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/09/18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9/18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/09/18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   2019/09/18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周三 9月 18, 2019 9:33 am

20190918晨起薰法香,慧命日增長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(個人筆記草稿,僅供參考,正確內容,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,感恩!)

聞說妙法,
深生愛樂,
歡喜奉行,
是故能令正法不滅。

  時間、空間、人間,要好好把握啊!這是每天在說,也是每天不能缺少,人就是活在空間、時間之中。佛法是在寸步方向,無處不在,用心體會、善用無不都是智慧。佛陀也說,法,善、惡法各不相同;善法能夠通達情理,那惡法呢?就違逆人間的方向。所以我們要很謹慎,善、惡之間要好好用心。我們好好用心在大綱,前面我們有說過了。在經文,「其佛饒益眾生已,然後滅度」。這就是時間,佛,那尊佛,那就是威音王佛,他的時間也是很快就過去了。雖然這幾天在說,這麼長、這麼長的劫,不可說、不可說的時間很長,但是今何在啊?對我們來說,他也是過去了。過去,不論多久的時間,與我們的距離也已經無法計算了,所以時間也是快速地過。

  在那麼久之前,聞法。那個時代無法計算時間,威音王佛的時代,正法、像法在那時候,還是那個時候的佛法。但是有佛在時的說法,有佛滅度之後的還常住,還有正法住世、還有像法,類似這樣,時間過,但是在那個時候聽法清楚的人,那就是「聞說妙法」,聽來的句句都是妙法,「深生愛樂,歡喜奉行,是故能令正法不滅」。我們聽到法,法,我們若能夠善解入心,會愈想愈歡喜,因為我們已經了解了真理的因,所以在我們的內心會不斷產生了緣與果,報得我們內心歡喜。所以佛法在我們的心中,也是因緣果報不斷在循環。因為聽到這句法,因為聽到這個法,所以緣著法的境界入心,結果就是沒有讓它忘記,報在我們生活動作,這就是聽法的因緣果報。

  所以「聞說妙法」,會「深生歡喜」,打從內心裡,那個因入種子了,緣啊,緣了內外的法,要更清楚,所以果存在,記憶充滿,這種法常常繞在我們的內心裡,這叫做「深生愛樂」。是打從內心那分的愛,愛這分的法。所以愛就是要能夠身體力行,沒有勉強自己,是自己很自願。前面也解說了,要成為一尊菩薩不是那麼簡單,他要經歷很長很久的時間,要面對著人間、人事的接觸,彼此之間的摩擦,他都甘願用開闊的心胸,如何包容、堪忍自在,一生一世,不斷生生世世,還是因為聽了妙法,從內心的愛樂。所以歡喜,身體力行,歡喜就沒有苦了,沒有什麼樣內心感覺的苦,總是很甘願,還是堅持,他就是堪忍,堪忍人與境的折磨,還是歡喜奉行,這樣,「是故能令正法不滅」。

  這就是我們前面所說過,好幾天前,從常不輕菩薩,要說常不輕菩薩的前面,先以大勢至菩薩為對機來說,從大勢至菩薩再引出了威音王佛。威音王佛他成佛以來有多長的時間,無法計算,而這麼長的時間就是修行過程所得到的果。他能夠得到那麼長,那麼喜樂的國家,人民的歡喜,這種安然快樂的境界,時間也很長久了,教化眾生也無數計。這就修行堪忍,結果得來大威勢力。所以不論是大勢至,還是修行過來有這個勢力。威音王也是同樣,同樣要受過重重的考驗,長久了,生生世世,長久面對著艱鉅難耐,但是他有辦法忍耐過來。所以能各得大勢,或者是威力,這樣的不同。但是修行就是從付出,結果成名。「大勢至」,這接下去我們就能夠了解,他的大勢力,因緣是如何修來?就引威音王如來,來作譬喻,大勢就要有威德。所以這全都是很辛苦為眾生付出,這樣過來的。道理看起來是很淺,佛陀叫著大勢至來說威音王,文字是那麼淺,其實內涵是說不盡的道理。來看昨天的文,

複習經文:「其佛饒益眾生已,然後滅度。正法、像法滅盡之後,於此國土復有佛出,亦號威音王(如來)。」

  這段文念下來,我們應該知道就是這樣。這尊佛,已經成佛了,成佛之後,繼續還有二萬億佛;還有佛,復有佛出世同樣名威音王佛。這些佛,前前後後出世,這些佛同樣都十號具足。這十號具足,就是下面下來這段文,

經文:「如來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」
(如如常解)

  佛佛道同,佛佛都是同樣,要有這些德,這個十德。每一尊佛都要具足,才能夠稱為成佛,成佛表示出這十號具足。所以每一尊佛,我們若要介紹哪一尊佛,這尊佛的德一定這些全都具足了,這我們能夠了解了。「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」;這二萬億佛「皆同一號」。可見佛佛出世,時間要多長?「同名威音王」;二萬億佛同一個號,叫做威音王,同樣的名。所以,再下來這段文,

經文:「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,正法滅後,於像法中,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。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。」

謂是威音王佛本事者,以最初佛時,不輕菩薩所行之事,為本事。(述最初佛,指二萬億威音王如來之最初佛)

  開始常不輕的名稱現在出來了,在這二萬億佛的過程中,其中就有這樣。在像法盡之後,那就是末法的時候。於像法中,增上慢的比丘就開始出來了,這些比丘都有大威勢力。「述最初佛,指二萬億威音王如來之最初佛」;因為開始我們在描述威音王佛,最開始那個初佛,第一尊佛的時候,就是之後,他後面的二萬億佛。那位威音王如來,就是最初那個佛。總是佛前佛後,我們要很了解他威音王佛的佛前;佛後,二萬億佛皆同一字。

經文簡釋:
「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,正法滅後」;身入滅已,正法劫數,亦已滅盡。

  「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,正法滅後」。最初那尊佛既滅度之後,正法滅後;佛滅,正法也滅了,就是在像法這個當中,「身入滅已,正法劫數,亦已滅盡」,正法也滅了,在那個時候。

經文簡釋:
「於像法中」;法味稍薄,機緣漸稀,大略相像正法之時,名曰像法。

  「於像法中」;在像法中,像法的意思就是,好像,好像佛還在,好像法還在,就類似感覺佛離我們不遠,感覺法也差不多,這叫做「像法」。像法,看看幾百年前,在中國一直要到印度,西域,沿路有經過敦煌。敦煌整座山都是佛像,雕刻著佛像,不只是外面總是佛、菩薩像,連山洞的裡面也都是像,佛、菩薩像很多。石頭山再挖進去,還是一窟一窟、一室一室、一洞一洞,無不都是佛像、菩薩像。大家對於佛、菩薩那分形象的敬仰,感覺雕佛、雕菩薩像,佛菩薩就是給我功德無量。這是後來的人對佛的恭敬,化成了有形的造像,有形的造像不斷讚歎為功德無量,所以大家很愛造像,那個時候就是像法。

  這法味,其中真正在講的道理就慢慢淡薄掉了,只注重在那個形像,雕塑佛的形像,這樣「法味稍薄,機緣漸稀」了。所以,「大略相像正法之時」,這外面的形像,好像到處都看到佛,好像到處都看到菩薩;甚至將佛所說的法、的故事雕刻起來,用這樣表達出了「經變圖」。這個經,佛陀講話中有譬喻,譬喻在各品,不論是窮子譬喻或者是大白牛車等等的譬喻,很形像化,都用雕刻當作這是一段的經文。所以很形像化,這就是讓佛法已經變成了,法是在形像中。

  所以,「大略相像正法之時名像法」;好像在正法之中,其實講究道理,道理、法入心,身體力行,已漸漸稀掉了,自然法則,會漸漸漏掉了。總是留下來的只有形象,這叫做「像法」。「像法」是,看起來好像還有很興盛的佛法在,在這個像法時期,看起來好像正法還是很興盛,這叫做「像法」。因為用形象來代表法,所以好像,才叫做「像法」。

經文簡釋:
「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」;法久人微,實行者少,增上修行,未得謂得,傲慢人者,此時得勢。

  「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」,增上慢的比丘已經就有很大的勢力了。「法久人微」,法久了,延續著過去過去到了像法,像法也將滅了,在這當中已經離開佛的時間很長,過了幾千年了。(釋迦)佛住世,正法住世千年,像法住世千年,就這樣一直下來,法已經過去很久了。人,「法久人微」,愈來相信佛法愈來愈少了,真正的道理,現在我們的面前也愈來愈求不得。所以,「實行者少,增上修行,未得謂得」。增上慢的人在修行,他懂一點點,他以為他得了。聽幾句,他以為,「啊,了解了、了解了」,總是這樣得少為多,未得謂得,這種「增上修行」。「增上修行」,就是增上慢愈來愈多,他得一點點法,就覺得他已經得很多、了解很多了;也有「未得謂得」,聽到,只是聽到聲音,其實他內心都還未了解,他就說,這樣他「知道了、知道了,我都了解了。」像這樣的人也有。這些傲慢人,叫做很驕傲的人。「此時得勢」;這個時候得大勢,得到很大的勢力,好像他懂很多了,仗這個法起了驕慢的心,已經這樣不斷地發生了。

*增上慢有大勢力:末法之人,身雖出家,性具三惡,意中未得謂得,身有打擲之勢,口有罵詈之力為三惡也。更加留連濁世,時風薰習,粧飾畫瓶,出入豪門,結交權貴,我慢貢高,不肯進修。非得大法勢三業至善者,不能化導。所以告大勢也,不輕菩薩是其人矣。

編按:「不輕菩薩,是其人矣。」意指常不輕菩薩就是「得大勢,三業至善,能化導」之人。

  所以,「增上慢有大勢力」,這些增上慢的人未得謂得,很貢高。因為那個時代的人比較不會去想要如何求法,講究什麼是真實修行的人。那個時代已經對法茫然,聽到他說他很了解,大家就覺得說:他了解佛法,堪受供養;供養懂佛法的人就有功德。他接受了供養,愈來就愈增上慢,不斷地增加他的驕慢;愈被尊重,愈被恭敬,愈被供養,那個慢心愈來愈增長。就像這樣,在修行者,在比丘身上,就不斷不斷看到。

  所以末法,「末法之人,身雖出家,性具三惡」,性還有三惡在,貪、瞋、癡,這種癡、慢就還在。所以雖然身是出家,但是他內心並沒有接受到佛法,所以「性具三惡」,貪、瞋、癡還在。所以「意中未得謂得」,他自己的心意,法其實他都還沒有,卻是以為自己懂很多。這就是三惡。所以除了貪、瞋、癡,再增加一個慢與疑。這種無法很自在信受佛法,他總是貪、瞋、癡存在,還有驕慢,還有疑的心。這種心態是很辛苦的,不是解脫。所以,「身有打擲之勢,口有罵詈之力,為三惡也」。這種惡的形態,身體的行為;口,開口動舌的不善,這都習氣還在他的身上,所以我們就是要很小心。修行者不要去讓這種的習氣,去引發讓它在我們的行動中,我們要很用心。

  「更加留連濁世,時風薰習」。就像這樣,這種我慢的人不想要求解脫,只是留戀在人間。因為在人間他利用佛法的名稱,得到很大的供養,所以不會想要求解脫,不知道該修行的方法。所以「更加留連濁世」,還是在這個濁氣很重的世間,自己本身也染來了很多的熏習。所以「時風薰習」,在什麼時代,他就隨那個時代去流行,沒有想到我們是修行者,我們要守在本分事,他還是隨著時世流行而流行,這種「粧飾畫瓶」,就是這樣很喜歡那些彩色,這種很細膩雕刻的書畫等等,就是要這樣出入欣賞,表達我對這個字畫、彩色等等,我都很內行,這是「文士」。

  以前有文人被稱為「士」。「出入豪門」;在社會裡,混入了社會文士之中,在豪門貴族之中,他在那個地方進出,所以這種進入豪門,「結交權貴,我慢貢高,不肯進修」。真正修行人應該有的,但他就是做不到,也已經迷失掉了,都是在世俗社會群中應酬,很堪嘆!這種「留連濁世,時風薰習」,就是人家在流行趁流行,同樣離不開這些色彩字畫,去與這些權貴的人交結。交結權貴,所以我慢貢高,不肯修進,不肯修行,就是讓人很擔憂。這就是在像法過去之後,已經到末法之時,這種修行的形態一直浮現出來。這個時候,感覺在佛門之中,到底真正修行要如何修行?修行的方向在哪裡?這是很難解釋,不可說、不可說啊!

  所以,「非得大法勢,三業至善者,不能化導」。這群已經類似出家,又不是出家的行為,這群人若沒有得到大勢力;就是說,要有威德的人,若沒有威德的人,非得大法勢的力量,就是要有大勢力的人,要有法力,有法、有力量,若沒有這樣的人……。「三業至善者」,這一定要有修到三業至善,有人的行動,身相莊嚴,舉止行動都會感動人,又有辦法說法去降伏他這種很壞的習氣,能夠有這樣的形態,有這樣的德行來說話。三業清淨就是身、口、意;身、口、意就是善,都很清淨,有方法,有法去對這群已經迷失了法本,已經沉淪在這種豪門、業門之中,這種的人若沒有大法勢力,若沒有三業至善的人,無法去化度。

  「所以告大勢也」。因為這樣,釋迦佛就先向大勢至說,這個法以大勢至為對機,就是「不輕菩薩,是其人矣」,不輕菩薩就是那個人。我們若這樣來編這個意,這樣好好順這個意境,我們就知道「不輕菩薩,是其人矣」。那就是表示常不輕菩薩就是得大勢的菩薩。說那麼長的話,佛陀要叫大勢至,就要說過去威音王佛,那麼長久的時代,有一位這樣的修行人「常不輕菩薩」。在威音王佛的初佛一直到最後佛,生生世世,這位常不輕菩薩就是這樣這樣修行過來,時間有那麼久,要如何堪得忍耐,長久的時間,長時間這樣磨練過來。這個人已經是「三業至善,能化導之人」,所以這就是常不輕菩薩。

經文簡釋:
「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」;像法之中,為比丘身行菩薩行,名常不輕。

  「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」。現在告訴我們這一段這位常不輕菩薩,他要修行很久,這段。那個時候,有一尊菩薩比丘名常不輕。現在要來明白,明白這個人他修行的方法是如何。現在已經引出了常不輕菩薩,「像法之中,為比丘身行菩薩行,名常不輕」。在那個時代,一些修行者都很傲慢,像法過後,末法之時,一些出家人都是勢力那麼大,大家都很傲慢。其中有一位菩薩很特別,他也是修行者,是一位菩薩比丘,名常不輕,這位比丘在修菩薩行。這位比丘,「像法之中,為比丘身行菩薩行」。從像法開始,名常不輕,在像法的時代他就開始修行了。這位常不輕菩薩,那就是現在才要開始看看常不輕菩薩,他是如何修行?修忍辱行,在傲慢的修行人的群中,他要如何去面對,要如何對這些貢高驕傲的修行者,要去影響他們,要如何來度化他們?那個過程真的很辛苦。

  出家人不學法,變成了那種,這麼的入世俗,這時必須要有人來教化,誰能夠來教化?在這個時候,就有這位比丘菩薩,他已經出現在這個時代,這是介紹常不輕菩薩。佛陀對常不輕菩薩的重視,以大勢至為對機,引威音王佛長時間修行過程,成佛之後的那個時間,用這樣長的時間如何忍辱修行,要來描述常不輕,未來要介紹的這個人。這是一種很慎重有代表性的介紹,所以請大家,聽法要很有耐心,要用心聽啊!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890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/09/18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9/09/18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   2019/09/18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 Empty周三 9月 18, 2019 9:35 am

[2019年9月18日上午5:20]農曆八月二十日,(僅德松個人筆記參考。請多指教,感恩。)靜思清澄(法髓)妙蓮華,慈濟人群菩薩道

1. 《法華經‧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經文:【如來、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,正法滅後,於像法中,增上慢比丘有大勢力。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。】

2. 上人手札:「聞說妙法,深生愛樂,歡喜奉行,是故能令,正法不滅。」

(1)「時間、空間、人間,好好把握」:這是每天在說,也是每天不能缺少,人就是活在空間、時間的裡面。佛法是在寸步方向,無處不在,用心體會、善用,無不都是智慧。

(2)「善法,通達情理;惡法,違逆人間方向」:佛陀也說,法,「善法、惡法」各不相同;善法能夠通達情理,惡法,就違逆人間的方向。我們要很謹慎,善、惡之間要好好用心。好好用心在我們的大綱。

(3)「其佛饒益眾生已,然後滅度:時間」:這就是時間,佛,那尊佛,就是威音王佛,他的時間也很快就過去。雖然這幾天來說,這麼長這麼長的劫,不可說不可說的時間很長,但是今何在啊?對我們來說,也是過去了。過去,不論多久的時間,與我們的距離也已經無法計算了,所以時間也是快速地過。

(4)「聞說妙法」:在那麼久之前,聞法。那個時代無法計算以前時間,威音王佛的時代,正法、像法在那時候的佛法。但是有佛在的說法,有佛滅度之後的還常住,還有正法住世、還有像法。時間過,但是在那個時候聽法清楚的人,那就是「聞說妙法」,聽來的句句都是妙法。

(5)「聞法能善解入心,就是聽法的因緣果報」:我們聽到法,若能夠很善解入心,我們會愈想愈歡喜,因為我們已經了解了真理的因,所以在我們的內心會不斷產生了緣與果,報得我們內心歡喜。所以佛法在我們的心中,也是因緣果報不斷在循環。因為聽到這句法,因為聽到這個法,所以緣著法的境界入心,結果就是沒有忘記,報在我們生活動作。這就是聽法的因緣果報。

(6)「聞說妙法,深生愛樂」:打從內心裡,因入種子,緣了內外的法,更清楚。所以果存在、記憶充滿,這種法常常繞在我們的內心裡,這叫做「深生愛樂」。是打從內心那分的愛,愛這分的法。所以愛就是能夠身體力行,沒有勉強自己,是自己很自願。

(7)「歡喜奉行,是故能令正法不滅」:要成一尊菩薩不是那麼簡單,要經歷很長很久的時間,要面對著人間、人事的接觸,彼此之間的摩擦,都甘願用開闊的心胸如何包容;堪忍自在,一生一世,不斷生生世世,還是因為聽了妙法,從內心的愛樂。所以歡喜,身體力行,歡喜就沒有苦,沒有什麼樣內心感覺的苦,總是很甘願,還是堅持。他就是堪忍,堪忍人與境的折磨,還是歡喜奉行,「是故能令正法不滅」。

(8)「舉例:常不輕菩薩,大勢至菩薩,威音王佛。修行能堪忍,得大威勢力」:要說「常不輕菩薩」的前面,先以「大勢至菩薩」為對機來說,從大勢至菩薩再引出了威音王佛。威音王佛的成佛以來,有多長的時間,無法計算,而這多長的時間就是修行過程所得到的果。他能夠得到那麼長,那麼喜樂的國家,人民的歡喜,這種安然快樂的境界,時間也很長久了,教化眾生也無數計。這就是修行堪忍結果得來大威勢,大威勢力。

(9)「佛佛道同,要得大勢力,就要有威德」:不論是大勢至菩薩,也是修行過來有這個勢力。威音王也是同樣,也是經過了重重的考驗,長久了,生生世世,長久面對著艱鉅難耐,但是他有辦法忍耐過來。所以有各得大勢,或者是威力,這種不同。但是修行就是從付出,結果成名「大勢至」。接下去就能夠了解,他的大勢力,因緣是如何修來?就以威音王來作譬喻,大勢就要有威德,所以這都是很辛苦為眾生付出,這樣過來的。所以道理看起來是很淺,佛陀叫著大勢至來說威音王,文字是那麼淺,其實內涵是說不盡的道理。

3. 複習經文:【其佛饒益眾生已,然後滅度。正法、像法滅盡之後,於此國土復有佛出,亦號威音王。】

(1)「復有佛出,亦號威音王」:知道這尊佛已經成佛之後,繼續還有兩萬億佛,還有佛,復有佛出世,同樣名「威音王佛」。這些佛,前前後後出世這些佛,都是有同樣有十號具足。

(2)「佛佛道同,十號具足」:佛佛都是同樣,要有這些德,這個十德,每一尊佛都要有具足,才能夠叫做成佛,成佛表示出了這十號具足。

(3)「如是次第有二萬億佛」:每一尊佛,若要介紹哪一尊佛,一定這尊佛的德,這些全都具足了,能夠了解這二萬億佛「皆同一號」。可見佛佛出世,時間要多長?「同名威音王。」兩萬億佛同一個號叫做威音王,同樣的名。

4. 釋義經文:「如來應供、正遍知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、調御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。」(如如常解)

5. 「謂是威音王佛本事者,以最初佛時,不輕菩薩所行之事,為本事。述最初佛,指二萬億威音王如來之最初佛」

(1)「佛後兩萬億,皆同一字」:開始「常不輕菩薩」的名稱現在出來了,在這個二萬億佛的過程中,其中就有這樣,在像法盡之後,就是末法的時候,就是增上慢的比丘就開始有出來了,所以這些比丘都有大威勢力,因為這開始我們在描述威音王佛,最開始那個初佛,第一尊佛的時候,他後面的二萬億佛,那位威音王如來,這個最初那個佛,總是佛前佛後,我們要很了解威音王佛的佛前;佛後,佛後兩萬億,皆同一字。

6. 經文簡釋:【最初威音王如來既已滅度,正法滅後】:身入滅已,正法劫數,亦已滅盡。

(1)「身入滅已,正法劫數,亦已滅盡」:那個最初那尊佛,既正法滅後之後,佛滅、正法也滅了。就是在像法這個當中,正法也滅了。在像法中,像法的意思就是「好像佛還在」,好像法還在,類似感覺佛離我們不遠,感覺法也差不多,這叫做「像法」。

(2)「舉例:敦煌石窟,大量佛像雕刻」:像法,看看幾百年前,在中國一直要到印度,西域,沿路當中,有經過一個敦煌,整座山都是雕刻著佛像,不只是外面總是佛菩薩像,連山洞裡也都是很多佛菩薩的像;一窟一窟、一室一室、一洞一洞,無不都是佛像、菩薩像。這大家對於佛菩薩那分的形象的敬仰,感覺雕佛、雕菩薩像,佛菩薩就會給我功德無量,這是到後來的人對佛的恭敬,化成了有形的造像,不斷讚歎為「功德無量」,大家很愛造像,那個時候就是像法。

7. 【於像法中】:法味稍薄,機緣漸稀,大略相像正法之時,名曰像法。

(1)「法味稍薄,機緣漸稀」:法味,真正其中在說的道理就慢慢淡泊掉,只是注重在雕塑佛的形像。

(2)「大略相像正法之時。故事也用有形表達,經變圖,法在形象裡」:外面的形像,好像到處都看到佛、菩薩,甚至將佛所說的法的故事來雕刻起來,這種用這種的表達出了「經變圖」。這個經,佛陀說話中有譬喻,〈譬喻品〉,不論是窮子譬喻或者是大白牛車等等的譬喻,很形像化,都用雕刻當作這是一段的經文。所以很形象化,這就是讓佛法已經變成了一個法是在形像裡。

(3)「名曰像法」:好像在正法之中,其實講究道理,道理、法入心,身體力行,也漸漸稀掉了,自然法則會漸漸老化了,總是留下來的就是「只有形象」,這叫做「像法」。「像法」看起來好像還很興盛的佛法在,看起來好像「正法」還是很興盛,這叫做「像法」。用形象來代表法,所以才叫做「像法」。

8. 【增上慢比丘,有大勢力法久人微】:法久人微,實行者少,增上修行,未得謂得,傲慢人者,此時得勢。

(1)「法久人微」:增上慢的比丘已經就有很大的勢力。法久了,延續著過去過去,這到了像法也將滅了,當中已經離佛的時間很長了,過了幾千年了。佛住世,正法住世千年,像法住世千年,就這樣一直下來,已經法過去很久了。「法久人微」,愈來相信佛法愈來愈少了,真正的道理,現在我們的面前也愈來愈求不得。

(2)「實行者少,增上修行,未得謂得」:增上慢的人在修行,他只懂一點點,就以為他得了,聽幾句他以為,「啊,了解了、了解了」,總是這樣得少為多,「未得謂得」,這種「增上修行」,就是增上慢愈來愈多,得一點點法,就覺得已經得很多、了解很多了。

(3)「未得謂得,傲慢人者」:也有聽到只是聽到的聲音,其實他內心了解都還未了解,他就說,這樣他知道,「知道了、知道了,我都了解了。」像這樣的人也有。這些人傲慢人,這叫做很驕傲的人。

(4)「此時得勢」:這個時候得到很大的勢力,好像他懂很多了,重這個法,起了驕慢的心,這已經不斷這樣發生了。

(5)「增上慢有大勢力」:這些增上慢的人未得謂得,很貢高。因為那個時代的人比較不會去想要如何求法,講究什麼是真實修行的人。那個時代已經對法茫然,聽到他說他很了解,大家就覺得:哦,了解佛法,他堪受供養,供養懂佛法的就有功德。他接受了供養,他愈來就愈增上慢,不斷地增加他的驕慢,愈被尊重,愈被恭敬,愈被供養,那個「慢」愈來愈增長。就像這樣,開始在修行者,就是比丘的身上不斷不斷看到。

9. 【增上慢有大勢力】:末法之人,身雖出家,性具三惡,意中未得謂得,身有打擲之勢,口有罵詈之力,為三惡也。更加留連濁世,時風薰習,粧飾畫瓶,出入豪門,結交權貴,我慢貢高,不肯進修。非得大法勢,三業至善者,不能化導。所以告大勢也,不輕菩薩,是其人矣。』 (註:不輕菩薩,是其人矣,意指常不輕菩薩就是得大勢,三業至善,能化導之人。)

(1)「末法之人,身雖出家,性具三惡」:那個性還有三惡在,「貪、瞋、癡」三毒還在。雖然身是出家,但是他內心並沒有接受到佛法,所以「性具三惡」,「貪、瞋、癡」還是在。

(2)「意中未得謂得: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無法自在的信受佛法」:他自己的心意,法,其實他都還沒有,卻是以為自己懂很多,這就是三惡。所以除了貪、瞋、癡,再增加一個慢,所以疑,無法很自在信受佛法。他總是貪、瞋、癡存在,還有驕慢,還有疑的心,這種的心態是很辛苦的,不是解脫。

(3)「身有打擲之勢,口有罵詈之力,為三惡也」:這種惡的形態,身體的行為,開口動舌的不善,習氣還在他的身上,總是我們要很小心,修行者不要去讓這種的習氣,引發在我們的行動中,要很用心。

(4)「更加留連濁世,時風薰習」:這種的我慢的人,不想要求解脫,只是留戀在人間。他利用佛法的名稱,得到很大的供養,所以不會想要求解脫,不知道該修行的方法。「更加留連濁世」,還是在這個濁氣很重的世間,自己本身也染來了很多的熏習。所以「時風薰習」,已經在什麼時代了,他就跟那個時代去流行,沒有想到我們是修行者,我們守在本份事,他還是跟著時世流行而流行。

(5)「粧飾畫瓶」:就是很愛那些彩色。這種很細膩雕刻的書畫等等,要這樣出入欣賞,表達我對這個字畫、彩色等等都很內行。這是「文士」,以前有文被稱為「士」。

(6)「出入豪門,結交權貴,我慢貢高」:混入了社會文士之中,在豪門貴族,在那個地方進出,都是在世俗社會群中在做應酬,迷失了真正修行者應該有的,很堪嘆。

(7)「不肯進修」:不肯修行,不肯精進,就是讓人很擔憂。在像法過去,已經到末法之時,這樣的修行的形態一直浮現出來了。這個時候感覺在佛門之中,到底真正修行要如何修行?修行的方向在哪裡?這是很難解釋,不可說不可說。

(8)「得大法勢:有法力,才有力量」:這群已經類似出家,又不是出家的行為,這群人若沒有得到「大勢力」,就是要有威德的人,若沒有威德的人,非得大法勢的力量,就是要有大勢力的人,要有法力,有法有力量。

(9)「非得大法勢,三業至善者,不能化導」:若沒有這樣,一定要有修到三業至善。有人的行動形象莊嚴,舉止行動都會感動人,又有辦法說法去降伏他。這種習氣很壞,能夠有這樣的形態,有這樣的德行來講話。三業清淨,就是「身,口,意」至善,都很清淨,有方法,有法去對這群已經迷失了法本,已經沉淪在這種豪門、業門之中,這種人若沒有大法勢力,若沒有三業至善的人,無法去化度他。

(10)「所以告大勢也,不輕菩薩,是其人矣」:因為這樣,佛陀就先向「大勢至菩薩」說,這個法以「大勢至」為對機,好好地順這個意境,就是「不輕菩薩,是其人矣」,不輕菩薩就是那個人。就是表示「常不輕菩薩」就是「得大勢菩薩」。

(11)「『常不輕菩薩』,長時間勘忍磨練過來,三業至善,能化導之人,就是『得大勢菩薩』」:講那麼長的話,佛陀要叫「大勢至」,就要講過去「威音王佛」,那麼長久的時代,有一位這樣的修行人「常不輕菩薩」。在威音王佛的初佛一直到最後佛,生生世世,這位常不輕菩薩就是這樣這樣修行過來。時間有那麼久,要如何堪得忍耐,長久的時間,長時這樣磨練過來。這個人已經是「三業至善,能化導之人」,這就是大勢至。

10. 【爾時有一菩薩比丘,名常不輕】:像法之中,為比丘身行菩薩行,名常不輕。

(1)「像法之中,為比丘身,行菩薩道、菩薩行,名常不輕」:現在告訴我們這一段,這位「常不輕菩薩」要修行很久。那時有一尊菩薩比丘名「常不輕」。現在要來明白這個人修行的方法是如何修。現在已經引出了常不輕菩薩。

(2)「為比丘身,行菩薩行」:在那個時代,經過一些修行者都很傲慢,像法過後,末法時,一些出家人都是那麼的勢力那麼大,大家都很傲慢。其中有一位菩薩很特別,他也是修行,是一位菩薩比丘,名常不輕,這位比丘在修菩薩行。這位比丘,這位常不輕菩薩,像法的時代就開始修行了。

(3)「常不輕菩薩,修忍辱行」:開始看看「常不輕菩薩」的行是如何修?修忍辱行,在傲慢的修行人的群中,他要如何去面對,要如何對這些貢高驕傲的修行者,要去影響他們,要如何去度化他們?這個過程真的很辛苦。

(4)「佛陀對常不輕菩薩的重視,以「大勢至」為對機,引「威音王佛」長時間修行過程,一種很慎重的代表性的介紹」:出家人不修法,變成了那種這麼的入世俗,這必須還要有人來教化。誰能夠教化?在這時就已經有這位比丘菩薩,已經出現在這個時代了。這是介紹常不輕菩薩。佛陀對常不輕菩薩的重視,以「大勢至」為對機,引「威音王佛」長時間修行過程,成佛之後的時間,用這樣長時間如何忍辱修行來描述常不輕,未來要介紹的這個人。這是一種很慎重的代表性的介紹,所以請大家,法要很耐心、用心聽。

***************
11. 心得:感恩上人開示。感動聽聞這句「聞法能善解入心,就是聽法的因緣果報」,緣著法的境界入心,結果就是沒有忘記,報在我們生活動作。這就是聽法的因緣果報。感動聽聞荊文中,開始舉例:常不輕菩薩,大勢至菩薩,威音王佛。修行能堪忍,得大威勢力。 佛佛道同,要得大勢力,就要有威德,從聞法,身體力行開始,為度化眾生,得大法勢,三業至善,才能化導,時時謹慎「身,口,意」三業。共勉之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9/09/18晨語簡記《常不輕菩薩品第二十》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晨鐘起薰法香--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