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02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5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2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02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   2017/02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  Empty周日 2月 19, 2017 9:14 pm

20170219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   
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
 
藥王二萬菩薩求法精進,
是法師品所因所告之人,
樂說又是寶塔品之當機,
既聞如來唱滅為法求人,
發願弘經故諸大士發願。
 
  各位菩薩,用心喔!藥王、大樂說二大菩薩,他們帶領「二萬菩薩眷屬求法精進」,是〈法師品〉之時所延留下來。〈法師品〉,佛陀以藥王菩薩為當機者,我們已經說過了。藥王菩薩是奉持《法華經》,他深信《法華經》,他受持《法華經》,他累生累世為了求《妙法華經》是捨身命。現在在釋迦佛的道場,他聽到《法華經》也是很歡喜,所以在〈法師品〉當中,釋迦牟尼佛就以藥王菩薩為〈法師品〉的當機者,這是一個根機能夠對機說法之人,借重這位大根機的菩薩來敘述〈法師品〉,持經、寫經、讀經、誦經、說經的功德。
 
  在〈法師品〉之中,我們若回顧起來,〈法師品〉也是很精采,佛陀講說《法華經》妙法之處,就有這麼多天龍護法來護持。回顧那是一個吉祥地,是產生菩薩,發心入人群的地方,這就是〈法師品〉。「所因」在〈法師品〉。所以,佛陀開始向藥王菩薩講〈法師品〉這段。這是〈法師品〉,佛陀因為藥王菩薩在場,對機而說之法。所以,「所因所告之人」,就是佛陀針對著藥王菩薩開始來講說〈法師品〉。
 
  而「樂說又是寶塔品之當機」者。在〈見寶塔品〉,寶塔出現,塔中出大音聲,大樂說菩薩,很期待,期待能夠看到多寶塔中出現聲音的多寶佛,這是大樂說菩薩提起要求。佛陀就以大樂說菩薩,他能夠及時提出,這叫做「當機者」,就是有這個根機,他請佛開寶塔門。佛陀才說:「要開寶塔門之前,我要先將分身佛全部集會過來。」這一段經文很精彩,在集法身。人人靜一下,思考一下,過去所講說的法,大家再回憶,表示十方分身全歸納回來,佛的法身、分身,那就是佛陀已經講出去的法,我們聽入心,能夠受用,這是佛的分身,也是佛的法身,法已經輪轉入我們的心,希望人人將這一念心,集回來,來歸位。這就是在這段〈見寶塔品〉也是很精采的一段文。那就是大樂說菩薩,他及時請佛開塔門,所以佛陀集分身佛。這是環環相扣,所以我們這部經才能這麼的完整。
 
  「既聞如來唱滅為法求人」。〈法師品〉也好,或者是〈見寶塔品〉也好,佛陀已經意含著將入滅了,而且法就是一定要傳下去,佛的法要傳,來承擔接法的人也都要趕緊出現,要將內心那個誠意,願意來接受。所以這是佛陀隱含著,他還剩下沒多久的時間,就要入滅。佛法,尤其《法華經》是佛的本懷,佛的心懷,一定要有人可以契理、契法,可以接受,這樣傳下去,這是佛很殷切在為法求人。因為這樣,藥王菩薩以及大樂說菩薩,帶領著二萬人,志同道合,發大心,願意誠意發願,「發願弘經故諸大士發願」,真正殷勤來發願,願意來接受這部經,傳法於後世。這是我們要很用心回顧,這也就是分身佛集合,我們就是要將法要趕緊集回來。《法華經》從〈序品〉、〈方便品〉,這樣品品環環相扣,我們應該要回顧,不斷回顧去體會它裡面的精神理念,才有辦法受法、傳法,這要用心、要誠意、要發願。現在已經看到藥王菩薩、大樂說菩薩,他們志同道合的菩薩,已經在佛的面前來發願了。
 
*上文惟願不為慮者,謂聖道載於典籍,恢弘力在智者,若未得其人,則微言絕矣。使斯文不明之於其人,復不得行之於其世,蒼生溺八苦難,是聖心之憂也。
 
  所以,前面的經文之中,「上文惟願不為慮者」。「請佛不要擔心,我們大家願意在佛的面前發願,願意接受佛的教法,會永遠永遠傳於後世,佛陀不用擔心,未來這個法,「謂聖道載於典籍」,未來聖道,佛陀所說的教法會將它結集起來,可以記載在經典裡,可以長久這樣一直傳下去。在這當中,自然「恢弘力在智者」。這些廣大發心立願的人,有這個力量,希望這個法在經典中不斷流傳,能夠啟發出宏觀、發大心、立弘誓願的人,這種有大智力的人,也能再歷代一直傳下去,也不斷有這樣大智力的人能發現,願意發願,佛陀就不要擔心了。「若未得其人,則微言絕矣」。就是還沒辦法得到,這樣「恢弘」,就是很開闊的心胸,很宏大的智慧的人,若還沒得到,這樣的人就沒辦法將法傳下去,就是一定要找出有這樣宏觀,發誓願力的人。所以聖道定要不斷記載在典籍之中,不是光用口相傳,未來聖道一定是記載在經典之中,才能一直不斷流傳下去。要不然,光是用說的,若沒有得到大智慧力的人,傳的聲音會慢慢一直微弱掉。
 
  光是用口傳,多少也是會慢慢就變樣了,所以必定就要記載下來,自然這個法能夠長長久久,有大智慧力的人,他能接受。要不然,光是用口傳,雖很快,但沒有發心的人所說的法,人聽進不去,法也會慢慢一直微小、微弱,這樣一直消失。所以,「使斯文不明之於其人,復不得行之於其世」。這文若記載在人間裡,但是沒有得到這樣大智慧的人,沒有契機,那就沒辦法,「復不得行之於其世」。雖然讀經是讀經,在〈法師品〉中,寫經、讀經或者是講經,若沒有契於它的根機,像是這樣,也沒辦法去身體力行。能說、能寫,但是身體沒有力行,這部經在世間裡,只是記載在經典,也沒有用。
 
  是啊,看到這段文,就會去想到,經印很多,放在經櫥,沒有人去拿來看,看而不起歡喜,也沒辦法去身體力行,就是印再多的經,也沒有用。因為,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經典,要身體力行做出來。所以,經若是記載,就要能契人的根機,去將它身體力行,才有辦法在世間發揮功能效用。所以,「蒼生溺八苦難,是聖心之憂也」。雖然,藥王菩薩、大樂說菩薩在佛的面前說:不以為慮。「不用擔心。」佛怎麼能不擔心呢?還是要擔心,經典印在白紙黑字,若沒有得到這樣的人,這個經典在人間也沒有用。所以佛陀必定要確定「傳法有人」,然真正要傳法,這個人真的要發大心、立大願,要很有恢弘大願力,這樣的人,佛陀才會安心。要不然,只是說:有啦,有啦,我有在聽。聽,沒有入心;入心,又不敢身體力行,這樣法怎麼有辦法能行於世間呢!還是一樣,「不得行之於其世」,也沒辦法。
 
  所以,眾生同樣沉溺在八苦,生、老、病、死,愛別離、怨憎會、五蘊熾盛、求不得等等的苦,都還是在這個人間的苦。這是聖人的心所憂。所以,我們要好好用心,不要讓佛陀在世這樣一直掛心,讓這個經典消失,在現在這人間,若沒有人去將它身體力行,這就沒辦法起作用。我們雖然已離佛二千多年,仍要不斷燈燈相照,要燈燈相傳,相照無量燈,二千多年後,也是時間過了,到現在,佛經記載在白紙黑字,我們若用心去受用,字字皆是寶,句句都是妙法,無不都是增長我們的慧命。所以,我們可以將它當作是治世良方,我們若不用它,也是沒有用!所以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,佛為什麼這麼的憂心?因為年紀大了,法一定要傳下去、要留下去,傳法、受法,一定要「得其人」,要有人願意體會、了解、身體力行,要有德、有法,才能去度眾生,要不然眾生永遠都是在迷茫中,沉溺在八苦的裡面。接下來,我們看前面的文,
 
經文:「後惡世眾生,善根轉少,多增上慢,貪利供養,增不善根,遠離解脫。」
 
  「後惡世眾生」,就是說未來,釋迦佛的未來,「後惡世眾生,善根轉少,多增上慢,貪利供養,增不善根,遠離解脫。」藥王菩薩他也知道,大樂說菩薩他也知道,雖然請佛不用擔心,他也說:以後,未來的世間,就是惡世,眾生的善根不斷一直轉少,善根若轉少,惡,惡性就慢慢增長起來。有五大障,有五項的障礙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。這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就是人間接受法的大障礙。有貪,所以貪名聞利養;有瞋、癡這種脾氣,所以沉溺在利養裡,得到一點點的法,他就是我慢、增上慢、七憍八慢,很多憍慢就都浮現出來,這就是接受法的大障礙。所以,全都在那「貪利供養」,即使出家修行,還在「貪利供養」。這段文,我們修行者要很用心去體會,絕對要很用心、很警惕,要不然,「增不善根」,就是「遠離解脫」,我們要很用心哦!接下來這一段文,再這樣說,
 
經文:「雖難可教化,我等當起大忍力,讀誦此經,持說、書寫、種種供養,不惜身命。」
 
經文簡釋:
「雖難可教化」;此釋不怖惡人。是等之人,雖是難可說法難調伏教化,十惡自滋長。
 
  大家因為聽到〈法師品〉,這部經一定要永遠永遠一直流傳在人間。雖然未來世間,眾生根機惡劣,雖然眾生都很剛強,難可教化,但還是要開始發願弘經,弘揚經法的人,他開始要先有覺悟。所以,他說:「我等當起大忍力。」這些人,二萬菩薩已經開始說:「我們大家心理已經準備好了,未來的眾生剛強難調伏,我們都準備好了,我們應該要有忍力。」「讀誦此經,持說、書寫、種種供養」,哪怕不惜身命,會把它當作比我們的生命還重要。所以,「雖難可教化」,這就是表示說:不怕。不論未來眾生多剛強,我們都不佈畏,不怕惡,不論未來的眾生多剛強、多惡劣,我們都不怕。所以,「是等之人,雖是難可說法,難調伏教化」,哪怕他是「十惡自滋長」起來,不論他的惡怎麼的增長,這些人多麼難調教,我們都不怕。
 
經文簡釋:
「我等當起大忍力」;此方眾生剛強難化;如是我等,當起精進大忍辱力。起大忍力:非深位大士,忍力成就,不能讀誦。非土木身軀,夢覺生死者,不能成此志也。
 
  所以,「我等當起大忍力」。就是說娑婆堪忍世界的眾生,受盡了苦,但他還不知覺,還是一樣吃苦還不知道,還是這麼的剛強,這麼的難調教。像這樣,「如是我等」,就像這麼惡劣的眾生。「如是我等,當起精進大忍辱力」,我們大家要再更精進,這些眾生這麼的剛強,貪名聞利養,貪欲無止盡,不肯接受法的調教,像這樣的眾生,我們大家更願意起精進大忍力。「起大忍力」,不是普通的人做得到,若不是「深位大士」,意思就是說,這種發心的大士,應該累生世都已經歷練過來了,是很資深的菩薩,才有辦法。若不是,「忍力成就,不能讀誦」,若不是忍力很完成,絕對沒辦法這樣好好耐心去研讀這部經,不是光讀,這樣讀了就過。要再了解經中的意義,所以要很用心去體會、去了解。
 
經文簡釋:
「讀誦此經,持說書寫」;一讀、二誦、三持、四說、五寫,名五種法師。
 
  所以,「讀誦此經,持說書寫」。要讓這部經流傳下去,佛陀的時代,還沒有印刷的時代,所以依靠的,要不斷一句一字都要用心記憶,佛陀所說的法要記載下來。所以,一來要讀,二來要誦,佛怎麼講,記憶,一定要把它記住。三,就是持,不只是記得,我們要身體力行,把這部經照顧好。要照顧好這部經,除了佛的教法,一字一句寫下來,還要一段一段用心再誦。不只是誦,還要身體力行,或者是要不斷與大家分享,講說,越講自己越熟悉,讓別人能夠用,自己也能夠更體會經中之意,就能夠身體力行。像這樣,講說,還要書寫,這叫做五種法師:讀經師,誦經師,持經師,說法師,或者是抄寫經典的法師,這叫做五種法師,抄寫這個經法的人。
 
經文簡釋:
「種種供養,不惜身命」;有弘持者,當修種種恭敬供養。
 
  所以用種種供養,就是用很虔誠的誠意,這樣講說、讀、誦、書寫,用這樣來表達供養。所講的供養,那就是誠意。誠意來讀誦,講說,書寫等等,再怎麼辛苦,我們都不怕。有弘持者,弘揚這部經,有經典才有法好講說;有法好講說,才有法好度人、教化,所以這一定需要有經典留在人間。要留在人間,需要有人願意發心,一代一代不斷奉持下去,所以當修種種恭敬、供養,一定要有。我們若沒有種種恭敬、供養,沒有誠意,就沒有辦法身體力行。
 
*忍眾惡而外形骸,歷艱難而行此道,故云不惜身命。為於法故,於身命財無所吝惜。
 
  所以說,「忍眾惡而外形骸」,眾生所表達出來的,還記得嗎?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向佛陀發願,他為了講佛陀的法,度當世的眾生,他不怕生命的危險,入那些人群,那些人外形惡劣,那個形骸很惡喔,所以歷經了艱難辛苦,他都不怕。過去我們講過了,大慈子,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這種弘法宣教。就是我們要發心,要「忍眾惡而外形骸」,外在的形態不論怎麼樣,不論歷經多少困難,他都甘願身體力行在這條路,道,有進無退,不斷向前前進,不惜身命,為法故。因為法,所以,「於身命財無所吝惜」,為了法能夠留傳下來,他願意費盡一切來保護這個法,能夠流傳人間,就不惜身命,連生命都不惜了,哪會惜財富呢?他無所吝惜。還有很多法,就是要行在人間,要能夠堪忍。有什麼事情好堪忍呢,粗相,那個形態,粗相中,有「六惡」。種種供養,有奉持,當修種種的行,要用恭敬供養,忍種種苦難,他願意去身體力行,所以這個身體力行,面對著這六種惡,不只是外在而已,自己也要很注意。
 
*六惡:六賊之人雖難調伏教化,然我等應以堅忍而益生起持經之力。
 
  這個「六惡」,敵人不一定在外面,是在我們自己內在,自己也要檢討這「六惡」藏在我們自己內在,也稱作「六賊」。「六賊」,在我們的身邊。這種六賊之人,雖難調難教化,但是,「我等」;「我等」就是藥王菩薩,他和大樂說菩薩及二萬菩薩,他們說「我們大家都發心,發弘誓願,會堅定,忍耐,能夠忍得過這個六惡,調伏這個六賊。」六賊,六惡,六個賊,六個惡,這六個惡的東西,真正要先調伏。「益生起持經之力」,會越幫助我,有這些越惡的,會越增加我的力量來忍辱,這就是修行。就如佛陀與提婆達多,佛陀還是感恩,因為提婆達多的惡,幫助他能提早成佛。同樣的道理,人間越惡,越需要菩薩去用心。用心在這個惡世,那就是要有一股力量,這股力量是鍛煉出來的。我們前面所講的「六賊」,「六惡」是什麼東西呢?
 
色聲香味觸法六塵,以眼耳鼻舌聲意六根為媒,自劫家寶,故喻之為賊。
 
  這個世間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這「六塵」。「六塵」就是我們人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若緣在外境,我們的「六根」為媒,去緣外面的「六塵」,就這樣牽引會合起來。這種在外面的聲色境界裡,自己的心無法控制好,所以會生起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無不都是我們「六根」緣外面的「六塵」,引起了我們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就像「六賊」一樣,我們的六個賊,就是一直把我們自劫家寶。我們人人都有內藏著自性覺海,我們內藏著寶藏,本覺藏心及我們的真如本性,我們的智慧本來就很充足,卻因這些無明煩惱,無明煩惱是從我們的「六根」緣外面的「六塵」,這樣惹起了我們的心,引起我們的心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的境界,不斷叢生出來,所以譬如就是「六賊」。
 
  這「六賊」是最惡的,所以叫做「六惡」。過去有位修道人在修行,坐在樹下,對面就是一條溪河,他坐在這個溪河邊的樹下,這樣在靜坐的時候,他已經修行二十年了,這二十年間在那個地方,就是心亂,控制不下來,所以他很煩惱,要修行,但是自己的心控制不下來,世間的欲念無法斷,這位修道人來到樹下坐下來,煩惱重重。佛陀知道了,這個人明明可度,有心要求法,但是,就是雜念,世界的欲念無法斷除。所以佛陀知道,他就靠近過來,也在一棵樹下坐下來。看到一隻龜,一直爬,爬在沙灘上爬,這時,又看到一隻野干,就是和狗類似的動物,靠近過來,看到那隻龜,就想要去咬牠。這隻龜比這隻野干更快,就趕緊將頭和腳全部都縮進來,縮進龜殼裡面。
 
  這隻野干就這樣在那裡要咬牠,但硬梆梆的,所以在那裡耗很久,這隻龜,就是將頭、腳都縮進裡面,保護得很安全。這隻野干在那裡很久的時間,不得其門而入,看牠的頭也不伸出來,腳也不伸出來,所以牠只好離開了。離開之後,這隻龜就安全了,牠就又把頭、腳伸出來,趕緊回頭向河,趕緊歸入河裡面去了。在這當中,這個沙門,就是佛陀化現的,他就開口,「龜啊!雖然是畜生類,卻也會保護自己的身,而人呢?懂得要修行,卻不會保護自己的心。」這位修道者,聽到這個聲音,回頭一看,一位這麼莊嚴的沙門,在他的身邊發出這個聲音,很吸引他的心。他就趕緊來到他的面前,是一位有道的人,所以他就問說:「你剛才說這些話,好像很攝住我的心。我的心常常很亂,想要求法,但是心沒有辦法。」佛陀,就是沙門,就開始對他說:「你關起你的耳根,外面的聲色不要聽;關起你的眼門,外面的「色」,你不要去看。總而言之,六根門要關好,就不會去引外面六塵境入你的心來,自然你的心就能夠清淨。」
 
*有道之士,眼不視色,耳不聽聲,鼻不嗅香,舌不味味,身離細滑,意不妄念,以避六賊。於應攝受者而攝受之,於應折伏者而折伏之,不惜棄命持法。
 
  所以,眼不視色,耳不聽聲,鼻不嗅香,舌不味味,舌不貪在「味味」,身不貪在「細滑」(此「細滑」表貪於身觸的細滑),不會說我要穿很美、很柔軟,不需要。若能夠這樣,「意」沒有妄念,這自然就能夠避開這六個賊,因為「六根」緣外面的「六塵」境界,自然它就有這六個賊,不斷把你的寶藏搬出去,你怎樣修行都沒有用,一邊修,一邊漏掉,所以你要好好關閉你的六根門,這就是「六惡」。「六惡」就是「六賊」,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。我們「應攝受者而攝受之」。佛法,我們要攝受,我們有法能夠攝受進來,外面的境界才能「於應折伏者而折伏之」。外面來的境界來,我們自己的心就要懂得去折伏它。不論外面的境界多惡劣,多麼壞;世間的人多麼的惡,善根全都減少了,惡都增長了,這種惡世濁氣。
 
  我們修行者,有機會把法攝受,若遇到境界來時,要趕緊折伏。將我們的「六根門」關閉起來,不要聽外面惡的聲音,看到外面惡形、惡色,我們要視而不見,不需要去看它,也不需要讓它感染到,這就是我們要用心的地方。這樣保持好我們的道心,自然「不惜棄命持法」,我們的心都無欲,心無掛,礙無罣礙故,還有什麼好怕呢?我們會很勇敢為法忘軀,去付出,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。
 
六惡:
又指惡時、惡世界、惡眾生、惡見、惡煩惱、惡邪無信盛時等六者。
一、惡時:指五濁中之劫濁,即惡眾生、惡見等四濁起時。
二、惡世界:即娑婆世界。
三、惡眾生:即眾生濁,謂由見濁、煩惱濁而起惡見、惡煩惱。
四、惡見:即見濁,係以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,等五利使為體。五種急性的煩惱。
五、惡煩惱:即煩惱濁,謂緣五欲之境而起貪瞋等煩惱。
六、惡邪無信盛時:為五濁增時之總稱。
 
  所以說,這個「六惡」,在這個世界裡,除了和我們有關,我們要好好提高警覺以外,在外面的境界,就是「惡時」,在這個時代,「惡時」,「惡世界」,「惡眾生」,「惡見」,「惡煩惱」,和「惡邪無信盛時」的這個時代,全都沒有正信。尤其是這個時代,這個世界,濁氣這麼重,人生的見解都不正,都是這樣;對於世間正法不接受,都行在惡法中,這樣的「惡見」,產生出很多惡的煩惱,現在的世間不就是這樣嗎?很多很惡、很邪的。看看現在,要做好事也很難,現在,一點點事情,不實的事情,他就會擴大很多,網路不斷傳,惡知、惡見傳在網路裡,那些不會去分辨是非的人,信以為真,很可怕的世間,已經濁氣很重,這種「惡邪無信」,不相信人人要修心養性,不相信人間疾苦,要啟發愛心,這些都不相信。像這樣,這就是傳法的障礙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又再「惡時」,剛才說過,「惡時」就是「指五濁之劫濁」。這個時間,我們常常說「劫濁亂時,眾生垢重」,就是在說這個時間。所以「惡見」,由「四濁」而起。這個時代,人人都有這個惡的見解,不單純了。
 
  所以,第二就是「惡世界」,這個惡的世界就是娑婆世界。第三,就是「惡眾生」,就是「眾生濁」,我們平時所說的「眾生濁」,也就是由「見濁」開始,所以就生起了「煩惱濁」,所以起了很多的惡見,我們若沒有煩惱,就沒有「惡見」了。就是我們的煩惱無明,在這個時代,所以我們起了很多的「惡見」,惡的煩惱。第四,那就是「惡見」。這個「惡見」即是「見濁」。我們的「見」,濁氣重重啊,不清淨,眼睛看東西不準確,觀念思想不正確,像這樣,這種見解濁氣很重,所以,「身見」,「邊見」,「邪見」,「見取見」、「戒禁取見」。前面我們也都解釋過「五利使」和「五鈍使」。這個「五鈍使」、「五利使」叫做「十使」,這些煩惱都在我們的身邊。這「五利使」,就是我們的「體」。現在這種體態,我們所看得到的形骸,就是這樣,全都是在「身見」、「邊見」、「邪見」、「見取見」、「戒禁取見」這五項,很快的,都在我們的心裡,反應很快。他的體質,我們現在人的體質就是越來越變成這樣,所以有五種急性的煩惱,很快,馬上就呈現出來。
 
  所以,第五「惡煩惱」,這惡的煩惱,就是「煩惱濁」。就是「緣五欲之境」,剛才說過,六根、六塵,其實,除了法,「意根和法塵」,外面叫做「五欲」,這種五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這五項,緣外面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就是這樣,「五根」緣外面「五塵境」,才會「意」起貪、瞋、癡等等的煩惱,這樣就起來了,這樣延續了。
 
  第六,「惡邪無信」。在這個時代,已經有惡了,有不正確,這種好事不要傳,不實、不實惡的事情無中生有,「一人吐虛,萬人傳實」,這種「惡邪無信」,這個時代已經浮現出來了,在現在,這就是「五濁增時」。所以,總稱叫做「五濁惡世」。那就是從我們的心開始,這就是惡的時代。在現在五濁惡世的時代,就起了「見濁」、「眾生濁」、「煩惱濁」、「命濁」等等,這樣一直延續下去。
 
  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心,要先從我們最近的惡,自己要斷,要關起了「六根門」,我們人人都有這「六賊」,這六種賊在我們的心裡,我們整天都受外面的境界將我們誘引,讓我們的心無法專念下來。所以我們會面對著這種「五濁惡世」,要弘傳這個經典就不容易。要好好將經典弘揚在人間,發揮效用,唯有我們就要關閉「六根門」,下定決心,好好將我們的心收攝起來;下決心,救世良方,要弘揚在人間,就要捨棄一切的欲,我們要時時多用心!
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5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2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02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   2017/02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  Empty周一 2月 20, 2017 3:24 pm

[2017年02月19日 上午 5:22] 農曆正月廿三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
《法華經.勸持品第十三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三六三)


1. 釋譯經文:【雖難可教化,我等當起大忍力,讀誦此經,持說、書寫、種種供養,不惜身命。】


2. ★上人偈文:「
藥王二萬菩薩求法精進,
是法師品所因所告之人,
樂說又是寶塔品之當機,
既聞如來唱滅為法求人,
發願弘經故諸大士發願。」


3. 「藥王二萬菩薩求法精進」:藥王、樂說二大菩薩,帶領「二萬菩薩求法精進」,是〈法師品〉之時所延留下來。佛陀以藥王菩薩為當機者,藥王菩薩是奉持《法華經》,深信受持,累生累世為了求《妙法華經》是捨身命。


4. 「當機者,對機說法」:在釋迦佛的道場,他聽到《法華經》也是很歡喜,在〈法師品〉當中,釋迦牟尼佛就以藥王菩薩為〈法師品〉的當機者,這是一個根機能夠對機說法之人,借重這位大根機的菩薩來敘述〈法師品〉,持經、寫經、讀經、誦經、說經的功德。


5. 「是《法師品》所因所告之人」:若回顧起來,〈法師品〉也是很精采,佛陀講說《法華經》妙法之處,就有這麼多天龍護法來護持。回顧那是一個吉相地,是產生菩薩,發心入人群的地方,「所因」在〈法師品〉。佛陀開始向藥王菩薩來講〈法師品〉這段,佛陀因為藥王菩薩在場,對機而說之法。就是佛陀針對著藥王菩薩開始來講說〈法師品〉。


6. 「樂說又是《見寶塔品》之當機」:在〈見寶塔品〉,寶塔出現,塔中出大音聲,大樂說菩薩,很期待能夠看到多寶塔中出現聲音的多寶佛,佛陀就以大樂說菩薩他能夠及時提出,也是叫做「當機者」,他來請佛開寶塔門。佛陀才說:「要開寶塔門之前,我要先將分身佛全部集會過來。」這段經文很精彩,在集法身。


7. 「法歸位」:人人靜一下,思考一下,過去所講說的法,大家再回憶,表示十方分身全歸納回來,佛的法身、分身,佛陀已經講出去的法,聽入心,能夠受用,這是佛的分身,也是佛的法,法身,法輪轉入我們的心,希望人人將這一念心,集回來,來歸位。大樂說菩薩及時請佛開塔門,佛陀集分身佛。這是環環相扣,所以這部經才能這麼的完整。


8. 「既聞如來唱滅為法求人」:〈法師品〉也好,或是〈見寶塔品〉也好,佛陀已經意含著將入滅了,法一定要傳下去,佛法要傳,來承擔接法的人,也都要趕緊出現,要將內心那個誠意,願意來接受。這是佛陀他隱含著,還剩下沒有多久的時間,就要入滅。佛法,尤其是《法華經》是佛的本懷,佛的心懷,一定要有人可以契理、契法,可以接受,這樣傳下去,這是佛很殷切在為法求人。


9. 「發願弘經,故諸大士發願」:因為這樣,藥王菩薩以及大樂說菩薩,帶領著二萬人,志同道合,發大心,願意誠意發願,殷勤發願,願意接受這部經,傳法於後世。用心回顧,這也就是分身佛集合,要將法要趕緊集回來。


10. 「發願弘經」:《法華經》從〈序品〉、〈方便品〉,品品環環相扣,我們要不斷回顧,體會裡面的精神理念,才有辦法受法、傳法,這要用心、要誠意、要發願。現在已經看到藥王菩薩、大樂說菩薩,他們志同道合的菩薩,已經在佛的面前來發願。


11. ★『上文惟願不為慮者,謂聖道載於典籍,恢弘力在智者,若未得其人,則微言絕矣。使斯文不明之於其人,復不得行之於其世,蒼生溺八苦難,是聖心之憂也。』


(1)「上文惟願不為慮者」:請佛不要擔心,大家願意在佛的面前來發願,願意接受的佛的教法,會永遠傳於後世,佛陀不用擔心,未來這個法。


(2)「謂聖道載於典籍,恢弘力在智者」:未來聖道,佛陀所說的教法會將它結集起來,記載在經典裡,可以長久這樣一直傳下去,在這當中,自然「恢弘力在智者」。這些廣大發心立願的人,有這個力量,希望這個法在經典中不斷流傳,能夠啟發出宏觀,發大心立弘誓願的人,這種有大智力的人,這種的人也能再讓經歷代一直傳下去,不斷也有這樣大智力的人能發現,願意發願,佛陀就不要擔心了。


(3)「若未得其人,則微言絕矣」:還沒辦法得到,這樣「恢弘」,就是很開闊的心胸,很宏大的智慧的人,若還沒得到,這人就沒辦法將法傳下去,一定要找出有這樣宏觀發誓願力的人。不是光用口相傳,未來聖道一定是記載在經典之中,才能不斷一直流傳下去。要不然,光是用說的,若沒有得到大智慧力的人,傳的聲音會慢慢一直微弱掉。


(4)「則微言絕矣。」:光是用口傳,也是會多少慢慢就會變樣,必定要記載下來,自然這個法能夠長長久久,有大智慧力的人,他能接受。要不然,光是用口傳,是很快,沒有發心的人,所說的法,人聽進不去,也會慢慢一直迷,一直微小、微弱,這樣一直消失不見了。


(5)「使斯文不明之於其人,復不得行之於其世」:經文若記載在人間裡,但是沒有得到這樣大智慧的人,沒有契機,那就沒辦法,「復不得行之於其世」。雖然讀經是讀經,在〈法師品〉中,寫經、讀經或者是講經,若沒有契於它的根機,也沒辦法去身體力行。能說、能寫,但是身體沒有力行,這部經在世間裡,只是記載在經典,有沒有用。


(6)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:經印很多,放在經櫥,沒有人去拿來看,看而不起歡喜,也沒辦法去身體力行,就是印再多的經,也沒有用。因為經典是要身體力行做出來。經若是記載,就要能契人的根機,去將它身體力行,才有辦法在世間發揮功能效用。


(7)「蒼生溺八苦難,是聖心之憂也」:雖然,藥王菩薩、大樂說菩薩在佛的面前說:不以為慮。「不用擔心。」佛怎麼能不擔心呢?還是要擔心,經典印在白紙黑字,若沒有得到這樣的人,這個經典在人間也沒有用。


(8)「傳法有人」:佛陀必定要「傳法有人」,真正要傳法,這個人真的是發大心、立大願,很有恢弘大願力這樣的人,佛陀才會安心。要不然說:「有啦,有啦,我有在聽。」。聽,沒有入心,又不敢身體力行,這樣法怎麼有辦法能行於世間呢!還是一樣,「不得行之於其世」,也沒辦法啊。


(9)蒼生溺八苦難」:眾生同樣沉溺在八苦,「生、老、病、死,愛別離、怨憎會、求不得、五蘊熾盛」等等的苦,同在這個人間的苦。這是聖人的心所憂。


(10)「燈燈相照,相傳」:要好好用心,不要讓佛陀在世這樣一直掛心,雖然在現在,人間,沒有人去將它身體力行,這就沒辦法起作用。我們雖然離佛二千多年,要燈燈相照相傳,相照無量燈,二千多年後,也是時間過。


(11)「字字珠璣,句句妙法」:現在佛經記載在白紙黑字,我們若用心去受用,字字皆是寶,句句都是妙法,無不都是增長我們的慧命。可以將它當作是治世良方,若不會用它,這也沒有用!


(12)「傳法,得其人,為度眾生」:用心體會,佛,為什麼這麼的憂心?因為年紀大了,法一定要傳下去、要留下去,傳法、受法,一定要「得其人」,要願意體會、了解、身體力行,要有德、有法,才能去度眾生,要不然眾生永遠都是在迷茫中,沉溺在八苦的裡面。


12. ★複習經文:【後惡世眾生,善根轉少,多增上慢,貪利供養,增不善根,遠離解脫。】


是說釋迦佛的未來,藥王菩薩,大樂說菩薩他們也知道,雖然請佛不用擔心,也說:以後,未來的世間,就是惡世,眾生的善根不斷一直在轉少,惡性就慢慢增長起來。


「貪利供養」:有五大障,五項的障礙,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」。就是人間接受法的大障礙。貪名聞利養;有瞋、癡,這種的脾氣,這種沉溺在利養裡,得到一點點的法,他就我慢、增上慢、七憍八慢,很多憍慢都浮現出來,這就是接受法的大障礙。出家修行,不要在「貪利供養」中。我們修行者要用心體會,絕對要用心、很警惕,要不然,「增不善根」,就是「遠離解脫」,我們要很用心!


13. ★釋譯經文:【雖難可教化,我等當起大忍力,讀誦此經,持說、書寫、種種供養,不惜身命。】


大家因為聽到〈法師品〉,這部經一定要永遠一直流傳下去,在人間,雖然未來世間眾生根機惡劣,雖然都很剛強,難可教化,要開始發願弘經,弘揚經法的人,他開始也都要先有覺悟。所以他說:「我等當起大忍力。」這些人,二萬菩薩已經開始說:「我們大家,心裡已經準備好了,未來的眾生剛強難調伏,我們都準備好了,我們應該要準備要有忍力,『讀誦此經,持說、書寫、種種供養』,哪怕『不惜身命』,會把它當作比我們生命還重要。」


14. 【雖難可教化】:此釋不怖惡人。是等之人,雖是難可說法難調伏教化,十惡自滋長。


「雖難可教化」,這表示:不怕,不論未來,眾生多麼剛強,我們都不佈畏,不怕惡,不佈畏,不論未來的眾生多剛強、多惡劣,我們都不怕。哪怕他是「十惡自滋長」起來,不論他怎麼惡的增長,這些人,多麼的難調教,我們都不怕。


15. 【我等當起大忍力】:此方眾生剛強難化;如是我等,當起精進大忍辱力。


就是娑婆堪忍世界的眾生,受盡了苦,他還不知覺,還是一樣吃苦還不知道,他還是這麼的剛強,這麼的難調教。像是這樣,「如是(我等)」,就像這樣這麼惡劣的眾生。「如是我等,當起精進大忍辱力」,大家要再精進,這些眾生,這麼的剛強,就是貪「名聞利養」,貪欲無止境,不肯接受法的調教,像這樣的眾生,我們大家更是願意起精進的大忍力。


16. 【起大忍力】:非深位大士,忍力成就,不能讀誦。非土木身軀,夢覺生死者,不能成此志也。


不是普通的人做得到,若不是很深,「深位大士」,累生世都已經歷練過來了,這種發心的大士,是很資深的菩薩,才有辦法。若不是,「忍力成就,不能讀誦」,若不是忍力很完成,絕對沒辦法這樣好好耐心去研讀這部經,不是光讀,這樣讀了就過。要再了解,經中的意義,所以要很用心去體會了解。


17. 【讀誦此經,持說書寫】:一讀、二誦、三持、四說、五寫,名五種法師。


「佛陀所說法,句身」:要讓這部經流傳下去,佛陀的時代還沒有印刷的時代,所依靠的,要不斷一句一字都要用心記憶,佛陀所說的法要記載下來。所以一來要讀,二來要誦,佛怎麼講,記憶一定要把它記住,三就是持,不只是記得,要身體力行,把這部經照顧好。


「聞法,說法,傳法,行經」:除了佛的教法,一字一句寫下來,還要一段段用心再誦,還要身體力行,要不斷與大家分享,講說,越講自己越熟悉,讓別人能夠用,自己也能夠更體會經中之意,就能夠身體力行。


五種法師:「讀經師,誦經師,持經師,說法師,抄寫經典的法師」:很虔誠誠意「讀、誦、持、說、寫」,表達供養,再怎麼辛苦都不怕。


18. 【種種供養,不惜身命】:有弘持者,當修種種恭敬供養。忍眾惡而外形骸,歷艱難而行此道,故云不惜身命。為於法故,於身命財無所吝惜。


「有弘持者」:弘揚這部經,有經典,才有法好講說,才有法好度人,教化,所以一定需要有「經」留在人間,需要有人願意發心,一代一代不斷奉持下去。


「當修種種恭敬供養,忍眾惡而外形骸」:若沒有種種恭敬供養,沒有誠意,就沒有辦法身體力行,所以忍眾生惡而外形骸,眾生所表達出來。


★「富樓那彌陀羅尼子」:向佛陀發願,為了講佛陀的法,度當世的眾生,他不怕生命的危險,入那些人群,那些人外形惡劣,形骸很惡,歷經艱難辛苦,他都不怕。


「為於法故,於身命財無所吝惜」:舉例,大慈子,就是「富樓那彌多羅尼子」,弘法宣教,發心要忍眾惡而外形骸,外面的形態不論怎麼樣,不論歷經多少困難,都甘願身體力行在這條路,道,有進無退,不斷向前前進,不惜身命,為法故。


因為法,於身命財,無所吝惜,為了法,能夠留下去,他願意費盡一切來保護這個法,能夠流傳人間,就不惜身命,生命都不惜,哪會惜財富呢。無所吝惜。很多法,就是要行在人間,要能夠堪忍,粗相,那個形態裡,粗相中,有六種種供養有奉持,當修種種的行,要用恭敬供養,忍種種苦難,他願意去身體力行。


19. 『六惡:六賊之人雖難調伏教化,然我等應以堅忍而益生起持經之力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,以眼耳鼻舌聲意六根為媒,自劫家寶,故喻之為賊。有道之士,眼不視色,耳不聽聲,鼻不嗅香,耳不味味,身離細滑,意不妄念,以避六賊。』


(1)「六惡」:身體力行,面對著有六種的惡,不只是外面而已,我們自己也要很注意。六惡,敵人不一定在外面,就是在自己裡面,自己也要檢討,六惡藏在我們自己裡面,也稱作六賊。六項賊在我們的身邊,六惡、六賊之人雖難調伏難教化。


(2)「我等」:就是藥王菩薩和大樂說菩薩二萬菩薩,說大家都是發心,發弘誓願,大家會堅定,忍耐,能夠忍得過這個六惡,調伏六賊。六賊六惡,六個賊,六個惡,這六個惡的東西真正要先調伏,益生起持經之力,會越幫助我。他這些越惡會越增加我的力量來忍辱,這就是修行。


(3)「應以堅忍而益生起持經之力」:佛陀與提婆達多,佛陀還感恩,因為提婆達多的惡,所以能夠幫助他提早成佛。同樣道理,人間越惡,越需要菩薩去用心在這個惡世,就是要有一股的力量。這股的力量是鍛煉出來的。


(4)六賊六惡:世間的「色,聲,香,味,觸,法」,這六塵。人人的「眼,耳,鼻,舌,身,意」,若緣在外境,六根為媒,外面的六塵就牽引會合起來。


(5)「自劫家寶」:自己這個心無法好控制,會生起了「貪,嗔,癡,慢,疑」,無不都是六根緣外面的六塵,引起了我們貪瞋癡慢疑,像六賊一樣,我們的六個賊,一直把我們自劫家寶。


(6)人人都有內藏著「自性覺海」,內藏的寶藏,本覺藏心,我們的真如本性,智慧,本來就很充足,因為讓這些無明煩惱,無明煩惱從我們的六根緣外面的六塵,惹起我們的心,引起我們的心,貪瞋癡慢疑的境界不斷叢生出來,譬如就是六賊,這六賊是最惡,所以叫做六惡。


(7)「有道之士」:過去有道士在修行,在樹下,對面就是一條溪河,他在河邊樹下靜坐著,他已經修行二十年,這二十年間在那裏只是亂的心控制不下來,所以他也很煩惱,又是要修行,但是自己的心控制不下來,世間的欲念,無法斷,這位道士來到樹下坐下來,煩惱重重。


(8)「以避六賊」:佛陀知道,這個人明明可度,有心要求法,但就是雜念,世界的欲念,無法斷除。佛陀知道後,就走近在一棵樹下,也坐下來,看到一隻龜一直爬,爬在沙,那個沙灘的地方,看到一隻野干,就是和狗一樣,靠近來看到那隻龜就要咬牠。這隻龜比這只狗「野干」更快,就是頭和腳全都縮進來,縮進龜殼裡面,這只野干就這樣在那裏要咬牠,硬梆梆,在那裡耗很久,這隻龜就是頭、腳縮進去裏面,保護得很安全,這隻野干在那裏用很久的時間,不得其門而入,看牠的頭也不出來,腳也不出來,所以牠只好離開了。離開之後,這隻龜就安全了,牠就又把頭、腳伸出來,趕緊回頭向河,歸入河裡面。


在這當中,佛陀就開口:「龜!雖然是畜生類,卻也會保護自己的身,而人呢?懂得要修行,不會保護自己的心。」這位修道者聽到這個聲音,回頭一看,一位這麼莊嚴的沙門,在他的身邊發出這個聲音,很吸引他的心,他就趕緊來到他的面前,是一位有道的人,所以他就問說:「你剛才說這些話,好像很攝住我的心。我的心常常就是很亂,想要求法,但是心沒有辦法。」


佛陀,就是沙門就開始和他說:「你關起你的耳根,外面的聲色不要聽;關起你的眼門,外面的「色」你不要去看。總而言之,六根門要關好,就不會去引外面的六塵境入你的心來,自然你的心就能夠清淨。」


舌不貪美味,心不貪細滑,不貪穿美、很柔軟,不需要。「意」沒有妄念,自然就能夠避開這六賊,因為「六根塵」緣外面的境界,自然能積功累德,六賊不斷把你搬出去,你怎樣修行就沒有用,一邊修,一邊漏掉,所以要好好關閉六根門,這就是「六惡」。「六惡」就是「六賊」。


20. 『於應攝受者而攝受之,於應折伏者而折伏之,不惜棄命持法。』


「於應折伏者而折伏之」:攝受佛法,有法能夠攝受進來,外面的境界來,自己的心就要懂得去折伏它,不管外面的境界多惡劣,多麼壞;世間的人,多麼的惡,善根全都減少了,惡都增長。這種的惡世濁氣,我們修行者,有機會我們就把它攝受。


「不惜棄命持法」,法,要不斷追求,若是遇到境界來時,要趕緊折伏,將我們的「六根門」要關閉起來,不要聽外面惡的聲音;外面惡形、惡色,我們視而不見,不需要去看它,也不需要讓它感染到,這就是我們要用心的地方。保持好我們的道心,自然「不惜棄命持法」,我們的心都無欲,心無掛,礙無罣礙故,那還有什麼好怕呢?我們會很勇敢,為法忘軀去付出,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。


21. 『六惡』:又指惡時、惡世界、惡眾生、惡見、惡煩惱、惡邪無信盛時等六者。
(一)惡時:指五濁中之劫濁,即惡眾生、惡見等四濁起時。
(二)惡世界:即娑婆世界。
(三)惡眾生:即眾生濁,謂由見濁、煩惱濁而起惡見、惡煩惱。
(四)惡見:即見濁,係以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,等五利使為體。五種急性的煩惱。
(五)惡煩惱:即煩惱濁,謂緣五欲之境而起貪瞋等煩惱。
(六)惡邪無信盛時:為五濁增時之總稱。


「無信」的這個時代,全都沒有正信,這個時代,世界,濁氣這麼重,人生的見解都是不正;對於世間法,正法不接受,都行在惡法中,這樣的「惡見」,產生出很多惡的煩惱,現在的世間難道不就是這樣呢?很多,很惡、很邪。


「惡邪無信」:看看現在,要做好事也很難,不實的事,也被擴大很多,網路不斷惡知惡見,不會去分辨是非的人,信以為真,很可怕的世間,已經濁氣很重。不相信人間疾苦,不願意啟發愛心,這就是傳法的障礙。


「十使」,是「五利使及五鈍使」。五利使的「身見」、「邊見」、「邪見」、「見取見」、「戒禁取見」,五鈍使的「貪瞋癡慢疑」。


體態,形骸,五相很快,都在心裡,反應很快。體質,我們現在的人,我們的體質就是變成這樣,有五種急性的煩惱,很快馬上就呈現出來。


第五「惡煩惱」,惡的煩惱就是「煩惱濁」。「緣五欲之境」,六根、六塵,除了法,「意根和法塵」,外面叫做「五欲」,五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這五項,緣外面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「五欲」緣外面「五塵境」,才「意」起貪、瞋、癡等等的煩惱。


第六「惡邪無信」:好事不傳,不實、惡的事情卻一直無中生有,「一人吐虛,萬人傳實」,這種的「惡邪無信」,這時代已經浮現出來。這就是「五濁」增長的時候。


總稱叫做「五濁惡世」。從我們的心開始,惡的時代。起「見濁」、「眾生濁」、「煩惱濁」、「命濁」等等,這樣一直延續下去。


學佛要用心,要先從自已最近的惡要斷,關起「六根門」,人人都有這「六賊」,在我們的心裡,我們整天都是受外面的境界將我們誘引,讓我們的心無法專念下來,我們會面對著這種「五濁惡世」。


弘傳經典不容易。要好好將經典弘揚在人間,發揮效用,唯有我們就要關閉「六根門」下定決心,好好將心收攝起來;下決心,救世良方,要弘揚在人間,要捨棄一切的欲,時時多用心!


******************
22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感動為「弘傳經典」,是這麼多諸佛菩薩及許多發心立願的眾人合和來成就,憶起在《序品》裡,上人曾開示佛陀講經前需要有「六成就」,「信成就、聞成就、時成就、主成就、處成就、眾成就」,「六種成就缺一緣不聚會,亦即諸事不能圓滿成就」。


很感動藥王菩薩與大樂說菩薩是能當佛陀的「當機者」,成就佛陀有因緣「對機說法」。常思惟,何謂貼心弟子,是要契佛心,承師志,「為佛教,為眾生」,前提要好好去除自已心中的無明煩惱,六惡,六賊,以身作則,謹記出家戒行,身安道存,「破惡,怖魔,乞士」。


每當聽聞上人開示到「既聞如來唱滅」,心會跟著悲戚難過,會想到《佛遺教經》,想到上人已年長,時時能感受上人也是「為法求人」,為志業鋪路,不停為弟子們的慧命而勞身心,期許要當孝順的弟子,珍惜師徒之緣,記得「上報四重恩,下濟三塗苦」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62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7/02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02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   2017/02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  Empty周日 2月 26, 2017 9:49 pm

薰法香心得札記(二○一七年二月十九日星期日)
 
色聲香味觸法六塵,以眼耳鼻舌聲意六根為媒,自劫家寶,故喻之為賊。
 六塵以六根為媒,六賊,自劫家寶,故喻之為賊。

 
這個世間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這「六塵」。「六塵」就是我們人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若緣在外境,我們的「六根」為媒,去緣外面的「六塵」,就這樣牽引會合起來。
這道理看起來簡單,卻是修行要突破的關卡。心經也有提到,無眼界乃至無意世界等等,所以是很重要的。上人特別引用烏龜雖然是畜生類,卻也會保護自己的身,而人呢?懂得要修行,卻不會保護自己的心。這段開示聽了於我心有戚戚焉。上人再結語還特別再強調一次。自己要斷,要關起了「六根門」,我們人人都有這「六賊」,這六種賊在我們的心裡。
 
就是佛陀化現的,他就開口,「龜啊!雖然是畜生類,卻也會保護自己的身,而人呢?懂得要修行,卻不會保護自己的心。」這位修道者,聽到這個聲音,回頭一看,一位這麼莊嚴的沙門,在他的身邊發出這個聲音,很吸引他的心。他就趕緊來到他的面前,是一位有道的人,所以他就問說:「你剛才說這些話,好像很攝住我的心。我的心常常很亂,想要求法,但是心沒有辦法。」佛陀,就是沙門,就開始對他說:「你關起你的耳根,外面的聲色不要聽;關起你的眼門,外面的「色」,你不要去看。總而言之,六根門要關好,就不會去引外面六塵境入你的心來,自然你的心就能夠清淨。」


有道之士,眼不視色,耳不聽聲,鼻不嗅香,舌不味味,身離細滑,意不妄念,以避六賊。於應攝受者而攝受之,於應折伏者而折伏之,不惜棄命持法。


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心,要先從我們最近的惡,自己要斷,要關起了「六根門」,我們人人都有這「六賊」,這六種賊在我們的心裡,我們整天都受外面的境界將我們誘引,讓我們的心無法專念下來。
讓我們就從最基本的關六根門開始修吧!
 
 
 
藥王二萬菩薩求法精進,
是法師品所因所告之人,
樂說又是寶塔品之當機,
既聞如來唱滅為法求人,
發願弘經故諸大士發願。
 
  各位菩薩,用心喔!藥王、大樂說二大菩薩,他們帶領「二萬菩薩眷屬求法精進」,是〈法師品〉之時所延留下來。〈法師品〉,佛陀以藥王菩薩為當機者,我們已經說過了。藥王菩薩是奉持《法華經》,他深信《法華經》,他受持《法華經》,他累生累世為了求《妙法華經》是捨身命。現在在釋迦佛的道場,他聽到《法華經》也是很歡喜,所以在〈法師品〉當中,釋迦牟尼佛就以藥王菩薩為〈法師品〉的當機者,這是一個根機能夠對機說法之人,借重這位大根機的菩薩來敘述〈法師品〉,持經、寫經、讀經、誦經、說經的功德。
 
  在〈法師品〉之中,我們若回顧起來,〈法師品〉也是很精采,佛陀講說《法華經》妙法之處,就有這麼多天龍護法來護持。回顧那是一個吉祥地,是產生菩薩,發心入人群的地方,這就是〈法師品〉。「所因」在〈法師品〉。所以,佛陀開始向藥王菩薩講〈法師品〉這段。這是〈法師品〉,佛陀因為藥王菩薩在場,對機而說之法。所以,「所因所告之人」,就是佛陀針對著藥王菩薩開始來講說〈法師品〉。
 
  而「樂說又是寶塔品之當機」者。在〈見寶塔品〉,寶塔出現,塔中出大音聲,大樂說菩薩,很期待,期待能夠看到多寶塔中出現聲音的多寶佛,這是大樂說菩薩提起要求。佛陀就以大樂說菩薩,他能夠及時提出,這叫做「當機者」,就是有這個根機,他請佛開寶塔門。佛陀才說:「要開寶塔門之前,我要先將分身佛全部集會過來。」這一段經文很精彩,在集法身。人人靜一下,思考一下,過去所講說的法,大家再回憶,表示十方分身全歸納回來,佛的法身、分身,那就是佛陀已經講出去的法,我們聽入心,能夠受用,這是佛的分身,也是佛的法身,法已經輪轉入我們的心,希望人人將這一念心,集回來,來歸位。這就是在這段〈見寶塔品〉也是很精采的一段文。那就是大樂說菩薩,他及時請佛開塔門,所以佛陀集分身佛。這是環環相扣,所以我們這部經才能這麼的完整。
 
  「既聞如來唱滅為法求人」。〈法師品〉也好,或者是〈見寶塔品〉也好,佛陀已經意含著將入滅了,而且法就是一定要傳下去,佛的法要傳,來承擔接法的人也都要趕緊出現,要將內心那個誠意,願意來接受。所以這是佛陀隱含著,他還剩下沒多久的時間,就要入滅。佛法,尤其《法華經》是佛的本懷,佛的心懷,一定要有人可以契理、契法,可以接受,這樣傳下去,這是佛很殷切在為法求人。因為這樣,藥王菩薩以及大樂說菩薩,帶領著二萬人,志同道合,發大心,願意誠意發願,「發願弘經故諸大士發願」,真正殷勤來發願,願意來接受這部經,傳法於後世。這是我們要很用心回顧,這也就是分身佛集合,我們就是要將法要趕緊集回來。《法華經》從〈序品〉、〈方便品〉,這樣品品環環相扣,我們應該要回顧,不斷回顧去體會它裡面的精神理念,才有辦法受法、傳法,這要用心、要誠意、要發願。現在已經看到藥王菩薩、大樂說菩薩,他們志同道合的菩薩,已經在佛的面前來發願了。
 
上文惟願不為慮者,謂聖道載於典籍,恢弘力在智者,若未得其人,則微言絕矣。使斯文不明之於其人,復不得行之於其世,蒼生溺八苦難,是聖心之憂也。
 
  所以,前面的經文之中,「上文惟願不為慮者」。「請佛不要擔心,我們大家願意在佛的面前發願,願意接受佛的教法,會永遠永遠傳於後世,佛陀不用擔心,未來這個法,「謂聖道載於典籍」,未來聖道,佛陀所說的教法會將它結集起來,可以記載在經典裡,可以長久這樣一直傳下去。在這當中,自然「恢弘力在智者」。這些廣大發心立願的人,有這個力量,希望這個法在經典中不斷流傳,能夠啟發出宏觀、發大心、立弘誓願的人,這種有大智力的人,也能再歷代一直傳下去,也不斷有這樣大智力的人能發現,願意發願,佛陀就不要擔心了。「若未得其人,則微言絕矣」。就是還沒辦法得到,這樣「恢弘」,就是很開闊的心胸,很宏大的智慧的人,若還沒得到,這樣的人就沒辦法將法傳下去,就是一定要找出有這樣宏觀,發誓願力的人。所以聖道定要不斷記載在典籍之中,不是光用口相傳,未來聖道一定是記載在經典之中,才能一直不斷流傳下去。要不然,光是用說的,若沒有得到大智慧力的人,傳的聲音會慢慢一直微弱掉。
 
  光是用口傳,多少也是會慢慢就變樣了,所以必定就要記載下來,自然這個法能夠長長久久,有大智慧力的人,他能接受。要不然,光是用口傳,雖很快,但沒有發心的人所說的法,人聽進不去,法也會慢慢一直微小、微弱,這樣一直消失。所以,「使斯文不明之於其人,復不得行之於其世」。這文若記載在人間裡,但是沒有得到這樣大智慧的人,沒有契機,那就沒辦法,「復不得行之於其世」。雖然讀經是讀經,在〈法師品〉中,寫經、讀經或者是講經,若沒有契於它的根機,像是這樣,也沒辦法去身體力行。能說、能寫,但是身體沒有力行,這部經在世間裡,只是記載在經典,也沒有用。
 
  是啊,看到這段文,就會去想到,經印很多,放在經櫥,沒有人去拿來看,看而不起歡喜,也沒辦法去身體力行,就是印再多的經,也沒有用。因為,「經者,道也;道者,路也」,經典,要身體力行做出來。所以,經若是記載,就要能契人的根機,去將它身體力行,才有辦法在世間發揮功能效用。所以,「蒼生溺八苦難,是聖心之憂也」。雖然,藥王菩薩、大樂說菩薩在佛的面前說:不以為慮。「不用擔心。」佛怎麼能不擔心呢?還是要擔心,經典印在白紙黑字,若沒有得到這樣的人,這個經典在人間也沒有用。所以佛陀必定要確定「傳法有人」,然真正要傳法,這個人真的要發大心、立大願,要很有恢弘大願力,這樣的人,佛陀才會安心。要不然,只是說:有啦,有啦,我有在聽。聽,沒有入心;入心,又不敢身體力行,這樣法怎麼有辦法能行於世間呢!還是一樣,「不得行之於其世」,也沒辦法。
 
  所以,眾生同樣沉溺在八苦,生、老、病、死,愛別離、怨憎會、五蘊熾盛、求不得等等的苦,都還是在這個人間的苦。這是聖人的心所憂。所以,我們要好好用心,不要讓佛陀在世這樣一直掛心,讓這個經典消失,在現在這人間,若沒有人去將它身體力行,這就沒辦法起作用。我們雖然已離佛二千多年,仍要不斷燈燈相照,要燈燈相傳,相照無量燈,二千多年後,也是時間過了,到現在,佛經記載在白紙黑字,我們若用心去受用,字字皆是寶,句句都是妙法,無不都是增長我們的慧命。所以,我們可以將它當作是治世良方,我們若不用它,也是沒有用!所以,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,佛為什麼這麼的憂心?因為年紀大了,法一定要傳下去、要留下去,傳法、受法,一定要「得其人」,要有人願意體會、了解、身體力行,要有德、有法,才能去度眾生,要不然眾生永遠都是在迷茫中,沉溺在八苦的裡面。接下來,我們看前面的文,
 
經文:「後惡世眾生,善根轉少,多增上慢,貪利供養,增不善根,遠離解脫。」
 
  「後惡世眾生」,就是說未來,釋迦佛的未來,「後惡世眾生,善根轉少,多增上慢,貪利供養,增不善根,遠離解脫。」藥王菩薩他也知道,大樂說菩薩他也知道,雖然請佛不用擔心,他也說:以後,未來的世間,就是惡世,眾生的善根不斷一直轉少,善根若轉少,惡,惡性就慢慢增長起來。有五大障,有五項的障礙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。這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就是人間接受法的大障礙。有貪,所以貪名聞利養;有瞋、癡這種脾氣,所以沉溺在利養裡,得到一點點的法,他就是我慢、增上慢、七憍八慢,很多憍慢就都浮現出來,這就是接受法的大障礙。所以,全都在那「貪利供養」,即使出家修行,還在「貪利供養」。這段文,我們修行者要很用心去體會,絕對要很用心、很警惕,要不然,「增不善根」,就是「遠離解脫」,我們要很用心哦!接下來這一段文,再這樣說,
 
經文:「雖難可教化,我等當起大忍力,讀誦此經,持說、書寫、種種供養,不惜身命。」
 
經文簡釋:
「雖難可教化」;此釋不怖惡人。是等之人,雖是難可說法難調伏教化,十惡自滋長。
 
  大家因為聽到〈法師品〉,這部經一定要永遠永遠一直流傳在人間。雖然未來世間,眾生根機惡劣,雖然眾生都很剛強,難可教化,但還是要開始發願弘經,弘揚經法的人,他開始要先有覺悟。所以,他說:「我等當起大忍力。」這些人,二萬菩薩已經開始說:「我們大家心理已經準備好了,未來的眾生剛強難調伏,我們都準備好了,我們應該要有忍力。」「讀誦此經,持說、書寫、種種供養」,哪怕不惜身命,會把它當作比我們的生命還重要。所以,「雖難可教化」,這就是表示說:不怕。不論未來眾生多剛強,我們都不佈畏,不怕惡,不論未來的眾生多剛強、多惡劣,我們都不怕。所以,「是等之人,雖是難可說法,難調伏教化」,哪怕他是「十惡自滋長」起來,不論他的惡怎麼的增長,這些人多麼難調教,我們都不怕。
 
經文簡釋:
「我等當起大忍力」;此方眾生剛強難化;如是我等,當起精進大忍辱力。起大忍力:非深位大士,忍力成就,不能讀誦。非土木身軀,夢覺生死者,不能成此志也。
 
  所以,「我等當起大忍力」。就是說娑婆堪忍世界的眾生,受盡了苦,但他還不知覺,還是一樣吃苦還不知道,還是這麼的剛強,這麼的難調教。像這樣,「如是我等」,就像這麼惡劣的眾生。「如是我等,當起精進大忍辱力」,我們大家要再更精進,這些眾生這麼的剛強,貪名聞利養,貪欲無止盡,不肯接受法的調教,像這樣的眾生,我們大家更願意起精進大忍力。「起大忍力」,不是普通的人做得到,若不是「深位大士」,意思就是說,這種發心的大士,應該累生世都已經歷練過來了,是很資深的菩薩,才有辦法。若不是,「忍力成就,不能讀誦」,若不是忍力很完成,絕對沒辦法這樣好好耐心去研讀這部經,不是光讀,這樣讀了就過。要再了解經中的意義,所以要很用心去體會、去了解。
 
經文簡釋:
「讀誦此經,持說書寫」;一讀、二誦、三持、四說、五寫,名五種法師。
 
  所以,「讀誦此經,持說書寫」。要讓這部經流傳下去,佛陀的時代,還沒有印刷的時代,所以依靠的,要不斷一句一字都要用心記憶,佛陀所說的法要記載下來。所以,一來要讀,二來要誦,佛怎麼講,記憶,一定要把它記住。三,就是持,不只是記得,我們要身體力行,把這部經照顧好。要照顧好這部經,除了佛的教法,一字一句寫下來,還要一段一段用心再誦。不只是誦,還要身體力行,或者是要不斷與大家分享,講說,越講自己越熟悉,讓別人能夠用,自己也能夠更體會經中之意,就能夠身體力行。像這樣,講說,還要書寫,這叫做五種法師:讀經師,誦經師,持經師,說法師,或者是抄寫經典的法師,這叫做五種法師,抄寫這個經法的人。
 
經文簡釋:
「種種供養,不惜身命」;有弘持者,當修種種恭敬供養。
 
  所以用種種供養,就是用很虔誠的誠意,這樣講說、讀、誦、書寫,用這樣來表達供養。所講的供養,那就是誠意。誠意來讀誦,講說,書寫等等,再怎麼辛苦,我們都不怕。有弘持者,弘揚這部經,有經典才有法好講說;有法好講說,才有法好度人、教化,所以這一定需要有經典留在人間。要留在人間,需要有人願意發心,一代一代不斷奉持下去,所以當修種種恭敬、供養,一定要有。我們若沒有種種恭敬、供養,沒有誠意,就沒有辦法身體力行。
 
忍眾惡而外形骸,歷艱難而行此道,故云不惜身命。為於法故,於身命財無所吝惜。
 
  所以說,「忍眾惡而外形骸」,眾生所表達出來的,還記得嗎?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向佛陀發願,他為了講佛陀的法,度當世的眾生,他不怕生命的危險,入那些人群,那些人外形惡劣,那個形骸很惡喔,所以歷經了艱難辛苦,他都不怕。過去我們講過了,大慈子,就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這種弘法宣教。就是我們要發心,要「忍眾惡而外形骸」,外在的形態不論怎麼樣,不論歷經多少困難,他都甘願身體力行在這條路,道,有進無退,不斷向前前進,不惜身命,為法故。因為法,所以,「於身命財無所吝惜」,為了法能夠留傳下來,他願意費盡一切來保護這個法,能夠流傳人間,就不惜身命,連生命都不惜了,哪會惜財富呢?他無所吝惜。還有很多法,就是要行在人間,要能夠堪忍。有什麼事情好堪忍呢,粗相,那個形態,粗相中,有「六惡」。種種供養,有奉持,當修種種的行,要用恭敬供養,忍種種苦難,他願意去身體力行,所以這個身體力行,面對著這六種惡,不只是外在而已,自己也要很注意。
 
六惡:六賊之人雖難調伏教化,然我等應以堅忍而益生起持經之力。
 
  這個「六惡」,敵人不一定在外面,是在我們自己內在,自己也要檢討這「六惡」藏在我們自己內在,也稱作「六賊」。「六賊」,在我們的身邊。這種六賊之人,雖難調難教化,但是,「我等」;「我等」就是藥王菩薩,他和大樂說菩薩及二萬菩薩,他們說「我們大家都發心,發弘誓願,會堅定,忍耐,能夠忍得過這個六惡,調伏這個六賊。」六賊,六惡,六個賊,六個惡,這六個惡的東西,真正要先調伏。「益生起持經之力」,會越幫助我,有這些越惡的,會越增加我的力量來忍辱,這就是修行。就如佛陀與提婆達多,佛陀還是感恩,因為提婆達多的惡,幫助他能提早成佛。同樣的道理,人間越惡,越需要菩薩去用心。用心在這個惡世,那就是要有一股力量,這股力量是鍛煉出來的。我們前面所講的「六賊」,「六惡」是什麼東西呢?
 
色聲香味觸法六塵,以眼耳鼻舌聲意六根為媒,自劫家寶,故喻之為賊。
 
  這個世間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這「六塵」。「六塵」就是我們人人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若緣在外境,我們的「六根」為媒,去緣外面的「六塵」,就這樣牽引會合起來。這種在外面的聲色境界裡,自己的心無法控制好,所以會生起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無不都是我們「六根」緣外面的「六塵」,引起了我們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就像「六賊」一樣,我們的六個賊,就是一直把我們自劫家寶。我們人人都有內藏著自性覺海,我們內藏著寶藏,本覺藏心及我們的真如本性,我們的智慧本來就很充足,卻因這些無明煩惱,無明煩惱是從我們的「六根」緣外面的「六塵」,這樣惹起了我們的心,引起我們的心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的境界,不斷叢生出來,所以譬如就是「六賊」。
 
  這「六賊」是最惡的,所以叫做「六惡」。過去有位修道人在修行,坐在樹下,對面就是一條溪河,他坐在這個溪河邊的樹下,這樣在靜坐的時候,他已經修行二十年了,這二十年間在那個地方,就是心亂,控制不下來,所以他很煩惱,要修行,但是自己的心控制不下來,世間的欲念無法斷,這位修道人來到樹下坐下來,煩惱重重。佛陀知道了,這個人明明可度,有心要求法,但是,就是雜念,世界的欲念無法斷除。所以佛陀知道,他就靠近過來,也在一棵樹下坐下來。看到一隻龜,一直爬,爬在沙灘上爬,這時,又看到一隻野干,就是和狗類似的動物,靠近過來,看到那隻龜,就想要去咬牠。這隻龜比這隻野干更快,就趕緊將頭和腳全部都縮進來,縮進龜殼裡面。
 
  這隻野干就這樣在那裡要咬牠,但硬梆梆的,所以在那裡耗很久,這隻龜,就是將頭、腳都縮進裡面,保護得很安全。這隻野干在那裡很久的時間,不得其門而入,看牠的頭也不伸出來,腳也不伸出來,所以牠只好離開了。離開之後,這隻龜就安全了,牠就又把頭、腳伸出來,趕緊回頭向河,趕緊歸入河裡面去了。在這當中,這個沙門,就是佛陀化現的,他就開口,「龜啊!雖然是畜生類,卻也會保護自己的身,而人呢?懂得要修行,卻不會保護自己的心。」這位修道者,聽到這個聲音,回頭一看,一位這麼莊嚴的沙門,在他的身邊發出這個聲音,很吸引他的心。他就趕緊來到他的面前,是一位有道的人,所以他就問說:「你剛才說這些話,好像很攝住我的心。我的心常常很亂,想要求法,但是心沒有辦法。」佛陀,就是沙門,就開始對他說:「你關起你的耳根,外面的聲色不要聽;關起你的眼門,外面的「色」,你不要去看。總而言之,六根門要關好,就不會去引外面六塵境入你的心來,自然你的心就能夠清淨。」
 
有道之士,眼不視色,耳不聽聲,鼻不嗅香,舌不味味,身離細滑,意不妄念,以避六賊。於應攝受者而攝受之,於應折伏者而折伏之,不惜棄命持法。
 
  所以,眼不視色,耳不聽聲,鼻不嗅香,舌不味味,舌不貪在「味味」,身不貪在「細滑」(此「細滑」表貪於身觸的細滑),不會說我要穿很美、很柔軟,不需要。若能夠這樣,「意」沒有妄念,這自然就能夠避開這六個賊,因為「六根」緣外面的「六塵」境界,自然它就有這六個賊,不斷把你的寶藏搬出去,你怎樣修行都沒有用,一邊修,一邊漏掉,所以你要好好關閉你的六根門,這就是「六惡」。「六惡」就是「六賊」,所以我們應該要知道。我們「應攝受者而攝受之」。佛法,我們要攝受,我們有法能夠攝受進來,外面的境界才能「於應折伏者而折伏之」。外面來的境界來,我們自己的心就要懂得去折伏它。不論外面的境界多惡劣,多麼壞;世間的人多麼的惡,善根全都減少了,惡都增長了,這種惡世濁氣。
 
  我們修行者,有機會把法攝受,若遇到境界來時,要趕緊折伏。將我們的「六根門」關閉起來,不要聽外面惡的聲音,看到外面惡形、惡色,我們要視而不見,不需要去看它,也不需要讓它感染到,這就是我們要用心的地方。這樣保持好我們的道心,自然「不惜棄命持法」,我們的心都無欲,心無掛,礙無罣礙故,還有什麼好怕呢?我們會很勇敢為法忘軀,去付出,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。
 
六惡:
又指惡時、惡世界、惡眾生、惡見、惡煩惱、惡邪無信盛時等六者。
一、惡時:指五濁中之劫濁,即惡眾生、惡見等四濁起時。
二、惡世界:即娑婆世界。
三、惡眾生:即眾生濁,謂由見濁、煩惱濁而起惡見、惡煩惱。
四、惡見:即見濁,係以身見、邊見、邪見、見取見、戒禁取見,等五利使為體。五種急性的煩惱。
五、惡煩惱:即煩惱濁,謂緣五欲之境而起貪瞋等煩惱。
六、惡邪無信盛時:為五濁增時之總稱。
 
  所以說,這個「六惡」,在這個世界裡,除了和我們有關,我們要好好提高警覺以外,在外面的境界,就是「惡時」,在這個時代,「惡時」,「惡世界」,「惡眾生」,「惡見」,「惡煩惱」,和「惡邪無信盛時」的這個時代,全都沒有正信。尤其是這個時代,這個世界,濁氣這麼重,人生的見解都不正,都是這樣;對於世間正法不接受,都行在惡法中,這樣的「惡見」,產生出很多惡的煩惱,現在的世間不就是這樣嗎?很多很惡、很邪的。看看現在,要做好事也很難,現在,一點點事情,不實的事情,他就會擴大很多,網路不斷傳,惡知、惡見傳在網路裡,那些不會去分辨是非的人,信以為真,很可怕的世間,已經濁氣很重,這種「惡邪無信」,不相信人人要修心養性,不相信人間疾苦,要啟發愛心,這些都不相信。像這樣,這就是傳法的障礙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又再「惡時」,剛才說過,「惡時」就是「指五濁之劫濁」。這個時間,我們常常說「劫濁亂時,眾生垢重」,就是在說這個時間。所以「惡見」,由「四濁」而起。這個時代,人人都有這個惡的見解,不單純了。
 
  所以,第二就是「惡世界」,這個惡的世界就是娑婆世界。第三,就是「惡眾生」,就是「眾生濁」,我們平時所說的「眾生濁」,也就是由「見濁」開始,所以就生起了「煩惱濁」,所以起了很多的惡見,我們若沒有煩惱,就沒有「惡見」了。就是我們的煩惱無明,在這個時代,所以我們起了很多的「惡見」,惡的煩惱。第四,那就是「惡見」。這個「惡見」即是「見濁」。我們的「見」,濁氣重重啊,不清淨,眼睛看東西不準確,觀念思想不正確,像這樣,這種見解濁氣很重,所以,「身見」,「邊見」,「邪見」,「見取見」、「戒禁取見」。前面我們也都解釋過「五利使」和「五鈍使」。這個「五鈍使」、「五利使」叫做「十使」,這些煩惱都在我們的身邊。這「五利使」,就是我們的「體」。現在這種體態,我們所看得到的形骸,就是這樣,全都是在「身見」、「邊見」、「邪見」、「見取見」、「戒禁取見」這五項,很快的,都在我們的心裡,反應很快。他的體質,我們現在人的體質就是越來越變成這樣,所以有五種急性的煩惱,很快,馬上就呈現出來。
 
  所以,第五「惡煩惱」,這惡的煩惱,就是「煩惱濁」。就是「緣五欲之境」,剛才說過,六根、六塵,其實,除了法,「意根和法塵」,外面叫做「五欲」,這種五根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這五項,緣外面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就是這樣,「五根」緣外面「五塵境」,才會「意」起貪、瞋、癡等等的煩惱,這樣就起來了,這樣延續了。
 
  第六,「惡邪無信」。在這個時代,已經有惡了,有不正確,這種好事不要傳,不實、不實惡的事情無中生有,「一人吐虛,萬人傳實」,這種「惡邪無信」,這個時代已經浮現出來了,在現在,這就是「五濁增時」。所以,總稱叫做「五濁惡世」。那就是從我們的心開始,這就是惡的時代。在現在五濁惡世的時代,就起了「見濁」、「眾生濁」、「煩惱濁」、「命濁」等等,這樣一直延續下去。
 
  所以我們學佛要用心,要先從我們最近的惡,自己要斷,要關起了「六根門」,我們人人都有這「六賊」,這六種賊在我們的心裡,我們整天都受外面的境界將我們誘引,讓我們的心無法專念下來。所以我們會面對著這種「五濁惡世」,要弘傳這個經典就不容易。要好好將經典弘揚在人間,發揮效用,唯有我們就要關閉「六根門」,下定決心,好好將我們的心收攝起來;下決心,救世良方,要弘揚在人間,就要捨棄一切的欲,我們要時時多用心!


 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 
高明智(惟智)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7/02/19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