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8/09/26晨語簡記(法華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六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0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9/26晨語簡記(法華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六) Empty
發表主題: 2018/09/26晨語簡記(法華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六)   2018/09/26晨語簡記(法華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六) Empty周三 9月 26, 2018 5:46 pm

20180926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聞法人不分貧富,
思惟深心生信解;
修行如法,不分尊卑,
傳法脈絡,綿延永續。

  用心啊!大家用心看、用心聽。「聞法人不分貧富,思惟深心生信解」。聞法的人是不分貧、富,需要的是要深心思惟,思惟深心信解。要用心去體解,聽法不是聽過就好,還要再用心體解。體解之後,又再好好思惟;思惟之後,要再深心信解。這是我們學法者應該要有。要不然只是聽、聽,「知道嗎?」「知道啦、知道啦!」其中的含意全都不知道,這樣聽法也是徒勞無功,浪費時間。所以我們聽法就是要用。要用,你若不知道,沒有透徹理解,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。所以我們要修行,不論你是在家、出家,既聞法了,就是要聽來用,我們要身體力行。

所以,「修行如法,不分尊卑」。沒有分富貴、貧賤,沒有分是多麼尊貴、多麼卑微,法對人是都平等的。要好好提醒自己,最好就是肯發心,你聽法之後,自己知道;知道,理解正確,身體力行,做了有體會了,我們就要傳法脈,綿續慧命。「傳法脈絡,綿延永續」。這種延續下去,綿延延續,要長長久久。接下來再一段,「誠意精勤信力堅固,豈第五十人可限量」。我們既然信解了,我們既然知、識、行,我們全都這樣齊全行了,願意傳法脈,也要綿延永續下去,我們必定要「誠意精勤信力堅固」。

  你們要信力堅固,要有「誠意精勤信力堅固,豈第五十人可限量」。不是只有第五十人,我們若有信力,我們聽得進去、做得到,我們要再繼續用我們的誠意,用心、用力要很堅固,不是僅僅五十人。因為我們經文已經看到了,若能夠聽聞,那個人繼續、繼續,這樣一直一直傳下去,從第一代傳到第五十代。這不只是這樣,又再「皆由一念信解隨喜」。這種不只是這樣限量在第五十代,只要在一念堅定,就能夠一念隨喜。「深心開明與法相應」,深心一直開明不斷。眾生迷茫,我們發心這樣一路一直傳,這就深心開明。

  這種一念的隨喜,信解的隨喜,又再深心開明,我們的心已經很深入了,我們的心也開大明朗了,我們的心已經與法相應了。不只僅僅聞一知一,不只是聞一知十,已經是將心與法交會在一起,完全開朗了。這就是我們要「誠意精勤信力堅固」。傳,不只僅僅五十人就好,還是無可限量要再一直傳下去,這全都是一念信解隨喜。想到我們慈濟的早期,早期的慈濟委員,從會員開始召募,將慈濟他所知道的好,要做什麼事情,支持、一起做,這樣會員人人都知道。雖然我每個月捐十元、五十元,「哎呀!這樣要捐到什麼時候?除了我之外,我再替你邀其他的朋友等等。」就又另外一個人再邀很多朋友,也對他說得很清楚,讓他很了解,人人也隨喜功德。不只是人人參加,人人還會替他邀,說:「這樣我也可以替你邀。」

所以我們就委員負責拿一本簿子、兩本簿子,三本、四本、五六七本,有的拿了十幾本(編按:勸募本)。一本簿子一個人負責,這個人負責的,後面(編按:意指募後委員)還要再幾本簿子。就像這樣,同樣的道理,這種精誠深心信解,點滴累積,每一點、每一滴清楚分明。捐的人清楚,知道我這錢捐了,就可以成就什麼事情,做什麼好事,所以他們清清楚楚,這就是隨喜功德。那段時間開始,人人都是在隨喜功德,隨分隨力去勉勵,人人方向正確,人人歡喜。

  這就是我們已經走過的路。這個路,隨喜功德,是不是能夠一直綿續下來呢?這就要看一直綿續延長;一直綿續延長下去,能夠有多少人願意這樣綿續延長,這樣一直下去,這法脈,「傳法脈絡,綿延永續」。我們就要再去探討,現在人人是不是這樣呢?這種「聞法人不分貧富,思惟深心生信解;修行如法,不分尊卑,傳法脈絡,綿延永續」,傳法脈絡總是綿延永續,那個心志還在嗎?這是我們要再去追,是不是有呢?所以常常說「感恩」,永遠珍惜那五十多年前以來,就是這個精進的念,大家是精誠的、是誠意的,「誠意精勤信力堅固」,這個信力的堅固,對這相信。「師父這樣說,要做這樣很有意義的事情」,相信、隨喜。大家隨喜,就是這樣一直一個一個一直傳,這些人不只是傳到第五十人。

  有時候我們若看到老菩薩在回憶過去,她的幕後委員,現在成為資深的委員已經多少了。一呼籲,是很資深的委員,站到臺上來,幾十個都說:「我們就是某某師姊,那個時候將我們勸募出來。我們就是跟著她走,就鼓勵我們進來慈濟承擔師父要做的。而我現在,我的會員已經有幾個幾個,我又傳幾個幾個了,也已經將近將要培訓,將近將要受證。」前前後後,資深的委員不知又引導出了多少中生代的委員。就是這樣,我們現在委員這麼多,年年受證,這都是在這樣,「隨喜功德」。

誠意精勤信力堅固,
豈第五十人可限量?
皆由一念信解隨喜,
深心開明與法相應。

  期待我們隨喜功德方向沒有偏差,人人能夠「誠意精勤信力堅固,豈第五十人可限量?皆由一念信解隨喜」。這樣就不只五十,這樣將它限住,都是要由一念信解隨喜,都是從第一念的信解隨喜開始。這就是我們要「深心開明與法相會」,我們心一定要開闊。現在看到,「這個也很能幹,而那個對法與事也有體會,可惜心量不夠」。這種「深明」,深心開明與法相會還沒有。若有,就是心包太虛,對人人該善解就該善解,有錯誤,該輔導他就要輔導。現在你若讓任何一個人,尤其是權力愈大,他的錯誤愈多。那是危機,很危險的事情。所以要「深心開明」,該包容的就要包容,任何一個人都好。

  我們度人就要關心,要去關心,該關心的要關心。在一個大團體中,彼此關懷,法親關懷、同修關懷、同修行者關懷,這種包容的心。一直在尋尋覓覓,到底誰才是真正心包太虛、深心開明的人?這就是我們法脈要傳承,所以大家就要很用心。〈隨喜功德品〉,在經文看來都沒有什麼,但是其中的意義是很深,絕對不是用經文這樣輕鬆就說過了,請大家要很用心。前面的經文這麼說,

複習經文:「是諸人等,聞已隨喜,復行轉教;餘人聞已,亦隨喜轉教。如是輾轉,至第五十。」

  這是前面的經文,這樣告訴過我們了。接下來這段經文,大家要再用心。

經文:「阿逸多!其第五十善男子、善女人,隨喜功德,我今說之,汝當善聽。」

經文簡釋:「阿逸多!其第五十善男子、善女人,隨喜功德,」
正取末後第五十人,但聞隨喜,未能轉教。

  還是要好好聽,不要聽一段,忘記了前面一段經文的意。現在要再好好聽。佛陀稱「阿逸多」,大家知道就是彌勒菩薩。「阿逸多!其第五十善男子、善女人,隨喜功德,你就要用心聽。」因為彌勒菩薩開始替大家問,所以佛陀還是面對彌勒菩薩這樣說。「隨喜,不論是男或是女,隨喜的功德你要好好聽。」「正取末後第五十人」。這重點是一直到最後面,「你這樣一個一個、一代一代一直傳法,傳到最後的五十代。」五十代了。

  常常聽委員都這樣說:「師父,我們這已經第四代了!」不是他們家的第四代,是法親的第四代,已受證已經第四代了。第四代,現在還有培訓中的第五代。同樣的意思。而這些是第十代,第十人,就是這樣一輩一輩這樣一直延續下去。我們現在若說到了第五十個人,我們現在,我所聽到的,這幾十年來一個能夠不斷不斷傳到第五十位,而這個第五十位,他又再另外再延續下去。

  光是他直屬的委員,這些資深的,是直屬第五代,而一代是培養幾個人?他們一代出來受證都好幾人,這叫做一代;一代培養好幾個,又同樣這個委員,又再明年又承續,也是好幾個,這樣已經第五代了。可見這五代,同一個委員所帶出來的,這個五代委員是將近百人,他們每一個人又再去延續,每一個人又再下面延續,那是多少?而現在若是說延續到第五代,現在才要受證的這一輩,這一輩的來受證,他們的精神、能量是不是有像第四代、第三代?而第三代有像第二代嗎?而第二代有像第一代嗎?這就要看法如何流傳了。所以,〈隨喜功德品〉意義很深,實法要如何流傳?人人都沒有讓法走樣。

  就像昨天說到阿難;佛陀傳迦葉,迦葉入雞足山,入山、封山,在那裡入定,在等彌勒菩薩。法交給阿難,阿難很用心,是直接聽佛說法的人,絲毫沒有偏差。在他的時代,他就會聽到「百歲不見水老鶴」,阿難嚇到了,怎麼會是這樣啊?「若人生百歲,不解生滅法」,變成了「百歲不見水老鶴」,這真的是很嚴重。

  阿難看,在說這句話,是在與別人說話,也有一團的比丘團在與他們說話,而這個比丘領導是聽他的師父說的。阿難直接向這位比丘領導者,這樣直接說:「你錯了,佛陀說的是『若人生百歲』,已經人生百歲的時間,還不見生滅法,還不知生滅法;不解、不知這個生滅法,不如一日,生一日,能夠見到生滅法。」就像孔子說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」聽法,若沒有聽到真理;聽了真理,沒有透徹信解,隨便聽一下就傳出去了;同在阿難的時代,法就已經偏差了,何況經過二千五百年後的現在?大家在傳法,說的人說得很熱烈,聽的人聽得很踴躍。到底說得這麼精彩的法,聽得這麼歡喜的法,這些人他們的見解又是什麼?

  尤其是現代人,那種自我。那種自我,聽到一項,把握住這個時間,將那件事情偏掉了,這就是錯。而這個錯若沒有很猛烈說:「不對就是不對!」要不然是不是無奈?聽到這樣就是放棄了?不是。我們有聽到,我們就要趕快更正他,看什麼樣的人,真的要用力更正,不對就不對。總是我們這個時候也類似在受證,「他不錯,這樣就受證哦!」這是不是呢?這也是我們要很用心。在這樣的時代,「你不要收,我來收。只要慈濟,經過慈濟見習訓練過都很好」。所以那個見習、培訓課程等等都很好,以前是沒有這些課程,但是都很真、很實。

  現在隨著時代,我們也是有很多的課。「這個課是在說什麼?」「不知道,你們這樣說得這麼深。」反過來,我常常說:「你們說得這麼複雜、這麼深,課這樣在開,很忙。」這種。但是你現在說是知識的時代,就要有辦這樣、這樣、這樣,才有算團體,才叫做有內涵的課程。這是很複雜。不過,我們還是那個誠,誠懇,那個誠還是不要斷了。那種的真誠,深心思惟,真誠、精勤,信心的堅固,這都不能不見。不論時代如何變,我們還是要用誠意、精勤。同樣,錯的,在我們還在的時候,我們就要嚴厲導正,不是某某人我不敢說他。常常聽到:「某某人,我不敢說他。」這就不對,用誠意告訴他。總而言之,要好好用心。

  現在的重點就是「第五十人」。你開始沒有問題,一直一直下來,那個問題愈來愈大,到了第五十人,是不是有正確?「但聞隨喜,未能轉教」,只是隨喜,但是無法去轉教,哪怕是轉教,也是一直偏差掉。

經文簡釋:「我今說之,汝當善聽。」
佛欲顯示至末法後,隨喜功德,語彌勒知。隨喜聞法及隨喜演說,均不必得於經之全義。

  所以,「我今說之,汝當善聽」。「我現在要懇切告訴你們,這種敷衍過去的不可以,我現在要很坦誠告訴你們。」這是佛陀這樣說,「你還是要好好聽」。現在「佛欲顯示至末法後,隨喜功德,語彌勒知」。就是要顯示到末法的以後,就是我們現在,現在叫做末法。末法,這個隨喜功德,我們現在處在末法的人,佛陀在交代的,讓阿逸多要聽清楚,未來眾生在末法中,要傳法的,聽法要如何傳。「阿逸多,你要聽好。」所以語彌勒菩薩。「隨喜聞法及隨喜演說,均不必得於經之全義」。未來說隨喜說、隨喜傳,佛陀說不一定在那經文,光是靠著經文中。意思就是,回答彌勒菩薩,就是這樣告訴他。

*意謂彌勒代眾問疑,一念隨喜能得幾所福。佛答彌勒,你問一念隨喜功德,能有幾何?姑且不論,如輾轉相傳,第五十人之功德。

  「意謂彌勒代眾問疑,一念隨喜能得幾所福」。這是彌勒菩薩他替後世的人問。「佛答彌勒」,佛陀答,回答彌勒菩薩:「你問一念隨喜功德,能有幾何?」「你代替這些人來問,隨喜到底能夠得到多少福?」「姑且不論,如輾轉相傳,第五十人之功德」。這暫且不要說,告訴你們如能輾轉相傳到第五十人之功德,我現在來說這第五十人的功德。先不說得福多少,現在來說傳、傳、傳,傳到第五十人這些功德。

*我今說之,知五十人之功德,則知一念隨喜之功德矣。

  「我今說之」。佛陀說:「先說這些。」所以,「知五十人之功德,則知一念隨喜之功德矣」。這五十人的功德,其實回溯回來,就是一念。這念是很重要,那個一念是正念或是錯誤的念呢?不論你從一傳到五十,這種的念頭,你是正念或是一念偏差?一念。

*隨喜者,隨他修善,喜他得成也。謂佛轉法輪,眾生得益,我助彼喜,是名隨喜品。

  所以,「隨喜者,隨他修善,喜他得成也」。隨喜很多種,你只是看到別人在修善,你就歡喜,歡喜他修善之後,做好事之後還能夠這樣成功,這就是也是叫做隨喜。「謂佛轉法輪,眾生得益,我助彼喜,是名隨喜品」。也就是說,佛陀轉法輪,眾生得益,要說它什麼叫做善?就像佛陀在轉法輪;佛陀一轉法輪,眾生皆受益。我們現在的知、我們現在的念,是沿用佛陀來的時候,佛法教我們正知、正見、正念、正思惟、正行、正業等等,我們能夠清楚了解,這對人群受益很大。只要你念正,所做一切就不會偏差。所以佛轉法輪,那就是眾生得利益,這就是善。我們看人做善,做善又能夠成就。

  就像佛一樣,他說的法真正有利益人,那個人還能夠輾轉相傳,不是只有傳,人人都能夠去做善事,都是做對、做救人,菩薩緣苦眾生,苦難眾生得到利益。這就是善事,我們要讚歎,我們要隨喜。所以我們要讚歎人,就要用智慧,對的,我們讚歎,不是「樣樣都好,讚歎哦!讚歎哦!」有時候讚歎錯誤,差毫釐失千里啊!所以舉這個例子,佛,就像佛在轉法輪對眾生的利益,若是這樣,真的這就是利益眾生的善,我們要讚歎。不只是讚歎,「我助彼喜」。我要再幫助他,做好事讓他做得很歡喜;我隨喜,他做對,我讚歎他,這個做的人他也很歡喜。若在做對的事情,被人打壓,被人中間阻礙,有時候也很洩氣。總而言之,我們要隨喜人家,我們要去評估是不是對的事情、利益人群的事情。正確、利益,我們讚歎他,讚歎到他自己覺得:我做對了,有利益到眾生,有人這樣讚歎我,所以我也歡喜。這就是我們如何來隨喜。

  這就是佛陀要告訴我們,說到最後「第五十人」,那就是指末法這個時候。到底從佛陀的時代一直傳下來,到了末法的時代;正法過了,像法也過了,現在是末法。若想到阿難的時代,讓阿難心灰意冷,提早入滅,這就可見佛法在傳很不容易。傳法的第二代人就已經心灰意冷了,何況二千五百多年了,到底幾代的傳法?所以這是很困難。佛陀回答彌勒菩薩的是在末法的現在,到底是如何傳?這實在是很困難。

*經云:若聞是經而不毀訾,起隨喜心。

  所以,「經云:若聞是經而不毀訾,起隨喜心」。若能夠聽,這個正法在傳不只是隨喜,又可以不去誹謗它,「不毀訾」,不要去想方法毀滅這種的善法。「毀訾」,這個「訾」字,那就是對賢、對好,他想方法要將他壓住,去將他消掉。不要有這樣的念頭。這就是佛陀對彌勒菩薩,希望他們了解隨喜功德。我們要好好讚歎,而且要讚歎得對,讚歎若讚歎不對也是偏差。所以讚歎,對的事情我們要讚歎;或者是對的,我們若沒有讚歎,反過頭來又毀訾他,這是大錯誤的。

  所以各位菩薩,傳法的力是這麼需要,不只是我會講經我來傳法,不是只有傳法,你要法有用在人間,利益在人群,不是只有在那個地方「如是我聞」。經是要說給人聽,經就是道,要如何開好這條道?能夠讓人這條路走得通、走得平坦,這才是真正我們要傳的法。所以大家心要正、念要誠,心念要正念虔誠,深心信解、身體力行,所以時時要多用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06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8/09/26晨語簡記(法華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六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8/09/26晨語簡記(法華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六)   2018/09/26晨語簡記(法華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六) Empty周三 9月 26, 2018 10:47 pm

[2018年9月26日上午5:20] 農曆八月十七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

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,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八》經文:【阿逸多!其第五十善男子、善女人,隨喜功德,我今說之,汝當善聽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聞法人不分貧富,思惟深心生信解,修行如法不分尊卑,傳法脈絡綿延永續。誠意精勤信力堅固,豈第五十人可限量,皆由一念信解隨喜,深心開明與法相應。」

(1)「聞法人不分貧富,思惟深心生信解」:大家用心看、用心聽。聞法的人是不分貧富,需要的是要深心思惟,要用心體解,聽法,不是聽過就好,還要再用心體解。體解之後,還要好好思惟;思惟之後,還要深心信解,這是我們學法者應該要有。

(2)「聞法,是聽來用,要身體力行」:要不然只是聽、聽,「知道嗎?」「知道啦、知道啦。」其中的含意全都不知,這樣聽法也是徒勞無功,這浪費時間。我們聽法就是要用。你若不知道,沒有透徹理解,差之毫釐,失之千里。所以我們要修行,不論你是在家、出家,既聞法,就是要聽來用,我們要身體力行。

(3)「修行如法不分尊卑」:修行,沒有在分富貴貧賤,不分是多麼尊貴、多麼的卑微,法對人是都平等的。要好好提醒自己,最好就是肯發心,聽法後,自己知道,知,理解了,正確,身體力行做了,有體會了。

(4)「傳法脈絡,綿延永續」:我們要傳法脈續,綿續慧命,要長長久久。

(5)「誠意精勤,信力堅固,豈第五十人可限量?」:我們既然信解,既然「知、識、行」,全都這樣齊全行,願意傳法脈,也要綿延延續下去,我們必定要「誠意精勤,信力堅固」。

(6)「傳法,持續不斷」:你們要信力堅固,不是只有第五十人,若有信力,我們聽得進去,做得到,我們還要再繼續用我們的誠意,用心、用力,要很堅固,不只是五十人。因為經文已經看到了,若能夠聽聞,那個人繼續繼續,一直傳下去,從第一代傳到第五十代。

(7)「皆由一念信解隨喜,深心開明與法相應」:不僅僅這樣限量在第五十代,只要在一念堅定就能夠一念隨喜,深心,一直開明不斷。眾生迷茫,我們發心這樣一路一直傳,這就「深心開明」。這種一念的隨喜,信解的隨喜,再深心開明,我們的心已經很深入了,我們的心也開大明朗了,我們的心已經與法相應了。

(8)「心與法,交會一起」:不只是只有聞一知一,不只是聞一知十,已經是將心與法交會在一起,完全開朗了。這就是我們要「誠意精勤,信力堅固」。傳,不只是僅僅五十人就好,還是無可限量的一直傳下去,全都是一念信解隨喜。

(9)「慈濟人,募心募款,隨喜功德」:想到我們慈濟的早期,早期的委員,從會員開始召募,將慈濟他所知道的好,要做什麼事情,支持,一起做,這樣會員人人都知道。雖然我每個月捐十元、五十元,這「哎呀,這樣要捐到什麼時候?除了我之外,我再替你邀其他的朋友等等。」就又另外一個人再找邀很多朋友,也對他說得很清楚,讓他很了解,人人也隨喜功德。不只是人人參加,人人也還會替他,說:「這樣我也可以替你邀。」

(10)「勸募簿,成就做好事,誠深心信解,愛心點滴累積」:我們委員負責拿一本、二本的勸募簿、三本、四本、五六七本,有的拿了十幾本。一本簿子一個人負責,這個人負責的人的後面還要再幾本簿子。就像這樣,同樣的道理,這種真誠深心信解,點滴累積,每一點每一滴清楚分明。捐的人清楚,知道我這個錢捐了可以成就什麼事情,做什麼好事,所以他們清清楚楚,這就是隨喜功德。

(11)「人人都是傳法者,要一直綿續延長」:那段時間開始,人人都是在隨喜功德,隨分隨力去勉勵,人人方向正確,人人歡喜。這就是我們已經走過的路。隨喜功德,是不是能夠綿續一直下來呢?這就要看一直綿續延長,能夠有多少人願意這樣綿續延長這樣一直下去?這法脈,傳法脈綿延永續。我們就要再去探討,現在人人是不是這樣呢?傳法脈,脈絡總是綿延永續,那個心志還在嗎?這是我們要再去追,是不是有呢?

(12)「布善種子,是『一生無量』」:所以常常說「感恩」,很永遠珍惜那個五十多年前以來,就是這個精進的念,大家是精誠的、是誠意的,這個信力的堅固,對這個相信,「師父這樣說,要做這樣很有意義的事情。」相信了,隨喜。大家隨喜,就是這樣一直一個一個一直傳,這些人不只是傳到第五十人。

(13)「人間菩薩大招生,一生無量,無量從一生」:有時候,我們若看到老菩薩在回憶過去,她的幕後委員,現在資深的慈濟。委員已經多少了。一呼籲,是很資深的委員,站到臺上來,幾十個,都說:「我們就是某某師姊,那個時候把將我們勸募出來的,。我們就是跟著她走,就鼓勵我們進來慈濟承擔師父要做的。我現在我的會員,已經有幾個、幾個,我又傳幾個幾個了,他們已經將近就要培訓,將近就要受證。」前前後後,資深的委員,不知又引導出多少的中生代的委員。就是這樣,我們現在委員這麼多,年年受證,這都是在這樣「隨喜功德」。

(14)「由一念信解隨喜,深心開明,與法相會」:期待我們隨喜功德方向沒有偏差,能夠人人「誠意精勤,信力堅固,就不只五十,不將它限制住,都是由一念信解隨喜,都是從第一念的信解隨喜開始。這就是我們要「深心開明,與法相會」,我們一定要心要開闊。

(15)「共知共識,還要共行,心量開闊,心包太虛,除習氣,『知足,感恩,善解,包容』」:現在看到「這個也很能幹;那個對法與事也有體會,可惜心量不夠」,這種深明,深心開明與法相會還沒有;若有,就是心包太虛,對人,人人都該善解就該善解,該錯誤,該要輔導他就要輔導。現在你若讓任何一個人,尤其是權力愈大,他的錯誤是愈多,那是危機,很危險的事情。所以要「深心開明」,該包容的就要包容,任何一個人都好。

(16)「法親互相關懷,包容心」:我們度人就要關心人人,該關心的要關心。在一個大團體中,彼此關懷,法親關懷、同修關懷、同修行者關懷。這種包容的心,一直在尋尋覓覓,到底什麼人誰才是真的心包太虛,深心開明的人?這就是我們法脈要傳承,大家就要很用心。「隨喜功德」,在經文看來都沒有什麼,但是裡面其中的意義是很深,絕對不是在用經文這樣就輕鬆就說過了,是請大家要很用心。

3. ★複習經文:【是諸人等,聞已隨喜,復行轉教;餘人聞已,亦隨喜轉教。如是輾轉,至第五十。】

4. ★經文簡釋:【阿逸多!其第五十善男子、善女人,隨喜功德】:正取末後第五十人,但聞隨喜,未能轉教。

(1)「阿逸多,就是彌勒菩薩」:彌勒菩薩開始替大家問,佛陀還是面對彌勒菩薩這樣講說,不論是男或是女,隨喜的功德。對於著這個末後,重點一直到最後面,這樣一個一個、一代一代,一直傳法,傳到最後的五十代了。

(2)「法親受證,代代相傳」:常常聽委員都這樣說:「師父,我們這已經第四代了。」不是他們家的第四代,是法親的第四代,已受證的第四代了,現在還有培訓中的第五代。同樣意思,這些是第十代這樣一輪一輪一直延續下去。現在若說到了第五十個人,我們現在我所聽到的,這幾十年來,一個能夠不斷到第五十個,而這個第五十個,他又再另外再延續下去,光是她的直屬委員,這些資深的直屬委員。

(3)「法脈,綿續延長」:第五代,而一代是培養幾個人?他們一代出來受證都好幾人,這叫做一代;一代培養好幾個,又同樣這個委員,又再明年又成熟承續,也是好幾個,這樣已經第五代了。可見這五代,同一個委員所帶出來的,這個五代委員是將近百人,他們每一個人又再去延續,每一個人又再下面延續,那是多少?

(4)「實法要如何流傳,不可偏差」:現在若是說延續到第五代,現在才要受證的這一輩,這一輩的來受證,他們的精神、能量是不是有跟第四代、第三代一樣?而第三代有像第二代嗎?而第二代有像第一代嗎?這就要看法如何流傳了。所以〈隨喜功德品〉,意義很深,實法要如何流傳,人人都沒有讓法偏差掉?

(5)「差毫釐,失千里」:就像昨天說,到阿難,佛陀傳迦葉,迦葉入雞足山,入山、封山,在那裡入定在等彌勒菩薩。法交給阿難,阿難很用心,是直接聽佛說法的人,絲毫沒有偏差。在他的時代,就會聽到「百歲不見水老鶴」,阿難嚇到了,怎麼會是這樣?「百年不知生滅法」,變成了「百歲不見水老鶴」,這真的是很嚴重的。

(6)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」:阿難看,在講這句話,是又在傳和別人講話,也有一團的比丘團,在和他們講話,這個比丘領導者是聽他的師父講的。阿難直接向這位比丘領導者,這樣直接講:「你錯了,佛陀講的是若人生百歲,已經人生百歲的時間,還不見生滅法,還不知生滅法;不解、不知這個生滅法,不如一日,生著一日,能夠見到生滅法。」就像孔子說:「朝聞道,夕死可矣」。

(7)「聞法,傳法,要透徹信解」:聽法,若沒有聽到真理,聽了真理,沒有透徹信解,隨便聽一下就傳出去了;同在阿難的時代,法就已經偏差了,何況經過兩千五百年後的現在?大家在傳法,講的人講得很熱烈,聽的人聽得很踴躍。到底講得那這麼精彩的法,聽得那這麼歡喜的法,這些人他們的見解又是什麼?

(8)「修行,修身養性,端正行為,行菩薩道,就是行中道」:尤其是現代人,那種自我,聽到一項,把握住這個時間,將那個事情偏掉了,這就是錯,而這個錯若沒有很猛烈說:「不對就是不對」,要不然,是不是無奈,聽到這樣就是放棄了?不是。我們有聽到,就要趕緊就更正他,看什麼樣的人,真正的要用力更正,不對就不對。

(9)「思惟受證、見習培訓課程之意涵」:總是我們這個時候也類似在受證,「他不錯,這樣就來受證!」這是不是對呢?這也是我們要很用心。在這樣的時代,「你不要收?我來收,只要慈濟,經過慈濟見習訓練過了的,都很好。」所以那個見習、訓練培訓課程等等都很好,以前是沒有這些課程,但是都很真、很實。


(10)「思惟:但聞隨喜,未能轉教」:現在此時隨著時代,我們也是有很多的課。「這個課是在說什麼?」「不知道,你們這樣說得這麼深。」反過來,我常常說:「你們說得那這麼複雜、那這麼深,課這樣在開,很忙哦。」這種現在說是「知識的時代,就要有辦這樣、這樣、這樣」,才是有算團體,才是叫做有內涵的課程。這是很複雜。

(11)「真誠,深心思惟」:還是那個誠,誠懇,誠還是不要斷了。那種的真誠,深心思惟,真誠、精勤,信心的堅固,這都不能不見。不論時代如何變,我們還是要用誠意、精勤。同樣,錯的,在我們還在的時候,我們就要嚴厲導正,不是什麼人,我不敢說他,常常聽到:某某人,我不敢說他。這就不對,用誠意告訴他。總而言之,要好好用心。

(12)「第五十人。就有道而正焉」:現在的重點就是第五十人,你開始沒有問題,一直一直下來,那個問題愈來愈大,到了第五十人,是不是有正確嗎?「但聞隨喜,未能轉教」,只是隨喜,但是無法去轉教,哪怕是轉教,也是一直偏坦」偏差掉。

5. 【我今說之,汝當善聽】:佛欲顯示至末法後,隨喜功德,語彌勒知。隨喜聞法及隨喜演說,均不必得於經之全義。

(1)「我今說之,汝當善聽」:「我現在要懇切、很坦誠告訴你,這種敷衍過去的,不可以。還是要好好聽。」這是佛陀這樣說。

(2)「佛欲顯示至末法後,隨喜功德,語彌勒知」:佛陀在交代,讓阿逸多要聽清楚,顯示到末法以後,未來眾生在末法中,就是我們的現在要傳法的,聽法,要如何傳?「阿逸多,你要聽好。」

6. 『意謂彌勒代眾問疑,一念隨喜能得幾所福。佛答彌勒,你問一念隨喜功德,能有幾何?』

(1)「意謂彌勒代眾問疑,一念隨喜能得幾所福」:未來說是隨喜說、隨喜傳,佛陀回答彌勒菩薩:「你問一念隨喜功德,能有幾福?你代替這些人來問,隨喜到底能夠得到多少福?」

7. 『姑且不論,如輾轉相傳,第五十人之功德。我今說之,知五十人之功德,則知一念隨喜之功德矣。』

(1)「姑且不論,如輾轉相傳,第五十人之功德」:這暫且不要說,告訴你們,如能輾轉相傳到第五十人之功德,我現在來說這第五十人的功德,先不說得福多少,現在來說傳傳傳,傳到第五十人,這些功德。

(2)「則知一念隨喜之功德矣」:我今說之。佛陀說:「先說這些。」「知五十人之功德,則知一念隨喜之功德矣」。這五十人的功德,其實回溯回來,就是一念。這一念,是很重要,那個一念,是正念或還是錯誤的念呢?不論你從一傳到五十,這種的念頭,你是正念或是一念偏差?這一念。

8. 『隨喜者,隨他修善,喜他得成也。謂佛轉法輪,眾生得益,我助彼喜,是名隨喜品。經云:若聞是經而不毀訾,起隨喜心。』

(1)「隨喜者」:這隨喜很多種,你只是看到別人在修善,你就歡喜,歡喜他修善之後,做好事之後,還能夠成功,這就是也是叫做隨喜。

(2)「謂佛轉法輪,眾生得益,我助彼喜,是名隨喜品」:也是說佛陀轉法輪,眾生得益,要說它什麼叫做善,就像佛陀在轉法輪;佛陀一轉法輪,眾生皆受益。

(3)「八正道:正見、正思惟、正語、正業、正命、正精進、正念、正定。念正,所做一切就不偏差」:我們現在的知、我們現在的念,是沿用佛陀來的時候,佛法教我們正知、正見、正念、正思惟、正行、正業等等,我們能夠清楚了解,這對人群受益很大。只要你念正,所做一切就不會偏差。所以佛轉法輪,那就是眾生得利益,這就是善。

(4)「對的事,做就對,菩薩緣苦眾生」:我們看人做善,做善還又能夠成就。就像佛一樣,他說的法真正有利益人,那個人還能夠輾轉相傳,不只是有傳,人人都能夠去做善事,都是做對的,做救人,讓苦難的人,菩薩緣苦眾生,苦難眾生得到利益。這就是善事,我們要讚歎,我們要隨喜。所以我們要讚歎人,也都要用智慧,對的,我們讚歎,不是「樣樣都好,讚歎,讚歎」,有時候讚歎錯誤,「差毫釐,失千里」。

(5)「我助彼喜」:舉這個例子,就像佛在轉法輪,對眾生的利益,若是這樣真的就是利益眾生的善,我們要讚歎。不只是讚歎,「我助彼喜」。我要再幫助他,做好事讓他做得很歡喜;我隨喜,他做對我讚歎他,這個做的人他也很歡喜。若在做對的事情,被人壓著,被讓人中間有阻礙,這有時候也很洩氣。

(6)「隨喜讚嘆,利益人群的事」:要與人隨喜人家,要去評估,是不是對的事情、利益人群的事情。正確利益,我們讚歎他,讚歎到他自己覺得:我做對了,有利益到眾生,有人這樣讚歎我,所以我也歡喜。這就是我們如何來隨喜。

(7)「第五十人」:這就是佛陀要告訴我們,說到最後「第五十人」,那就是指末法這個時候。到底從佛陀的時代一直傳下來,到達末法的時代;,正法過了,像法也過了,現在是末法。若想到阿難的時代,讓阿難心灰意冷,提早入滅,這就可見佛法在傳很不容易。傳法的第二代人就已經心灰意冷了,何況二千五百多年了,到底幾代的傳法?所以這是很困難。佛陀回答彌勒菩薩的是在末法的現在,到底是如何傳?這實在是很困難。

(8)「經云:若聞是經,而不毀訾,起隨喜心」:若能夠聽,正法在傳,不只是隨喜,又可以不要去誹謗他,「不毀訾」,不要去想方法去毀滅這種的善法。「毀訾」,這個字「訾」字,那就是對賢、對好,他有想法要將他壓住,去將他消掉。不要有這樣的念頭。

(9)「要讚歎得對」:這是佛陀對彌勒菩薩,希望他們了解「隨喜功德」,我們要好好讚歎,而且要讚歎得對;讚歎,若讚歎不對也是偏差。所以這個讚歎,對的事情我們要讚歎;或者是對的,我們若沒有讚歎,反過頭來又毀訾他,這是大錯誤的。

(10)「如是我聞,還要行經,利益人群」:各位菩薩,傳法是這麼需要,不只是「只有我會講經,我來傳法」,不是只有傳法,你要法有用在人間,利益在人群,不是只有在那個地方「如是我聞」。經是要說給人聽,經就是道,要如何開好這條道,能夠讓人這條路走得通、走得平坦,這才是真正我們要傳的法。

**************
9. 心得,感恩上人開示。很感恩能聽聞到正法的法髓,「聞法,傳法,說法,心要正,念要誠,深心信解,身體力行」。要「誠意精勤,信力堅固」,就如上人常常教導我們,法入心,還要法入行,很重視每個心念要正,修行不能走偏差,就會馬上想起「行中道」,還有要將《三十七助道品》融入在日常生活中。

更是認為,聞法是要用在「人,事,物」當中,對於上人開示的這段「深心開明」,該包容的就要包容,任何一個人都好。「法親互相關懷」,學習包容心、善解心,心胸要開闊,很有感觸,也是自己要努力學習目標,修行路上,與大家一起「共知,共識,共行」在菩薩道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8/09/26晨語簡記(法華‧隨喜功德品第十六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