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00601《靜思妙蓮華》為一佛乘應機說法(第3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4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01《靜思妙蓮華》為一佛乘應機說法(第3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00601《靜思妙蓮華》為一佛乘應機說法(第3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601《靜思妙蓮華》為一佛乘應機說法(第3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一 6月 01, 2020 7:19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4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00601《靜思妙蓮華》為一佛乘應機說法(第3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00601《靜思妙蓮華》為一佛乘應機說法(第3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   20200601《靜思妙蓮華》為一佛乘應機說法(第3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 Empty周一 6月 01, 2020 9:03 am

20200601《靜思妙蓮華》為一佛乘應機說法(第3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
⊙「隨眾生具本性,為開示佛知見,真如惟一佛乘,更無二乘三乘。」
⊙「劫濁亂時,眾生垢重,慳貪嫉妒,成就諸不善根故。諸佛以方便力,於一佛乘分別說三。」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⊙諸佛乃於此時示現出世者,為度一切有善根,有緣之眾生,使之發出世心。
⊙「於一佛乘分別說三」:又以五濁之故,不能頓時教化,遂有三乘權教之說,實仍以一佛乘為究竟也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隨眾生具本性
為開示佛知見
真如惟一佛乘
更無二乘三乘

眾生本具佛性。相信佛性是人人本具,就是法,要用什麼方法,讓我們的佛性能夠開朗起來,將無明掃除掉?所以,佛陀就只為了此事,要來「開、示」,使令眾生,能夠「悟、入」佛之知見。

我們若能體會到佛知、佛見,這樣,此時,就是我們的佛性現前之時。也就像明眼人看得見的境界,明明外面的境界是這麼清,卻是有眼疾的人看,就感覺一片模糊。到底是那個境界模糊,或者是人的眼睛?應該很清楚的道理,就是有病的眼睛,所看的境界不會清楚。

我們若要與明眼人,看的境界都一樣,除非我們就要治好我們的眼疾。眼睛的疾病,要治好,治療好,自然我們看到的境界,與那位眼睛健康的人看的相同。這就是「知見」。

凡夫就是如病眼,眼睛有病一樣,所以我們內心清淨明朗的佛性,我們都已經迷茫掉了。佛陀就是要來告訴我們,境界還是存在,同樣佛性還是人人本具,只要你好好治好你的眼疾,自然你所看到的境界,我看到的境界,都是一樣的境界。

佛知、佛見,我們與佛應該同一個目標,那個境界存在,所以這叫做「真如」。佛陀教我們很多方法,要如何讓我們的見解與佛一樣,就是直指明心見性。

佛陀一直來教育種種因緣,種種譬喻言教,用種種的方法來譬喻,要讓我們知道,眾生皆有如來的智性。這樣,我們就能啟發,我們慈悲心,我們能尊重自己、尊重人人;人人若能互相尊重,我尊重你有佛性,你也尊重我有清淨的真如本性,彼此尊重,彼此敬愛,若能如此,人與人之間都用著感恩心。

慈濟人不是都會說,「自愛就是報恩,付出就是感恩」。我們人人懂得自愛,佛陀如何向我們開示,我們報佛恩,我們要尊師重道,我們要敬重佛陀的教育,傳到現在來,依教奉行。懂得要受教,這就是我們要自愛;我們若能自愛,認真修行,這就是尊重佛所教法。所以,佛弟子若懂得自愛,那就是報恩——報佛恩,報父母恩,報眾生恩。能自愛的人,就是要懂得報恩。

我們若能付出,這就是感恩。因為感恩我們有能力付出,感恩我們見解、思想正確。我們為大地眾生付出,利益眾生,其實是利益自己,所以在付出之中,我們要感恩,感恩我們有正知、正見、正思惟。我們能為大地眾生付出,這就是要感恩,因為我們有此法,我們才懂得去付出;有能力付出,所以叫做感恩。這就是我們人人要了解,我們有本具佛性。

佛陀是用種種方法,讓我們相信,我們人人絕對是本具佛性,我們要相信。希望借重佛陀的教育,我們破除了我們層層的無明,我們的真如本性就能顯現。所以佛陀用千差萬別,其實,回歸是一佛乘的方法,隨機逗教。所以佛陀還是一佛乘,「更無二乘三乘」。前幾天也說過了。

所以,經文還是要告訴我們,佛陀他就是,在這個五濁惡世出現在此,就是因為眾生需要教的時刻。眾生若沒有教、沒有法,這個濁氣會愈來愈重,所以佛陀要來清淨眾生的心,所以他在五濁惡世的時代,頻頻出現在人間。

你們若在念懺悔文時,在發願:「虛空有盡,我願無窮。」這個願,願就是在我們的如來的真如本性,那就是那念悲心啟發了這個願。虛空有盡,願力無窮,可見佛性願力是多麼大。

所以我們常說「佛常住世」,才常常說「無生無滅」的境界。在佛的境界真的是無生無滅,以他的境界而言。於我們眾生的境界?二千多年了,佛陀出生在二千多年前,佛陀入滅在二千多年前。其實,二千多年,對佛而言到底多久?沒有多久的時間。所以他哪有什麼生與滅呢?只是為了度眾生、教育眾生,來示相在人間。

所以我們在《法華經》中就說,佛,諸佛出世,世,就是在此濁世。諸佛,不只是釋迦佛,所有十方諸佛出現人間,都是在濁世。就是劫濁的時刻,眾生煩惱垢重,所以就要諸佛來人間。

所以,諸佛來人間,就是要教育眾生。因為眾生在此,「劫濁亂時,眾生垢重」,煩惱、濁氣之心很重,「慳貪嫉妒」等等,所成就的是不善根,成就很多不善的根源。

眾生苦!來人間,這種不善的根源,這樣在我們的人間裡。佛陀來人間,所以在前面的文,就是說佛在此,「劫濁亂時,眾生垢重,慳貪嫉妒,成就諸不善根。」這是前面的文。

劫濁亂時
眾生垢重
慳貪嫉妒
成就諸不善根故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現在看,「諸佛以方便力,於一佛乘分別說三」。這也是最近,常常出現的文。

諸佛以方便力
於一佛乘
分別說三
《法華經 方便品第二》

佛陀就是,眾生根機不整齊,因為就是煩惱,有的煩惱濁氣較重,無明就愈深愈厚;若是濁氣較輕、較淡,他的根機就較利。就如眼睛的疾病若輕一些,看的境界會較明。濁氣若愈深愈重,見解無明愈多,我們的觀念、見解就愈惡、愈偏差;偏差,所造的惡業就愈多,慳貪嫉妒等等。這全都是在眾生中,濁氣很重,所以佛陀他就要用種種的方法。

其實,種種的方法不離一佛乘,從一佛乘將它分別說三乘。因為,你那麼遠看不見?來,再近一點看。這樣看得到嗎?還看不清楚,來,再近一點看。我們若去眼科,有時候,我們醫師就會說:「來,你這隻眼,這隻眼用黑黑的眼鏡,將它這樣遮起來,用一眼看,這個圓圈的缺角、那個開口,這樣看得到嗎?」很大的,「有啊,有看到。」愈來愈小,愈來愈小,到底這個缺角到底是這邊,還是在那邊?要看。

視力愈好,一直試驗、試驗,小小的,也看得出來。若是視力不好,這麼大的,看,「看!怎麼不大一樣,連那個圓的圈圈也在變形,不夠圓。」看都不夠圓了,怎能看到缺角處呢?「沒有,沒有看到。」「怎麼差這麼多?」對啊!這就是同樣那些圓圈,大大小小,本來就是那些圓圈在那裡,不過,視力愈不好時,那些圓圈就愈來愈模糊。

開始治療、治療,再來看,有比較圓了,有比較了解了,比下、比上面,都對了。這就是我們眾生就是這樣,佛陀就是隨機逗教,就如應病下藥一樣,就要經過這樣的治療,我們有恢復健康的一天。

我們現在再更用心來了解,為何佛陀要在劫濁的時代,來出現呢?那就是為了要度,一切有善根(者)。

諸佛乃於此時
示現出世者
為度一切有善根
有緣之眾生
使之發出世心

其實佛陀說人人本具佛性,當然人人也有善根。卻是剛才說過,有的人濁氣很重,與佛無緣。常常在提起貧婆,與佛就無緣。為何與佛沒有好緣呢?因為佛陀在修行的過程中,疏忽了一位眾生,疏忽了。

因為在他修行的過程中,這位婦女,家庭變故,傷心,啼啼哭哭。修行者經過時,「這位婦女,妳到底為何哭?」她就訴說家庭所發生的,丈夫、孩子忽然間前後往生,家庭貧困等等,很多的煩惱使她傷心,使她感覺人生的苦。這位修行者就說:「眾生本來是如此,這樣有何好哭?看開吧!」就這樣一句話對她說了,就離開了。

後面又有一位修行者走過來,「這位婦女,妳到底怎麼了?」輕柔的語言,輕柔的態度,同時,從他身上拿出一條手帕說:「看開,人生本來就是如此,無論長短,總是有這一天。妳現在要好好照顧好妳自己,不要損害妳的身體。來,擦乾妳的眼淚。」將這條手帕給她。這位婦女接過這條手帕,擦掉了她的眼淚,向這位修行者說感恩,這樣離開了。

佛陀向他的弟子說:「你們知道嗎?這位貧婆為何我度不到她?那位走在前面的修行者,是我現在釋迦牟尼佛。那位走在後面的修行者,就是現在,在我的身邊的阿難。阿難能夠,能夠結這麼多的好緣,是因為他的心微細,因為他善巧、柔軟。」所以阿難,他在佛的弟子中是三十相,佛陀三十二相,阿難的莊嚴形象,接近佛的莊嚴相。這就是他過去生中,他結眾生很多的好緣,很多人若看到阿難,都是起歡喜心。

所以佛,諸佛,佛陀說諸佛出於五濁惡世,所說的諸佛,那就是都是在此惡世中,濁世之中才是需要教育的時刻,所以,為度一切有善根,就是有緣的人,這個「有善根」,意思就是有緣的人,有緣的眾生。

因為有緣的眾生,累世都有下種子,累世都有以法如水,滋潤過,根會愈延伸愈深。所以,這是有緣的眾生,這是諸佛來人間的目的,使之發菩提心,修出世行。

這些眾生,一生一世不斷這樣來接引。我們剛才不是說過了,佛陀在我們人間,無論是時間、空間,他根本就不生不滅。我們的生生世世,其實佛還是永遠,就是這樣在人間,這堂課講完,你聽懂嗎?聽得有興趣的人,下堂課再來,講師同樣一位。總而言之,這種最長的那堂課,告訴你有這樣的課,再下一堂的課,繼續這個課程,再繼續來。

了解了嗎?這段了解了,再上一課。再如何都是為了這堂課的目的。所以,這堂課的目的,就是希望眾生能夠發菩提心,覺,覺悟的心,修出世行。

在此五濁惡世,如何將我們的心,能夠脫離這個濁氣?世間的濁氣。蓮花於污泥中,雖然不離污泥,但是蓮花不受污染,這就是發菩提心,修出世行。因為菩提心,那就是菩薩,要走在這條菩薩道,明明要入人群,要如何能出世呢?就是心於污泥中而不染,我們的心於此濁世之中,我們能夠脫離濁世,是心脫離,煩惱脫離,脫離煩惱,我們的心,脫離煩惱,我們的心,回歸清淨如來的本性,真如本性。

所以「以一佛乘,分別說三」。佛陀同樣用一個,就是我們大家要出,脫出了這五濁惡世。

於一佛乘
分別說三:
又以五濁之故
不能頓時教化
遂有三乘權教之說
實仍以一佛乘
為究竟也

五濁惡世,前面說,劫濁、煩惱濁、見濁、眾生濁、命濁,這叫做「五濁」。這五種濁氣,我們若能心脫離,那就是叫做回歸本性。所以還是一佛乘,佛陀如何的說法,就是希望我們回歸於一佛乘,將一佛乘來分別說三。

所以,又處於五濁之世,沒辦法頓時教化。沒辦法說一堂課,大家都了解了。還是要不斷對有緣善根的人,一位、一位漸漸接近,所以,就有三乘權教之說法。因為眾生根機不整齊,所以就有此三乘,無法一乘就頓時覺悟,所以才需要用這樣的時間,來教育,其實就是一佛乘,這就是究竟之法。

各位菩薩,真的我們要用心。從前面開始所說的,還是要大家去了解。本具佛性,就是佛陀要開示,我們能與佛同等的見解,那就是唯有一佛乘,無有二乘、三乘。這是在這部《法華經》,最重要的思想,也最真實的法。所以要人人時時多用心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00601《靜思妙蓮華》為一佛乘應機說法(第313集)(法華經·方便品第二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