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191202《靜思妙蓮華》修習圓滿戒定慧(第54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103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1202《靜思妙蓮華》修習圓滿戒定慧(第54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
發表主題: 20191202《靜思妙蓮華》修習圓滿戒定慧(第54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   20191202《靜思妙蓮華》修習圓滿戒定慧(第54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周一 12月 02, 2019 7:25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103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191202《靜思妙蓮華》修習圓滿戒定慧(第54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191202《靜思妙蓮華》修習圓滿戒定慧(第54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   20191202《靜思妙蓮華》修習圓滿戒定慧(第54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 Empty周一 12月 02, 2019 8:18 am

20191202《靜思妙蓮華》修習圓滿戒定慧(第54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
☉如是眾所知識 ,大阿羅漢等,復有學無學二千人。《法華經 序品第一》
☉相識滿天下,相知有幾人,萬二千人中,知識二一人,如是眾所知識,大阿羅漢等。
☉知識者師友之稱,又聞名曰知,見面曰識,知:以解了為義,識:以明解為義。
☉言大阿羅漢等者,等此諸阿羅漢,眾中,非盡已證阿羅漢,如阿難輩是也,復有學無學二千人,內護聲聞比丘中,無名大德眾也。
☉凡聲聞等眾,修習戒定慧,學未圓滿者為有學。
☉至進趣圓滿,已證阿羅漢果,則為無學,以無須再學也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如是眾所知識
大阿羅漢等
復有學無學二千人
《法華經 序品第一》

在《法華經》裡面,前面已經說過了,這個法會裡,有一萬二千位的,比丘、比丘尼眾,首先就介紹了,大阿羅漢,從憍陳如開始,一直到阿難、羅睺羅,總共有二十一位。這麼多人裡面,才開始介紹這二十一位,所以應該說起來:相識滿天下,相知有幾人,萬二千人中,知識二一人,如是眾所知識,大阿羅漢等。

相識滿天下
相知有幾人
萬二千人中
知識二一人
如是眾所知識
大阿羅漢等

這就是要跟大家說,雖然一個僧團有這麼大,其實這麼多人,能讓人認識的,到底是沒有幾個人,這二十幾位,可以說是代表者,因為,他們才德兼備,不管是他的才華、他的德行,都很俱全,就是受人人所崇重、信仰的人,這就是代表者。知、識,知,就是知道,什麼人,你知道嗎?有聽說過,知道;識,我見過面了,這就是,知識,能在佛陀的身邊周圍,佛陀能夠叫出他的名字,而且,能夠代替佛陀,在外面弘揚佛法,這在「師」所認識,知識的人。「友」就是同修者,佛的四眾弟子,除了比丘、比丘尼的修行者,人人都認識,這幾個人,相信不管在內修行,在外修行,都是人人所認識的。

但是前面所說的,萬,這萬多人,是不是人人都能夠互相認識,可能也沒有辦法,所以說起來,這二十多位,除了「師」跟「友」,都是很認識他,很了解他,跟他很相識,這就是,師友之稱。又是,聞名曰知,又見面者曰,識,知,是大家都聽到,知道,但是還沒有見過面;見面之後叫做,識,是目犍連,或者是舍利弗,雖然曾聽過,沒見過面,就無法知道,你就是叫做舍利弗,你叫做目犍連,經過見面之後,有介紹才知道張三李四,這才能認識,這就是「知」;知,以解了為義,識,以明解為義。

知識者師友之稱
又聞名曰知
見面曰識
知 以解了為義
識 以明解為義

所以這二十一位在僧團中,人人所了解,人人所認識,大家都共同稱讚敬仰的人,他們都是通達,解了,解了佛法,通達事理。佛陀所說法,從四十二年前,從阿含、方等、般若等等,一路走過來,是大小乘法,他們都清楚,懂得選擇什麼樣的法,就是適應什麼樣的根機,什麼樣的人可以應機逗教,所以這幾位,都是代替佛陀在外面弘法,跟隨在佛的身邊,所以稱為大阿羅漢。

再者,這「等」字,就不只是只有這幾位,還有,這萬二千人大部份,都已經有得阿羅漢(果);還有部分,也不是全部,能夠到達極頂阿羅漢(果)位,不過人們都認識他。像阿難,大家還記得,佛陀圓寂之後,為了要結集經典,迦葉尊者就指責阿難,他內心的煩惱還沒有完全去除,所以他就將他趕離開,編集經典的地方,這就是要跟大家說,諸阿羅漢中,不是大家都得到阿羅漢,因為其中像阿難這樣的人,也不少。

「復有學無學二千人」,還有「有學」及「無學」的人,就是「內護聲聞」,佛陀有四眾弟子,現在所說的是,內護的二眾,就是出家的二眾,就是比丘、比丘尼,這裡面還有很多沒有列出名字,但是他們也有德,只是沒有列出他的名字。

言大阿羅漢等者
等此諸阿羅漢
眾中
非盡已證阿羅漢
如阿難輩是也
復有學無學二千人
內護聲聞比丘中
無名大德眾也

出家的弟子中,凡是聲聞,就是在修習戒定慧,有未學、未圓滿,學還沒有圓滿的人,叫做「有學」;不知道大家了解嗎?「有學」就是說我還沒有學完。我們假如說大學,大學一年、二年、三年,我還沒有到四年,大學畢業之後,我還在修碩士,碩士修完了,我還在修博士,這意思就是說,在學的階段,還沒有到達極頂,還沒有到達博士的階段。意思就是說,修習在戒定慧之中,學未圓滿者,叫做「有學」。

戒定慧,是我們修行者,非常重要的一個法門,修學,我們假如沒有戒,我們的心,無法定下來,心無法定下來,就是因為煩惱多。為什麼會有煩惱?因為我們沒有防非止惡,我們沒有將我們的軌道,規矩守得好,所以我們的心,無法定、無法靜、無法安,所以我們必定要先守戒,守戒,我們的心就能夠安定,心安定下來,我們才能夠智慧明瞭,所以,修學佛法,戒、定、慧,叫做三無漏學。大家要記得,漏,就是煩惱,我們有戒、有定、有智慧,我們才能心無煩惱,我們若是戒定慧還沒有具足,這就是我們還有學的空間。

凡聲聞等眾
修習戒定慧
學未圓滿者為有學

各位,學的空間,可能我們還很大,所以我們必定要積極精進,人生易過,時間很快就過去了,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,我們的身是載道器,有我們的身體,我們才能面對著人間,人間、眾生,他們的一切,都是我們所學的對象。所以我們若沒有芸芸眾生,我們就沒有修學的機會,佛陀的教法,無不都是針對眾生,我們如果不能應用,就好像我們只是讀書,沒有進入研究,沒有在研究,我們無法證實所讀的過程。這就是,學佛必定要真正身體力行,在芸芸眾生中,去了解,眾生的煩惱是什麼?眾生心病在哪裡?要如何去救濟眾生的心病?要如何能去除眾生的煩惱?這就是佛陀來人間,最重要的目的。

我們既然學佛者,我們必定要跟佛一樣,除了了解道理,我們還要再行於教法,要實際行動,上求佛道、下化眾生,所以我們的空間還很大,在芸芸眾生中,將我們所學的,如何才能到戒的程度,不會受外面,種種的欲念,動了我們的心,到那個時候,才是正式的,我們戒心足夠。因為我們在這個芸芸的眾生裡,各人習氣不同,各人的煩惱不同,尤其是,人間,欲的陷阱很多,我們可以這樣戰戰兢兢,如履薄冰,不會受到外面欲的境界,誘引了我們的心,我們不受芸芸眾生習氣不同,動了我們的煩惱,沒有瞋,沒有癡念,這表示我們的心已經安住,也就是安定在佛法中,這叫做戒、定。

我們若是與人相處,動不動就被人影響了我們的心,若這樣發怒,或者是起煩惱,這就可以證明,我們的功力還不到,所以我們還要再積極,要用心,要磨練我們自己。讓我們煩惱的,不是錯在別人,是錯在自己,我們的定力不夠,所以我們要再精進。我們若是定力夠,自然智慧(增長),面對著芸芸的眾生,可以應根機、去施教,而不會來困擾我們的心,這樣智慧明朗,自然就世間無難事。所以我們在戒定慧,我們必定要很用心,還有這麼廣的空間,表示我們的功夫還不到,還要學、還要學,這就是學未圓滿者為「有學」,這就是還要學的地方。已證阿羅漢果即為無學,到了阿羅漢果,就一切的煩惱都去除完了,他才可以證果,從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這要看他,戒定慧的功夫;如果通達、了徹了,自然世間與事無爭、與人無爭、與世無爭,一切的煩惱都放下了,這樣到這個時候就是「無學」。

有的時候我們自己想想看,我們到底是不是,和人還在爭,是、非、長、短,我們和人還有這樣在爭嗎?面對著複雜的事相時,我們是清楚或者是不清楚,清楚的,我們若是明了道理,自然事相,很快就可以解決,是非明了。是,就是是,非,就是非,但是是非,自在道理裡,所以我們若是可以,了解這些人我是非的道理,若可以很清楚,可以無爭無求,這當中就是無學,這「以無須再學」,不用再學。

至進趣圓滿
已證阿羅漢果
則為無學
以無須再學也

各位,我們是不是有到這樣的程度?學佛說來是很簡單,但是真的要做到,實在是還有一點的困難,這一點的困難,就是在毫釐間,因為我們的念,一念偏差,自然就差以千里。所以修學說簡單,就是顧好這念心,我們這念心,如果可以時時,都是在戒定慧裡面,這樣我們對人生道理,絲毫都沒有偏差過。

所以說《法華經》就是很期待,佛陀就是希望這些弟子,出家的弟子,修小乘法者,可以轉小為大,所以有這麼多,萬二千人,這麼多人,一直到有學無學二千人俱。這有多少啊?我們可以想像,那場面是多麼的盛大,所有的出家眾都是聚集在一起,要來聽佛陀講說《法華經》,那真的是,相識滿天下,相知有幾人呢?有多少人?

雖然天下人眾多,信正、念正的人還沒有很多,佛陀在世的時候都這樣了,何況是我們現在末法的時代,所以我們很不容易遇到了佛法,還能在菩薩道中,我們一進佛門來,就已經在菩薩道,我們要很感恩。不同的時代,不同的眾生根機,這部經就是最適合現在的眾生,應該就是要,轉小為大的時候,應該自利利他的時刻,苦難偏多,需要菩薩在人間。所以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。

各位,大家要發菩薩心,入菩提道,路還很遙遠,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191202《靜思妙蓮華》修習圓滿戒定慧(第54集)(法華經·序品第一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