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722 - 心泉湧清流 - 慈濟月刊50年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722 - 心泉湧清流 - 慈濟月刊50年 Empty
發表主題: 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722 - 心泉湧清流 - 慈濟月刊50年   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722 - 心泉湧清流 - 慈濟月刊50年 Empty周一 7月 24, 2017 4:12 am

回頂端 向下
none
無量光曜心
無量光曜心



文章總數 : 840
來自 : 高雄
威望 : 0
注冊日期 : 2017-11-01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722 - 心泉湧清流 - 慈濟月刊50年 Empty
發表主題: 逐字稿   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722 - 心泉湧清流 - 慈濟月刊50年 Empty周二 12月 05, 2017 8:13 pm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722 - 心泉湧清流 - 慈濟月刊50年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2.7.20志工早會
天天這樣地走過,也是無形無息,無形無息就這樣過去,可是把它記錄起來,那就是千古的經典,我們可以為慈濟而寫大藏經,為時代而作見證。從1967年開始的,7月20日就是慈濟月刊的創刊,這字字的法,在月刊裡影響了不少人,我們的月刊,我們的出版所有的,不斷地推動,留住了這樣的法,這都是我們人人用心,湧現出來的清流。

**********

「心泉湧清流 慈濟月刊50年」

【旁白】
旭青獎得主高肇良,年輕時因為毒品多次進出監獄。

【慈濟志工高肇良訪述】
在彰化監獄的時候,我有接觸我們的慈濟月刊,還有每天都聽上人的靜思晨語,那時候就對慈濟人的身影,我就非常的嚮往。

【旁白】
高肇良出獄後,經常到監獄和校園演講,分享浪子回頭的親身經歷,影響了很多受刑人和學生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2.7.20志工早會
年輕人曾經在迷途中,也坐牢,就是在牢中裡,也聽到了靜思語,清晨在說的話,廣播他也聽到了,出來的時候趕快探討,找出了跟他同樣在坐牢中,看到了月刊的人,出來了以後,換成了多麼亮麗的人生,再輔導著過去的曾經坐牢的同學,所以他就趕快去找,那這一位年輕人這樣的覺悟了,因為有月刊,因為有靜思語,因為有廣播電臺等等,牽引著他人生方向,現在一個個都是浪子回頭,懸崖勒馬,已經回來了。一匹匹的黑馬,真正的都回頭是岸,變成了良駒,這都是為人生在付出,很精進的菩薩,這都是用法,用教育的方式,無不都是可以淨化人心,影響了他們人生的未來。

【太太謝舒亞訪述】
工作的時間之外,他的所有的精神跟思想,就是投入在當慈濟志工,還有那些更生人的回信,我有時候都覺得,他不是一個很全職的先生、老公,其實他是一個全職的志工。

【旁白】
慈濟月刊的人物報導,改變了高肇良的人生,而今他的故事,也成為月刊中砥礪人心的典範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6.4.22北區慈濟人座談
我們曾經有過,我們這樣走過的路,我們這樣做過的事情,我們和人互相互動過的,不管是我們去付出,或者是某一個個案,給我們很大的啟示,在相片裡面,他可以跳出來跟我們說話,曾經幾十年前我就是這樣,我就是你,你就是我,對照看看,那張相片的人,曾經走過那一條路,現在我能說法的人,就是現在的我,當初能走路的人是,就是在相片裡面的,所以在過去的那一條路,和現在我們站在這裡要來說,那種真的是人生的回顧,會很豐富。

**********

【旁白】
按下快門,瞬間即永恆,攝影師蕭耀華,30年來從大地地理雜誌、經典雜誌到慈濟月刊,行遍寰宇,記錄人生百態。

【中文期刊部資深攝影蕭耀華訪述】
我是算是比較幸運的,有這個機會看到一些比較苦難的一些人,作為一個世界人好了,你可以看一看那個,如果你有機會這樣去看的話,可能你會有所包容。

【旁白】
這些珍貴照片,由慈濟人文志業中心出版成冊,攝影集作品也於臺北慈濟醫院展出。

【慈濟人文志業副執行長葉樹姍訪述】
當我們看到攝影作品的時候,其實我們的心,應該是要跟攝影記者在一起,當我們貼近了蕭耀華,我們就貼近了上人的心,因為這就是悲憫眾生。

【旁白】
2016年冬季,蕭耀華前往非洲獅子山共和國,進行拍攝任務,回臺後爆發瘧疾,一度病危,幸而在臺北慈濟醫院的照料下,重獲新生。

【臺北慈濟醫院院長趙有誠訪述】
今天他非常的健康,我們都很高興,今天這個照片展,我覺得非常的有意義。讓我們見苦知福,也讓我們知道其實大家的愛,是真正送到這些苦難的手裡。

【旁白】
這場大病,讓蕭耀華對生命和工作的意義生起更深的省思。

【中文期刊部資深攝影蕭耀華訪述】
這張照片是在獅子山一個醫院裡面拍到一個病患,一個黑人的病患,整理圖檔就看到這張圖,這個畫面,那個時候,突然之間就一個很大的震撼,我不知道他生什麼病,可是我跟他生病都是在獅子山發生的,那我今天,因為可能是臺灣的醫療體系比較不錯,把你從那個差不多死亡的邊緣,把你抓回來。可是這個老兄呢?我連他的名字都沒有,也沒有交談過一句話,可是看見他,他有沒有這麼幸運呢?不一定有。再回頭看人家的話,你才知道原來是這樣子,所以那個體會更深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6.11.9人文志業座談
他的影像,拍的相片還要寫文章,分秒都是在他的志業中,他不只是職業是志業,他又拚著命,這就是魂,職志業魂,守護著他的使命,真的是很令人感動,真正的守護住了這一分的人世間之美,也可以看到了人世間的疾苦。獅子山的苦,海地的苦,這都是苦中之苦,這樣的國家不只是窮苦,同時也都在人禍中生活著,還再加上了疾病,還再加上了天災,貧苦、人禍苦、這個疾病苦,跟在這樣的災難的苦,多重多重的苦,在這麼多的國家,我們既進去了去見苦,傳出來的,讓富中人要提高警覺,見苦知福,我們真正的要好好的,這就是我們的使命。

【中文期刊部資深攝影蕭耀華訪述】
我們常常因為這個工作會碰到不同的狀況,會碰到不同的人,有很多東西我們覺得,在我們臺灣,或是在自己本身來說,好像看起來是理所當然的,可是世界上其實有很多東西不是我們看理所當然的,即使說因為我們沒有這個機會,有這個機會跑到人家的那個生活圈裡面,從他們的觀點與角度來看這個東西,因為你的工作的關係,提供一個多看看人家是怎麼生活,這是一個非常美好的事情。很多人可能不是很了解,或有一些不一樣的看法,那我只希望就說,透過那個很真實的,把慈濟功德會的,他做了一些什麼事情,可能外面的人,可能不是很了解的,透過影像,透過文字,去告訴讀者,沒有誇張,慈濟怎麼偉大或是怎麼樣,就是很平實的,這個是一個對我來說,這是我的工作的意義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7.7.20志工早會
真的非常的感恩,我們從徵信而到個案報導,一直到這種很人文的報導,真的實在是要感恩的人真多,像一股清泉一樣的,這都是我們這一群人文菩薩,他們就是把一股清流,好像在開泉水一樣,這個清流清泉不斷湧出,從臺灣而跨出海外去,已經繞在全球,讓人人接觸到了,就是能淨化身心,這種的人文,真的實在是這種典範清流。慈濟月刊都是守志如初,因為開頭哪怕是從刻印版,一直到了這個新聞類的,我都一直堅持著,絕對不要浪費一行一字,都是要報的就是真實,所以從徵信一直到個案,一直到了這種人文,很多的好文章,從國內的,國外的,感人的故事都一一都寫上去了,這真正的是做到每一頁每一行,都是淨化人心的。他們都是守住這一個,清淨如清泉一樣的,這實在是我要說感恩的。

**********

【旁白】
涓滴善款匯聚為愛,憑藉家庭主婦日存買菜錢而起步的慈濟,運用傳播的力量,催生了慈濟的第一份刊物「慈濟月刊」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3.12.22臺北歲末祝福
我們的慈善工作,從民國55年(1966)開始,我們的慈濟成立,56年(1967)我們的慈濟月刊期刊就出來,密密麻麻都是人的名字,無不都是要人人知道,每一筆錢,哪怕是五塊錢,我們剛開始會費,最多的是一天五毛錢,平常的一個月五塊錢,哪怕是一個月五塊錢,我們都要把它登在我們的月刊徵信。所以我常常都說,不怕困難,一定要有信心,信己無私,信人人有愛,這就是要做得很清楚,帳目點滴都不能漏掉。

【中文期刊部總編輯王慧萍訪述】
上人說她創辦月刊,其實就是出於很單純的心,就是為了要徵信,就像早期臺灣佛教寺院在舉辦法會的時候,都會把捐款大德的姓名張貼在寺院外,這就是為了徵信。那上人做慈善,她也是延續這個佛教的徵信的傳統,然後就是把要做慈善,然後要向社會大眾勸募,那不管是五元、十元的捐款,然後一一都要做徵信。我覺得上人非常有遠見,就是說她從創辦月刊開始,她就會覺得說,紀錄是非常重要的,保存史料是非常重要的,就是說讓慈濟的每一步都能夠留下歷史,然後都可以達到徵信,信而有徵的這個目的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1.2.24北區委員聯誼
從慈善開始,就已經有平面的報導,那是一張的,一張新聞紙,這可能大家都沒有看過,只有我們本會,還有保留著這個慈善的報導。其實那個時候,最重要的就是「徵信」,徵信,會員多少人,就把姓名列出來,捐多少,五元、十元,就是這樣名字排排坐(排列整齊),就是這樣開始的。這就是表示我們慈善工作,就是要做到點滴不漏,帳目透明清楚。
(2002.11.17志工早會)
慈濟的這一份報紙,也報導了某一個家庭貧病、孤老無依、什麼樣的意外,我們如何幫助他,所以讓每一個人知道說,我的十塊錢去幫助了什麼樣的人,這就是要說,好事要出於內心的真誠,所以這一個「誠」字,就是我們的道,所以誠正信實,就是慈濟人每一個人要建設在內心裡。

**********

【中文期刊部總編輯王慧萍訪述】
那個時候,因為每個個案都是上人親自去看的,那她看完回來以後,就是用每天撕下來的日曆紙,然後剛開始用鉛筆寫,然後再來用紅筆、藍筆,最後用鋼筆,然後就這樣把這些個案故事寫在紙上,然後再由那個時候的,有一些幫忙的媒體朋友,他們把它寫成新聞報導,然後登在刊物上面。早年的月刊其實就是這樣,很寫實的,而且保留了很質樸的,用很質樸的文字,保留了當時的歷史,

【旁白】
早期月刊的「隨師行記」是當時未出家前的德宣法師,以在家居士身分記錄上人行腳見聞。

【靜思精舍德宣法師訪述】
很多事情,在臺北生長二十多年,對我來講什麼都很新奇,什麼都很好奇,那就晚上在精舍都早睡早起,那晚上就那種不吐不快,就把它一個一個寫下來,那寫下來就有一位裡面的師父,就拿給上人看說,我有寫了這樣子,然後上人看一看就說,拿去月刊刊登。

【旁白】
德宣法師以「小妮子」為筆名,採用章回小說方式撰文,至今隨師專欄仍是慈濟月刊的一大特色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7.7.20志工早會
其實月刊就是我們的人文,從慈善開始,不斷的都是在人文中,這就是慈善人文,但是那個時候是非常的克難,那一種的克難,就是在報紙型之前,就是用鋼板,把它一一列出,真是感恩報界人士,他們來投入。其實一直從月刊而報紙類,而到了這個雜誌類的,從徵信而到個案報導,這都是歷年來,這樣漸漸一直進步起來,我們要做的就是人文清流,也是清流典範,而且現在已經實至名歸,真的我要感恩的人很多,其實幕後的文史英雄,其實是很多。

【中文期刊部總編輯王慧萍訪述】
因為其實工作人員,專業的工作人員畢竟有限,那慈濟志工他本身就是,是一個參與者,然後也是一個報導者,那其實深入的層面會更廣。所以說志工的稿件,一直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來源,然後不管是筆耕志工、插畫志工、攝影志工,他們對我們的幫助都非常大。但是他們可能並不覺得是對我們的幫助,因為他們就是像上人所說的,就是要寫歷史,然後他們把自己當作一個,就是要為慈濟留史,所以他們很認真在做這件事,不管他們是不是專長,然後他們就是用心,其實我覺得他們個個都已經變成專家了。

【慈濟志工陳美羿訪述】
這一篇就寫了幾頁啊,27頁。我使用電腦大概20年,在20年之前我都是用手寫,所以我寫的大概都是慈濟月刊的專用稿紙。

【旁白】
教職退休的陳美羿,在出版系統尚未電子化之前,就開始投入慈濟月刊。

【慈濟志工陳美羿訪述】
我是月刊的忠實讀者,那在民國77年(1988)的時候,師姊知道我喜歡寫作,所以就邀請我,在月刊闢一個專欄,每個月都提供一篇文稿給月刊刊登,這個專欄叫做「微塵心蓮」,就是每個月我都會報導一個慈濟的人物。

【旁白】
陳美羿是慈濟文字志工制度化的靈魂人物,「微塵心蓮」專欄開始的隔年,隨著筆耕隊成立,志工作品時常登上慈濟道侶,更陸續集冊出版。30年來,陳美羿至今依舊創作不輟,一路帶領筆耕隊勇往直前,以心為墨,細細勾勒世間,勤耕真善美福田。

【慈濟志工陳美羿訪述】
一直覺得,我一個人的能力有限,我的時間,我的能力,都是很單薄的,所以我很希望能夠呼籲更多的人一起來做這樣的工作,那也正好是我們文化中心的主任楊亮達,他提議,他說我們要成立寫作的文字的志工,他取名叫做「筆耕隊」,那麼由我來帶領大家。所以之後,我們就有那個筆耕隊的全臺甚至於海外的筆耕志工,所以因為這個慈濟的故事是發生在很多地方,每一個人的身上,筆耕志工也是,他是在任何一個地方,他都可以知道,哪個地方有什麼樣的事情發生,好人好事就比較不容易遺漏。所以我覺得這個筆耕志工,那麼多年也是貢獻很大,這個是後來發展成為三合一,現在的人文真善美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3.7.29志工早會
我們真善美的菩薩,很龐大的一個大團體,都是為了人世間在見證現代的社會人間,這種大時代的人間,就是有這麼多的普遍在全球,每一個國家,每一個角落,他們所看到的廣,所以「見廣聞多」,看的眼界會很廣很廣。因為你是慈濟的真善美菩薩,人人看到都是那樣的肯定,那樣的相信,哪怕他心靈中的隱密,也因為有你,所以他打開了心門,暢談了他的內心話,同時見證時代,為人間留美善傳實法,傳真實法,留著美善來傳真實法,這對慈濟是多麼重要。

【慈濟志工陳美羿訪述】
事實上除了我們的這個專欄之外,那只要慈濟有什麼大大小小的事情,我們也會去做報導,特別是比如說臺灣發生一些災難,我們慈濟立刻動員去救災,那我也是會參與救災,那我救災完了以後,我會把救災的經過,我會把它寫出來,月刊它都會刊登。那這樣子累積幾年之後,我也出了一本很特殊的書,叫做「不死鳥」,是寫我們臺灣災難慈濟救災,我寫的紀錄,裡面包括颱風、水災、土石流、地震,還有空難,這是一本非常特殊的書。所以有很多人,他就是大量的購買,他說,很多人批評慈濟說,為什麼你們都是在救國外,沒有救臺灣,他說這本書裡面寫的,都是救臺灣的啊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2.1.1彰化歲末祝福
娑婆世界苦難偏多,娑婆世界的意思就是說「堪忍」,你要堪得起忍耐,才能住在這樣的娑婆世界,普天之下那樣的災難,那樣的人禍,那樣的貧窮,那樣的飢餓,真的實在是很多,可是我們臺灣人能看得那麼遠嗎?我是很期待,任何一個國家,任何一個角落,希望人人眼界要開闊,更開闊一點,讓佛法生活化,希望佛法這樣的,如水如淨水,可以淨化人心。

【旁白】
葉子豪是陳美羿的獨生子,因為從小耳濡目染,也傳承了母親的衣缽,現任職中文期刊部撰述。

【中文期刊部撰述葉子豪訪述】
我覺得我們所做的事情,應該算是還滿有價值的,因為現在的新聞媒體,特別是我們自從1987年解嚴,然後民主化之後,我們的新聞媒體其實,很大部份的時間、精力跟人力,都是在發掘這個社會的弊案,黑暗面的部份,那當然這個是新聞媒體的職責之一,就是揭弊,然後去防非止惡,但是其實這麼多人在做這些事情,其實也是要有一些人花一些時間精力,去把一些好人好事發掘出來,就是說讓社會上也能夠看得到,就是說我們的臺灣,還是有這麼多人願意付出自己,然後有很多的好人好事,有很多的感人的故事。

【慈濟志工陳美羿訪述】
要為我們這個時代作見證,我們必須把這些好人好事,一定要多做紀錄,當然最重要的是,我們要為慈濟寫歷史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1.8.24志工早會

現在的社會都說不報八卦,不報暴力,沒有人會看,不對,我們現在的社會,最最需要的,是愛的、溫馨的、清淨的,這一面的報導,同仁們大家都是很盡心盡力,希望能帶動了社會,不管是教育或是文化,都能淨化人心。佛法有三個時期,有正法、像法和末法,其實那不在時間,要看人的心,時代所需要的,人的心能被淨化的,能接受,把這種好事妙法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,這個時候,它就是正法常住心地,假若是與佛同世,好的法不接受,那跟末法還不是一樣嗎?所以看到了我們把這種愛的溫馨的種子,向社會撒播耕耘,真的已經有成了,這就是果實的證實。

**********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7.10.12慈誠委員座談
要知道慈濟事要從哪裡知道呢?當然從月刊知道,雖然我們現在有我們的電視臺,不過電視臺雖然是很好,有看到影像,有聽到聲音,看到境界,「境」我們都看得到,不過時間有時候是配合不到,有時候電視上面,不一定可以去拍攝到的,我們的月刊的記者,他們去採訪去寫下來的,大事除了電視立刻向大家報告之外,那就是月刊,它就會再為我們很詳細的報導。所以電視有的大事,絕對是月刊也有,月刊有的,不一定在電視上面有,所以我們這本月刊,實在非常的重要,慈濟人要把我們慈濟的人文,要推展出去,也是要靠這本月刊。

【旁白】
慈濟月刊數度獲頒文化部金鼎獎殊榮,也屢獲各界新聞文學報導類獎項肯定,每月發行量,曾經高達三十萬冊,並有中、英、日文期刊,供全球民眾閱讀。因應網路普及和環保趨勢,慈濟月刊自2008年1月,推出PDF全螢幕電子雜誌,降低實體印刷量,每月紙本期刊,減少到五萬本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7.6.21人文志策會
月刊開頭的時候是一種徵信,是徵信,所以很期待人人,出錢的人,他們手中都要有一本月刊,因為這一本月刊有他的名字,所以那個時候是徵信,哪怕是五塊錢、十塊錢,一直到幾十萬份,已經有一點矛盾的心理負擔了,環保志工是不斷在回收,看他們回收紙張,是那樣的珍惜,為了價錢好一點,就是乾淨的白色的,他要即使是一小張也要撕開,也要割開來分類,看他們回收得那樣的辛苦,環保我們是那樣的提倡,這一邊我們每個月這個印刷,光是期刊就要幾十萬本,所以就是很期待借重科學,希望推動,推動這種的電子書。

【旁白】
而今民眾可透過電腦網路,線上閱讀各期慈濟月刊,手機也可免費下載「大愛人文書城」App(行動應用程式)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7.7.20志工早會
那這個用電子出刊的方式,只要一個網址上去,這個我們的網頁都可以看到了,這個《慈濟月刊》。我們若是有的年紀較大,他自己也比較少看,叫年輕人,給他們年輕人看,現在月刊在電腦裡,你幫我看看,裡面有什麼樣感人的故事,也許藉這樣的訊息,讓你的子孫,不管是孩子還是孫子幫你看,說故事給你聽,這樣也是度人。所以請大家,我們多利用電腦、電子書去看,而且會更快,我們每個月的25日是出刊,也要一個禮拜才寄得到你們家,所以我們若是用電子就很快可以看到了,它出刊你就可以看了,所以看得會更快速。

【旁白】
創刊50年,慈濟月刊內容雖然歷經形式更迭,但初衷始終如一。

【中文期刊部總編輯王慧萍訪述】
慈濟月刊就是一路記錄這樣的一個人人發揮愛的一個過程,那它的目標就是希望能夠淨化人心,然後讓社會祥和,希望能夠讓每一個人都能變成聞聲救苦的菩薩,所以它就是啟發愛,然後推動善,即使到50年後的今天,它的這個宗旨還是沒有改變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4.3.2委員慈誠精進
在末法時代,我們更需要負起責任轉法輪,慈濟是一個菩薩道場,我們要用什麼方法讓法生生不息,好話要多傳,這種智慧法真的要如淨水來洗滌人的心靈污垢,宏觀天下,這種的乾坤收藏在那樣的薄薄的一本電子書裡面,你可以不斷見人就說慈濟,有朋友我們就開始跟他們說,慈濟現在的,為天下人做什麼天下事,有困難,也看到了多少人有什麼困難,因為一句法轉他的心,讓他的人生轉變過來,從沒有希望變成了生機蓬勃,這都是好的法。我們如果有這一本,不都是可以學很多嗎?這種的時代的見證,這種的人間悲苦的歷史,還有發心立願人間菩薩的藏經,都是在那一本裡面,所以雖然看來沒有鮮豔的花朵紛飛,沒有那些色啊情啊,沒有那些東西,可是可以淨化我們的心,「如是我聞,如是我做,如是我行」,菩薩就是如蓮花出在污泥裡,它可以美化污泥,但是它就是在污泥中吸收了營養分,讓蓮花開得更盛開更豔麗,就是像我們菩薩,就要入人群中去見苦知福,在每一個人身上的一部大藏經,我們可以吸收了,增加我們的見聞,人世間是這樣,那就可以增長我們的慧,智慧,所以請大家真正的,我們用正確的心情,愛惜時間,還要我們要用功,用功在法如何來入心,才能把法帶入了人群中,讓末法變成了正法,讓這種五濁惡世,變成了清淨的淨土。

【中文期刊部撰述葉子豪訪述】
我想就是替一些我們值得尊敬的人,一些真的,你值得效法的人去留下他的足跡跟印記。

【慈濟志工陳美羿訪述】
我真的非常非常的呼籲大家,我們再重新把閱讀找回來,特別是好的書籍,好的雜誌。開卷不見得有益,有很多的書,其實是在傷害我們的心靈,所以我們要很小心地去挑選,那我們慈濟的書籍,應該是有機的,它是很純淨的,它是很美好的。

【中文期刊部總編輯王慧萍訪述】
慈濟月刊從創刊到現在,已經50年了,那這50年來它最重要的功能,它其實它就是隨著慈濟的脈動,去記錄一些真人實事,然後感動人的故事,然後最重要的目標,就是希望能夠啟發人人心裡面的愛,讓這個愛的隊伍,能夠力量愈來愈大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6.11.9人文志業座談
我們的四大志業從慈善開始,也走過了半個世紀,說來應該是很長的時間,也是很遼闊的世界,我們也走過了。雖然我都沒有踏過我們的國門,可是我都能體會到了普天之下苦難偏多,一幕幕,好像都是才過不久的時間,不過,過去的是很實在,沒有空過,這都是要很感恩我們的人文,是為時代而作見證,為慈濟而留藏經,過去就是過去,現在,現在就是又延續到未來,這就是魂,精髓就是魂,我們要凝聚了它的精髓。我們人有人魂,我們能心專意專,心意定力凝聚起來,它也叫做魂,我們的魂不散掉的,我們要留的,為人間而留歷史,何況我們自己的志業,「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」,唯有我們的人文志業可以把我們的精神精髓,把它記錄起來,有音有影表達出了他的真誠的付出的理念,為人世間到底付出多少,這都是要我們的人文志業,幫他們留下來,我們才能把慈濟的精神,把慈濟魂真正的展示在人間,好好的把普天之下,人這一分已經魂魄散掉,我們趕快再凝聚回來,不要再失魂落魄了。這四大不調和,要如何讓天地之間能平安,人心能祥和,不要再造那麼多的難民的苦,不要再有那麼多的災難,這就是看我們的人文媒體如何做,能做得更能感動人,淨化人心,感恩看到這麼多的大家都用心用愛在付出,是真誠的為社會而付出的,我真的很開心也很歡喜。





回頂端 向下
 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722 - 心泉湧清流 - 慈濟月刊50年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菩提心要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