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/03/1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》(開始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5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/03/1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》(開始)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/03/1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》(開始)   2017//03/1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》(開始) Empty周二 3月 14, 2017 4:34 pm

20170314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》
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


弘誓著如來衣則法身安,
入如來室則是解脫心樂,
坐如來座則悟法空行進,
持經滋潤慧命名安樂行。


  <安樂行品>是我們現在開始接下來我們要說的,已經是第幾品了?第十四品了,就是<安樂行品>,這是承前面<勸持品>,我們這樣接續下來的第十四品。前面是諸大菩薩、發心的大菩薩契佛心,他們要到未來人間,越來濁氣是越重,人心險惡,更需要的是佛的心懷,佛陀覺悟之後的真理,要用在人間來安人心,淨人心,必須要有妙理循環在人間。但是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。佛陀為他的弟子授記了,授記之後,盼望弟子能夠發心立願,承續這個志願,將法留傳人間,但是,弟子總是懼怕娑婆世界,眾生剛強難調伏,所以,沒有人敢再停留在娑婆世界,人人得道、發願了,將來就是要到其他國土去度化眾生。


  這是表達人的心理,都是懼怕辛苦,懼怕險惡,就想要去較安全的地方,難道不是這樣嗎?這都是人的心理,古今都一樣,修行者也是這樣,大家既然知道娑婆世界是這麼的難堪忍,娑婆世界陷阱很多,就是想要修行,才越怕越提防,期盼能走過這樣的險路,能平安到達安全的境界,怎麼還會想要再回來呢!當然大家不敢再回來了。唯有真心弘願,他有仁、有勇,有大智、大仁、大勇,這種智慧;以慧啟慈,以慈運悲,要有這樣的心胸。所以,那就需要大菩薩,他有大智慧。所以,他已經以「大慈悲為室,柔和忍辱衣」,已經準備好了,他用他的慈悲心,具足了仁德的念,不忍心眾生受苦,所以,他入這如來室,很安全準備好,柔和忍辱衣著在身上,開始準備就是要到人間去。這種心的解脫,不會受到人間險惡所懼怕,他有那個勇;再慈悲,不忍眾生苦,所以憑著這股力量,他願意再投入。


  眾生的剛強就是因為心理煩惱、無明,所以才會這麼剛強。大菩薩法已經準備好了,生生世世都願意入娑婆世界來,所以他們立弘誓願。這個弘誓已經具足了,大慈悲的心,要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,既然能夠穿起了這件衣服,就法身安全,不會再受娑婆世界的險惡來影響我們的道心,我們的慧命不受損害,所以「法身安」。我們穿起了這件如來忍辱衣,自然法身就能很安穩,自己的慧命顧得好,我們不怕,不怕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,我們要用智慧,用慈悲,忍讓去付出。所以,能夠這樣將如來衣穿上,就是「法身安」。


  「如入來室」呢?就是「解脫心樂」。因為我們已經入如來室的裡面,很安全,只要我們的心不離開我們的真如本性,真如啟發起來了,我們已經知道,我們與佛同等,佛陀的慈悲,佛陀來回人間己經無央數劫,時間很長久,來來回回,即使是娑婆世界,佛陀也將它當作是他的遼闊家庭,娑婆的眾生就是他的親人、他的子弟,所以佛陀是「三界導師」,在這個三界中要來領導這些人。所以他能用他的智慧去教育眾生,眾生剛強,佛,心不受搖動,我們既然學佛了,我們也是一樣。就像在監獄中,什麼樣的人都有;監獄之中也讓他們上課,但是,是不是在裡面的人上課之後,刑期滿了,出來了,有改過了嗎?有時候要調伏那個習氣,很不簡單!有改過的人,但是,還是有無明再復發的,還是再造業,還是又進去,來來回回,那就是因為無明造業來回進去。




現在常常看到,就如昨天,就有看到我們常住(辦公室),我要走過去的路上,在桌上有一支用「黏土」做的(小狗),做得很漂亮,放在桌上,我很好奇,就用心注視一下,看一看,仔細地看這是什麼東西?怎麼做得這樣美!有人就說:「這是宜蘭監獄的受刑人,他做來要送師父的。」「哇!做的這麼美」,他用感恩心,刑期若滿了,他出來,會很用心重新做人。這就是有接觸到佛法,慈濟人進去監獄,不是職業性的教育,是心靈的啟發,讓他們能了解人的價值。來人間,父母所生育,社會所培養,要用很感恩的心,如何回饋社會,發揮生命的價值。用種種很多的道理,也送很多的書,甚至用誠意,用至誠的意,柔和的心態,用大仁、大勇來面對著不同的人生,這群人就是慈濟人。


  他們發揮他們的智慧,長年累月,進進出出在那個地方,他們(慈濟人)這樣將他們(受刑人)感化過來了。自己越在做,越向他們講話,越是啟發自己,法越是入心,因為要去為教育他們,要去感化他們,就是要用很誠懇的意。我們吸收了佛法,了解了人間種種對和錯,對的道理與不對的心念,這樣去做比較,從佛法去分析對、錯這個理,他拿進去裡面。要拿東西進去,自己就是要先有東西,我們這東西就是要養好我們的法身。法身就是我們的智慧,法身就是我們的真如,將我們的真如去體會「如如理」,世間「如是」的道理,將這些法啟發出來,在我們心裡,用心,誠意走入那個地方去。因為這樣,能夠感動他們。所以,他們常常做出的手工藝,都能夠做得很好,宜蘭是這樣,花蓮是這樣,屏東也是這樣,在好幾個監獄中的受刑人改過了,出來了,面對人生,變成懂得「行孝、行善不能等」,重新做人,以身作則,做一個重新能夠是典範,更生人再回頭去接引他們,能再去敎育別人。這也已經不少了。


  這就是弘誓願,這也就是菩薩不怕在那裡面,形形色色,他們願意這樣進去,進去把這些人,用慈悲的愛心,慈眼視眾生,受刑人轉過來,也同樣是清淨的本性。就如<提婆達多品>,看,龍女轉一個身也能夠成佛;提婆達多做了很多惡,但他將來也能成佛,佛陀為他授記。眾生不怕錯,怕不懂得改過,改過來後,他也得到佛陀肯定的授記。雖然提娑婆達多在地獄中,佛陀還是為他授記,地獄的眾生都能得授記,將來他業受盡了,再轉來人間,能夠有因緣,他就能覺悟,他能夠修行,重新再來,憑著那念心,那個本性,生生世世與釋迦佛遇會在一起。提婆達多也吸收不少的法,同時也有修行過,世世生生,粒粒種子都還是存在。所以說起來,人性,真如,永遠沒有消逝。


  所以說,我們若能「入如來室」,就是「解脫心樂」,我們若「著如來衣」,就「法身安」,我們的心來來回回都清淨。慈濟入進去監獄去感化他們,穿起這套衣服,大家就知道說:「師兄、師姊來了。就是這樣,大家看到這群人,自然心就淨了,這群人就不受他們的污染,還能用淨水去洗滌他們的心垢,這就是我們要進來,也就是我們要發大心、立大願,所以「解脫心樂」。「坐如來座則悟法空行進」。我們若能坐上這張如來座,我們就要勇
敢去說法;我們已經從如來室的感受,我們的法身,我們的法,將這法,佛陀的法就這樣安住,很安心坐下來,我們的心無罣礙,就將佛陀的教法分享給大家了解。


 這種「諸法空為座」,是我們時時在精進,日常生活,每一天所看見的,是真真實實的人,每一天所對的環境是真真實實的物。這要怎麼「空」呢?這就是理。人,真實的人沒錯,但是今天這個人,就已經不是昨天的那個人了,昨天那個人新陳代謝,從他的生理上已經新陳代謝,幾秒鐘就要變換一次,是我們人人不知道,但是,就是這樣在遷變,這行蘊在我們身上,人人身上的血液、細菌等等,不斷的新陳代謝,都在轉變,所以我們從年輕而中年而老年,而不自覺。今天有比昨天老一點了嗎?有啊!新陳代謝,就是這樣新的細胞它就要再生長起來,舊的細胞老化就要被排除掉,就是這樣,我們的行蘊,不斷在轉變。


  人的生理是這樣,物理也是,所以在<譬喻品>,那大屋子,長者的大它中,為何會年久失修,那大宅的棟梁都敗壞了呢?就是裡頭一大群放蕩的孩子在裡面,不小心,將火當做是玩具,在那個地方玩,火燒起來了。和我們的身體一樣,好像一大宅,我們的身體裡有多少細胞,而且有的細胞不守規矩,就讓我們的身體出了毛病。同樣的道理,三界裡面,娑婆世界也同樣是這樣,這些眾生,心若沒有調伏下來,不規則,也是同樣人間的毛病會生起來,濁氣很重,所以,天災人禍就不斷一直生起來,越來越濁,氣候就是因為污染,所以氣候變遷。這都是在無形中,大乾坤生病了,而我們的小乾坤呢?也是一樣,道理一統。我們若能了解,「成住壞空」、「生住異滅」、「生老病死」,三理四相都了解,這樣悟法空行精進。這些道理我們要用心體會,了解了,這就是我們平時精進,所以能夠這樣。「真空妙有,妙有真空」,這個道理若清楚了,我們就很安穩,能夠這樣說法。


  「持經滋潤慧命」,我們要體會這部經,我們持經,一來是先悟自己,自己要先覺悟,先體會,滋潤我們自己的慧命。所以「弘誓著如來衣則法身安」,就是因為他持經,這部經就是我們的忍辱衣,因為我們讓經典、道理進入我們的心,所以就像一件衣服,持經就像「弘誓著如來衣」一樣,穿著這件衣服我們很安全。所以說「持經滋潤慧命」,能使我們的慧命不斷地增長。看,人群中這麼多的煩惱,苦的真諦就是在這裡面,視假為真,把真當做假,這就是眾生顛倒。法,我們把它當做這有也好,沒有也好;若是物質,就墮入貪,以為世間的物質都是永恆的,所以顛倒了,這就是世間的眾生。但是,修行的人現在就要了解,「持經滋潤慧命名安樂行」。這些菩薩已經有這個經在他的心,所以他來去自如,精進,不怕,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


勸持品諸菩薩敬順佛意,
發願於惡世中周旋往返,
不惜身命忍難弘傳妙法,
自謂得無生忍能忍諸難。


  所以「勸持品諸菩薩敬順佛意」,前面這一品就是敬順佛意,這些菩薩「發願於惡世中周旋往返」,甘願在惡世中來來回回,他們不怕,他們「不惜身命忍難弘傳妙法」。他們不怕辛苦,不怕身體的得失,為了正法,他就是這樣堅持道心。所以「自謂得無生忍能忍諸難」,自己很自信,能夠得到「無生忍」。「無生忍」就是世間一切,不論是自然,或者是人為等等,我都能忍耐,出世間的忍辱,或者是處世的等等,我都堪得忍耐。


住忍辱地故身安樂,
不卒暴故得心安樂,
觀諸法實相故行精進,
得身心輕安名安樂行。


  「住忍辱地故身安樂」。我們若能住在忍的地方,我們的心,我們的身就能安樂。忍辱地就是我們的心地,我們的心要真真正正有忍,這個功夫應該我們要有。我們真實的心,那就是真理,我們只要住在真理,自然我們的心就是安樂。「不卒暴故得心安樂」,不會說很暴躁,什麼事情看到,就開始心就暴跳如雷,能夠這樣很溫和,很柔順,比較有心力,比較有耐力,不要這樣看到什麼樣的境界,馬上就是卒暴起來。所以我們就要很用心,這就是修養。又再「觀諸法實相故行精進」,「觀」,我們內心已經很細膩來看人、事、物等等,和道理來會合,我們要很體會了解,什麼是真,什麼是虛假,我們全都很清楚,所以「觀諸法實相」。虛假我們很清楚。真理是實,人間事種種是不是有合於道理呢?我們能夠觀,很細膩、細膩地去觀察,從我們的內心和外面的行動,從自己,從他人,我們都要用很微細的心來觀察世間一切。所以我們的行為要很精進,世間法,真正是要很精進,一切虛假,我們要看清楚,不要受這個人間假相把我們再迷惑去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體會,一切事、物、理都要清楚。所以「得身心輕安名安樂行」。我們遇事心不煩,這實在也不容易,不過這就是功夫,這就是我們要練的,遇到什麼事情,我們心都不會讓它擾亂
掉,這叫做身輕心安,叫做安樂行,這就是我們要用心。


  現在接下來這段〈安樂行品〉是接前面的〈勸持品〉,就是要如何將這部經用在我們的心裡,體悟在我們的內心,施用在他人的身上,自覺、覺他,我們要用大智慧,啟智秉慈運悲,智、仁、勇,這全部就是要這樣。所以,我們要很用心,要如何啟發我們的智慧,運用智慧入慈悲行去,這樣,持這部經,我們會持得很歡喜,到達最惡劣的地方,再剛強的眾生,我們將他調伏過來,他得救了,我們法喜。就像入監獄去,受刑人能夠重新出來做人,而且不只是做人,還能夠做菩薩;這樣,他們得救,我們也歡喜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前面的〈勸持品〉最後經文就是,


經文:「諸聚落城邑,其有求法者,我皆到其所,說佛所囑法。我是世尊使,處眾無所畏,我當善說法,願佛安隱住。我於世尊前,諸來十方佛,發如是誓言,佛自知我心。」


  「諸聚落城邑,其有求法者,我皆到其所,說佛所囑法」。所有的地方,需要我去的地方,我都能夠到達,說佛所說的法。「我是世尊使,處眾無所畏,我當善說法,願佛安隱住」。這很體會佛心,「您安心!將入涅槃,不用擔心。佛,您所關心的地方,我們都能夠承擔起來。」這多麼溫馨啊!所以,「我於世尊前,諸來十方佛,發如是誓言,佛自知我心」。「我已經在世尊您的面前,還有當著從十方來的諸佛,我一直都發這樣的願。佛啊!您應該都了解我,所以您不用擔心。」這是菩薩能夠契佛心,解佛意,承佛命,要這樣繼續下去。接下來,〈安樂行品〉開頭是


經文:「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菩薩摩訶薩白佛言:世尊!是諸菩薩,甚為難有,敬順佛故,發大誓願」


*文殊師利諸菩薩眾之上首,前品諸菩薩既已發誓持經。故問如來行何方法,始能於濁惡末世中流傳解說此經。


  這段經文,文殊師利菩薩就是「諸菩薩眾之上首」。所以前面這些菩薩,大家在佛的面前發這樣的願,文殊菩薩也在場,故來問,看到大家發誓持經,所以文殊菩薩就開始來問。這也有很深的意義在,就是「故問如來行何方法」。 前面的菩薩只是說未來有這麼多這麼多的惡,我們為了要持經,所以我們一定會忍耐,就是說這些。但是,文殊菩薩覺得還應該要了解,要用什麼方法來持經,才能夠快樂,才能夠預防。要在那裡忍,不如是不是要能預防;要忍,不如要防,等到發病了,治療就比較麻煩了,是不是要先預防,先保持健康比較重要?因為這樣,文殊菩薩就來問,所以我們很感恩,每一段就是這樣環環扣住。文殊菩薩在這個時候就趕緊要來問。


  這位大菩薩,是摩訶薩,開始要來問。因為這些菩薩沒有問說要用什麼方法,由文殊菩薩補充來問。「始能於濁惡末世中流傳解說此經」。在這個濁流之中,是要怎樣來傳法,如何來解說這部經,既然是這麼濁惡,就要問佛:「要用什麼方法來解這麼多的惡?」我們傳法,要先解再傳。


經文簡釋:
「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」;文殊師利,此云妙德。佛為法王,菩薩傳道,名法王子。


經文簡釋:
「菩薩摩訶薩」;此云大道心覺有情:眾生。
稱文殊有大道心,能成眾生。


  所以,「爾時,文殊師利」,那就是「法王子」。「文殊師利,此云妙德」。我們以前也解釋過了,就是佛是法王,「菩薩傳道」叫做「法王子」。每一位菩薩都是法王子,真正承擔起責任,這就是「真法王子」,就是文殊菩薩。文殊菩薩不只是現在的菩薩,過去也已經教過七佛成佛了,自己也成佛了,但是再來人間,是助佛陀度化眾生。所以,文殊菩薩是一個大菩薩,是「大道心覺有情眾生」,因為化生在人間,所以我們看起來,他也是人。


  所以「菩薩摩訶薩」的意思就是覺有情、大菩薩,「摩訶」就是大,大覺有情人;很大的覺有情人,就是有充分的大道心。他的大道心已經很堅固,就是發大心,覺悟的有情來度眾生。我們若是念著「菩薩摩訶薩」,全都是發大心的覺有情人。在人間,我們都是稱呼人家「菩薩」,就是你要覺悟,雖然他還沒成菩薩,但是我們不斷為他祝福,不斷提醒「你要覺悟哦!自覺,我們就覺他」。所以這就是大道心,要慢慢互相勉勵。文殊菩薩就是有大道心,也成果位的人了,這就是大菩薩。


經文簡釋:
「白佛言:世尊!是諸菩薩,甚為難有」;佛有聖德,為世所尊。歎前持品發誓弘通妙經諸大菩薩,甚是難。


  所以,大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「白佛言:世尊!是諸菩薩,甚為難有」,佛啊!佛有聖德為世所尊。世間人人所尊仰,讚「歎前持品發誓弘通妙經諸大菩薩」。其實,釋迦牟尼佛已經是超越世間,是世間人人所欣敬,所敬慕。文殊菩薩稱呼世尊,同時也讚歎發心要持經的那些菩薩。所以文殊菩薩很有智慧,先稱佛陀,那就是尊重,再來向佛陀稱歎前面這些發心立願的菩薩。


經文簡釋:
「敬順佛故,發大誓願」;敬重隨順如來心懷故。對於佛前發深重之宏願,得堪忍諸難事。


  讚歎這些菩薩「敬順佛故,發大誓願」。這些菩薩大家都很敬仰佛,也契佛的心,順佛的意,他們已經都發大願了,這是「敬重隨順如來心懷故」。「對於佛前發深重之宏願」。對佛前已經發深願了,在佛陀的面前發弘願,這實在是堪忍,真的是得到「堪忍諸難事」,世間這麼多這麼多真的是難堪忍,但這些菩薩都願意堪忍。


*難有:指此勸持品,深位菩薩,能於惡世奉行弘經。


  這實在是很難有,「難有」就是指〈勸持品〉。「深位菩薩」,位置已經很深了,位也高,這些菩薩能夠在這個惡世中,隨順著佛陀的教法,來回人間,在這個剛強濁世中要去教化眾生,這些人實在是不容易,「能於惡世奉命弘經」,這很不容易。


*深位:信深、行實,誠慈悲智,生世精進。四修無間。


  「深位」就是「信深、行實」。「誠慈悲智,生世精進,四修無間」。真正誠意的慈悲、智慧,願意在這個人間,世世生生來精進,這要再行「四修無間」,無餘修、長時修、無間修、尊重修,他們人人都這樣在力行。


*不退轉菩薩:隔歷三世恆常的決誓之菩提心,深位菩薩,各有其壯大莊嚴的別願。如:觀音菩薩的尋聲救苦;又如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等。


  「不退轉菩薩」,那就是「隔歷三世恆常的決誓之菩提心」。經歷了三世恆常決誓,就是這樣,這種菩提覺心,來來回回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過去有無量的過去,現在還有未來無量的未來的現在。這是經歷不斷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他不斷願意這樣下定決心,這樣來行菩薩道,這都是很覺悟的人。「深位菩薩,各有其壯大莊嚴的別願」。每一位菩薩各人都有不同的願,佛也是一樣,佛有總願,就是「四弘誓願」,佛也有別願,菩薩也一樣,如「觀音菩薩的尋聲救苦」,又像「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等」等等,菩薩各有他的別願。那些菩薩真的是很難得,因為他們敬順佛意,願意發弘願,他們願意這樣來來回回,但是各人要救度眾生,各人有不同的願力,這就是要隨順眾生。接下來,


經文:「於後惡世,護持讀說是法華經。世尊!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,云何能說是經?」


經文簡釋:
「於後惡世,護持讀說是法華經」;於佛滅後,濁惡之世,護惜任持續讀誦解說如是妙經。


  「於後惡世,護持讀說是法華經。世尊!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,云何能說是經?」開始,文殊菩薩就問出重點來了。後面這些菩薩既然發心,在未來生生世世,他們說「三世」,「三世」是過去有無量的過去,現在有無量的未來,所以生生世世不斷「於後惡世,護持讀說是法華經」。就是這樣,這個願力要不斷不斷在人間,就是在這個濁惡世中,保護、疼惜《妙法華經》。他擔任起了持、讀誦,要持經,自己要讀誦,又是要向大眾說如是妙法,這就是「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」,要這樣一直不斷延續下去。


經文簡釋:
*「世尊!菩薩摩訶薩」;此指未來末世初發大道心諸菩薩。
*「於後惡世,云何能說是經?」;初心之人,根力既淺,惡世之中,云何可行。


  「世尊!菩薩摩訶薩」,這就是表示未來末世初發大道心,發大心,最初他發弘誓願,發大心這些菩薩。這些菩薩「於後惡世,云何能說是經」。現在那些資深的菩薩,道心都很堅固,堪得忍耐。未來呢?若是有菩薩開始發心了,但是他是新發意菩薩,他是發大心的菩薩,這樣這資歷比較淺,將來是要如何去面對惡世?這是「初心之人,根力既淺,惡世之中,云何可行」。要如何去說這些經,「於後惡世,云何能說是經?」因為這些初發心菩薩,雖然發大心,不過他的資歷淺,惡世中他要如何去說這些經呢?


*能說是經:必先能行、能證,而後始可為人解說。故以能說總括一切觀行等:心觀理,而如理身行事,是曰觀行。


  「能說是經」,要如何說呢?必能行,「必先能行」,要先能身體力行,「能證」,「而後始可為人解說」,這才有辦法,自己有走到,有做到,才有辦法去向別人說。所以「而後始可為人解說,故以能說總括一切觀行等」。自己要先有經歷過去,然後才能所有的道理都包括起來,這樣用一切經過了思考過,這個法這樣去向大家說話。所以,自己要先有這樣「一切觀行」,將這些事情了解,道理都入心,這樣才開始,這要先準備好自己。「心觀理,而如理身行事,是曰觀行」。我們要從道理先透徹,先了解,然後才如理身體力行,用典範來調教,這樣去教導他人,這就是叫做「觀行」。所以,各位菩薩,用心去體會,理在哪裡?在我們日常生活中;法,法也是在我們的生活中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多用心啊!


花蓮薰法香筆記團隊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/03/14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》(開始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