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826 - 佛陀的十大弟子(上)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826 - 佛陀的十大弟子(上) Empty
發表主題: 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826 - 佛陀的十大弟子(上)   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826 - 佛陀的十大弟子(上) Empty周六 8月 26, 2017 6:44 pm

回頂端 向下
none
無量光曜心
無量光曜心



文章總數 : 840
來自 : 高雄
威望 : 0
注冊日期 : 2017-11-01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826 - 佛陀的十大弟子(上) Empty
發表主題: 逐字稿   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826 - 佛陀的十大弟子(上) Empty周五 11月 24, 2017 7:57 pm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826 - 佛陀的十大弟子(上)

【旁白】
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,廣度無量眾生,光是僧團就超過千人,而其中最為人所知的是佛陀的十大弟子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4.8.8晨語開示
我們若誦每一部經,經頭開始就是佛的常隨眾,千二百五十人,千多人,佛陀的常隨眾開始念出來,「眾所知識」,大家都認識他們,就是不離開這些弟子,十大弟子時時在經典,我們都會看到他們的名,這全都是大弟子,所以是「眾僧之首」,十大弟子都各有優點。

**********

(摩訶迦葉:頭陀第一)
(阿難:多聞第一)
(舍利弗:智慧第一)
(須菩提:解空第一)
(目犍連:神通第一)
(富樓那:說法第一)
(阿那律:天眼第一)
(迦旃延:論議第一)
(優婆離:持律第一)
(羅睺羅:密行第一)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6.2.25晨語開示
佛在宣道教化眾生,只有一尊佛的力量有多大,需要弟子群,大家各人不同的方式來現跡,來以各人的生態度有緣的眾生,眾生的根機不同,有的人喜歡舍利弗的智慧第一,有人喜歡的是目犍連神通廣大,有的人就喜歡聽彌多羅尼子來分析佛法,這是十大弟子各人的優點,各人的所長。
(2009.8.19晨語開示)
所以,這都是來助顯佛陀教化眾生,要信如是真實法,要如是用心聞,如是把握時間,分秒不空過,如是修行共同處,我們要很珍惜,我們還要如是共同修行的人,我們互相要感恩、尊重。如果這樣,才是真正修行的道場,眾和合,所以說諸緣要成就,大教才能夠完成,這樣才真的英才一代一代,一倍再一倍,這樣不斷菩提伸根出去。

**********

「佛陀的十大弟子(上)」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6.6.8晨語開示
僧,有了出家的僧團,佛法才有辦法繼續,僧是傳法者,法是依佛大覺所說,所以有這樣的僧團,佛法才有辦法流傳下去,這個法脈,脈脈相傳,因為這樣,我們很感恩,佛陀滅度後多少高僧大德,將這個法這樣相傳下來。當然,我們更加感恩,佛滅度後,集大眾,來編輯經典,阿難「如是我聞」,經典編輯起來了,後來的人才能依循這樣的教法,依教奉行。
(2016.4.19晨語開示)
阿難「眾所知識」,我們現在有經可說,有經可聽,佛法能留在人間,阿難功不可沒啊,非常讓我們要感恩的一位聞法者、傳法者。說起來,阿難與釋迦佛是堂兄弟,阿難出生時,那就是我們的釋迦佛,他覺悟的那個時刻,所以大家很歡喜,名字,為他取名叫做「慶喜」,不論世間什麼樣的東西,什麼樣的事情,他都不曾覺得歡喜,每次若聽到法,總是輕安法喜,無法形容,所以他要求他要隨佛出家,當然,父親歡喜,家庭歡喜,阿難順利出家去了。在佛陀開始,有舍利弗、目犍連為佛的侍者,慢慢的二十幾年後,佛陀年紀也比較大了,舍利弗、目犍連就向佛陀建議,建議要有一位恆常都在身邊的侍者,佛陀默然,就是允許他們,就是看你們怎麼去找,後來舍利弗與目犍連就推薦阿難,佛陀也是默然,歡喜接受,目犍連與舍利弗看到佛陀默許,他就趕緊向阿難說,佛陀的身邊需要常隨在身邊的侍者,是不是你能來佛的身邊?為佛的侍者呢?

【旁白】
能夠成為佛陀的侍者,是多麼殊勝的因緣,但是阿難卻提出三個條件,若佛陀同意了才答應承擔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6.4.19晨語開示
我不穿佛的衣服,不管是新的,是舊的,我不穿佛給我的衣服。第二,若只有單獨請佛去供養,我不會單獨跟佛陀去,這就要請別人隨佛去受供,這是第二個條件。第三個條件,就是佛陀二十年前所說過的法,佛陀要重新再說一次給我聽。這三個條件可以的話,我就很歡喜為佛侍者,阿難表達他的情操,情操是清淨的,他親近佛,不是為了享受衣、食,常常跟在佛的身邊,有人供佛衣服,這個衣,他不要讓人認為說,阿難就是貪著佛陀身邊人的供養多,佛陀解釋,讓舍利弗、目犍連了解了,僧眾大家也聽到了,他要求二十年前所說的法,阿難是為大眾請法,這二十年間,過去說的法,也有很多人沒聽到,重新再將二十年前的法,阿難聽進去,也是為了未來的傳法,阿難這樣的要求,我歡喜,很好啊。就這樣阿難成為佛的侍者,這是阿難,他是多聞第一,是十大弟子之一,聽佛講法,句句法入阿難心,佛陀的教法都在阿難的心裡。
(2016.4.25晨語開示)
阿難與佛本身,兩人的因緣,不只是這時候是至親,其實無量無量劫以前的以前,就已經是法親了,是同學、同修,阿難是長遠長遠以前,從大通智勝佛,十六王子的時代,他就是這樣發願,願意護持法藏,「由有此願力」,因為有這樣的願力,所以生生世世,智力就是這樣,能在佛的身邊,佛所說的法全都入他的內心,因為生生世世聽佛說法,生生世世護持佛法,生生世世在傳佛教法。我們現在的經典,就是因為阿難從他的記憶中,不斷再重新宣說,讓大家加強記憶,讓大家口口相傳,就這樣佛法流傳了。

**********

【旁白】
聞法修行路上,難免遇到考驗,需要善友善知識,互相成就提攜,十大弟子中,舍利弗與目犍連,就有這分難能可貴的情誼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7.2.27晨語開示
舍利弗是在這群大弟子中,很精、非常出色,智慧第一,母親懷孕了,就已經母親承著胎兒的智慧,特別辯才無礙,這是舍利弗出生之後,年紀小小道理充足,也可以登壇說法,到了年紀長大也成為宗教師,與目犍連為好友,兩個人還是互相鞭策,互相勉勵,是同參好友,不只是好朋友,也是好同學。
(2014.8.13晨語開示)
兩人是同一位師父,那就是外道教,佛陀還未成佛之前的婆羅門教,一位外道教,但是目犍連、舍利弗兩人很要好,在這師父的教育之下,一直感覺到,好像還有什麼,對他們來說,這個法還有一些不滿足的缺陷,兩個人就一直說,將來你和我兩人之間,我們若能找到一位,法能滿足我們的心,我若知道了,我一定會跟你說,你若知道,一定要通知我,我們還是要同求同師同精進,這是兩人的約定。他們的師父往生時,舍利弗真的是那個心無法放下,因為他的師父即將往生之前,說「情欲難解」。所以自己在走路時,忽然間,看到一位走路很有威儀,舉止行動都是非常端正,引起了很多人的目光,從來不曾見過這樣的穿著,這樣的行動,從來不曾見過,所以他很好奇,目光一亮,就趕緊走近到這位修行者的身邊,他就用心恭敬來問,請教您是修什麼行?依止什麼師父?給您的是什麼教育呢?您怎麼能舉止行動,與其他的人都不同?原來這位是佛陀五比丘之一,那就是叫做馬勝。

【旁白】
馬勝比丘是佛陀成道後,初次三轉四諦法輪,首先度的五比丘之一,舍利弗遇到馬勝比丘,是佛陀成道後的第二年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4.8.13晨語開示
舍利弗就再問,您的師父是如何教您?傳什麼樣的法給您?就說,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佛大沙門,常作如是說」,舍利弗突然間這樣體悟了,很歡喜,趕緊回去找目犍連,將街上所看到的情形,向目犍連一一介紹,目犍連聽了之後也是很歡喜,所以兩人相約,帶著他們各人所有的弟子,就這樣到佛的座前,求佛為他們剃度,皈依,出家了。舍利弗與目犍連就這樣,總共五百位弟子,這樣在佛的僧團裡。

【旁白】
舍利弗出家之後,十五日證得阿羅漢果,在佛陀眾多弟子中,是智慧第一,更是多部經典的當機者,如法華經、心經、阿彌陀經等,都記載著佛陀對舍利弗及眾弟子宣說的法要。舍利弗的善友目犍連,一樣具足智慧,更是十大弟子中的神通第一,能在靜坐入定時到地獄度眾,盂蘭盆法會就是由目犍連救度母親而來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4.8.13晨語開示
目犍連尊者出家一個月後,他就證阿羅漢了,他證阿羅漢之後,一切「神開意解」,也是神通第一。所以這樣,常常都是替佛在外面說法,佛法就這樣開始,僧團人多了,開始舍利弗、目犍連時時都替佛陀在外面說法,回來聽經,出去就說法,這是在佛陀的僧團中,這個力量這樣增加上來,這兩位入僧團的功不可沒,他在弟子中人人尊重,所以稱為「摩訶」。大家知道,「摩訶」就是大的意思,尊稱他,所以叫做「摩訶目犍連」,是佛弟子中,得大神通,所以稱為「神通第一」。其實目犍連,他就是一位非常瀟灑的人,長得很魁梧,尤其是神采很豐富,甚至也是很有智慧。
(2015.6.20晨語開示)
他事事包容,事事寬心,這就是他得果記,能加倍於別人,這就是修養。若在佛的弟子中看起來,每一個都有他的個性,每一個都有他的缺點,但是目犍連都沒有什麼缺點,所以他是佛弟子中,佛陀很讚嘆的一位弟子。
(2007.12.30晨語開示)
身與心清淨的人,是智慧良知的朋友,我們應該要很珍惜,多親近,各位,學佛,我們要時時珍惜這個好的環境,珍惜我們周圍人與人之間,都是我們的良師益友,所以我們若能珍惜,我們才自己心能清淨,所以我們要時時淨心,時時互相互為益友。

**********

【旁白】
修行過程中,有善友相伴固然重要,但難免遇到見解不同的人,該如何互相學習,轉化為增上緣呢?過去在僧團中也有這樣的例子,那就是「解空第一」的慧命須菩提與「頭陀第一」的摩訶迦葉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4.8.12晨語開示

「頭陀」就是苦行,要堪得吃苦,要能堪得苦行,而且要「安住無生」,「無生」就是無貪、無著,已經斷除一切煩惱,摩訶迦葉那就是「發希有心,修頭陀行」的人,他就是「堪忍苦行,安住無生」,這就是摩訶迦葉。他在弟子群中,他是修苦行者,平時身上所穿的就是糞掃衣,就是人家不要、丟掉,撿回來穿上,這是一位長年都是在修苦行的人,摩訶迦葉,他的背景是什麼呢?摩訶迦葉,其實他也是望族的子弟,婆羅門教的種族,家庭富有,迦葉他就每天去聽佛講經,每天聽,每天都很歡喜,佛陀就向他說,四諦、十二因緣法,這樣他徹底解悟了,是啊,人生是苦,來自於因緣,很多因緣所聚集來的苦,造成了無量數的煩惱,所以六道輪迴,從這樣,那個時候開始,他求佛皈依了,然後就出家了。這是在佛陀成佛之後第三年,迦葉來跟隨佛陀出家,出家的第八天,他證阿羅漢果,因為他所聽的苦集滅道,十二因緣法,所以他一直,就是要如何能斷滅這種人生因緣所集合的苦,因為這樣,所以他修頭陀行。

【旁白】
除了不貪著色身享受,迦葉尊者修行度眾的方式,也很特殊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4.8.12晨語開示
總是他的看法、想法,與人家都不同,尤其是他要去托缽的對象,有錢人的地方他不去,他總是要向那種最最貧窮的人,去托缽,有的人就想,一些出家人就想,那些人就是很苦,你為何要向他瓜分他所吃的東西呢?就如有一次,一位老婆婆,實在是老又病了,又沒有房子可住,常常是蜷縮在人家的屋子旁,不論是油湯、洗米水,她就趕快用她破掉的碗,這樣趕緊在外面盛接起來,如果在地上就將它舀起來,用這樣來維持她的生命。有一次迦葉走過那個地方,看到這位老婆婆,可憐,他走近她的身邊,就向這位老婆婆說,「來,你今天所盛接的這個洗米水能布施給我嗎?」這位老婆婆看到迦葉尊者,心生敬重,她就說,「我是一位很貧賤的人,我手上這個東西,是已經臭掉的東西,這是從地上拿起來不乾淨的東西,我哪有辦法來供養您呢?」但是迦葉尊者他就說,「我歡喜,歡喜你手中破掉的這個碗所裝起來的,雖然是已經臭掉了,對我來說,它也是一分很珍貴的飲食。」所以他還是把缽拿近,這位婆婆就從她的破碗倒過來,這碗餿水,迦葉拿到時,就先向老婆婆祝福,然後就這樣,這碗臭掉的餿水,在老婆婆的面前這樣喝下去,這位老婆婆很歡喜,用很恭敬的心,向著摩訶迦葉尊者跪拜,「感恩,讓我有這個機會能供養到大德高僧,很歡喜。」很微弱的身體就這樣斷氣了,這位老婆婆往生,這樣生到天堂去了。

【旁白】
摩訶迦葉的修行方式雖然極端,佛陀依然讚嘆他道心堅定,而佛陀的另一位弟子須菩提,他選擇的修行方式和摩訶迦葉則完全相反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5.5.21晨語開示
須菩提他乞富不乞貧,他本來的生活就很富有,出家之後依照佛制,他也是同樣去托缽,他托缽有一個原則,是乞富不乞貧,這樣時間久來,不論是多遠,貧窮的家庭,他都這樣跳過、跳過,就是再遠的地方,他也是去找富有的家庭托缽。這樣經過一段時間,在僧團中又受到議論紛紛了,比丘批評他看不起貧窮的人,他喜歡去富有家庭托缽,就是為了豐富的食物,所以他棄厭貧困人的食物,他就是喜歡有錢人、富有人很豐富豐盛的食物,大家就這樣對他批評,後來他就向大家解釋,他說,「我不是這樣,我只是想到貧窮困苦的人,自己的生活都很難過了,自己維生都困難了,哪還有餘可以給我們,來供養我們呢?所以富人,若是富貴人的家庭,他的東西很豐富,我如果向他托缽,對他的食物無損。」摩訶迦葉他就這樣說,我是完全是向貧乞食,因為我乞貧不乞富,就是讓這些貧困的人種一念布施的種子,讓他將來也有福,有機會去除他這種貧窮饑饉的環境,富有的人本來福就很大,何必再錦上添花呢?須菩提聽了大家對他的批評,卻是很謙遜地說,「乞富乞貧都是為了利益眾生。」

【旁白】
兩人說的似乎都有道理,到底誰才是對的呢?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5.5.21晨語開示
兩個人,一個是乞富一個是乞貧,這兩人的方式,佛陀都不贊成,兩人都不對,真正的乞食是不擇貧富,不分污淨,沒有穢淨,就如迦葉說,穢的東西,餿了的東西,他也吞進去,這污穢的東西他也吞食,但是清淨的東西也很好啊,所以富有的人都是很清淨豐盛的美味,所以不應該分貧富,不分穢淨。所以須菩提就是持受佛教,隨順糾正,自然的他乞富不乞貧的這個做法,他已經開始隨順佛教,也乞富,也乞貧,他改過來了,他完全糾正過來。佛陀這樣的教育,他這樣就糾正過來了,但是迦葉著重苦行,所以依然故我,須菩提是改正過來,但是迦葉他就是,我是要修苦行,所以我面對的就是苦難眾生。佛陀就認為,這就是迦葉頑固的缺點,隨他去吧。你們想,過去的時代,佛陀的僧團就有這樣的,社會就有這樣了,何況是我們現在呢?

【旁白】
須菩提能包容他人的批評,也歡喜接受佛陀的教育,更因為他不執著相,因此是佛陀十大弟子中「解空第一」的尊者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5.5.21晨語開示
「須菩提」解釋為我們的意思,叫做「空生」,他剛出生,忽然間家裡的庫藏無緣無故消失了,大家都很驚惶,小主人一出生,為何家裡的庫藏一切都消失了?所以就請相師來看這位剛出生的孩子,相師就說,這是吉祥吉兆,一切人間事物的原理,就是這個孩童一來,他就能體會到世間一切的理,所以這是一個吉祥,一個吉兆。知道他的母親懷胎,所看的事物都能通徹,道理一切,事物一切,最後歸空,所以將他命名為「善吉」,是喜祥來生人間,將他取名後,所有的寶物又再回歸。
(2014.8.8晨語開示)
須菩提他秉性慈善,所以他從小開始,就對這些物欲完全沒興趣,對苦難人,就是很有同情心,每次若看到苦難的人,他所有的東西全都給人,甚至出門所穿的衣服,所戴的珍珠、瑪瑙,出去外面,若看到苦難人,身上所有的東西都摘下來,都拿下來,全都拿去幫助人,甚至連自己穿著的衣服,也脫給別人,身上穿著內衣回家。從小就這樣,父母很傷腦筋,對他來說,他覺得世界身外的物質哪有什麼呢?苦難的人很重要,應該我們富有的人,要趕緊幫助苦難人,那種慈善的心,實在是與這個世間的物質,一點爭端都沒有,與物無爭,要就給人,需要就布施出去,一直到出家,「解空得道」,再兼修慈心,得無諍三味,出家之後,佛陀的法,他都是完全接受,對佛陀的法,說一,絕對信受奉行,絕對不打折,完全都信受,所以因為這樣,是在十大弟子中,稱為「解空第一」的人。能夠真正透徹了解,你看《金剛經》、《般若經》,多數都是以須菩提為當機者,佛陀若在說法,須菩提一定每場他都在場,佛陀開始講經,能了解嗎?就叫須菩提,須菩提你覺得如何?由須菩提再來補充見證,所以說須菩提,他就是慧,智慧,解空智慧第一,修行就要有這樣,這種精進、無始劫的發心,走入人群中,不是為自己的清淨無染,是要在人群中不受污染,這樣才是真正成佛的道路。所以我們要學佛,看看跟隨在佛身邊幾十年,是僧眾的領導者,都沒那麼容易能信解,何況我們現在呢?不過,現在能聽聞佛法,其實這也是福,我們的開頭,開頭我們就要好好信受奉行,真的要有信,有解,要有深信,沒有懷疑,我們要去體解,我們才能與道理會合,我們真正要學,佛陀是人群中的智慧人,我們要好好日日多用心。



回頂端 向下
 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70826 - 佛陀的十大弟子(上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菩提心要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