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04/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56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8/04/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04/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   2018/04/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Empty周六 4月 14, 2018 3:50 pm

20180413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存道心修持法,專精道業無雜,
深心安住道場,得受四事供養;
虔誠護法敬供,四事衣住湯藥,安住道業滋糧。

 要用心,用心體會。修行心要專、要定,專心定心、聽法入心,這很重要。一段這麼長的時間,人人就是殷勤持法、聞法,也看到大家用法落實生活。人與事,用法能夠應用在人事之間,感覺起來道氣,有那分道氣的感覺,這是很歡喜。不論是從外地來,志工菩薩會集在分享心得,也聽到分享他日常生活,分享他去達成任務了,就是會將法也帶進去,那種的感受。就像中部菩薩回來精舍,與常住師父共同去出坡,他們叫做「短期修行(精進)」。每個月都安排這樣的時間回來,他們說:「感恩哦!感恩精舍這個道場,能夠讓我們常常回來短期修行。」其實,精舍也要很感恩,感恩這群的菩薩有心回來護法,知道精舍人人生活都很辛苦。他們回來能夠幫忙,發揮他們的體力,來布施、來護法。

 這梯次要回去之前;大家共同出坡,要回去之前,就會與大家,與常住師父飲一杯智慧的水,大家會合起來說心得。這麼多天來,去田裡如何體會?在田裡在除草,石頭很多,要如何撿出石頭?撿石頭,有的石頭埋得比較深,他們既然要撿石頭,就算石頭埋在地下,他們也要用鋤頭將它挖起來。連用那個鋤頭挖,要將它挖起來時,去碰到石頭那一聲,他們也有法可分享呢!過去我較有時間,在去年,每次他們回來,要回去這當中,我就很歡喜:唉呀!下午又有一群的菩薩,天地自然的法則,他們去面對、他們去付出,在那個地方努力付出之後,對草、對這五穀雜糧,對這些要收成的東西,他們都有心得能來分享!果然,若坐下去,幾小時的時間不覺得長,因為是歡喜。他們會提出來,在工作中無不是法,而且是歡喜;那種的法喜,不是只有歡喜。

 他們工作中雖然付出很辛苦,常住師父們一句話,這樣與他們分享一下,他們很有心得,落實在生活中。下田是這樣,洗被單、曬棉被也是這樣。記得去年天氣很熱,他們回來剛好遇到曬棉被。師父們告訴他們:「來哦,菩薩啊!我們現在扛著被單要過『奈何橋』。」他們問說:「啥!精舍哪有奈何橋呢?」「跟我來就對了!」就棉被這樣扛出去,整疊扛到外面去。從這棟的屋頂,要搬過那棟的屋頂,地上那個接的地方,好像一座橋,他們要跨過那個地方。那時候天氣很熱,日曬久了,水泥很熱,在那個上面,因為屋頂清得很乾淨,人人都打赤腳,要從這邊走到那邊去,很燙,所以常住師父就會告訴他們:「來哦,我們要過這座橋了,這是『奈何橋』。」一踩過去,「唉呀!這麼燙、這麼熱啊!」大家就快步的踩過去,就是這個動作。

 他們在屋頂上,將棉被鋪啊、曬啊,之後黃昏了,日落了,「趕快啊!收棉被」。較晚些陽光變弱了,那座橋就沒有那麼燙了,他們棉被摺好要收回來,他們感覺到:原來太陽是這樣子的味道。棉被曬過了之後,棉被經日曬過有一種日曬的香味,他們覺得這就是世間最香的,是太陽光的味道。他們的心境就是這樣。甚至要裝被單,常住師父就告訴他們:「每一個角……。」什麼「四念處」,什麼「七覺支」等等名詞都出來。就這樣慢慢地告訴他們,他們這樣聽得很歡喜,真的「眉眉角角」(指每個細節)無不都是法,這都落實在生活中。

 這次回來挖薑黃,雖然我很沒有時間,無法聽分享,與一位菩薩這樣擦身而過了,告訴我們:「師父,我們再兩天就要回去了。」「哦!這次,這次你們的短期修行有心得嗎?」「有哦!我們今晚就要再與常住師父分享啊!」「我很羡慕你們哦!」他說:「很有心得。」「這次呢?」他們說:「我們是收薑黃,在挖的時候很有趣;挖起來之後在整理時,要多用心。裡面……。」「我實在沒有時間可再聽你說下去,你們好好去享受你們的法喜充滿。」真的愈來我時間愈少了,是來不及,而也趕不上,所以無法去聽他們的分享,不過他們很歡喜。這就是法用心聽,日常生活觸事就是要會理,這聽到他們在分享,我很滿足、很歡喜。佛法本來就是要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,入人群,在日常的生活互動、互愛。

 這就像昨天、前天所說,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化為「四攝法」,很簡單。佛法若要一一、一一用很文字,文句的解釋,根本我們就用不到,應該就是用我們平常生活中,以「四攝法」在人群。而「四攝法」是每一個人、每一天面對任何人的生活都能用得到。「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」,這不就是待人接物,分秒中都不能離開我們的生活?這不就是在人與人之間結好緣,修養我們的身心待人接物,最好的修行?這四項在人間中,你做得很足夠,來檢視我們自己,檢視自己,自己應該也沒有多少的缺點了。只要你「四攝法」用下去,這是最平常、最好記,就是在人間中。不論在田裡,不論在屋頂上,大家同樣皆大歡喜;田裡太陽曬,很熱,風吹、雨淋,大家還是能夠皆大歡喜。心中有法,什麼樣的環境都是在我們無形中的「無生忍」。而我們「無生忍」,若要坐在這個地方來與大家解釋,很鑽!會愈鑽愈深、愈聽愈茫。而若是,若是在我們這樣,用平常去做,做就對了。

 「生忍」、「無生忍」,光是要說一個「忍」字,那就是很困難,要能夠體悟得到更難。而我們若很簡單,就是這樣面對著大自然,這不是人能夠造作出來。自然的氣候、自然的法則,非人為,但是很辛苦,堪得忍。這「無為法」我們有辦法熬過去,好好做下去,沒有起心動念,「無生忍」這麼自然。所以修行有困難嗎?而「生忍」呢?就是人與人之間有遇到什麼人的障礙,有遇到什麼事情的困難等等等等很多,這我們若在「四攝法」之中,已經訓練得很好了,人與事就難不倒。因為這「四攝法」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經變成習慣,不會與人過不去,絕對是人事上等等障礙就會減少很多。

 法本來就是生活中,所以「存道心修持法」,大家要很用心清楚。我們專心,要「專精道業無雜」。只要我們的心在日常的生活,語默動靜、行住坐臥、待人接物等等,我們的心專而精,所面對的無不都是道業,因為我們心中有「道」,行中有「路」,所以就「有法度」,對人就有法度,所以不困難。所以我們要「深心安住道場」,無處不道場啊!我們最近在讀的經,《法華經》就是佛的全身,不用如何建塔,不用如何去造僧坊,只要我們「深心安住道場」,我們的心在法中,這就是我們的道場,這就是我們最好心靈的道場。

 所以,「得受四事供養」。我們日常的生活就是這樣在過,豈有什麼困難?一點點困難都沒有。而且我們的家很大,天下一大家庭,所以「四事」沒有困難,我們自己能夠自力更生,「四事」沒有困難。天下,我們的家人很多,大家回來了,要回去了,有時候,還有「伴手」可帶回去。不用帶來,還有東西可帶回去,這「四事」無慮。所以,「虔誠護法敬供」。最重要的,真正的虔誠護法,人人要讀誦、書寫經典,這就要用很虔誠的心護法。護法是我們的責任,不是說在家人你們就要護法,你們要來供養四事,不是!我們要想,這是我們自己要做的,所以「四事供養」,我們要再很虔誠來護持,要擔起如來的家業。所以,聞法、說法、傳法,這是我們的本分事。

 要如何讓法能夠普遍住世?不是只是叫人去抄經,抄經的時代那是在以前;要傳法,經典要讓人人,人手一本,那是以前那個時代。現在說環保了,紙不要隨便用。現在有電子產品了,一根手指頭一壓,就能夠同時讓文字普遍出去,人人手中就一篇。所以這個時候是就要回歸佛陀所說的傳法,那就是護法。我們要好好聽,將佛的道理收納入心來,這就是傳法,就是護法,將佛法、正法住世。佛陀的思想,正確的思想要落實人間,用法度人,我們要「有法度」,用法度人。所以我們「虔誠護法敬供」,我們要用虔誠的心來聽法,用虔誠的心說出去,用虔誠的心將法傳出去,這全都是以虔誠在護法。我們若能這樣,「四事衣住湯藥,安住道業滋糧」,安住道場滋養慧命的法糧。我們就是用這樣,是比有形的──吃好、穿好、住好,還要更好。我們真的是要為法而住、為法而活,這才是真正學佛的方向,所以大家要多用心啊!前面的經文說,阿逸多啊!

複習經文:「阿逸多!若我滅後,聞是經典,有能受持,若自書、若教人書,則為起立僧坊,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。」

「阿逸多!若我滅後,聞是經典,有能受持,若自書,若教人書。」昨天說到這段。我們下面接下來再看,

經文簡釋:
「則為起立僧坊,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」;則如是書、持則便為起寺,建造僧坊。

*以但自誦持,至今復教他人讀誦、受持、書寫,此法華經,續佛慧命,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。

 「則為起立僧坊」,亦「以赤旃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」。意思就是,「以但自誦持,至今復教他人讀誦、受持、書寫此法華經,續佛慧命」。不只是你這樣讀誦、誦持,或者是教人讀誦、受持、書寫這《法華經》,這樣就是叫做「續佛慧命」。我們若好好讀、好好誦,經文當中的意義我們用在日常的生活,我們自己自修,還要再教人修。這自受持、教人受持,《法華經》就是「續佛慧命」。「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」。我們前天說過了,我們要修「七善法」,等於是七寶建塔一樣。這法的意義是這樣。

 所以我們要注重修行,修《法華經》就是要修入我們的心,刻入我們的心版中,銘刻心版,我們要用在日常生活中,若能這樣,「則為起立僧坊」。「則如是書、持則便為起寺,建造僧坊。」就像這樣讀誦經,為他人說或者是教人寫,這些事情就等於在建僧坊一樣,而且是用上等的材料。這意思就是這樣,與建僧坊一樣。再接下來的這段文這樣說,

經文:「高八多羅樹,高廣嚴好,百千比丘於其中止,園林、浴池、經行、禪窟,衣服、飲食、床褥、湯藥,一切樂具充滿其中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高八多羅樹」;棕櫚樹,體堅如鐵。直而且高,故形容物之高者,曰八多羅樹,八表八正道。

 這段文,知道我們若是這樣修行,就等於已經用很好的材料來建設僧坊,這裡面的景觀也將它設置得很好。記得嗎?景觀,幾天前我們所解釋的,這行樹,樓閣臺觀等等,都已經為大家解釋清楚了,心靈的境界都已經解釋得清楚。現在再重複告訴我們,我們若是這樣好好用心護持經典,就像在頂戴釋迦佛的全身──法身慧命一樣。所以再形容好像在建僧坊,用很好的材料來建設,那個僧坊的材料用「高八多羅樹」。這種的樹,好像叫做「棕櫚樹」。「體堅如鐵」。它的體,它的身、質就是很堅定,很硬、很堅,很硬的樹,用這種材料來當骨架建造起來。

 所以,「直而且高,故形容物之高者曰八多羅樹」。所以若要形容很高的東西,他就用「八多羅樹」來形容,說這是很高。因為樹身高,在佛陀那個時代若要形容有形的東西很高,就用八多羅樹來形容,因為它的高,最少也有七八尺,八九尺高。「八表八正道」,所以這也是要表示「八正道」。前面有說過了我們要行七種法,其中就有「八正道」,正思,正見、正思惟等等都在其中。所以,這些有形的東西來譬如法。

經文簡釋:
「高廣嚴好」;樹立天地自然造化,樹豎高、橫廣,等於虛空,形相莊嚴,無不具足。

 所以,它的「高廣嚴好」,很高。樹若高,根就廣,樹身也大。所以,「高廣嚴好」,這每棵樹成長起來就是這樣很直,「樹立天地自然造化」。這棵樹,整個樹林,所有的樹木都是在天地裡,都是由種子與大地會合。在這個天地裡,都是由所有氣候來成就,由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」四大來造成,大地萬物自然而生,樹木也是其中之一。所以,這是自然的造化,大樹在天地間。這樣的樹,「樹豎高、橫廣」,這種樹是樹直又高,尤其是它也是大,所以,「等於虛空,形相莊嚴」。一棵一棵就是這樣豎立起來,在大地上很大片的樹林裡。這樣,人站在下面向高樹看去,這就是直入虛空那種形象的莊嚴;「無不具足」,非常的莊嚴。

經文簡釋:
「百千比丘於其中止」;覺悟之自性軌規則名法。

 所以,「百千比丘於其中止」。就像這樣,造作這麼的莊嚴的僧坊起來了,還有這麼好的景觀都造作起來了,有很多很多,百千比丘在這個地方,這表示「覺悟之自性軌規則名法」,名叫做法,這就是法。每一位比丘心中都有法,就像我們大家這麼長久聽法,人人心中都有法。觸事會理,大家若遇到這件事情,就將法形容在這些事情上,將這些事情回歸到法。最近聽到都是這樣,有法在人間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「覺悟之自性軌規則」,這個規範就是法,這就是法。

*佛法不二,和合名僧,百千正念,聚在一身,名為中止。

 「佛法不二」。佛法也是這樣,人人心中有法,人人自性比丘,自然法則,也是很自然。所以,「佛法不二」,就是這樣。和合名為僧,出家道場,人人就是和合,所以和合就是修行的道場。「百千正念,聚在一身,名為中止」。像這樣,只要人群在就要有法在,有法在就是人心和合。不僅僅是指出家人,就是所有學法的人。「佛法不二」,不是僅僅出家人有,接受佛法的人,人人都有,所以「和合名僧」,人人若和合,人人都是修行者。所以,就是有很多的正念,每一個人內心的念都是正念,「聚在一身」。所有的正念、正法無不都是在我們的心中,所以「名為中止」。這些法都在我們的心中這樣止住了,所以我們要很珍惜,我們的心入在法中,我們要很歡喜。

經文簡釋:
「園林、浴池、經行、禪窟」;園林即是七覺支林,表總持。

 所以,「園林、浴池、經行、禪窟」。在這個園區,這個天地間,立僧坊起來,這個法規已經在這個地方,已經就是有這樣這麼莊嚴的道場。所以,「園林即是七覺支林」,園林裡面就是七覺支林。剛才說「八正道」,現在說「七覺支」。幾天前也說「三十七助道品」無不在我們的生活中,就是法沒有離開。所以,七覺支,「三十七助道品」當中的「七覺支」,所以「七覺支林,表總持」。「三十七助道品」,在我們「七善法」之中,我們都修到、做到,這就等於法、慧命建立我們的身行。僧坊我們建立起來,不是有形的建築,是這們心靈建築。人人有個靈山塔,那個道場所建立的僧坊,就是在我們靈山塔的周圍裡,所以要很用心。這是「表總持」。

*浴池表解脫。戒名為池,群聖所浴。終日繞行規律,名為經行。大浬槃為禪窟,動而常靜。

 「浴池」,是「表解脫」。我們的身心污垢,法譬如水,我們沐浴在法流之中,所以這個浴池,就是表示我們法沐浴我們的心,我們已經解脫了。所以,「戒名為池,群聖所浴」。這戒就像一窪池一樣,是所有修行者,聖人、賢者所沐浴的法,法譬如水。所以,「終日履踐,名為經行」。我們每天都踏在這當中,這就是在那個地方在經行。而且我們是「大涅槃為禪窟」。大涅槃就是寂靜,寂靜清澄,我們的心態就是在禪中。「動而常靜」,雖然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是要這樣動,但是雖這樣在動,其實我們的心還是靜,因為我們專心於道。雖然生活需要動,卻是心還是靜,這是靜寂清澄的境界。

經文簡釋:「衣服、飲食、床褥、湯藥」
柔和忍辱,名為衣服。
禪悅法喜,名為飲食。
法空之座,名為床褥。
療治心病,名為湯藥。

 所以,「衣服、飲食、床褥、湯藥」,因為四事供養,現在就是衣服或者是飲食,或者是湯藥,也是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。「柔和忍辱,為名衣服」。還記得嗎?「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」,柔和忍辱衣,我們已經是要入如來室的時候,因為我們「入佛知見」。現在開始都是在「入佛知見」,所有的物質其實都只是一個形容,是法、是法體。所以我們在修行也是一樣,不論是衣服、飲食、床褥、湯藥等等,這全都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

 我們穿著衣服就知道,「做人要忍」;不論是生忍、法忍,是人事的阻礙嗎?人事的障礙嗎?或者是大自然的境界來障礙我們呢?只要你有心想要修行,什麼都不會障礙我們。我們若穿起柔和忍辱衣,我們就要想:我們是修行者,待人接物,「四攝法」我們若做得到,人家就不會障礙我們。修行本來就要吃得了苦,能吞忍得下去。所以若有這樣的決心,不論是大自然法或者是人為所造的,我們都有辦法克服,所以這就是「忍辱衣」。

 「禪悅法喜,名為飲食。」吃,只是要維持我們的身體,我們生命的健康,因為有生命才有辦法修行,才有辦法入人群度眾生。但是吃,我們淡飯、粗食,我們就是這樣吃,營養足夠就好,所以吃什麼我們都歡喜。「禪悅法喜,名為飲食」,只要你歡喜,吃什麼都好。五穀雜糧無不都能營養我們的生命,就是要來滋潤我們的慧命;有生命健康,把握生命好好來滋養慧命。

 所以,「法空之座,名為床褥」。法空,「諸法空為座」,大家應該記得,「大慈悲為室,柔和忍辱衣,諸法空為座」,這就是我們無所執著。不可執著,我們要如規如法修行。《法華經》是中道的圓教,前天,上次也說過了,我們要在那個河中間,不可擦到這邊,不可擦到那邊,我們就是要在中間直駛到彼岸,不可執有、不可執空。但是,「有」,是一切皆空;「空」,空中有妙有,是真實法。我們若知道,自然「法空之座」。這就是我們生活中所需要。還有那就是治療心病,「療治心病,名為湯藥」。我們的心有沒有健康?心若不健康,就真的要用藥。而這個藥多數也僅僅是治心而已,這個真藥是治假病,真病無藥醫,所以只是僅僅你一念心,心正、身正、行正,那一切就歸於正法,所以要用心。

經文簡釋:
「一切樂具充滿其中」;眾寶音樂,悅目快心,諸餘樂事,悉滿其中。

 若能夠這樣「一切樂具充滿其中」。一切,什麼東西全都具足了,我們的生活也會感覺很滿足。修行者每一個單位就是一張床、一個書架、書桌這樣而已。這樣也是幾十年如一日,簡單生活也是很具足。一間寮房好幾張床,大家共同生活,簡單、自然,也是生活得這麼的歡喜。所以,「眾寶音樂,悅目快心,諸餘樂事,悉滿其中」。這什麼都很快樂,一切東西我們都很歡喜,是樂,是樂;這個「樂」字就是歡喜,這個「樂」,就是快樂。要用的東西,每項都很滿足,雖然很便宜,卻很滿足。生活中欠缺不多,其實這麼的簡單就能夠生活,這生活中的歡喜,這樣就已經足夠了。這樣就感覺起來,「眾寶音樂」。

 音樂,我們昨天也說過了,音樂就像在說話一樣,我們在說話也有高有低,具足八音。所以,我們在聽人說話,或說話給別人聽,或互相對談等等,無不都是寶,無不都是樂。聽起來很歡喜,聽入耳中,歡喜在內心裡,這種互相分享,我們彼此來分享。「諸餘樂事,悉滿其中」,很多快樂的事情全部都能夠在裡面包含。若能夠這樣,我們的生活中真的是很快樂,生活還欠缺什麼呢?很滿足。所以,聽的人不知如何?說的人很快樂,一切就是沐浴在法流中。法,這樣就好像在沐浴,身心很快樂。我們不要被世相色的物質綁住我們的心,我們要「存道心修持法,專精道業無雜」,心不可雜。我們若能夠這樣,「深心安住道場」,這樣我們還有什麼還不夠呢?每項都很滿足、很富有了。

 這部經是佛的全身、是佛的法身,我們頂戴,真的全都將它接受來在我們的身、心,心、腦之中。所以,我們應該時時聞法歡喜、觸事快樂,這樣才是我們聽法後,真正落實生活、觸事會理,這才是我們聞法的目標。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8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4/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4/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   2018/04/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Empty周六 4月 14, 2018 6:18 pm

20180413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存道心修持法,專精道業無雜,
深心安住道場,得受四事供養;
虔誠護法敬供,四事衣住湯藥,安住道業滋糧。

  要用心,用心體會。修行心要專、要定,專心定心、聽法入心,這很重要。一段這麼長的時間,人人就是殷勤持法、聞法,也看到大家用法落實生活。人與事,用法能夠應用在人事之間,感覺起來道氣,有那分道氣的感覺,這是很歡喜。不論是從外地來,志工菩薩會集在分享心得,也聽到分享他日常生活,分享他去達成任務了,就是會將法也帶進去,那種的感受。就像中部菩薩回來精舍,與常住師父共同去出坡,他們叫做「短期修行(精進)」。每個月都安排這樣的時間回來,他們說:「感恩哦!感恩精舍這個道場,能夠讓我們常常回來短期修行。」其實,精舍也要很感恩,感恩這群的菩薩有心回來護法,知道精舍人人生活都很辛苦。他們回來能夠幫忙,發揮他們的體力,來布施、來護法。

  這梯次要回去之前;大家共同出坡,要回去之前,就會與大家,與常住師父飲一杯智慧的水,大家會合起來說心得。這麼多天來,去田裡如何體會?在田裡在除草,石頭很多,要如何撿出石頭?撿石頭,有的石頭埋得比較深,他們既然要撿石頭,就算石頭埋在地下,他們也要用鋤頭將它挖起來。連用那個鋤頭挖,要將它挖起來時,去碰到石頭那一聲,他們也有法可分享呢!過去我較有時間,在去年,每次他們回來,要回去這當中,我就很歡喜:唉呀!下午又有一群的菩薩,天地自然的法則,他們去面對、他們去付出,在那個地方努力付出之後,對草、對這五穀雜糧,對這些要收成的東西,他們都有心得能來分享!果然,若坐下去,幾小時的時間不覺得長,因為是歡喜。他們會提出來,在工作中無不是法,而且是歡喜;那種的法喜,不是只有歡喜。

  他們工作中雖然付出很辛苦,常住師父們一句話,這樣與他們分享一下,他們很有心得,落實在生活中。下田是這樣,洗被單、曬棉被也是這樣。記得去年天氣很熱,他們回來剛好遇到曬棉被。師父們告訴他們:「來哦,菩薩啊!我們現在扛著被單要過『奈何橋』。」他們問說:「啥!精舍哪有奈何橋呢?」「跟我來就對了!」就棉被這樣扛出去,整疊扛到外面去。從這棟的屋頂,要搬過那棟的屋頂,地上那個接的地方,好像一座橋,他們要跨過那個地方。那時候天氣很熱,日曬久了,水泥很熱,在那個上面,因為屋頂清得很乾淨,人人都打赤腳,要從這邊走到那邊去,很燙,所以常住師父就會告訴他們:「來哦,我們要過這座橋了,這是『奈何橋』。」一踩過去,「唉呀!這麼燙、這麼熱啊!」大家就快步的踩過去,就是這個動作。

  他們在屋頂上,將棉被鋪啊、曬啊,之後黃昏了,日落了,「趕快啊!收棉被」。較晚些陽光變弱了,那座橋就沒有那麼燙了,他們棉被摺好要收回來,他們感覺到:原來太陽是這樣子的味道。棉被曬過了之後,棉被經日曬過有一種日曬的香味,他們覺得這就是世間最香的,是太陽光的味道。他們的心境就是這樣。甚至要裝被單,常住師父就告訴他們:「每一個角……。」什麼「四念處」,什麼「七覺支」等等名詞都出來。就這樣慢慢地告訴他們,他們這樣聽得很歡喜,真的「眉眉角角」(指每個細節)無不都是法,這都落實在生活中。

  這次回來挖薑黃,雖然我很沒有時間,無法聽分享,與一位菩薩這樣擦身而過了,告訴我們:「師父,我們再兩天就要回去了。」「哦!這次,這次你們的短期修行有心得嗎?」「有哦!我們今晚就要再與常住師父分享啊!」「我很羡慕你們哦!」他說:「很有心得。」「這次呢?」他們說:「我們是收薑黃,在挖的時候很有趣;挖起來之後在整理時,要多用心。裡面……。」「我實在沒有時間可再聽你說下去,你們好好去享受你們的法喜充滿。」真的愈來我時間愈少了,是來不及,而也趕不上,所以無法去聽他們的分享,不過他們很歡喜。這就是法用心聽,日常生活觸事就是要會理,這聽到他們在分享,我很滿足、很歡喜。佛法本來就是要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用,入人群,在日常的生活互動、互愛。

  這就像昨天、前天所說,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化為「四攝法」,很簡單。佛法若要一一、一一用很文字,文句的解釋,根本我們就用不到,應該就是用我們平常生活中,以「四攝法」在人群。而「四攝法」是每一個人、每一天面對任何人的生活都能用得到。「布施、利行、愛語、同事」,這不就是待人接物,分秒中都不能離開我們的生活?這不就是在人與人之間結好緣,修養我們的身心待人接物,最好的修行?這四項在人間中,你做得很足夠,來檢視我們自己,檢視自己,自己應該也沒有多少的缺點了。只要你「四攝法」用下去,這是最平常、最好記,就是在人間中。不論在田裡,不論在屋頂上,大家同樣皆大歡喜;田裡太陽曬,很熱,風吹、雨淋,大家還是能夠皆大歡喜。心中有法,什麼樣的環境都是在我們無形中的「無生忍」。而我們「無生忍」,若要坐在這個地方來與大家解釋,很鑽!會愈鑽愈深、愈聽愈茫。而若是,若是在我們這樣,用平常去做,做就對了。

  「生忍」、「無生忍」,光是要說一個「忍」字,那就是很困難,要能夠體悟得到更難。而我們若很簡單,就是這樣面對著大自然,這不是人能夠造作出來。自然的氣候、自然的法則,非人為,但是很辛苦,堪得忍。這「無為法」我們有辦法熬過去,好好做下去,沒有起心動念,「無生忍」這麼自然。所以修行有困難嗎?而「生忍」呢?就是人與人之間有遇到什麼人的障礙,有遇到什麼事情的困難等等等等很多,這我們若在「四攝法」之中,已經訓練得很好了,人與事就難不倒。因為這「四攝法」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經變成習慣,不會與人過不去,絕對是人事上等等障礙就會減少很多。

  法本來就是生活中,所以「存道心修持法」,大家要很用心清楚。我們專心,要「專精道業無雜」。只要我們的心在日常的生活,語默動靜、行住坐臥、待人接物等等,我們的心專而精,所面對的無不都是道業,因為我們心中有「道」,行中有「路」,所以就「有法度」,對人就有法度,所以不困難。所以我們要「深心安住道場」,無處不道場啊!我們最近在讀的經,《法華經》就是佛的全身,不用如何建塔,不用如何去造僧坊,只要我們「深心安住道場」,我們的心在法中,這就是我們的道場,這就是我們最好心靈的道場。

  所以,「得受四事供養」。我們日常的生活就是這樣在過,豈有什麼困難?一點點困難都沒有。而且我們的家很大,天下一大家庭,所以「四事」沒有困難,我們自己能夠自力更生,「四事」沒有困難。天下,我們的家人很多,大家回來了,要回去了,有時候,還有「伴手」可帶回去。不用帶來,還有東西可帶回去,這「四事」無慮。所以,「虔誠護法敬供」。最重要的,真正的虔誠護法,人人要讀誦、書寫經典,這就要用很虔誠的心護法。護法是我們的責任,不是說在家人你們就要護法,你們要來供養四事,不是!我們要想,這是我們自己要做的,所以「四事供養」,我們要再很虔誠來護持,要擔起如來的家業。所以,聞法、說法、傳法,這是我們的本分事。

  要如何讓法能夠普遍住世?不是只是叫人去抄經,抄經的時代那是在以前;要傳法,經典要讓人人,人手一本,那是以前那個時代。現在說環保了,紙不要隨便用。現在有電子產品了,一根手指頭一壓,就能夠同時讓文字普遍出去,人人手中就一篇。所以這個時候是就要回歸佛陀所說的傳法,那就是護法。我們要好好聽,將佛的道理收納入心來,這就是傳法,就是護法,將佛法、正法住世。佛陀的思想,正確的思想要落實人間,用法度人,我們要「有法度」,用法度人。所以我們「虔誠護法敬供」,我們要用虔誠的心來聽法,用虔誠的心說出去,用虔誠的心將法傳出去,這全都是以虔誠在護法。我們若能這樣,「四事衣住湯藥,安住道業滋糧」,安住道場滋養慧命的法糧。我們就是用這樣,是比有形的──吃好、穿好、住好,還要更好。我們真的是要為法而住、為法而活,這才是真正學佛的方向,所以大家要多用心啊!前面的經文說,阿逸多啊!

複習經文:「阿逸多!若我滅後,聞是經典,有能受持,若自書、若教人書,則為起立僧坊,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。」

「阿逸多!若我滅後,聞是經典,有能受持,若自書,若教人書。」昨天說到這段。我們下面接下來再看,

經文簡釋:
「則為起立僧坊,以赤栴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」;則如是書、持則便為起寺,建造僧坊。

*以但自誦持,至今復教他人讀誦、受持、書寫,此法華經,續佛慧命,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。

  「則為起立僧坊」,亦「以赤旃檀作諸殿堂三十有二」。意思就是,「以但自誦持,至今復教他人讀誦、受持、書寫此法華經,續佛慧命」。不只是你這樣讀誦、誦持,或者是教人讀誦、受持、書寫這《法華經》,這樣就是叫做「續佛慧命」。我們若好好讀、好好誦,經文當中的意義我們用在日常的生活,我們自己自修,還要再教人修。這自受持、教人受持,《法華經》就是「續佛慧命」。「則為以佛舍利起七寶塔」。我們前天說過了,我們要修「七善法」,等於是七寶建塔一樣。這法的意義是這樣。

  所以我們要注重修行,修《法華經》就是要修入我們的心,刻入我們的心版中,銘刻心版,我們要用在日常生活中,若能這樣,「則為起立僧坊」。「則如是書、持則便為起寺,建造僧坊。」就像這樣讀誦經,為他人說或者是教人寫,這些事情就等於在建僧坊一樣,而且是用上等的材料。這意思就是這樣,與建僧坊一樣。再接下來的這段文這樣說,

經文:「高八多羅樹,高廣嚴好,百千比丘於其中止,園林、浴池、經行、禪窟,衣服、飲食、床褥、湯藥,一切樂具充滿其中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高八多羅樹」;棕櫚樹,體堅如鐵。直而且高,故形容物之高者,曰八多羅樹,八表八正道。

  這段文,知道我們若是這樣修行,就等於已經用很好的材料來建設僧坊,這裡面的景觀也將它設置得很好。記得嗎?景觀,幾天前我們所解釋的,這行樹,樓閣臺觀等等,都已經為大家解釋清楚了,心靈的境界都已經解釋得清楚。現在再重複告訴我們,我們若是這樣好好用心護持經典,就像在頂戴釋迦佛的全身──法身慧命一樣。所以再形容好像在建僧坊,用很好的材料來建設,那個僧坊的材料用「高八多羅樹」。這種的樹,好像叫做「棕櫚樹」。「體堅如鐵」。它的體,它的身、質就是很堅定,很硬、很堅,很硬的樹,用這種材料來當骨架建造起來。

  所以,「直而且高,故形容物之高者曰八多羅樹」。所以若要形容很高的東西,他就用「八多羅樹」來形容,說這是很高。因為樹身高,在佛陀那個時代若要形容有形的東西很高,就用八多羅樹來形容,因為它的高,最少也有七八尺,八九尺高。「八表八正道」,所以這也是要表示「八正道」。前面有說過了我們要行七種法,其中就有「八正道」,正思,正見、正思惟等等都在其中。所以,這些有形的東西來譬如法。

經文簡釋:
「高廣嚴好」;樹立天地自然造化,樹豎高、橫廣,等於虛空,形相莊嚴,無不具足。

  所以,它的「高廣嚴好」,很高。樹若高,根就廣,樹身也大。所以,「高廣嚴好」,這每棵樹成長起來就是這樣很直,「樹立天地自然造化」。這棵樹,整個樹林,所有的樹木都是在天地裡,都是由種子與大地會合。在這個天地裡,都是由所有氣候來成就,由「地、水、火、風」四大來造成,大地萬物自然而生,樹木也是其中之一。所以,這是自然的造化,大樹在天地間。這樣的樹,「樹豎高、橫廣」,這種樹是樹直又高,尤其是它也是大,所以,「等於虛空,形相莊嚴」。一棵一棵就是這樣豎立起來,在大地上很大片的樹林裡。這樣,人站在下面向高樹看去,這就是直入虛空那種形象的莊嚴;「無不具足」,非常的莊嚴。

經文簡釋:
「百千比丘於其中止」;覺悟之自性軌規則名法。

  所以,「百千比丘於其中止」。就像這樣,造作這麼的莊嚴的僧坊起來了,還有這麼好的景觀都造作起來了,有很多很多,百千比丘在這個地方,這表示「覺悟之自性軌規則名法」,名叫做法,這就是法。每一位比丘心中都有法,就像我們大家這麼長久聽法,人人心中都有法。觸事會理,大家若遇到這件事情,就將法形容在這些事情上,將這些事情回歸到法。最近聽到都是這樣,有法在人間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「覺悟之自性軌規則」,這個規範就是法,這就是法。

*佛法不二,和合名僧,百千正念,聚在一身,名為中止。

  「佛法不二」。佛法也是這樣,人人心中有法,人人自性比丘,自然法則,也是很自然。所以,「佛法不二」,就是這樣。和合名為僧,出家道場,人人就是和合,所以和合就是修行的道場。「百千正念,聚在一身,名為中止」。像這樣,只要人群在就要有法在,有法在就是人心和合。不僅僅是指出家人,就是所有學法的人。「佛法不二」,不是僅僅出家人有,接受佛法的人,人人都有,所以「和合名僧」,人人若和合,人人都是修行者。所以,就是有很多的正念,每一個人內心的念都是正念,「聚在一身」。所有的正念、正法無不都是在我們的心中,所以「名為中止」。這些法都在我們的心中這樣止住了,所以我們要很珍惜,我們的心入在法中,我們要很歡喜。

經文簡釋:
「園林、浴池、經行、禪窟」;園林即是七覺支林,表總持。

  所以,「園林、浴池、經行、禪窟」。在這個園區,這個天地間,立僧坊起來,這個法規已經在這個地方,已經就是有這樣這麼莊嚴的道場。所以,「園林即是七覺支林」,園林裡面就是七覺支林。剛才說「八正道」,現在說「七覺支」。幾天前也說「三十七助道品」無不在我們的生活中,就是法沒有離開。所以,七覺支,「三十七助道品」當中的「七覺支」,所以「七覺支林,表總持」。「三十七助道品」,在我們「七善法」之中,我們都修到、做到,這就等於法、慧命建立我們的身行。僧坊我們建立起來,不是有形的建築,是這們心靈建築。人人有個靈山塔,那個道場所建立的僧坊,就是在我們靈山塔的周圍裡,所以要很用心。這是「表總持」。

*浴池表解脫。戒名為池,群聖所浴。終日繞行規律,名為經行。大浬槃為禪窟,動而常靜。

  「浴池」,是「表解脫」。我們的身心污垢,法譬如水,我們沐浴在法流之中,所以這個浴池,就是表示我們法沐浴我們的心,我們已經解脫了。所以,「戒名為池,群聖所浴」。這戒就像一窪池一樣,是所有修行者,聖人、賢者所沐浴的法,法譬如水。所以,「終日履踐,名為經行」。我們每天都踏在這當中,這就是在那個地方在經行。而且我們是「大涅槃為禪窟」。大涅槃就是寂靜,寂靜清澄,我們的心態就是在禪中。「動而常靜」,雖然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是要這樣動,但是雖這樣在動,其實我們的心還是靜,因為我們專心於道。雖然生活需要動,卻是心還是靜,這是靜寂清澄的境界。

經文簡釋:「衣服、飲食、床褥、湯藥」
柔和忍辱,名為衣服。
禪悅法喜,名為飲食。
法空之座,名為床褥。
療治心病,名為湯藥。

  所以,「衣服、飲食、床褥、湯藥」,因為四事供養,現在就是衣服或者是飲食,或者是湯藥,也是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。「柔和忍辱,為名衣服」。還記得嗎?「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」,柔和忍辱衣,我們已經是要入如來室的時候,因為我們「入佛知見」。現在開始都是在「入佛知見」,所有的物質其實都只是一個形容,是法、是法體。所以我們在修行也是一樣,不論是衣服、飲食、床褥、湯藥等等,這全都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

  我們穿著衣服就知道,「做人要忍」;不論是生忍、法忍,是人事的阻礙嗎?人事的障礙嗎?或者是大自然的境界來障礙我們呢?只要你有心想要修行,什麼都不會障礙我們。我們若穿起柔和忍辱衣,我們就要想:我們是修行者,待人接物,「四攝法」我們若做得到,人家就不會障礙我們。修行本來就要吃得了苦,能吞忍得下去。所以若有這樣的決心,不論是大自然法或者是人為所造的,我們都有辦法克服,所以這就是「忍辱衣」。

  「禪悅法喜,名為飲食。」吃,只是要維持我們的身體,我們生命的健康,因為有生命才有辦法修行,才有辦法入人群度眾生。但是吃,我們淡飯、粗食,我們就是這樣吃,營養足夠就好,所以吃什麼我們都歡喜。「禪悅法喜,名為飲食」,只要你歡喜,吃什麼都好。五穀雜糧無不都能營養我們的生命,就是要來滋潤我們的慧命;有生命健康,把握生命好好來滋養慧命。

  所以,「法空之座,名為床褥」。法空,「諸法空為座」,大家應該記得,「大慈悲為室,柔和忍辱衣,諸法空為座」,這就是我們無所執著。不可執著,我們要如規如法修行。《法華經》是中道的圓教,前天,上次也說過了,我們要在那個河中間,不可擦到這邊,不可擦到那邊,我們就是要在中間直駛到彼岸,不可執有、不可執空。但是,「有」,是一切皆空;「空」,空中有妙有,是真實法。我們若知道,自然「法空之座」。這就是我們生活中所需要。還有那就是治療心病,「療治心病,名為湯藥」。我們的心有沒有健康?心若不健康,就真的要用藥。而這個藥多數也僅僅是治心而已,這個真藥是治假病,真病無藥醫,所以只是僅僅你一念心,心正、身正、行正,那一切就歸於正法,所以要用心。

經文簡釋:
「一切樂具充滿其中」;眾寶音樂,悅目快心,諸餘樂事,悉滿其中。

  若能夠這樣「一切樂具充滿其中」。一切,什麼東西全都具足了,我們的生活也會感覺很滿足。修行者每一個單位就是一張床、一個書架、書桌這樣而已。這樣也是幾十年如一日,簡單生活也是很具足。一間寮房好幾張床,大家共同生活,簡單、自然,也是生活得這麼的歡喜。所以,「眾寶音樂,悅目快心,諸餘樂事,悉滿其中」。這什麼都很快樂,一切東西我們都很歡喜,是樂,是樂;這個「樂」字就是歡喜,這個「樂」,就是快樂。要用的東西,每項都很滿足,雖然很便宜,卻很滿足。生活中欠缺不多,其實這麼的簡單就能夠生活,這生活中的歡喜,這樣就已經足夠了。這樣就感覺起來,「眾寶音樂」。

  音樂,我們昨天也說過了,音樂就像在說話一樣,我們在說話也有高有低,具足八音。所以,我們在聽人說話,或說話給別人聽,或互相對談等等,無不都是寶,無不都是樂。聽起來很歡喜,聽入耳中,歡喜在內心裡,這種互相分享,我們彼此來分享。「諸餘樂事,悉滿其中」,很多快樂的事情全部都能夠在裡面包含。若能夠這樣,我們的生活中真的是很快樂,生活還欠缺什麼呢?很滿足。所以,聽的人不知如何?說的人很快樂,一切就是沐浴在法流中。法,這樣就好像在沐浴,身心很快樂。我們不要被世相色的物質綁住我們的心,我們要「存道心修持法,專精道業無雜」,心不可雜。我們若能夠這樣,「深心安住道場」,這樣我們還有什麼還不夠呢?每項都很滿足、很富有了。

  這部經是佛的全身、是佛的法身,我們頂戴,真的全都將它接受來在我們的身、心,心、腦之中。所以,我們應該時時聞法歡喜、觸事快樂,這樣才是我們聽法後,真正落實生活、觸事會理,這才是我們聞法的目標。所以人人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56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8/04/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4/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   2018/04/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 Empty周六 4月 14, 2018 9:00 pm

20180413薰法香心得與應用(影音與重點)
https://www.neptune-it.com/learn-buddha-966211/20180413

高明智(惟智)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8/04/13晨語簡記《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