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728 - 經典壯遊20年 台灣篇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none
無量光曜心
無量光曜心



文章總數 : 840
來自 : 高雄
威望 : 0
注冊日期 : 2017-11-01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728 - 經典壯遊20年 台灣篇 Empty
發表主題: 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728 - 經典壯遊20年 台灣篇   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728 - 經典壯遊20年 台灣篇 Empty周日 7月 29, 2018 3:56 pm

回頂端 向下
none
無量光曜心
無量光曜心



文章總數 : 840
來自 : 高雄
威望 : 0
注冊日期 : 2017-11-01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728 - 經典壯遊20年 台灣篇 Empty
發表主題: 逐字稿   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728 - 經典壯遊20年 台灣篇 Empty周三 8月 01, 2018 4:25 pm
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728 - 經典壯遊20年 台灣篇

【旁白】
不論是重返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壯碩遠航,「鄭和下西洋」,或是跋涉於叢山峻嶺間,尋找臺灣河川源頭。不論是行遍萬里山河追溯玄奘法師腳步,或立足在每一場驚世災難現場。20年來,《經典》雜誌採訪團隊,從人文、關懷的角度出發,帶領讀者開闊視野,發現未知。在探索過程中,為當代困局找借鏡,用影像為時代作見證,以文字為人類書寫歷史。

【經典雜誌副總編輯陳世慧訪述】
我們希望當我們在走出去,跟這個國際社會互動的時候,首先要先知道自己的身世,未來要做各種規劃的時候,才會有一個參考的座標。

【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訪述】
在這個島嶼上大家沒有去思考到的,議題雖然冷門,但是被我們這樣子報導下來,它就變成是一個常識,是一個知識了,變成可以集結成智慧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7.4.26與經典同仁座談
《經典》包含的就是,人跟天文、地理,都是要包括在內,《經典》說來實在是含義很大,感恩,你們都是為人間眼目,跟時間賽跑,跑在空間裡。

【旁白】
1998年8月,《經典》創刊號出版,如今已成為華文世界中,最具代表性的人文類雜誌之一,了解臺灣,始終是《經典》戮力著墨的重點,從歷史、經濟、族群、宗教、生態、文化等多層面,重新梳理島嶼脈絡。

**********

「經典壯遊20年 臺灣篇」


【旁白】
一億多年前,因為地震,古臺灣島從海底隆起而生,帶來破壞也帶來重生。1935年,屯子腳大地震,造成新竹、臺中一帶,三千多人死亡,六萬多間房舍倒塌。1999年集集大地震,在臺灣中部帶來驚人的毀滅力,《經典》記錄了921的災後與重生,也回溯了臺灣地震島上的悠遠歷史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1999.11.2與臺北分會同仁座談

我們是為歷史作見證,在這個世紀中有多少災難,碰到了多少的災難,我們要好好的把它記錄下來,《經典》寫得很清楚,但是還有邊緣的點滴故事,我們就有這樣的責任,再去找回以前的點滴故事。為時代作見證,地震的時候,那時代的社會,是如何來看待這個地震,以及那個時代的人,如何來面對著自己受災難的這種的心態,我們有這個責任。

【旁白】
1999年後的20年,《經典》雜誌撰述陳怡臻因企劃「建築臺灣」專題,從走訪921災後重建校園的過程中,重新認識了臺灣。

【經典雜誌撰述陳怡臻訪述】
「建築臺灣」這個系列第一個部分,我們其實是先從校園開始談,那很有趣的是因為校園建築在臺灣,最近幾年有一個很重大的轉變,其實跟921災後重建有關。在這一系列的田野調查跟採訪的過程中,我們就把當時有參與災後重建的空間專業者或是文史學者,重新訪問他們。當時的專業者、非營利組織,是怎麼樣凝結各方的力量來一起參與這個災後重建,而這樣的力量,到現在已經20年了,也持續的不斷被轉換成另外一種形式,為臺灣的社會解決問題。

【旁白】
在「匠心獨具」的專欄裡,記錄了職人精神,在「人文風景」的介紹中,為這片土地付出的小人物留下足跡,他們都是臺灣的一部分。

【經典雜誌撰述陳怡臻訪述】
作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,不管我是不是媒體,我覺得是集體臺灣人面對的問題,就是說集體的在這個資訊時代下的恐慌,集體的面對災難,不管是什麼形式的災難的無所適從,但同時又想要凝聚力量一起來解決。在「建築臺灣」之前,我其實也做過一些小型的人物的題目,在來來去去的好幾次的採訪中,看見他們一直在做對的,然後有價值的事情,甚至有一些人不太願意,把他們做的事情商業化或模組化。所謂的主流這件事情,我們也必須要重新被思考,所以說沒有絕對的主流就是對,或是怎麼樣就是錯。

【旁白】
作為一個移民社會,生活在臺灣的每個人,對歷史的理解與認同,以及對土地的情感各有體悟。《經典》採訪團隊,試著從不同視角,為這個島嶼的困境找出路。1998年,從「萬年淬鍊的臺灣人」出發,其後又探索臺灣史前血脈的發現-「南島系列」,同時也集結16世紀到19世紀,歐美人士對臺灣所留下的印象集結-「風中之葉」。而「赤日炎炎」、「島與陸」等系列,把日本殖民臺灣,以及唐山過臺灣移民史,做了有系統的整理和報導。近期推出的「考古臺灣」,則是透過考古,重新認識這片土地上,人文環境的漫長變遷。

【經典雜誌副總編輯陳世慧訪述】
考古它談的,其實除了技術上的東西之外,它其實就是歷史,只是這個歷史其實很特別,它是在空間上,它是往地底下去挖的,那在時間上,它比我們熟知的漢人的四百年的歷史,或者是說南島語族的這個歷史,南島語族大概是五、六千年前,其實都還要更久。因為《經典》做了這個題目,我們對自己的身世,其實可以更深入地去理解,其實不只是說一個歷史的追溯,比如說我們的南科,我們的中科,它在興建的過程裡面,都有挖掘到一些遺址,它就衍生出一個,就是我們是要保留這些遺址呢?還是說我們要繼續興建這些科學園區,其實大家會更知道說,這個東西它可能不是截然二分的,有考古就不能有經濟,有經濟就不能有考古,它可以是並存的,裡面就提到很多這樣的例子。

【旁白】
不只談歷史,《經典》也探討臺灣生態環保,從「我們姓臺灣」介紹臺灣特有種專題,到環境總體檢,尋找水脈源頭的「川流臺灣」,也透過公路的系列報導,看見臺灣經濟發展的脈絡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8.4.20志工早會

我們的同仁,他們為了臺灣,為了人類,他說我願意付出。看他們在講這幾句話,是人趴在石崖,那個石岩的上面沒有路,很陡的,很陡的石壁,石壁裡,很辛苦,而且我看了都很擔心,很危險。他們為的是什麼?當然,他們為的就是要探索,也就是使命,我們的地球不斷在受毀傷,而且在世界溫室效應,氣候都在轉變了,很異常,而且空氣的確都是受污染。更令人擔心的水資源,還有地下的油的含藏還有多少,都還不知道,但是我們可以預測,已經剩下不多了。我看到了我們的《經典》雜誌幾位同仁,我一直跟他們說,我們應該要去探討生態,探討地質,要去了解山的形貌,要了解水源從哪裡來,還有多少水,這都是我一直很擔心的。真的看到他們,真的實行,看,就這樣地攀爬,多辛苦啊,二千八百多公尺的海拔,要那麼高。為了要去找濁水溪的資源,這個水資源,到底它的源頭從哪裡來,他們不惜冒險,所以他們爬在這樣的山壁裡,很喘很喘,他就說出了「為了大愛,為了臺灣,為了人類,我甘願。」剛剛我聽到了,他真的真的是很喘,很喘的聲音說出了這幾句話,我聽了心裡實在是很不忍,不過他們平安歸來,也已經把那樣很詳細的資料,帶回來了。大家假如要知道,也多看看我們的《經典》雜誌。

【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訪述】
上人一直希望,就真實的就可以報導,這給了我很大的一個空間,所以我們做了很多的,包括做了臺灣道路的一個介紹,大家會認為它非常冷門,結果這一個題目做出來,我們叫「臺灣脈動」的系列,得到很多的好評,也幫我們獲得很多的獎項。我們甚至進到追溯臺灣的一個河流,我們過去被教導叫飲水思源,但是我們只是飲長江的源頭,但是不會思考臺灣的淡水河的源頭,不會思考我們的濁水溪的源頭,但《經典》就帶著大家,讓我們的撰述,就是我們的作者跟我們的攝影者親自找到了新的源頭,大部分的源頭都是我們來定位的。我覺得我們整個同仁,在過去20年來在這島嶼上,做了很好的一個墊腳石,一步一步的把過去的基礎,在我們的知識跟智慧,跟對環境認知的一個大的一個土地上,我們做了很多奠基的工作。我們也很高興,我們是一個媒體,我們扮演了這個重要的角色。

(2009.6.18慈濟關渡園區)

【對話片段】
請上人將它打開,拿上面沒關係。
手中輕輕地拿著,其實是大陸三瓶,臺灣兩瓶,所以無價之寶。長江、黃河、瀾滄江,還有濁水溪,還有淡水,都在我的手中了,真的很有價值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9.6.18人文志業主管座談
可知道每一次要看一篇報導,就可以看到了要很冒險的,因為他跑到那麼遙遠的地方去,都是在源頭取回來的。這些在地球上,不知道是幾億萬年的,從那樣的源頭,雖然經過的時間那麼流長,不過,還是源頭在,這個還是源頭在,是非常寶貴。從大陸的三條大江、大河,一直到臺灣的兩條大河。的確,這個源頭在哪裡?所以我常常都說,源頭非常的重要,每一個人都是也會想到了,我們這樣的清流,我們的使命要如何做到?總歸一字就是「質」,那我們的質是什麼呢?那就是清流。要很清,一股清流來淨化人心。

【對話片段】
出現的所有的東西,都是我們內容裡面有提及的,可是拍攝的時候,不會同時出現在畫面上。因為那是沒辦法控制的,所以我們請插畫家,將我們的需求把它畫出來。

【旁白】
除了文字與照片,插畫,也是《經典》帶領讀者回到現場,了解事件始末的重要元素。

【經典雜誌美術指導邱宇陞訪述】
雪隧是我印象中比較深刻的,鑽洞機這樣鑽過去,事實上發生了很多崩塌的事件,我們如何去讓人家知道這個過程?在過程裡面,第一個現場不可能有照片,因為都在山體裡面,不可能去取得,問題正在發生的時候也不會有照片,通常在事後才會有照片。所以我們要整理的資料就很重要,包括說我們要先取得那個山體的剖面結構,還有再來說機具,它是哪個型號?哪一款?然後再來就是發生事件,發生事件當下出了什麼事情?然後是有漏水,是哪一個岩層碰觸到哪個部分?然後斷裂,黏土層還是破碎岩層等等,我們都要給插畫家。因為那個表現上的層次,質感是不一樣的。這個往返就大概花費了一個多月,我們其實找滿多時間去做的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7.4.26與經典同仁座談
其實環保說小是很小,就是彎個腰,撿個紙,它也是環保之一。其實說大,現在也都是國際議題了,國際議題也應該就是人人的議題,因為我們都是地球人,我們都是住在地球上,溫室(效應)也好,或者是氣候(變遷)也好,不管是天氣或是地質,一切都是我們應該關心的。這個山河大地,這個臺灣山脈,我們可以看地圖,像《經典》我們在做的臺灣的地圖,這個中央山脈在中間,這等於像一個人的脊椎,所以山有山脊,人有人的脊椎,所以那種的斷了山脈,斷了水脈,這一斷,這個山脊一斷,其實不只是說花蓮的水受到影響,其實西邊的也會影響。我是很期盼,是要提醒大家,提醒大家為後代子孫,也要應該留這個土地。所以不只是子孫,給後面的人,總是希望這一塊臺灣土地,能保存更久。我們當一個人文人,人文典範,你既然要談天就要說地,你既然要說地還要談天,天地之間的道理是連在一起的。為什麼?為什麼會地震?為什麼會地震?為什麼會氣象異常?為什麼溫度會升高?為什麼雪會一直崩掉?這跟氣候都有關,不管是天空或者是海,跟地、氣象,這都有關。在人文人既然要寫,你們也都是在探討,人家的科學是怎麼在進步,這些科學家在推算,我們的氣候跟我們的溫室,跟我們的地質怎麼樣,我們也要去探討它是什麼?所以說人文人,也是應該有這分的使命。

【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訪述】
上人在他的思維點,在宗教家他是整個是大廣面的,那我們有我們的專業上的一個角度上的,朝著他所幫我們開的大道上,我們在亦步亦趨地跟著。所以我們覺得《經典》當成一個先鋒者的角度,在做這種議題上的比較很前瞻性,在前瞻性它會孤寂,但並不表示這個孤寂,不代表我需要譁眾來取寵,而是我覺得走在前面,你就必須有這樣子的孤寂。

【旁白】
《經典》的採訪團隊從臺灣地理探查、歷史溯源、人文關懷以及國際視角等面向,對臺灣這片土地人、事、物進行深入的報導,希望藉由文字記者的筆,攝影師的鏡頭,從走訪養育我們的這片島嶼,重新定位臺灣。

【經典雜誌總編輯王志宏訪述】
我們訂了這四個就是發現、探索、人文、關懷,也就是在我們的報導的主軸上,是用這四塊來加在一起的,同時最重要的期許是告訴大家,我們要懂得世界的情勢,我們要懂得我們自己要來調整,依照我們島嶼性格來調整,依照人數來調整,這也是我們期許的。希望我們的讀者,有這樣的一個胸襟,也期許我們自己的報導者,有這樣子的一個思維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2009.6.18人文志業主管座談
幾年前,我一直一直說掘井掘井,能掘到水脈,這個活水,我們的人文就是一個水脈一樣,我們已經,已經大家開挖到水脈了,我們大家有志一同把心凝聚,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清流。我們有共同的意念,我們的志願,要如何把這樣的清流之愛,來流向了全球,所以我把它比喻成已經我們能看到清流的脈,這個水脈,只有水脈能夠不斷,這樣還不夠,還要讓它湧出,力量還要再強一點,讓它能湧出來。現在因為人太多了,國度也是愈來人愈多,問題愈來愈多,所以我們要加強,所以這種的要加強還要加快,這個真正是我常常說來不及來不及,我們的清流還要再加強,我們還要加快,我們還要加量,還要加質。




回頂端 向下
 
【證嚴法師菩提心要】20180728 - 經典壯遊20年 台灣篇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菩提心要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