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09/1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

向下 
2 posters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9/1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09/1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   2018/09/1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 Empty周一 9月 17, 2018 9:08 pm

20180917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*彌勒菩薩聞說,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法華經,如是功德無量,勝於造塔起寺、建僧坊、四事供。

  時日不斷不斷消逝過了,我們要好好把握時間。任何一個當下、任何一句話我們要吸收,銘刻在心中,不要空過時日。看文,「彌勒菩薩聞說,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法華經,如是功德無量,勝於造塔起寺,建僧坊四事供」。各位,我們現在已經要開始漸進入,入「本門」,大家記得嗎?從哪一品是入本門?(第十四品)《法華經》「本跡開二本」,「跡門」說完了,從〈安樂行品〉開始,漸漸引導大家要進來教菩薩法。過去是用故事說譬喻等等,接下來就是要讓大家知道真如本性,讓我們很清楚如何能夠回復我們的真如本性呢?

  凡夫從無始劫以來,無法去推究的源頭。我們生命從什麼時候來?源頭的生命是清淨,真如本性本來就有了。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是中國的哲學,孔子教育也是這樣說。「人之初」,初在什麼時候開始呢?沒有說開頭。佛陀要告訴我們慧命起頭──真如本性,還是告訴我們無始劫前原來本有,這就是人的本性,靜寂無染著。可惜,「一念無明生三細」;無明開始一出來,緣行、緣識、緣名色、緣六入,一直緣,緣到老病死。生命從那個無明開頭,造作一切;從懷胎出生,從出生在人間,就是這樣人我是非。開始,那就是著了迷茫了,一直一直都是迷茫中,這就是人生。「堪嘆人生,迷網纏心,解不開網,放不下心」。在那個迷網將我們纏心,解不開的網,放不下的心,這就是生命源頭無明開始,一直纏來;一直纏了,纏到我們現在。

  到底我們要再說源頭,你有辦法跳出網去看到你的源頭嗎?一層一層的網這樣將我們網住,一層層的煩惱這樣將我們遮蓋著,一事事項項的事物層層複覆,已經變成了從外面這麼多網、無明,變成了自己的習氣了。不是外面給我們的無明、習氣這樣而已,還有自己裡面的習氣不斷製造;內外相應,互相造業,因緣果報就這樣纏來了。你們想,煩不煩啊?大家想想,我們要如何才能夠讓我們煩惱減輕?要如何才讓我們的習氣能夠去除?唯有修行,除了修行別無他法。修行,大覺者給我們一個方向,讓我們明白外來這些網是如何成的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。我們自己的習氣又是如何造成的?我們自己的習氣很多。自己決定修行,卻是我們受不住苦,消不了我相,執著了人我是非,「啊!受不了啦」。這種自己內無法控制,外無法抵擋,所以內外網結,自己迷了。外面的網一層一層,是我們內心迷在茫網脫不出來,自己一直拉網來網自己。這是很無奈。

  佛陀來教育人間,問佛陀:「您已經在人間教育多久了?」〈從地涌出品〉開始,一直一直諸地菩薩湧出了,「我用多久的時間教育多少人」,一直一直湧出。「這些菩薩這麼多,要用多長的時間?從多少的地方來?」佛陀就要用很多種的譬喻。塵點劫不斷,在大通智勝佛,若算師,若算師弟子無法算出了塵點的沙塵化為國土;那些國土化為塵,那些塵都當作劫。應該大家還很清楚。就像這樣,用種種來譬喻,譬喻佛人間教育菩薩,如恆沙劫數。劫就是長時間,用這麼長的時間來化度,從十方國度開始一直湧現湧現出來了。這就是表示用長的時間來化度眾生。

  所以,在從十四、十五、十六、十七、十八品,就是一直在入「本門」了,要讓我們知道壽長,所度的人很多,所教育的已經成為菩薩;這些菩薩已經四方諸地去教化眾生,從〈從地涌出品〉。再者,佛的壽命,在現在的時間現相,他的壽命,佛陀的壽命在人間八十。但是佛陀要告訴大家,壽命長遠,所以〈如來壽量品〉舉例很多。佛陀恆住人間教化眾生,不論眾生有病了,病要用藥醫。這裡有緣,我來這裡應病用藥;那個地方需要,我就在那個地方。但是眾生難度,哪怕親為自己的孩子,父親在身邊,藥不想要吃,就要等父親去到遠遠的地方,拜託人來告訴孩子:「你們的父親死在外地了。」才知道要珍惜啊!很無奈,等到父親死了,才知道「我要有這帖藥,我要吃」。

  留下來的藥是不是有對症呢?能夠隨時為你把脈,隨時告訴你是這樣的病,藥你要趕快吃,對症下藥;不要接受,還是懵懂、猶迷,所以就是迷網。等到沒有了,自己才開始抓藥,成藥,合成,對藥過敏等等。總而言之,這就是眾生的苦,難救,要如何救?所以佛陀還要設方法,讓大家有利可圖,所以要說〈分別功德品〉,你做什麼都有功德。這就是眾生。天底下沒有白吃的筵席,總是要如何去付出;你有付出,就有所得。這教菩薩法,這種的功德要讓人知道。你過去以為做這個、做那個就有功德;以為供佛你就有功德,供僧你就有功德,為僧建房舍你就有功德。那個時候就是這樣,這就是大家要有一個功德名相。

  這在第十七品,彌勒當場聽了,「彌勒菩薩聞說,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法華經,如是功德無量」。但是接下來還有,這些功德「勝於造塔起寺,建僧坊四事供」。來到《法華經》,佛陀開始要如何將法延續下去呢?不是只有大家認為,供佛就有功德,供養出家人就有功德,或者是去造塔、去建寺,這樣就有功德。現在再開始,回過頭,「書寫」。此時佛陀將準備要入滅了,口頭佛說、大家聽,聽過就沒有了,無憑無據,所以佛陀開始要有人記錄。但是那個時代哪有紙筆?就是心要記,發揮自己要如何知道,用方法將它受持、記住,簡單記錄。所以「受持、讀誦」,用背誦的,記在心裡。

  古人讀書也是重背誦,你現在再叫我背「大學之道」、《論語》,現在好幾種我還很牢記著,那就是靠背誦。所以背誦是一個方法。「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」,你自己要背起來。有的人若不記得了,來問你,你要告訴他,你要為他解說;你要明白道理為他解說。最重要的那就是「書寫是法華經」,若是這樣的功德,無量啊!在這段經文之前,還未講《法華經》之前,是提倡建塔、供養,因為那時候佛教初期、僧團初起。那時佛陀的規則,這些弟子來自王宮,皇親國戚,有從各種宗教、學者,也有從種姓;他們的種姓,就是很低級的奴隸等等。

  佛陀提倡人性平等,人人都可以來出家。為了破除人的「執」,這些低種姓(種)族,賤民,他們那個時候叫做「賤民」,恐怕貴族的人帶著那些習氣,還會使喚這些低階級的賤民來伺候他們,所以佛開始規律──吃飯,自己要出去托缽;僧團各人不能私蓄自己的衣物,除了三衣、一缽。你要吃得飽,每天定一個時間你去托缽,自己自力。托缽有好處,降伏你的驕慢;托缽有好處,僧團初成,有機會能夠挨家挨戶去顯示,「我是現在佛陀成立教團三寶之一,叫做比丘」,自我介紹到民間去。有人心會起疑:什麼叫做「佛」?佛「法」是什麼?就能夠對機介紹佛的覺悟──苦、集、滅、道。這就是佛陀要弟子放棄一切一切,自己要立自己的規矩,克服自己的驕慢心,對自己要能夠馴服。

  這就是那個時候有這些建僧坊、四事供養。什麼叫做「四事供養」?四事供養,那就是衣服、飲食、臥具、湯藥;衣、食、藥,或者是臥具,居住的地方。衣、食、住、行,這也叫做「四事」;衣服、飲食、醫藥、臥具,這也叫做「四事」。在家人慢慢形成了伺候,就是奉獻這些修行者所需要,讓修行者能夠安心修行。在家人做這四事的供養,那個時代就說「功德無量!功德無量!」,信徒就是需要這樣。這就是利的供養,能夠滿足付出所想要求那個福──功德無量。這是那個時候。

  佛陀到《法華經》,已經開始說「受持、讀誦、解說、書寫是法華經,如是功德無量」。後期,在「法華」之時,一轉就是要留法;聽法認真,銘記在心中,要勤讀,要勤向人解說。這個時候,持、誦、解說,讀誦、解說就很需要了。彌勒菩薩在第十七品開始,一直聽,聽如何供養,如何受持會有什麼樣的功德。前面說很多,大家還有記憶的話,這叫做〈分別功德品〉。功德有大、小,最重要的「四」(受持、讀誦等),就是最大的功德。這是在佛陀的時代,形成這個佛法要如何讓人傳,要如何讓人認識,要如何讓人能保護。佛的時代,面對的信徒就是用這麼的簡單,就能夠將信徒叫過來了。多無奈啊!眾生是不是要從迷網將他啟開呢?還是迷啊,迷在功德;跟他說讀誦、書寫有功德,現在還很多人解不開,還是沉著在書寫、讀誦功德,真正教菩薩法,還有一段距離。

  儘管前面〈從地涌出品〉,儘管大通智勝佛說《法華經》,十六沙彌體會了解,還在那個地方,各人帶出了有緣的人,各自去覆說。十六沙彌將來就是……,應該也要說現在,現在在哪裡也不知道。現在我們認識的是釋迦佛;釋迦佛他是十六王子之一,《法華經》聽進去,體會了,將人帶出來,聽他說《法華經》,結法緣眾。結法緣的眾生,二千五百多年了,這結法緣的眾生依教受持到現在。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到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已經是塵點劫了;釋迦佛與我們的時代,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,這法源很長;但一直到現在我們還在迷,迷在網。

  佛的時代,佛說迷網無明,這個「迷網無明」不是現在有的名詞,是佛的時代,「無明迷網」。現在是真正五濁惡世,自己心自迷。現在,人很明顯的,結構一個網路起來。「網」,各人都能夠造網,這裡也一張網,那裡也一張網。你們想,「迷網」啊!這個五濁惡世迷網了自己,迷網了人的心;有知、無知,聰明、世智,愚癡不會分別,都在那個網中,這叫做「濁」。人人都做一個落網的人,真的是很堪嘆,堪嘆我們的人生為何是這樣呢?還是要說,是無奈啊!那麼,既然我們現在是這樣,是不是要好好知道法,要趕緊追溯這個法。

*自心地自耕播善種,如法修持趣向道場,入如來室著如來衣。坐如來座,談諸法空,說真妙有,理事妙用,行佛教法,持行忍辱,勤行六度,敬事四修。

  「自心地自耕播善種」,自心地要自耕耘播善種子。我們聽到了,自己要如何耕耘這片心地,我們應該要很相信人人都有自己一片的心地,自己要自耕耘。你的記憶、你的認知、你的習氣,你要如何記好的事情?你在你的心田要播什麼種子?是善、是惡嗎?已經學佛了,善惡因果分明,能知道這片心地是要種什麼種子。所以我們這個時候,自心地,自己肯定自己這片的心地,自耕耘播善種子;我們一定要自己播善種子。

  所以,「如法修持」。如法修持,就是改變我們自己過去的習氣,心不要自迷,好好持正法,「趣向道場」。最近我一直在說「開道、鋪路」,我們要「趣向道場」。「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」,這已經在〈法師品〉很清楚告訴我們:「你要柔和善順,你要堪得忍耐等等,你要去著如來衣、入如來室,坐諸法空座;不要執著,改變我們的習氣。」我們應該要知道。

*分別、隨喜,所有功德,乃至六趣、四生、聲聞、緣覺,一切菩薩等,種種所有諸善功德,我皆隨喜順歡喜。

  「分別隨喜所有功德,乃至六趣、四生、聲聞、緣覺,一切菩薩等」。現在看這些字,你們就能夠回顧。過去告訴你們,這些名詞都很清楚,這叫做記憶;聽過了,記憶。所以,在「六趣」,人也不是常常做人,看你自己種什麼因果;還是在六趣中,自己要很謹慎。在「四生」之中,化生、溼生、卵生、胎生,還是在這個地方。我們有緣修行,聲聞、緣覺,一直到菩薩等等。「六凡四聖」,我們要選擇的是四聖;聲聞要用心聽,緣覺要用心了解,菩薩要身體力行在人群中,一路要走到佛覺悟的境界,這就是我們的方向。

  所以,佛陀要說這些話,要如何教育我們?〈分別功德品〉過去,現在開始了隨喜功德;我們要分清楚,分明什麼是該讚歎的功德,這〈隨喜功德品〉開始。大家會覺得:隨喜就有功德啊!是,其中還有很多可分別的大道理,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。


【註一】《法華經.化城喻品》:「諸比丘!彼佛滅度已來,甚大久遠,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,假使有人磨以為墨,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,大如微塵,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,如是展轉盡地種墨。於汝等意云何?是諸國土,若算師,若算師弟子,能得邊際,知其數不?」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9/1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9/1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   2018/09/1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 Empty周一 9月 17, 2018 9:15 pm

[2018年9月17日上午5:20] 農曆八月初八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(未開示經文)

1、 上人手札(一):「彌勒菩薩聞說,受持讀誦解說,書寫是法華經,如是功德無量,勝於造塔起寺,建僧坊四事供。」

(1)「把握時間不空過,法要銘刻在心中」:時日不斷流逝,要好好把握時間。任何一個當下,任何一句話,我們要吸收、銘刻在心中,不要空過時日。

(2)「入本門」:現在已經要開始漸進入「本門」,大家還記得嗎?從哪一品是入本門?(答:第十四品安樂行品)

(3)「《法華經》,本跡開二本,教菩薩法」:「跡門」說完了,從〈安樂行品〉開始,漸漸引導大家要進來教菩薩法。過去是用故事說譬喻等等,接下來就是要讓大家知道真如本性,讓我們很清楚,如何能夠回復我們的真如本性呢?

(4)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:凡夫從無始劫以來,無法去追究的源頭,我們生命從什麼時候來,源頭的生命是清淨,真如本性,本來就有。「人之初,性本善」,是中國的哲學。孔子的教育也是這樣說,「人之初」,初在什麼時候開始呢?沒有說開頭。

(5)「慧命起頭,真如本性,無始劫前,原來本有」:佛陀要向我們說慧命起頭真如本性,還是向我們說無始劫前,原來本有,這就是人的本性,靜寂無染著。

(6)「一念無明生三細」:無明開始一出來,緣行、緣識、緣名色、緣六入,一直緣到生老病死。生命從無明開開頭,造作一切,從懷胎,到出生在人間,就是這樣人我是非,一直都是在迷茫中,這就是人生。迷網纏心,解不開的網,放不下的心,這就是從生命源頭的無明開始,一直纏來,纏到現在。

(7) 「無明迷惘纏心」:我們要說源頭,到底你有辦法跳出網去看到你的源頭嗎?一層層的網將我們網住,一層層的煩惱將我們遮蓋,事物層層覆覆,已經變成了這麼多的網、無明阿,變成了自己的習氣;不是外面給我們的無明、習氣而已,還有自己心中不斷製造的習氣,內外相應,互相造業,因緣果報就這樣纏來了。

(8) 「內外網結無奈,唯修行可除習氣」:我們要如何才能讓煩惱減輕?要如何才能去除習氣?唯有修行,除了修行,別無他法。修行,大覺者給我們一個方向,讓我們明白外來這些網是如何形成的?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。我們自己的習氣又是如何造成的?我們自己的習氣很多。自己決定修行,卻是受不住苦,消除不了我相,執著了人我是非,這種內,自己無法控制,外,無法抵擋,所以內外網結,自己迷了;外面的網一層一層,是我們內心的迷在茫、網中脫離不出來,自己一直拉著網來網住自己,這是很無奈。

(9) 「佛於人間教育菩薩,數如恆沙劫數」:佛陀來教育人間,從〈從地涌出品〉開始,一直諸地菩薩涌出了,「這些菩薩這麼多,佛陀是用多少的時間教育多少人?要用多長的時間?從多少的地方來?」佛陀就要用很多種的譬喻。在大通智勝佛,若算師,若算弟子都無法算出的塵點的沙塵化為國土,這些國土化為塵,這些塵都當作劫,大家應該都還很清楚,就像這樣,用種種來譬喻,譬喻佛於人間教育菩薩,數如恆沙劫數,用這麼長時間來化度,菩薩從十方國度一直湧現出來,這就是表是用長的時間來化度眾生。

(註:《法華經、化城喻品》:【諸比丘!彼佛滅度已來,甚大久遠,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,假使有人磨以為墨,過於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,大如微塵,又過千國土復下一點,如是展轉盡地種墨。於汝等意云何?是諸國土,若算師,若算師弟子,能得邊際,知其數不?】)

(10) 「法華經,入本門」:所以從第十四、十五、十六、十七、十八品,就是一直在入「本門」了,要讓我們知道壽長,所度的人很多,所教育的都已經成為菩薩。從〈從地涌出品〉,這些菩薩已經在四方、諸地去教化眾生。再者呢?佛的壽命,在現在的時間現相壽命,佛陀的壽命在人間是八十歲。但是佛陀要告訴大家,壽命長遠,所以於〈如來壽量品〉舉例很多。

(11) 「佛陀來人間,應病用藥」:佛陀行住人間、教化眾生,眾生有病了,病要用藥醫,才有緣,哪個地方需要,佛陀就在那個地方。但眾生難度,哪怕親為自己的孩子,父親在身邊,藥不太想吃,就藥等父親去到遙遠的地方,拜託人來告訴孩子:「你的父親死在外面了」,才知道要珍惜阿!很無奈,等到父親死了,才知道「我要有這帖藥,我要吃」。

(12) 「眾生迷惘,不懂珍惜」:唉,留下來的藥是不是有對症呢?父親還在時,能夠隨時為你把脈,隨時告訴你是這樣的病,藥你趕緊吃,對症下藥,但孩子不要接受,還是懵懂,就是迷網,等到父親過世了,才開始抓藥等,總而言之,這就是眾生的苦難救,要怎麼救?

(13) 「分別功德品」:所以佛陀還要設方法,讓大家有利可圖,所以要說〈分別功德品〉,你做什麼都有功德,這就是眾生。天底下沒有白吃的筵席,總是要如何去付出,你有付出就有所得。教菩薩法,這種的德要讓人知道,你過去以為做這個、做那個就有功德,以為供佛、供僧、為僧建房舍你就有功德,那個時候就是這樣,大家就是要有一個功德名相,這是在第十七品,彌勒菩薩當場聽了。

(14) 「彌勒菩薩聞說,受持讀誦解說,書寫是法華經,如是功德無量,勝於造塔起寺,建僧坊四事供」:接下來到《法華經》,佛陀開始要如何將法延續下去?不是只有供佛、供僧,或是去造塔、建寺,這樣就有功德。現在此時佛陀將準備要入滅了,佛口頭講,大家聽,聽過就沒有了,無憑無據,所以佛陀開始要有人幫忙紀錄,但那個時代哪有紙筆呢?就是要用心記,自己要知道如何用方法去受持、去記得,用背誦的,記在心裡。

(15) 「受持讀誦解說」:古代人讀書也是重背誦,「大學之道」、《論語》,現在好幾種我還很牢記著,那就是靠背誦,所以背誦是一個方法。自己要背下來,有的人如果不記得了來問你,你要告訴他,要為他解說,你要明白道理,為他解說,最重要的「書寫是法華經」,若是這樣的功德,無量。

(16) 「為破執,定規矩」:在這段經文之前,還沒有講《法華經》之前,是提倡建塔、供養,因為那個時候,佛教初期、僧團初起。那時佛陀的規則,這些弟子來自皇宮、皇親國戚,有從各種宗教、學者,也有從姓很低級的奴隸等等,這些低姓的種族,他們那時叫做賤民,恐怕貴族的人帶著習氣,還會使喚這些低階級的賤民來伺候他們。但佛陀提倡人性平等,人人都能夠來出家,為了破除人的「執」,所以佛陀開始有律規,要吃飯,自己要出去托缽,僧團各人不能私蓄自己的衣物,除了三衣、一缽,你要吃得飽,每天要定一個時間自己去托缽,自己自利。

(17) 「托缽,降驕慢心,應機傳法」:托缽有好處,降伏你的驕慢;托缽有好處,僧團初成,有機會能夠挨家挨戶去顯示「我是現在佛陀成立教團的三寶之一,叫做比丘」,能到民間去自我介紹。有人心會起疑,什麼叫做佛?佛法是什麼?就能夠應機介紹佛的覺悟,苦集滅道。這就是佛陀要弟子放棄一切,自己要立自己的規矩,克服自己的驕慢心;對自己要能夠馴服。

(18) 「四事供養」:那時也有建僧坊、四事供養。什麼是四事供養?就是「衣服、飲食、湯藥」,衣、食、藥,或者是僧坊,居住的地方。衣、食、住、行,這也叫做「四事」;飲食、醫藥、臥具,這也叫做四事。在家人慢慢形成了奉獻這些修行者所需要的,所以修行者能夠安心修行;在家人做這四事的供養,那個時代就功德無量,信徒就是要這樣,這就是利的供養,能夠滿足付出想要求那個福,「功德無量」。

(19) 「受持、讀誦、書寫是法華經,如是功德無量」:這是那時,佛陀到《法華經》已經開始說了「受持、讀誦、書寫是法華經,如是功德無量」。後期,在「法華」時,一轉就是要留法;聽法要認真,銘記在心中,要勤讀、要勤向人解說。這個時候,持、誦、解說,讀誦、解說,就開始很需要了。

(20) 「分別功德,眾生依然迷網」:彌勒菩薩在第十七品開始,一直聽,聽如何供養?這如何受持?有什麼樣的功德?前面說很多,大家還有記憶的話,這叫做〈分別功德品〉。功德有大、小,最重要的是四事供,是最大的功德。這是佛陀的時代,佛法要如何讓人傳?要如何讓人認識?要如何讓人能保護?佛的時代,面對的信徒就是用這麼的簡單的方式,就能夠將信徒叫過來了,多無奈啊。眾生是不是能從迷網啟開呢?還是迷啊,迷在功德。

(21) 「法源緣長,眾生仍迷於夢」:叫他讀誦、書寫有功德,現在很多人還是解不開,還是沉著於書寫、讀誦功德,離真正教菩薩法,還有一段時間。儘管前面大通智勝佛說《法華經》,十六王子體會了解,還是在那個地方,各人帶出了有緣的人去各自覆說。我們現在認識的是釋迦佛,釋迦佛也是十六王子之一,《法華經》聽進去體會,將人帶出來,聽他說《法華經》,結法緣眾。兩千五百多年,這結法緣的眾生,已教、受持到現在。從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到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已經是塵點劫了,這法源很長,一直到現在,我們還在迷,迷在夢。

(22) 「五濁惡世人迷網,需趕緊追溯法」:迷網無明不是現在有的名詞,是佛的時代就說,現在是真的五濁惡世,自己心自迷。現在,人很明顯的,結構一個網路起來,「網」,個人都能夠造網,這裡一張網,那裡也一張網。你們想,「迷網」,這個五濁惡世迷網了自己,迷網了人的心,有知、無知,聰明、世智,愚癡不會分別,都在網中,這叫做「濁」。人人都是做一個落網的人,真的是很堪嘆,堪嘆我們的人生為何是這樣呢?但是還是要說,是無奈啊!既然現在是這樣,我們是不是要好好知道法,要趕緊追溯法。

2、 上人手札(二):「自心地自耕播善種,如法修持趣向道場,入如來室著如來衣」

(1) 「自心地,自耕耘,布善種子」:我們要很相信,人人都有自己一片的心地,自己要自耕耘,你的記憶、你的認知、你的習氣,你要如何記好的事情?自己的心田要布什麼種子?是善、是惡?已經學佛了,善惡因果分明,就能知道這片心地是要種什麼種子。

(2) 「如法修持,趣向道場」:自己這片的心地自耕耘,一定要自己布善種子,改變自己過去的習氣,心不要自迷,要好好持正法,「趣向道場」。最近我一直在說「開道鋪路」,我們要「趣向道場」。「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」,這已經在〈安樂行品〉很清楚對我們說:「你要柔和善順,你要堪得忍耐…等等。」要「著如來衣,入如來室,坐諸法空坐,不要執著,要改變我們的習氣」。

(3) 「分別隨喜所有功德,乃至六趣、四生、聲聞、緣覺一切菩薩等」:現在看這些字,你們就能夠回顧,過去告訴你們,這些名詞都很清楚,這叫做記憶,聽過了,記憶。所以在「六趣」,人也不是常常做人,要看你自己種什麼因果,自己要很謹慎。我們有緣修行,聲聞、緣覺,一直到菩薩等等,六凡、四聖,我們要選擇的是四聖地位;聲聞要用心聽,緣覺要用心了解,菩薩要身體力行在人群中,一路要走到佛覺悟的境界,這就是我們的方向。

(4) 「隨喜功德」:所以,佛陀要說這些話,如何教育我們?〈分別功德品〉過去,現在開始〈隨喜功德品〉。「種種所有諸善功德,我皆隨喜順歡喜」。我們要分清楚,分明什麼是該讚歎的功德,從〈隨喜功德品〉開始,大家會覺得:隨喜就有功德啊。是,其中還有很多可分別的大道理,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
*************
3、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 本跡開二本,教菩薩法。時時提醒我們「慧命起頭,真如本性,無始劫前,原來本有」,卻是我們常被「一念無明,生三細(貪瞋癡)」, 無明迷惘纏心, 內外網結無奈,唯修行可除習氣。

得常常反省自己,如何學習到上人常教導我們的「心無染著,敞開心胸」,去包容所有人,能夠放下身段先去與人調和,自己先願意與大家合和互協,不是等著人家來合我們的心,用心體會上人常說,與人不要「隔緣、絕緣、斷緣」,要常與人結好善緣,更是要結好「師徒之緣」,珍惜每次能被上人教導的機會,才有機會貼上人的心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58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8/09/1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9/1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   2018/09/1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 Empty周一 9月 17, 2018 10:14 pm

20180917薰法香心得與應用(影音與重點)
0918貼出
高明智(惟智)感恩合十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8/09/17晨語簡記(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