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03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5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3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   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03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   2017/03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     Empty周六 3月 04, 2017 6:24 pm

2017030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    
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
 
諸聞法者,發大乘心;深知佛意,為法募人;
持經弘道,續延慧命;表以繼志,敬承聖意。
 
  用心哦!我們聽法,就是要入我們的心,體會佛教法,然後要化為己有,然後發心立願,這就是我們要學也要用功,也必定要有,我們學佛才「有法度」,法入心。學法若缺少了法入心,也缺少了入心化為己用,若是這樣,我們學法是要做什麼呢?學法就是希望心中有法,有法就要度,度人,那就是自覺;己已自覺了,應該還要再覺他人,佛法才有辦法綿延,傳傳不息。這是我們聽法很重要,要用心的地方。所以在《法華經》中,佛陀為法募人,為了法,所以一大事因緣,親教授給我們眾生,也期待眾生綿延不斷再傳承下去。佛的時代就是這樣,所以在《法華經》,一直讚歎《法華經》它的大乘微妙的真理,一直到〈法師品〉開始,就要讓大家很了解持《法華經》的功德。儘管我們不是求功德,但是功德我們必定要有,沒有刻意去求,但是要自然得;你若是刻意求,就是有相。我誦經,就是要得到功德;我拜佛,就是要得到消災。這種刻意求功德,那功德就求不到。
 
  我們若知道佛法是很奧妙,人生迷茫,佛法就是指引我們的迷津,我們應該要「就有道」來求佛法,然後我們要精進。這種「內修」,從我們內心虔誠來求法;求了法,我們就是要使用了。所以「四弘誓願」,是要將你的誠意拿出來,修行是從我們內心,自動自發要追求,不是人家勉強我們來的,是我們自動自發來。既來之,就要好好用心追求佛法,追求佛法是入我們的心;法要入心,我們要用功,內心法要真正入心,從自己的內心要用功。內修,就是「功」;外行,就是「德」。內若沒有修,外要如何付出呢?所以,我們要內修、外行。修,就是功,用功;行,就是付出,不斷付出,累積德,就是得。
 
  我們只是從內心修,你知道、知道,應該要再向外付出,入人群。「無量法門」在人群中,你的付出,了解了人間疾苦,體會了佛陀所說的無常。這些事情都清楚了,我們能夠在這樣的人群中去付出,在付出的當時,我們體會人間疾苦,這不就是體會,讓我們體會到,這就是我們的心得。我們付出去,雖然無所求,但是大家所接受到,自然結了這分的好緣,這就是「德者得也」。就是你付出,在修德,這個「德」,是道德的「德」,是我們的本分事。「得」就是付出之後,對方得救,解除困難,而我們的慧命也增長,了解人生疾苦,這也是「德」。「德」就是「得」,「得」就是「德」,不知道大家聽懂這樣的發音嗎?
 
  是啊!付出有二得。對方有困難,幫助他,他得到,解開了他的困難。而我們付出之後,看,「唉呀!人生就是這樣的苦難。」所以,我們的內心體會到佛陀所說法的道理,我們也得到了。所以,他所得到的是物質,我們所得到的是慧命,慧命增長。這樣完成起來,就是「德」,所以,「德者得也」。所以,我們要發大乘心。大乘心就是收進來,再付出去,既已得就要去覺於他人,這就是發大乘心。發大乘心,在這段經文裡面,佛陀在〈法師品〉對我們說,抄寫經典,持經弘道,功德很大。其實「功」就是大家要用心去受持,用心去體會,這就是功德。我聽到早上大家在誦《無量義經》,在裡面聽,就會覺得,幸好,當初一念心,發現到《無量義經》,內心起了歡喜,這念的歡喜,希望與大家分享。但是,在五十多年前,那時候我們要去哪裡拿《無量義經》呢?就是到現在,也很難得看到外面有這樣流通的《無量義經》,何況在五十一、二年前呢。所以,想要將這部經與大家分享,也無法找得到,要怎麼辦呢?就要自己來寫。
 
  每一次若要送人這部經,內心很歡喜,幸好,那個時候,每一個字都是我親手將它寫下來,一字一字將它抄寫下來,也要讓大家能夠讀,能夠誦。那時候,用寫的怎麼來得及呢,那時就用鋼板、油紙來刻字。用刻的,再用油墨來印,能夠這樣用刻,用油墨印,一張紙,一張油紙(臘紙),可以印好幾十張,複印再複印。所以那時候,一版就是油紙(臘紙)刻的,油印的經,這就是大家在誦的。再來就是用毛筆寫,一字一字抄寫下來,現在可以流傳。慈濟人,你們受證,這本經一定要讀,小本的,大家拿去讀,隨身帶著。那時候,幸好,就這樣一字一字抄,一字一字寫,這時候才能讓大家手中拿到這本,隨身帶著。
 
  有時候若讀,讀到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,這個時候,內心就很歡喜,很寂靜啊!所以說,抄經就是要從內心的虔誠,自己歡喜,也希望和大家分享。在克難中,總是要用這樣的方法,一方面用刻的,油印,讓大家做早課能讀誦,人人都有這本。慢慢地寫,用毛筆抄、毛筆寫,也能夠在現在大家來流傳。但是,這不是只要讀和寫而已,這就是要讓大家成為現在的「靜思法脈」。「靜思法脈」就是要用這部經──《無量義經》,因為它教我們如何修行,我們內心能夠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;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;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」等等,這都是我們修行的精髓。「靜思法脈」在這一段文,完全就是「靜思法脈」,就是要這樣,讓它變成了無量法門。「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」,就是要大家入人群去,每一個人的身上就是我們的一部大藏經,每一個人的習性不同,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值得去探討它,去讀它的一部經,所以這就是「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」,因為這樣,我們立宗門。
 
  人間疾苦偏多,佛陀這樣說,「苦集滅道」。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就是因為要讓大家了解世間的苦,來自於一切因緣,「集」,集很多因緣來。這就是佛陀來人間的目的,讓大家了解「苦」的來源,我們才能夠去斷苦源,斷煩惱啊。若有辦法斷煩惱,我們才能夠安心修行,一方面邊修行,一方面斷煩惱,我們入人群。所以慈濟宗門,就是要去「布善種子,遍功德田,普令一切發菩提萌」,「無量大悲,救苦眾生」。我們就是期待將我們的法,這個無量法門,我們了解了道理,知道法在人間,要讓人人去體會人間法,也就要鼓勵人人發大心,入人群中去。法脈是這樣,就開始這個種子就要去播種,因為眾生的心地,就是等待我們去淨化,等待我們去為他耕福田,需要人間菩薩。
 
  苦難的眾生,人間菩薩去為他們付出,了解他們苦的根源,體會人生無常,這苦難的地方是菩薩的道場;菩薩的道場,就是在種福田,去布善種子,去遍功德田,真正的用功就是在這裡。我們要讓大家有這個機會,有因緣入人群中去,苦難眾生得救了,菩薩慧命就增長了,因為他是「布善種子,遍功德田,普令一切發菩提萌」,若種子種下去,芽就發出來了,小棵的樹就會變成合抱的大樹,就能夠救苦眾生。合抱的大樹,它就是開花結籽,纍纍種子,一生無量,能夠更多人去幫助苦難的眾生,所以從一顆種子能夠衍生無量無數的種子。
 
  就像昨天,馬來西亞、緬甸慈濟人回來了,聽他們會務報告,聽他們求法的精神。馬來西亞慈濟人要如何能夠菩薩招生?要如何來培訓,讓粒粒的種子發菩提萌?要如何啟發人人那無量大悲心?這是馬來西亞,很用心啊!這些幹部回來,先在臺北求法,聽聽臺灣的慈濟人是怎麼樣培訓,先去了解,聽大家分享,再回來花蓮與師父分享。這就是馬來西亞慈濟人求法的精神。緬甸呢?也是一樣啊!緬甸從二00八年的一個颱風,因這個因緣,從臺灣就拜託馬來西亞的菩薩,因與緬甸較近。請馬來西亞的菩薩,跨國到緬甸去幫助。從這個因緣,用愛鋪路,就這樣鋪了,通達了,他們能夠通達菩提大道了。這麼多年來,已經在那個地方就地取材,在那個地方培養菩提種子,救人,同時增長慧命。
 
  昨天聽到他們在報告,不論是慈善,不論是教育,都很精彩,也很細密,這實在很微妙。人與人之間能夠從互相不認識,竟然有法就能夠度眾生,從苦,將它轉為樂,從無明轉為菩提。看到一群一群的菩薩這樣回來分享,就是法喜充滿。昨天又給他們這一本小小的《無量義經》,我也很歡喜。早上聽到誦《無量義經》,也是法喜充滿,就想到五十多年前,五十一、二年前,為了《無量義經》能夠廣宣流布,所以用手刻,用手抄,雖然手已經受傷了,但是能夠聽到這麼多人入「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」,現在這個法門不就是都已經現在前了嗎?成果纍纍了,合抱的樹,也都已經年年都有纍纍的種子,每一位菩薩,每一位慈濟人,他們在他們身上就能夠發揮很多無量救苦眾生的方法,這讓我很感恩,也很感動!
 
  所以,好好用心聽,去體會,我們要啟發,誦經就要了解佛的本懷,佛陀為什麼要講這部經?尤其是《法華經》是佛的本懷,佛陀就是暢本懷而講說《法華經》,所以我們應該「深知佛意,為法募人」。佛陀已經為法募人,希望人人能夠將這個法傳下去。所以兩千多年前,佛所說法能夠傳到現在,都是因為有經,「持經弘道,延續慧命」,這樣不斷延續下來。所以,抄寫經典真的是功德無量,這表示我們要繼承師志。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大導師,是我們的「四生慈父」,所以我們要繼承父的家業,也要繼承師的志願,我們就要「敬承聖意」,這就是要我們要很用心的。前面的文就是這樣說,
 
經文:「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:世尊!我等於如來滅後,周旋往返十方世界」
 
  「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」。因為佛陀用眼光來看大家,比丘、比丘尼受記之後,不敢在娑婆世界,要到他方去。「有發菩薩心的人,你們應該要表達你們的心意了。」但是這些人已經了解佛意了,從座起,就到佛前來,雖然要等佛親自交代他們,不過佛陀還是默然,這些菩薩只好「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」,開始在佛的面前發誓了,立願了,恭敬請佛:「世尊!我等於如來滅後,周旋往反十方世界,能令眾生…」。這是昨天這樣說。能令眾生怎麼樣呢?我們今天接下來的文這樣說,
 
經文:「能令眾生,書寫此經,受持、讀誦、解說其義、如法修行、正憶念,皆是佛之威力,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。」
 
經文簡釋:
「書寫此經,受持、讀誦、解說其義」;如經中說修行攝受之法,受者領受,持者憶持。以信力故受,以念力故持。
 
  那就是,「我們大家發心立願了,我們願意發願,佛滅度之後,我們一定會來來回回在十方世界,佛陀所關心的地方,我們都會去,會在那個地方使令一切眾生好好修行,讓他們好好書寫此經。」這經中所說的修行,我們要先注重經典,所以要注重經典,那就要讓經典留下去。就像剛才說的,《無量義經》,當初若沒有發一念心,不論是刻在鋼板,用鋼板刻在油紙上油印,哪有辦法我們大家這樣朗朗上口,這樣每天都誦得這麼順利呢?
 
  雖然現在大家誦的,不必用油紙複印的經典,現在已經可以在電腦上播放,就能夠讀誦了,而那個時候,五十多年前要去哪裡用電腦?根本就沒有電腦,也不曾聽過這樣的名詞,尤其是也沒有在流通。這部經,若不是當初這樣發心,用手刻出來,我們今天哪有辦法這樣朗朗上口讀誦《無量義經》?沒有這部《無量義經》,我們今天哪有靜思法脈呢?因為《無量義經》中的「靜寂清澄」,啟動了我的心,所以讓我與這部經契合,變成了我的法髓。在一切的經典中,雖然都是這樣在讀,但是讀到這部經,我就特別歡喜,這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,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」,這段經文讓我銘刻在心版裡。刻在我的心版,不如刻在那鋼板,與大家分享。
 
  我們的「靜思法脈」就開始傳承,一直這樣傳下來,到現在正式傳法,就是靜思法脈。若不是書寫此經,受持,依照這部經的法我們身體力行,若不是這樣受持,我們哪有今天的慈濟宗門呢?所以要受持,我們要自持,也教人持。我們「讀誦,解說」,不只是受持,還要解說。所以《無量義經》到現在還在編纂,同樣希望讓它精益求精。以前出版的,說不定漏掉了很多,現在在我們靜思法脈裡(編纂處),很用心,又再開始結集,舊的又一直再恢復回來,又再重編。這就是因為這部經很重要,他們錄音帶邊聽,過去的文再看,這段應該再撿回來,這段要再撿回來。過去刪掉了很多,但是現在這個時候,因為法脈要傳,必定要把這個法,過去的起心動念,那個時代的背景,講這部經的過程,他們要再重新編纂。這就是《無量義經》,我認為是很重要的法髓。所以要解說,要再不斷地解說其中的意義。
 
  所以,「經中說修行攝受之法」,就是要抄寫,要受持,要讀誦這樣的過程來。所以,「受者領受」,那就「持者憶持」,所以叫做「受持」。就是我們要好好將法能夠這樣領受在我們的內心裡,尤其要好好記得,這部經內容到底在講什麼呢?叫我們怎麼做,我們就要身體力行去做,這樣去「憶持」。「以信力故受,以念力故持」。信力,要有信的力量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來受持,我們要信。所以,常常向大家提起,要「信」,我們法才能夠入心;我們要「念」,心心念念要好好堅持這部經,這部經就是我們的方向。因為《無量義經》是《法華經》的精髓,它的精髓就是在裡面,所以《無量義經》也是我們靜思的法脈,就是它是《法華經》的精髓,也是我們靜思的法脈。總而言之,《法華三部經》,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!
 
經文簡釋:
「如法修行、正憶念」;正心憶念,勤而說之。
*如法修行:即如妙法而行。
*正憶念:謂不雜邪見。
 
  所以,「如法修行,正憶念」。如法修行,我們就要好好來憶念。受持,還要憶念,要回憶,今天聽的,明天不要忘記了;現在講的,我們還是要好好用心體會,所以我們要「如法修行」。「正心憶念,勤而說之」。我們要好好記得,要一直講,而且要「如法修行」,要說,不光只是講,還要照著法去修行,這就是「即如妙法而行」。這是一個妙的法,我們要好好用心體會,去身體力行。「正憶念:謂不雜邪見」。「正憶念」就是沒有雜念,沒有邪思,我們要正念,守好「六根門」,行「八正道」。這前天也已說過,數字就是顯出了這樣的法。
 
經文簡釋:
「皆是佛之威力」;皆藉世尊廣大威力。皆是佛之威力:歸功於佛,身口意三業,謂之三輪。
 
  「皆是佛之威力」。我們能夠這樣,有法入心來,讓我們憶持,憶念、受持,如法修行,也如行說法,這就是佛的威力。佛陀這樣講說下來,讓我們能夠信受奉行,我們要很感恩大導師──釋迦牟尼佛。「皆藉世尊廣大威力」,我們都藉世尊來「廣大威力」,我們都是藉著佛陀的威力,所以「皆是佛之威力」。這就是佛的力量。「歸功於佛,身口意三業」。因為佛陀他的修德,他的修德,那就是用口,身。他身體力行,他清淨的口業,清淨口來講法。業就是動作,開口動舌,無不都是教法;身體的動作,無不都是我們的典範;我們的起心動念,無不都是微妙法。這就是佛,他的身口意三業,叫做「三輪」。
 
*三輪:指佛的身口意三業,因佛的身口意三業能摧破一切眾生的惑業。
 
  我們常常說,「三輪體空」。「三輪體空」是什麼呢?那就是身口意三業。沒有我這個身體,我講出去的話,大家能夠受用;我的付出,我沒有感覺有什麼樣的付出,做下去就對了,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有接受的人,這就叫做清淨。無不都是身、口、意造作,無所求,那叫做清淨。這個「三淨業」就能夠轉「三法輪」,能好好將這個法輪轉到我們的心裡來,這就是佛的身、口、意三業。
 
  所以,這三業能夠輾破掉了我們很多的煩惱,也能夠突破大家的疑惑。這全都是佛陀他的身、口、意,來這個人間,為一大事來度化眾生。若沒有佛陀這個身體,哪有辦法來度眾生呢?佛陀沒有開口說法,他來人間要用什麼來度眾生呢?佛陀他的身來人間,口來說法,就是從他的心開始,起心動念,這分心就是為了要「開、示」,我們眾生就要「悟、入」佛的知見。這無不都是在身、口、意裡面,這叫做「三輪」。我們若能夠體會佛陀他來回人間,就是用這三項。他的慈懷,他的心,就是「意」;說法要用「口」,出現人間,就是他的身行作為我們的典範。這就是度眾生的方法,這也是來人間最重要的。我們人人也一樣,人人都有「三輪」,我們的「三輪」是在做什麼呢?我們的「三輪」是造煩惱、增惡業嗎?這我們就要很用心去體會。
 
經文簡釋:
「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」;此方化緣周,佛歸圓寂。餘處機熟,更應餘方。故云遙見,希垂守護。
 
  接下來的經文,「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」。我們大家願意在佛陀所護念的地方,所擔心的地方,我們全都要去。我們不只是在這裡,只要佛陀所護念的地方,我們都能夠去,也請佛陀「於他方遙見」。因為佛陀總也有一天會取入滅,佛陀就是在遺言交代,叫大家法要傳。這些菩薩也要安慰佛陀:「不要緊,即使佛陀若不在時,我們也能夠在您在關心的地方,都能夠去做、去關懷,您不用掛心了。但是,您在他方國土……。」就像我們現在說:「你若在天國,就要庇佑我哦!你不要擔心,你所關心的,我會替你做。」這是同樣的道理。佛的境界,和我們凡夫的世界,也同樣要有這樣的互動。所以,佛法不離世間法,這是同樣的道理。
 
  「此方化緣周」,就是圓滿了。佛陀在這個地方,娑婆世界,度化眾生,因緣已經告一段落,已經圓滿。佛陀就是「佛歸圓寂」,他就要圓寂,取滅度了。「餘處機熟」,在這個地方滅度,但是佛陀他還要再乘願,到與他有緣的地方,再去度眾生,所以「餘處機熟,更應餘方」。這樣,應該佛陀捨離這個地方,就是到其他的地方去。「故云遙見,希垂守護」,「您就是在其他的地方,遠遠的,也都要為我們加持。」同樣的道理,就是諸菩薩還是依賴著佛,「您安心去,我們會好好繼承,但是您一定要再加持我。」這就是那個時候的菩薩,是使佛安慰,也是向佛發願。
 
*惟願世尊慈悲願力,以此法乃諸佛慧命,非餘人所能。雖本願如是,非佛力無能克盡遙見守護。
 
  所以,「惟願世尊慈悲願力,以此法乃諸佛慧命」。因為這個法是佛的慧命,不是只是釋迦牟尼佛的慧命,是所有佛,諸佛的慧命。因為這《法華經》是成佛之道,過去的佛是延續這個慧命來,現在釋迦佛,也是這個慧命要傳承給後面的人,所以是諸佛的慧命。所以,「非餘人所能」。不是一般人有辦法,所以這些菩薩還是要再仗佛的力量,請佛在其他的地方,「您也要再為我們加持。」同樣的道理,所以我們要用心去體會。佛在人間,這都是很實在,佛陀的人生八十年,這八十年間,從幼小出生在皇宮,離開皇宮去修行,修行的過程是那麼辛苦,覺悟了,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。了解了,將萬法歸於一心,所有的道理全都透徹了解,回歸人群中說法。
 
  在人群中要講說的,是人群所體會得到,也就是最接近人群的生態,那就是「苦」啊!最接近,接近人群的生態就是苦。有的人認為:我很幸福,我這一生這樣一直到長大,一直到成家,我全都很富有啊!但是,這是前半段,到了大自然的法則真的到來的時候,老、病、死。儘管他很有福,沒有「愛別離」,沒有「求不得」,但是到最後,也會求不得,「我要求再活下去,我要再求健康。」不是你要活下去就能活下去;不是你要健康就能健康,不是你要年輕就能年輕,這都是不可能的。大自然的法則一來時,無形中不斷侵奪你的生命。我常常說:「過一天,壽命是減少一天,不是多一天哦!」所以,名稱上多一歲,生命是減少一歲。
 
  總而言之,人生到了最後,老的苦,因為一老之後,老,就體弱,這是一定,很自然。或者是,就是病、死,要留也留不住。這一輩子到底所做的是什麼事情呢?不知道。在世的時候,什麼都沒有聽到,真理都沒有聽到,佛法沒有聽到,好事沒有做到,只是來享受而已。這樣,福已經享盡了,這一生是不是有造了很多的業呢?你結了什麼因,將來就帶什麼果去!這樣一生就白費掉了。我們大家很有福,能夠值佛來人間,佛法留在人間,我們能夠得法修行,這我們要很用心體會。佛陀遺留下來的法,我們要用心;菩薩體會佛意,這全都是要延續佛的慧命。
 
  所以,現在還是佛的教法在人間,佛陀雖然不在人間,他會在哪一個世界呢?當然是還在娑婆世界。在哪一個國家呢?我們都不知道啊!希望我們在這個地方,在任何一個國家,都期待那個地方所做的,都是延續慧命的地方,就是有佛陀在那個地方在為我們加持。說不定那當中也有這樣的覺者,延續慧命來為我們指導,這也說不定啊!所以,我們不是我們自己的力量就有辦法將這個慧命延續,我們要將佛的慧命用在我們的心,我們依教奉行,自覺、覺他,這一定要佛力。「非佛力無能克盡遙見守護」,就是一定要佛力,我們才有辦法將慧命延續下去。所以,要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!
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5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3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   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03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   2017/03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      Empty周六 3月 04, 2017 6:28 pm

[2017年03月04日 上午 5:22] 農曆二月初七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
《法華經.勸持品第十三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三七五)


1. 釋譯經文:【書寫此經,受持、讀誦、解說其義、如法修行、正憶念,皆是佛之威力,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。】


2. ★上人偈文:「諸聞法者發大乘心,深知佛意為法募人,持經弘道續延慧命,表以繼志敬承聖意。」


3. 「諸聞法者,發大乘心」:用心聽法,就是要入心,體會佛教法,要化為己有,然後發心立願,要學也必定要用功,學佛才「有法度」,法入心。學佛若缺少法吸入心,缺少入心化為己用,若是這樣,學法是要做什麼呢?學法就是希望「心中有法」,有法就要度人,那就是自覺。既然已自覺,應該還要再覺他人,佛法才有辦法綿延繼續傳,傳不息。聽法很重要,要用心的地方。


4. 「深知佛意,為法募人」:《法華經》,佛陀為法募人,為法,一大事因緣,親教授給我們眾生,也期待眾生綿延不斷再傳承下去。佛的時代就是這樣,一直讚歎《法華經》,大乘微妙的真理,一直到〈法師品〉開始,讓大家很了解持《法華經》的功德。


5. 「功德,自然得」:儘管我們不是求功德,但是功德我們必定要有,沒有刻意求,但是要自然得。若是刻意求,就是有相。誦經,就是要得到功德;拜佛,就是要得到消災。這種刻意求功德,那功德求不到。


6. 「就有道而正焉」:若知道佛法是很奧妙,人生迷茫,佛法指出我們的迷津,應該要「就有道」來求佛法,要精進。內修,從內心虔誠來求法;要用在生活中。


7. 「四弘誓願」:要從誠意拿出來,修行是從內心,自動自發追求,不是人家勉強來的,是自動自發來。既來之,好好用心追求佛法;法要真正入心。對自己內心要用功。


8. 「功德:內修(誠正信實),是功;外行(慈悲喜捨),是德」:裡面若沒有修,外面要如何付出呢?!要內修、外行。行,就是不斷付出,累積德,就是得。


9. 「知無常,把握時間付出,體會真諦」:只是從內心修,還得應該要知道向外付出,入人群。「無量法門」在人群中,了解人間疾苦,體會佛陀所說的「無常」。事情都清楚,能夠在這樣的人群中去付出,在付出的當時,體會人間疾苦,讓我們體會到,這就是我們的心得。


10. 「德者,得也」:付出,無所求,但大家所接受到,自然結這分好緣,這是「德者得也」,就是你付出,在收這個「德」,也是道德的「德」,是我們的本分事。「得」就是付出後,對方得救,解除困難,而我們的慧命也增長,了解人生疾苦,這也是「德」。


11. 「付出有二得,對方和自已」:對方有困難,幫助他,他得到物質等等,解開他的困難。而我們付出之後,所得到是慧命,慧命增長,因為體會人生疾苦,人生有這樣苦難。內心能體會到佛陀所說法的道理,我們也得到了。


12. 「發大乘心」:我們要發大乘心。大乘心就是收進來,再付出去,既已得,就要去覺於他人,這就是是發大乘心。


13. 「持經弘道,續延慧命」:佛陀〈法師品〉來向我們說,抄寫經典,持經弘道,功德很大。「功」就是大家要用心受持,用心體會,這就是功德。


14. 《無量義經》:早上聽大家所在誦《無量義經》,就覺得,幸好,當初一念心,發現到《無量義經》,內心起了歡喜,希望和大家分享。在五十多年前,那時候要去哪裡拿《無量義經》呢?就是到現在,也很難得看到外面有這樣流通《無量義經》,何況在五十一、二年前呢。想要將這部經跟大家分享,不容易能找到,要怎麼辦?就是要自己來寫。


15. 「為傳法:抄經,書寫此經」:每一次,若送人這部經,內心很歡喜,幸好,那個時候,每一個字,都是我親手這樣將它寫起來,一字一字將它抄,將它寫起來,也要讓大家能夠讀,能夠誦。那時候,用寫的怎麼來得及呢,那就是要用銅版、油紙來刻字。用刻的,再用油來印,能夠這樣用刻,用油印,一張紙,一張油紙,可以印好幾十張,複印再複印。


16. 「克難中,流傳經典,書寫讀頌」:那時候,我們一版就是油紙刻的,油印的經,這就是大家在誦。再來就是用毛筆來寫,一字一字抄寫起來。慈濟人受證,一定這本經要讀,小本的大家拿去讀,隨身帶著。那時候,幸好,是這樣一字一字抄,一字一字寫,這時候可以讓大家手中拿到這本,隨身帶著。


17. 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:有時候若讀到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」,內心就很歡喜,很寂靜。抄經就是要從內心的虔誠,自己歡喜,也希望和大家來分享。在克難中,總是要用這樣的方法,一方面來用刻的,油印,讓大家能夠做課,也能夠讀誦,人人都有這本。慢慢地寫,毛筆來抄、毛筆來寫,也能夠現在大家來流傳。這不是光要讀和寫而已,是要讓大家成為現在靜思的法脈。


18. 「《無量義經》,靜思法脈」:就是要用這部經《無量義經》,因為它教我們如何修行,我們內心能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;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;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」,這都是我們的精粹。


19. 「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」:「靜思法脈」這一段經文,完全就是靜思法脈,讓它變成「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」,要大家入人群,每一個人的身上就是一部大藏經,每一個人的習性不同,每一個人的一生命中都值得我們去探討它,去讀它的一部經,這就是「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」。


20. 「立宗門,了解四聖諦:苦集滅道」:因為我們立(慈濟)宗門。人間疾苦偏多,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來人間的目的,說「苦集滅道」就是要讓大家了解世間的苦,來自於一切因緣,「集」很多因緣來。讓大家了解「苦」的來源,我們才能夠去斷苦源,斷煩惱!


21. 「斷煩惱,安心修行」:有辦法斷煩惱,才能夠安心修行,一方面邊修行,一方面斷煩惱,入人群。


22. 「慈濟宗門,淨化人心」:「布善種子,遍功德田,普令一切發菩提萌」,「無量大悲,救苦眾生」。期待將我們的法,無量法門,了解道理,知道法在人間,讓人人去體會人間法,鼓勵人人發大心,入人群中。這種法已經法脈是這樣,開始種子就要布,因為眾生的心地,就是等待我們去淨化它,等待我們去為他耕福田,需要人間菩薩。


23. 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:人間菩薩去為苦難眾生付出,了解他們苦的根源,體會人生無常,苦難的地方是菩薩的道場,就是在種福田,布善種子,遍功德田,真正是用功就是在這裡。要讓大家有這個機會,有因緣入人群中去,苦難眾生得救了,菩薩慧命增長了。


24. 「布善種子,遍功德田,普令一切發菩提萌」:種子種下去,發芽出來,小棵的樹變成合抱大樹,能夠救苦眾生。大樹,開花結子,累累種子,一生無量,能夠更多人去幫助苦難的眾生,從一顆種子能夠拓無量無數的種子。


25. ★昨天,馬來西亞、緬甸慈濟人回來,會務報告:


(1)「求法精神」:聽聽他們求法的精神。馬來西亞慈濟人如何能夠菩薩招生?如何培訓粒粒的種子發菩提萌?要如何啟發人人那無量大悲心?這是馬來西亞,很用心!這些幹部,菩薩,先在臺北求法,聽聽臺灣的慈濟人是怎麼樣在培訓,先去了解,聽大家分享,再回來我們花蓮,與師父來分享。這就是馬來西亞求法的精神。


(2)緬甸,2008年,納吉斯風災(Nargis)
「慈濟人,用愛鋪路」:一個颱風,這個因緣,就從臺灣,拜託馬來西亞的慈濟菩薩跨國前往緬甸幫助,用愛鋪路,他們能夠通達菩提大道。他們這麼多年來,已經在那個地方就地取材,在那個地方培養菩提種子,救人,同時增長慧命。


(3)昨天聽到他們報告,不論是慈善,教育,都很精彩,也很細密,這實在很微妙。能夠人與人之間,互相不認識,竟然有法就能夠度眾生,從苦,將它轉為樂,從無明轉為菩提。看到一群一群的菩薩回來分享,就是很法喜充滿。昨天又給他們這一本小小的《無量義經》,我也很歡喜。早上聽到誦《無量義經》,也是法喜充滿,就想到五十多年前。


26. 「廣宣流布」:五十一、二年前,為《無量義經》能夠廣宣流布,用手刻,用手抄,雖然手已經受傷了,但是能夠聽到這麼人入「無量法門,悉現在前」。現在這個法門,不就是都已經現在前了呢?成果累累,合抱的樹也都已經年年都有累累的種子,每一位菩薩,每一位慈濟人,他們在他們的身上,就能夠發揮很多無量救苦眾生的方法,這就是讓我很感恩,也很感動。


27. 「深知佛意,為法募人」:好好用心聽,體會,要啟發。誦經就要了解佛的本懷,佛陀為什麼要講這部經?尤其是《法華經》,是佛的本懷,佛陀暢本懷而講說《法華經》,所以我們應該深知佛意,為法募人。


28. 「持經弘道,延續慧命,表以繼志,敬承聖意」:佛陀希望人人能夠將這個法傳下去,兩千多年前,佛所說法能夠傳到現在,都是因為有經不斷延續下來。抄寫經典真的是功德無量,這表示要繼承師志。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大導師,是我們「四生慈父」,我們要繼承父的家業,也要繼承師的志願,「敬承聖意」。我們要很用心。


29. ★複習經文:【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:世尊!我等於如來滅後,周旋往返十方世界,能令眾生。】


因為佛陀用眼光來看大家,比丘、比丘尼受記之後,不敢在娑婆世界,要到他方去。「有發菩薩心的人,你們應該要表達你們的心意了。」這些人已經了解佛意,從座起,到佛前,就雖然要等佛親自交代他們,不過佛陀還是默然,只好這些菩薩「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」,開始佛的面前發誓立願,恭敬請佛。「世尊!我等於如來滅後,周旋往反十方世界,能令眾生」。


30. ★釋譯經文:【書寫此經,受持、讀誦、解說其義】:如經中說修行攝受之法,受者領受,持者憶持。以信力故受,以念力故持。


(1)「書寫此經」:我們大家發心立願,願意發願,佛滅度之後,我一定來來回回在十方世界,佛陀所關心的地方,我們都會去,會在那個地方使令一切眾生好好修行,讓他們好好書寫此經。


(2)「先注重流傳經典」:經中所說的修行,要先注重經典,就要讓經典留下去。就像剛才說的《無量義經》,當初若沒有發一念心,不論是刻在油紙,用鋼板刻在油紙上油印,哪有辦法我們大家這樣朗朗上口,這樣每天都誦得這麼好呢?


(3)「珍惜法髓,《無量義經》」:雖然現在大家誦經方式,已經在電腦上就能夠讀誦,但在五十多年前要去哪裡用電腦?根本就沒有電腦,也不曾聽過這樣的經名,尤其是也沒有在流通這部經!若不是這樣發心,用手刻起來,我們今天哪有辦法這樣朗朗上口讀誦《無量義經》?沒有這部《無量義經》,我們今天哪有靜思法脈呢?因為《無量義經》中的「靜寂清澄」,啟動了我的心,所以讓我對這部經,變成了我的法髓。


(4)「法,刻在有形鋼板永流傳,刻在心版裡」:在一切的經典中雖然都是這樣讀,但是讀到這部經,我就特別歡喜,這段「靜寂清澄,志玄虛漠,守之不動,億百千劫」,讓我銘刻心版裡,刻在我的心版,不如刻在那鋼板,和大家來分享。


(5)「傳承靜思法脈,弘揚慈濟宗門」:一直到現在,正式傳法,就是靜思法脈。若不是書寫此經,受持,依照這部經的法,我們身體力行,若不是這樣受持,我們哪有今天的慈濟宗門呢?要受持,要自持,也教人持。


(6)「讀誦,解說」:不只是受持,還要解說,《無量義經》到現在還在,還在編纂,同樣希望讓它精益求精。以前說不定就這樣漏掉很多,現在在我們靜思法脈裡,很用心,又再開始結集,舊的又再一直恢復回來,又在回編。


(7)「結集經典,為傳法脈」:因為這部經很重要,結集中心志工菩薩們,他們用心聽錄音帶,把過去的文再看,這段應該再撿回來,那段要再撿回來。過去刪掉很多,但是這個時候因為法脈要傳,必定要把這個法,過去的起心動念,那個時代的背景,講這部經的過程,他們再重新來編纂,這就是《無量義經》,我認為是很重要的法髓,要再不斷的解說其中的意義。


(8)「經中說修行攝受之法」:就是要抄寫,受持,讀誦。


(9)「受者領受,持者憶持」:叫做「受持」。好好將「法」領受在我們的內心裡,好好記得這部經內容到底在講什麼,叫我們怎麼做,身體力行做,這樣「持」,「憶持」。


(10)「以信力故受,以念力故持」:要有信的力量,好好用心受持,我們要信。常常和大家提起「信」,法才能夠入心;要「念」,心心念念,好好堅持這部經,這部經就是我們的方向。


(10)「《無量義經》是《法華經》的精髓」:它的精粹就是在裡面,《無量義經》也是我們「靜思法脈」,它是《法華經》的精粹。總而言之,《法華三部經》,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。


31. 【如法修行、正憶念】:正心憶念,勤而說之。如法修行:即如妙法而行。正憶念:謂不雜邪見。


好好正憶念,受持,要回憶。今天聽的,明天不要忘記;現在講的,還是要好好用心體會。所以要「如法修行」。


「正心憶念,勤而說之」:要好好要記得,要一直講,而且「如法修行」,不只光是講,要再照著法去修行,這就是「即如妙法而行」。這是一個妙的法,要好好用心體會,身體力行。


「正憶念:謂不雜邪見」:就是沒有雜念,沒有邪思。要正念,守好「六根門」,行「八正道」,數字就是顯出了這樣的法。


32. 【皆是佛之威力】:皆藉世尊廣大威力。皆是佛之威力:歸功於佛,身口意三業,謂之三輪。


「皆是佛之威力」:能夠法入心,讓我們憶念受持,如法修行,如行說法,這就是佛的威力。佛陀這樣講說下來,讓我們能夠信受奉行,我們要很感恩大導師,釋迦牟尼佛。我們都籍世尊來「廣大威力」,藉著佛陀的威力力量。


「歸功於佛,身口意三業」:因為佛陀的修德,就是用「身」體力行,清淨的「口」業來講法。業就是動作,開口動舌,無不都是教法;身體的動作,無不都是我們的典範;我們的起心動念,無不都是微妙法。這就是佛,他的「身口意三業」,叫做「三輪」。


33. 『三輪:指佛的身口意三業,因佛的身口意三業能摧破一切眾生的惑業。』


「三輪體空」:就是「是身口意三業」。沒有我這個身體,我講出去的話,大家能夠受用。我的付出,我沒有感覺有什麼樣的付出,做下去就對了,付出無所求,還要感恩有接受的人。這就是叫做「清淨」,無不都是身、口、意造作,無所求,那叫做「清淨」。


「『三淨業』就能轉『三法輪』」:能夠好好將法輪轉到我們心裡,這是佛的身、口、意三業。


「三業清淨,能摧破一切眾生的惑業」:能夠碾破掉我們的很多煩惱,能夠突破大家疑惑。這都是佛陀的身、口、意來這個人間,一大事來度化眾生。


「三輪」:沒有佛陀這個身體,哪有辦法來度眾生呢?佛陀沒有開口說法,他來人間要用什麼來度眾生呢?佛陀他的身來人間,口來說法,就是從他的心開始,起心動念,將這份心就是為要「開示」,我們眾生就要「悟入」佛的知見。這無不都是在身、口、意裡面,叫做「三輪」。


若能夠體會佛陀來回人間,就是用這三項,他的慈懷,他的心就是「意」,說法要用「口」,出現人間就是他的身體做為我們的典範,就是度眾生的方法。我們人人也是一樣,人人都有「三輪」,我們的「三輪」是在做什麼呢?我們的「三輪」是造煩惱,增惡業嗎?我們要很用心體會。


34. 【惟願世尊在於他方遙見守護】:此方化緣周,佛歸圓寂。餘處機熟,更應餘方。故云遙見,希垂守護。


「佛所護念,遺教」:我們大家願意在佛陀所護念的地方,所擔心的地方,全都要去。我們不只是在這裡,只要佛陀所護念的地方,都能夠去,也請佛陀「於他方邀見」,佛陀總也有一天會取入滅,佛陀就是在遺言交代,叫大家要傳。


「佛法不離世間法」:這些菩薩也安慰佛陀說:「不要緊,佛陀若不在時,我們也能夠在您在關心的地方,我們都能夠去做、去關懷。您不用掛心了。但是,您在他方國土,……。」就像我們現在說:「您若在天國,你就要庇佑我!您不要擔心,您所關心的,我會替你做。」同樣道理,佛陀的境界和我們凡夫的世界,也是同樣要有這樣的互動。所以,佛法不離世間法,所以同樣的道理。


「此方化緣周」:就是圓滿,佛陀在這個地方,娑婆世界,度化眾生,因緣已經告一段落,已經圓滿。


佛陀就是「佛歸圓寂」,圓寂,取滅度。「餘處機熟」,在這個地方這樣滅度,佛陀還要再乘願到他有緣的地方,再去度眾生。「餘處機熟,更應余方」。應該佛陀捨離這個地方,就是到其他的地方去。


「故雲邀見,希垂守護」,「您就是在其他的地方,遠遠的,也都要為我們加持。」同樣的道理,就是這樣,諸菩薩還是依賴著佛,「您安心去,我們會好好繼承,但是您一定要加持我。」這就是那個時候的菩薩,向佛陀也是安慰,也是發願。


35. 『惟願世尊慈悲願力,以此法乃諸佛慧命,非餘人所能。雖本願如是,非佛力無能克盡遙見守護。』


這個法是佛的慧命,不只是釋迦牟尼佛的慧命,是所有諸佛的慧命。因為《法華經》是成佛之道,過去的佛是延續這個慧命來,現在的釋迦佛,也是這個慧命要傳承給後面的人,所以是「諸佛慧命」。


「非餘人所能」:不是普通人有辦法,這些菩薩還是要仗佛的力量,請佛在其他的地方,「您也都要為我們加持。」同樣道理,我們要用心去體會。


「萬法歸於一心」:佛在人間,這都是很實在,佛陀的人生八十年,從幼小出生皇宮,離開皇宮去修行,修行的過程是這麼辛苦,覺悟,與天地宇宙合為一體。瞭解,將萬法歸於一心,所有道理全都透徹瞭解,回歸人群中來說法。


「人生八苦」:在人群中要講說,人群所體會得到,最接近人群的生態,就是「苦」!有的人認為:我很幸福,我這一生這樣一直到長大,一直到成家,我全都很富有。但這是前半段,到了大自然的法則,真的到來的時候,老、病、死,儘管他很有福,沒有愛別離,沒有求不得,但是到最後,那個時候也「求不得」,「我要求再活下去,我要求健康。」


「人生無常」:不是你要活下去就能活下去;不是你要健康就能健康,不是你要年輕就能年輕,這都不可能。大自然的法則一來時,無形中不斷侵奪你的生命。我常常說:「過一天,壽命是減少一天,不是多一天。」所以,名稱上增加一歲,生命是減少一歲。


「老苦,病苦,死苦」:人生到最後,老苦,老體弱,這是一定很自然,或是病、死,要留也留不住,這種一輩子到底所做的是什麼事情呢?不知道。在生的時候,什麼都沒有聽到,真理都沒有聽到,佛法沒有聽到,好事沒有做到,只是來享受而已。這樣,福已經享盡,這一生是不是有造很多業呢?你結什麼因呢?將來是帶什麼果去?這一生白費掉了。


36. 「珍惜佛法在人間,延續慧命」:大家很有福,能夠得佛來人間,佛法留在人間,能夠得法修行,這我們要很用心體會。佛陀遺留下來的法,要用心,菩薩體會佛意,全都是要延續佛的慧命。


37. 「延續慧命」:佛的教法在人間,佛陀雖然不在人間,他在哪一個世界呢?當然還是在娑婆世界,那在哪一個國家呢?我們都不知道!希望我們在任何一個國家,都期待那個地方所在做的,延續慧命的地方,就有佛陀在那個地方為我們加持。說不定那個當中,也有這樣的覺者延續慧命來為我們指導,這也說不定!


38. 「依教奉行,自覺覺他,非佛力無能克盡邀見守護」:我們不是我們自己的力量就有辦法將這個慧命延續,我們要將佛的慧命用在心,依教奉行,自覺、覺他,這一定要有佛力,才能夠慧命延續下去。請大家時時多用心!


******************
39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好感動當初上人的那份堅定念力,親手鋼板流傳《無量義經》,每想到全球人口七十多億裡,能有多少人能聽聞《法華經》?能讀頌到精髓的《無量義經》?更罔論有多少人願意精進「晨鐘起,薰法香」聽聞上人開示釋譯呢?真的很感恩上人為大家努力的延續慧命。


感恩上人時時殷殷叮嚀,人生無常,要很透徹了解四聖諦「苦集滅道」,明白「人生八苦的生苦、老苦、病苦、死苦、求不得苦、愛別離苦、怨憎會苦、五陰熾盛苦。」。


珍惜時間,謹記〈普賢菩薩警眾偈〉云: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,如少水魚,斯有何樂;大眾當勤精進,如救頭然,但念無常,慎勿放逸。」。


靜思弟子,有責任用功聞法,說法,傳法,法入心,法入行。自已感受,凡夫時常活在「矛盾與懊悔中」。常會想,「晨鐘起,薰法香」的時間,佔每日二十四小時裡只有一個小時,卻是給予我們無量無數的慧命延伸,這是「無價之寶」,期盼人人都是有智慧的人,懂得珍惜,不然,「人生最大的懲罰是後悔」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03/0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