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03/26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Jack
Admin
Admin



文章總數 : 6956
年齡 : 65
來自 : 台北
威望 : 1722
注冊日期 : 2008-12-22

2019/03/26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03/26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   2019/03/26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 Empty周三 4月 03, 2019 4:40 pm

20190326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

在在處處,示現有生,猶如彼月。
真如法性,契理應機,理當信順,
如法修行,當如法說。
 
  要用心,我們要在這些簡單文字中,也得要用心去解會,所以心很重要,意要集中,用心聽這是最根本的啊!來,「在在處處,示現有生」。我們都要很用心去體會,諸佛菩薩在人間,無處不在,所以叫做在在處處都是示現。人與人之間,入於人群中,人群中哪一位是佛?哪一位是菩薩?我們凡夫無法去體覺、去體解,去了解哪一位是?真正的平凡,與凡夫一起在生活中,所以才告訴大家:「我們要用尊重的心,見人都要用尊重,感恩啊尊重,尊重、感恩。「在在處處,示現有生」。在我們的身邊、面前,或者為我們做事情或者是幫助我們很多,這都是我們的菩薩,我們全都要用尊重心來感恩。所以,我們要培養出,每一個地方我們所接觸到的,都要用這樣的心態。「在在處處,示現有生」,人人我們都要尊重。
 
  「猶如彼月」;就像那個月,農曆十五過後,慢慢就這樣的行蘊,宇宙間的行蘊,在我們人間來看宇宙。月亮,農曆十五過後慢慢就消退,月輪就一直一直小,一直小,小到農曆三十、初一,你就看不到月在哪裡,初二後,才又慢慢慢慢看到月眉出來,慢慢就能看到,接近農曆十五,月就又圓起來了。我們在宇宙間,太陽系裡有這麼多星球,我們人間也是星球中的一顆,隨著自然法則這樣在輪轉著。所以,道理與這樣相同,看得到它存在,看不到它也是存在,月就是這樣。
 
  我們的真如法性同樣也是如此,當我們靜下心來要聽法,法開始就在我們的心中。想,昨天,有什麼樣的法在我們的耳中?耳朵聽進去,在我們的內心有什麼樣的體解嗎?坐著,若比較用功的人,哪怕坐著只兩分鐘、三分鐘,三、五分鐘就能夠想到昨天的文是如何說,我們體解多少,這就是用靜下來的心找出了我們的法性。現在,坐下來了,又再聽,「要多用心哦!」心就要專心來體會了解,同樣這些字、這些文句會向你們呼籲,用聲音呼籲出來,這是同樣的道理。所以真如法性時時都在,只是我們有時候將它忘記了,就像月這樣在行蘊中,是我們地球去讓日(太陽)閃過去呢?或者是月閃過了太陽呢?這就是在天體運轉中。
 
  就像昨天、今天,今天的這個時候天還沒有亮,再一下子看,天就亮了,這我們不覺。現在你們的精神都集在面前,所以你們背後的天象,是不是天已亮了?我坐在你們的面前,看到外面去,要告訴你們:「天還未亮啦。」你們向這邊,我向那那邊;我向那邊的人,可以告訴你們:「現在天還未亮。」你們坐在這邊的人,還未看到天亮了沒?憑著這句話告訴你們:「還未亮啦。」你們的內心就知道:是啊。
 
  剛才聽到鐘聲、鼓聲,我們入講堂來,那個感覺,同樣這個時候,天還沒有亮,這叫做「相似法」,好像、類似,剛才出來,與現在「還未亮」是同樣,類似法,同樣。現在聽的,在說的法,「就是這樣!」什麼叫做「真如」?什麼叫做「法性」?「真如法性」就像月亮在天空,有時現,有時就隱沒掉了。就像太陽,太陽(西)落了,是太陽(西)落了還是我們地球在轉呢?懂天文、知地理的人,他就知道這是如何運轉?由他們來解釋我們能夠了解,這是如何讓它們運轉?這就是懂理的人說那個理,能讓我們知道形相,同樣。
 
  所以,「契理應機,理當信順」。我們這道理,這些事相眼睛看得到的,感覺的事相,我們要如何去與道理接合,最近一直都這樣說,事要如何與理會合起來呢?用很多種的譬喻讓大家能夠了解,想多一點,來思透在理中,這是一種的契法,也是契理、應機,因為人人的根機不整齊,就要用種種法來契理、契機。因為這樣,「理當信順」,我們了解嗎?還不了解。但是理就是這樣,「我還沒有很了解。」就是我們的機還未成熟,所以這段我們不了解,是我們的機還未啟發,或者是法還沒有來為我們啟機呢?我們總還是要用心、耐心。修菩薩道,忍耐,還是同樣要有。對事忍,對理要有耐心,這忍耐。
 
  所以,「理當信順」。不論怎麼樣,理是真實的,告訴你們:「有太陽出來,表示天亮了,但現在還未出來,為何還未出來呢?是沒有太陽嗎?有啊,有太陽,只是還未出來。是為何還未出來?說到來是天地循環,星球的循環。」要告訴你們星球的循環,這個天體,理就又很深了。所以同樣的道理,粗相與細,與微細的法,那就只是道理在這裡,看得到都是粗的,要讓我們想,慢慢的想,想應道理,這個事物這樣與這個道理同,這就是契理、應機。「理當信順,我們應該要了解,同樣,這雖然只是幾句話,大家要好好聽進去。契機或者是契理總是都存在,大家的根機也都存在,道理也存在,而我們這個機,我們自己本身的根機與那個理要如何來會合,這全都是存在的,只是還沒有來會合。
 
  所以,「如法修行,當如法說」。我們就按照這樣說,而我們隨順來修;修這個道理要行,步步精進,不要半途而廢。所以就像法,我們就照法這樣說,就依法這樣修,很簡單。若能夠這樣,這就是我們用心,不斷不斷向前走,只是我們信,「信為道源功德母」,正信,正確選擇了方向,我們總是沒有疑心,步步向前走。這就像前文說的,
 
複習經文:「或在林樹下,專精而坐禪,持經者聞香,悉知其所在。菩薩志堅固,坐禪若讀誦,或為人說法,聞香悉能知。」
 
  修行就是這樣精進,不斷不斷,無處不在,在人群中也好,在林樹下也好,都是專精在坐禪,那就是行、住、坐、臥都不離開靜思惟修。我們靜思惟修就是禪,在我們的行、住、坐、臥中,所以,「持經者聞香」。就像這樣的人,起落;行、住、坐都沒離開法,這叫做「持經」。已經看到這個法是我們所要學的,我們就要好好抱持著,不要放棄。所以,「持經者聞香」,像這樣,生活在法中,法就是我們的方向,這樣的人,他聞香,聞這個香氣了解道理,所以他就知道所在在哪裡,憑他的觸覺就能知道在哪裡。
 
  所以,「菩薩志堅固」。是因為菩薩很堅固,下定決心走這條路,志氣很堅定,所以他「坐禪若讀誦,或為人說法,聞香悉能知」。菩薩,就是辟支佛、聲聞,雖然過程曾這樣修過,見到法發大心,這叫做菩薩。或者是讀經,或者是為人解說、說法這樣的人,也是對法很了解,「聞香悉能知」。道理若知道了,「一理通,萬理徹」,只要你信理、了解道理,自然「一理通,萬理徹」,要用心。接下來這段文這樣說,
 
經文:「在在方世尊,一切所恭敬,愍眾而說法,聞香悉能知。眾生在佛前,聞經皆歡喜,如法而修行,聞香悉能知。」
 
經文簡釋:
「在在方世尊,一切所恭敬,愍眾而說法,聞香悉能知」;在在即四維上下之處。
 
  這段文我們要好好用心來體會,「在在方世尊,一切所恭敬」。佛不論到哪一個地方,就是受人人所尊敬,這個「在在」呢?即是四維、上、下的地方,所以無處不在,在在處處都是佛、諸菩薩會在周圍裡,所以叫做「在在處處」。他在人群中愍念眾生,無不都是諸佛菩薩心,所以愍眾故行道。我們就知道每一個地方,人群中,所有的地方無不都充滿了諸佛菩薩。
 
*諸佛世尊,是一切眾生之所尊敬,而佛護念眾生故而為說法。
 
  所以,「諸佛世尊,是一切眾生之所尊敬,而佛護念眾生故,而為說法」。難道不是嗎?佛,諸佛,這個地方說的諸佛是佛陀向大家說。佛陀的時代,他也一直稱讚諸佛,人人都是佛,無處佛不在,這經文的意思就是這樣說。不是釋迦佛到處都是,他是,佛說處處都是佛,所以「是一切眾生之所尊敬」,要互相尊敬,周圍應該都是佛,在在處處都是。
 
  所以一切眾生所要彼此尊重,「而佛護念眾生故」。佛呢?佛是護念眾生而為之說法,佛陀對眾生總是無時無刻都在愍念著眾生。因為眾生是佛子,因為佛是四生慈父,所以佛陀將四生的眾生全都視為己子,就像羅睺羅一樣。這是佛陀與眾生之間。而我們眾生已經皈依佛,身心也向佛了,所以以佛為慈父。那佛呢?以眾生為子。就像這樣,這是師徒之間的意思,也是父子、法子之間。
 
*持法者聞此經中,說三世十方諸佛功德妙香,因持經故,悉能知之。
在在任何方,佛說法處香,眾生聞法修行香。
 
  所以,我們「持法者聞此經中」;我們要用很親切的心,這樣,法,「說三世十方諸佛功德妙香」。我們要很尊重,敬佛而佛在。三世──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所有的佛無不都是我們所尊重。所以「因持經故」;持經的人都是依佛所教法,那就是在我們的生命中。所以,持經能夠了解佛的教法,因為佛法已經入我們的生命中,生命中不能沒有法。所以我們應該都要知道,佛法的道理要很透徹。因為這樣,「悉能知之」。持經者,我們與經不能分開,生命中就是法,法中就是我們的行為。所以行為中能夠了解一切善惡法,這我們應該都知道。
 
  所以,「在在任何方」,不論在哪一個地方,「佛說法處香,眾生聞法修行香」。這個法的香,不論在任何地方有佛法,或者是佛說法的地方,或者是有佛法的地方,眾生在聽法。就像聞到那個法的香味,所以法永遠都在我們的生命中,法永遠都在我們的周圍旁邊。就像佛在在處處都有佛,因為這樣,所以在在處處都有法,佛與法是合,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清楚。
 
經文簡釋:
「眾生在佛前,聞經皆歡喜,如法而修行,聞香悉能知」;經中說十方眾生在於佛前,聞法歡喜,如法修行,因聞是經故知十方事。
 
  「眾生在佛前,聞經皆歡喜,如法而修行,聞香悉能知」。眾生在佛前聽經歡喜了,佛說法,我們聽經,就要如這個經的法,好好來修行。聽的經就是法的香味,這個法的香味我們應該會知道。因為我們若聽後,「啊,了解了,已經將這個佛法香吸進我們心裡,我們的心會很歡喜」,所以叫做「法香」。經中所說的十方眾生在在於佛前,所說的「十方」,有十方佛,也有十方的眾生。所以「十方眾生在於佛前」,因為佛也在十方。「處處」,眾生也是在十方處處,「聞法歡喜,如法修行」,他們照佛法這樣來修。「因聞是經故,知十方事」;因為聽經,這樣十方的事情我們都了解。不論你在哪裡聽經,哪一個地方的事情我們知道;我們知道事,就能夠契理。
 
  因為你聽經聽很多,所以你接觸到事也能了解事的道理。所以經若聽得多,觸事通理。而我們若聽經,不懂經,聽歸聽,事歸事,就是兩分開;而我們若聽,聽很多,認識清楚,什麼時候碰到了人事,我們會很快將這個事,「喔,這是理,這個理如何來解這個事。」很快道理就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這樣走出來了,能夠通了。下面這段文,我們再用心來聽,
 
經文:「雖未得菩薩,無漏法生鼻,而是持經者,先得此鼻相。」
 
偈頌:無信根及非人,天龍八部等似非人,又懷妊者之所懷,或為男女不分之無根者,或為異物而非人類也。
 
  「偈頌」,這是偈文,我們剛才說過的那些偈文,現在在這個地方,開始要結束這段偈文的時候。所以「無信根及非人」,前面我們已經解釋了。「無根」就是沒有信根,「非人」呢?「天龍八部等似非人」;那就是,不是人間的人,其他天龍八部,或者是「旁生」類(意指三惡道中的畜生道),這不是在人間。當然佛是向人間說法,人間一定要生信根出來,所以「非人」就是天龍八部等,很像人,又不是人。「又懷妊者之所懷」;還有,那就是懷妊。前面也說了,「懷胎」,懷胎到底是生男還是生女呢?生福子呢?等等,這前面有說過了,我們再反覆體會了解一下。這是偈文,偈文是承上面的長行文,偈文再次重複。「或為男女不分之無根者」。不論是男女,到底是男是女呢?有時候有的人生下來,不知道他是男還是女。現在我們也會聽到:有這樣啊!生下來時,男女根還未分。這就要經過現在的醫療科學,也就是能夠用醫療來治療他,讓他知道是男女之別。
 
  「或為異物而非人類也」。有的人懷胎,很奇怪的也有。過去,生下來又不是人,到底是什麼東西,有時候也養不活,這各種都有。懷孕,過去科技不發達,還未生出來,什麼都不知道。所以這就是女人在懷孕這當中,還是很煩惱。還未生出來時,是男是女都還不知道,生出來的五根能夠俱全嗎?也都不知道。現在醫療科技發達才有辦法幾個月後檢查,「你,懷男的」、「你這胎是女的」,是雙胞胎,還是三胞胎,能分明說清楚,若是過去呢?不是這樣,所以懷孕還是令人擔心。
 
*五通為阿羅漢之所共,而(眼、耳、)鼻、舌等根之神通則為羅漢所無,惟至菩薩地位始有此通。(羅漢五通中,具天眼通與天耳通;請見最後附註)
 
  所以,「五通為阿羅漢之所共」。「五通」,我們在人間學佛能夠有一段一段去修行,他能夠得五通。阿羅漢在修行的過程,他就能夠得到五通;在阿羅漢位,修行修到心很清淨,斷了很多的煩惱之後,他得到「五通」,眼、耳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等等,天耳通這樣都通得到。卻是在這個五根,開始也都要去了解,這個五根──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全部叫做「五根」,五根要如何互用相通?所以眼、耳、鼻、舌……。五通,所說的五通是天眼通、天耳通、神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,那個「通」。
 
  現在所說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等,這個根,手就在我們的身──身體的根,在我們的身上,沒有特別說手根,沒有。耳根有它耳根的作用,眼根有眼根分別的作用;鼻根有鼻根不同的作用,舌根又是舌根的作用。再接下來都是我們全身,所以成完整的一個身體,我們如何想、如何動作。所以這個地方也沒有說腦根,也沒有說手根、腳根,沒有,總是以最明顯的舉例出來,「這是耳朵聽的、是眼睛看的」。所以分明,用這個五根來告訴大家。
 
  所以這些根,「鼻、舌等根之神通則為羅漢所無」,他們就沒有了,這些鼻、舌要能夠相通,羅漢就沒有了。「惟至菩薩地位始有此通」;當然這就要在菩薩地才開始有。因為眼、耳、鼻、舌,眼睛要如何去看,看得眾生都平等;眾生受苦難,如與自己受相同的苦,「人傷我痛,我苦我悲」。這個身入人群中去,人群中的苦就像自己的苦,這種眼界、那種見解,在人群中的感受與羅漢的感受就不同。羅漢的感受,我是我,他是他,我修行我得,就是我自己;菩薩是,我修行是要為眾生,眾生的苦就像我所得到的苦,這是不同的心態。
 
  因為這樣才說,羅漢在修行過程,他能夠得五通,但還無法得到眼、耳、鼻、舌互通。所以菩薩他將眼、耳、鼻、舌完全收入在他的身體、行動,身體與心意合行,這樣來為眾生投入、付出。所以他用耳朵代替眼睛聽、聽,聽到哪一個地方很可憐,聞聲他就像看到一樣,就去救苦了。同樣的道理,眼、耳互用。
 
  那鼻呢?也一樣,就是這境界到底是什麼境界?處處、樣樣事物,他光是進入到那個環境,就知道這個環境的境界是什麼。這是菩薩的智,轉識成智,能夠知道這些聲音,這是鳥喔,鳥的叫聲,就能夠知道,在這個環境鳥在哪裡,在這個環境知道鳥長成什麼樣,在這個環境就能夠知道這是什麼鳥的聲音等等。光是在這個環境中,沒有看到,人也沒有接近,但是我們看,在這個地方這樣靜靜就能夠了解氣氛有這樣,所以這就是互通、互動。「聞香悉能知」,菩薩的地位有這樣能夠相通,所以這諸根互通。
 
*持經者尚未及此,故云未得菩薩。
 
  這是「持經者尚未及此」,我們持經的人雖然還未得到,所以「故云未得菩薩」。我們在念經,你們看看我念那麼多經了,我有辦法將這些各根,眼、耳、鼻,有沒有辦法互用呢?我若還沒有辦法互用,那表示我讀經讀了很多,卻是我還未得菩薩,因為我還有很多的境界還沒有通,還不了解,所以我還不是菩薩,我僅僅是在讀經的人而已。讀經就要讀入心,要能起用,要入心還要能起用,這樣才有辦法成菩薩,要不然這只是一個名稱而已。
 
*然以善持是經之故,已得相似之位,正顯經力殊勝也。
 
  所以,「然以善持是經之故」,雖然他讀經這些都還不懂,不過他持經也是很專心在持經,「已得相似之位」;還是有得到相似之位。同樣,我們在讀經,人若不懂還會來問我們,所以說我們有比更加不懂、沒有讀經的人還了解。所以相似,知道事情或者是知道部分而已。只知道部分,但有的人都不知道,而我們知道部分,所以人會來問我們,我們就照知道的部分來對人說;我們還未得到全部的了解,卻是我們也可以為人解說一部分,解說我們知道的。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」,我們可以很老實說這些我知道,而那些我還不知道。這叫做「相似之位」。
 
  好像菩薩,還不是到菩薩頂端,能真正了解,諸根能互用,我們沒辦法到菩薩諸根互用的境界,我們只是持經,從經典了解,我們還無法獨立在哪一個地方的感覺,能夠應用自如,我們還無法到達這樣,所以還是要每事問。有什麼我們不知道的要趕緊問,同樣的道理,所以這叫做相似之位。「正顯經力殊勝」;真正顯出了經力很殊勝,我們知道的,道理通了,你知道多少通多少,若都不求、不持,不持、不求,那什麼都不會通,所以還是要耐心,好好持經向上。
 
經文簡釋:
「雖未得菩薩,無漏法生鼻,而是持經者,先得此鼻相」;從無漏法,生於菩薩清淨鼻者,即地上聖人。
 
  所以,「雖未得菩薩,無漏法生鼻,而是持經者,先得此鼻相。」雖然還未得到菩薩,但還是這樣持經,我們就已經得到無漏法,懂得斷煩惱,持經就是已經到了煩惱全都沒有,所以我們在無漏,法聽進來沒有漏失掉,這叫做無漏。這個「無漏法生鼻」,不是我們的肉鼻,不是肉做的鼻,是我們的智慧所生出來,分別周圍、氣氛、道理的這個鼻,所以「而是持經者,先得此鼻相」。持經的人,我在經中就是看到這個道理,雖然不是自己在哪裡有辦法去感覺,在經中我們就感覺到了,是「從無漏法,生於菩薩,清淨鼻者,即地上聖人。」菩薩是用清淨無漏的鼻根來看,看很多,地上人人在修行過程中的人。
 
*今持經人,體是凡夫,藉經力故有此功用。雖未得菩薩,但已離分段生死,六根皆依無漏法生,故鼻身意皆言無漏也。
 
  所以,「今持經人,體是凡夫」。我們現在很想要追求經法,經與法,不過我們的身體還是凡夫的身體,只是「藉經力故」,所以就「有此功用」。我們人人都是凡夫,因為誦經、聽經之後知道道理。我們不是與生俱來每樣知道,不是,我們還是要聽來、讀過才能夠了解。所以這持經的人,還是「體是凡夫」,借用經力,所以我們要有這個功用,是用功所得來,才能夠應用。「雖未得菩薩,但已離分段生死」,我們的心理分段生死已經離開了。分段生死,那就是這個法我想要相信,但是我又有一點懷疑;我想要這個、不要那個法,有分別心,但我們現在沒有了,已經趣著這條道路,看見了這個法,我們就這樣恆常心,生生世世,不是有讓我們選擇,這一生我現在歡喜做,但稍讓我休息一下,等我某件事情做完,再來做這件,不是。
 
  經法是接觸到就入心了,法在心中要永恆受持,不是有分段來修,分段已經都沒有了。「雖未得菩薩,但已離分段生死」。生滅,我們的心,每天也都在生死,每天都在分段,每天都在生死,這時候聽法了之後,就沒有分段生死,我們要用恆常心。所以,「六根皆依無漏法生」。我們這個法,不論是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我們都是依法而行,所以法已經入心了,舉手動足、待人處事,都是用無漏的法,用清淨法來對待,來行天下事,「故鼻身意皆言無漏也」。
 
鼻根亦具五鼻之用。
父母所生,肉鼻。
聞內外香,天鼻。
不染不著,慧鼻。
分別不謬,法鼻。
一時互用,佛鼻。
 
  所以,「鼻根亦具五鼻之用」,這五鼻是五種的鼻來利用,這就是「父母所生,肉鼻」,就是肉做的鼻,還有「聞內外香」就是天鼻,天的鼻。不是只有肉鼻,我們前面也說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、佛眼,現在鼻也一樣,與眼、耳一樣,就是有肉鼻、天鼻、慧鼻、法鼻、佛鼻,同樣的道理。它都沒有受到污穢所染,所在聞的天外之香也聞得到,「不染不著,慧鼻」;沒有染著,那就是智慧之鼻;所以他哪一個地方分別得出,所以叫做慧鼻。「分別不謬,法鼻」;若沒有分別沒有錯謬,分別無錯謬,這叫做法鼻。將這些道理與所有的世間粗相的事情,看到、了解了,將它分別都沒有錯謬,所以「一時互用」,這就是「佛鼻」。
 
*鼻根與眼互用,經文顯然,知好惡,別貴賤,覩天宮等,有眼耳鼻互用之精微。
是以讀經說法聞香能知。
 
  佛,他對一切世間、氣氛、事相等等,這個環境一看什麼都能夠知道,這就是「鼻根與眼耳互用,經文顯然」,與經文所顯現出來,就是與眼、耳一樣,鼻全都一樣,能夠互通互用。「知好惡,別貴賤,覩天宮等」;知道好與壞都很清楚,有辦法去分別貴或賤,這個人間的貴賤是好的是不好的?是寶貴的,或者是下賤的,他都分得很清楚,能看到天宮等等。「有眼耳鼻互用之精微」,這很細微,「是以讀經說法,聞香能知」。
 
*知諸華、酥油之香,有舌用,入出生沒,五欲戲嬉,即觸聞香能知有身用。
 
  所以,「知諸華、酥油之香,有舌用」,這再下去就是舌根了,現在是鼻,再下去就是舌根。有舌頭,「入出生沒,五欲戲嬉,即觸」等等,那就是身,聞香悉能知,再接下去就是舌頭,要怎麼去接觸這些甜、鹹、苦、澀?這身體所要接觸的,有很多身體的利用,就是這段經文。我們已經都清楚了,這有五鼻及五耳、五眼同樣的意思,可以互用。
 
*知貪瞋染欲癡亦知修善,有善意用有信根,善念堅固故,鼻根自在,勝用若此。
鼻根功德竟。
 
  所以,「知貪瞋染欲癡,亦知修善,有信根善念堅固故」,我們若在經典中,就能夠了解這些道理,就知道貪瞋癡的染欲,致使給我們的癡迷,持經的人有這樣的五鼻相,我們就能夠很清楚。也能夠知道修善法由信根,善念就會很堅固,「鼻根自在」,鼻根就很自在,「勝用若此」,我們若相信,我們去利用它,就像以上所說的,所以「鼻根功德竟」,就是這段文鼻根已經結束了,道理差不多在這個地方就都能夠結束了。
 
  所以大家要聽,若能清楚,終於鼻根也已經有五通的功能了。他有所有的,是不是只有肉鼻,他還有天鼻、慧鼻、法鼻、佛鼻,與天耳、天眼互通、互用。所以大家要很用心,「在在處處,示現有生」,這就是在在處處,天眼看得到,天耳聽得到,或者是天鼻聞得到,或者是智慧接觸到,法,無不都是法,無不都是佛。所以這個周圍的氣氛,這鼻很清楚,兼眼看得到、兼耳聽得到,在在處處,所有的道理都很清楚。所以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啊。
 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【附註】
《法華經教釋》:「五通為阿羅漢之所共,而鼻、舌等根之神通則為羅漢所無,惟至菩薩地位始有此通。持經者尚未及此,故云未得菩薩。然以善持是經之故,已得相似之位,正顯經力殊勝也。」
回頂端 向下
http://www.wretch.cc/blog/jack18233
 
2019/03/26晨語簡記《法華經.法師功德品第十九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