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深體佛慈 轉小為大(第800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8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深體佛慈 轉小為大(第800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深體佛慈 轉小為大(第800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深體佛慈 轉小為大(第800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四 五月 06, 2021 8:38 am

回頂端 向下
在線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8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深體佛慈 轉小為大(第800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深體佛慈 轉小為大(第800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深體佛慈 轉小為大(第800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四 五月 06, 2021 12:13 pm

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深體佛慈 轉小為大(第800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⊙「世父尋子得子,授業付財;佛慈說大乘法,開佛知見;示真實教菩薩,立弘誓願;聲聞轉小為大,似為法子。」
⊙「世尊,是時窮子聞父此言,即大歡喜,得未曾有,而作是念:我本無心有所希求,今此寶藏自然而至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「世尊,大富長者則是如來,我等皆似佛子,如來常說我等為子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世尊,大富長者則是如來,我等皆似佛子:如來合如父,似則合如子。
⊙似有二義:第一、取大機為子,昔未逃逝,本富家子,捨父逃逝,既不居真位,猶居外凡,故名似。
⊙似有二義:第二、取小機為子,因子逃逝離父,故貶降為似子,以似字而合相失。
⊙又似子有三義:第一、以大乘菩薩為真子。此輩於過去大通智勝佛世時,雖發大乘心,但猶居外凡,故名似子。
⊙又似子有三義:第二、聲聞類似菩薩為真子,因捨父逃去,有子之名,無子之實,父子相失,故名似子。
⊙又似子有三義:第三、深體佛慈廣大,等視眾生猶似一子,故名似子。
⊙如來常說,我等為子;義:長者見子便識,釋成為子之義,歸於佛說,非敢自認。
⊙本具一乘知見,不作外道,即著小法,何異窮子怖親父而喜往貧里哉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世父尋子得子,授業付財;佛慈說大乘法,開佛知見;示真實教菩薩,立弘誓願;聲聞轉小為大,似為法子。」

世父尋子得子
授業付財
佛慈說大乘法
開佛知見
示真實教菩薩
立弘誓願
聲聞轉小為大
似為法子

父親找孩子很辛苦!好不容易經過了,一十、二十,五十餘年以後,才能找到孩子。孩子要接近父親,也沒有那麼容易,因為已經迷茫,逃逝在外,四處流蕩,從小一直到中年,這時候,五十多年後了,要回來家庭有那麼容易嗎?不過,因緣若成熟,總是父親在找孩子,孩子流浪,也慢慢向著本家,父親的家庭,也慢慢接近了。孩子雖然不認識父親,父親卻是認得孩子,這就是世俗,父母都對孩子那麼用心。永遠永遠是他的孩子,孩子放蕩在外流浪,或者是放蕩,根本就不會想到本家,也不會想到父母,這是世間世俗常常有的事情。

其實出世的佛陀視眾生如一子,他生生世世都在找孩子,其實是在找因緣,因緣成熟的就能遇到因緣教化,然後發大心,立大願,像這樣才有辦法將法付託給他。就像世間的父親,好孩子他就能傳家業。佛陀也是一樣,佛慈悲說大乘法,開佛知見,用種種方法開示悟入。佛陀要開示,眾生要悟入;所以「佛慈說大乘法,開佛知見」,希望大家了解,人人與佛同等,有成佛的潛能在。

示真實教菩薩法,真實的教法,已經在法華會上開始施教了,希望人人發菩薩心,要「立弘誓願」,這是非常重要,佛陀一生的期待。更期待「聲聞轉小為大」,轉小乘教為大乘;就這樣,還未完全轉過來之前,「似為法子」。聲聞,很不容易(有)因緣引進來了,若能不要只是沉滯在獨善其身,若能發大心、立大願,這樣就是法輪轉成,也就是轉小乘為大乘。

貧窮子,我們前面所說過,這麼長的時間就是說,父親找孩子,孩子已經回來,用什麼方法讓他來接近,接近家業,如何訓練讓他能接受家業,這是很辛苦。

所以前面的(經)文這樣說,須菩提再喚世尊:「世尊,是時窮子聞父此言,即大歡喜,得未曾有,而作是念:我本無心有所希求,今此寶藏自然而至。」

世尊
是時窮子聞父此言
即大歡喜
得未曾有
而作是念
我本無心有所希求
今此寶藏自然而至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貧窮子本來以為,能求得身有所安住,肚子能三餐吃飽就好了,沒想到,我竟然是這位長者的孩子,也已經這樣向我宣布,這些珍寶庫藏都是我的,我都能自由取用。很歡喜,歡喜,「得未曾有」。

「世尊」,再接著下來,須菩提再說:「世尊,大富長者則是如來,我等皆似佛子,如來常說我等為子。」

世尊
大富長者則是如來
我等皆似佛子
如來常說我等為子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其實佛陀常常將我們,當作如羅睺羅這樣疼,但是我們才好像是,佛的孩子這樣而已。其實佛陀的本懷道理,我們還未真正納受進來,就是固守在小乘獨覺,都是在小法,還未到達大乘。所以「似」就是好像是兒子,就是乾兒子一樣。沒想到,佛陀還是將我們認作親兒子。所以這意思就是說,「如來合如父,似則合如子」。

世尊
大富長者則是如來
我等皆似佛子:
如來合如父
似則合如子

如來就譬喻「合如父」,就是譬喻現在將世間的父親,會合回來就是世尊。「似」,其實就是真正的兒子,就是那個兒子,將他認來當乾兒子,這個兒子原來是長者的親生子。這個「似」字,還有兩項意義。

似有二義:
第一、 取大機為子
昔未逃逝
本富家子
捨父逃逝
既不居真位
猶居外凡
故名似

第一就是「取大機為子,昔未逃逝,本富家子,捨父逃逝,既不居真位,猶居外凡,名為似」。

孩子,其實我們人人本具佛性,我們自己的佛性,人人本有,但是我們就是一念無明起,所以我們的心,欲心一起這樣向外,六根去追逐外面的六塵,所以在外面這樣,善惡、是非、煩惱都不分,混淆不清了。

為善時就上天堂,有守人(道)五戒的人,守道理,還是在人間再造業,不斷複製業,在人間一念無明起,複製業,這樣就是「逃逝」,已經跑出去了。我們原來真如本性是富家子,「本為富家子」,我們本來人人本具,就是被無明一念起,我們就向外逃出去了,「捨父逃逝」。

「既不居真位」,所以「猶居外凡」,外面的凡夫,不是在佛教內,已經迷失佛法了,出去在外,沉落在凡夫之中,或者是外道邪教,就這樣一直沉迷了。所以「似」名為似,其實人人本具佛性,只是因緣在外面流浪。

第二,「取小機為子」,那就是因為孩子,在外面流浪出去了,總共是五十餘年,就是五道都去了,像這樣,現在才剛剛找到,被父親找到,開始用種種方法接近,才將他認作兒子,就是「似子」,認的乾兒子。以「似」字來會合,所以「似」字就是合相,就是父親和兒子才開始會合,這種合相,失,失孩子,就是過去失去,現在又找到,但是還沒真正表達出是真實子。

似有二義:
第二、 取小機為子
因子逃逝離父
故貶降為似子
以似字而合相失

又另外一個意思說,「似子」又有三種意思。一就是「大乘菩薩為真子」。我們人人本具真如本性,佛心就是我們的心,佛心己心,我們本來就有具足與佛同等,所以我們本來就是佛的真子,因為我們人人都能夠起一念心,去行菩薩道。

又似子有三義:
第一、
以大乘菩薩為真子
此輩於過去
大通智勝佛世時
雖發大乘心
但猶居外凡
故名似子

「此輩」就是這些人,「過去」就是,大通智勝佛的時代,那麼久的時代就己經有緣了,雖然那時候聽法,發大心,但是同樣還是居在外凡,還沒有真正(進入),只是有個因緣發大乘心,還沒有去身體力行,所以這個法,好像知道,又好像不知道,所以還是凡夫、外道。所以也是叫做「似」,「似子」。這在無始劫以前,就已經有接觸到佛法,只是沒有用心去接受。

也是有聽,「發心容易,恆心難」,這是常常說的話。肯發心,很快,但是要支持下去,實在是困難。這是原本我們就有的,原來很久以前,我們就已經有聽到法,只是不認真,也不用功。

又似子有三義:
第二、 聲聞
類似菩薩為真子
因捨父逃去
有子之名
無子之實
父子相失
故名似子

第二,就是「聲聞類似菩薩為真子」。因為捨父逃去了,「有子之名」,但是「無子之實」。所以,「父子相失」故名「似子」。

這些聲聞就是,已經入佛門來,修行了,要行菩薩道,也要斷煩惱,所以也「類似菩薩為真子」。其實,聲聞若能捨小,轉小為大,這樣也是同樣是菩薩。

就是因為捨父去了,本來這孩子,人人本具,但是還是捨父逃走,就出去了,「有子之名」,但是「無子之實」。就是說在修行,同樣是在修行,同樣說要發菩薩心,但是不精進,名稱看起來都是修行人,這是「名稱」修行,沒有真正用心,沒有在精進,只是一個形態,好像出家人,好像修行者,其實那個心,還是「捨父(逃)去」,所以「有子之名」,卻「無子之實」。所以我們修行者,要常常自我警惕。

所以「父子相失」,父親失去孩子,孩子失去父親。儘管是說修行,但是自己的本性還沒找到,自己的本性,也還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。所以說,我們學佛,這念心要顧好。這是第二。

又似子有三義:
第三、
深體佛慈廣大
等視眾生猶似一子
故名似子

第三,就是「深體佛慈廣大,等視眾生猶似一子,故名似子」。「似」字也有這樣的意義。

現在已經像那個孩子,進到這個富有的家庭,而長者也脫下了莊嚴的服飾,同樣去接近他,慢慢地和他說話、讓他接近寶藏裡面,和他談心,「你如我的孩子,我如你的父親。」類似義子義父。所以慢慢地已經「深體佛慈」,這個兒子已經了解,這位義父的心了,已經慢慢接近,所以「等視眾生猶似一子」,開始接近了,如義父與義子的關係,那就親多了。

下面(經)文說,「如來常說,我等為子」。這是須菩提再說,像這樣用方法,牽進來認作義父義子,其實我們過去就是這樣,心只在小乘,沒有大乘的興趣。

如來常說
我等為子
義:長者見子便識
釋成為子之義
歸於佛說
非敢自認

但是「如來常說我等為子」。這意思就是說,「長者見子便識,釋成為子之義」,將他解釋為子。「歸於佛說,非敢自認」。

因為如來對眾生都視為一子,這麼多人,就如一個孩子一樣,心心念念就是,一大事因緣,來人間的目的就是要度眾生。所以看到好像有緣了,佛陀就開始用方法要度他,所以這是「長者見子便識」,看到因緣成熟了,所以開始就要去追他,想辦法讓他能了解法。這個解釋是這樣的意思。

「歸於佛說」。這是佛用種種方便,但是這個乾兒子覺得,父親這樣說,這義父說,「我這些將來都是你的。」自己也不敢想。所以,雖然佛陀常常,啟示我們大家要行菩薩道,但是自己還不敢,因為眾生剛強難調伏,所以自己還不敢,自認我是你的孩子,自己不敢,意思就是不敢接受。

本具一乘知見
不作外道
即著小法
何異窮子怖親父
而喜往貧里哉

「本具一乘知見」,本來人人就有這分如來的知見,本來就是具足有一乘知見。「不作外道,即著小法」。其實我知道,我與佛同等有一乘法,道理我都知道,我不會走向外道去,但是我只是執著在小法而已,我正知、我正見,但是我就不願意,發大心、立大願。這是過去,與那位貧窮子又有什麼差異呢?

雖然是在富家中工作,卻是沒有將這些寶物,當作是我自己的,這與貧窮子有什麼異樣呢?尤其是這位貧窮子,看到父親也還會怕,無法認為這個地方是我的家。但是父親是高興,不過孩子還是要再回去,他貧窮的地方,這就是父子相會,那種很波折的過程。這種波折的過程,就如佛陀來人間,他的一大事因緣,希望將他覺悟的那種心境,將他透徹了解所有的道理,讓我們能夠知道,要向我們保證,我們人人與佛同等的佛性,我們人人都能夠成佛。這種救度眾生,不是佛陀一個人的責任,是人人都有責任,佛陀他是開始。

他現八相成道,無非就是要讓我們世間人知道,道理成了事相;道理是看不到,他用事相來顯示。這是他來人間這輩子的因緣,這樣現相成道,要來讓我們了解,教我們,我們若能像他這樣下定決心,不是只有外表是修行。外表修行,同樣也是「捨父逃逝」。

因為我們的真如,我們原來本有富家子的心,真如本性,就是我們的煩惱無明,將我們的心引出去,所以六根緣六塵,這樣向外一直去了。修行不懂得要精進,定不下來,守的戒律常常都漏失了,所以這樣我們還是在昏沉中。所以我們現在已經知道了,這孩子已經父親找回來了,也已經向大家宣告,「我就是他的父親,他就是我的兒子」,像這樣正式宣布。這就是佛陀他用的方便法,開示的方法,而我們要認真聽,悟而入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在線
 
20210506《靜思妙蓮華》深體佛慈 轉小為大(第800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