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03/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3/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03/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9/03/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二 3月 26, 2019 10:49 am

20190325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於善惡行專精律範,
決斷事物勇猛為性,
對治懈怠滿善為業;
於法無染曰精,
念念趣求曰進。

我們多了解,也多用心。「於善惡行,專精律範」。我們知道修行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思惟、行動,我們的心念時時要顧得好,一念偏差千般錯,所以我們要專精律範在日常起居。我們的思惟、行動要很謹慎,這個「專精」,就是要攝好我們的心在這個「律」,那就是戒,我們要好好持戒、守戒守得好。菩薩行,豈不是布施,就是持戒了;儘管我們,我們願意付出,但是我們還得要守規律,所以精進修行者不可缺,不只是不可缺,還要為人的典範,因為我們要入人群,還要度眾生,我們要做出人群中的典範,所以叫做「專精律範」。

「決斷事物,勇猛為性」。我們做什麼事情,要想得清楚,不論做什麼事情,要決定的事,我們若沒有很正確,糊塗了,一念偏差千般錯。所以我們這個決斷,要決定這樣做,我們必定要很細心,觀粗、思細。看外面的事物,這比較粗相,看得到的東西,這都是粗的,但是我們的內心要好好思惟,微細去思惟,所以我們要好好用心。決斷事物要很細心,決斷了之後,決定了之後,就要勇猛精進,這就是我們修菩薩法的人,應該要培養,要有的這念性。凡事做了,既決定了,就不要拖延,要趕緊做,這才有辦法成就天下事,為眾生利益。要不然,儘管我們看很多、想很多,好事都應該做,但是沒有勇猛心,這樣就是決斷了之後也沒有用,決斷事物,不論是粗,粗的看得到,微細的呢?我們思考,已經決定了,一定要勇猛精進啊!這就是「對治懈怠,滿善為業」。我們行菩薩道,善事永遠都做不滿,不要想說:我已做不少了,我已經盡心力了,可以休息了。不要有這樣的想法,人生世間,只要你在天地間能呼吸,只要有這口氣在,我們就不能懈怠,而要對治懈怠,就是要「決斷事物,勇猛為性」,用這樣來對治我們的懈怠,也不能說:我事做很多了,所以我要休息了。

就像現在的人都說:退休了、退休了。大大小小都說退休。「退」,就是不精了、不進了,不精、不進,這叫做退;「休」,那就是沒有了。這一生真正的退休就是一口氣不來,才叫做退休。「退」,那就是不會有再來的一天,這樣為止叫做退;「休」,就是全都沒有了,所以我們應該「退而不休」。退只是階段性的結束,還是一樣要用心精進,在你的人生方向全心投入,這樣永遠不退。所以,人生要做到「滿善為業」,其實什麼時候能「滿」呢?佛陀他就說,無量劫一直做,做到真正與宇宙天地合而為一,那個時候那就是覺悟,一直到成佛,得大涅槃,到了寂靜清澄那個境界。而我們若還沒有達到,這善永遠都還沒有滿,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發願,我們就是一直做,一定要對治自己的懈怠。要懈怠很容易,但要精進很困難,所以我們要從善惡行先知道。

每天每天,我們的行動要先向著:我這樣的行動開始是善呢?或是惡呢?是精進呢?或者是懈怠?先從自己想一下,而且對自己提醒一下,對自己勉勵一下,善惡方向我們都要調整得好。調整好了,這就是專精律範,我們若能夠這樣,我們的舉止行動,無不都能夠為人的典範。我們既然能夠為人的典範,自然就勇猛為性,我們就是要培養,讓我們這樣成為習慣,「這就是這樣啊!」不是習氣,是習慣。習慣做好事,勤精進,這就是我們原來就應該有的。所以我們能夠這樣,就決斷事物,自然他就會很勇猛,能夠把握時間沒有浪費,勇猛精進,這就是在對治懈怠。這就是鼓勵自己,一直要向著滿善為業,生生世世做到完全都圓滿了,做到最後就像佛陀夜睹明星,與天地合而為一,這念清淨的本性現前,這叫做滿善。就是我們的方向。

所以,「於法無染曰精,念念趣求曰進」。於法,不要想:我這樣修行,應該付出不少了,很辛苦。不要想辛苦,常常說:「我們付出就是要感恩,辛苦的付出是菩薩的道場,所以轉辛苦為幸福,不要被辛苦感染到我們的心,我們的心很辛苦,不要這樣,這叫做身心疲倦。」我們若想到辛苦,就叫做疲倦,心也疲倦了,這很可怕,這樣就是染著了。所以我們要精進,就一定要「於法無染」,不要讓這個世間法來染著我們的心、障礙我們的精。「精」就是專一,不要將我們障礙,我們這念心專心向道,所以要記得「於法無染曰精」。

我們還要再「念念趣求曰進」。我們要念念不要斷了,向著我們追求的目標,有進無退,這就是我們的心念。我們的心念就是要到達了滿善,所以我們不能停歇,我們對內要精,叫做「修」,內修叫做「功」,自己要用功。所以,要用功,要「用功」做什麼呢?就是要「於法無染」,這叫做「精」,對自己很專、很精,這叫做內心用功,所以對內修行叫做功。裡面的修行,就是不要讓外面世間的事情,重重疊疊來染著在我們的心,不要這樣將我們埋沒了我們的本性,所以這說來說去都同樣的道理,但是用各種不同的語言(說法)來告訴大家,讓大家更加清楚。

所以時時要對治懈怠,那就是沒有染著,自然就會精進。我們時時都要念滿善為業,我們的方向就是要向前,念念的趣向就是要到佛的境界,但要用什麼到佛的境界?行菩薩道。是啊,菩薩道就是我們趣向佛的境界,這也是要用很多的功夫,不能間斷、不能漏失掉,我們才能夠步步精進,用心用對的方法去精進。就像我們昨天已經圓緣了,圓緣?是什麼活動圓緣?是這次已經第七十三期「全球靜思生活營」,已經三天,昨天結束了。這是一群菩薩,他們持己常精進,要有一群人願意為一項事情來承擔。每年他們要承擔的有幾次的活動,他們的活動是要如何來招引人群,不認識慈濟讓他們進來認識;認識慈濟是什麼呢?開啟他們的善心,要將他們帶入善道。

這是在臺灣,一群發大心的榮譽董事,他們在一、二十年前開始就設一個叫做「靜思生活營」,由榮譽董事去主辦。他們這樣十幾年來,近二十年的時間,持續年年辦二、三次,這樣一直在辦,這次已經是第七十三期了。而且這個靜思生活營由他們來承擔,就讓大家很感動。這次是十個國家(地區),每一個國家的企業界人士,會集過來有五、六百人,應該是十個國家(地區),五、六百個企業家、主管集中在這個地方。我們的榮譽董事也動員了將近四百人,應該說快要到了一位陪一位,那種服務的精進,那種要如何將我們的善……。榮譽董事是如何做?有如何的經驗?如何認同慈濟?如何投入?投入是如何精進?從他們內心,他們自己的本身典範這樣來陪伴過來。昨天圓緣之後,又有一群,回台北的車次在昨晚,所以下午就再帶回來精舍,再度來分享;無不都是感恩,還是說他們要精進,他們要進來當見習、要來培訓。就像這樣,「一」生無量,無量從「一」生。

昨天也向這些企業家提起了天下災難偏多,看到大家都是企業界的人士,生活富有,讓他們看看在現在的非洲,一個熱帶氣旋叫做「伊代」。它就是這樣僅僅一個熱帶氣旋侵入了非洲,非洲有三個國家受災那麼慘重,很慘重的災難;而救災又是非常非常的困難,他們所受的災情是非常非常的嚴重。這三個國家,在國際間貧困曾排在第一、二、三名,真真正正最貧困的國家,那就是馬拉威、辛巴威、莫三比克。這是世界排名最貧困的國家,竟然又再受這一波的災難,死、傷、失蹤的不少人啊。房子本來就已經破爛了,哪能夠經得起這次強力的熱帶氣旋這樣將它掃過,摧毀掉了人人的家園。大家看到看他們站在那個地方,想哭都沒有眼淚。

很感動的,我們南非志工也有一群生活不是很富有,卻不畏辛苦,經歷了很多的危險辛苦,他們到達去救災。現在在那個地方,想要幫助婦孺,老人、孩子,比較弱勢的,甚至弱勢中的弱勢,要讓他們能建起來安身的地方。但連要買材料都困難,不過志工有心克服,很辛苦、很辛苦,總還是有辦法去買磚頭、水泥。

但不是磚頭、水泥就夠了,呼籲當地的災民來幫助災民。同樣都是苦難人,又都是受災的人,慈濟人用法去感化、去輔導、去鼓勵。他們也是同樣那麼的有愛心,有磚頭、水泥來,但沒有水,沙與水泥就無法攪拌起來,無法伴攪起來,所以希望大家發心去提水來。水要去哪裡提呢?要走一條很長很長,雜草叢生無路的路。他們就這樣鑽在那雜草中,走過了一大片,很遠。去提水,水不是用提的,他們的習慣,水是「放」在頭頂上,一桶一桶的水「戴」在頭頂上。有的婦女背部還背著孩子,頭頂上頂著一桶水,走在草叢裡面,前面要看的路都是草。這樣好不容走到了,再將頭頂一桶一桶的水倒下去,每一桶水是混濁,很濁、很髒的水。他們在那個地方要去哪裡拿水呢?

看到他們在那裡在攪拌水泥,就想到我們若是在建房子的時候,要選擇好的水泥,要選擇好的沙,都說:「這是溪沙嗎?」「溪沙,好啦,比較乾淨。」「這是海沙嗎?這比較不好。」我們要選擇溪沙,經洗過,才來攪拌水泥,這叫做沙石場。專業的人專門在採沙、採石,供應給人去建設用。他們不是哦!買水泥回來,就地取沙,就這樣用這麼骯髒的水,這樣下去攪拌。我們攪拌水泥也是用乾淨的水,但是他們這樣有水就好,這樣來攪拌水泥。來疊磚,就只有一塊疊過一塊,這樣是不是能夠很牢固呢?自己想想看...。總是比眼睛看到他們原來還未全被吹倒的房子,那孩子,兩個孩子用雙手這樣推一下,整片牆壁都倒下去。那是什麼牆壁?是土磚牆,但是疊土磚沒有水泥。這就是他們最豪華的房子,有磚頭可以疊,但是沒有水泥可以結合。

我們這次是為他們買磚、買水泥,這樣要來為他們疊起來,但是看到這樣的土、這樣的水,也想這樣是不是能夠很堅固呢?再回頭想想,環境不同,他們這樣就應該是很好的房子了。這就是昨天提起來讓大家看一下,結果,最後也不少位,說:「這樣我也要捐,捐國際救災來幫助這些貧困苦難人。」這就是啟發愛心,有錢的人輕輕一撥就會有一筆錢,一大筆的錢可以幫助人。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,啟發人人的愛心,我們也更要再克服很多的困難,去為天下苦難人付出,接引愛心的人來幫助苦難人;苦難人,我們若要呼籲他們:有錢出錢,無錢出力。有的,我們南非的慈濟菩薩還要再叫他們:你也要盡一分心,出錢。出錢的,不知道募到幾位,募來的總共是臺幣五元,不是五十、不是五百元,是五元。去募了好幾個人,募到五元。

所以有錢的人出錢,有力的人出力。他們要出錢、盡心力,總共五元的臺幣。唉喲!盡心了。所以很期待我們能夠來呼籲,呼籲讓更多人,好好用心,這樣「畫一下」,就能夠五元的幾百倍,很感恩。這與「靜思生活營」有關係,他們啟發富有人家的愛,接引菩薩,度菩薩入人間。好,這叫做精進,也是為人間造福。看前面的文,

複習經文:「光音遍淨天,乃至於有頂,初生及退沒,聞香悉能知。諸比丘眾等,於法常精進,若坐若經行,及讀誦經典。」

光音遍淨天一直到有頂,這都是在說富貴人家。富貴人家這樣在享受,期待他們能夠富中再付出,造善再增福。剛才所說的就是。天下有一些有錢人,雖然還沒有生到有頂天,但是生活也很極頂的富有。若能夠啟動他們一念心,也能夠增福,能夠造福增加他們的福業,這樣來幫助人。修行的人要更加精進,也是剛才說的要向著「滿善業」去精進,善永遠沒有止境,我們要用心,精而不退。下面接下來這段文說:

經文:「或在林樹下,專精而坐禪,持經者聞香,悉知其所在。菩薩志堅固,坐禪若讀誦,或為人說法,聞香悉能知。」

經文簡釋:
「或在林樹下,專精而坐禪,持經者聞香,悉知其所在」;或處空閒林樹之下,專心貫注不散念,精進住禪定。

這段文,「或在林樹下,專精而坐禪,持經者聞香,悉知其所在」。這很簡單,一直重複說過的話,就是修行者哪怕是在很空閒的樹林間,也同樣要專心、貫注,心不要散亂,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方法,也是修行的方向。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。所以說精進,我們修行就是要攝心,將心攝在一起,不要讓它散亂掉了,所以「精進住禪定」。禪定就是善思惟,外面粗相的境界,我們全都認識,我們轉為智慧來細思,所以靜思惟。擔水、運柴無不是禪,這行動中都是禪,要精進。

去救人也是禪。看看,很辛苦,克服一切的苦難去付出,幾次的危險,他們還是精進。就像車子,已經是晚上了,行經草叢,車子陷入泥土、泥濘地裡面,這樣兩部車都陷下去了,在那個地方推不上來。就在那裡熬夜,因要推起那部車很困難,也是這樣熬夜在那個地方。天亮,還是同樣再投入,這若沒有專心一志,早就無法再精進。有的人先回去,有的人還留在那裡還是繼續,後面的人又再派來。這種使命,他們一直到工作完成,他們使命必達,這就是專心。不是只有坐著就能夠做事情,精進是要克服很多苦難,那就是從一念心開始。

*知其所住,樂於空寂,清澄滅諸妄想,得住靜思惟樂。

所以,我們要知道方向在哪裡,「知其所住,樂於空寂」,就是說我們的心、方向在哪裡?我們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,這也同樣,是內心的精進,是形體上的精進。但是要說的是在形體上坐禪,在那個地方,林園間很清閒,「知其所住,樂於空寂」,就是不要在鬧中的生活去找清淨的地方。所以,「清澄滅諸妄想,得住靜思惟樂」。我們的心清澄,不會讓周圍的環境來染著我們,很多的煩惱、無明、妄想去除了,所以我們住在「靜思惟樂」,再辛苦都要精進。

經文簡釋:
「菩薩志堅固,坐禪若讀誦,或為人說法,聞香悉能知」;若菩薩行者,持心志願堅固,坐禪辦道、離欲清淨,故云菩薩志堅固。

所以,「菩薩志堅固,坐禪若讀誦,或為人說法,聞香悉能知」。這些菩薩,若看到這些菩薩在修行,好像還很輕鬆,若想到現在,現在正在辛苦,在那個最苦難的現場在付出,感覺起來,就是很了不起的菩薩在那個地方。他們將這麼苦難的地方當成是他們的道場,這就是他們的道場,眾生的苦難就是菩薩的道場。所以「菩薩志堅固」,那個地方就是讓他們最堅固的地方。坐禪,他們不是在那裡坐著,他們在那個地方出力,辛苦推車、搬沙、挑水泥,在那個地方;甚至在那裡再為人說法,有錢的人出錢,有力的人出力。在那個地方,要將很多的愛匯聚,無力的人,點滴也要將它匯集下來。讓大家很甘願,而且投入得很歡喜,這難道不是最精、最純的說法呢?經典所在說的修行都很簡單,但是真正人間、實際修行是受盡這麼多的艱難。所以講一講就會去想到那些人,真的是很佩服。

「若菩薩行者,持心志願堅固」,這個心很堅固。「坐禪辦道」,在那裡坐禪,其實是在辦道,真正所作皆辦。真正修行的人,不是坐在那裡,是善思惟,外境是粗相,內心是很精的思惟;該做的要趕快做,所以該做的所作已辦。出家的人在戒堂,將要過堂之時,過堂難道不是要結齋呢?所作已辦,忖我們的德行,我們堪得受這樣的供養嗎?我們堪得受吃這碗飯,我們何德何能?我們每餐要吃飯的時候,就是自己檢討所做的事情,我們有達到所做的項目嗎?有沒有做好?若有,所作已辦。我何德何能來吃這碗飯?我有在付出嗎?我有付出,所以我所作皆辦,我堪受供養。這是我們戒堂結齋時就是這樣在念,這叫做所作已辦。坐禪,坐在那裡沒有做什麼,要辦什麼呢?總是,是內心已經很精進,而且細思惟,該做的方向正確,去做就對了,所以「離欲清淨,故云菩薩志堅固」。

*坐禪若讀誦,於內心證得無染淨體,獲大悲智,自受用故。若於大眾為人講說,聞此香時,知是大菩薩道心,堅利之慧。

「坐禪若讀誦,於內心證得無染淨體」。就是內心已經證得了無染、淨,自己清淨的本性已經無染了,就「獲大悲智」。我們就要付出,大悲就是與眾生同體,稱為大悲,所以若這樣得到大悲的智慧了。眾生苦難,我們要去投入、去付出,與眾生同體,「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」。然只有悲就好了嗎?發揮智慧,要出力去行動,所以「自受用故,若於大眾為人講說」。我們做出去之後,自己才有心得;有心得之後,再來為別人說心得,來分享。所以「聞此香時,知是大菩薩道心,堅利之慧」,就能堅固利益一切眾生的智慧。

*如是心志貫徹諸法無所不通。或在林樹下等,辟支佛,即是菩薩。

「如是心志貫徹諸法無所不通」。世間所有的法,我們以眾生苦為道場,就能夠看到很多法,都是在這個地方。因為佛陀所說的苦、集、滅、道,全都在這裡。所以,「或在林樹下等,辟支佛,即是菩薩」;其實這些辟支佛未來就是菩薩。這就是我們如何為人間付出?看起來清閒,其實不斷為人典範,做人的典範,好好地修行。這「專精律範」,我們若能夠這樣,還是「決斷事物」要「勇猛為性」。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,投入人群,就像那麼苦難的地方,我們也沒有畏懼。這就是現在南非的慈濟菩薩在進行中的。我們所對治的,那就是懈怠,我們人人有懈怠,就不敢進行到苦難的地方去,精進的人不怕還是要再去。所以「滿善為業」,我們的善業要做到滿,還沒有做滿,我們不放棄。這必定要我們的心要無染著,這樣才叫做「精」;念念沒有間斷,這樣叫做「進」。

各位菩薩,真的是要用心,經文與剛才前面說的一段,你們看起來好像兩個很不同,其實引這樣的例子讓大家知道。人生苦難偏多,我們的菩薩去了,就是要去為他們說法,除了幫助,盡心幫助,還要說法。他們有錢的人出錢、有力的人出力,你們在苦難中,還是要用歡喜心去幫助人,這是多麼的不容易的事情。所以我們要用心,大家真真正正為這一群菩薩佩服,為這群人祝福。真的我們要如何為他們增加力量,多為他們付出,這就是我們人人如何去做,要做得到。所以大家要用多心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0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3/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9/03/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9/03/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二 3月 26, 2019 10:52 am

[2019年3月25日上午5:20] 農曆二月十九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 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1.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經文:【或在林樹下,專精而坐禪,持經者聞香,悉知其所在。菩薩志堅固,坐禪若讀誦,或為人說法,聞香悉能知。】
2. 上人手札:「於善惡行,專精律範;決斷事物,勇猛為性;對治懈怠,滿善為業。於法無染曰精,念念趣求曰進。」
(1)「於善惡行,專精律範」:多了解,也多用心。我們知道修行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思惟、行動,我們的心念時時要顧得好,一念偏差千般錯,我們要專精律範在日常起居。我們的思惟、行動要很謹慎,這個「專精」,就是要攝好我們的心在這個「律」,那就是戒,好好我們要持戒、守戒守得好。
(2)「菩薩行,專精律範」:布施就是持戒了?儘管我們願意付出,但是我們還得要守規律,精進修行者,不只是不可缺,還要為人的典範,因為我們要入人群,要度眾生,要做出了人群中的典範,所以叫做「專精律範」。
(3)「決斷事物,勇猛為性」:我們不論做什麼事情,要決定時要想清楚,若沒有很正確,糊塗、一念偏差,千般錯。決斷,要決定這樣做,我們必定要很細心,觀粗、思細。我們看得到的東西,看外面的事物,這樣這都是比較粗相的,但是我們的內心要好好的微細去思惟,要好好用心。決斷事物要很細心,決斷之後,就要勇猛精進,這就是我們的修菩薩法的人,應該要培養有的這念性。
(4)「對的事,做就對了,共知共識還要共行,勇猛精進」:凡事既做了決定,就不要拖延,要趕緊做,這才有辦法「成就天下事、
為眾生利益」。要不然,儘管我們看很多、想很多,好事都應該做,但是沒有勇猛心,這樣就是決斷了之後也沒有用,決斷事物,不論是粗的看得到,微細的呢?我們思考決定了,一定要勇猛精進!
(5)「對治懈怠,滿善為業」:我們行菩薩道,善事永遠都做不滿,不要想:我做不少了,我已經盡心力了,我可以休息了。不要有這樣的想法,人生世間,只要你在天地間能呼吸,只要有這口氣在,我們都不能懈怠,而我們要對治懈怠,那就是要「決斷事物,勇猛為性」,這樣來對治我們的懈怠,也不能說:我事情做很多了,所以我要休息了。
(6)「退而不休,用心精進」:就像現在的人都說:退休了、退休了。大大小小都說退休。「退」,就是不精了、不進了,不精、不進,這叫做退;「休」,那就是沒有了。這一生最真正的退休是一口氣不來,才叫做退休。「退」,那就是沒有再來的一天,這樣為止
叫做退;「休」,那就是全都沒有了,所以我們應該「退而不休」。退只是階段性的結束,還是一樣要用心精進,在你的人生方向,全心投入,這永遠不退。
(7)「人生要做到:滿善為業」:其實什麼時候能「滿」呢?佛陀他就說,無量劫一直做,做到真正與宇宙天地合而為一,那個時候那就是覺悟,一直到成佛,得大涅槃,到了寂靜清澄那個境界。而我們若還沒有達到,這善永遠都還沒有滿,所以我們要對自己發願,就是一直做,一定要對治自己的懈怠。而要懈怠很簡單,要精進是很困難,所以我們要先知道什麼是「從善、惡行」。
(8)「善惡方向,要調整好」:每天我們的行動,要先向著:我這樣的行動開始是善呢?或者是惡呢?是精進呢?或者是懈怠?先對自己先想一下,而且對自己提醒一下,對自己勉勵一下,善惡方向我們要調整好。這就是專精律範,我們若能夠這樣,我們的舉
止行動,無不都是能夠為人的典範。
(9)「滿善為業,習慣做好事,勤精進」:我們既然能夠為人的典範,自然就勇猛為性,就是要培養我們這樣的習慣,不是習氣,是習慣。習慣做好事,勤精進,這就是我們原來就是應該有的啊。能夠這樣,就決斷事物,自然就會很勇猛,能夠把握時間,不浪費,勇猛精進,這就是在對治懈怠。鼓勵自己一直要向著滿善為業,生生世世做到完全都圓滿了,做到最後就像佛陀夜睹明星,與天地合而為一這念清淨的本性現前,這叫做滿善。就是我們的方向。
(10)「心若想辛苦,身心就疲倦」:於法,不要想想辛苦:「我這樣修行,應該付出不少了,很辛苦」。常常說:「我們付出就是要感恩,辛苦的付出是菩薩的道場,所以轉辛苦為幸福。所以不要被辛苦感染到我們的心,心若想辛苦,就叫做「身心疲倦」。
(11)「於法無染,曰『精』,精是專一」:若想到辛苦,就叫做疲倦,心也疲倦了,這是很可怕,這就是染著了。我們一定要精進,就要「於法無染」,不要讓這個世間法來染著我們的心、障礙我們的精。「精」就是專一,不要將我們障礙,我們專心向道這念心,所以要記得「於法無染曰精」。
(12)「念念趣求,曰『進』」:要念念不斷的向著要追求的目標,有進無退,這就是我們的心念。要到達了滿善,所以不能停歇,對內要精,叫做「修」,內修叫做「功」,自己要用功。就是要「於法無染」,這叫做「精」,對自己很專、很精,這叫做內心用功。裡面的修行,就是不要將外面,世間的事情,重重疊疊來染著在我們的心,不要埋沒了我們的本性,所以這說來說去都同樣的道理。但是用各種的不同的語言來告訴大家更加清楚。
(13)「念念的趣向佛的境界,行菩薩道」:
時時要對治懈怠,那就是沒有染著,自然就會精進。時時都要念「滿善為業」,方向就是要向前,念念的趣向就是到佛的境界,這要用什麼到佛的境界?菩薩道。菩薩道就是我們趣向佛的境界,這也是要用很多的功夫,不能間斷、不能漏失掉,我們才能夠步步精進,用心向著對的方法去精進。
(14)「第七十三期全球靜思生活營,圓緣,開啟善心,帶入善道」:昨天圓緣了。這是菩薩持己、常精進,要有一群的人願意為一項事情來承擔。每年他們要承擔幾次的活動,要如何來招引人群,不認識慈濟讓他進來認識;而認識慈濟是什麼呢?開啟他們的善心,要將他們帶入善道。
(15)「靜思生活營的緣起」:臺灣一群發大心的榮譽董事,在一、二十年前開始設一個叫做「靜思生活營」,由榮譽董事去主辦。他們這樣已經有十幾年來,近二十年的時間,繼續年年二、三次,這樣一直在辦,這次是
第七十三期了。這個靜思生活營,他們來承擔,就讓大家很感動。
(16)「用心接引菩薩」:這次是十個國家地區的企業界的人士,會集來約五、六百個企業家、主管來集中在這個地方。我們的榮譽董事動員了也將近四百人,應該說快要到了一位陪一位,那種服務的精進。榮譽董事是如何做?如何的經驗?如何認同慈濟?如何投入?是如何精進?從他們內心自己的本身典範這樣來陪伴過來。
(17)「一生無量,無量從一生」:昨天的圓緣了之後,又一群車次昨天下午再帶回來精舍的再度分享;無不都是感恩,還是說他們要精進,他們要進來做見習、要來培訓。就像這樣,「一」生無量,無量生「一」。
(18)「「伊代」熱帶氣旋,侵入了非洲」:
(18-1)昨天也向這些企業家提起了天下災難偏多,看到大家都是企業界的人士,生活
富有,讓他們看看在現在的非洲,一個叫做「伊代」熱帶氣旋,侵入了非洲,造成有三個國家受了很慘重的災難;救災是非常非常的困難,他們所受的災情是非常非常的嚴重。
(18-2)「馬拉威、辛巴威、莫三比克」:這三個國家,都是國際間的貧困程度曾排名在一、二、三名,真正最貧困的國家,馬拉威、辛巴威、莫三比克。竟然又再受這一波的災難,死、傷、失蹤不少人。將已經本來就破爛的房子,哪能夠經得起這次的強力的熱帶氣旋這樣掃過,摧毀了很多家園。大家看到看他們站在那個地方,想哭都沒有眼淚。
(18-3)「南非本土志工,不畏辛苦,前往勘災」:南非也是一群生活不是富有的慈濟本土志工,卻是不畏辛苦,經歷了很多的危險辛苦,他們到達去救災。要去幫助他們受災的婦孺,老人、孩子,更是弱勢中的弱勢,期望能為他們建起來安身的地方。要買材料
都困難,不過有心克服,很辛苦、很辛苦,總還是設法去買磚頭、水泥。
(18-4)「慈濟人用法去感化」:不是磚頭、水泥就夠了,呼籲當地的災民來幫助災民。同樣都是苦難又是受災的人,慈濟人用法去感化、去輔導、去鼓勵。他們也是同樣那麼的愛心,有磚頭、水泥來,沒有水,沙與水泥無法攪拌起來,無法絆攪起來,所以希望大家發心去提水來。水要去哪裡提呢?得要走一條很長很長,很雜草叢生,無路的路。他們就這樣鑽在雜草中,過了一大片,很遠。
(18-5)「水資源缺乏」:去提水,水不是用提的,他們的習慣水是放在頭頂上,一桶一桶的水「戴」在頭頂上。有的婦女,背後還背著孩子,頭頂上這樣頂著一桶水,走那種在草叢的裡面,前面要看路都是草。這樣走到了,將頭頂的一桶一桶的水這樣倒下去,每一桶水是混濁,很濁、很黑的水。他們那
個地方要哪裡拿水呢?
(18-6)「克難環境的取用建材,就地取沙」:看到他們在那裡在攪拌水泥,就想到我們若是在建房子的時候,要選擇好的水泥,沙子得經洗過,才來攪拌水泥,這叫做沙石場。專業的人專門在採沙、採石,供應給人去建設用。他們不是哦!去買水泥回來,就地取沙,就這樣用這麼骯髒的水,這樣下去攪拌。
(18-7)「沒有水泥可結合,牆面磚塊不牢固」:我們要攪拌水泥,也是用乾淨的水,但是他們這樣有水就好,這樣來攪拌水泥。來疊磚,就只有一塊疊過一塊,這樣是不是能夠很牢固呢?自己想。總是比眼睛看到他們原來還未全吹倒的房子,看到兩個孩子用雙手這樣推一下,整片牆壁都倒下去。那是什麼牆壁,也是磚頭牆壁,但是疊磚而沒有水泥。這就是他們最豪華的房子,有磚頭可以疊,但是沒有水泥可以結合。
(18-8)「見苦知福,啟發愛心,協助重建房子」:我們慈濟這次是買磚、買水泥,要來為他們疊起來,但是看到這樣的土、這樣的水,也想這樣是不是能夠很堅固呢?再回頭想想,環境不同,他們這樣就應該是很好的房子了。這就是昨天提起來讓大家看一下,結果,最後也不少位說:「這樣我也要捐,捐國際救災來幫助這些貧困苦難人。」這就是啟發愛心,有錢的人輕輕一撥就會有一筆錢,一筆大筆的錢可以幫助人。
(18-9)「為天下苦難人付出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」: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,啟發人人的愛心,也更要再克服很多的困難,去為天下苦難人付出,接引愛心的人來幫助苦難人;我們若要呼籲他們:有錢出錢,無錢出力。有的南非的慈濟菩薩,還要再叫他們:「你要盡一分心,出錢」。出錢,不知道募幾位,總共募來的是臺幣五元,不是五十、不是五百元,是五元。去募好幾個人,募到
五元。所以有錢的人出錢,有力的人出力。他們要出錢,盡心力,總共五元的臺幣。唉喲!盡心了。所以很期待我們能夠來呼籲,呼籲讓更多人,好好用心。
(18-10)「響應愛心,募心募款,一指積善,為人間造福」:這樣「畫一下」(指:慈濟慈善基金會之網路捐款)就能夠五元的幾百倍,這是很感恩。這與「靜思生活營」有關係,他們啟發富有人家的愛,接引菩薩,度菩薩入人間。這叫做精進,也就是為人間造福。
3.★複習經文:【光音遍淨天,乃至於有頂,初生及退沒,聞香悉能知。諸比丘眾等,於法常精進,若坐若經行,及讀誦經典。】
(1)「光音遍淨天,一直到有頂,造善再增福」:這都是在說富貴人家。富貴人家這樣在享受,期待他們能夠富中再付出,造善再增福。天下有一些有錢人,雖然還沒有生到有頂天,但是生活也很極頂的富有,若能夠
啟動他們一念心,他們也能夠增福,能夠造福增加他們的福業,這樣來幫助人。修行的人要更加精進,也是剛才說的要向著「滿善業」去精進,善永遠沒有止境,我們要用心,精而不退。
4.★釋義經文:【或在林樹下,專精而坐禪,持經者聞香,悉知其所在】:或處空閒林樹之下,專心貫注不散念,精進住禪定。知其所住,樂於空寂,清澄滅諸妄想,得住靜思惟樂。
(1)「或處空閒林樹之下,專心貫注不散念」:一直重複說過的話就是在修行者,哪怕是在很空閒的樹林中,也是同樣要專心、貫注,心不要散亂,這就是我們要修行的方法,也是修行的方向。大家要很用心去體會。
(2)「精進住禪定」:精進,修行要攝心,將心攝在一起,不要讓它散亂掉了。所以禪定就是善思惟。外面的粗相的境界,我們全
都認識,我們轉為智慧來細思,所以靜思惟。擔水、運柴無不是禪,這行動中全都是禪,要精進。
(3)「慈濟人,克服一切的苦難去付出」:去救人也是禪。看看(慈濟人)很辛苦的克服一切的苦難去付出,幾次的危險,他們還是精進。就像已經晚上了,車子行過那個草叢,卻陷往泥土、泥濘中,兩部車都陷下去了,在那個地方推不上來,在那裡熬夜要推那部車上來很困難,也是這樣熬夜在那個地方。天亮,還是同樣再投入,這若沒有專心一志,早就無法再精進。
(4)「使命必達,就是專心,從一念心開始」:現在有的人先回去,有的人還留在那裡還是繼續,後面的人又再派來。這種使命,他們一直到了完成,他們使命必達,這就是專心,不是只有坐著就能夠做事情,精進是要克服很多苦難,那就是從一念心開始。
(5)「知其所住,樂於空寂,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」:我們要知道方向在哪裡,就是說我們的「心」方向在哪裡?我們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,這也是同樣是內心的精進,是形體上的精進,但是要說的是在形體上這樣坐禪啊,在那個地方林園中很清閒,就是不要在鬧中的生活,去找清淨的地方。
(6)「清澄滅諸妄想,得住靜思惟樂」:我們的心清澄,不會讓周圍的環境來染著我們,我們去除了很多的「煩惱、無明、妄想」,所以住在「靜思惟樂」,再辛苦都要精進。
5.【菩薩志堅固,坐禪若讀誦,或為人說法,聞香悉能知】:若菩薩行者,持心志願堅固,坐禪辦道、離欲清淨,故云菩薩志堅固。
(1)「菩薩志堅固 。眾生的苦難,就是菩薩的道場,因為不忍眾生受苦難」:若看到這些菩薩在修行,好像還很輕鬆,若想到現
在在辛苦,在那個最苦難的現場在付出,就感覺得很了不起的菩薩。在那個地方,他們將這麼苦難的地方當成他們的道場,這就是他們的道場,眾生的苦難就是菩薩的道場。所以「菩薩志堅固」,那個地方就是他們最堅固的地方。
(2)「為苦難人,拔苦予樂,復為說法」:他們不是在那裡坐著,坐禪,他們是在那個地方出力,辛苦推車、搬沙、挑水泥,在那個地方,甚至在那裡再為人說法,讓有錢的人出錢,有力的人出力。在那個地方,要將很多的愛,有力的人,點滴也要將它匯集下來,讓大家很甘願,而且投入得很歡喜,這不就是最精、最純的說法呢?經典所說的修行都很簡單,但是真正人間、實際修行是受盡這麼多的艱難,所以說一說就會去想到那些人,真正是很佩服。
(3)「若菩薩行者,持心志願堅固」:這個心很堅固。「坐禪辦道」在那裡坐禪,其實
是在辦道,真正所做皆辦。真正要修行的人,不是坐在那裡,是善思惟,外境的粗相,內心很精的思惟;該做的要趕緊做,所以該做的所做已辦。
(4)「結齋偈:『飯食已訖,當願眾生,所作皆辦,具足佛法』」:出家的人在戒堂,要過堂之時,過堂不就是要結齋呢?所做已辦。
(5)備註:「食存五觀:
(5-1)「計功多少,量彼來處。」食物得來不易,需要許多人和其他條件共同成就,應有一份惜福和感恩之心。
(5-2)「忖己德行,全缺應供。」接受食物供養時,檢討自己的德行,有否具足戒定慧三學,藉此警醒精進修行,應保持一份慚愧之心。
(5-3) 「防心離過,貪等為宗。」飲食為
眾緣和合,須時時提防自己,不可貪戀食物的美味,應保持一份離欲之心。
(5-4)「正事良藥,為療形枯。」食物為健身療病的藥物,並非為滿足口腹之欲,應有一份警覺之心。
(5-5)「為成道業,應受此食」:接受食物是為了成就道業,令色身可以繼續修行,應保持一份精進之心。
(6)「時時自我檢討,是否『所做已辦』」:忖我們的德行,我們堪得受這樣的供養嗎?我們堪得受吃這碗飯,我們何德何能?我們每餐要吃飯的時候,就是自己檢討所做的事情,我們有達到所做的項目嗎?有做好了嗎?這叫做「所做已辦」。不然,何德何能來吃這碗飯?我有在付出嗎?我有付出,所以我所做皆辦,我堪受供養。這是在我們受戒在齋堂的結齋都是這樣在念,這叫做「所做已辦」。
(7)「該做的方向,對的事,做就對,身體力行」:若只有坐禪,坐在那裡沒有在做什麼呢?總是內心已經很精進,而且細思惟,該做的方向正確,去做就對了。
6.【坐禪若讀誦】:於內心證得無染淨體,獲大悲智,自受用故,若於大眾為人講說,聞此香時,知是大菩薩道心,堅利之慧。
(1)「心淨,無染,獲大悲智,與眾生同體,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」:內心已經證得了無染,自己的清淨的本性已經無染,就「獲大悲智」。我們就要付出,大悲就是與眾生同體,稱為大悲,若這樣得到大悲的智慧。眾生苦難,我們要去投入、去付出,與眾生同體,人傷我痛,人苦我悲。
(2)「自受用故,若於大眾為人講說」:只有悲就夠了嗎?發揮智慧,要出力去行動,所以我們做出去之後,我們自己才有心得;
有心得之後,我們再為別人分享,說心得。所以「聞此香時,知是大菩薩道心,堅利之慧」,堅固利益一切眾生的智慧。
7.『如是心志貫徹諸法無所不通。或在林樹下等,辟支佛,即是菩薩。』
(1)「以眾生苦為道場,就能看到很多的『法』」:世間所有的法,在我們以眾生苦為道場,我們就能夠看到很多法,都是在這個地方。因為佛陀所說的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全都在這裡。
(2)「或在林樹下等:辟支佛,即是菩薩」:其實這些辟支佛「即是菩薩」,這就是我們如何為人間付出?看起來清閒,其實不斷為人典範,做人的典範,好好的修行。
8.用心,投入人群:「專精律範」,我們若能夠這樣,決斷事物要「勇猛為性」,這就是我們要很用心,投入人群,就像那麼苦難的
地方,我們也沒有畏懼,這就是南非現在的菩薩在進行中。
9.「對治懈怠,勇猛精進,滿善為業」:我們所對治的,就是懈怠,我們人人有懈怠,就不敢進行到苦難的地方去,精進的人是不怕,還是要再去。所以「滿善為業」,我們的善業要做到滿,還沒有做滿,我們不放棄。這必定要我們的心要無染著,這樣才叫做精;念念沒有間斷,這樣叫做進。
10.「知道人生苦難偏多,是多麼不容易的事」:各位菩薩,真的是要用心,經文與剛才前面說的一段,你們看起來好像兩段是很不同,其實就是引這些讓大家知道人生苦難偏多。我們的菩薩去了,就是要去為他們說法,除了幫助,盡心幫助,還要說法讓他們有錢的人出錢、有力的人出力,而你們在苦難中,還得要知道人生苦難偏多,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情!
11.「送愛幫助非洲受災的苦難人」:我們要用心,大家真真正正為這一群菩薩佩服,為這群人祝福,真正我們要為他們如何增加力量來為他們付出,這就是我們人人如何做、做得到。要用多心。
***************
12.心得:感恩上人開示。真的非常非常不捨得已經這麼貧困的非洲國家裡,又面臨到氣候災難,苦上加苦,也很心疼南非慈濟志工們,不畏辛苦,前往勘災,期盼呼籲人人能為天下苦難人付出,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。在精舍本會及常住師父們也同步響應愛心捐款。
感恩上人殷殷叮嚀「專精律範」,修行要「若菩薩行者,持心志願堅固」:心要很堅固。真正要修行的人,不是只有坐在那裡善思惟,外境的粗相,內心很精的思惟;該做的要趕緊做,所以該做的所做已辦。真正所做皆辦。修行要精進,「勇猛為性;對治
懈怠,滿善為業」,就是把握每次能付出的機會,一直很喜歡上人教導我們的這句淺顯易懂的「對的事,做就對」,把握每個「時間,空間,人與人之間」。
且今日正逢「觀世音菩薩聖誕」,提及觀世音菩薩,就會想到這句經文【慈眼視眾生,福聚海無量】,時時大悲心的「聞聲救苦」。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,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願眾生得離苦,「以眾生苦為道場,就能看到很多的『法』」,修行學佛,知道,就要去做到,身體力行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9/03/25晨語簡記《法華經‧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