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04/0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4/0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04/0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4/0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四 4月 05, 2018 8:27 pm

20180405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求法心入道,契悟真諦理,
志求佛知見,至真等正覺。
深信佛心本懷,持弘願恆不退。

  大家要用心。「求法心入道,契悟真諦理」,我們要知道,求法必定要用心,誠心求法、用心入道,這是我們人人必備的心。這念心,有心者就是體解大道;要體解大道,還是要發無上心,這全都是一念心,不能絲毫放棄。有心,我們才有辦法「契悟真諦理」。凡夫與佛,常常說過,離很遠啊!凡夫污染心,佛是清淨透徹如琉璃,就像摩尼珠,污染是染不到佛大覺徹悟的心。凡夫煩惱無明多,所以要體悟真理、了解佛意實在是離很遠。但是我們要有心,有心就沒有困難,所以這念心是這麼重要。我們心心念念要入道,向著這條正確道路向前精、實不退,這念心凝精會神,念念契佛心懷。

  所以,「契悟真諦理」,我們要先了解佛的心,凡夫心、眾生心如何來接合佛心?這很重要。你能夠接合佛心,自然佛的本懷、知見、真諦,那就已經相契合了。我們要與佛心契合,難也不難,容易也不簡單,只是要看我們這念心是不是有信解,深心信解,誠意契佛心嗎?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這個道理,凡夫與佛心如何來契合,我們要求的就是在這裡。我們因為要契合佛心,必定要立志,「志求佛知見,至真等正覺」。佛的知見,佛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很坦然,他的心很坦然,無非就是要大家體會佛陀心意的那個境界,佛已經與天體萬物合而會一。天體境界是什麼樣呢?你看佛心,體會佛心了,就能夠體會到天體萬物的境界,這就是真理。佛陀要牽引我們入這個真理,就是與佛同樣,契悟天地宇宙萬物這個境界,那就是全盤已經入佛的心了。

  所以,我們要契悟真諦,唯有我們要「志求佛知見」。因為佛陀一大事,也是很坦然,要將他的心這樣完全讓眾生能夠體會,能夠了解佛的知與見,這我們要去用心。所以我們就要立志,立志、誓願,誓願很重要。大家要知道,這麼長久來與大家所說的法沒有離開了誓願,每天每天都與大家談誓願,我們要立弘誓願。這一路上,所說的一路上,就是從入經文來已經多久了,就是這一條道。我們入經文,就是入這條道來,一路上的風光無不都是與大家談心、說理,就是要讓大家的心好好的不要離開,不要離開這個風光境界,這條道路的風光境界。

  《法華經》,法華這條道的沿途的境界是這麼的美、這麼的豐富,你若能夠時時入這個境界來,你的心一定就沒有脫離這個方向,希望大家我們應該很用心。〈化城喻品〉一段一段導師引進要走入了,去到那個真實的境界,經過了化城,他一直勉勵,再次勉勵,不論這個途徑,這過路的風景是美、平坦呢?或者是險要的地帶;或者是乾旱,沒有水的高山;或者是大樹、小草,那個過程都很多。我們一段一段走過來,導師殷殷善誘,勉勵我們不要停下來,向前再走,「來,不多遠了,那個地方,讓我們休息的地方。在這個地方稍微暫歇一下,不能停!這個境界雖然很好,還是要再向前前進,這個地方只是暫時停歇的化城而已。看,寶處在近了,大家提起精神再向前走」。沿地風景之美、之妙,這就是從入這條道路以來沿地風景,我們要好好再回憶。

  從記憶心地風光,風景我們是走過了,心地風光有留著嗎?我們有留著記憶在嗎?我們要時時有求道的心,這種要用心,所以「求法心入道」。我們已經入這條道來了,我們要求法,要用心入道,入道的方向在哪裡,這念心也不能偏差掉。儘管你入在這個道上,往前前進的心也沒有懈退,還是要向前,那個目標就是非到契真理不可,這就是我們的目的。所以契悟真理很重要,一心一志,我們必定就是要求得佛知見。

  佛陀就是為開示眾生佛知佛見,我們現在經文已經進來在要「開示」,而「悟入」就在眾生;開示悟入眾生佛的知見,這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這個時段不能放鬆,還是要加緊心志,「志求佛知見」,不能放鬆,這是緊要關頭。所以我們要「至真等正覺」,所要求的佛的知見,而佛的知見,到什麼地方才見得到佛的知見呢?我們就是到那個「至真等正覺」。「至真等正覺」是在哪裡,知道嗎?無上正等正覺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就是至真等正覺,我們要到達的地方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是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,這是我們的方向。

  所以我們要深信,「深信佛心本懷」。我們要真誠去體會佛的心、佛的本懷,佛陀心地風光是他覺悟之後與天體合一的境界,所以我們要體佛心意,因為佛有這樣的心意才有辦法體悟。佛的心意,天下眾生無不都是佛最關懷的孩子;「三界導師、四生慈父」,用這念心來關懷天下眾生,抱這念心無量數劫來回,入五道去關懷一切眾生,救拔諸苦難,一念無二志,一路走過來才有辦法天長地久,徹底覺悟天地宇宙的真理,與天體合一。這已經用很長的時間投入人群,在眾生界,天長地久。所以我們常常在說「無量劫」,來來回回,壽命算數到底多少呢?就是這樣天長地久,就是這樣體會天體。這種宇宙天體合而為一,就是佛心。我們更需要深心信佛他的心、他的本懷,所以我們這麼長的時間一直在說,你若理解、信解佛的壽命。所以這段,現在告訴大家這段要很用心去體會。

  為什麼我們要「深信佛心本懷」?為什麼要「求法心入道」?還要「契悟真諦理」,還要「志求佛知見」?為什麼要這樣?我們若能夠了解,無量壽,佛壽無量,就是智慧。那就是用出無量的時間,配天地長久的時間,來含融、含攝一切眾生,為眾生追求真理,要入眾生群中如何來度化,這就是因為佛心本懷。所以我們要學佛的心豈有困難呢?關懷天下事、愛護天下眾生,豈有什麼困難呢?說起來沒有困難,但我們是不是有恆持這念心呢?我們一定要發心,「持弘誓願不退」,我們一定要持弘誓願。文殊菩薩請佛為大家詳細解釋,眾生要學佛的困難在哪裡?如何讓他們保護這念道心、克服層層困難?請佛陀用淺顯的道理來為大家開示,佛陀也說出了「四安樂行」的方法了,也要讓我們知道,你口要如何說法、如何說話,口;身,身行,如何去身體力行;心要如何去發心。足夠了嗎?還不夠,還要發弘誓願。

  方法也已經教我們了,我們有體悟到了嗎?我們有身體力行了嗎?我們有開始發心立願,持弘誓,「持弘願恆不退」,我們這念心有起伏嗎?我們有開始發心嗎?在發心的當中有浮沉嗎?開始很踴躍,聽經很歡喜,久來我們有沒有疲倦?有沒有起伏?回顧、檢視,檢驗自己,看看我們的心是不是一樣持弘誓願呢?有沒有?而我們的心到底有沒有懈怠掉?有退轉嗎?所以,心是「持弘願恆不退」,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常常自我警惕。

  所以幾句的話,內涵,告訴大家要再回憶。已經入道來了,在這條道路的上面,經過的風光,我們已經走過,境界這樣一步一步向前走,經歷過了高山險嶺,經歷過了乾旱高原,也經歷了高山、幽翠、大樹、平地小草等等,什麼風光我們都看過了。經過了聽佛說法,勉勵我們,讓我們知道方法入人群,也告訴我們人間疾苦,也告訴過我們忍辱仙人是如何修行,這等等,該說的佛都說了。來到這個地方,就是要引導人人入佛知見;「跡門」過,開「本門」,佛陀的心靈本懷。這道門開了,要讓大家見佛的心,這我們要好好把握。佛心知見,就是我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意。經文有時候好像看起來這沒有什麼,就像前面這段文,

複習經文:「若以華、香、瓔珞、幢旛、繒蓋、香油、酥燈,供養經卷,是人功德無量無邊,能生一切種智」。

  「若以華、香、瓔珞、幢旛、繒蓋、香油、酥燈,供養經卷」。這若在文字讀起來,這哪有什麼呢?雖然是沒有什麼,請問大家,我們有這樣做過嗎?人人很簡單捧個花,以很恭敬的心供佛,曾經有過嗎?是不是大家都捧花敬供了呢?這麼簡單的舉動,不曾有捧過花、供過佛的,也是有啊!以現在,供佛前,這麼的容易,不是人人有過。香,這個香的東西供在佛前,或者是送瓔珞獻在佛前,有沒有過?或者是幢旛。相信我們大家,你們與我都不曾用過幢旛、繒蓋,用這來供佛。這這麼簡單的東西,不是做不到,但是時代已過了,文化不同啊!

  佛陀的時代,那個文化,要表達道場熱鬧,人很多,這個事相鋪張,這應該是佛過後那裡的文化是這樣。其實這其中我們若是去用心,每一項東西都是表達含義存在。如何來莊嚴這個道場?要如何莊嚴?莊嚴是從人,人的行儀、人的修行,這種德香,德的香,大家修行那個德的香味。看起來人人都有修行,人人的威儀很莊嚴,這都是受過佛教過,這內修、外行的功德莊嚴無邊啊!這當中它就涵蓋著很長的時間;要能夠將人教到這樣真真正正威儀具足,道德德香四溢,這要用多久的時間?這樣的時間很長。

  所以光是這段文當中就有很深的意義,要說的話就很長。經文這樣的字,我們能夠看出什麼呢?其實含義是這樣,「是人功德無量無邊,能生一切種智」。能生一切種智,要經歷多久的時間,從佛的三智合一,這要用心去體會,道理是一理涵蓋一切法,是這麼的深奧啊!我們真的要去體會佛的心境,僅僅一句話的心態,就能夠涵蓋天下萬事物,所以我們要知佛心,佛的見解,真的是要用心體會。接下來這段文就開始說了,

經文:「阿逸多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我說壽命長遠,深心信解,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」。

  這段文大家也要用心!這段雖然前面說過,〈壽量品〉在文字面其實看起來沒有什麼,怎麼這品過去了,反反覆覆還是再提起,解壽量,這麼大的道理、這麼簡單的文,怎麼會有這麼大的道理呢?要經過了深心信解,體會佛壽命長遠,涵蓋這麼大,這個當中我們就能夠體會佛知見是無量邊際。

〈壽量品〉:「我智力如是,慧光照無量。壽命無數劫,久修業所得。」

  所以,「我智力如是」。在這〈壽量品〉佛陀說「我的智力」,佛陀自己自稱。因為講這個壽量,佛壽,不是用人間凡夫相的壽相、壽命,是佛陀歷久遠劫來所成就的慧命,所以佛就這麼說:「我智力如是,慧光照無量。」已經所有的道理精而純,那個精魄凝聚起來,會發光。智慧,用這個智慧能夠照護大家,這個智慧與大家分享。人人若能夠感受到佛所說的道理,那就分得到佛的智慧。這個智慧之光也入我們的心,我們的心來,增長我們的慧命,同樣有這個慧光也可以分給別人。

 就像過去所說的那分燭燈的光明那個故事一樣,一支燭光點起來了,每一個人都拿一支燭來,大家都將這支燭光,燈火引出去,人人增加一盞的燭光。原來這支燭的光亮沒有減失,而人人的燭光被點亮起來,周圍的環境都照亮起來了。同樣的道理,佛陀的智慧力如是,那就是光明可以普照,燈已經亮了,人人都可以來接這個燈的光出去,照無量。人人都可以自照照他,照自己的心境、可以照外面的外境,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體會。所以,佛「壽命無數劫」,慧命延續是無數劫。「久修業所得」,這是用很長久的時間修來的行。

*謂菩薩修行,於諸眾生起大慈憫,無殺害心,以此為因,異生感果,即得壽命長遠,無諸損減,修習善法,利己利人,是名壽量圓滿。

  「謂菩薩修行,於諸眾生起大慈憫,無殺害心」。這長久,長遠劫以來就是要起慈憫的心,有這分慈悲憫念眾生。當然要保護眾生,眾生是遍布在五道中,不只是人類,所有一切的生命佛陀都是愛,要護生。所以人人要護生,保護自己,那就是要素食,健康;保護其他的生命也是要素食,不要殺生,這也是護生之一,這就是慈憫心。現在大家在推廣,也就要鼓勵人人推廣素食。只是一個素食能夠幫助很大的環保,能夠消除了空氣污染,能夠消除大地不調,保養大地,不受破壞。這只是一個舉動,人人共做同行就可以幫助多少了,何況智慧之光點起來,人人就是往著那分祥和光明的路走。

  所以,「以此為因,異生感果」。「異生」就是不同種類的生命,都可以有得到,得到這麼多人向善,所以他們也得到安全平安。所以生命各有自然生命的環境,能夠知道眾生這個結怨連仇,人殺動物,動物再來,人殺人等等,因果循環,這互為因、互為果。不論在任何一個道,異生,不是同樣在人間道,不同,有的在畜生道,畜生有很多類的畜生;餓鬼道,或者是地獄道。這各有因、各有緣、各有果,所以「以因感果」。只要人人心善良,一切就能夠改除那分心靈彼此結怨連仇,所以叫做「解冤釋結」。每一道都能夠全釋放解脫,隨著自己的業果自然生、自然死,沒有冤冤相殺相報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佛的心意,教育我們。

  所以「即得壽命長遠」。人人培養好心、培養愛心,自然壽命長遠,生活在悠遊、輕安自在的世界,沒有相殺、相生這種的事情出來,這樣就能夠很和平了。「無諸損減」,各道的生命就是這樣,這麼輕安自在。所以我們要好好「修習善法」,大家好好來修習善法,就「利己利人,是名壽量圓滿」。這就是要培養大家生活方式,能夠利益自己、能夠利益別人,所有的生命體都能夠安然自在,這是多麼輕安的世界啊!所以我們要用心。

*法身慧命,了無生死,延萬劫不為長,促一念不為短。隨機應緣。

  這叫做「法身慧命」,這就是道理,我們要追求的道理就是在我們的心中,身心中。佛的法身慧命就是這樣,生生世世無非就是為了救拔眾生,這念心。所以,「了無生死」。這個法身慧命就是解脫了、輕安了,沒有什麼生死的掛累,來就來、去就去,自然來、自然去,輕安自在。不是只有佛做得到,我們也是同樣做得到,輕安自在。所以,「延萬劫不為長」。生命就是這樣一直延下去,萬劫不算長,或者是將這個萬劫這樣將它抓過來,剩一念間,「促一念不為短」。

  其實這個一念,要知道,「隨機應緣」。我們若是一念偏差,可能那個惡心一起,僅僅一念,就讓我們隨著機緣輪轉六道了,五道、六道裡,只要一念偏差。若是一念發心了,把握當下、恆持剎那,這念心,我們千生萬劫發心成菩薩,這都是在一念間。所以一念間能夠延得很長,一念間能夠促為很短,在一念間。所以這個壽命就是,長短其實就是在那念間而已。佛能夠這樣無量數劫,也是來自那念間,很短促的那念間。初發心方向對了,就是那念心,這樣無量數劫不斷累積來的慧命長遠。而我們凡夫也是那念間的偏差錯,所以我們輪迴六道,讓我們煩惱無明難斷,也是在那念間,長時間讓我們這樣要回歸回去實在是很困難,這都是在一念間。說長很久,說短就是一念間,凡事都是在這念間,我們要好好時時顧好這念心。

*此明行者為入佛知見,報身淨土。惟深心信解故,能見如來常在靈鷲山報身淨土。

  所以說起來,入佛知見,「此明行者為入佛知見,報身淨土」。我們若能夠入佛知見,這就是報身,修行來的結果就是報身,「報身淨土」。我們已經修行歷久了,修行之後我們真正到達佛知佛見,我們的心境是清淨無染著。所以,可以到嗎?會,只要你深心信解,「惟深心信解故」。我們要時時善思惟、靜思惟,在我們的心要深心信解,有辦法這樣,就「能見如來常在靈鷲山報身淨土」。靈鷲山就是佛說《法華經》的道場,《法華經》的道場是佛的慧命,就是佛的「報身淨土」。他修行成功了、成佛了,所以成佛的目的,心懷就是《法華經》,要告訴大家所有的道理涵蓋就是在這裡,與天地萬物為一體,在靈鷲山向大家說,開示演說。所以我們大家也能夠這樣,就是常常見到佛在靈鷲山說法,這個道場還未退,所以叫做「報身淨土」,就是說《法華經》的地方,佛還是在那個地方說法。

*報土亦不離於化土,佛入娑婆人間穢土,為一大事──佛為開示眾生佛之知見,而眾生悟入佛之知見,轉穢為淨,思惟佛心清淨,化穢土成淨報土。

  「報土亦不離於化土」。「化土」就是化身住處,順這個機緣來人間,降兜率,入皇宮來,出生了,從這樣開始修行,這叫做「化土」。迦毗羅衛國就是佛的化土,在那個地方出生、在那個地方修行、在那個地方成佛、在那個地方說法,靈鷲山,這就是佛的化土。成佛叫做「報土」,佛的心地內心已經清淨了,結果回報給佛這念心,那就是結果,成佛了。所以,「佛入娑婆人間穢土」,這是應機緣來,是「為一大事」,那就是「佛為開示眾生佛之知見」。佛陀在靈鷲山,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了解佛的知見,就是「佛為開示」。「而眾生悟入佛之知見」,眾生是要「悟入」佛之知見。所以,佛是能開示者,眾生求法就是為了悟入佛的知見,我們應該要清楚,「眾生悟入佛之知見」。「轉穢為淨」,我們要轉穢土、無明為清淨的心,所以我們要「思惟佛心清淨,化穢土成淨報土」,化土清淨,那就成為報土了。這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。

*若眾生得能深心信解壽量,佛法身常住,悟入佛知見,則其心清淨,亦能化穢土為淨報土。

  「若眾生得能深心信解壽量,佛法身常住」。我們若能夠很深心,「深心信解壽量」,佛的法身就能夠常住。我們若能夠很信解、深入,自然佛的法身常住。其實佛並沒有離開人間,我們現在在說《法華經》,佛他就是在靈鷲山說《法華經》。《法華經》,有形的人間有隔離,無形的心土沒有隔離。所以,「佛法身常住,悟入佛知見」。我們在這個地方,若能夠悟入佛的知見,自然現在佛就是在說法的時候。因為佛所講的法我們已經入心了,那就是心清淨,這念清淨心就是悟解佛的知見。佛陀這樣教育我們,我們應該要得悟、得解,無非要叫我們去除煩惱無明,去除很多的人與人之間彼此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。若能夠這樣,「亦能化穢土為淨報土」。所以這段文就這樣說,

經文簡釋:
「阿逸多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我說壽命長遠,深心信解」;聞世尊說佛壽長遠,以清淨心深生信解。
深心:持當下一念深心信解。

  「聞世尊說佛壽長遠」。彌勒菩薩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這樣聽我說這個壽命長遠,大家能信解了,這樣就是「以清淨心深生信解」,這就是已經心清淨了。「深心:持當下一念深心信解」。我們就是要好好將這念心保持下來,趕緊相信,若能夠這樣,「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堀山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」;經者即是如來法身,信解是經,則是見佛常在耆闍崛山,不曾隱沒。
見佛常住此有餘土方便化度眾生。

  「經者即是如來法身」。這本經就是如來的法身,說法,法就是如來的法身。「信解是經」。所以我們要信解這部經,《法華經》內涵的道理。「則是見佛常在耆闍崛山」,即是見佛常在靈鷲山,就是耆闍堀山。「不曾隱沒」,全都永遠都在,沒有隱沒過,還是都在,明明歷歷,經在、法在,佛就在。所以,「見佛常住此有餘土方便化度眾生」,那就是方便,佛陀只是用方便化身來人間而已,其實佛永恆住世在人間。因為佛法在佛就在,佛法若滅,佛的法身就是這樣方便入滅了。其實道理是經千古萬劫不變,佛就永恆在人間。

  各位,用心啊!法就是在我們的周圍,我們不要將法這樣輕易放棄。菩薩道難行能行,我們菩薩道要不斷向前接,接著菩薩道路,向前步步前進。求法的心要入道、要契佛的真諦,契佛心我們才有辦法入真諦理。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求得佛的知見。大家,「佛知佛見」是不是我們有入心了呢?心地風光,我們還有記憶嗎?入這個道,這條道走過來一站一站經歷,是不是還記憶在我們內心呢?這心地風光是不是還在我們內心?心地風光若還在,法就存在;法存在心,壽就是長遠。所以要請大家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4/0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4/0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4/0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四 4月 05, 2018 11:25 pm

[2018年4月5日上午5:20] 農曆二月二十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一五九一)

1. 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經文:【阿逸多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我說壽命長遠,深心信解,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求法心入道,契悟真諦理,志求佛知見,至真等正覺;深信佛心本懷,持弘願恆不退。」

(1)「求法心入道,契悟真諦理」:大家要用心,要知道,求法必定要用心,誠心求法、用心入道,這事人人必備的心,有心者,就是體解大道,還要發無上心,這全都是一念心,不能絲毫放棄,有心,才有辦法「契悟真諦理」。

(2)「凡夫汙染心,佛是清淨透徹如琉璃」:常說過,凡夫與佛,離很遠,凡夫汙染心,佛是清淨透徹如琉璃,就像摩尼珠,汙染不到佛大覺徹悟的心。凡夫煩惱無明多,所以要體悟真理、了解佛意,實在是梨很遠,但我們要有心,有心就沒有困難,這念心是這麼重要。我們心心念念要入道,像著這條正確道路,向前精、實、不退,這念心凝精會神,念念契佛心懷。

(3)「契悟真諦理」:我們要先了解佛的心,凡夫心、眾生心如何來接合佛心,這是很重要。你能夠接合佛心了,自然佛的本懷、知見、真諦,就已經相契合,我們要與佛心契合,難還不難?容易也不簡單!只是要看我們這念心是不是有深心信解,誠意契佛心?大家要很用心體會這道理,凡夫與佛的心要如何契合?我們要求的就是在這。

(4)「志求佛知見,至真等正覺」:佛的知見,佛一大事因緣來人間,將他的心很坦然,無非就是要大家體會佛陀的心境,佛已經與天地萬物合而會一,天體境界是什麼樣呢?你能體會佛心,就能體會到天地萬物的境界,這就是真理。佛陀要牽引我們入這真理,就是與佛同樣,契悟天地宇宙萬物這個境界,那就是全盤已經入佛的心。

(5)「立弘誓願」:我們要契悟真諦,唯有「志求佛知見」,因為佛陀一大事,也是很坦然要將他的心,讓眾生能夠體會,能夠來了解佛的知與見。我們要用心,就要立志、誓願,誓願很重要,大家要知道,這麼長久來與大家說的法,沒有離開誓願,每天都與大家談誓願,我們要立弘誓願。

(6)「入經藏,談心、說理」:這所說的一路上,從入經文來已經多久了,這就是一條道;我們入經文,就是入這條道來了,一路上的風光無不都是與大家談心、說理,就是希望大家的心要好好的、不要離開這條道路的風光境界。《法華經》這條道的沿途境界是這麼的美、這麼的豐富,你若能時時入這境界來,你的心一定就沒有脫離這個方向,希望大家應該很用心。

(7)「〈化城喻品〉」:〈化城喻品〉中,導師引進要走入那真實的境界,經過了化城,他再次勉勵,不斷這這途中過路的風景是美、是平坦、是險要的地帶、乾旱、或是沒有水的高山,一段段走過來,導師循循善誘,勉勵我們不要停下來,向前再走,「來,不多遠了,那個地方是讓我們休息的地方」,在這個地方稍微暫歇一下,但不能停,這個境界雖然很好,還是要再向前精進,這地方只是暫時停歇的化城而已,寶處在近了,大家提起精神再向前走。這就是從入這條道路以來,沿地風景,我們要好好再回憶。

(8)「契悟真理很重要,一心一志」:從記憶心地風光,風景我們到底走過了,心地風光有留著嗎?我們有留著記憶在嗎?我們要時時心,求道的心,這種要用心,「求法心入道」。我們已經入這條道來了,我們要求法,要用心入道;入道的方向在哪裡,這念心也不能偏差掉。儘管你入在這個道上,往前精進的心也沒有懈退,還是要向前,那個目標就是非到契真理不可,這就是我們的目的。所以「契悟真理」很重要,一心一志,我們必定就是要求得佛知見。

(9)「開示悟入眾生佛之知見」:佛陀就是為開示眾生佛知佛見,我們現在經文已經進來在要「開示」,而「悟入」就在眾生。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這個時段不能放鬆,還是要加緊心志,我們「志求佛知見」,不能放鬆,這是緊要關頭。

(10)「至真等正覺」:所要求的佛的知見,是到什麼地方才見得到佛的知見呢?「至真等正覺」是在哪裡,知道嗎?正等正覺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就是至真等正覺,我們要到達的地方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是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「阿耨多羅」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境界,這是我們的方向。

(11)「深信佛心本懷」:我們要深信。要真誠去體會佛的心、佛的本懷,佛陀心地風光是他覺悟之後與天體合一的境界,所以要體佛心意,因為佛有這樣的心意,才有辦法體悟。佛的心意,天下眾生無不都是佛最關懷的孩子;「三界導師」、「四生慈父」,用這念心來關懷天下眾生,抱這念心,無量數劫來回,入五道去關懷一切眾生、救拔諸苦難,一念無二志。

(12)「宇宙天體合而為一,這就是佛心」:一路走過來,才有辦法天長地久,徹底覺悟天地宇宙的真理,與天體合一。這是已經用很長的時間投入人群,在眾生界,天長地久。我們常常在說「無量劫」,來來回回,壽命算數到底多少呢?就是這樣天長地久,就是這樣體會天體,這種宇宙天體合而為一,這就是佛心。

(13)「深心信佛本懷」:我們更需要深心信佛,他的心、他的本懷。我們這麼長的時間一直在說,你若理解、信解佛的壽命。所以這段,現在告訴大家這段要很用心去體會,是為什麼我們就要「深信佛心本懷」?是為什麼「求法心入道」?也還要再契悟真理,還要志求佛知見,這個為什麼是要這樣?我們若能夠了解,無量壽,佛壽無量就是智慧。

(14)「佛心本懷,關懷天下事、愛護天下眾生」:就是用出無量的時間,配天地長久的時間來含容、含攝一切眾生,為眾生追求真理,要入眾生群中如何來度化?就是因為佛心本懷。所以我們要學佛的心,豈有困難呢?關懷天下事、愛護天下眾生,豈有什麼困難呢?

(15)「持弘願恆不退,四安樂行」:說起來是沒有困難,是不是我們有恆持這念心嗎?我們一定要發心持弘誓願。文殊菩薩請佛為大家詳細解釋,眾生要學佛的困難在哪裡?如何讓他們保護這念道心、克服層層困難?請佛陀用淺顯的道理來為大家開示。佛陀也說出了「四安樂行」的方法,也要讓我們知道,你要口如何說法、如何說話?口。身,身形,如何去身體力行?心要如何去發心?夠了嗎?還不夠,還要發弘誓願。

(16)「回顧、檢視,檢驗自己,心是不是一樣持弘誓願」:方法也已經教我們了,我們有體悟到嗎?我們有身體力行嗎?我們有開始發心立願持弘誓,「持弘願恆不退」,我們這念心有起伏嗎?我們有開始發心嗎?在發心的當中有浮沉嗎?開始很踴躍,聽經很歡喜,久來我們有沒有疲倦?有沒有起伏?回顧、檢視,檢驗自己,看看,我們的心是不是一樣持弘誓願呢?有沒有?而我們的心到底有懈怠掉嗎?有退轉嗎?心是「持弘願恆不退」,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常常自我警惕。

(17)「引導人人『入佛知見』」:回憶,入道,在這條道路的上面,經過的風光,我們已經走過,境界這樣一步一步向前走,經歷過了高山險嶺,經歷過了乾旱高原,也經歷過高山、幽翠、大樹、平地、小草等等,什麼風光我們都看過了。經過了聽佛說法,勉勵我們,讓我們知道方法入人群,也告訴我們人間疾苦,也向我們說過了忍辱仙人是如何修行,這等等,該說的佛都說了。來到這個地方就是要引導人人「入佛知見」,「跡門」過,開「本門」,佛陀的心靈本懷,這道門開了,要讓大家見佛的心,這我們要好好把握。佛心知見,就是我們不要放棄任何一個意。

3. ★複習經文:【若以華、香、瓔珞、幢旛、繒蓋、香油、蘇酥燈,供養經卷,是人功德無量無邊,能生一切種智。】

(1)「恭敬心供佛」:經文有時候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,但請問大家,有這樣做過嗎?曾有過很簡單的端一個花,以很恭敬的心供佛嗎?經文有時候看起來,好像這沒有什麼,就像前面這段經文,「若以華、香、瓔珞、幢旛、繒蓋、香油、酥燈,供養經卷」。這若在文字讀起來,這哪有什麼呢?雖然是沒有什麼,請問我們大家,我們有這樣做過嗎?人人,很簡單端一個花,很恭敬的心供佛,曾經有過嗎?是不是大家都端花敬供了呢?這麼簡單的舉動。

(2)不曾有端過花、供過佛的人,也有啊。以現在,供佛前,這麼的容易,不是人人有過。這個香的東西供在佛前,或者是送瓔珞獻在佛前,有過了嗎?或者是幢旛,相信我們大家,你們與我都不曾用過幢旛、繒蓋,用這來供佛,這麼簡單的東西,不是做不到,但是時代已過了,文化不同啊。

(3)「莊嚴是從人的行儀、修行,威儀具足,道德,德香四溢」:佛陀的時代,那個文化要表達道場熱鬧、人很多,這個事相鋪張,這應該是佛過世後那裡的文化是這樣。其實這其中我們若是去用心,每一樣東西都是表達含義存在。如何來莊嚴這個道場,要如何莊嚴?莊嚴是從人,人的行儀、人的修行,這種德香,德的香,大家修行那個德的香味。看起來人人都有修行,人人的威儀很莊嚴,這都是受過佛教過,內修、外行的功德莊嚴無邊。這當中它就涵蓋著很長的時間,要能夠將人教到真真正正威儀具足,道德,德香四溢,這要用多久的時間。

(4)「是人功德無量無邊,能生一切種智」:這樣的時間很長,所以光是這段經文當中就有很深的意義,要說的話就很長。經文這樣的字,我們能夠看出什麼呢?其實含義是這樣,。能生一切種智,是要經歷多久的時間將佛的三智合一,這要用心去體會。道理是一理涵蓋一切法,是這麼的深奧啊!我們真的要去體會佛的心境,僅僅一句話的心態,就可以涵蓋天下萬事物,所以我們要知佛心,佛的見解,真的是要用心體會。

4. 『〈壽量品〉:我智力如是,慧光照無量。壽命無數劫,久修業所得。』

(1)「壽量,深心信解,體會佛壽命長遠」:〈壽量品〉這段雖然是前面說過了,〈壽量品〉在文字面,其實看起來沒什麼,為什麼這品過去了,反反覆覆還是再提起解「壽量」,這麼的這麼大的道理。這麼簡單的文,怎麼這麼大的道理呢?要經過了深心信解,體會佛壽命長遠,涵蓋這麼大,這當中我們就能夠體會佛知見是無量邊際。

(2)「我智力如是,慧光照無量」:在〈壽量品〉佛陀說「我的智力」,佛陀自己自稱。因為講這〈佛壽量品〉,這壽量,佛壽不是用人間凡夫相的壽相、壽命,這是佛陀歷久遠劫來所成就的慧命。佛陀這麼說,「我智力如是,慧光照無量」。

(3)「道理精而純,精魄凝聚起來會發光」:已經所有的道理精而純,精魄凝聚起來會發光。智慧,用這個智慧能照護大家,這個智慧大家來分享。人人若能感受到佛所說的道理,那就是得到佛的智慧。智慧之光,也入我們的心,增長我們的慧命,同樣有這個慧光也可以分給別人。

(4)「佛陀的智慧力如是,光明可以普照」:就像過去所說的那分燭燈的光明那個故事一樣,一支燭光點起來了,每一個人都拿一支燭來,大家都將這支燭光,燈火引出去,人人增加一盞的燭光。這支燭光,原來這支燭的亮光沒有減失,人人的燭光點亮起來,周圍的環境都照亮起來了。
同樣的道理,佛陀的智慧力如是,那就是光明可以普照;燈已經亮了,人人就可以來接這個燈的光出去,照無量。

(5)「慧命延續是無數劫。久修業所得」:人人都可以自照照他,照自己的心境、可以照外面的外境,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體會。所以,佛「壽命無數劫」,慧命延續是無數劫。「久修業所得」,這是用很長久的時間修來的行。

5. 『謂菩薩修行,於諸眾生起大慈憫,無殺害心,以此為因,異生感果,即得壽命長遠,無諸損減,修習善法,利己利人,是名壽量圓滿。』

(1)「謂菩薩修行,於諸眾生起大慈憫,無殺害心」:長久,長遠劫以來,起慈憫心,有這分慈悲憫念眾生。當然要保護眾生,眾生是遍布在五道中,不只是人類,所有一切的生命,佛陀都是愛,要護生。所以人人要護生,保護自己,那就是要素食健康;保護其他的生命,也是要素食,不要殺生,這也是護生之一,這就是慈憫心。

(2)「智慧之光,祥和光明的路」:現在大家在推廣,也要鼓勵人人推廣素食。只是一個素食可以幫助很大的環保,可以消除了空氣污染,可以消除大地,保養大地,不受破壞。這只是一個舉動,人人共做同行就可以幫助多少了,何況智慧之光點起來,人人就是往著那分祥和光明的路。

(3)「以此為因,異生感果」:「異生」就是不同種類的生命,都可以有得到,得到這麼多人向善,所以牠們也得到安全平安。所以,生命各有自然生命的環境,能夠知道眾生這個結怨連仇,人殺動物,動物再來為人殺人等等,因果循環,為因,互為因、互為果。

(4)「各有因、各有緣、各有果,以因感果,解冤釋結」:不管在任何一個道,異生,不同在人間道,有的在畜生道,畜生有很多類的畜生;惡鬼道或者是地獄道。這各有因、各有緣、各有果,所以「以因感果」。只要人人心善良,一切就可以改除那分的心靈彼此結怨連仇,所以叫做「解冤釋結」。大家,每一道都可以全釋放解脫,隨著自己的業果自然生、自然死,沒有冤冤相殺相報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佛的心意,教育我們。

(5)「即得壽命長遠,無諸損減」:人人培養好心、培養愛心,自然壽命長遠,生活在悠遊輕安自在的世界,沒有相殺、相生這種的事情出來,所以這樣就能很和平。「無諸損減」,大家全都各道的生命就是這樣,這麼輕安自在。

(6)「修習善法,利己利人,是名壽量圓滿」:所以我們要好好「修習善法」,大家要好好來修習善法,就利己利人,是名「壽量圓滿」。這就是要培養大家生活方式,能夠利益自己、能夠利益別人,所有的生命體都能夠安然自在,這是多麼輕安的世界啊!所以我們要用心。

6. 『法身慧命,了無生死,延萬劫不為長,促一念不為短。隨機應緣。』

(1)「法身慧命,了無生死」:這就是道理,我們要追求的道理就是在我們的心中,身心中。佛的法身慧命就是這樣,生生世世無非就是為了救拔眾生這念心。「了無生死」。這個法身慧命就是解脫了、輕安了,沒有什麼生死的掛累,來就來、去就去,自然來、自然去,輕安自在。不是只有佛做得到,我們也是同樣做得到輕安自在。

(2)「延萬劫不為長,促一念不為短,隨機應緣」。生命就是這樣一直延下去,萬劫不算長,或者是將萬劫這樣抓過來剩一念間,「促為一念不為短」。其實這個一念,要知道「隨機應緣」,我們若是一念偏差,可能我們惡心一起,僅僅一念就讓我們隨著機緣輪轉六道,五道、六道中,只要一念偏差。若是一念發心,把握當下,恆持剎那,這念心我們千生萬劫發心成菩薩,這都是在「一念間」。所以一念間可以延得很長,一念間可以促為很短,在一念間。所以這個壽命,就是長短其實就是在那念間而已。

(3)「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」:佛能夠這樣無量數劫,也是來自那念間,很短促的那念間,初發心方向對了,就是那念心這樣不斷無量數劫累積來的慧命長遠。而我們凡夫也是那念間的偏差錯,所以我們輪迴六道;讓我們煩惱無明難斷,也是在那念間;長時間讓我們這樣要回歸回去實在是很困難,這就是在一念間。說長很久,說短就是一念間,凡事就是在這念間,這樣我們要好好時時顧好這念心。

7. 『此明行者為入佛知見,報身淨土。惟深心信解故,能見如來常在靈鷲山報身淨土。』

(1)「此明行者為入佛知見,報身淨土」:若能夠入佛知見。這就是報身,修行來的結果就是報身。「報身淨土」。我們已經修行歷久了,修行之後,真正到達佛知佛見,我們的心境中是清淨無染著。

(2)「惟深心信解故,能見如來常在靈鷲山報身淨土」:所以,可以到嗎?會,只要你深心信解。我們要時時善思惟、靜思惟,在我們的心要深心信解,有辦法這樣,就「能見如來常在靈鷲山報身淨土」。

(3)「報身淨土」:靈鷲山就是佛說《法華經》的道場。《法華經》的道場是佛的慧命,就是佛的「報身淨土」。他修行成功了、成佛了,所以成佛的目的,心懷就是《法華經》,要告訴大家所有的道理涵蓋就是在這裡,與天體萬物為一體。在靈鷲山向大家說,開示演說。所以,我們大家也能夠這樣,就是常常見到佛在靈鷲山說法。這個道場還未退,所以叫做「報身淨土」,就是《法華經》的地方,佛還是在那個地方說法。

8. 『報土亦不離於化土,佛入娑婆人間穢土,為一大事──佛為開示眾生佛之知見,而眾生悟入佛之知見,轉穢為淨,思惟佛心清淨,化穢土成淨報土。』

(1)「報土亦不離於化土」:「化土」就是化身,所在國土,順這個機緣來人間,降兜率,入皇宮來,出生了,從這樣開始修行。這叫做化土,迦毘羅衛國就是佛的化土,在那個地方出生、在那個地方修行、在那個地方成佛、在那個地方說法,靈鷲山等,這就是佛的化土。成佛,叫做「報土」,佛的心地、內心已經清淨了,結果,回報給佛這念心,那就是結果成佛了。

(2)「佛入娑婆人間穢土」:這是應機緣來,是「為一大事」,那就是「佛為開示眾生,佛之知見」。佛陀在靈鷲山說法,最大的目的就是要讓大家了解佛的知見,就是「為開示」──佛為「開示」。

(3)「而眾生悟入佛之知見」:眾生是要「悟入」佛之知見。佛是能開示者,眾生求法就是為了要悟入佛的知見,我們應該要清楚,所以「眾生悟入佛之知見」。

(4)「轉穢為淨,思惟佛心清淨,化穢土成淨報土」:我們要轉穢土、無明為清淨的心,所以我們要化土就清淨,就是成為報土了。這我們要很用心來體會。

9. 『若眾生得能深心信解壽量,佛法身常住,悟入佛知見,則其心清淨,亦能化穢土為淨報土。』

(1)「若眾生得能深心,信解壽量,佛法身常住」:我們若可以很深心,「深心信解壽量」,佛的法身就能夠常住。若能夠很信解深入,自然佛的法身常住。其實佛並沒有離開人間,我們現在在說《法華經》,佛他就是在靈鷲山說《法華經》。

(2)「有形的人間有隔離,無形的心土是沒有隔離。所以」:《法華經》,有形的人間有隔離,無形的心土是沒有隔離。所以「佛法身常住,悟入佛知見」。我們在這個地方,若能夠悟入,悟入佛的知見,自然現在佛就是在說法時。

(3)「亦能化穢土為淨報土」:因為佛所講的法,已經入心了,那就是心清淨。這念清淨心就是悟解佛的知見。佛陀這樣教育我們,我們應該要得悟、得解,無非要叫我們去除煩惱無明,去除很多的人與人之間。所以,我們要好好用心,所以若能夠這樣,「亦能化穢土為淨報土」。

10. 【阿逸多!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我說壽命長遠,深心信解】:聞世尊說佛壽長遠,以清淨心深生信解。深心:持當下一念深心信解。

(1)「聞世尊說佛壽長遠,以清淨心深生信解」:彌勒菩薩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若這樣聽我說這個壽命長遠,大家能信解,這樣就是清淨心深心信解,這就是已經心清淨了。「深心:持當下一念深心信解」:持當下一念深心來信解。我們就是要好好將這念心保持下來,趕緊相信。

11. 【則為見佛常在耆闍崛山】:經者即是如來法身,信解是經,則是見佛常在耆闍崛山,不曾隱沒。見佛常住此有餘土方便化度眾生。

(1)「經者即是如來法身,信解是經」:這本經就是如來的法身。說法,法就是如來的法身,所以我們要信解這部經,《法華經》內涵的道理。

(2)「即是見佛常在靈鷲山,就是耆闍堀山。不曾隱沒」:全部永遠都在,沒有隱沒過,還是都在,明明歷歷。經在,法在,佛就在。

(3)「見佛常住此有餘土,方便化度眾生」:有餘土,那就是「方便」,佛陀只是用方便化身來人間而已,其實佛永恆住世在人間。因為「佛法在,佛就在」;佛法若滅,佛的法身就是這樣方便入滅。其實,道理是經千古萬劫不變,佛就永恆在人間。

12. 「菩薩道,難行能行」:各位,用心!法,就是在我們的周圍,不要將法這樣輕易放棄。菩薩道難行能行,我們要為菩薩道要不斷向前接,接著菩薩道路向前步步前進。求法的心要入道、要契佛的真諦,契佛心,我們才有辦法入真諦理。

13. 「求得佛的知見,法存在心,壽就是長遠」:最重要的,我們就是要求得佛的知見。大家,「佛知佛見」是不是我們有入心嗎?心地風光,我們還有記憶嗎?入這個道,這條道走過來,一站一站經歷,是不是還有記憶在我們的內心嗎?這心地風光是不是在我們的內心?心地風光若還在,法就存在;法存在心,壽就是長遠。請大家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58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8/04/0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4/0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   2018/04/0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 Empty周日 4月 08, 2018 11:17 am

20180405薰法香心得與應用(影音與重點)
https://www.neptune-it.com/learn-buddha-966211/20180405

高明智(惟智)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8/04/05晨語簡記(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