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02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5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2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02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   2017/02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  Empty周五 2月 10, 2017 5:04 pm

20170210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   
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
 
龍女深智意會,智積菩薩乃是多寶佛之良胤,
舍利弗乃釋尊之上座之弟子;智積之疑猶略,
舍利弗疑念深,二賢如是,群機可知。
  
  我們能夠知道,龍女她的深智,已經能體會到了,她體會到的,那就是智積菩薩他就是「多寶佛之良胤」。意思就是說,龍女了解,因為她也是深智,智慧也很深,她能夠了解,智積菩薩是多寶佛弟子中,就是與多寶佛相近。就像我們在娑婆世界,舍利弗是佛入門弟子中智慧第一,是上座的弟子,所以她了解這兩位賢人與佛陀教化的代表性。多寶佛為聽《法華經》來娑婆世界,寶塔現前,說是為了聽經,其實是來證明《法華經》是諸經之王,也就是像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佛性本具,我們原來與佛是同等,佛陀就是這樣跟我們說,人人本具佛性。所以我們心中的寶塔現前,就是表示我們聽法了,了解,了解了「諸佛性空」;但是「性空真如」,這性如法海,智慧就像海一樣,遼闊的智慧本來人人本具,只要我們再用心,原來本具的智慧是同樣,人人本有。
 
  所以,多寶佛是這樣,多寶佛隨身而來的弟子,也是上座弟子,稱為菩薩,他是與古佛一同來的弟子,可見他也是不斷修行,親近多寶佛身邊。而舍利弗呢?在娑婆世界,還是現聲聞身,聲聞,就還是守在獨善其身;獨善其身,佛陀鼓勵他發大心、入人群,利人利己,舍利弗開始發心,佛為他授記,但才只是發心、發願而已,離成佛還是有一段距離,意思是還未身體力行。但是他已經是智慧第一,在佛弟子中,佛所說的法,他能一聞能解,只是還沒身體力行,入人群發大心,這項還沒有做。其實,佛性完全體會了解了,只是還沒身體力行而已。不過,這樣就差很多,還未「六度萬行」具足,還沒有去身體力行。所以,他是上座的弟子,與他其他弟子比起來,他就是已經是上座。就如別人稱呼:「你是某某人的高足。」「高足」的意思就是,比其他弟子再更高一等,這就是高足,就是上座,意思就是說,佛所說的法,他有聽進去,但是「六度萬行」還未去身體力行,還是聲聞的弟子。
 
  所以,智積菩薩的疑,猶略,就是比較少,因他是過來人,六度因行,他跟隨古佛,所以六度因行,他有經過。雖然心有疑,有懷疑:龍女是異類,尤其是濕性在海中,尤其是年齡這麼小,尤其是女身,真有辦法能體會這麼深奧的道理嗎?而且,還是很快就能成佛。這是智積菩薩他有一點存疑。不過龍女出現了,這些疑完全消除,證明龍女已經得到大智慧了,真真正正體解大道,也已經發無上心,才有這樣的良能。在兩尊菩薩對答當中,他忽然現前,這是表示他用事實勝於言辯,這樣智積菩薩他就能解疑。只是,舍利弗的疑念還很深,但是龍女她知道,娑婆世界的舍利弗,與東方世界多寶佛的弟子,這兩位都是賢人。「二賢如是,群機可知」。就能知道舍利弗既然還有這麼重的疑問,娑婆世界的眾生,還是疑問很多,這是「龍女深智意會」,龍女的智慧,就已經證明,娑婆世界凡夫眾生疑慮,這個疑無法可體會,不能了解。
 
*若更持詞以辯終以為虛妄之言,故借獻寶珠之誠,佛納受之,以為真如本質平等,眾生皆可成佛,獻珠欲顯速證。
 
  所以說,「若更持詞以辯,終以為虛妄之言」。龍女為了要證明,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還在那裡討論,要文殊菩薩回答;若要再讓文殊菩薩回答,不如龍女現前,來解除智積菩薩的疑。現在龍女已經出現,智積菩薩的疑也已經去除了,但是舍利弗的疑問又再提起。所以說,既然龍女向佛陀頂禮,偈文讚佛,舍利弗還是不相信,不能體會龍女的境界,所以再強辯也是一樣,空口無憑,只是用辯的而已。所以,龍女,在下面的經文,她就獻寶珠,用誠意來獻給佛陀,佛陀會接受,佛陀也歡解接受。因為龍女的誠意,佛陀歡喜接受。用這樣來表達「真如本質平等」。眾生平等,只要我們人人將這分誠意的心,將這分要度眾生的誠意付出。
 
  所以我們說過了,誠正信實,四弘誓願,我們以誠能誓願度眾生。我們若是沒有用內心的誠意,你說發「四弘誓願」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要如何度呢?必定要「誠」,誠意奉獻付出。你要用你的誠意付出,這個誠意不是短暫的,誠意是長時間,累生累世,累劫長時間的誠意,用這個長時間的誠意,龍女也已經是六度萬行的過來人,這就是長時間的付出。六度萬行,這就是誠意。所以在這段接下去的文,龍女獻珠,就是表達誠意,是發自內心的誠意,也已經「六度萬行」,眾生無邊誓願度,六度萬行就已經這樣走過了。因為佛陀即時將它接受過來,就是表示,她已經走過來的路,她的誠意佛陀接受。雖然是短暫這樣的誠意奉獻,佛陀即時將它接受下來,時間是很短,其實這是要表示很長的時間。
 
  我們再接下來,要多用心體會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讓我們愈了解,會愈法喜充滿。我們的誠意不是短暫,是累生世,這樣不斷用誠意入人群度眾生,為眾生在付出那分誠意。一直要慈濟人「誠正信實」,念要「正」 ,除了「誠」以外,要正念,正念才能斷煩惱。我們要「信」,要深信,才有辦法把佛法無邊,我們誓願學,有很多很多的佛法,我們一定要學。我們還要「實」,要真實,因為我們腳踏實地,一步一步向前走,成佛的道路,就是要我們身體力行出來的,不是只有聽,了解就好,不是,還要身體力行,在人群中付出,是「真空」,但是我們所結的法緣,那是「妙有」,「真空妙有」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。
 
  「故借獻寶珠之誠,佛納受之」。所以,龍女獻珠,佛納受了,這就是「以為真如本質平等」,這樣我們就能去體會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就是在一念心,那念的誠意,這念心,三無差別,就是心、佛、眾生平等。所以「眾生皆可成佛」,所有的眾生都能成佛,哪有說龍女不能成佛?可以成佛。所以「獻珠欲顯速證」,獻珠給佛陀,就是表示要成佛與這獻珠的時間一樣,我的誠意,最終佛陀能快速納受,同樣,證佛的境界就是這麼的快速。前面經文所說,
  
經文:「一者,不得作梵天王,二者,帝釋,三者,魔王,四者,轉輪聖王,五者,佛身,云何女身速得成佛?」
  
  女人有「五障」,「一者、不得作梵天王,二者、帝釋,三者、魔王,四者、轉輪聖王,五者、佛身」這是前面經文。「云何女身速得成佛?」舍利弗這種疑問,在下面這段文,我們就能了解。下面這段文就這樣說,
 
經文:「爾時、龍女有一寶珠,價值三千大千世界,持以上佛,佛即受之。龍女謂智積菩薩、尊者舍利弗言」
  
經文簡釋:
「爾時、龍女有一寶珠,價值三千大千世界」 ;龍之神力全在珠上,至貴寶也。
  
  她用辯論的沒有用,她用真實的行動,把寶珠獻給佛,佛陀即時就這樣把它接受過來,龍女轉過身來就向智積菩薩和舍利弗尊者說話。這段文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「龍之神力全在珠上,至貴寶也」。龍女獻珠,龍的神力全在珠的裡面,這粒珠就表示龍族牠最珍貴的東西,我們常常聽到「雙龍搶珠」,意思就是這粒珠在龍的境界裡是多麼的重要,所有的神力就是集中在這粒珠裡,這在龍界是價值無上。龍女把這粒珠獻上給佛,就是將至尊最貴的寶物,獻給釋迦牟尼佛。
 
經文簡釋:
「持以上佛」;龍女持此以奉世尊,表大施也。
「佛即受之」;龍女獻珠,為表圓解。如來納受,印證其心。
 *珠表智,佛表理,以智契理,將因趨果。
  
  所以龍女「持以上佛」,那就是「龍女持此以奉世尊,表大施也」,奉獻給釋迦牟尼佛,表達布施。「佛即受之」,釋迦牟尼佛將龍女所獻的寶珠,馬上就接受下來,因為佛陀體會龍女的誠意。剛才向大家說的誠意,先讓大家知道,你們就會了解這個誠意。佛陀將它接受下來,就是證明龍女是累生累世,誠意入人群,六度萬行走過來,圓滿了。佛陀接受龍女獻珠。所以「珠表智,佛表理」,「珠」是表示智慧,佛是「覺」,是表示「理」,道理;智慧和道理會合了,理和智契合起來。所以「以智契理」,這個智契合這個道理,意思是「將因趨果」,就是因趨向這個果來了。「因 」,六度萬行已俱全、具足了,已經因行果滿,「因」已經完成,「果」就滿足了,所以「將因趨果」,已經趨向在「果」裡了。
 
經文簡釋:
「龍女謂智積菩薩、尊者舍利弗言」;既獻珠已,乃問智積及舍利弗,
*龍女意謂:智積乃多寶之良胤,身子乃釋迦之上座,智積之疑猶略,身子攻難愈詳,
  
  所以龍女獻珠給佛,就是表示她走過的道路,所做過的行,菩薩道,就是圓滿了。就向智積菩薩和尊者舍利弗,要讓他們看,這個境界,智積菩薩看到了,尊者舍利弗應該也有看到,就要問他:「這樣你有看到嗎?」「龍女意謂」,龍女的意思就是「智積乃多寶佛之良胤」,就是上首的弟子。「身子乃釋迦之上座,「身子」就是舍利弗,舍利弗是釋迦佛的上座的弟子,也是上首的弟子。「智積之疑猶略」,智積的懷疑比較少,應該消滅了,但舍利弗還將這個疑問提出來問難,可見,就是真的要了解這兩位賢人。「賢」再上去就是「聖」。
 
*二賢若此,群賢可知,若更持強詞以辯,終以為虛妄,故借獻寶珠以為本質,欲顯速證。
  
  所以「二賢若此,群賢可知」。因為智積是多寶佛身邊的菩薩,這也是賢的位置。古佛已經度化眾生了,那些眾生群,一個人就能夠表達群眾。智積菩薩代表是多寶佛教化的眾生群眾,舍利弗代表釋迦牟尼佛教化的群眾,所以「二賢若此」,這兩位的疑問,智積菩薩的疑問比較薄,所表示的是已經度化過的人群代表,就是比較薄的疑,就是智慧較充足。但是,舍利弗他所代表的是娑婆世界的眾生,這是未來佛陀將要度的人。佛陀當世度和未來在度的人,當世度的就是和舍利弗同在那個時代,未來要度的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。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凡夫啊,也是有「五障」,我們慢、疑還很重,除了貪、瞋、癡,慢和疑也是還是很重。
 
  所以「若更持強詞以辯,終以為虛妄」。所以舍利弗的疑還很重,因為他是代表佛陀在教化的眾生,所以疑問還是很多。用辯的,沒有用,不如就是用實在的行動,借這個獻寶珠的境界來表達「實質」,實在真如。真如本性就是要去身體力行,誠意,累生世,六度萬行,要這樣度化眾生入人群,走過來,因圓了自然果滿,就像一粒珠。這粒珠龍女她呈現給佛。珠表示智慧,佛陀表示道理,所以智慧這樣一直一直保持著誠意,沒有染垢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完全都去除,無明煩惱全都沒有了。這在人群中的緣也已經完成了,這種「真空妙有」的境界,已經都達成了。「故借獻寶珠以為本質」,這就是最誠懇,表達出來,讓大家看。「故借獻寶珠以為本質,欲顯速證」,這就是表示很快,她就能夠成佛。這個「獻珠」和「很快就能夠成佛」,關係很大。下面這一段文再說,
 
經文:「我獻寶珠,世尊納受,是事疾不?答言:甚疾。女言:以汝神力觀我成佛,復速於此。」
  
經文簡釋:
「我獻寶珠,世尊納受,是事疾不」;獻珠之事,佛受速不。
  
  這是龍女獻珠之後,佛陀納受。她回過頭來問智積菩薩和舍利弗:「我現在獻珠,世尊已經接受了,這個事情,你看,這麼快,這個事相你有看到嗎?真實的事相,我的寶珠,佛陀很快納受,這樣你有看到嗎?快嗎?我獻給佛,佛一點都沒有猶豫,馬上把我的寶珠接起來,這樣是不是很快的時間呢?」怎麼回答呢?「答言:甚疾。」很快。妳獻出,佛很快就收到。「女言:以汝神力觀我成佛,復速於此。」龍女就要展功夫給他們看,「既然我的寶珠獻出去,佛陀接受得這麼快,你看我成佛的速度比這樣更快。」用事實來證明。
 
*獻寶珠:喻將本有之清淨如來藏心,於一剎那間顯示於佛。
即獻即受,喻即悟即證。
 
  「獻寶珠」就是譬喻,「將本有之清淨如來藏心」,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,獻珠,就是表示真如本性。「於一剎那間顯示於佛」,很快我的真如本性就能夠呈現出來。而我們凡夫呢?跟你說這麼多了,「真如本性長怎麼樣?你拿出來給我看。」「我是要去哪裡,拿什麼給你看?」但是龍女很快就把她的如來藏心,真如本性,剎那間,就這樣顯示於佛,這是智慧,龍女的智慧和佛的智,這個深智已經會合,佛佛智同、道同,這表示龍女將要成佛,這個智慧已經與釋迦佛同等了。所以「即獻即受」,龍女獻珠,佛陀接受了,這就是悟。「喻即悟即證」,馬上就能夠覺悟,馬上就能夠證佛果,很快,這就是很快的意思。「疾」就是快。
 
經文簡釋:
「答言:甚疾」;二人答言,是事甚疾。
受疾:表龍女證果之速。
 
  舍利弗,因為龍女問他們兩位,兩位都同樣回答「甚疾」。真的,這個事情真的很快,佛陀接受得也很快。所以這「表龍女證果之速」,已經相信了,相信龍女要能證得佛果是這麼的快。
 
經文簡釋:
「女言:以汝神力觀我成佛,復速於此」;以汝所有神通之力。見我成佛,速如獻珠。
 
  所以,龍女她馬上回答,「汝神力觀我成佛,復速於此。」請你們兩位看我要成佛的速度,也是同樣這樣這麼的快,像我在獻珠一樣。
 
*龍女不即以言答舍利弗,以此當下成佛之境非言可顯,惟證乃知。
故即假獻納寶珠,以喻成道之速。
  
  所以「龍女不即以言答舍利弗」。就是這樣,他們說很快,兩位都回答了,龍女就不再回答了,就是這樣。「以此當下成佛之境非言可顯,惟證乃知」。因為這樣,龍女就不用再回答了,我獻出去的珠,佛陀這樣現在就接受了,快不快?兩個人說:「很快!」這樣事實勝於言辯,龍女就不用再回答,不用再辯解了。這不是用語言可以再回答。因為「證」,就要體悟,真正是有證悟、體悟的人,就能夠了解了。所以「故即假獻納寶珠」,獻珠和納珠,龍女獻珠,釋迦佛納受寶珠。一粒珠,一位獻,一位納受,「獻納寶珠」,「以喻成道之速」,說明成道是這麼快速。
 
*夫一獻一受,石火電光不足以比其速,而龍女成道之速乃復過之,皆顯頓悟成佛之義。
  
  所以「夫一獻一受,石火電光不足以比其速」,表示這個快速。「石火電光」,知道嗎?我們在古代,用石頭這樣來摩擦,它能迸出火花來,火花就是石頭和石頭互相碰撞擦出火花,石頭是很硬的東西。就像現在,很多大理石,用鋸子鋸,火花就一直噴,就是硬的東西碰硬的東西,自然極硬相碰觸,火花就會出來,但是剎那就過去了,火花噴出來,就剎那就過去了,很快,沒有停留。電光,電光那就是打雷閃電一樣,電光,就是過去打雷閃電。閃電,一閃,也是很快速就過去,這個快速無法可比較,用什麼東西比?要說它在一秒之間,秒很短,但是瞬間,一下子就過了,所以沒有什麼東西好比較那個速度,就是表示速度很快。就是光速,非常的快。「不足以比其速」,就是這個速度,龍女要成佛的速度就是這樣,比這樣更快。所以「而龍女成道之速乃復過之,皆顯頓悟成佛之義」,龍女的成佛不是慢慢修,她是頓悟。講起來,也是長時間,那個因是從很長很長的時間,這樣累積過來,到現在,因緣都成熟了,所以很快,因圓果滿,這樣就成佛了,很快。
 
*一珠稱性之施,義攝萬行齊圓,不住法施,用力少,收功多,豈假大千身命,多劫六度乎?
  
  所以,「一珠稱性之施,義攝萬行齊圓,不住法施」。這就是表示這顆珠,「稱性」,就是智慧,這個智慧是和我們真如本性是合而為一,如來藏心。布施這個意義,就是「攝萬行齊圓」,這已經包含了「六度萬行」,全都圓滿了。一顆珠布施給佛,獻給佛,這表示六度萬行都已經齊圓了,都圓滿了。「不住法施」。已經都沒有掛礙,表示本性清淨,付出無所求,完全乾乾淨淨,但是這個因圓果滿,很自然,自然就是本性,如來藏性,回歸自然清淨無染的本性,這「不住法施」,就是無住相的布施,圓滿了。但是,無住相的布施,這就是法,就是真理回歸大自然的覺性來,真如本性。
 
  所以「用力少,收功多」。付出,借力使力,是借入人群中這樣在付出,去體會到這麼多這麼多的道理,所以收回來的功德有這麼大。其實要感恩,不只是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,就是因為入人群中,讓我體會這麼大,入人群中,讓我因圓果滿,成佛了。所以收功多,用力少,收功多,我就是只是一心付出,這樣而已,就能現在回歸本性,自然清淨本性,這就是修行的境界。我們修行,要不斷付出,付出無所求,無染著,不用拖泥帶水,很乾淨,累生累劫不斷付出,這已經「六度萬行」,圓滿了。「豈假大千身命,多劫六度乎?」不用再講過去在三界,三千大千世界,在這個三界中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樣走過來,很多的無明煩惱完全去盡了,所有捨身命,多劫,行六度萬行,這已經這樣就是過去了,這就是這樣,在借人群而來為眾生付出,其實是自己所得來的。
 
*所謂千年之鳥,不及朝生之鳳,圓根與不圓根,日劫相者,即此意。
 
  所以說「所謂千年之鳥,不及朝生之鳳」,就是說千年的鳥還是千年的鳥,就是鳥,但是不及一大早才生下來的這隻鳳凰鳥。鳳凰和鳥來比較,鳳凰是很貴重的鳥,鳳凰。鳥,你滿天都能夠看到鳥在飛,鳥和鳳凰要怎麼比較呢?所以「千年之鳥,不及朝生之鳳」,不及剛生出來這隻鳳凰。所以「圓根與不圓根,日劫相者,即此意」,日和劫,其實都是一樣,我們若是透徹了解,能夠剎那間,就能回溯很長久以前的事情。五十二年前,慈濟怎麼走過來的,很快的回歸到那個時候,我三五句話就講完了。同樣的道理,累生累劫如何修行呢?其實在證悟的剎那間,同樣的道理,要說長劫多久,不如說及時的現在。所以說把握當下,就是恆持剎那,在那個剎那間的一念心,恆持永遠、永遠,這樣持那念心走過來的路到現在,同樣的道理。
 
  所以說「千年之鳥,不及朝生之凰,圓根與不圓根」,就是說已經行過了「六度萬行」,和還沒有去身體力行的根機是差那麼多,走過路的人,他自然「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,我都清清楚楚,那個走過的風光,我了解。」沒有走過的人,你重新去走,走過來再來說。同樣的道理,這就是龍女為什麼能這麼快就成佛,現在智積菩薩已經無疑了,舍利弗應該也要相信龍女這種過去的因,因為他們不知道那個因行的過程,所以他說她現在以龍女的身形,所以才有這樣的懷疑。
 
  他若了解她過去的大乘行,入人群,在六道中這樣在付出,現在所了解的法,本來就很清楚。文殊菩薩到龍宮是要現這個相,引導龍女來為大家作證,真如本性,如來藏心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是平等。只是缺在我們還沒有去身體力行,我們發願,還沒有起步,還沒有入人群,做得還不夠,我們還無法體會,只是這樣而已。我們的智還沒有辦法如龍女獻珠,佛這樣接受,智和理還沒有契合,只是這樣而已。所以我們在理相上,要時時多用心!
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5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2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02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   2017/02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  Empty周五 2月 10, 2017 5:05 pm

[ 2017年02月10日 上午 5:23] 農曆正月十四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
《法華經.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三五五)


1. 釋譯經文:「爾時、龍女有一寶珠,價值三千大千世界,持以上佛,佛即受之。龍女謂智積菩薩、尊者舍利弗言:我獻寶珠,世尊納受,是事疾不?答言:甚疾。女言:以汝神力觀我成佛,復速於此。」


2. 上人偈文(一):「龍女深智意會,智積菩薩乃是多寶佛之良胤,舍利弗乃釋尊之上座之弟子,智積之疑猶略,舍利弗疑念深。」


3. 「龍女深智意會」:龍女的深智,已經能夠體會到,智積菩薩就是「多寶佛之良胤」。能了解智積菩薩是多寶佛弟子中,與多寶佛最近。就像我們在娑婆世界,舍利弗是佛入門弟子中智慧第一,是上座的弟子,所以龍女了解這兩位菩薩於佛教化的代表性。


4. 「《法華經》是諸經之王,人人本具佛性」:多寶佛為聽《法華經》來娑婆世界,寶塔現前,說是為了聽經,其實來證明《法華經》是諸經之王,也就是像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佛性本具,我們原來與佛是同等。


5. 「性空真如,性如法海」:佛陀這樣向我們說,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心中的寶塔現前,表示我們法聽,了解「諸法性空」,「性空真如」,性如法海,智慧就如海一樣,遼闊的智慧本來人人本具,只要我們再用心,原來本具的智慧是同樣的,人人本有。


6. 「智積菩薩乃是多寶佛之良胤」:多寶佛隨身而來的弟子,也是上座的弟子,稱為菩薩,他是已經跟隨古佛來的弟子,可見他是已經不斷修行,親近多寶佛的身邊。


7. 「舍利弗乃釋尊之上座之弟子」:而舍利弗在娑婆世界,還是現「聲聞身」,就是還守在獨善其身;佛陀鼓勵他要發大心、入人群,利人利己,舍利弗開始發心了,佛為他授記了。才是發心、發願而已,還是還離成佛還有一段的距離,是意思還未身體力行,但是他已經是智慧第一,是弟子中佛所講的法他能一聞能解,只是沒有去身體力行。


8. 「入人群,發大心」,這項還沒有做,其實佛性完全體會了解了,還未身體力行而已。不過,這樣就差很多,還未「六度萬行」具足,還沒有去身體力行,所以他是上座的弟子,與其他的弟子比起來,他就是已經是上座了。就像人在稱呼:「你是某某人的高足。」


9. 「高足」:意思就是比其他的弟子再高一等,這就是高足,就是上座,意思就是說,已經佛所說的法他有聽進去,但是「六度萬行」還未去身體力行,還是聲聞的弟子。


10. 「智積之疑猶略」:智積菩薩的疑,「猶略」就是較少,六度因行,他是跟隨古佛,所以六度因行他有經過了,雖然心有疑,有懷疑:這龍女是異類,尤其是溼性,海中,尤其是年齡這麼小,尤其是女身,豈有辦法體會這麼深奧的道理呢?而且又是很快就能成佛。


這是智積菩薩他有一點點存疑,不過龍女出現了,這些疑完全消除,證明龍女已經是得到大智慧了,真真正正體解大道,也已經發無上心,才有這樣的良能,在兩尊菩薩對答這當中,這樣她忽然現前,這是表示她用事實勝於言辯,這樣智積菩薩他就能解疑。


「舍利弗疑念深」:舍利弗那個疑念還很深,但是龍女她知道,這娑婆世界的舍利弗,以及東方世界多寶佛的弟子,這兩位都是賢。


11. ★上人偈文(二):「二賢如是,群機可知,若更持詞以辯,終以為虛妄之言,故借獻寶珠之誠,佛納受之,以為真如本質平等,眾生皆可成佛,獻珠欲顯速證。」


(1)「二賢如是,群機可知」,就能知道舍利弗既然還有這麼重的疑問,娑婆世界的眾生,就能知道還是疑問很多。「龍女深智意會」,龍女的智慧,已經要證明,娑婆世界凡夫眾生疑慮,這個疑無法可體會,不能了解。


(2)「若更持詞以辯,終以為虛妄之言」:龍女為了要證明,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在那裡討論,要文殊菩薩回答,若要再讓文殊菩薩回答,這樣不如龍女自己現前,來解除智積菩薩的疑。


(3)「故借獻寶珠之誠」:現在龍女已經出現了,智積菩薩的疑也已經去除了,但是舍利弗的疑問又再提起。所以,既然龍女向佛陀頂禮,偈言讚佛,舍利弗還是不相信,不能體會到龍女她的境界,所以再強辯還是一樣,空口無憑,只是用辯的而已,所以龍女用誠意獻寶珠給佛陀,佛陀是會接受。


(4)「佛納受之」:因為龍女的誠意,佛陀歡喜接受。表達「真如本質平等」。眾生平等,只要我們人人將這分誠意的心,將這分要度眾生的誠意。


(5)「誠正信實,四弘誓願」,以誠能誓願度眾生。我們若是沒有用內心的誠意,你說發四弘誓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要如何度呢?必定要誠,誠意奉獻付出。要用你的誠意付出,這個誠意不是短暫的,誠意是長時間,累生累世,累劫長時間的誠意,龍女也是「六度萬行」的過來人,這就是長時間的付出,六度萬行,這就是誠意。


(6)因為佛陀他及時將她的寶珠接受過來,表示龍女她已經走過來的路,她的誠意佛陀接受。雖然是短暫這樣的誠意奉獻,佛陀及時將它接受起來,時間是很短,其實這是要表示很長的時間。我們再下去就用心來體會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讓我們愈了解,會愈法喜充滿。


(7)「誠正信實」:我們誠意不是短暫,是累生世這樣不斷用誠意入人群度眾生,為眾生在付出那分的誠意。一直要慈濟人「誠正信實」,念要正,除了誠以外要正念,正念才有辦法斷煩惱。


(8)「佛法無邊,誓願學」:要有深信,才有辦法把佛法無邊,誓願學,有很多的佛法我們一定要學。還要實,要真實,腳踏實地,一步一步向前走,成佛的道路就是要我們身體力行出來的,不是只是聽,了解就好,不是,要再身體力行,在人群中付出是真空,卻是我們所結的法緣,那是妙有!「真空妙有」,我們就要很用心來體會。


(9)「眾生皆可成佛」,所有的眾生都能夠成佛,哪有說龍女不能成佛呢?所以「獻珠欲顯速證」,就是要現珠給佛陀,表示要成佛和這樣獻珠的時間一樣,我的誠意,最終佛陀能夠這麼快速納受,同樣,證佛的境界就是這麼的快速。


12. ★釋譯經文:【爾時,龍女有一寶珠,價值三千大千世界】:龍之神力全在珠上,至貴寶也。


用辯論的沒有用,龍女她用真實的行動,把寶珠獻給佛,佛陀即時就這樣把它接受起來,龍女轉過身來就向智積菩薩和舍利弗尊者說話。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經文。龍女獻珠,龍的神力全在珠的裡面,這粒珠就是表示龍,牠最珍貴的東西,我們常常聽到「雙龍搶珠」,意思就是這粒珠在龍的境界裡是多麼的重要,所有的神力就是集中在這粒珠裡,這是在龍界是價值無上。


13. 【持以上佛】:龍女持此以奉世尊,表大施也。


龍女把至尊最貴的寶物獻給釋迦牟尼佛,龍女「持以上佛」,表達布施。


14. 【佛即受之】:龍女獻珠,為表圓解。如來納受,印證其心。珠表智,佛表理,以智契理,將因趨果。


「佛接受之」,釋迦牟尼佛將龍女所獻的寶珠,馬上就將它接受下來。佛陀體會龍女的心意。剛才向大家說的誠意,先讓大家知道,你們就會了解這個誠意,佛陀將它接受下來,就是證明龍女是累生累世,誠意入人群,六度萬行走過來,圓滿,佛陀接受,受珠了。


「珠表智,佛表理」,「珠」是表示智慧,佛是「覺」,表示「理」,道理,智慧和道理會合了,理和智契合起來。「以智契理」,意思是「將因趨果」。「因」,已經六度萬行具全了,因行果滿,「因」已經完成,「果」就滿足,「將因趨果」,已經趨向在「果」裡。


15. 【龍女謂智積菩薩、尊者舍利弗言】:既獻珠已,乃問智積及舍利弗。


表示她走過的道路,所做過的行,菩薩道就是圓滿,就讓智積菩薩和尊者舍利弗他們看這個境界。


16. 『龍女意謂,智積乃多寶之良胤,身子乃釋迦之上座,智積之疑猶略,身子攻難愈詳,二賢若此,群賢可知,若更持強詞以辯,終以為虛妄,故借獻寶珠以為本質,欲顯速證。』


「智積乃多寶佛之良胤」,「身子」就是舍利弗,舍利弗是釋迦佛的上座的弟子,也是上首的弟子。


「智積之疑猶略」,智積的懷疑比較少,應該消滅了,舍利弗他還將這個疑問提出來問難,可見,就是真要了解這兩位賢人,「二賢若此,群賢可知」。因為智積是古來佛的菩薩,這智積是古來佛身邊的菩薩,就是多寶佛的身邊的菩薩,這也是賢的位置。古佛已經度化眾生了。


一個人就能夠表達群眾。智積菩薩代表是多寶佛教化的眾生的群眾;舍利弗是代表釋迦牟尼佛教化的群眾,所以「二賢若此」,智積菩薩的疑問比較薄,就表示已經度化過的人群代表,就是比較薄的疑,就是智慧較充足。但是,舍利弗他所代表的是娑婆世界的眾生,這是未來佛陀將要度的人。佛陀當世度和未來在度的人。


當世度的就是和舍利弗同樣那個時代;未來要度的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。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凡夫啊,也是有「五障」,疑還很重,除了貪、瞋、癡,慢和疑還是很重。


「若更持強詞以辯,終以為虛妄」,舍利弗的疑還很重,因為他是代表佛陀在教化的眾生,所以疑問還是很多。


「故借獻寶珠以為本質」用辯的,沒有用,不如就是用實在,借這個獻寶珠的境界來表達「實質」,實在真如。


真如本性就是要去身體力行,誠意,累生世,六度萬行,度化眾生入人群,走過來因圓,自然果滿,就像一粒珠,龍女她呈現給佛。珠表示智慧,佛陀表示道理,所以智慧這樣一直一直保持著誠意沒有染垢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完全都去除,無明煩惱全都沒有了。在人群中的緣也已經完成了,這種真空妙有的境界,已經都達成了。


「故借獻寶珠以為本質」,這就是最誠懇,表達出來,讓大家看。「欲顯速證」表示很快,她就能夠成佛。「獻珠」和「很快就能夠成佛」,關係很大。


17. 【我獻寶珠,世尊納受,是事疾不?】:獻珠之事,佛受速不。【獻寶珠】:喻將本有之清淨如來藏心,於一剎那間顯示於佛。即獻即受,喻即悟即證。


龍女獻珠後,佛陀納受,她回過頭來,問智積菩薩和舍利弗:「我現在獻珠,世尊已經接受了,看到真實的事相是這麼快,佛一點都沒有猶豫,馬上把我的寶珠接起來。龍女現功夫給他們看,既然我的寶珠獻出去,佛陀接受得這麼快,「你看我成佛的速度比這樣更快。」用事實來證明。


「獻寶珠」就是譬喻,「將本有之清淨如來藏心」,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,現珠,就是表示真如本性。「於一剎那間顯示於佛」,很快我的真如本性就能夠呈現出來,而我們凡夫呢?跟你說這麼多了,「真如本性長怎麼樣?你拿出來給我看。」


但龍女很快就把如來藏心,真如本性,剎那間就這樣顯示於佛,這是龍女的智慧和佛的智,深智已經會合,佛佛智同、道同,表示龍女將要成佛,智慧已經與釋迦佛同等了。所以「即獻即受」,龍女獻珠,佛陀接受,這就是悟,「喻即悟即證」,馬上就能夠覺悟,馬上就能夠證佛果,這就是很快的意思。


18. 【答言:甚疾】:二人答言,是事甚疾。受疾:表龍女證果之速。


「疾」就是快。因為龍女問他們兩位,都一樣回答「甚疾」。真的這個事情真的很快,佛陀接受得也很快。「表龍女證果之速」,已經相信龍女要能證得佛果是這麼的快。


19. 【女言:以汝神力觀我成佛,復速於此】:以汝所有神通之力見我成佛,速如獻珠。龍女不即以言答舍利弗,以此當下成佛之境非言可顯,惟證乃知。故即假獻納寶珠,以喻成道之速。


龍女她馬上回答,請你們兩位,看我要成佛的速度也是同樣這樣這麼的快,像我在獻珠一樣。所以他們兩位都回答說很快,龍女就不再回答,就是這樣。事實勝於言辯,龍女就不用再回答,不用再辯解。這不是用語言可以再回答,因為「證」,就要體悟,真正是有證悟、體悟的人,就能夠了解了。龍女獻珠,釋迦佛納受寶珠。一粒珠,一位獻,一位納受。「以喻成道之速」,成道這麼快。


20. 『夫一獻一受,石火電光不足以比其速,而龍女成道之速乃復過之,皆顯頓悟成佛之義。』


石火電光,在古代,用石頭摩擦,碰出火花,火花就是石頭和石頭互相相碰出火花起來,是很硬的東西。就像現在有很多大理石,用鋸子在那裡鋸,火花就一直噴,但這是剎那就過去了,很快,沒有停留。


「不足以比其速」電光就是打雷一樣,電光就是過去打雷閃電,一閃一下也是過去,很快速,快速得無法可比較,用什麼東西,要說它是一秒間,秒很短,瞬間一下就過,沒有什麼東西好比較那個速度。速度很快,就是光速,非常的快。就是這個速度,龍女要成佛的速度就是這樣,比這樣更快。


「皆顯頓悟成佛之意」,龍女的成佛不是慢慢修,她是頓悟,講起來,也是長時間,「因」是從很長很長的時間,這樣累積過來的,到現在,因緣都很成熟了,所以很快,因圓果滿,就很快成佛了。


21. 『一珠稱性之施,義攝萬行齊圓,不住法施,用力少,收功多,豈假大千身命,多劫六度乎?』


(1)一珠稱性之施,義攝萬行齊圓 :表示這顆珠,稱性,就是智慧,這個智慧是和我們真如本性是合而為一,如來藏心,布施這個意義,就是「攝萬行齊圓」,已經包含六度萬行,全都圓滿,一顆珠的布施獻給佛,這表示六度萬行都已經齊圓,圓滿。


(2)「不住法施」,已經都沒有掛礙,表示「本性清淨」,付出無所求,完全乾乾淨淨,但是這個因圓果滿,自然就是本性,如來藏性,回歸自然清淨無染的本性。「不住法施」,就是無住相的布施,圓滿了,但是無住相的布施,這就是法,就是真理回歸大自然的覺性來,真如本性。


(3)「用力少,收功多」,付出,借力使力,借入人群中這樣在付出,體會到這麼多、這麼多的道理,收回來的功德有這麼大。其實要感恩,不只是「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」,就是因為入人群中,讓我體會這麼大,入人群中,讓我因圓果滿,成佛了。


(4)「收功多」:我就只是一心付出,這樣而已,就能現在回歸本性,自然清淨本性,這就是修行的境界。修行要不斷付出,付出無所求,無染著,不用拖泥帶水,很乾淨,累生累劫不斷付出,這已經六度萬行,圓滿。


(5)「豈假大千身命,多劫六度乎?」:不用再講過去,在三界,三千大千世界,「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」,這樣走過來,很多的無明煩惱完全去除,所有捨身命,多劫,行六度萬行,借人群而來為眾生付出,其實是自己所得來的。


22. 『所謂千年之鳥,不及朝生之鳳,圓根與不圓根,日劫相者,即此意。』


千年的鳥還是千年的鳥,就是鳥,但是不及一大早才生下來這隻鳳凰鳥。鳳凰和鳥來比較,鳳凰是很貴重的鳥,鳳凰。滿天都能夠看到鳥在飛,鳥和鳳凰要怎麼比較呢?所以「千年之鳥,不及朝生之鳳」,剛生出來這隻鳳凰。


日和劫其實都是一樣,我們若是透徹了解,能夠剎那間,就能回溯很久長久以前的事情。五十二年前,慈濟怎麼走過來的,很快就回到那個時候,我在三五句話就講完了,同樣的道理,累生累劫如何修行呢?其實在證悟的剎那間,同樣道理,長劫多久,不如說及時的現在。所以說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在剎那間的一念心,恒持永遠,持那念心,走過來的路到現在,同樣的道理。


「因行的過程」:已經行過六度萬行,和還沒有去身體力行的根積是差那麼多,走過路的人,他自然「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,我都清清楚楚,走過的風光我了解;沒有走過的人,你重新去走,走過來再來說」。同樣的道理,這就是我們龍女,是為什麼能這麼快就成佛,現在智積菩薩已經無疑了,舍利弗應該也要相信了,龍女這種過去的因,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因行的過程,所以他說她現在,龍女的身形,所以他有懷疑。他若了解她過去的大乘行,入人群,在六道中這樣付出,現在所了解的法,本來就很清楚。


文殊菩薩到龍宮是要現這個相,引導龍女來為大家作證,真如本性,如來藏心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是平等,只是缺在我們還沒有去身體力行,我們發願還沒有起步,還沒有入人群,做得還不夠,我們還無法體會,只是這樣而已。我們的智還沒有辦法就如龍女獻珠,佛這樣接受,智和理還沒有契合,我們只是這樣而已,所以我們要在理相,要時時多用心!


**************
23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今日聽到龍女「以獻珠欲顯速證」,腦海中就會想到很敬愛的環保志工這群超級可愛的草根菩薩們,全球都在談環保,大都只在口條、紙上談兵般,但是慈濟裡的環保志工們,是實際的身體力行,智慧無限量,身與心皆清淨,消除對生活的貪欲,心靈多麼清淨無染,這份心寬念純,不是用口說來的,是實證得來,還會精進每天聞法,福與慧雙修,智理契合。


環保志工菩薩,不分貧富貴賤,是平等的大乘行,入人群,無所求的付出,每次收看大愛臺「草根菩提」,所說的話都是很攝受內心,就如龍女獻珠一樣,佛陀馬上納受,意味能觸動到人人的真如本性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62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7/02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02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   2017/02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   Empty周三 2月 15, 2017 9:57 am

薰法香心得札記(二○一七年二月十日星期五)
 
智積之疑猶略,舍利弗疑念深,二賢如是,群機可知。
智積菩薩與舍利弗對於龍女在短時間內可以成佛皆有疑惑?真的嗎?怎麼可能?如何做做到的?這兩位賢人級的菩薩聲聞尚且如此,何況我們一般人呢。
智積菩薩已經稍微了解了,但是舍利弗還沒有。
一般人與道這種狀況,可能就卡住了,或糾纏在那邊,或一直辯解說明,效果也不好。文殊菩薩與龍女都有大智慧,他們是以行動證明給你看。
若更持詞以辯終以為虛妄之言,故借獻寶珠之誠,佛納受之,以為真如本質平等,眾生皆可成佛,獻珠欲顯速證。
光是這個做法與智慧就很寶貴,就要學起來,就要學以致用。

 
一直要慈濟人「誠正信實」,念要「正」 ,除了「誠」以外,要正念,正念才能斷煩惱。我們要「信」,要深信,才有辦法把佛法無邊,我們誓願學,有很多很多的佛法,我們一定要學。我們還要「實」,要真實,因為我們腳踏實地,一步一步向前走,成佛的道路,就是要我們身體力行出來的,不是只有聽,了解就好,不是,還要身體力行,在人群中付出,是「真空」,但是我們所結的法緣,那是「妙有」,「真空妙有」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。
上人再度提醒我們,內修誠正信實,這很重要。我覺得這段最妙的是「在人群中付出,是「真空」,但是我們所結的法緣,那是「妙有」,「真空妙有」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。」也許有人會認為,是不是顛倒了,在人群中付出,是「妙有」,我們所結的法緣,「真空」。因為人看的到摸的到,法看不到也摸不到。但仔細想一想,在人群中付出,最後一切人事物都會消失不見,所以是「真空」,但是我們所結的法緣,那是永恆存在的,所以是「妙有」。上人要我們用心體會,就是要去做才能有體會。要去多付出,多廣結善緣才能積功累德,慧命成長。


「千年之鳥,不及朝生之凰,圓根與不圓根」,就是說已經行過了「六度萬行」,和還沒有去身體力行的根機是差那麼多,走過路的人,他自然「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,我都清清楚楚,那個走過的風光,我了解。」沒有走過的人,你重新去走,走過來再來說。
鳥與鳳那一個珍貴,一般人皆知。而這裡譬喻行「六度萬行」是鳳,還沒有去身體力行的是鳥,兩者真會程度大不同。成佛速度(時間)也大不同,而我們是鳥還是鳳?
 
 
 
 
龍女深智意會,智積菩薩乃是多寶佛之良胤,
舍利弗乃釋尊之上座之弟子;智積之疑猶略,
舍利弗疑念深,二賢如是,群機可知。
  
  我們能夠知道,龍女她的深智,已經能體會到了,她體會到的,那就是智積菩薩他就是「多寶佛之良胤」。意思就是說,龍女了解,因為她也是深智,智慧也很深,她能夠了解,智積菩薩是多寶佛弟子中,就是與多寶佛相近。就像我們在娑婆世界,舍利弗是佛入門弟子中智慧第一,是上座的弟子,所以她了解這兩位賢人與佛陀教化的代表性。多寶佛為聽《法華經》來娑婆世界,寶塔現前,說是為了聽經,其實是來證明《法華經》是諸經之王,也就是像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佛性本具,我們原來與佛是同等,佛陀就是這樣跟我們說,人人本具佛性。所以我們心中的寶塔現前,就是表示我們聽法了,了解,了解了「諸佛性空」;但是「性空真如」,這性如法海,智慧就像海一樣,遼闊的智慧本來人人本具,只要我們再用心,原來本具的智慧是同樣,人人本有。
 
  所以,多寶佛是這樣,多寶佛隨身而來的弟子,也是上座弟子,稱為菩薩,他是與古佛一同來的弟子,可見他也是不斷修行,親近多寶佛身邊。而舍利弗呢?在娑婆世界,還是現聲聞身,聲聞,就還是守在獨善其身;獨善其身,佛陀鼓勵他發大心、入人群,利人利己,舍利弗開始發心,佛為他授記,但才只是發心、發願而已,離成佛還是有一段距離,意思是還未身體力行。但是他已經是智慧第一,在佛弟子中,佛所說的法,他能一聞能解,只是還沒身體力行,入人群發大心,這項還沒有做。其實,佛性完全體會了解了,只是還沒身體力行而已。不過,這樣就差很多,還未「六度萬行」具足,還沒有去身體力行。所以,他是上座的弟子,與他其他弟子比起來,他就是已經是上座。就如別人稱呼:「你是某某人的高足。」「高足」的意思就是,比其他弟子再更高一等,這就是高足,就是上座,意思就是說,佛所說的法,他有聽進去,但是「六度萬行」還未去身體力行,還是聲聞的弟子。
 
  所以,智積菩薩的疑,猶略,就是比較少,因他是過來人,六度因行,他跟隨古佛,所以六度因行,他有經過。雖然心有疑,有懷疑:龍女是異類,尤其是濕性在海中,尤其是年齡這麼小,尤其是女身,真有辦法能體會這麼深奧的道理嗎?而且,還是很快就能成佛。這是智積菩薩他有一點存疑。不過龍女出現了,這些疑完全消除,證明龍女已經得到大智慧了,真真正正體解大道,也已經發無上心,才有這樣的良能。在兩尊菩薩對答當中,他忽然現前,這是表示他用事實勝於言辯,這樣智積菩薩他就能解疑。只是,舍利弗的疑念還很深,但是龍女她知道,娑婆世界的舍利弗,與東方世界多寶佛的弟子,這兩位都是賢人。「二賢如是,群機可知」。就能知道舍利弗既然還有這麼重的疑問,娑婆世界的眾生,還是疑問很多,這是「龍女深智意會」,龍女的智慧,就已經證明,娑婆世界凡夫眾生疑慮,這個疑無法可體會,不能了解。
 
若更持詞以辯終以為虛妄之言,故借獻寶珠之誠,佛納受之,以為真如本質平等,眾生皆可成佛,獻珠欲顯速證。
 
  所以說,「若更持詞以辯,終以為虛妄之言」。龍女為了要證明,智積菩薩與文殊菩薩還在那裡討論,要文殊菩薩回答;若要再讓文殊菩薩回答,不如龍女現前,來解除智積菩薩的疑。現在龍女已經出現,智積菩薩的疑也已經去除了,但是舍利弗的疑問又再提起。所以說,既然龍女向佛陀頂禮,偈文讚佛,舍利弗還是不相信,不能體會龍女的境界,所以再強辯也是一樣,空口無憑,只是用辯的而已。所以,龍女,在下面的經文,她就獻寶珠,用誠意來獻給佛陀,佛陀會接受,佛陀也歡解接受。因為龍女的誠意,佛陀歡喜接受。用這樣來表達「真如本質平等」。眾生平等,只要我們人人將這分誠意的心,將這分要度眾生的誠意付出。
 
  所以我們說過了,誠正信實,四弘誓願,我們以誠能誓願度眾生。我們若是沒有用內心的誠意,你說發「四弘誓願」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你要如何度呢?必定要「誠」,誠意奉獻付出。你要用你的誠意付出,這個誠意不是短暫的,誠意是長時間,累生累世,累劫長時間的誠意,用這個長時間的誠意,龍女也已經是六度萬行的過來人,這就是長時間的付出。六度萬行,這就是誠意。所以在這段接下去的文,龍女獻珠,就是表達誠意,是發自內心的誠意,也已經「六度萬行」,眾生無邊誓願度,六度萬行就已經這樣走過了。因為佛陀即時將它接受過來,就是表示,她已經走過來的路,她的誠意佛陀接受。雖然是短暫這樣的誠意奉獻,佛陀即時將它接受下來,時間是很短,其實這是要表示很長的時間。
 
  我們再接下來,要多用心體會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讓我們愈了解,會愈法喜充滿。我們的誠意不是短暫,是累生世,這樣不斷用誠意入人群度眾生,為眾生在付出那分誠意。一直要慈濟人「誠正信實」,念要「正」 ,除了「誠」以外,要正念,正念才能斷煩惱。我們要「信」,要深信,才有辦法把佛法無邊,我們誓願學,有很多很多的佛法,我們一定要學。我們還要「實」,要真實,因為我們腳踏實地,一步一步向前走,成佛的道路,就是要我們身體力行出來的,不是只有聽,了解就好,不是,還要身體力行,在人群中付出,是「真空」,但是我們所結的法緣,那是「妙有」,「真空妙有」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。
 
  「故借獻寶珠之誠,佛納受之」。所以,龍女獻珠,佛納受了,這就是「以為真如本質平等」,這樣我們就能去體會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就是在一念心,那念的誠意,這念心,三無差別,就是心、佛、眾生平等。所以「眾生皆可成佛」,所有的眾生都能成佛,哪有說龍女不能成佛?可以成佛。所以「獻珠欲顯速證」,獻珠給佛陀,就是表示要成佛與這獻珠的時間一樣,我的誠意,最終佛陀能快速納受,同樣,證佛的境界就是這麼的快速。前面經文所說,
  
經文:「一者,不得作梵天王,二者,帝釋,三者,魔王,四者,轉輪聖王,五者,佛身,云何女身速得成佛?」
  
  女人有「五障」,「一者、不得作梵天王,二者、帝釋,三者、魔王,四者、轉輪聖王,五者、佛身」這是前面經文。「云何女身速得成佛?」舍利弗這種疑問,在下面這段文,我們就能了解。下面這段文就這樣說,
 
經文:「爾時、龍女有一寶珠,價值三千大千世界,持以上佛,佛即受之。龍女謂智積菩薩、尊者舍利弗言」
  
經文簡釋:
「爾時、龍女有一寶珠,價值三千大千世界」 ;龍之神力全在珠上,至貴寶也。
  
  她用辯論的沒有用,她用真實的行動,把寶珠獻給佛,佛陀即時就這樣把它接受過來,龍女轉過身來就向智積菩薩和舍利弗尊者說話。這段文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「龍之神力全在珠上,至貴寶也」。龍女獻珠,龍的神力全在珠的裡面,這粒珠就表示龍族牠最珍貴的東西,我們常常聽到「雙龍搶珠」,意思就是這粒珠在龍的境界裡是多麼的重要,所有的神力就是集中在這粒珠裡,這在龍界是價值無上。龍女把這粒珠獻上給佛,就是將至尊最貴的寶物,獻給釋迦牟尼佛。
 
經文簡釋:
「持以上佛」;龍女持此以奉世尊,表大施也。
「佛即受之」;龍女獻珠,為表圓解。如來納受,印證其心。
 *珠表智,佛表理,以智契理,將因趨果。
  
  所以龍女「持以上佛」,那就是「龍女持此以奉世尊,表大施也」,奉獻給釋迦牟尼佛,表達布施。「佛即受之」,釋迦牟尼佛將龍女所獻的寶珠,馬上就接受下來,因為佛陀體會龍女的誠意。剛才向大家說的誠意,先讓大家知道,你們就會了解這個誠意。佛陀將它接受下來,就是證明龍女是累生累世,誠意入人群,六度萬行走過來,圓滿了。佛陀接受龍女獻珠。所以「珠表智,佛表理」,「珠」是表示智慧,佛是「覺」,是表示「理」,道理;智慧和道理會合了,理和智契合起來。所以「以智契理」,這個智契合這個道理,意思是「將因趨果」,就是因趨向這個果來了。「因 」,六度萬行已俱全、具足了,已經因行果滿,「因」已經完成,「果」就滿足了,所以「將因趨果」,已經趨向在「果」裡了。
 
經文簡釋:
「龍女謂智積菩薩、尊者舍利弗言」;既獻珠已,乃問智積及舍利弗,
*龍女意謂:智積乃多寶之良胤,身子乃釋迦之上座,智積之疑猶略,身子攻難愈詳,

  
  所以龍女獻珠給佛,就是表示她走過的道路,所做過的行,菩薩道,就是圓滿了。就向智積菩薩和尊者舍利弗,要讓他們看,這個境界,智積菩薩看到了,尊者舍利弗應該也有看到,就要問他:「這樣你有看到嗎?」「龍女意謂」,龍女的意思就是「智積乃多寶佛之良胤」,就是上首的弟子。「身子乃釋迦之上座,「身子」就是舍利弗,舍利弗是釋迦佛的上座的弟子,也是上首的弟子。「智積之疑猶略」,智積的懷疑比較少,應該消滅了,但舍利弗還將這個疑問提出來問難,可見,就是真的要了解這兩位賢人。「賢」再上去就是「聖」。
 
二賢若此,群賢可知,若更持強詞以辯,終以為虛妄,故借獻寶珠以為本質,欲顯速證。
  
  所以「二賢若此,群賢可知」。因為智積是多寶佛身邊的菩薩,這也是賢的位置。古佛已經度化眾生了,那些眾生群,一個人就能夠表達群眾。智積菩薩代表是多寶佛教化的眾生群眾,舍利弗代表釋迦牟尼佛教化的群眾,所以「二賢若此」,這兩位的疑問,智積菩薩的疑問比較薄,所表示的是已經度化過的人群代表,就是比較薄的疑,就是智慧較充足。但是,舍利弗他所代表的是娑婆世界的眾生,這是未來佛陀將要度的人。佛陀當世度和未來在度的人,當世度的就是和舍利弗同在那個時代,未來要度的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。所以我們現在這個時代,凡夫啊,也是有「五障」,我們慢、疑還很重,除了貪、瞋、癡,慢和疑也是還是很重。
 
  所以「若更持強詞以辯,終以為虛妄」。所以舍利弗的疑還很重,因為他是代表佛陀在教化的眾生,所以疑問還是很多。用辯的,沒有用,不如就是用實在的行動,借這個獻寶珠的境界來表達「實質」,實在真如。真如本性就是要去身體力行,誠意,累生世,六度萬行,要這樣度化眾生入人群,走過來,因圓了自然果滿,就像一粒珠。這粒珠龍女她呈現給佛。珠表示智慧,佛陀表示道理,所以智慧這樣一直一直保持著誠意,沒有染垢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完全都去除,無明煩惱全都沒有了。這在人群中的緣也已經完成了,這種「真空妙有」的境界,已經都達成了。「故借獻寶珠以為本質」,這就是最誠懇,表達出來,讓大家看。「故借獻寶珠以為本質,欲顯速證」,這就是表示很快,她就能夠成佛。這個「獻珠」和「很快就能夠成佛」,關係很大。下面這一段文再說,
 
經文:「我獻寶珠,世尊納受,是事疾不?答言:甚疾。女言:以汝神力觀我成佛,復速於此。」
  
經文簡釋:
「我獻寶珠,世尊納受,是事疾不」;獻珠之事,佛受速不。
  
  這是龍女獻珠之後,佛陀納受。她回過頭來問智積菩薩和舍利弗:「我現在獻珠,世尊已經接受了,這個事情,你看,這麼快,這個事相你有看到嗎?真實的事相,我的寶珠,佛陀很快納受,這樣你有看到嗎?快嗎?我獻給佛,佛一點都沒有猶豫,馬上把我的寶珠接起來,這樣是不是很快的時間呢?」怎麼回答呢?「答言:甚疾。」很快。妳獻出,佛很快就收到。「女言:以汝神力觀我成佛,復速於此。」龍女就要展功夫給他們看,「既然我的寶珠獻出去,佛陀接受得這麼快,你看我成佛的速度比這樣更快。」用事實來證明。
 
獻寶珠:喻將本有之清淨如來藏心,於一剎那間顯示於佛。
即獻即受,喻即悟即證。
 

  「獻寶珠」就是譬喻,「將本有之清淨如來藏心」,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,獻珠,就是表示真如本性。「於一剎那間顯示於佛」,很快我的真如本性就能夠呈現出來。而我們凡夫呢?跟你說這麼多了,「真如本性長怎麼樣?你拿出來給我看。」「我是要去哪裡,拿什麼給你看?」但是龍女很快就把她的如來藏心,真如本性,剎那間,就這樣顯示於佛,這是智慧,龍女的智慧和佛的智,這個深智已經會合,佛佛智同、道同,這表示龍女將要成佛,這個智慧已經與釋迦佛同等了。所以「即獻即受」,龍女獻珠,佛陀接受了,這就是悟。「喻即悟即證」,馬上就能夠覺悟,馬上就能夠證佛果,很快,這就是很快的意思。「疾」就是快。
 
經文簡釋:
「答言:甚疾」;二人答言,是事甚疾。
受疾:表龍女證果之速。
 
  舍利弗,因為龍女問他們兩位,兩位都同樣回答「甚疾」。真的,這個事情真的很快,佛陀接受得也很快。所以這「表龍女證果之速」,已經相信了,相信龍女要能證得佛果是這麼的快。
 
經文簡釋:
「女言:以汝神力觀我成佛,復速於此」;以汝所有神通之力。見我成佛,速如獻珠。
 
  所以,龍女她馬上回答,「汝神力觀我成佛,復速於此。」請你們兩位看我要成佛的速度,也是同樣這樣這麼的快,像我在獻珠一樣。
 
龍女不即以言答舍利弗,以此當下成佛之境非言可顯,惟證乃知。
故即假獻納寶珠,以喻成道之速。
  
  所以「龍女不即以言答舍利弗」。就是這樣,他們說很快,兩位都回答了,龍女就不再回答了,就是這樣。「以此當下成佛之境非言可顯,惟證乃知」。因為這樣,龍女就不用再回答了,我獻出去的珠,佛陀這樣現在就接受了,快不快?兩個人說:「很快!」這樣事實勝於言辯,龍女就不用再回答,不用再辯解了。這不是用語言可以再回答。因為「證」,就要體悟,真正是有證悟、體悟的人,就能夠了解了。所以「故即假獻納寶珠」,獻珠和納珠,龍女獻珠,釋迦佛納受寶珠。一粒珠,一位獻,一位納受,「獻納寶珠」,「以喻成道之速」,說明成道是這麼快速。
 
夫一獻一受,石火電光不足以比其速,而龍女成道之速乃復過之,皆顯頓悟成佛之義。
  
  所以「夫一獻一受,石火電光不足以比其速」,表示這個快速。「石火電光」,知道嗎?我們在古代,用石頭這樣來摩擦,它能迸出火花來,火花就是石頭和石頭互相碰撞擦出火花,石頭是很硬的東西。就像現在,很多大理石,用鋸子鋸,火花就一直噴,就是硬的東西碰硬的東西,自然極硬相碰觸,火花就會出來,但是剎那就過去了,火花噴出來,就剎那就過去了,很快,沒有停留。電光,電光那就是打雷閃電一樣,電光,就是過去打雷閃電。閃電,一閃,也是很快速就過去,這個快速無法可比較,用什麼東西比?要說它在一秒之間,秒很短,但是瞬間,一下子就過了,所以沒有什麼東西好比較那個速度,就是表示速度很快。就是光速,非常的快。「不足以比其速」,就是這個速度,龍女要成佛的速度就是這樣,比這樣更快。所以「而龍女成道之速乃復過之,皆顯頓悟成佛之義」,龍女的成佛不是慢慢修,她是頓悟。講起來,也是長時間,那個因是從很長很長的時間,這樣累積過來,到現在,因緣都成熟了,所以很快,因圓果滿,這樣就成佛了,很快。
 
一珠稱性之施,義攝萬行齊圓,不住法施,用力少,收功多,豈假大千身命,多劫六度乎?
  
  所以,「一珠稱性之施,義攝萬行齊圓,不住法施」。這就是表示這顆珠,「稱性」,就是智慧,這個智慧是和我們真如本性是合而為一,如來藏心。布施這個意義,就是「攝萬行齊圓」,這已經包含了「六度萬行」,全都圓滿了。一顆珠布施給佛,獻給佛,這表示六度萬行都已經齊圓了,都圓滿了。「不住法施」。已經都沒有掛礙,表示本性清淨,付出無所求,完全乾乾淨淨,但是這個因圓果滿,很自然,自然就是本性,如來藏性,回歸自然清淨無染的本性,這「不住法施」,就是無住相的布施,圓滿了。但是,無住相的布施,這就是法,就是真理回歸大自然的覺性來,真如本性。
 
  所以「用力少,收功多」。付出,借力使力,是借入人群中這樣在付出,去體會到這麼多這麼多的道理,所以收回來的功德有這麼大。其實要感恩,不只是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,就是因為入人群中,讓我體會這麼大,入人群中,讓我因圓果滿,成佛了。所以收功多,用力少,收功多,我就是只是一心付出,這樣而已,就能現在回歸本性,自然清淨本性,這就是修行的境界。我們修行,要不斷付出,付出無所求,無染著,不用拖泥帶水,很乾淨,累生累劫不斷付出,這已經「六度萬行」,圓滿了。「豈假大千身命,多劫六度乎?」不用再講過去在三界,三千大千世界,在這個三界中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這樣走過來,很多的無明煩惱完全去盡了,所有捨身命,多劫,行六度萬行,這已經這樣就是過去了,這就是這樣,在借人群而來為眾生付出,其實是自己所得來的。
 
所謂千年之鳥,不及朝生之鳳,圓根與不圓根,日劫相者,即此意。
 
  所以說「所謂千年之鳥,不及朝生之鳳」,就是說千年的鳥還是千年的鳥,就是鳥,但是不及一大早才生下來的這隻鳳凰鳥。鳳凰和鳥來比較,鳳凰是很貴重的鳥,鳳凰。鳥,你滿天都能夠看到鳥在飛,鳥和鳳凰要怎麼比較呢?所以「千年之鳥,不及朝生之鳳」,不及剛生出來這隻鳳凰。所以「圓根與不圓根,日劫相者,即此意」,日和劫,其實都是一樣,我們若是透徹了解,能夠剎那間,就能回溯很長久以前的事情。五十二年前,慈濟怎麼走過來的,很快的回歸到那個時候,我三五句話就講完了。同樣的道理,累生累劫如何修行呢?其實在證悟的剎那間,同樣的道理,要說長劫多久,不如說及時的現在。所以說把握當下,就是恆持剎那,在那個剎那間的一念心,恆持永遠、永遠,這樣持那念心走過來的路到現在,同樣的道理。
 
  所以說「千年之鳥,不及朝生之凰,圓根與不圓根,就是說已經行過了「六度萬行」,和還沒有去身體力行的根機是差那麼多,走過路的人,他自然「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,我都清清楚楚,那個走過的風光,我了解。」沒有走過的人,你重新去走,走過來再來說。同樣的道理,這就是龍女為什麼能這麼快就成佛,現在智積菩薩已經無疑了,舍利弗應該也要相信龍女這種過去的因,因為他們不知道那個因行的過程,所以他說她現在以龍女的身形,所以才有這樣的懷疑。
 
  他若了解她過去的大乘行,入人群,在六道中這樣在付出,現在所了解的法,本來就很清楚。文殊菩薩到龍宮是要現這個相,引導龍女來為大家作證,真如本性,如來藏心,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是平等。只是缺在我們還沒有去身體力行,我們發願,還沒有起步,還沒有入人群,做得還不夠,我們還無法體會,只是這樣而已。我們的智還沒有辦法如龍女獻珠,佛這樣接受,智和理還沒有契合,只是這樣而已。所以我們在理相上,要時時多用心!
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
 

高明智(惟智)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7/02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提婆達多品第十二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