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5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》   2017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》 Empty周一 3月 20, 2017 3:08 pm

20170320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》
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
 
契理入道者,則藉教理行悟入,
深信含識眾生同一真如本性,
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,
若捨妄歸真則聖凡同等無異。
 
  用心哦!我們契理,那就是要契合佛陀所教育的道理;道理無處不在,佛陀為我們指引方向,讓我們能夠體會,道理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接觸無不都是道理,只要我們很用心、細心去體會,自然我們就會了解道理到處都是,觸處無不都是理的存在。我向大家說話,是聲音出去:大家聽我說話,是耳根吸收。聲塵來自於舌、喉的根接觸,有了這聲音.聲音,你看不到,但還是有它很細膩的道理存在。出於我的口中,從喉嚨、聲帶,要開口、要動舌,聲音的理,這個原理,就這樣出去了;出去,它就是看不到,但是能讓很多人接收到,不是一個人,是很多人。
 
  利用聲理,聲音一定有它的道理,再透過科技,不只是我們的範圍人人聽到,我們還傳到全球任何一個國家,只要他動一個手指,一根手指頭,那個樞鈕按下去,開始了,開機了,那地方不只聽到聲音,也看到人影。這就是理,這道理無形、無影,卻是我們能夠接受得到是他的聲音,這是多麼微妙,佛陀要跟我們說,道理無處不在,就是我們沒去用心,就如隨手拿起來,「這是支筆」。一支筆,也是用種種物質去合成起來。這支筆能發揮它很多功能,一切道理能從筆尖寫出我想說的話,能夠留下很長久的文字,這就是道理。我們觸處無不都是理。看不到,但是要用心。
 
  所以,「契理」,我們心就要與道理時時契合著,佛陀這樣跟我們說,要用心,是自己要用心。日常生活所接觸到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外面的五塵、五根去接觸到,最後都是進來到這識中,我們感覺要用心去將它感覺出來。這是「契理入道者,則藉教理行悟入心」,藉著佛陀的教育原理我們去身體力行,去體悟這些道理。舉一反三,跟你們說聲的原理是這樣,你們就要能體會出,而眼根的道理也同樣是這樣。道理就是能開闊普遍。剛才說有形的,那就是一項就對著一項。無形的理,就是大家都分享得到;一個聲音,不只是一個人聽,就是很多人也都聽得到;不是近處聽,遠處也聽得到。科技,同樣,我們的眼根,我人坐在這裡,不是只有一個人看到,也同樣是這麼多人看到,同時看到,現在不就只是大家看到,透過科技,有聽到聲音的地方,就有看見人影像。所以,這就是道理,我們要藉這有形的道理來成就無形,因為有形的合成了,同樣也是從無形的道理去合成起來。
 
  無形的道理合成了這麼多的高科技,所以他就能很普遍,這就是自然的「色」,是我們對面看得到,經過了再合成,就變成了普遍天下都傳得到、看得到,這全都是「藉教理行悟入」,要藉這個原理,才來集合種種去研究;研究出來再來會合起來,形成了能夠再發揮更大更大的功能。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,理要去體會,物理、心理、生理等等,「三理四相」,能發揮到這麼大的良能。所以,我們要用心「行悟入」,身體力行,用心去體會,我們才有辦法入心來,才能細細的,這樣很細膩,去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。這些道理入在我們生活裡,要如何能夠進來,那就是要深信,一定要深信。我們若不深信,不深信我們就沒辦法將這個道理放在心裡,我們要相信。所以,「深信含識眾生,同一真如本性」。佛陀教育,不只是跟我們說物理而已,還為我們解釋生理,還為我們解釋心理,這是佛陀很了不起的教育,所以,我們要好好接受。
 
含識:含有心識者,即有情。
心依止於色,名為含識,總攝六道有情之眾生。入如來室以大慈悲攝諸含識。
 
  「含識」,我們就是要知道、要相信,所有一切有情眾生無不都是有「含識」;含識的意思就是「含有心識者」,即是「有情心依止於色」。所有的有情,哪怕一隻螞蟻,螞蟻雖小,很小,你看牠們在走路時,很有次序,螞蟻排列在走路,前後有次序。用心看,他們方向不會脫散開來,而我們,若稍微動一下牠們,看到這些螞蟻就會很惶恐,就亂了隊伍。牠們亂了隊伍之後,但你再靜靜的看,他們會再來會合,整隊,再度整裝出發。有情,小小的生命是這樣!所以有情的心依止於色,螞蟻雖小,但牠有情,牠有意識。
 
   所以,我們這個意識到底是大或是小呢?象,同樣是動物,大象,這麼大隻的象,牠有幾個意識?同樣也是一個意識;小小的螞蟻,牠是不是有意識?同樣牠也是只有一意識。所以,這意識無形無體,大小自如,總是隨順眾生的業力。這意識,這個含識,所有的眾生都有,所以我們要尊重,在生活中要尊重,我們六根、六塵,最重要的就是意識;心的意識,人的造作,結果就歸入意識。意識可大可小,這就是業的種子,隨著你的業緣在六道中隨業這樣去,同樣都是依那身形而生。所以,我們要用心,要深信。所以,「名為含識」,因為「有情心依止於色」。看他在什麼樣的「道」出生?人道,那就是人的身體,這叫做色身。象、螞蟻,也是一樣,牠依止牠的色而生活,不論大小,同樣就是一個意識。
 
  所以,這叫做「總攝六道有情之眾生」,這叫做「含識」,「含識」就是,稱六道眾生,所有的有心、有識。如螞蟻很安定在走路,你稍微動牠一下,向地板打一下,自然牠就會散開,看牠們很惶恐的散開。但是,你再靜靜的看,牠們靜下來後,就自己會再整隊,繼續往那個方向走。這是真實的道理,眾生就是有這樣的含識。所以,「入如來室以大慈悲攝諸含識」。佛陀教育我們培養大慈悲心,好好要將眾生的含識,我們要用大慈悲來呵護這些眾生,呵護著他,我們才是真正在學佛的心的過程,所以我們要深信佛陀的教育,「深信含識眾生,同一真如本性」,同樣這些眾生,不論是大象、螞蟻,同樣都有真如本性,何況說其他的生物呢?所有一切的生物,無不都有同一真如本性,於一切眾生中。
 
  所以,「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」。這個「含識」已經在各不同的色身,都有這個含識;因為境界不同,這叫做「客塵」。「客塵」,人有人的色、身根;虎有虎的身根,有牠的色塵。人能夠了解一切,能夠學很多、享受很多;虎就是因為業,所以,虎、豹雖然很兇猛,但牠就是隔離在那種人間,或者在人間就是在動物園的裡面,這就是牠的業。這樣的「客塵」就是依正的報,依報、正報。牠的環境,「客塵」;牠的身形,「客塵」。牠的妄想所造作,所以,成就了「六道」各不相同的環境、感受。這全都是因為妄想、感受,造成了各不相同。我們的身形,做人,人的形;做畜生,畜生的形;造惡就是在地獄中……等等,餓鬼,就是苦偏多了。所以,「所覆不能顯了」。這個心識,就是因為很多無明煩惱覆蔽,我們的真如本性沒辦法這樣呈現出來,這就是我們煩惱無明覆蔽著它,所以成為「含識」。
 
  「含識」原來也是真如的本性,但是在眾生就變成了「識」。這種種子,是業力種子,從六識,外面所緣的境,接受進來成我們的意識,才開始去分析造作。它憑著這個習氣,第七識接來之後,去分析,分析之後,「這我要,是我要所擁有的,所以,我應該要去貪、要去取、要去奪等等。」就再傳達給「六根」去造作,前面的五根去造作,得來的成果那就是「識」;再回歸回來,納入第八識。這也已常常和大家說過了。「若捨妄歸真,則聖凡同等無異。」所以這就是我們那個「妄」,不清楚,才會去造作這麼多的業,惹來這麼多的無明,被重重無明掩蓋起來,我們的真如本性,就愈來愈沒辦法顯現;唯有聽法,了解了,一層一層,也能夠守戒,防非止惡。過去的已成了,我們就不要再放著,既往不咎。未來呢?我們要防非止惡,要「改往」,改過去的,要注意在未來,若能夠這樣,也是能將無明一層一層去除,保護好它,不要再卡進來(意近沾染),不要再染著進來,這樣我們就會愈來愈清楚。
 
  所以若捨妄歸真則凡聖同等,我們妄念若這樣過了,把它去除了,回歸回來,慢慢接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,那就是識清淨了,一切明瞭、清楚,就不會再妄作,這樣我們自然就去透徹了解了,了解聖人、凡夫其實沒有差別。佛陀說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,就是沒有差別,我們要很用心,慈悲平等觀,我們要用慈悲心。所以我們所有入如來室、著如來衣,諸法空為座,這就是我們「一心」、「三軌」、「四忍」,我們要時時用在日常生活中。來,來看看前面的經文,
 
經文:「不親近諸外道梵志、尼犍子等,及造世俗文筆、讚詠外書,及路伽耶陀、逆路伽耶陀者。」
 
  我們要很謹慎,思考我們到底懂多少呢?我們若是道心還沒有很堅固,雖然我們要去度眾生,我們的力量若還不夠,反被眾生度,所以我們就不親近;不是排斥,是不親近,不要去投入,不要去靠近,不要投入。你若無法說服別人,你就會被說服去。所以佛陀為了要保護初發心者的道心,就是這樣交代我們,「不親近諸外道梵志」,哪怕外道也有出家修行,但是所修的行那就是和佛法不同,有偏了。或者是「尼犍子等,及造世俗文筆」,一些世俗的書。
 
  修行時間不夠,哪有辦法看世間那麼多的文筆,很多的書籍,真的很多,尤其是外道的書籍。或者是讚歎,或者是……等等,很多的論著,「路伽耶陀、逆路伽耶陀者」,那就是他們外道教有很多的論著,有很多書,這麼多的道理,有的是順這個道理,順人間世俗的欲情這樣在論;有的是反對,所以「逆路伽耶陀者」。同樣的文字,不一樣的看法。這都是有,費很多口舌在那裡論著,這都是浪費時間,而且會影響我們的心念。下面接下來這段文再說,
 
經文:「亦不親近諸有凶戲、相叉相撲,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;又不親近旃陀羅、及畜豬羊雞狗,」
 
經文簡釋:
「亦不親近諸有凶戲、相叉相撲」;又亦勿近兇險戲者,共相廝撲,皆兇惡遊戲之事。
 
  這也是一樣要很注意,因為我們的道心還沒有堅定,我們盡量就是要保護道心慧命,所以「不親近諸有凶戲」。尤其是很多的在玩的戲,在演戲,相扠相撲等等,這都比較激烈,還有什麼吞火團,吞火丸,什麼吞刀劍等等,這實在是很危險,不要去學,不要親近,這若不小心會傷害。反正從事這些有危險的事情,就不要學。還有互相打撲,如柔道等等,這樣摔、這樣打,盡量就不要去學,而且也不要為了這樣去玩。有的人要去看什麼(對打)擂臺等等,在那個地方真的很危險。若去學,也會傷身,這都是兇惡遊戲的事情。
 
經文簡釋:「及那羅等」
那羅:此云力士,角力戲亦是設筋力戲也。彩畫其身,變現幻術,蓋優伶之類。
 
  「及那羅等」,「那羅」就是力士,就是很有力,手握起來,力氣都出來了,或者是筋力很足夠。甚至畫龍刺鳳,或者是有很多變現幻術,如魔術等等。「蓋優伶之類」,「優」,日本都叫做「俳優」,這叫做「明星」,我們一般人說追星,追歌星、追明星,同樣的道理。「優」就是優人,就是藝人,當然我們要盡量好好的做人間的事,若只迷在看戲,迷在去學戲等等,恐怕對自己的道心也會有偏差。
 
  不過,現在看到我們在拍攝「高僧傳」,唐美雲這回要拍空海法師,還到了日本!日本下霜雪凍,看起來真正是用道心在走這條路。她去到高野山,去到這個道場,空海法師的道場,那個地方本來都不能讓人上去,不能讓人進去,就去和他說、交涉,就是很認真要拍出了空海法師的精神。所以日本這個古蹟的寺院,為我們大愛臺啟開了這道門,在空海大師所住的,不論是他的寮房,他的書房,他修行的地方,在那個地方,讓唐美雲在那個地方自由拍這些戲。看他在那裡的環境,他在那裡修行的方式,她走在它那個堂,空海大師紀念的地方,那地方,平時都管理森嚴,不能上去。
 
  她就說:「我要走到上面去。」那些人就說:「那個地方妳就不能去。」她說:「我現在是空海大師呢!」戲裝穿下去,真的是空海大師啊!還特別去講究空海大師時代,他穿著的是什麼衣服,她扮相起來,真的就是空海大師的道相,顯現在高野山,空海紀念堂上。她就這樣向他們說:「我現在就是空海。」在那個地方這樣安然自在拍戲。這是很用心,這不是戲,我一直說這不是戲,這是把我們歷代的高僧,他們的精神理念,修行的過程,再讓它復活起來,這就是法。要傳法,每一個宗門都有他傳法的宗人(同宗門之人)。「真言宗」是如何來日本?空海大師就是弘傳者。所以,他的生活、他的歷史,這樣經過寫過、編劇,我就說:「不能杜撰。」所以他們很細膩地去寫。我說:「這些劇本,要寫得像是寫空海大師的論文,這個空海大師傳記,拍出來就是一齣有聲、有影,能這樣將它傳下去,又有他的論文可以考據。這是高僧傳最好的見證。」同樣的道理,戲,是什麼樣的戲,我們要很了解。人生如戲,戲如人生,我們不要迷。
 
經文簡釋:「種種變現之戲」
種種:應是世間粧飾面首,變諸異相,若觀戲者,執假為真,隨愛恨入迷,令心捶蕩。
 
  世間這個「種種變現之戲」,一個人可以扮演很多人,這就是變現。「世間粧飾面首」,就是這樣,看我要裝扮成什麼人,我要演什麼人,裝扮成什麼人,就是「變諸異相」。不同的人,不同的名字,不同的裝扮。「若觀戲者」,有的人這樣在變現,但是有的人就是迷下去,杜撰的,一些戲劇不就是?但是慈濟呢?不論是八點檔,都有人可以做見證。不只是演這個人,這個人見證,他的周圍朋友、親戚也可以做見證。所以在我們人文的志業是「返真」,返過來,真;也要傳,為時代作見證,為人間寫歷史,是最真的。我們就是分秒不空過,每一個時間所講出來的話,都是真實的,這就是「報真導正」,不是虛幻的戲。但是有的戲,亂了人心。「若觀戲者,執假為真」,看戲的人將假的當成真的,有的在戲臺下看戲,看戲臺上在演,壞人是壞得那樣,被人欺負的人是這樣被欺負得那樣。
 
  後母在虐待前妻的孩子時,這樣的戲,過去我比較年幼的時候,就看戲臺上在演戲,底下的觀眾抱不平,在樓下衝到臺上去要打人,這就是將假當作真,認為這是真實的。臺上在哭,臺下也哭得那樣;臺上在笑,下面也同樣在笑;氣憤起來,觀眾也會衝上臺要去打人。「路見不平,氣死閒人」就是這樣,這就是被迷了。這「執假為真,隨愛恨入迷,令心捶蕩」。隨愛隨恨,愛恨情仇,在臺上演,臺下的人以為臺上那些人就是這樣在纏,所以我們要很謹慎。
 
經文簡釋:「又不親近旃陀羅、及畜豬羊雞狗」
旃陀羅:此云屠業買賣介紹殺害生物。又畜此等物,無非為殺。
旃陀羅:為婆羅門四巨姓外之一,號稱劣種人,執諸賤業。畜豬羊等及畋獵漁捕者,為造惡業以資生活之人。近之則增長惡緣,故不當親近,此應離惡業緣者。
 
  「又不親近旃陀羅,及畜豬羊雞狗」。我們要很謹慎,不要有這樣的形態。這就是在屠殺業,在做殺業的事,又或是在做殺業買賣介紹,讓這些生靈這樣得受買賣被殺害。有的就是畜養這些東西,供應人殺、供應人吃,盡量不要去靠近;不只是不靠近,不要去做,就是我們要很謹慎。「旃陀羅」,就是印度婆羅門等他們有四大種姓,但是「旃陀羅」是被排斥,是婆羅門,婆羅門的種族(婆羅門後代),他本來也是婆羅門後代,但是他被排斥,才被叫做劣種人。「旃陀羅」是被種族排出,因為他所執的行業,所以這種人就是叫做「劣種人」。印度「四姓階級」分得很清楚,這種劣種人,他們叫做「賤種」,「執諸賤業。畜豬羊等及畋獵漁捕者,為造惡業以資生活之人。」賤種操賤業,就是在做這些事情,畜養豬羊等等,及打獵、捕魚等等,這就是造惡業,來靠這樣生活。
 
  「近之則增長惡緣,故不當親近」。這樣殺,或者買賣,或者飼養,或者打獵等等,這都是和眾生結了很多的惡緣,所以我們不要去親近。「此應離惡業緣者」,不要去親近,就是能離開這個惡業的緣,就是不要去做,也不要在那個地方交結,不要。不只是不要殺,也不要去買賣;不要介紹買賣,又不要去養,這些動物都有它自然的生態。
 
*言此種種遊戲,能敗壞善業,擾亂心性,故菩薩不應親近,此應離壞亂緣者又一也。
 
  「言此種種遊戲,能敗壞善業」。 這些遊戲容易敗壞善業,所以「擾亂心性」。「故菩薩不應親近,此應離壞亂緣者又一也」這也是其中的一項,所以我們要很注意。接下來再說,
 
經文:「畋獵漁捕諸惡律儀。如是人等,或時來者,則為說法,無所希望。」
 
*獵獸捕魚等是惡類,狎損己道心。應(離)諸不善殺害之法,名惡律儀。
 
  有這樣在打獵,或是抓魚等等,造作這些惡的事情的這些人,打獵等等,這都歸於惡的一類,所以若這樣親近,會損我們的道心。人家若在屠宰場,你一天到晚都在那裡出入,這樣會損害我們的道心。「狎損己道心」,親近就會損害我們的道心。所以「應諸不善殺害之法」,「應離諸」,缺一個字,「應離諸不善」殺業,會殺害眾生的法,我們應該要避離。「名惡律儀」。不善的殺業,叫做「惡律儀」,我們要避開,不要在那個地方。
 
經文簡釋:
*「如是人等,或時來者」;如上種種諸惡人輩,或時之間善心來者。
*「則為說法,無所希望」;則可與之說於正法,不可有所希望之心。以上諸外道,皆為互相諍論鬥議之法。由其具有種種惡知見,自執以為是。
 
  所以,「如是人等,或時來者」。這些人若是有人來,就是這種種這些人,就是前面所說的這些人,他們若是自己自動來(「如上種種諸惡人輩,或時之間善心來者」。他是抱著善心來,有這樣,我們就是,我們「則為說法,無所希望」。他自己來,我們就和他說法。他有善心,雖然從事這些工作,他是為生活,他是不知道,以為這也是生活的行業,所以他不知道,但他有心,既來了,我們就要好好用心來為他說法。
 
  所說的是正法,但是不要抱什麼樣希望的心,我們就是盡心來為他說,但是你要叫他馬上就改行有困難。我們就要耐心,讓他了解道理,他就會慢慢會改過來。我們也不要很積極一直去找,不要逼他,這樣心會煩。所以,道理讓他知道,慢慢讓他了解,讓他一步一步自己放棄,去掉了惡業,「善業」就來。所以,我們還要為他說法,並不是排斥、放棄,只是不要親近,不用自己主動去,也不要在那個地方這樣進出。「以上諸外道,皆為互相諍論鬥議之法」所以,以上種種外道,皆為互相諍論。「路伽耶陀」、「逆路伽耶陀」,這全都是外道,九十多種,互相在爭論。前面所說的這個爭鬥的道理,所以,宗教應該都是和平,為了觀念不同,就彼此在那裡起爭端,這是前面說的不親近外道。所以,「由其具有種種惡知見」,所以「自執以為是」。彼此的爭端,這都是自以為是。
 
*故於平等真如常住普遍之真理永不相應,親近則有妨於正見,此應離惡見緣者又一也。
 
  所以,「故於平等真如常住普遍之真理永不相應」。這些外道,他們對這個「平等真如常住」,這個道理,他就是因為他在外道,全都在外道教的理論,所以他不會來接受,不會來接受真正平等真如常住這個道理,他不會來接受。所以,因為這樣,「永不相應」。他若不肯接受,因為他有很多道理,他就是不會來接受。所以,「親近則有妨於正見」。我們若一直想要將他度過來,我們若這樣很勉強,你反為被度哦!「親近則有妨於正見」,我們也會受影響,明明我們是正見,也會受他論議;很多的論議,我們反而會讓他偏引過去,所以還是不要去接近。「此應離惡見緣者又一也」所以,此應離惡見緣又一項。
 
*以上四種,菩薩但不應與之親近而已,並非拒不與言。若有來者,亦應隨宜說法,而不希望其有所利養與受其讚歎也。
 
  再來就是說,「以上四種,菩薩但不應與之親近而已」。是叫做我們不要去親近;因緣不成熟,我們的道力不夠,不要自不量力說:「我們要去度人」。怕我們道心不堅定,會受影響,所以我們就是不要去親近而已。「並非拒不與言」,不是他們要來和我們說話,我們就是不要理人,不是。他的行業,我們不要去好奇,也不要去想說:我要將你度過來。不要。你度人不過來,你反會被人度過去。所以,「若有來者,亦應隨宜說法」。有那個因緣,我們就是我們知道的,這樣和他說一下,點到為止。「而不希望其有所利養與受其讚歎也」。也不要想說:我們這樣說,他就能夠接受,或者是有什麼樣的利養,這都不用;也不用這樣讚歎他、褒唆他,也不用。我們就是要用正知、正見,這是我們要用心。
 
  前面已經有四種,一,不親近國王、王子、大臣等;第二,不親近外道梵志;第三、不親近諸兇戲、相撲等等;第四,就是不親近畋獵諸惡,這就是以上的四種。各位,真的是要用心去體會,佛法是這麼的微細,這麼的透徹了解。佛陀用心來引導我們,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,無不都是真理在眼前。契理入道,就是藉佛陀所開示的道理,我們好好去體會。現在的科技證明現在的佛法,這就是時間如何流長,道理永遠存在,在即時的這個時候。
 
  所以,我們要真正的用心,不要只是這個受「客塵」,我們的環境來迷惑我們。心要顧好,道心、慧命顧好,我們的力量還不夠,不要自不量力,想說我們也要去度人,不可。我們還是要老實修行,道理很透徹,道心很堅固,不受影響,我們才能夠說,想要去如何度人。所以,要請大家時時多用心啊!
 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 
【附註】:〔客塵〕
又作客塵煩惱。即煩惱之義,此係相對於「自性清淨」一詞而立者。所謂煩惱,本非心性固有之物,乃因迷理而起,故稱為客;又以煩惱能污染吾人之心性,猶如塵埃之染污萬物,故稱為塵。(《佛光大辭典》)


月亮 在 周一 3月 20, 2017 3:42 pm 作了第 1 次修改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5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》   2017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》 Empty周一 3月 20, 2017 3:40 pm

[2017年03月20日 上午 5:22] 農曆二月廿三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
《法華經.安樂行品第十四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三九〇)


1. 釋譯經文:【亦不親近諸有凶戲、相叉相撲,及那羅等種種變現之戲;又不親近旃陀羅、及畜豬羊雞狗。畋獵漁捕諸惡律儀。如是人等,或時來者,則為說法,無所希望。】


2. ★上人偈文:「
契理入道者,則藉教理行悟入,
深信含識,眾生同一真如本性,
但為客塵妄想所覆,不能顯了,
若捨妄歸真,則聖凡同等無異。」


3. 「契理入道者,則藉教理行悟入」:用心契理,就是契合佛陀所教育的道理;道理無不在,佛陀為我們指方向,讓我們能夠體會道理,就是在日常生活中。觸處無不都是道理,只要用心、細心體會,自然就能了解道理,到處都是「理」的存在。


4. 「聲塵,聲理」:我向大家說話,是聲音出去;大家聽我說話,是耳根吸收。「聲塵」來自於這個「舌、喉」的根接觸,有了聲音;聲音,是看不到,卻也是有它的很細膩的道理存在。出自口中,從喉嚨、聲帶,開口、動舌,聲音的理,原理就這樣,聲音能讓很多人接收到,不是一個人,是很多人。


5. 利用聲理,聲音一定有它的道理,再透過科技,不只有我們的範圍人人聽到,還可以傳到全球任何一個國家,聲音,影像都可以接受,能聽到、看到。這道理無形、無影,卻是我們能接受得到是它的聲音,這是多微妙。道理無處不在,只是我們沒有用心注意。


6. 「觸處無不都是道理」,舉例,一支筆,也是用種種的物質合成起來。夠揮它很多的功能,一切的道理從這支筆尖能寫出,我想要說的話能夠留下來很長久文字,這就是「觸處」無不都是理,看不到,但是要用心體會。


7. 「契理入道者」:我們的心,都要和道理時時契合,佛陀說,用心是我們自己。自己要用心,日常所接觸到的,六根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。外面的五塵,五根去接觸到,最後都是進來在意識,要用心去將它感覺出來,這是「契理入道者」。


8. 「則藉教理行悟入」:藉著佛陀教育,體悟原理,身體力行,懂得舉一反三,跟你說「聲音的原理」是這樣,就要能夠體會,眼根的道理也是同樣。道理就能夠開闊普遍。


9. 「一切有為法,蘊含『無為法』的道理」:剛才說有形的,就是一項就對著一項;無形的理,大家都分享得到。一個聲音,不是一個人聽,就是很多人聽得到,不是近處聽,遠處也聽得到。科技同樣,我們的眼根,我人坐在這裡,不是只有一個人看到,也是同樣這麼多人看到。


10. 「藉有形道理,成就無形」:透過科技,有聽到聲音的地方,就能看到人影。這就是道理,藉有形道理,成就無形,因為有形的合成,也是一樣從無形的道理去將它合成起來。無形道理,合成這麼多的高科技,就能夠很普遍。這就是自然的色。


11. 「用心體會『理』,三理四相」:物理的成住壞空、心理的生住異滅、生理的生老病死,要懂得發揮良能。


12. 「行悟入,深信含識」:身體力行,用心體會,才有辦法入心,細膩用在日常生活中。道理入在生活裡,要如何能夠進來,一定要「深信」。若不深信,就沒有辦法把道理放在心裡。佛陀教育,不只是跟我們說「物理」而已,還為我們解釋「生理」,解釋「心理」,這是佛陀很了不起的教育,要好好接受。


13. ★『含識:含有心識者,即有情心依止於色,名為含識,總攝六道有情之眾生。入如來室以大慈悲攝諸含識。』


(1)「含識」:要相信,所有一切有情眾生無不都是有含識;含識的意思就是「含有心識者」,就是「有情心依止於色」。


(2)「有情的心依止於色,名為含識」:所有的有情,哪怕一隻螞蟻雖小,用心看牠們在走路很有前後秩序排列,方向不會「脫線」,而我們,若稍微動一下牠們,看起來,這些螞蟻就很惶恐,就亂了隊伍。再靜靜看牠,牠們會再來會合,整隊再度整裝出發。有情,小小的生命是這樣!「有情的心依止於色」,螞蟻雖小隻,牠有情,牠有意識。


(3)「含識,總攝六道有情之眾生」:我們意識到底是大還是小呢?象,同樣是動物,這麼大隻的象,牠有幾個意識?同樣也是一個意識;螞蟻那麼小,牠是不是有意識?同樣牠有意識。意識無形、無體,大小自如,總是隨順眾生的業力。意識,這個含識,所有的眾生都有,所以我們要尊重,在生活中要尊重。


(4)「六根、六塵」:最重要就是心的意識,人的造作,結果是歸入意識。意識,可大可小,這就是「業的種子」,隨著業緣,在六道中隨業這樣去,同樣依身形而生。


(5)「有情心依止於識」:看他在什麼樣的「道」出生?「人道」,就是人的身體,這叫做「色身」。象、螞蟻,就是一樣,依止牠的色而生活,不論大、小,同樣就是一個意識。


(6)「總攝六道有情之眾生」:叫做「含識」。稱六道眾生都所有的有心、有識的。螞蟻很安定在走路,你稍微碰牠一下,地板將它打一下,自然牠們就會散了,看牠們很惶恐這樣散了。但是,你靜靜再看牠,牠們自己靜下來,再整隊,繼續往那個方向走。這是真實的道理,眾生都是有這樣的含識。


(7)「入如來室以大慈悲攝諸含識」:佛陀教育我們,培養大慈悲心,好好從眾生的含識,要用大慈悲來覆護這些眾生,呵護著,這才是真正在學佛,心的過程。我們要深信佛陀的教育。


(8)「深信含識眾生,同一真如本性」:同樣這些眾生,不論是大象、螞蟻,同樣都有真如本性,何況其他的生物呢?所有一切的生物、眾生,都是同一真如本性。


14. 「但為客塵妄想所覆,不能顯了」:含識,在各不同的色身;因為在境界不同,這叫做「客塵」。人有人的身的色、身根;虎有虎的身根,有牠的色塵。人能夠了解一切,能夠學很多、享受很多;虎、豹等等,因為業,雖很兇猛,卻是就是隔離在那種人間,或者是在人間就是動物園的裡面,這就是牠的業。


15. 「客塵」:就是依報、正報。牠的環境,牠的身形,他的妄想所造作,所以成就這樣「六道」各不相同的環境、感受。


16. 「客塵妄想所覆,不能顯了」:全因為妄想、感受,造成各不相同我們的身形。做人,人的形;做畜生,畜生的形。造惡就是在地獄中等等,餓鬼,苦偏多了。心識,因為很多的無明煩惱覆蔽,真如本性沒辦法顯現出來,就是被煩惱無明覆蔽,所以成為「含識」。


17. 「含識」:原來也是真如的本性,在眾生就變成「識」。這種的業力種子,從六識,外面所緣的境,接受進來我們的意識,才開始去分析造作。憑著這個「習氣」,第七識接來後,去分析後,「這我要的,是我要所擁有的,所以,我應該要去貪、要去取、要去奪等等。」就再發射給前面的「五根(眼耳鼻舌身)」去造作;五根造作,得來的成果那就是「識」,再回歸納入「第八識(藏識)」,收藏。


18. 「聞法,防非止惡」:我們的「妄」,才會去造作這麼多的業,惹來這麼多的無明,重重無明掩蓋「真如本性」,愈來就是愈沒辦法顯現,唯有要「聽法」,了解一層一層,能夠守戒,防非止惡。過去已成,就既往不咎,未來,要防非止惡,改掉過去的惡,注意在未來,若能這樣,也是能無明一層一層去除,保護好它,不要再染著進來。


19. 「若捨妄歸真,則凡聖同等無異」:我們妄念,把它去除,回歸回來,慢慢接觸到我們的真如本性,那就是「識清淨」,一切明瞭、清楚,不會再妄著,自然就透徹了解,了解聖人、凡夫其實沒有差別,佛陀說「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」。


20. 「慈悲平等觀」:要用慈悲心。所以「入如來室、著如來衣,諸法空為座」,就是「一心,三軌、四法」,要時時用在日常生活中。


21. ★經文複習:【不親近諸外道梵志、尼犍子等,及造世俗文筆、讚詠外書,及路伽耶陀、逆路伽耶陀者。】


謹慎思考,我們到底懂多少?若是道心還沒有很堅固,雖然我們要去度眾生,我們的力量若還不夠,反被眾生度,所以我們就不親近這些。不是排斥,是不親近,不要去投入,不要去靠近。你若無法說服別人,你就會被說服去。佛陀為了保護初發心者的道心,就是這樣交代我們。不要影響到我們的心念。


22. ★經文簡釋:【亦不親近諸有凶戲、相叉相撲】:又亦勿近兇險戲者,共相廝撲,皆兇惡遊戲之事。


我們道心還沒有堅定時,盡量保護道心慧命,「不親近諸有凶戲」。尤其是很多的在玩的戲,在演戲,相扠相撲等等,這比較激烈,也有什麼吞火團,吞火丸,什麼吞刀劍等等,這實在是很危險,不要去學,不要親近,不要去學,若不小心會傷害。反正從事這些有危險的事情就不要學,互相打撲,有的人柔道等等,這樣摔、這樣打,盡量就不要去學,而且也不要為了這樣去玩。有的人要看什麼擂臺等等,那個地方真的是很危險。也去學,也會傷身,這都是兇惡遊戲的事情。


23. 【及那羅等】:那羅:此云力士,角力戲亦是設筋力戲也。彩畫其身,變現幻術,蓋優伶之類。


畫龍刺鳳,變魔術等等。「優伶之類」,優人,就是藝人,日本都叫做俳優,這叫做名星,我們一般的人說追什麼追星,追歌星、當然我們盡量要在好好人間的事,若只是迷在看戲,迷在去學戲等等,恐怕會對自己的道心也會有偏差。


「高僧傳」:不過,現在看到我們在拍攝「高僧傳」(大愛臺節目),唐美雲這回要拍「空海法師」,也去到日本!日本下霜雪重,真正用道心在走這條路,她去到高野山的空海法師的道場,那個地方本來都不能讓人上去,為了考究真實性,認真要拍出「空海法師」的精神。努力交涉後,日本這古蹟的寺院同意為大愛臺啟開這道門,可進入拍攝。在空海大師所住的,不論是他的寮房,書房,修行的地方,讓唐美雲,在那個地方環境自由拍這些戲。


「為傳法」:這不是戲,我一直說這不是戲,這是把歷代高僧的精神理念,修行過程,再讓它復活起來,這也就是法。要傳法,每一個宗門都有他傳法的宗人。我就說「不能杜撰。」所以他們很細膩地去寫。日本的真言宗是如何來?空海大師就是傳人。所以大愛臺用心紀錄「空海大師」的生活、歷史。


「高僧傳最好的見證」:我說「這些劇本,要寫得像是做空海大師的論文,拍成傳記,一齣一齣有聲、有影,將它傳下去,又有他的論文可以考據。這是高僧傳最好的見證。」


24. 【種種變現之戲】:種種:應是世間粧飾面首,變諸異相,若觀戲者,執假為真,隨愛恨入迷,令心捶蕩。


(1)「變現」:同樣道理,戲是什麼樣的戲,我們要很了解。人生如戲,戲如人生,我們不能迷。世間這個種種變現之戲,一個人可以扮演很多人,這就是變現。


(2)「粧飾面首」:看我要裝成什麼人,要演什麼人,就是「變諸異相」。不同的人,不同的名字,不同的裝扮。


(3)「若觀戲者,執假為真,隨愛恨入迷,令心捶蕩」:有的人這樣在變現,但是有的人就是迷下去,杜撰的,一些戲劇不就是這樣?


(4)「大愛劇場,見證真實人生」:但是慈濟大愛台八點檔,都有人可做見證。不只演這個人,他的周圍朋友、親戚也可以做見證。


(5)「為時代作見證,為人間寫歷史」:大愛臺努力的目標「報真導正」,分秒不空過,每一個時間所講出來的話都是真實的,不是虛幻的戲。


(6)「若觀戲者,執假為真」:但是有的迷戲而亂了人心,看戲的人將假的當成真的,有的在戲臺下看戲,看戲臺上在演,壞的人是壞得那樣,被人欺負的人是這樣被欺負成那樣,後母在虐待前妻孩子時,這樣的戲,過去我們年輕比較年幼的時候,就戲臺上,上面在演戲,底下的觀眾抱不平,在樓下衝到臺上去要打人,這就是將假當作真。


(7)「執假為真,隨愛恨入迷,令心捶蕩」:臺上在演哭,臺下觀眾戲迷也哭得那樣;臺上在笑,下面也同樣在笑,氣憤起來,他也會衝上臺要去打人。「路見不平,氣死閒人」就是這樣,這就是被迷了。隨著愛恨情仇,在臺上演,臺下的人以為臺上那些人就是這樣在纏,所以我們要很謹慎。


25. 【又不親近旃陀羅、及畜豬羊雞狗】:旃陀羅:此云屠業買賣介紹殺害生物。又畜此等物,無非為殺。


26. 【旃陀羅】:為婆羅門,四巨姓外之一,號稱劣種人,執諸賤業。畜豬羊等及畋獵漁捕者,為造惡業以資生活之人。


「旃陀羅」就是婆羅門,他們有四大種性,但是旃陀羅是被排斥,是婆羅門之外的種族,他本來也是婆羅門,但是被排斥掉,所以才叫做劣種人。旃陀羅是被種族排出,因為他所執的行業,所以被叫做劣種的人。印度四性階級分很清楚,劣種的人他們叫做賤種,賤種操賤業,就是在做這些畜養豬羊等等,加上打獵、補魚等等,就是造惡業,這樣來靠這樣生活。


27. ★『近之則增長惡緣,故不當親近,此應離惡業緣者。言此種種遊戲,能敗壞善業,擾亂心性,故菩薩不應親近,此應離壞亂緣者又一也。』


這樣殺,或者買賣,或者飼養,或者打獵等等,這都是和眾生結了很多的惡緣,所以我們不要去親近。「此應離惡業緣者」,不要去親近,能離開這個惡業的緣,就是不要去做,也不要在那個地方交結,不只是不要殺,也不要去買賣;不要介紹買賣,又不要去養,這些動物都是有它自然的生態。


「此應離惡業緣者,言此種種遊戲,能敗壞善業」,這些遊戲容易敗壞善惡,會「擾亂心性」。「故菩薩不應親近,此應離壞亂緣」所以要很注意。


28. 【畋獵漁捕諸惡律儀】:獵獸捕魚等是惡類,狎損己道心。應離諸不善殺害之法,名惡律儀。


有這樣在打獵, 或捕魚等等,這些造作惡的事情,這都歸於惡的,這樣親近是會損我們的道心。人家若在豬場,人家若在屠宰場,一天到晚都在那裡出入,這樣會損害道心。會傷害的法,我們應該要避離。不善的殺業,叫做「惡律儀」,我們要避開,不要在那個地方。


29. 【如是人等,或時來者,則為說法,無所希望】:如上種種諸惡人輩,或時之間善心來者,則可與之說於正法,不可有所希望之心。


種種前面所說的這些人,雖然從事這些工作,他以為這只是生活行業,他是不知道,若是抱著善心來。我們就為他說法。有心既來了,我們就要好好用心來為他說法。


「則可與之說於正法,不可有所希望之心」:我們為他們所說正法,但是不要抱什麼樣希望的心,我們就是盡心來為他說,但是你要叫他馬上就改起來、改途,有困難。我們要有耐心,讓他了解道理,他就會慢慢會改過來。


我們也不要很積極一直去找他,不要逼他,這樣他的心會煩。先把道理讓他知道,慢慢讓他了解,去掉惡業,他「就善業」。所以,我們並不是排斥、放棄,只是不要親近,不用自己主動,也不要在那個地方這樣進出。


30. ★『以上諸外道,皆為互相諍論鬥議之法。由其具有種種惡知見,自執以為是。故於平等真如常住普遍之真理永不相應,親近則有妨於正見,此應離惡見緣者又一也。』


(1)「皆為互相諍論,鬥議之法」:以上種種外道,路伽耶陀、逆路伽耶陀,這全都是這個外道,九十六種,互相在爭論。前面所說的這個爭奪的道理。宗教應該都是和平,只為觀念不同,就彼此在那裡起爭端,這是前面的不親近外道。


(2)「有種種惡知見,自執以為是,故於平等真如常住普遍之真理永不相應」:彼此的爭端,這都是自以為是。這些外道不接受「平等真如常住」的道理,「永不相應」。若不肯接受,有很多道理,他就是不會來接受。


(3)「親近則有妨於正見,此應離惡見緣者又一也」: 我們若一直想要將他度過來,若這樣很勉強,自已反會被度走!我們也會受影響,我們明明我們是正見,也會受他很多的論議,讓他騙引去,所以還是不要去接近,應該遠離。


31. ★『以上四種,菩薩但不應與之親近而已,並非拒不與言。若有來者,亦應隨宜說法,而不希望其有所利養與受其讚歎也。』


我們的道力不夠,不要去親近,因緣不成熟,不要自不量力說:「我們要去度人」。怕我們道心不堅定,會受影響。「並非拒不與言」:不是他們要來和我們說話,我們就是不要理人,不是。他的行業,我們不要去好奇,不然你度人不過來,你會被人度去。


「若有來者,亦應隨宜說法,而不希望其有所利養與受其讚歎也」:有那個因緣,我們就是我們知道的,這樣告訴他一下,點到為止。也不要想說:我們這樣說,他就能夠接受,或者是有什麼樣的利養,這都不用;也不用這樣讚歎他、褒揚,也不用。我們就是要用正知、正見,這是我們要用心。


32. 「慎思縝密」:佛陀用心來引導我們,佛法是這麼的微細,這麼透徹了解。契理入道,藉佛陀所開示的道理,只要用心體會,無不都是真理在眼前。現在的科技證明佛法,這就是時間如何流長,道理永遠存在。


33. 「道心慧命要顧好」:真正的用心,不只是這個「客塵」環境來迷惑我們。道心要顧好、慧命要顧好,我們的力量還不夠,不要自不量力,想說我們也要去度人,不可。我們還是要老實修行,道理很透徹,道心很堅固,不受影響,才能夠想要去如何度人。請大家時時多用心!


************
34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感受「親近」與「不親近」,就會想到「孟母三遷」的故事。也回憶起曾向  上人請益的David L. Myers(大衛.麥爾斯)就問,「上人從小年輕就有這樣的悲心,恆持至今,是與生俱來的嗎?」,上人回應,「是與生俱來,每一個人都是有『與生俱來』,這叫做『薰陶』,不只是今生,我們也有過去生」。


修行要時時把心薰習在正法上,用心契理,學習「多用心」,就會漸漸懂得「慎思縝密」,在日常生活中,時時觀行,能「以事會理」,學習透過人事物的歷練,都能看見真理,道理,讓心恢復清淨,找回真如本性。在這《安樂行品》裡,謹記要用慈悲心,記得「一心(一念心),三軌(入如來室、著如來衣,諸法空為座)、四法(守好:身,口,意,誓願)」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03/2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