運而生」。很多很多無上覺,無法論比,很高的覺,這個覺性,心念,就是任憑她的心這樣運,任何眾生的根機她都能適應。所以「一發永發得不退轉」,她的發心,任憑什麼樣的眾生,她有辦法去適應,因為她有仁讓的德行,「溫良恭謙讓」都有,慈悲利濟眾生的心都有,所以她的心已經能「任運而生」,去廣度眾生,去適應眾生的根機。所以「一發永發的不退轉」。發心,從一開始發,就永發得不退轉,她發心是這樣發。而我們凡夫呢,是進進退退,就像老鼠籠的白老鼠一樣,只是在那裡踩那個輪子,再怎麼踩還是在那裡,進進退退。但是龍女她就是不退的道心。

  所以「心念口演、謂心之所念,口即能演」,用口講出來的話,都是從她內心所得的法的理這樣講出來,這就是心之所念。心口,「心念口演」,是心所念,口中這樣說出來。所以。「故說法度人恆不失時」。永遠永遠在度人,恆久的時間,都沒有讓它損失那個時間度人,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分秒鐘都不空過,沒有失去那個時機,所以她能度很多人,做很多事情。「所說法義,共見為微妙廣大」,所說的法真的是非常的闊與大,這就是我們要很敬佩龍女,年紀這麼小,年齡八歲,已經有這樣的發心。其實不是這一生,是塵點劫以來,所有修行,能成佛都是塵點劫以來,那就是看因緣,在哪一生世因緣成熟,哪一生世就剎那覺悟,這就是過去有累積。

經文簡釋:
「慈悲仁讓,志意和雅」;慈念悲憫,仁厚謙讓,志願意地,柔和端雅。

慈讓和雅謂煩惱習氣消除淨盡。
和則處物不違,諦理法則循序,
雅則正己不苟,志真精純無雜,
有此風格,立地成佛,能至菩提。

  所以「慈悲仁讓,志意和雅」,就是有這樣的修養過來。修行,內修外行這樣過來。所以「慈念悲憫,仁厚謙讓。志願意地,柔和端雅」。這就是她所修的德,所修的行,她很仁,很仁慈,很老實忠厚,又是很謙卑,又是很禮讓人,這和子貢說的溫良恭儉讓,就是這樣過來。所以「柔和端雅」,龍女實在是端正,很和雅。「慈讓和雅」就是說,煩惱習氣全都消除了,慈悲了,尤其是體態、禮節等等,這都完全沒有不好的習氣,習氣全都去除了。

  「和則處物不違」。要懂得與人和,我們要與人和,不是人與我們和,我們要與人和,不違。自然「諦理法則循序」,就能很通順。「雅則正己不苟」,沒有馬馬虎虎,自己要威儀端正,不能邋邋遢遢,隨隨便便,對自己是很嚴格。所以「志真精純無雜」,那個意志是很精,很純真,很精純沒有雜念,很純沒有雜。所以「有此風格立地成佛」,我們要到這樣的程度,所以「能至菩提」。

經文簡釋:「能至菩提」
已具足如上種種之修德,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四悉隨機曰微妙,皆歸一乘曰廣大,慈悲濟物仁讓克己。

四悉檀:佛以四說法遍施一切眾世界,為人對治第一義。
以上種種明龍女定慧具足,頓發大心,成就自利利他累功積德,遂得疾至菩提。

  「能至菩提」,就是「以具足如上種種之修德」,要有這樣的修行的德行,「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才有辦法能到達,我們要修學。所以「四悉隨機曰微妙」,前天也說過了「四悉檀」,世界悉檀、為人悉檀都說過了,是很微妙,涵蓋了世界人類一切我們全都要普施出去。「皆歸一乘曰廣大」,所以要「慈悲濟物,仁讓克己」,這都要做到,所以這四悉檀我們都包含在內。這就是佛陀說法,普施一切眾生,世界悉檀、為人悉檀、對治悉檀、第一義悉檀全都包含在內。「以上種種,明龍女定慧具足」。這種種是表明了龍女她的定慧具足。「頓發大心」,開始她就是頓根,就是利根,就是發大心。「成就自利利他累功積德」,就是這樣就慢慢一直累積到現在這個時候,「遂得疾至菩提」。

*而悉由得聞是經之故,初不以惡趣女身為礙,則是經最可尊重之義益明矣。

  所以,「而悉由得聞是經之故」,是因為她能聽到《法華經》,從老早老早以前,她就聽聞《法華經》了,所以「初不以惡趣女身為礙」。雖然她在溼生,就是畜生的身形,但是也是女身,她沒有受這樣障礙。「則是經最可尊重之義益明矣」,我們應該要清楚,這裡面也涵蓋著很大的道理,就是要告訴我們,眾生都平等,哪怕在畜生類,哪怕在大家對女人的,感覺女人就是障礙多,不成道器,但是龍女就要成佛給大家看。總而言之,這種大乘法的微妙,就是要尊重一切眾生。時時要多用心啊!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【附註說明】《論語.學而》子禽問於子貢曰:「夫子至於是邦也,必聞其政,求之與?抑與之與?」子貢曰:「夫子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?」

【附註說明】[宇宙年]
一宇宙年的長度,即太陽繞銀河系中心一周所需的時間,故稱為「一宇宙年」。估計一宇宙年約等於二十億地球年。《教育部國語辭典》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5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0124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0124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   20170124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Empty周二 1月 24, 2017 7:35 pm

[ 2017年1月24日 上午 5:23] 農曆十二月廿七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
《法華經.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三四六)


1. 釋經文:【慈念眾生猶如赤子,功德具足,心念口演,微妙廣大,慈悲仁讓,志意和雅,能至菩提。】


2. ★上人偈文(一):「慈悲濟物仁讓,克己復禮為仁,和則處物不違諦理,堪為典範,有此妙行,立地成佛得至菩提,此中於剎那頃,明具德速證之。」


3.「慈悲濟物仁讓,克己復禮為仁」:「仁者,人也」,做人不離「仁」字,我們的人與愛的心一定要會合,對人要禮讓,寧可克己,都不要去虧損他人,這就是做人的根本。做人很重要的是禮節,對人,我們要會謙讓,自己懂得退一步,守禮節,這就是仁人,人有這樣的仁德,這就是我們要學的。


4.子貢曰:「夫子,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」:這是孔夫子注重的五個字,孔子的德就是這五個字,很溫和、善良,克己謙卑,對人都先讓,事事都是尊重別人,這很重要,也是我們要學的。這就是禮節,也是道理,不能離開道理,若離開這些道理,我們就不像人了,「仁者,人也」,這就是我們做人會成功的方向。


5.「和則處物不違」:人與人之間要和,道理、世界、人類都要有調和,事與理要能會合起來,很順利,這也要「和」;天下要能平安、身體要健康,同樣都要四大調和;人與人之間也要彼此和諧,才沒有人禍發生,才沒有世間的社會與家庭等種種問題,「和」字是多麼重要阿!我們若要和,就要「慈悲濟物仁讓,克己復禮為仁」,我們的修養有做到,自然我們就和。


6.「和則處物不違諦理,堪為典範」:釋迦佛教我們要「慈悲濟物」,孔夫子教我們要「仁讓克己復禮」,這都是同樣要和,人與人之間,人與動物之間,人和這個世間道理之間都沒有違背,這就是諦理,不會去違背真理,若這樣就堪為典範。人生要做人的典範,依教奉行,順道理而行道,這樣自然就是人間的典範。


7.「有此妙行,立地成佛得至菩提」: 妙行,六度萬行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),縮回來,是六種方法,展開則是萬萬種的方法,要去適應眾生各不相同的習性、不同的人類、種族、宗教與文化等,這我們要用很大的修養。「慈悲濟物,忍讓克己,復禮為仁」,這些事情全都包含在六度之中。


8.「度眾法門」:看到眾生是什麼樣的行為,我們就要去適應他所需要的,他的行為是善,我們要怎們引導他走入菩薩道,接受到佛法,菩薩還能廣度眾生,從小乘善引入大乘法,這也是度化的一類。眾生惡,是千千萬萬種,就要有千千萬萬種的方法去適應他,要看他不好的習氣究竟是怎樣?要想我們能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,這是很重要。


9.「有此妙行,立地成佛得至菩提」:六度萬行,這種的「行」,一定含著甚深微妙法,要去適應無量數眾生,就要用無量數的方法,這個「妙行」就是這樣微密,眾生有很多的習氣,我們就要用無量微密的方法去接近他,這叫做「妙行」。菩薩因行這樣累積,一直到了因緣成熟,就「立地成佛,得至菩提」。


10.「修福,粒米藏日月;持慧,毫芒有乾坤」:最近一直跟大家說,「六度萬行」,不要放棄微小的善,一粒米中都能包含日月,毫芒之中都有乾坤在。這是真實的道理,我們要不斷累積,不放棄小善,要深入非常微細的道理。學佛最重要的,就是要累積到這麼微細的道理,還要能應用、含蓋在天地宇宙之間。


11.「此中於剎那頃,明具德速證之」:要一直到我們已經都覺悟了,才有辦法真正將道理含蓋清楚。在真正綿密的道理中,因緣已經都成熟了,道理都會合,毫芒乾坤、大地宇宙,所有的妙行,已經全都通達,都走過了,自然在那個剎那間通達明了,具足德行,可以在很快速的時間內就證得。


12.「剎那間領悟」:平時我們有很多事,會讓我們傷腦筋好幾天,想不通,突然間,說不定一個孩子來,一個動作,我們就能恍然大悟,感覺原來是這麼容易;或是其中一句話,就了解了。自古以來,有多少賢人,過去也是很多道理不通,忽然間聽到一個聲音,就覺醒起來,無常、忽然,這想不通的事情,突然間就讓我們體會到。


13.★上人偈文(二):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增長一切諸善法;除滅一切諸疑惑,示現開發無上道;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,以信為本。」


14.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增長一切諸善法」:我們若有信、能深入,就不怕佛法到底有多長、多遠,佛陀總是很誠懇地跟我們說,成佛就是要從信入,從慈善門要攝受,再總持,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,要不怕久,累生累世要投入芸芸眾生,我們要相信佛陀所說法。


15.「地球塵埃,宇宙塵埃」:就如宇宙的道理,宇宙這麼開闊,包含著萬物,有粗細,大海遼闊、山很崇高,這是我們看得到的;微細的東西,細得像是微塵,其實整片霧霧的有多少的塵,我們看不到,但整個集合起來,就是這樣霧茫茫,就像時間一久,桌面沒擦,摸起來沙沙的,但這還不夠細,我們所知道的是地球塵埃,其實還有宇宙塵埃。地球的塵埃與宇宙塵埃不同,因為我們的時間也不同,地球繞太陽走的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,我們是在太陽系中,太陽在與宇宙中轉一年是地球的二十億年,這叫做「宇宙年」,我們在轉的是叫做「地球年」。


16.「塵點劫」:所以佛陀跟我們說塵點劫或是大劫、小劫、劫波、長劫,是指長時間,有時候我們會不相信,「真的嗎?時間這麼長!」有時長到人壽有八萬四千歲,但因為人類道德敗壞,所以人類的歲數會減少,一百年減一歲,一直減到人壽十歲,若到人壽十歲,就是地球的人類已經一直滅絕了。並非大家平均都活到十歲,也有三五十歲、六七十歲的,但多有些因天災、人禍,或一出生就命不具足,這樣的人的苦難是越來越密切。過去社會的仁德、道德全都具足,人很善良,一切眾生都是自然的生死;但這時的世間,天災、人禍、人與人之間不調和。


17.「道德衰敗」:每一次人禍的發生,尤其是人類越發展武器,越是可怕;再者是人類在傷殺動物,讓生命不斷減少,所以不是自然生,自然死,道德是這樣一直在衰敗。我們這幾千年來所知道的,天下不曾有真正長久的和平時間,不斷你搶我奪,千多年來就是這樣一直傷殺下來。


18.「知因緣果報,要法入心,好好修行」:看佛在世時,連修行的團隊裡,都有如提婆達多這樣的人,起這樣的心,佛陀也常說,過去生有這樣的國家,有國與國之間這樣的戰爭,他所說的就是人壽已經一直在減劫的時候了,所以人與人之間、因緣果報、善惡中間的問題就一直出來。佛陀所說的《本生經》或與弟子的《因緣經》,裡面都有過去的故事,善惡的問題很大。


佛陀很耐心的說他長久時間前的時代給我們知道,不是說「你信我,你就得救了」,還是有因緣果報。得救的是我們的慧命,不是生命,我們了解了道理,道理入心,就要開始好好修行。


19.「科學能應證佛法的真實」:人類是在宇宙間、太陽系中的一顆地球上,我們的生命實在是微莫,太陽系裡的其他星球,繞太陽一圈,可能就有一百六十幾年,而我們的一年才三百六十五天,何況太陽本身要繞一圈是地球的二十億年。可見佛陀所在說的「劫」,這塵點劫的時間,我們一定要相信,現在的科學讓我們能夠了解宇宙的系統,我們應該要相信,科學愈發達,愈能證明佛陀的誠正信實,佛陀是用道理讓我們知道。


20.「深信佛法」:佛陀只是要讓我們知道,永恆的是真如本性、是慧命、是道理,我們要相信佛的教法。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很多的道理全都是要從深心的信仰開始,一定不要再有疑了,疑是浪費時間,要相信佛法,若能相信,就能愈來愈清楚宇宙地球的道理,要很用心體會。


21.「宇宙的微妙」:佛陀既然說了時間,為了要知道時間,就要很用心去找,原來科學家已經將宇宙年推測出來了,地球只是在這宇宙間的一角落而已,但太陽這樣轉,宇宙年就是這麼長,示現出宇宙的道理是這樣。


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葉永烜教授就拿來一張宇宙圖,我問:「我們的地球在哪?」他向我比了這一個小角落,「那我們的太陽系、宇宙有多大?」「這麼大。」「太陽呢?」「太陽在這裡,這一點點。」他說:「這張圖裡有很多太陽唷!屬於地球的太陽是在這裡。」可見人類是多麼渺小,太陽系裡有這麼多的星球與星河,你想想,這麼渺小的人生,我們的欲念卻是這麼大,這是很大的道理,但我們都疏忽掉了。


22.「除滅一切諸疑惑,示現開發無上道;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,以信為本」:所以我們要信,才有辦法了解一切諸法,我們要將煩惱去除,沒有疑惑了,才能發現很多的道理,所以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,就是要「以信為本」。


23.「佛、法、僧,三寶」:佛陀出現人間,講說佛法,僧就是專心修行,去了解道理,來接引眾生,從紛亂中為眾生理出一條路走,讓他們了解,從善門讓他們入佛門來,轉惡為善。


24.「四弘誓願」:六度萬行的妙,是微密甚深的妙法,我們要做菩薩,要發心立願,發四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要用很誠意的心;「煩惱無量誓願斷」,要用很正的心態,正思、正見、正念,才有辦法斷掉煩惱;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法門是這麼的多,我們必定要用信心,才有辦法把這麼多的法,人間法、出世間法、天地宇宙萬物的法,都要清楚去了解,無邊的法,我們要誓願學,所以一定要信,所以要從很老實修行的心開始,「一信一切信,一斷一切斷,一修一切修」,一定要這樣老老實實,好好修行,不忘初心,這就是學佛最重要的。


25.★複習經文:【諸佛所說,甚深祕藏,悉能受持,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,於剎那頃,發菩提心,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。】


「諸佛所說,甚深秘藏,悉能受持」:真的有很深的道理含藏著,所以叫做「秘藏」。早上向大家講「宇宙年」,這在我們平時講經也不會講到那裡去,不過「劫」,時間要去探討「劫」,真的嗎?因為我自己有疑,我就不希望人有疑,所以探討起來,我們要相信。


講現代的太陽系與地球的關係,只是一個宇宙年,就能夠知道這麼長久的時間,你們想,宇宙間的道理是不是很微密呢?佛陀所講的法是含蓋整個宇宙,很微密,所以這道理還需要很多人不斷去探討。


「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所以我們要受持,要深入禪定,思惟修,靜慮法,要用心體會,好好思考。若能夠了解,因為他已經累積這麼久了,剎那間,終於了解,原來宇宙天地之間道理就是這樣,這也需要用時間來累積,所以愈是要發菩提心,菩提心增長,得不退轉,所以辯才無礙,煩惱去除了,覺悟的心不斷累積,這樣了解的事情就越多。


26.★釋譯經文【慈念眾生猶如赤子】:慈念悲愍一切眾生,龍女亦具真如本性。憐惜一切眾生猶如赤子,等無有異。


龍女八歲就能了解法,也能夠「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」,佛法的秘密之藏都能了解了。接下來說「慈念眾生」,是在描述八歲的龍女,她能夠通達佛法的秘密之藏,也已經入總持門,「總一切善,持一切法」,所以她平時就是「慈念眾生猶如赤子」,慈悲憫念一切眾生,已經具足真如本性,德行已經完全會合歸納,已經具德,所要修的行,已經用功了。


「德者,得也」,就是要去用功,龍女的德已經回歸到真如本性,她的所有妙行和真理都會合了,如佛陀視眾生如一子,龍女是視眾生猶如赤子,這豈不是和佛心相契合了呢?所以「等無有異」。


27.【功德具足】:菩薩六度萬行功德,皆悉具足。大心堅固不能壞如金剛, 清淨圓滿,常住不壞。


龍女的心與佛的心就是差不多,所以說「功德具足」,菩薩六度萬行個功德全都具足,大心很堅固,她發大心,累生、累世、累劫發大心,就像金剛一樣,很堅固。將世間最堅固的東西都譬如作金剛,所以道心很堅定,什麼東西都不能破壞它。只要我們道心堅固,不論什麼困難都難不倒我們的道心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決心,就是要深信,不受境界搖動,將煩惱無明全都掃除,很清淨圓滿,德是常住不壞。


28.【心念口演,微妙廣大】:心之所懷念,口之所論說。其義深微,其體性廣大。


「心念口演,微妙廣大」:龍女的心時時就是清淨的妙法,念念都是法,她的心念沒有雜念,沒有無明,覺入慧海,所以心清淨無汙染,她的心全都是真正的微密,無不都是法,因為這樣,講出來的話,無不都是微妙廣大的法,哪怕是一句話,都已經涵蓋著很開闊的道理。


就如佛陀所說的法,光一句,我們就要解釋很多,大家才有辦法了解,龍女也是這樣,所說的法都是微妙廣大,義理甚深微密,在很綿密中包含著廣大的道理,這就是她所體會的道理很多,若要講到來,真的是很不容易。看看龍女,雖然才八歲而已,她的體性很廣大,已經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每說出去的話都涵蓋的很大、很廣的道理。


29.『是以無上覺心任運而生,一發永發得不退轉,心念口演、謂心之所念,口即能演,故說法度人恆不失時,亦不失機;所說法義,共見為微妙廣大。』


「是以無上覺心任運而生」:龍女的覺性很高,無法論比,這個心念是任憑她的心怎麼運,任何眾生的根機她都能適應,因為她有忍讓的德行,溫良恭謙讓、慈悲利濟眾生的根機都有,她的心已經能去適應眾生根機,去廣度眾生,所以她從一開始發心,就永發得不退轉;凡夫則是進進退退,就像老鼠籠的白老鼠一樣,無論怎麼踩輪子,還是在那進進退退,而龍女則是不退的道心。


龍女從口講出的話,都是從她內心所得的法理所講出來,這就是心之所念,永遠都在度人,恆久的時間都不損失,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分秒都不空過,沒有失去時機,所以能度很多人,做很多事情。


龍女所說的真的非常的闊與大,這是我們要敬佩她,年紀這麼小,已經有這樣的發心,其實不是這一生,所有修行能成佛的都是從塵點劫累積以來,要看因緣,在哪一生世因緣成熟就在哪一生世剎那覺悟,這就是過去有累積。


30.【慈悲仁讓,志意和雅】:慈念悲憫,仁厚謙讓。志願意地,柔和端雅。慈讓和雅:謂煩惱習氣消除淨盡。


龍女所修德的德,是「慈念悲憫,仁厚謙讓,志願意地,柔和端雅」,她就是這樣內修外行過來,她很仁慈,老實忠厚,又很謙卑,又很禮讓仁,所以龍女實在是很端正和雅,煩惱習氣全都消除了,很慈悲,完全沒有不好的習氣。


31.『和則處物不違,諦理法則循序,雅則正己不苟,志真精純無雜,有此風格立地成佛,能至菩提。』


我們要懂得與人和不違,自然諦理法則就能很通順,沒有馬馬虎虎,自己要威儀端正,不能邋遢隨便,對自己要很嚴格,意志要很純真無雜念,我們要到這樣的程度,所以能至菩提。


32.【能至菩提】:以具足如上種種之修德,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
要能至菩提,就是要有這樣修行的德行,才有辦法能到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
33.『四悉隨機曰微妙,皆歸一乘曰廣大。慈悲濟物,仁讓克己。四悉檀:佛以四說法,遍施一切眾。(世界、為人、對治、第一義)』


前天說過了「四悉檀」,是很微妙,涵蓋世界人類一切我們全都要普施出去。「皆歸一乘曰廣大」,所以要「慈悲濟物,仁讓克己」,這都要做到,這就是佛陀所說法,要普施一切眾生,世界悉檀、為人悉檀、對治悉檀,第一義悉檀全都包含在內。


34.『以上種種,明龍女定慧具足,頓發大心,成就自利利他累功積德,遂得疾至菩提。而悉由得聞是經之故,初不以惡趣女身為礙,則是經最可尊重之義益明矣。 』


這些種種是表明龍女的定慧具足,一開始她就是發大心,慢慢一直累積到現在這個時候,「疾得菩提」。而這是因為她從老早以前就聽聞《法華經》了,雖然她在濕生,是畜生的身形,也是女身,但她沒有受這樣障礙,「則是經最可尊重之義」。


這就是要告訴我們,眾生都平等,哪怕在畜生類,哪怕大家對女人的感覺是障礙多,不成道器,但龍女就是要成佛給大家看,這種大乘法的微妙,就是要尊重一切眾生,時時要多用心!


***************
35.感恩上人開示。感動聽聞這段「成就自利利他累功積德,遂得疾至菩提」,要時時發大心,立大願,身體力行,想到前陣子上人行腳開示中有強調,要找的是發願修行成佛的法髓弟子,不是結緣弟子,在在體會要努力朝向「定慧具足」的修行方向,學習佛陀「是眾生為一子」,龍女也是「慈念眾生猶如赤子」,效法聖賢孔夫子的「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」,謹記上人教導,待人接物要懂得「感恩,尊重,愛」。也很感動聽聞釋譯這句經文【心念口演,微妙廣大】,身口意念都在正法中,才能有機會「傳法,說法」度人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62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70124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0124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   20170124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Empty周一 1月 30, 2017 3:54 pm

薰法香心得札記(二○一七年一月二十四日星期二)
 
是以無上覺心任運而生,一發永發得不退轉。心念口演謂心之所念,口即能演。故說法度人恆不失時,亦不失機,所說法義,共見為微妙廣大。
說法度人能夠做到心念口演,不失時,不失機,微妙廣大,如此境界,令人嚮往。看來要修到無上覺心,得不退轉,才能有此境界,當勤精進。
 
所以「心念口演、謂心之所念,口即能演」,用口講出來的話,都是從她內心所得的法的理這樣講出來,這就是心之所念。
 
「慈悲仁讓,志意和雅」;慈念悲憫,仁厚謙讓,志願意地,柔和端雅。
 
慈讓和雅謂煩惱習氣消除淨盡。
和則處物不違,諦理法則循序,
雅則正己不苟,志真精純無雜,
有此風格,立地成佛,能至菩提。

 
「和則處物不違」。要懂得與人和,我們要與人和,不是人與我們和,我們要與人和,不違。自然「諦理法則循序」,就能很通順。「雅則正己不苟」,沒有馬馬虎虎,自己要威儀端正,不能邋邋遢遢,隨隨便便,對自己是很嚴格。所以「志真精純無雜」,那個意志是很精,很純真,很精純沒有雜念,很純沒有雜。所以「有此風格立地成佛」,我們要到這樣的程度,所以「能至菩提」。
「慈悲仁讓,志意和雅」不論是讀到原文或是上人開示的釋文,都令人起歡喜心,原來是這樣的一個境界,要好好的要求自己,有此風格,立地成佛。我們凡夫,還差很遠,但要一步一步地走,走正確方向。

 
 
 
 
慈悲濟物,仁讓克己,復禮為仁,
和則處物不違諦理,堪為典範;
有此妙行,立地成佛,得至菩提,
此中於剎那頃明具德,速證之。

  了解吧,慈悲濟物,仁讓克己復禮就是仁。「仁者,人也」,做人不要離開這個「仁」字,我們的人和愛的心一定要會合,我們要對人「讓」,我們寧可克己,都不要去虧損他人,這就是我們做人的根本。禮節是我們做人很重要,我們要會謙讓,所以這是禮。所以「復禮為仁」,對人有這樣,有謙讓,我們懂得自己退一步,守禮節,這就是仁人,人有這樣的仁德,這就是我們要學的。孔夫子不就是注重的五個字「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。」孔夫子他的德就是這五字,很溫和、很善良,對自己很克己,謙,很謙卑,對人都先讓。「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」,這事事都是尊重別人。這是很重要,我們學的也是要學這樣。這就是禮節,也就是道理,道理我們不能離開了「仁讓、克己、復禮」。我們若離開這些道理,就不像人了,所以「仁者,人也」。人就是這個「仁」字,這就是我們做人會成功的方向。

  所以「和」,人就是要和,人與人之間要和。道理、世界、人類都要有這個調和,有調和,事與理能可以會合起來,很順利,這也要是「和」;天下要能平安,同樣要四大調和;我們身體要健康,同樣也是要四大調和。一個「和」字,我們人與人之間也要彼此和諧,這樣才沒有人禍發生,才沒有世間的問題、社會問題、家庭問題,這些的種種問題,都起於「不和」,這個「和」字是多麼重要啊!所以「和則處物不違」。我們若要和,就是要慈悲濟物,仁讓,克己,復禮,有這個「仁」字,這些事情做到了,我們的修養有做到,自然我們就和。天下道理都是要這樣,所以「和則處物不違諦理」,我們所在做的事情,道理,人、事、物,我們都不違背,這是我們釋迦佛教導我們,教我們要「慈悲濟物」,孔夫子教的「仁讓、克己、復禮」,這不就是同樣就是要我們一個「和」。那「和則處物不違諦理」,人、物之間,人與人之間,人與動物之間,這個世間道理之間都沒有違背,這就是諦理,不會去違背了真理,若這樣就「堪為典範」。人生要做人的「典範」,我們一般的人說「模範」,這就是要有依教奉行,有順道理而行道,這樣自然就是人間的典範。

  所以「有此妙行立地成佛」,我們若有這樣的妙行。這個「妙行」,「六度萬行」,「六度」,大家都知道了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,就是菩薩道,收攝過來,就是的六種的方法,展開呢!是萬萬種的方法,要去適應眾生各不相同的習性,各不相同的文化,各不相同的人類、種族、宗教等等,這我們要用很大的修養。這個「六度」之中,「慈悲濟物,仁讓克己,復禮為仁」,這些事情全都包含在裡面,在六度之中,還有很多很多的名詞。

  看,眾生是什麼樣的行為,我們要去適應,適應他所需要的,他的行為是善,我們要怎麼樣引導他入佛法中,接受到佛法,引導他走入菩薩道,菩薩還能廣度眾生,從小乘善引入大乘法,這也是度化的一類。眾生惡,惡是千千萬萬種,你就要千千萬萬種的方法去適應他,他不好的習氣到底什麼樣?不好的行為是什麼方向?我們要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他?這是很重要。所以「六度萬行」,這種的「行」,一定含著甚深微妙法,你要去適應眾生,無量數,就要用無量數的方法,所以這就是「有此妙行」。這個「妙行」是這樣微密,眾生很多很多的習氣,我們就要用很多很多無量,那個微密的方法去接近他,這叫做「妙行」。菩薩的因行,妙行,這樣累積,一直到了因緣成熟,「立地成佛,得成得至菩提」。

  最近我們都一直跟大家這樣說,「六度萬行」,不要去放棄了微小的善,所以「毫芒有乾坤,粒米藏日月」,粒米中有日月,一粒米中都能包含日月,毫芒之中就是有乾坤在。這是很真實的道理,我們就是要不斷累積,小善不放棄,非常微細的道理,我們要深入。所以「有此妙行,立地成佛,得至菩提」。我們要學佛一直累積累積,累積到這個道理這麼的微細,還能應用含蓋在天地宇宙之間,這就是要學佛最重要的。所以一直要到「有此妙行,立地成佛,得至菩提」,這個覺,我們已經都覺悟了,才有辦法真正道理含蓋清楚。這裡面「於剎那頃」,在已經因緣都成熟了,在真正綿密的道理中,「此中於剎那頃明具德」,就是綿密的道理都會合,毫芒乾坤、天地宇宙,所有這個「妙行」,我們全都已經通達,我們都走過了。

  所以「此中於剎那頃明具德,速證之」,自然在那個剎那間通達明了了,具足德行,所以可以在很快速的時間內,就能證得。我們很多事情,平時我們想:「這事情到底是怎麼樣?要怎麼做呢?」好像讓我們傷腦筋好幾天,想不通,突然間,不一定一個孩子來,一個動作,我們恍然大悟,原來是這麼簡單,就是這樣而已。或者是其中一句話,了解了。自古以來,有多少賢人,過去也是很多道理不通,忽然間,聽到一個聲音,這樣忽然間覺醒起來,道理在這裡,我一直就想不通,原來物與物之間這樣一接觸,響出了這個聲音,這就是物理,(現場有蓮花椅經架掉落聲)有覺悟嗎?這就是,就是忽然間,無常、忽然,這想不通的事情,它突然間這樣讓我們體會到。

  總而言之,「信」,我們要相信,「信為道元功德母,增長一切諸善法」。我們若有信,我們深入,不怕佛法到底有多長、多遠,佛法,佛陀是很誠懇這樣跟我們說,成佛就是要從信入,從慈善門要攝受,再總持,「總一切法,持一切善」,不怕久,芸芸眾生,累生世你要去投入,我們要相信佛陀所說法。就像是宇宙的道理,宇宙這麼的開…開闊,宇宙包含著萬物,有粗、有細。粗的,山河、大地、大海,這我們看得到,大海遼闊,山就很崇高,這是我們都看得到。那微細的東西,細得像是微塵,微塵又不像我們地球上的微塵,微塵,地球的微塵是這樣很細。在沙漠中,風一吹,我們只知道塵霾,這個塵霾就是沙土這樣在飛,而我們看的,是只有整片霧霧的,其實整片霧霧的是有多少的塵,但是我們看不到,有一粒粒的沙,我們看不到,但是整個揚起來,就是這樣霧茫茫。

  其實,還有宇宙塵。我們所知道的是地球的塵埃,時間一久,桌上沒擦,摸起來沙沙的,什麼時候沙進來我們的桌子上面呢?土地塵沙什麼時候進來,我們不知道!但是這還不夠細,還有宇宙塵。地球的塵埃與宇宙塵埃是不同,因為我們的時間也不同,我們地球的時間繞著太陽走,所以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天;太陽也有在轉,我們是在太陽系裡面,太陽也有在轉,太陽轉在宇宙中,它轉一圈,宇宙年是我們地球約二十億年。所以佛陀跟我們說塵點劫或者是大劫、小劫、劫波、長劫,長時間。

  佛說,人壽十歲,就是過一百年加一歲,加到人壽八萬四千歲,為一增劫。其實地球轉在太陽系,太陽轉在宇宙銀河系之中,它轉一圈約二十億地球年,這叫做「宇宙年」,我們在轉的叫做「地球年」。所以佛陀對我們說,「劫」,長時間,有時候我們會不相信,「真的嗎?時間這麼長!」有時長到人壽有八萬四千歲。啊!但是是一百年,八萬四千歲之後,一百年減一歲,是因為人類道德敗壞了,所以人類的歲數會減少了。這樣過一百年減一歲,減一歲,一直減到人壽十歲,為一減劫。若到人壽十歲,就是地球人類已經一直絕滅了,不是大家平均,不是大家都活到十歲,也有三五十歲的,也有六七十歲的,但是多數都是很快就夭折,是天災、是人禍,或者是一生出來,命不俱全。這種人的苦難愈來是愈密切,愈多哦!這就是人類的歲數平均。

  古時仁德、道德全都很俱全,人很善良,一切眾生都自然生、自然死,這時候,不是啊,天災、人禍,人類與人類中間不調和,造成人禍。每一次人禍發生,尤其是愈來人類愈發展武器,愈是可怕;再者人類在傷殺動物,這讓生命不斷這樣減少。所以不是自然生,不是自然死,一直到達人類就是這樣道德一直一直衰敗下去,所以就是每一百年減一歲,減到人壽十歲。這當中,一直減下來,所以我們這幾千年來,有歷史以來,我們所知道的,天下不曾有真正的和平的時間有多長久,就是不斷你搶我奪,很多歷史幾千年就是這樣一直傷殺下來。看看,佛在世時,連修行的團隊裡面,提婆達多,都有起這樣的心,可見那個的時代,佛陀也常常說,過去生中有這樣的國家,這樣國與國之間的戰爭,可見佛陀的時代,在說他過去的因果觀念。

  他所說的,人壽就已經一直在減劫中,所以一直發生人與人之間,因緣果報,善惡中間的問題就是一直出來,因為這樣,所以修行者才必定要愈來人間,這就是佛陀所講《本生經》或者是與弟子的《因緣經》,裡面都有過去的因緣,善惡的問題很大。所以佛陀用很耐心說給我們知道,長久長久的時間,他的時代,不是說,「你信我,你就得救了」,還是因緣果報啊!得救的是我們的慧命,不是我們的生命。我們了解道理,道理入心來,我們就開始要好好修行。所以我們人類在宇宙間,地球,太陽系中間的一顆地球,我們的生命實在是很微末。你看太陽系,還有在太陽系裡面的星球,它(海王星)繞太陽一圈就有一百六十幾年,而我們繞一圈才三百六十五天,是我們的一年,所以說起來,同在太陽系裡面的星球,年都不同,何況太陽本身它這樣繞銀河系中心一圈是地球的約二十億年。可見佛陀在說的「劫」,這個塵點劫的時間,我們一定要相信,現在科學讓我們能夠了解,宇宙系統,我們應該要相信。

信為道元功德母,增長一切諸善法;
除滅一切諸疑惑,示現開發無上道。
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,以信為本。

  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科學愈發達,愈證明佛陀的誠正信實,在教育我們,就是用道理讓我們知道,不是說,「你信佛,你就能夠全都得救,永生」,沒辦法呢!我們,佛陀只要讓我們知道,我們永恆的就是真如本性,是慧命、是道理,這就是我們要相信佛的教法。所以「信為道元功德母」,很多很多的道理全都是要從「信」起,深心地信仰佛陀所說的法。「除滅一切諸疑惑」。我們一定不要再有疑了,「疑」是浪費光陰,不要疑,要相信佛法,相信這樣跟大家分析過了,應該還要更相信。所以「示現開發無上道」,我們若能相信,這宇宙、地球間的道理,我們就愈來愈清楚,要不然誰知道地球和太陽的運轉時間呢?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

  佛陀既然說時間,為了要知道時間,就要很用心去找。原來科學家已經將這個宇宙年,他們推測出來了,就是用太陽,因為我們的地球在這個宇宙之中的一小角落而已,我們人類就是和這個太陽有關係,所以依著太陽公轉、自轉,就是只有在一角落在轉而已。但是太陽這樣轉,宇宙年,那就是那麼長,示現出了宇宙的道理是這樣,這樣也才一角落而已,一點點。因為葉教授(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所長葉永烜教授)來拿一張宇宙圖,是比這張桌子還大張,在面前,我就說:「我們地球在哪裡?」他就向我比這一小角落,「這裡啦。」「這樣,我們的宇宙有多大?」「這麼大。」「太陽呢?」「太陽,就在這裡。」「這一點點。」他說:「這張圖裡面很多太陽哦!屬於我們地球的太陽,就是這樣在這裡。」

  可見人類是多麼渺小,太陽系有這麼多的行星,還有星河,你想,這麼的渺小的人生,卻是我們的欲念那麼大。很大的道理,我們都疏忽掉了,所以我們要信,才有辦法了解一切諸法;我們要將我們的煩惱去除,沒有疑惑了,才有辦法「示現開發無上道」,很多很多的道理我們才能發現出來。所以「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」,就是「以信為本」。三寶,佛、法、僧,佛陀出現人間,講說佛法,僧就是專心修行,去了解道理,來接引眾生,從紛亂中為他們理出一條道讓他們走,讓他們了解,從善門讓他們入法門佛門來,轉惡為善,這就是我們「六度萬行」。那個「萬行」的妙,是微密的妙法,是甚深的妙法。

  我們要做菩薩,我們發心立願,四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要用很誠意的心;「煩惱無盡誓願斷」,你要用很正的心態,正思、正見、正念,你才有辦法斷掉你的煩惱。這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法門是這麼的多啊!我們必定要用信心,才有辦法把這麼多的法,人間法、出世間法,天地宇宙萬物的法,我們都要去清楚了解,所以無邊的法,我們誓願學,所以我們一定要信。所以我們要用很老實修行的心開始,「一信一切信,一斷一切斷,一修一切修」,我們一定要有這樣老老實實,好好修行,不忘初心,這就是我們學佛最重要。所以,前面的(經)文這樣說,

經文:「諸佛所說甚深祕藏,悉能受持。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,於剎那頃發菩提心,得不退轉,辯才無礙。」

  「諸佛所說甚深祕藏悉能受持」。真的很深的道理含藏著,所以叫做「祕藏」。早上向大家講「宇宙年」,可能我們平時講經也不會講到那裡去,不過「劫」,時間要去探討「劫」,真的嗎?因為我自己有疑,我就不希望人有疑,所以探討起來,我們要相信。現代的,講現代的太陽系和地球的關係,這有關係,在宇宙的一小角落裡面,只是一個宇宙年,只是一個太陽這樣轉的年,就能夠知道這麼長久的時間。你們想,這宇宙間的道理是不是很微密呢?要很多人一直不斷不斷去探討,要不然它是很微密,佛陀所講的法是含蓋整個宇宙,所以這道理還有很多需要去探討。

  所以「甚深祕藏悉能受持」。我們就是「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」,所以我們要受持,我們要「深入禪定」。昨天講過了,是思惟修,是靜慮,我們要用心去體會,好好思考。所以「了達諸法,於剎那頃發菩提心」。若能夠了解了,哦!剎那間,因為他已經累積累積這麼久了,終於了解了。劫,時間的關係,要如何去體會?如何去了解呢?哦,了解了,原來宇宙天地之間道理就是這樣,這也就要去累積,用時間來累積。所以「發菩提心」,愈是要發菩提心,那個覺悟的心,我們也要不斷累積。這樣菩提心增長了,「心得不退轉」,所以「辯才無礙」。煩惱去除了,覺悟的心不斷累積,了解的事情愈多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。接下來這段文再說,

經文:「慈念眾生,猶如赤子,功德具足,心念口演,微妙廣大,慈悲仁讓,志意和雅,能至菩提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慈念眾生,猶如赤子」;慈念悲愍一切眾生,龍女亦具真如本性,憐惜一切眾生,猶如赤子等無有畏。

  我們前面講出了龍女八歲,她就能夠了解,也能夠「深入禪定,了達諸法」,這是龍女已經了解很多法,這個佛法祕密之藏她都了解了,這是前面這樣說。接下來他說,「慈念眾生」。這是在描述八歲的龍女,她能夠這樣通達佛法的祕密之藏,也已經入總持門,「總一切善,持一切法」,得到陀羅尼的總持門,所以她平時就是「 慈念眾生猶如赤子」。這種慈悲憫念一切眾生,這是龍女已經具足了真如本性,完全這個德行已經會合歸納了,已經具德了,所要修的行,已經用功了,得了,德。

  我們說過了,「德者,得也」,就是要去用功,已經得來了這個德。所以這真如本性,這個德已經回歸到真如本性了,她這個妙行已經會合了,這真理和所有的妙行都會合,因為她的這個道理,平時的行為就是這樣,「憐惜一切眾生猶如赤子」。佛陀視眾生如一子,龍女視眾生猶如赤子,這豈不是和佛心相契合了呢?所以「等無有異」,與佛的心就是差不多了,所以說「功德具足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功德具足」;菩薩六度萬行功德,皆悉具足大心堅固不能壞,如金剛清淨圓滿常住不壞。

  「菩薩六度萬行功德,皆悉具足」,功德全都具足,「大心堅固不能壞,如金剛」。大心很堅固了,她發大心,累生、累世、累劫發大心,這就像金剛一樣,很堅固。世間最堅固的東西都將它譬喻作金剛,所以那個道心很堅定、很堅固,什麼東西都不能破壞它。我們道心堅固,不論什麼困難都難不倒我們的道心,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決心,這就是要信,要深信,不受境界搖動了我們,所以「清淨圓滿」,那些煩惱無明全都掃除了,很清淨,很圓滿。「常住不壞」,這個德常住不壞。

經文簡釋:
「心念口演,微妙廣大」;心之所懷念口之所論說,其義深微,其體性廣大。

  所以「心念口演,微妙廣大」,龍女,她的心時時都是清淨的妙法,念念都是法,所以她的心念沒有雜念,沒有無明,就是覺入慧海,所以心清淨無污染。所以,「心之所懷念,口之所論說」,她的心全都非常的微密,無不都是法,非常微妙的法;因為這樣,講出來的話,無不都是微妙廣大的法,哪怕是一句話,都已經涵蓋著很廣的道理。就如佛陀,他所說的法,我們就要,一句我們就要解釋很多,大家才有辦法了解,龍女也是這樣,心念口說,所說的法都是微妙廣大,在很綿密中,但是包含廣大的道理。這就是「心所懷念,口之所論說」,「其義深微」,她的義理很深很密,甚深微密,這就是她所體會的道理很多,若要講到來,真的是很不容易。所以「其體性廣大」,你看她才八歲而已嗎?她已經體性很廣大,這就是龍女,她已經心包太虛。心包太虛,量周沙界,每一句話出去都是涵蓋著很大的道理。所以雖然她才八歲,其實「其體性廣大」,所講的道理都很廣很大,涵蓋很深。

是以無上覺心任運而生,一發永發得不退轉。心念口演謂心之所念,口即能演。故說法度人恆不失時,亦不失機,所說法義,共見為微妙廣大。

  所以,「是以無上覺心任運而生」。很多很多無上覺,無法論比,很高的覺,這個覺性,心念,就是任憑她的心這樣運,任何眾生的根機她都能適應。所以「一發永發得不退轉」,她的發心,任憑什麼樣的眾生,她有辦法去適應,因為她有仁讓的德行,「溫良恭謙讓」都有,慈悲利濟眾生的心都有,所以她的心已經能「任運而生」,去廣度眾生,去適應眾生的根機。所以「一發永發的不退轉」。發心,從一開始發,就永發得不退轉,她發心是這樣發。而我們凡夫呢,是進進退退,就像老鼠籠的白老鼠一樣,只是在那裡踩那個輪子,再怎麼踩還是在那裡,進進退退。但是龍女她就是不退的道心。

  所以「心念口演、謂心之所念,口即能演」,用口講出來的話,都是從她內心所得的法的理這樣講出來,這就是心之所念。心口,「心念口演」,是心所念,口中這樣說出來。所以。「故說法度人恆不失時」。永遠永遠在度人,恆久的時間,都沒有讓它損失那個時間度人,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分秒鐘都不空過,沒有失去那個時機,所以她能度很多人,做很多事情。「所說法義,共見為微妙廣大」,所說的法真的是非常的闊與大,這就是我們要很敬佩龍女,年紀這麼小,年齡八歲,已經有這樣的發心。其實不是這一生,是塵點劫以來,所有修行,能成佛都是塵點劫以來,那就是看因緣,在哪一生世因緣成熟,哪一生世就剎那覺悟,這就是過去有累積。

經文簡釋:
「慈悲仁讓,志意和雅」;慈念悲憫,仁厚謙讓,志願意地,柔和端雅。

慈讓和雅謂煩惱習氣消除淨盡。
和則處物不違,諦理法則循序,
雅則正己不苟,志真精純無雜,
有此風格,立地成佛,能至菩提。

  所以「慈悲仁讓,志意和雅」,就是有這樣的修養過來。修行,內修外行這樣過來。所以「慈念悲憫,仁厚謙讓。志願意地,柔和端雅」。這就是她所修的德,所修的行,她很仁,很仁慈,很老實忠厚,又是很謙卑,又是很禮讓人,這和子貢說的溫良恭儉讓,就是這樣過來。所以「柔和端雅」,龍女實在是端正,很和雅。「慈讓和雅」就是說,煩惱習氣全都消除了,慈悲了,尤其是體態、禮節等等,這都完全沒有不好的習氣,習氣全都去除了。

  「和則處物不違」。要懂得與人和,我們要與人和,不是人與我們和,我們要與人和,不違。自然「諦理法則循序」,就能很通順。「雅則正己不苟」,沒有馬馬虎虎,自己要威儀端正,不能邋邋遢遢,隨隨便便,對自己是很嚴格。所以「志真精純無雜」,那個意志是很精,很純真,很精純沒有雜念,很純沒有雜。所以「有此風格立地成佛」,我們要到這樣的程度,所以「能至菩提」。

經文簡釋:「能至菩提」
已具足如上種種之修德,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四悉隨機曰微妙,皆歸一乘曰廣大,慈悲濟物仁讓克己。

四悉檀:佛以四說法遍施一切眾世界,為人對治第一義。
以上種種明龍女定慧具足,頓發大心,成就自利利他累功積德,遂得疾至菩提。

  「能至菩提」,就是「以具足如上種種之修德」,要有這樣的修行的德行,「能令至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才有辦法能到達,我們要修學。所以「四悉隨機曰微妙」,前天也說過了「四悉檀」,世界悉檀、為人悉檀都說過了,是很微妙,涵蓋了世界人類一切我們全都要普施出去。「皆歸一乘曰廣大」,所以要「慈悲濟物,仁讓克己」,這都要做到,所以這四悉檀我們都包含在內。這就是佛陀說法,普施一切眾生,世界悉檀、為人悉檀、對治悉檀、第一義悉檀全都包含在內。「以上種種,明龍女定慧具足」。這種種是表明了龍女她的定慧具足。「頓發大心」,開始她就是頓根,就是利根,就是發大心。「成就自利利他累功積德」,就是這樣就慢慢一直累積到現在這個時候,「遂得疾至菩提」。

而悉由得聞是經之故,初不以惡趣女身為礙,則是經最可尊重之義益明矣。

  所以,「而悉由得聞是經之故」,是因為她能聽到《法華經》,從老早老早以前,她就聽聞《法華經》了,所以「初不以惡趣女身為礙」。雖然她在溼生,就是畜生的身形,但是也是女身,她沒有受這樣障礙。「則是經最可尊重之義益明矣」,我們應該要清楚,這裡面也涵蓋著很大的道理,就是要告訴我們,眾生都平等,哪怕在畜生類,哪怕在大家對女人的,感覺女人就是障礙多,不成道器,但是龍女就要成佛給大家看。總而言之,這種大乘法的微妙,就是要尊重一切眾生。時時要多用心啊!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
【附註說明】《論語.學而》子禽問於子貢曰:「夫子至於是邦也,必聞其政,求之與?抑與之與?」子貢曰:「夫子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?」

【附註說明】[宇宙年]
一宇宙年的長度,即太陽繞銀河系中心一周所需的時間,故稱為「一宇宙年」。估計一宇宙年約等於二十億地球年。《教育部國語辭典》

 
 

高明智(惟智)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70124 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