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630 - 護心之法 《法華經》安樂行品導讀(上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none
無量光曜心
無量光曜心



文章總數 : 840
來自 : 高雄
威望 : 0
注冊日期 : 2017-11-01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630 - 護心之法 《法華經》安樂行品導讀(上) Empty
發表主題: 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630 - 護心之法 《法華經》安樂行品導讀(上)   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630 - 護心之法 《法華經》安樂行品導讀(上) Empty周日 7月 01, 2018 11:47 am

回頂端 向下
none
無量光曜心
無量光曜心



文章總數 : 840
來自 : 高雄
威望 : 0
注冊日期 : 2017-11-01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630 - 護心之法 《法華經》安樂行品導讀(上) Empty
發表主題: 逐字稿   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630 - 護心之法 《法華經》安樂行品導讀(上) Empty周二 7月 03, 2018 3:07 pm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630 - 護心之法 《法華經》安樂行品導讀(上)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能悟又能修,這叫做持經的人。道理在我們的心裡,我們的身體要以理而行,預防惡法入心,預防惡法在行為中,我們就能夠在這個人間去說法。要怎麼樣應機投入在這個人群中?必定要用「四安樂」而行。

**********

「護心之法《法華經》安樂行品導讀(上)」

【旁白】
安樂行品,是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第十四品,前面第十三品〈勸持品〉,以藥王菩薩、大樂說菩薩為首,與二萬菩薩眷屬都發願於佛滅後,在惡世眾生中奉持宣說此經。但已得受記的五百阿羅漢,學無學八千人和六千得受記的比丘尼,則表明不在娑婆世界持經度眾,而願前往他方國土,因為娑婆眾生剛強難調。文殊師利菩薩見狀,遂向世尊請問,若菩薩們要在惡世持經說法,應該怎麼做?於是開展出了〈安樂行品〉第十四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7.3.17晨語開示

這是文殊菩薩大智慧大慈悲,他在大眾中來為當機者,來請問如來,要怎麼樣讓修行者,持經的人,能夠保護這念心?所以請問佛「護心之法」。我們在人間,若遇到這麼多這麼多的困難險惡,我們要如何去面對?我們要如何保護我們的心?要如何持經?
(2017.3.18晨語開示)
佛陀的教法,一心、三軌、四忍。一心者,就是一念心,一念心起,我們願力定,自然我們就能做出了很多利益人群的事,一念心就是一個法,所以我們要用這一心,成佛、菩薩,一個方向對,那就是佛、菩薩了。所以我們弘經要有「三軌」,入大慈悲室,著忍辱衣,坐諸法空為座,這就是「三軌」。「四忍」呢?那就是菩薩應該要修身口意,還要再加上誓願,這叫做「四安樂行」。

**********

「釋品名 安樂的境界」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7.3.16晨語開示
得身心輕安,名安樂(行),我們遇事心不煩,這實在也不容易。不過這就是功夫,這就是我們要練的,叫做安樂行。我們要如何來安樂?我們用真心誠意來觀察,這些事情到底是怎麼樣?好好思考好,我們才開始來行動。這就是我們要如何做事能很穩定,能夠做得人安,我們心安,這就是需要我們去用心。

(安樂行品在說什麼?)

【旁白】
佛陀在文殊師利菩薩請問之後,以身、口、意、誓願等,四種安樂行作為答案,教導菩薩們以此安住身心來持經、說法、傳法,就能夠達到身心輕安自在,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7.3.16晨語開示
小乘的法是離欲為本,菩薩是無嗔為本,都沒有發脾氣,不會起煩惱心。你若不能不發脾氣,你是要如何利益人呢?我們要好好修到沒有貪、嗔、癡、慢、疑,嗔為代表,若說一字,後面都有四個字跟著,所以我們要知道,要覺悟。我們所住的地方是娑婆世界,是堪忍(世界),是愈來濁氣愈重,這個濁氣不是別人給我們的,是我們自己的內心也在起濁,煩惱無明濁念。別人的煩惱無明,我們的煩惱無明,互相互動起來,就變成了人和人之中的濁氣,火花就迸起來了。我們若能夠對方是硬,我們應該是要軟,這個火花,濁氣的火花就不會迸起來。所以我們應該要在「四安樂行」,要好好去除我們內心,種種的煩惱無明。

**********

「四種安樂行之一 身安樂行處」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7.3.15晨語開示
佛陀已經開口回答,向文殊菩薩這樣說,未來在這個惡世中,這些大菩薩,或者是新發意的菩薩,要講這部經,那就是要好好很用心,要當住於四法,要講這部經要有方法。一,就是教行處及親近處,要教導眾生,要做一位不請之師,眾生他不要來,我們就要自己去,為了要教育眾生,要做不請之師。你要很歡喜說法來教化,用這個真實的道理,去入人群教化眾生,要設法讓眾生願意親近,所以這叫做身安樂行處。你人去哪裡,都要讓人有一種很安心,很快樂,用我們的身教去接引人,那就是身安樂行處。
(2017.3.16晨語開示)
我們這個行處,親近處,在這個身體力行中,就有事行、理行。事行就是行處,事理是平行,有事有理,世界就是充滿一切世俗事。你要救人,所救的不也都是凡夫嗎?凡夫的生活,我們的生活和他們的生活是同樣的,他們受到苦難,我們需要幫助他們,所以說起來,我們在世俗裡面,衣食住行,以及待人接物,這都在人間事不斷在付出。從事修行,我們期待我們能夠增長慧命,這就是道理。從事救人,利益人群,這就是事,所以事理,就是在這行處,親近處中,要好好用心去體會。但是做人間事,我們就要去如何圓融,我們認清楚這個惡,我們要如何讓我們的心有警戒,有警覺,有戒慎,自然這個惡就不會靠近來。人會靠近,惡不會靠近,所以遠離了惡,但是我們用順的方式,還能夠將他化度,我們要化度的是人,讓他這個人能夠認清楚,惡的要戒,諸惡莫作。惡的習氣要改,要好好反省自己,所以不是遠離那個人,是遠離那個惡的習氣。
(2017.3.23晨語開示)
再接下來我們將要說的,不親近,不親近,很多的不親近,就是要顧好我們的心。菩薩要親近的,不能親近的,我們要很分明,這就是要為我們戒,教我們預防,我們的心不要去攀這樣的緣,如何去淨化人心,讓他的心思正確,我們要先思考我們有多少能耐,我們若道心不夠,我們就不要和他深交,可以友善但是不要深交。因為我們自己的見解、思想,還沒有很穩固,法還沒有在我們的心很深入,自己要量力,有種種兇惡的事情,有種種不淨的行業等等,以及殺生等等。我們就要很提高警覺,以及女人相,因為這些人,儘管你發菩薩心要去度化,但是這些人的因緣還不到,不是我們度化的對象,暫時還不是法器,不是法器就是還沒有辦法,他的心還不能裝法水,這個桶子很污濁,法水還裝不進去,要先洗乾淨再將它放進去。所以我們的心還沒清淨,這叫做「非法器」。因為心不清淨,你要向他說法,他沒有辦法接受,所以「非法器」,佛陀不是說他們不會成佛,他們不能夠修行,不是,暫時還「無法度」,還無法度他。你要在他身上去宣講佛法,就像對牛彈琴,還是沒有用。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去體會,所以你要和他親近,可能我們要很細思、用心,我們一定要正念,我們要真實的心來為法。這樣心不離法,我們才有辦法在人群中,去為他們說法。
(2017.3.30晨語開示)
其實「親近」,是我們腳踏實地在日常生活,法在我們的生活中,生活在我們的身體力行中,這樣就是了。我們要傳法,我們的心要常常安樂,我們就要將這個法用在我們的生活中。

**********

「四種安樂行之二 口安樂行處」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7.3.15晨語開示
第二是戒口過,就是口,說話要很用心,以誠意,不妄語。我們要說真實語,不要惡口、兩舌,我們和別人約定,該做就是做,一定要做到,這就是要有誠實語。我們要常常警惕,戒,要戒我們的口過,心沒有那個誠意,口將它說得很好,到時候做不到,這樣就不行。所以令善說法,你若能夠說,言之有信,自然你要親近他,要為他說法,他絕對是相信,所以叫做「口安樂行處」。
(2017.3.16晨語開示)
我們口要說話,不要這樣輕易,很突然就一句話就出去,要三思後行。有時候輕輕的一句話出去,這也是比刀劍還厲害,所以要怎麼樣說話,讓人能夠心安下來,最困難的就是說話難得安人心,這是很痛苦也是很困難。不過,自己反省,是不是我們說話有偏差呢?說話,人家若不能接受,將我們誤解了,實在是很懺悔。德不夠,時時自懺悔,這叫做棄煩惱的方法。

**********

「四種安樂行之三 意安樂行處」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7.3.16晨語開示
第三,是淨心業。淨心業,我們要好好顧好我們的心,離貪嗔癡,我們這樣付出,沒有要求,我們很輕安,我們很自在,歡喜,感恩,這叫做「意安樂行處」。我們要常常記得,我們沒辦法對人有影響,我們要趕緊回過頭來「淨」,清淨我們的心業,這個心業就是要離貪嗔癡,還有慢和疑。慢和疑,這在人與人之間,是人最不高興看到的,這個人怎麼這麼我慢?這個人怎麼這麼自大?還沒有跟你接近,就沒辦法容納你了。所以我們若能清淨了我們心的意業,自然那就是名安(意)樂行處。法是這樣教我們,我們的心有接受嗎?自己有要受用嗎?有受用,某某人改了,改得很好,人人愛接近,這不是自己所修行的嗎?

**********

「四種安樂行之四 願安樂行處」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17.3.15晨語開示
第四是起慈悲,我們的心時時要發起慈悲心,名誓度一切,願安樂行處,沒有慈悲心,絕對沒有辦法去發弘誓願。所以我們起慈悲,發弘誓願,度一切眾生,誠正信實入人群去,這叫做願安樂行處。
(2017.3.16晨語開示)
我們要時時將慈悲提起來,不要忘記我們願誓度眾生,這是誠意。我們的心要有誠意,去除貪嗔癡,發願要從誠意開始,所以這個誠意,「大慈悲為室,柔和忍辱衣」,你發願,你要常常安住在這個地方。所以我們很感恩文殊菩薩,他當機者,問佛陀,佛陀要為我們開出一條路,要如何忍耐,來保護我們的心。真的要讓人尊敬,是要自己做到內在修養,外行忠信。若這樣,才有辦法能夠得到人的尊重,才能夠人人來同一個心,同一個方向。所以我們要修行,菩薩入世在度眾生,所做的事情不是為欲,不是順著這個欲,我們自己有我們自己的主張,我們自己有我們自己的願力,我們的誠意,我們的正心正念,我們都自己有。所以不是受這個世間的名利欲念,將我們誘惑去,沒有。所以這就是菩薩入世度眾生所做的事情,不是世間的欲心去投入,我們要好好去用心。菩薩要捨離的是貪欲,不是捨離眾生,要多用心啊。

回頂端 向下
 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630 - 護心之法 《法華經》安樂行品導讀(上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菩提心要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