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之理 湛然常住 (第79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之理 湛然常住 (第79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之理 湛然常住 (第79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之理 湛然常住 (第79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四 五月 06, 2021 8:37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之理 湛然常住 (第79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之理 湛然常住 (第79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之理 湛然常住 (第79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四 五月 06, 2021 11:11 am

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之理 湛然常住 (第79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⊙「本覺之理湛然常住,能覺之智齊於諸佛,等佛一切種智回向,覺智周圓無所不遍。」
⊙「忽於此間,遇會得之,此實我子,我實其父。今我所有一切財物,皆是子有,先所出內,是子所知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「世尊,是時窮子聞父此言,即大歡喜,得未曾有,而作是念:我本無心有所希求,今此寶藏自然而至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世尊,是時窮子聞父此言:前譬喻品領解「各乘大車,得未曾有」,是故歡喜。
⊙即大歡喜,得未曾有:然此歡喜之由,有遠有近。若不先教傭作,與一日之價,豈得心相體信,委業付財物。故有歡喜。
⊙得未曾有:譬由三藏經律論斷結,方堪並聞大乘,受持淨法,轉教般若,而致今日開顯授記,故傭作取價,是遠由,體信委知,是近由。
⊙而作是念:我本無心有所希求,喻本不知好樂大乘,而不料大乘之法即由小乘權法獲之。
⊙今此寶藏自然而至:爾時窮子領知財物、金銀珍寶及諸庫藏,而無希取一餐之意。
⊙復經今時此靈山會聞法開示,立知真為佛子,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。
⊙喻彼等於某時於中起念,耽溺向白衣,戀著世欲,偏失道向,退大為小。故曰:我本無心有所希求。
⊙而今忽聞授記作佛,不求自得,故曰自然而至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本覺之理湛然常住,能覺之智齊於諸佛,等佛一切種智回向,覺智周圓無所不遍。」

本覺之理湛然常住
能覺之智齊於諸佛
等佛一切種智回向
覺智周圓無所不遍

本覺就是我們的真如,真如,那就是真諦理。這個道理,人人都是有這片非常湛然常住、清清楚楚、明明了了,都是在人人本具有,只是無明將我們遮蓋了。我們現在已經聽法了,這個佛心我們要將它啟發出來,應用在人群中,這叫做「能覺」。只要我們有心,我們沒有做不到的事情;只要你肯用功,沒有不能通達的道理,所以這叫做能覺。人人本具能覺的智慧在,這是「齊於諸佛」,與諸佛平等。

我們既然與佛同等的,本覺、能覺,既然佛做得到,能夠視四生六道這些眾生,合而為一子,這種廣闊無邊的大愛,這是佛以佛心來看,所有的眾生如己子。我們既然與佛同等的覺悟了,覺悟一切,一切種智回向,我們既然有這樣,我們自覺之後,我們要回向於大地眾生;不是回向給一個人,要回向給很多人,「無所不遍」。

就如在二0一二年這一年,南非分會執行長要輪(替),需要選出執行長來。這一年我們就是感覺潘居士,潘明水,他這樣一直以來,一二十年的時間,都一直帶著本地志工,帶得很好,所以就請他回來花蓮,與他商量,拜託南非那一大片土地,希望他能在那裡承擔,將那裡的會務、將那裡的菩薩,真正地把他們帶好。

但是他就告訴我,「我的母親現在身體很不好,現在在加護病房。」我就這樣告訴他:「母親生病的時間,人生的自然法則,病的時間不是很久。接執行長的時間,就要有一段時間,這個時候就要決定,應該要承擔,發菩提心,愛天下眾生。尤其是南非那一大片土地,那麼多需要我們去牽他、我們去教他,將這些人讓他們落地生根,讓他們菩提林立起來,應該要在這個時候下決定。」

他後來說出他的心聲,說當時候他的心是很掙扎,母親只有一個,到底是要接師父,所給他的使命呢?或者是要守護在,加護病房裡的一個母親呢?很掙扎!他很感恩,感恩他的同修師姊,也這樣跟他說:「好,你如果接,母親我會顧,還有這麼多醫師、護士,在加護病房,你安心吧!」所以接了這個任務,他就這樣回南非了。

他說,當他要搭飛機時,內心就這樣想,這個時候母親危急時,他竟然要去他鄉外里,遙遠的地方,「到底我是對或不對?」自己的心還在掙扎,想到師父說母親這是自然法則,緣若還未盡,病痛是一段時間而已,所以他的心定下來,上飛機。他從南非本土,一直到莫三比克,一直到史瓦濟蘭。

他說,幸好他這樣做。母親有太太在照顧,現在母親已經健康了,而且自己走路,獨來獨往,健康了。看到他的母親已經健康了,而他又在南非來來回回,將粒粒種子照顧得很好,又能跨出了這麼多國家,都要照顧到,不只是莫三比克、史瓦濟蘭要關心,還有賴索托、還要到辛巴威;辛巴威才有一位,朱(金財)居士。

所以說,「等佛一切種智回向」。只要有佛心,若能覺悟、了解,人生這個生命就是自然法則,世間緣還未盡,是走不掉,生病是一段時間;緣若盡,再多人在身邊,都擋不住,還是同樣要離開。我們若這個道理清楚,該做的事情,能覺之智,能齊於諸佛。

前面我們所說的,那段(經)文這樣說,「忽於此間,遇會得之,此實我子,我實其父。今我所有一切財物,皆是子有,先所出內,是子所知。」

忽於此間
遇會得之
此實我子
我實其父
今我所有一切財物
皆是子有
先所出內
是子所知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那就是在法華會上,靈山會上,真正的,佛心、佛性,在這個地方會遇起來了。佛陀要告訴大家,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。這是前面。

下面接下來的(經)文再說,「世尊,是時窮子聞父此言,即大歡喜,得未曾有,而作是念:我本無心有所希求,今此寶藏自然而至。」

世尊
是時窮子聞父此言
即大歡喜
得未曾有
而作是念
我本無心有所希求
今此寶藏自然而至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這是須菩提再虔誠再叫著,呼叫著世尊,那時候的貧窮子聽到父親,向這些親族、國王、大臣、剎利、居士,在大家面前這樣宣告:「這是我的兒子,真的是我的兒子,我也真的是他的父親,這些財產就是我的孩子所有的。」都交代清楚了,他應該能傳承家業時。他就是很高興,聽到這個話。

意思就是說,前面<譬喻品>就有這樣說,「各乘大車,得未曾有」,那個心情。

世尊
是時窮子
聞父此言:
前譬喻品領解
各乘大車
得未曾有
是故歡喜

大家本來在火宅中,長者在外面設三車──羊車、鹿車、大白牛車,最後選擇的大白牛車,大家能各人駕駛著,一輛大白牛車,還能載人,肥壯強力,力量很大,可以在四方八達能通達。大家乘著這輛車,「得未曾有」,那種歡喜的心;與現在這位貧窮子,本來看到這些金銀財寶,還不敢想,現在竟然,我是長者的親生子,我是,家財萬貫,這麼豐富,這些家業都是我的!這種心情的歡喜,也是從來沒有。

即大歡喜得未曾有:
然此歡喜之由
有遠有近
若不先教傭作
與一日之價
豈得心相體信
委業付財物
故有歡喜

這是描述那位貧窮子的心情。「然此歡喜之由,有遠有近」。其實歡喜,遠的很遠,近的在目前,過去孩子迷失,跑出去了,這是讓父親這樣找那麼久。過去不是跟大家說,一十、二十(喻)天堂、人間,所造作的一切善惡業力,就墮落三途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(道),在「四生」這樣輪轉,到底是多久的時間?是很久,很久,無法算數。

其雖然是很遠,卻是佛不捨眾生,鍥而不捨這樣追逐著眾生,隨因緣成熟,前後因緣成熟,前後得度。這就是一直從遠一直來。就如那位長者在找孩子一樣,慢慢地孩子接近了,害怕,又跑掉了,趕快叫人把他找回來,卻是更怕。所以就要自己親自想辦法,去接近他,將他帶來,若沒有先設教法方便,先讓他做「執持除糞」的工作,「若不先教傭作,與一日之價」,不跟他說價,他也還不肯進來。

這就是凡夫心啊!所以說,來造作,還要要先讓他,有收到的(代)價。工資要發,這樣「心相體信」,才有辦法付託給他家業。這就是要慢慢地一直帶,如長者帶子一樣。所以說,貧窮子已經得到了,歡喜,這種的歡喜無法表達。

得未曾有:
譬由三藏
經律論斷結
方堪並聞大乘
受持淨法
轉教般若
而致今日開顯授記
故傭作取價
是遠由
體信委知
是近由

就譬如以三藏的經典,三藏就是經、律、論。經,用經典,聽經來了解道理;(律),用持戒來預防再犯錯;論,來增長我們的智慧。聽經之後,我們的了解,互相彼此(分享),這全是要從經、律、論中,來斷除我們的煩惱,增加我們的智慧,這樣「方堪並聞大乘」,這個時候才有辦法堪得受,接受這個法,聽大乘法,受持清淨法。法聽了,「無所求」,入心了,了解這個道理了,受持清淨法。

從「阿含」、「方等」,了解之後,就開始轉教「般若」,這個時候我們才堪得受,「般若」大乘法。因為我們已經,「方等」、「般若」,我們全都了解了,然後開始才有今天能,「開顯出授記」。授記,就是在《法華經》中,就是今天,就是這個時候。這是須菩提他的心得,他知道了,這應該就是人人能成佛,人人能得佛授記。

所以「是遠由」。這是從過去不斷,一直一直不捨眾生,成就一切,到現在。我們這時候,由「體信」,應該現在大家已經體悟了,也開始「近」,開始接近了,到《法華經》時,已經接近了,因緣成熟了。

所以「而作是念」,那就是本心,「我本無心有所希求」。我

而作是念:
我本無心有所希求
喻本不知好樂大乘
而不料大乘之法
即由小乘權法獲之

我本來就無心想要希求。譬喻「本不知好樂大乘」。在過去「阿含」的時代,以為能夠了生脫死就好。怎麼會知道,這時候竟然我也能將來成佛。本來不知道,「而不料大乘之法,即由小乘權法獲得。如果沒有過去的,「阿含」、「方等」,哪有辦法入「般若」呢?若未入「般若」,哪有辦法在現在法華會上呢?這就是原來佛陀(是),漸次接引、教化啊!

今此寶藏
自然而至:
爾時窮子領知財物
金銀珍寶及諸庫藏
而無希取一餐之意

所以「今此寶藏自然而至」,現在這些寶藏,很自然地就已經來了。「爾時窮子領知財物」,本來這個孩子只是看,不敢想要得,但是窮子到現在已經知道了,「領知財物」,金銀珍寶及諸倉庫,「而無希取一餐之意」。

復經今時
此靈山會
聞法開示
立知真為佛子
從佛口生
從法化生

所以「復經今時,此靈山會,聞法開示」,現在在法華會上已經聽到法了,佛陀這樣的開示。「立知真為佛子」,我這時候已經知道了,已經是真佛子,因為「從佛口生,從法化生」。來到法華會,才知道我真正是佛的孩子。

就是譬喻「彼等」,「彼等」就是這些眾生。在某時中開始,無法算計,很長的時間,這麼長的時間,人人都「耽溺向於白衣,戀著世欲」。

喻彼等於某時
於中起念
耽溺向白衣
戀著世欲
偏失道向
退大為小
故曰:
我本無心有所希求

沉溺向白衣,「白衣」就是在家(人),都於在家俗子,都是耽戀,戀著於世欲。「偏失道向」,差毫釐,失千里,所以在天、人,這兩道中所起心動念,所造作的,無不都是「戀著世欲」。本來人人能成佛,卻是這樣「退大為小」。「故曰」,「我本無心有所希求」。

所以「而今忽聞授記作佛,不求自得,故曰自然而至」。這些寶藏自然這樣進來。

而今忽聞
授記作佛
不求自得
故曰自然而至

這就是譬喻我們人人,在過去就是這樣沉迷,這就是累生累世,所積的習氣。不過,如何的累積,其實「本覺之理湛然常住」,我們還是都存在。不過,我們要好好了解,「等佛一切種智回向」,我們所做的,應該是為天下事去付出,我們才能,「覺智周圓無所不遍」。所以時時要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本覺之理 湛然常住 (第799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