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7/11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8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11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2017/11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11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周五 11月 10, 2017 10:13 pm

20171110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行其所知之道行道進德
修習一乘菩提大道直故
皆斷根本煩惱無明思惑
體解大道入經藏度眾生

各位菩薩,用心啊!多用心來體會。經是「縱」,從佛的智慧開啟了本來常住本有的道理。我們從「直」的,過去無量、無量無數阿僧祇劫,佛陀從過去常住的道理開始分析讓我們知道,知道道理常住,佛性人人本具,希望我們能夠很清楚了解,深信這個道理,我們應該要好好深信。現在的《壽量品》,為我們強調,強調佛陀的壽命長遠。其實,要真正告訴我們的就是覺性長遠,這是最真實的道理。人生,來人間一期的壽命,隨著眾生的生態有這個壽命,自然的法則,但是真實佛壽是無量數劫。無始以來,這叫做「縱」,就是無始、從直的道理去將它想,要說它的道理源頭,實無法去計算。我們一直一直就在表示無法計算,要算它的時間也沒有辦法;而「闊」,廣和量,要算它的數字,也是如恆河沙都難數啊!這就是要告訴我們「橫」、「直」,道理這麼的普遍、這麼的長久,本來永具。

這就是覺性,就是這樣向來都是,我們若能夠了解這樣的道理。卻是眾生,尤其是我們自己,人人的現在拿來想,既然道理與人性本來本具佛性,道理永恆,為何我怎麼修什麼,什麼都通不過?若要了解,又無法很清楚,為什麼看到周圍人、事、物的煩惱這麼多呢?我們來想想看,我們法也聽那麼多了,卻還是障礙重重,那就是我們的德行還未到,這很正常。我們雖一直聽,但不是這樣就清楚、了解了,佛是無始劫以來,發一念心就聞法歡喜,體悟一乘大法,一實乘法,起了歡喜心去追求,聞、思、修。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他聽法,同時銘刻心版,也再覆講,要將這個道理清楚了解入心了,即時就能夠為大家講說《法華經》。這就十六沙彌他們人人明心見性,各人就一直發一弘誓願,一直來、一直來投入各方有緣地方去廣度眾生。

釋迦佛他的恆心大願,願意在這樣的娑婆世界,這種剛強眾生的境界他願意投入,來來回回,也是無法去計算到底來人間幾次,他乘願力來人間度化眾生,次數如恆河沙一樣,算都算不盡啊!恆河就算不盡了,恆河沙哪得算盡呢?可見,時間是多麼長久以來啊!而我們凡夫呢?到底從什麼時候聽佛說法?哪一生世與釋迦佛結緣呢?而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發現這樣的道理?我們聽,到底那個時候有聽進去嗎?我們了解多少?今生此世還有緣來人間,能夠與佛法相逢、能夠聽法,這樣的時間到底是有多久啊?而我們聽多少進去?我們有虔誠嗎?有深信嗎?有認真嗎?有身體力行嗎?這些等等,我們就要自己自問。

佛是這樣經過來的,是走那麼遠的路;而我們呢?所以我們要如何與佛相比較呢?佛的覺悟和我們現在的了解當然差很多,我們這時候「行」,現在是知道了;知道了,我們有發心嗎?「有了啦,我開始發心」。發心,「行其所知之道」,你知道多少,你去身體力行多少。我們走在這條路,這條路我們修多少?我們已經知道佛的方向是這樣,也已經發心了;開道,已經在用功了,開始照這個方向,向這條路用功在開道了。到底我們開的道有多長?不知道我們開多長。而到底我們待人接物,所修、所做有進步多少?內修,我們從我們的內心了解多少?我們對人付出,是有掛礙地付出嗎?有掛礙的付出,就是還有少分煩惱;我們若沒有掛礙地付出,付出之後又很歡喜,這叫做「法喜充滿」,這叫做聞如是法、行如是法,在人間回向回來,如是法喜,發喜充滿。

我們就用這樣來體驗自己,我們聽法之後是不是有身體力行?身體力行在做,我們是不是充滿了法喜?若有這樣,我們就是「行其所知之道,行道進德」。既然知道這條道,我們為這條路開道,我們到底走多遠呢?我們的心意與這個道,體解大道,我們發多大的心?我們入經藏之後,深入經藏之後,我們有入人群嗎?入人群,我們是不是有在統理大眾中,我們與大眾來會合得好嗎?這就是在「三皈依文」,我們有做到嗎?三皈依,這些文不只是讓我們儀式的三皈依,是要警惕我們日日、時時、寸步都要發無上心,入佛經藏、統理大眾,這就是我們要身體力行。到底我們「行道進德」有多大?心得有多少?自己能夠思量、思惟,自己可以了解、測量。

所以,「修習一乘菩提大道直故」。我們若懂得這樣再回顧自己來深思量、深深來思量自己,我們來測量我們自己,到底在大眾中我如何能夠與大家和睦相處、與大家互相勉勵,彼此之間合和互協、彼此鼓勵在進德嗎?我們這個道場如何行、如何開,這我們也要好好深思量,好好來思量看看。所以,我們要「修習一乘菩提大道直故」,這條路很直,應該很好走,只要我們願意發大心、行菩薩道,這條路很平坦。只要有耐心、有誓願力,路是這麼直。所以,「皆斷根本煩惱無明思惑」。根本煩惱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是我們心靈的五濁,也是慧命的五毒。我們要用心,這五項會使我們的慧命毀滅掉,就是貪、瞋、癡,還有慢、疑。「疑」是沒有信念,人不能沒有信,我們若沒有信念,這人就像一輛車,缺了拖車的支架,就是沒有辦法,車就拖不動;同樣的道理,人若沒有信,我們的道就無法進行。

同樣,我們要走這條路,也要有智慧;智慧,就要去掉「癡」、要去掉「疑」,這個疑心去除了,才能夠下定決心。所以這個慢和疑,我們也要很重視,不要輕易(輕視);我們普通都說貪、瞋、癡,其實慢、疑是最障礙我們道法的。法,我們要虛心來接受,常常都要打開心門,好好接受這個法;我們若是「慢」,貢高驕慢,法,你哪會願意去接受呢?所以,我們慧命要成長,一定要下定決心。

就像非洲一大群的菩薩,好幾個國家。昨天聽到人文菩薩回來報告人文志業,其中有一支影片,就是非洲菩薩精進聞法,他們聽法很認真;他們要聽法很困難,大家住的距離都很遠。固定的時間,要來到聯絡處聽法,有的人要坐三班車,而這個車是什麼車?叫做「野雞車」。一輛九人座的車,他們能夠擠二十多人,將近三十人。整輛車,擠得那個車的車門都要被他們擠開了,跌下去,腳斷了,受傷了,他還是沒有休息,去抹一抹,處理好了,還是同樣每天、每次都來聽經。很辛苦,不是坐一班次,要換三班車,坐的都是「野雞車」。

你們若能夠看看非洲慈濟人,我們大愛臺的報導,那是很辛苦;看到當地人在求法,問他們:「你聽不懂啊,怎麼這麼認真?」他說:「我相信,相信師父。」「聽不懂,你要如何相信?」「我就是相信就對了,我就是用心相信。」只是一個相信,所以克服很多很多的困難。來到那個地方就是只聽在電視再轉播上去的,就只是為了來聽,也是在電視上這樣聽而已。就一直一再問他:「臺語你聽不懂,你為什麼那麼相信?」「我就是相信就對了。」說不出理由,但是一心相信,就是歡喜。

覺得:我來這裡聽,對我有幫助、對我有利益。「你就聽不懂?」「我就是相信。」一直反覆就是這樣,只有一個相信。儘管聽不懂,他覺得:我聽就是對我就利益。就只有這樣。但是有利益嗎?他們法聽入心,經過翻譯再翻譯再翻譯,四次的翻譯,翻譯的過程增增減減,卻是他們增增減減聽進去的都是很重要的。所以,他們的吸收,真心聽法,聽真法入心,這是他們以真誠的心聽法,他們所聽的不論是翻譯過是增加還是減少,他們所聽進去是真實法,所以,他們身體力行是真精進。

昨天,我聽他們這樣在說,這是獻給師父的一份的禮物,是那麼的虔誠,連續去五個國家;五個國家都一樣,你分不出這些人與那些人有一樣嗎?看起來都一樣。他們的付出,物資很欠缺,將他們所有一點點的東西甘願捨出去。問他們:「你自己就這麼缺了,只有這麼一點點,你也要再給人。」他說:「我很相信,雖然我很窮,我這樣給人一點點;我只有這些東西,我這樣給人,我就有福,我相信要多造福。」一點點東西,若是我們一般人,「我可以多吃一頓飯啊」。「但是我甘願,我省下這頓飯,我願意給比我更貧困的人去吃」。就是這樣很感動人。

他們去採訪回來,這麼的虔誠、純真,那個道心令人感動,我們應該要好好將這個節目,將它當做法入心的節目,比較我們在這樣的人間,我們在煩惱什麼呢?他們這樣的生活,一點都不擔心;他們聽到法,將這些煩惱完全都去除,每天在那裡都很法喜,願意付出、願意用體力去幫助人做事、願意一點點的東西與大家分享。他們沒有擔心,我這些東西出去,這頓我就要餓肚子了,他們不擔心。這真的「斷根本煩惱」,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這種「根本煩惱、無明思惑」全都斷除了。

要斷煩惱也不困難啊!就是這樣這麼容易,少欲知足,心很純真就是相信、無疑,完全沒有懷疑,這樣的接受,讓人很感動。因為這樣,他們「體解大道,入經藏度眾生」。我們在這個地方有這麼好的設備,將這個法一字一句這樣寫出來,一句一句向大家解釋;從文字解成了我們的觀念、思想,讓大家入心體會,這樣一一在解釋。我們這樣的環境,若去與他們比較,看到他們在擠車,看到他們擠得這樣車門裂開了,跌下來、受傷,他們腳傷處理好了,回來,同樣再向前走,這種勇猛精進。

信心,經過了三、四次的翻譯,加減翻譯(盡所能多少翻譯些),他們是真誠聽,聽真實法,句句入心,只是憑著「信」──我相信,我聽法就是有利,對我有幫助,讓我改變人生。他們隨時編歌來唱,唱:「上人,您是如何能夠發現到我們?」好像類似這樣,就像這樣,覺得他們在那麼黑暗的地方,為什麼師父會去發現到他們?反正那些歌詞他們這樣不斷反反覆覆。他們也將法聽進去,吃飯,我吸收八分飽就足夠,二分能夠再幫助別人。他們也這樣做成歌唸出來,真的是很可愛、很純真,他們聽真實法,入心了。各位,希望我們大家很用心,〈壽量品〉到這裡,今天也已經要結束了。要知道時間在過很快,《法華經》的經文也已經過了一半以上,我們到底吸收多少呢?請大家要多用心啊!前面的文這樣說,

複習經文:「我亦為世父,救諸苦患者,為凡夫顛倒,實在而言滅。以常見我故,而生憍恣心,放逸著五欲,墮於惡道中。」

是啊,佛陀就是這樣很慨歎,他就這樣說,「我亦為世父」,「我也是為世父,將眾生當成了自己的孩子」。因為「三界導師」、「四生慈父」,佛陀的慈悲,將世間人、將眾生當做自己的孩子,這樣真心付出。「為凡夫顛倒」。但是眾生還是眾生,凡夫還是凡夫的顛倒,一直要救拔他們的困難,要解開他們心中的無明、煩惱,卻是煩惱、無明依然存在的眾生很多。所以,這種顛倒煩惱也就要設法。

就像父親為孩子開好藥,離開那個家庭,才派人告訴他們:「父親不會再回來了,藥開在這裡,你們若有病痛就要用啊!」用這方便法,就像佛知道眾生,佛若常常在人間,他們就不懂得要生起了那珍惜的心,所以佛陀只好就是設方便。「實在而言滅」,法是永遠在這裡,但是他就說:「我將要入滅了。」所以設一個方便,這叫做「實在」。實在是法還在,佛的法身、壽命還在,但是這個應化身就要取入滅,所以說入滅了。

用這樣,是因為眾生若沒有讓他知道,「你若沒有好好把握,即使法身也會不見哦」,讓大家起一個稀有之心,懂得珍惜。所以,因為「以常見我故,而生憍恣心」,就生出憍恣心,就是這樣的仗勢,就會有依靠感。現在就是要讓他們沒有依靠,告訴他們:「你們不要再靠父親,父親出去再也不會回來。」讓他們自己懂得獨立起來。所以沒有了依靠,讓他們獨立,就不會再「放逸著五逸」,就能夠反省、醒悟過來,免得再造作這些惡業,再墮落惡道。這就是佛陀要叫醒這些孩子,要好好清醒起來了,要振作,好好向前精進。所以接下來這段文這樣說,

經文:「我常知眾生,行道不行道,隨所應可度,為說種種法,每自作是意,以何令眾生,得入無上慧,速成就佛身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我常知眾生,行道不行道」;佛常知了眾生之心,或復行道及不行道。

這段文很簡單,我們能夠清楚。因為這樣設這個方便,其實佛陀就說,「我常知眾生,行道不行道」。「佛常知了眾生之心,或復行道及不行道」。他對這些眾生已經很了解了,眾生的心意佛陀都了解;有的人很精進在行道,有的人就是懈怠停滯,這佛陀很了解。

經文簡釋:
「隨所應可度,為說種種法」;觀機逗教如醫用藥,隨以何法而得度者,即為說之,令得歡喜。

所以,「隨所應可度,為說種種法」。到底有在精進、沒有在精進,佛很清楚,他對這些眾生就是要隨機逗教。所以這個地方說「觀機逗教如醫用藥」。看他的性質,有什麼毛病,就用什麼藥給他。所以,「隨以何法而得度者」。什麼樣的根機,佛陀就用什麼法,適應他的根機能夠接受、能夠度化的,佛陀就應根機,「即為說之,令得歡喜」,讓他歡喜接受;能歡喜接受,自然他就能夠就好好受用。

經文簡釋:
「每自作是意,以何令眾生」;每自心中作如是念,以何方便令彼眾生得解受益,每自作如是意念,深心思惟,知諸眾生性欲不同,故隨種種機,設種種教而說法,令諸眾生,得無上慧,速成佛身。

所以,「每自作是意,以何令眾生」。常常就這樣想:如何才能夠讓眾生時時起歡喜心接受法,沒有離開法。這就是佛陀為眾生在設想,所以「每自心中作如是念」。佛心念念無不都是在眾生,就是念念不忘。用什麼方法?「以何方便令彼眾生得解受益」。要用什麼方法眾生才能夠得到這個法入心,用心在法中,能夠體解大道、能夠受益,受這個法的利益呢?要如何才能夠令眾生法受用,得利益?「每自作如是意念」,常常就是這樣想,他常常就是用這樣的意念,沒有離開眾生。所以,「深心思惟」。深心,是這樣很用心,沒有離開如何設教度眾生的心念。所以,「知諸眾生性欲不同」。就是這樣慢慢來分析,了解眾生那個性;眾生的性、眾生的興趣,到底他愛的是什麼?我要給他什麼東西他才歡喜珍惜、接受?這是佛陀用心良苦。

所以,「故隨種種機,設種種教而說法」。佛陀無時不在為眾生操心,看什麼樣的根機,他就要用什麼樣的教法讓他接受,重重覆覆就是這樣的心念。所以,「令諸眾生,得無上慧,速成佛身」。這是佛的心念,就是一直期待這些眾生能夠接受到教法,能夠從法中成長他們的慧命;慧命成就,佛身完具,這很不容易,佛陀這念心,到底我們眾生能夠體會到嗎?

經文簡釋:
「得入無上慧,速成就佛身」;得入如來無上智慧,諸菩薩從初發心,乃至究竟,無明淨盡,佛性現前,六度萬行圓滿之智慧。

再接下來說,「得入無上慧,速成就佛身」,就是「得入如來無上智慧」。這「無上慧」,就是要入如來無上的智慧,就是「開示悟入」。開示眾生,能夠悟、能夠入。要入哪裡去呢?入佛知見。入佛知見就是如來無上的智慧,這就是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。為了要開示眾生佛的知見,希望眾生能夠悟入佛的知見。到底我們有悟入了沒呢?佛陀用這麼多心思,念念不忘就是為眾生,要如何說,說到讓大家能夠珍惜法、能夠接受法、能夠利用法、能夠體解法?這是佛的用心,希望人人用入心來,能夠體悟到佛無上的智慧。唯一的期待,就是要讓我們人人明瞭本具佛性、佛覺,我們的這個性海人人都本具,這個覺性的慧海,我們全都有,但是我們就是沒有去體會。這是佛陀的期待。

所以,「諸菩薩從初發心」。佛陀說法能夠讓人體會了、發心了,「乃至究竟」,希望這條路,從初發心開始,這條路就步步向前,中途不要停滯,也不要毫釐偏差,方向就是要很準,大菩提直,就要步步向前精進。這就是期待眾生「得入如來無上智慧」,從諸菩薩那個初發心開始,能夠體會到如來的智慧,就開啟這念菩薩心,就要發大心;發大心,就是要入人群去。一路一直走,要精進,沒有停滯,乃至到究竟。「六度萬行圓滿之智慧」,是「六度萬行」全都要圓滿,這種「無明淨盡」,這個過程全都要去除煩惱,一邊在付出,一邊就要將煩惱去除。

入人群,「煩惱即菩提」,人眾中,人群之中充滿了煩惱,而我們就是在入人群、充滿煩惱的境界裡去體悟,完成我們的慧命。「煩惱即菩提」,就是菩提大直道,無不都要在人群中修。從發心到究竟,這個過程中無明、煩惱都要去盡,這樣兼行福慧,兩足這樣兼行過來,佛性現前,去造福人群、去修慧,這樣兩足寸步都沒有斷,步步踏實,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。所以,最近一直在提倡「大愛共伴有情天」,我們要「寸步鋪路護大地」。不論是天、地,我們在天地之間,叫做「人間」;人間,我們就是要發大心,發菩薩心,一路要寸寸、寸寸的走,沒有偏差。路我們要將它鋪平,道要開得直,直道、平路,我們才能這樣走過來。「無明淨盡,佛性現前,六度萬行圓滿之智慧」。過程中就是要無明盡除,要淨盡無明,這樣佛性就現前了,六度萬行就圓滿智慧,這就是佛陀最期待我們做得到、走得到。

*能顯法身,是名智慧莊嚴。悟佛知見已,速得成就,圓滿報身。

又再「能顯法身」。能夠顯出了我們的法身,人人本具哦!人人具真如本性,我們若好好從初發心開始,向前直行,向究竟的這條道路,寸步寸步地走,走上了這條大直道,方向沒有偏差,這樣我們也走得到。所以,能夠「顯法身,是名智慧莊嚴」。我們到那個時就是智慧莊嚴,這樣叫做「悟佛知見已」,這樣叫做「悟佛知見」了。所以,「速得成就,圓滿報身」,就能夠很快成就,那就是我們圓滿了報身,報身在六度萬行中走過來了。我們接受到這個法,我們入人群中去,這全都是應因緣來人間報身,應化報身來人間,來圓滿我們累生累世所修的教法,我們都常常將它刻在心中。

大家聽經要連貫,看看前面,我們已經〈從地涌出品〉,再去回顧〈從地涌出品〉,看看菩薩從各方來,從地湧出了,很多、很多菩薩這樣過來了。然後〈壽量品〉讓我們了解,能夠度那麼多眾生,來自四方八達。從上,天空來;從地面湧出這麼多、這麼多菩薩,來到靈山法會這個道場。這當中是佛陀不斷、不斷讚歎,這麼多的菩薩大家都已經到等覺菩薩了。那段經文一直在讚歎,大家應該還記得。彌勒菩薩問,問:「成就這麼好的菩薩,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修行?是什麼人成就這些弟子?而他們的師父又是什麼人?」應該要再回憶。釋迦佛就說:「這些都是我的弟子,而我是他們的師父。」大家怎麼肯相信啊?釋迦佛成佛了,說法才四十多年而已,怎麼能夠成就這麼多菩薩呢?而且都很有成就的大菩薩。

佛陀就再說起了過去、過去,很長久之前所這樣累積、結緣過來這些菩薩。彌勒等,大家還不肯相信,所以提出了「父少而子老」的譬喻。在這當中又是再說:「孩子難教、眾生剛強,要怎麼辦啊?」就是就像醫生父親,父親是醫生,孩子已經中毒了。父親開藥給孩子吃,孩子中有的人中毒較輕的,藥拿來就吃,恢復了;有的人,失心意的人,有懷疑,不願意吃。這父親醫生不願意放棄,又想辦法,應這些孩子的病,好好、一一將藥開好,就說:「我遠方有事情,要出去了,藥要好好吃。」就像這樣,出去再設方便,叫人回來說:「父親過去了(過世了)」。其實父親還在,但是用方便叫人回來說:「父親已經過去了,再也不會再回來。」這樣孩子才能夠驚覺,才懂得徹底珍惜父親在的時候。

用這樣的道理來譬喻,譬喻佛陀在人間。當佛陀在,成佛、說法四十多年間,社會上還是有人排斥佛法,也有在僧團裡面不懂得要珍惜佛在世,在他身邊的教育;在僧團之中,不懂得要珍惜法的受用。又那個時代,那時候的眾生,佛陀用這個方法,就是現說涅槃,希望大家能夠很清楚、了解。人生是無常,要珍惜、要把握呼吸間,生命還在的呼吸這個時間,我們要時時珍惜,趕快接受。道理是真實,大家也已經知道道理是真實,只是不懂得要趕快及時利用。佛陀他開始之時就已經長久無量劫了,一直要對大家反覆說這個話,表示佛壽常住;也是要告訴大家道理永恆,但是你若不去身體力行,道理還是與我們是兩回事,我還是凡夫。道理真理永在,而我還是凡夫,還是同樣顛倒、剛強的凡夫,充滿了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還是一個無明,意識不知將來、不知去向的未來的道地凡夫。

不是無法去體會了解,是我們沒有去用功,這個「行」字我們沒有真正去身體力行。既知、既識,但是不肯行,佛陀就以身作則說了讓我們知道。從塵點劫之前他已經就體會,體解大道,開始發無上心。這念心一發,用心接受法,深入經藏、智慧如海;他的智慧很清楚、明朗,所以生生世世、來來回回投入為眾生,去統理大眾,用法來教化眾生。這種精神理念,這分的緣一分一分地深入,到了因緣成熟,現相成佛,說這個世間佛法具足了,佛、法、僧具足,就是在這樣的時代,具足了。二千五百多年前,佛、法、團體具足,一直延生到現在,我們也很期待佛、法、僧,從佛陀的時代延續到這時候,而這個時代我們要再讓它更鞏固,還要再延續下去,這就是壽命延續。佛陀的壽命,這個大覺道理要讓它延續下去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哦!這一品,〈壽量品〉,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,完全是在說我們的性,我們的真實性,我們要好好去體悟。

再幾天我就要出門,想,才剩七、八天的時間,剛講下一品的開頭,就差不多要出門了,希望在這一品完整結束之後,這一品結束了,希望下一品能從歲末祝福行腳回來,比較有時間連續的講,所以我們就先到這個地方,但每天都還是要再回憶。〈壽量品〉很重要,這這麼重要,要再回憶、再重複。就像十六沙彌經聽完了,也是要再回復,復思惟、再復講,要再復聽,這是同樣的道理,所以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8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7/11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7/11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   2017/11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  Empty周五 11月 10, 2017 10:14 pm

[2017年11月10日上午5:20] 農曆九月廿二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五五四)

1. 釋義經文:【我常知眾生,行道不行道,隨所應可度,為說種種法,每自作是意,以何令眾生,得入無上慧,速成就佛身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
行其所知之道行道進德,
修習一乘菩提大道直故,
皆斷根本煩惱無明思惑,
體解大道入經藏度眾生。」

(1)「經是縱、直指阿僧祇劫,深信道理」:多用心體會。經是「縱」 ,從佛的智慧開啟本來常住本有的道理。從「直」的,過去無量無數阿僧祇劫,佛陀從過去常住的道理開始分析給我們知道,知道道理常住,佛性人人本具,希望我們能夠很清楚了解,深信這個道理,我們應該要好好深信。

(2)「佛壽長遠,覺性長遠,真實佛壽是無量數劫」:現在的《壽量品》,很為我們強調,佛陀的壽命長遠。其實,真正要告訴我們的就是「覺性長遠」,這是最真實的道理。人生,來人間一期的壽命,隨著眾生的生態有這個壽命,自然法則,但是真實佛壽是無量數劫。無始以來,這叫做「縱」,就是無始、從直的道理去將它想,要說它的道理源頭,是無法去計算。

(3)「無法計算,本來永具」:我們一直就在表示「無法計算」,要算它的時間也沒有辦法;而「闊」,廣和量,要算它的數字,也是恆河沙都難數!這就是要告訴我們「橫」、「直」,道理這麼的普遍、這麼的長久,本來永具。

(4)「眾生,還是障礙重重,因為『行還未到』」:這就是覺性,我們若能夠了解這樣的道理。卻是眾生,尤其是我們自己,人人的現在拿來想,既然道理與人性本來本具佛性,道理永恆,為何我怎麼修什麼,什麼都通不過?若要了解,又無法很清楚,是為什麼看到周圍人、事、物的煩惱這麼多呢?我們來想想看,我們也這樣法也聽那麼多了,卻是還是障礙重重。那就是我們的行還未到,這是很正常。

(5)「一實乘法,聞、思、修」:我們一直聽來,就清楚、了解,佛是無始劫以來,發一念心就聞法歡喜,體悟一乘大法,一實乘法,起歡喜心追求,聞、思、修。

(6)「聽法,銘刻心版,再覆講,發弘誓願,廣度眾生」: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他聽法,同時去銘刻心版,同時也是再覆講,將這個道理清楚了解入心了,就即時就能夠為大家講說《法華經》。這就是十六沙彌,他們人人明心見性,一直各人就是發一個弘誓願,一直投入各方有緣地方去廣度眾生。

(7)「釋迦牟尼佛的恆心大願」:願意投入在這種剛強眾生的娑婆世界,來來回回,也是無法計算他到底來人間,乘願力來人間度化眾生,次數如恆河沙一樣,算都算不盡!恆河算不盡了,恆河沙哪得算盡呢?可見,時間是多麼長久以來。

(8)「有沒有精進聞法、力行,自己自問」:而我們凡夫呢?到底我們從什麼時候聽佛說法?哪一生世與釋迦佛結緣呢?而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夠去發現到這樣的道理?到底那個時候我們有聽進去嗎?我們了解多少?今生此世還有緣來人間,能夠與佛法相逢、能夠聽法,這樣的時間到底是有多久啊?而我們聽多少進去?有虔誠嗎?有深信嗎?有認真嗎?有身體力行嗎?這些等等,我們就自己自問。

(9)「行其所知之道」:佛是這樣經過來的,走是那麼遠的路;我們要如何與佛相比較呢?佛的覺悟和我們現在的了解當然差很多,所以我們這時候「行」,現在是知道了;知道了,我們有發心嗎?「有了啦,我開始發心」。發心,「行其所知之道」,你知道多少,你去身體力行多少。

(10)「用心待人接物,從內心修行」:我們走在這條路,這條路我們修多少?我們已經知道佛的方向是這樣,也已經發心;開道,已經在用功了,開始照這個方向,向這條路用功在開。到底我們開有多長?而到底我們待人接物,所修、所做,到底我們有進步多少?內修,從我們的內心。

(11)「無所求付出,聞如是法、行如是法,如是法喜,法喜充滿」:我們了解多少?我們對人在付出,是有掛礙地付出嗎?有掛礙的付出,就是還有少分、還有煩惱;我們若沒有掛礙地付出,付出之後又是很歡喜,這叫做「法喜充滿」,這叫做「聞如是法、行如是法」,在人間回向回來,如是法喜,法喜充滿。

(12)「聞法力行,三皈依,有無做到」:體驗自己,聽法後,是不是有身體力行?身體力行在做,我們是不是充滿了法喜?若有這樣,就知道我們「行其所知之道,行道進德」。既然知道這條道,我們為這條道開,我們到底走多遠呢?我們的心意與這個道,體解大道,發多大的心?我們入經藏之後,深入經藏之後,有入人群嗎?入人群,我們是不是有在統理大眾中,我們與大眾來會合得好嗎?這就是在「三皈依文」,我們有做到嗎?

(13)「行道進德」:這些文不只是讓我們儀式的三皈依,是要警惕我們日日、時時、寸步我們都要有「發無上心,入佛經藏、統理大眾」,這就是我們要身體力行。到底我們「行道進德」有多大?心得有多少?自己能夠思量、思惟,自己測量,可以了解了。

(14)「修習一乘菩提大道直故」:若懂得這樣深深再回顧自己、思量自己,測量自己,到底在大眾中我能夠與大家如何和睦相處、與大家互相勉勵,彼此之間有合和互協、彼此鼓勵在進德嗎?在這個道場我們如何行、我們如何開,這我們也要好好深思量,好好來思量看看。所以要「修習一乘菩提大道直故」,這條路是很直,應該是很好走,只要我們願意發大心、行菩薩道,這條路是很平坦。只要有耐心、有誓願力,我們路是這麼直。

(15)「皆斷根本煩惱、無明、思惑」:根本煩惱是「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」,這是我們心靈的五濁,也是慧命的五毒。就要用心,這五項會使我們的慧命毀滅掉,就是貪、瞋、癡,慢、疑。「疑」是沒有信念,人不能沒有信,若沒有信念,我們的道就無法進行。

(16)「謹慎不染五毒」:我們要走這條路,也都要有智慧;就要去掉「癡、疑」,疑心去除了,才能夠下定決心。慢和疑,我們也要很重視,不要輕輕視;我們普通都是說「貪、瞋、癡」,其實慢、疑是最障礙我們的道法。

(17)「打開心門,虛心接受『法』」:常常都要打開心門,好好接受這個法;我們若是「慢」,貢高驕慢,你哪會願意接受呢?我們這個慧命要成長,一定就是要下定決心。

3. 「非洲一大群的慈濟志工菩薩,精進聞法的身行典範」:
(1)「克服距離,珍惜聞法」:就像非洲一大群的菩薩,有好幾個國家。昨天「人文志業」大愛臺同仁於志策會報告,其中有一影片,就是非洲菩薩精進,聽法很認真;他們要聽法是很困難,大家住的距離都很遠。固定的時間,要來到聯絡處聽法,有的人要坐三班車,他們叫做「野雞車」。一輛車九人座,他們能夠擠二十多人,將近三十人。

(2)「克難精神,堅持道心」:整輛車,擠得那個車的車門被他們擠開了,跌下去,腳斷了,受傷了,他還是沒有休息,抹一抹,處理好了,還是同樣每天還是每次來聽經。很辛苦,不是坐一班次,要換三班車,坐的都是叫做「野雞車」。

(3)「求法若渴,一心相信,堅定不疑」:你們若能夠看看非洲慈濟人,大愛臺的報導,那是很辛苦;看到當地人在求法,問他們:「你就聽不懂啊,你怎麼這麼認真啊?」他說:「我相信,相信師父。」「聽不懂,你要如何相信?」「我就是相信就對了,我就是用心相信。」只是一個相信,所以克服很多很多的困難。來到那個地方就是只聽在電視再轉播上去的,就只是為了來聽,也是在電視上的,這樣聽而已哦。就一直一再問他:「臺語你聽不懂,你為什麼那麼相信?」「我就是相信就對了。」說不出理由,但是一心相信,就是歡喜。

(4)「只有一個相信」:他們覺得,「我來這裡聽,對我有幫助、對我有利益。」。「你就聽不懂?」「我就是相信。」一直反覆就是這樣,只有一個相信。儘管聽不懂,他覺得:我聽就是對我就利益。就是只有這樣。但是有利益嗎?他們法聽入心,他們經過了翻譯再翻譯再翻譯,四次的翻譯,翻譯的過程增增減減,卻是他們增增減減聽進去都是很重要的。

(5)「真心聽法,,聽真法入心」:他們的吸收,真心聽法,聽真法入心,這是他們真誠的心聽法。他們所聽的不論是翻譯過是增加還是減少,所聽進去是真實法。他們身體力行是真精進。

(6)「貧中之富,珍惜付出的機會」:我聽大愛台這樣在說,這是獻給師父的一份的禮物,是那麼的虔誠,連續去五個國家;五個國家都是一樣,你分不出這些人與那些人有同樣嗎?看起來都一樣一樣。他們的付出,物資很欠缺,將他們所有的一點點的東西甘願捨出去。問他們:「你自己就這麼缺了,這麼一點點,你也要再給人。」他說:「我很相信,雖然我很窮,我這樣給人一點點;只有我這些東西,我這樣給人,我就有福,我相信要多造福。」一點點東西,若是我們一般人,「我可以多吃一頓飯啊」。「但是我甘願,我省下這頓飯,我願意給比我還更貧困的人去吃」。這是這樣很感動人的。

(7)「純真道心」:他們採訪,將這麼的虔誠、純真道心帶回來,我們應該要好好將這個節目將它當做「法入心」來比較,我們在這樣的人間,我們在煩惱什麼呢?在他們這樣的生活,一點都不擔心。

(8)「斷根本煩惱的身行典範」:聽到法,將這些煩惱完全都去除了,又是每天都在那裡很法喜,願意付出、願意用體力去幫助人做事、願意一點點的東西與大家分享。他們沒有擔心「我這些東西出去,我這頓我就要餓肚子」,他們不擔心。這真的「斷根本煩惱」,無貪、無瞋、無癡,這種「根本煩惱、無明思惑」全都斷除了。

(9)「少欲知足,心純真,體解大道,入經藏度眾生」:要斷煩惱也不困難!就是這麼容易,少欲知足,心很純真就是相信、無疑,完全沒有懷疑,這樣的接受,這是讓人很感動的。因為這樣,他們「體解大道,入經藏度眾生」。

(10)「克難環境,依舊勇猛精進」:我們在這個地方有這麼好的設備,將「法」一字一句就這樣寫出來,一句一句向大家解釋;從文字解成了我們的觀念、思想,讓大家入心體會,這樣一一在解釋。我們這樣的環境,你們若去與他們比較,看到他們在擠車,看到他們擠得這樣車門裂開了,跌下來、恢復腳傷後,同樣向前走,這種勇猛精進。

(11)「真誠聽,真實法,句句入心」:信心,經過三四次的翻譯,增減翻譯,他們是真誠聽,聽真實法,句句入心,只是憑著「信」,我相信。我聽法,我就是有利,對我有幫助,讓我改變人生。他們隨時編歌來唱,唱「上人,您是怎麼能夠發現到我?」好像類似這樣,就像這樣,覺得他在那麼黑暗的地方,為什麼師父會去發現到他們?反正那些歌詞他們這樣不斷反反覆覆。他們也將法聽進去。吃飯,我吸收八分飽就夠了,二分我能夠再幫助別人,他們也這樣做成歌曲唸出來,真的是很可愛、很純真,他們聽真實法入心。

(12)「聞法,要記在心裡」:希望我們大家很用心,〈壽量品〉到這裡也已經今天要結束。要知道時間在過很快,《法華經》的經文已經講一半以上了,我們到底吸收多少呢?請大家要多用心。

4. 複習經文:【我亦為世父,救諸苦患者,為凡夫顛倒,實在而言滅。以常見我故,而生憍恣心,放逸著五欲,墮於惡道中。】

(1)「我亦為世父,三界導師,四生慈父」:佛陀就是這樣很慨歎,「我也是為世父,把眾生當做自己的孩子。」。因為「三界導師」,「四生慈父」,佛陀的慈悲,將世間人、將眾生當做是自己的孩子,這樣真心付出。

(2)「救諸苦患者,為凡夫顛倒」:但是眾生還是眾生啊,凡夫還是凡夫的顛倒,一直要救拔他們的困難,要解開他們心中的無明煩惱,卻是煩惱無明依然存在的眾生很多。所以這種顛倒煩惱,也都要設法。

(3)「唱言入滅」:就像父親為孩子開好了藥,離開那個家庭,再派人告訴他們:「父親不會再回來了,藥開在這裡,你們若有病痛就要用。」用這樣方便的方法。就像佛知道眾生,佛若常常在人間,所以他們就不懂得要生起了那珍惜的心,所以佛陀只好就是設方便。

(4)「實在而言滅」:法是永遠在這裡,但是他就說:「我將要入滅了。」。設這個方便,這叫做「實在」,實在是法還在,佛的法身、壽命還在。但是,在這個「應化身」就取入滅,所以說入滅了。

(5)「以常見我故,而生憍恣心」:用這樣,因為眾生若沒有讓他知道,「你若沒有好好把握,法,就是法身也會不見」,讓大家起一個稀有之心,懂得保惜,因為「以常見我故,而生憍恣心」,就生出憍姿心。這樣的仗勢,有那種依靠感。就要讓他沒有依靠,告訴他們:「你們不要再靠父親,父親出去,再也不會再回來。」讓他們自己懂得獨立起來。

(6)「放逸著五欲,墮於惡道中」:所以沒有依靠,讓他們獨立,就不會再「放逸著五逸」,就能夠反省起來、醒悟過來。免得再造作這些惡業,再墮落惡道。這就是佛陀要叫醒這些孩子,要好好要清醒起來、要振作、要好好向前精進。

5. 經文簡釋:【我常知眾生,行道不行道】:佛常知了眾生之心,或復行道及不行道。

(1)「是精進或懈怠停滯,佛陀都很了解」:佛陀對這些眾生已經很了解,眾生的心意佛陀都了解;有的人很精進在行道,有的人就是懈怠停滯,這佛陀很了解。

6. 【隨所應可度,為說種種法】:觀機逗教如醫用藥,隨以何法而得度者,即為說之,令得歡喜。

(1)「隨所應可度,為說種種法」:到底是有在精進,沒有在精進,佛很清楚。他對這些眾生,就是要隨機逗教。「觀機逗教如醫用藥」。看他的性質,有什麼毛病就用什麼藥給他。

(2)「隨以何法而得度者,即為說之,令得歡喜」:什麼樣的根機,佛陀就用什麼法,適應他的根機,能夠接受、能夠度化。佛陀就應根機,讓他歡喜接受,他自然就能夠就好好受用。

7. 【每自作是意,以何令眾生】:每自心中作如是念,以何方便令彼眾生得解受益,每自作如是意念,深心思惟,知諸眾生性欲不同,故隨種種機,設種種教而說法,令諸眾生,得無上慧,速成佛身。

(1)「每自作是意,以何令眾生」:常常就這樣想,如何才能夠讓眾生時時起歡喜心接受法,沒有離開法,這就是佛陀為眾生在設想。

(2)「每自心中作如是念,以何方便令彼眾生得解受益」:佛的心,念念無不都是在眾生,這是念念不忘要用什麼方法,眾生才能夠得到這個法入心,用心在法中,能夠體解大道,要如何才能夠使令眾生,法受用利益。

(3)「每自作如是意念,深心思惟」:常常就是這樣想,用這樣的意念,沒有離開眾生。深心,是這樣很用心,沒有離開,如何設教度眾生的心念。

(4)「知諸眾生性欲不同」:這樣慢慢地來分析,了解眾生那個性,眾生的興趣,到底他愛的是什麼?我要給他什麼東西,他才歡喜珍惜、接受,這是佛陀用心良苦。

(5)「故隨種種機,設種種教而說法」:佛陀無時不在為眾生操心,看什麼樣的根機,就要用什麼樣的教法讓他接受,重重覆覆就是這樣的心念。

(6)「令諸眾生,得無上慧,速成佛身」:這是佛的心念,一直期待這些眾生能夠這樣接受到教法,能夠從法中成長他們的慧命;慧命成就,佛身完具,這是很不簡單。佛陀這念心,到底我們眾生能夠體會到嗎?

8. 【得入無上慧,速成就佛身】:得入如來無上智慧,諸菩薩從初發心,乃至究竟,無明淨盡,佛性現前,六度萬行圓滿之智慧。能顯法身,是名智慧莊嚴。悟佛知見已,速得成就,圓滿報身。

(1)「得入無上慧,速成就佛身」:無上慧,入如來無上的智慧,就是「開示悟入」。開示眾生,能夠悟、能夠入佛知見;就是入「如來無上的智慧」,這就是佛陀為一大事因緣來人間。

(2)「得入如來無上智慧」:為了要「開示眾生」,希望眾生能夠「悟入佛的知見」,到底我們有悟入沒有呢?佛陀用這麼多的心思,念念不忘就是為眾生;要如何說,講到讓大家能夠珍惜法、能夠接受法、能夠利用法、能夠體解法?這是佛的用心,希望人人用入心,能夠體悟到佛無上的智慧。

(3)「人人本具佛性,覺性的慧海」:唯一的期待,就是要讓人人明瞭本具佛性、佛覺,我們的這個性海人人都本具,覺性慧海,我們全都有,但是就不去體會這佛陀的期待。

(4)「諸菩薩從初發心,乃至究竟」:佛陀說法,能夠讓人體會、發心,「乃至究竟」。希望這條路,從初發心開始,這條路就步步向前;中途不要停滯,也不要毫釐偏差,方向就是要很準,「大菩提直」,也得要步步向前精進。

(5)「六度萬行圓滿之智慧」:佛陀期待眾生得入如來無上慧,從諸菩薩那個初發心開始,能夠體會到如來的智慧,開啟這念菩薩心,就要發大心;發大心,入人群。一路一直走,要精進、沒有停滯,乃至到究竟,是六度萬行全都要圓滿,這個過程全都要去除煩惱。

(6)「入人群,煩惱即菩提」:一邊在付出,一邊就要將煩惱去除;入人群,煩惱即菩提。人群中充滿了煩惱,我們就是在入人群、充滿煩惱的境界,去體悟、完成我們的慧命。這「煩惱即菩提」,就是菩提大直道,無不都是要在人群中修。從發心到究竟這個過程中,無明、煩惱都要去盡。

(7)「兼行福慧」:福慧兩足這樣兼行過來,佛性現前去造福人群、去修慧,這樣福慧兩足寸步都沒有斷,步步踏實,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。

(8)「大愛共伴有情天,寸步鋪路護大地」:最近一直在提倡「大愛共伴有情天,寸步鋪路護大地」。不論是天、地,我們是在天地之間,叫做「人間」;就是要這樣發大心、發菩薩心;要一路,寸寸的步寸寸走,沒有偏差。路,要鋪得平、道要開得直,直道、平路,我們這樣走過來。

(9)「無明淨盡,佛性現前,六度萬行,圓滿之智慧」:過程中就是要無明盡除,要淨盡無明,佛性就現前,六度萬行,就圓滿智慧,這就是佛陀最期待我們做得到、走得到。

(10)「能顯法身,是名智慧莊嚴,悟佛知見已」:能夠顯出我們的法身,人人本具。人人真如本性,若好好初發心開始,向直前、究竟的道路,寸寸步、寸寸走,走上了這條大直道,方向沒有偏差,這樣我們也能走得到。能夠「顯法身,是名智慧莊嚴」,我們到那個時就是智慧莊嚴,這樣叫做「悟佛知見」了。

(11)「速得成就,圓滿報身」:就能夠很快成就,就是我們圓滿報身。報身在六度萬行中走過來了,接受到這個法,入人群中,全都是應因緣來人間報身、應化報身來人間,來圓滿我們這樣累生累世所修的教法,都常常把它刻入心中。

9. (1)「聽經要連貫」:我們再去回顧〈從地涌出品〉,看看菩薩從各方來,從地湧出,很多很多的菩薩這樣過來了。然後,壽量無量,〈壽量品〉讓我們了解,這能夠度那麼多眾生,來自四方八達。從上,天空來;從地面,湧出這麼多、這麼多菩薩,來到靈山法會這個道場。

(2)「佛陀不斷讚歎」:這個中間,佛陀不斷讚歎,這麼多的菩薩大家都已經到等覺菩薩了。那段經文一直在讚歎,大家應該還要記得。彌勒菩薩問,問:「到底這麼成就這麼好的菩薩,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修行?是什麼人成就他這些的弟子?而他的師父是什麼人?」他們就要再回憶。

(3)「父少而子老」:釋迦佛就說:「這些全都是我的弟子,而我是他們的師父。」大家怎麼會相信?佛,釋迦佛,成佛了,說法才四十多年而已,怎麼能夠成就這麼多的菩薩呢?而且都很有成就的大菩薩。佛陀就再講起了過去,很長久以前所累積、結緣過來這些菩薩。那彌勒菩薩及大家還不肯相信,所以提出了「父少而子老」。

(4)「眾生剛強,不肯服藥」:在這個中間又是再說:「孩子難教、眾生剛強,要怎麼辦?」就是就像醫生父親,父親是醫生,孩子已經中毒了。父親開藥給孩子吃,孩子卻是有的人較輕的,藥拿來就吃,恢復了;有的人,失心疑的人,有懷疑,不願意吃。

(5)「唱言入滅,喚起服良藥」:這父親醫生不願意放棄,還是又想辦法,應這些孩子的病,好好、一一將藥開好,就說:「我遠方有事情,我要出去了,藥要好好吃」。就像這樣,出去了再設方便,叫人回來說:「父親他過世了」。這其實父親是還在,但是用方便叫人回來說:「父親已經過世了,再也不會回來」。這樣孩子才能夠驚覺,才懂得徹底珍惜父親在的時候。

(6)「譬喻佛陀在人間,卻不懂得珍惜佛在世」:用這樣的道理來譬喻,譬喻佛陀在人間,當佛陀在,成佛、說法四十多年間,還有那個社會排斥佛法,也還有在僧團中不懂得珍惜佛在世,在身邊的教育;不懂得要珍惜法的受用。

(7)「現說涅槃,人生無常,把握珍惜」:在僧團之中。又在那個時代,那時候的眾生,佛陀用方法,現說涅槃,希望大家能夠很清楚、了解。人生是無常,要珍惜、要把握呼吸間,生命還在的呼吸的這個時間,我們要時時珍惜,趕快接受。

(8)「佛壽常住,凡夫雖知道道理,若不去力行,還是凡夫,充滿五毒」:大家也已經知道道理是真實,只是不懂得要趕快及時利用。佛陀開始之時,就已經長久無量劫,一直要對大家反覆說這個話,表示佛壽常住;要告訴大家道理永恆,你若不去身體力行,道理還是與我們是兩回事,我還是凡夫。道理真理永在,而我凡夫,我還是同樣顛倒、剛強的凡夫,充滿了貪瞋癡慢疑;我還是一個無明、意識不知將來、不知去向的未來的道地的凡夫。

(9)「身體力行,無比重要」:不是無法體會了解,是我們沒有去用功。「行」字,沒有真的去身體力行;既知,但是不肯行。佛陀就以身作則,說讓我們知道。已經從塵點劫以前,就體會,體解大道,開始發無上心。這念心一發,用心接受法、深入經藏、智慧如海;他的智慧很清楚明朗,所以生生世世、來來回回投入為眾生,去統理大眾,用法來教化眾生。

(10)「現相成佛」:這種精神理念,這分的緣一分一分地深入,到了因緣成熟,現相成佛,講這個世間佛法具足,佛法僧具足,就是在這樣的時代,具足了。兩千多年前,佛、法、團體具足,一直延伸到現在,我們也很期待佛、法、僧,從佛陀的時代延續到這時候,而這個時代我們要又讓他又再鞏固,還要再延續下去,這就是壽命延續,佛陀的壽命,大覺的道理,要讓他延續下去。我們要很用心!

(11)「真實性」:〈壽量品〉,要很用心體會,完全是在講我們的性,真實性,要好好體悟。〈壽量品〉是很重要,要回憶、再重複。就像十六沙彌,經聽完了,還是要再回憶,復思惟、再復講、要再復聽,同樣道理。要多用心!

**********
10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『佛常知了眾生之心,或復行道及不行道。」,我們到底「是精進或懈怠停滯,佛陀都很了解」,自己內心也最了解。佛法,都能「觀機逗教如醫用藥」。每日早課讀頌「三皈依」,再再強調「身體力行」最重要。知而行,努力「皆斷根本煩惱無明思惑」,注意日常生活自己的種種習氣無明煩惱,設法去除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,就是「行道」。感恩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7/11/10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如來壽量品第十六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