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10517《靜思妙蓮華》譬如父子相失 (第814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8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517《靜思妙蓮華》譬如父子相失 (第814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10517《靜思妙蓮華》譬如父子相失 (第814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517《靜思妙蓮華》譬如父子相失 (第814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一 五月 17, 2021 2:21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18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517《靜思妙蓮華》譬如父子相失 (第814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10517《靜思妙蓮華》譬如父子相失 (第814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   20210517《靜思妙蓮華》譬如父子相失 (第814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 Empty周一 五月 17, 2021 3:17 am

20210517《靜思妙蓮華》譬如父子相失 (第814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
⊙「大慈悲心如世慈父,大智慧處世大長者,如來藏真如人本具,如父子具財寶庫藏。」
⊙「我等今日,聞佛音教,歡喜踊躍,得未曾有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佛說聲聞,當得作佛,無上寶聚,不求自得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「譬如童子,幼稚無識,捨父逃逝,遠到他土,周流諸國,五十餘年。」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⊙本覺初啟,喻最初發心。
⊙幼稚無識:所以退失大乘。
⊙經中常稱菩薩為童子,一因菩薩是法王之真子。
⊙二因無淫欲之念猶如世間之童子。並非指年幼為童子。
⊙稚子離父迷道歸鄉難,流落潦倒,貧窮困苦。
⊙喻父子相失,父尋子不棄不離,而子幼稚無識,遲未發心,執小不樂大。
⊙背覺合塵,所以捨父逃逝。輪轉五道四生,名為遠到他土。他土:退大忘本覺。
⊙周流諸國:喻輪迴三界。周流:昇沉不停。
⊙諸國即三界。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:一、欲界。有淫欲與食欲之有情住所,上自天堂下至地獄名欲界。
⊙二、色界。色為質礙之義,有形之物質,著殊妙精好,故名色界。
⊙三、心靈無形色,名無色界。
⊙五十餘年:喻備歷六趣。五十餘:阿修羅遍五道、並有四生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大慈悲心如世慈父,大智慧處世大長者,如來藏真如人本具,如父子具財寶庫藏。」

大慈悲心如世慈父
大智慧處世大長者
如來藏真如人本具
如父子具財寶庫藏

佛的心,與世間人,父親疼子的心一樣。父親的孩子,獨子一個,佛陀也是和父親一樣,所有眾生也當作獨子一樣,這樣的平等心,這樣來疼惜。用大智慧來處世,入人群中;倒駕慈航,生生世世都是帶著大慈悲心,回入娑婆。

如來藏是人人本具,我們人人都有一個,自我的心宅,我們自我的心宅,若能好好地清除,不要執著,我們要不斷吸收,清淨法要入心來。我們要用心來聽,聽別人的心聲,每一句話無不都是,在教育我們,用這種心態,人人所說的話無不都是法,用在我們的心裡,是非,我們分清楚。

聽人家說的話,接受人家的教育,這樣我們才能不斷智慧成長。要不然,我們的真如本性,會一直無明將我們覆蓋了。人家話還沒有說完,我們要反駁,就馬上出去,這樣,法怎麼能入心呢?一直,聽,一直想要用哪一句話,去回答他、反駁他,這就不對了。我們應該要用心,才有辦法,什麼人教我們,什麼人的法無不都是精,很好的法。若能夠這樣,這叫做修養,若能夠這樣,叫做精進,若能這樣,就是慧命成長。

就如「父子具財寶庫藏」。父親有這麼豐富的財寶庫藏,當兒子的原來也有。這譬喻佛陀,他有那麼高的智慧,其實我們人人都有,與佛平等。這是佛陀親自告訴我們,要讓我們知道,我們人人應該要懂得接受。

佛陀的慈悲,疼惜眾生。就如在佛的時代,阿難有一天,向佛陀這樣問:「佛啊,憍陳如等,他們到底是什麼因緣,在佛陀初轉法輪時,就能受到佛陀法的滋潤,這是什麼因緣呢?」

佛陀很慈悲,就回答阿難:「在無始劫無始劫以前,閻浮提中有一位國王,叫做彌佉羅拔羅,統領天下很多小國,八萬多個小國都是他統領。他的治世就是用慈悲善念,用佛法來統領世間,他讓他的人民,以及很多小國都統一,人人要守持十善、持五戒,所以這個國家風調雨順,國泰民安。

有一天晚上,有五位夜叉來到國王面前,看起來都是很瘦,就來向國王陳情要求,就說:「國王啊!我們的生命是來自於,吸取人血,但是現在天下人人都修善、持五戒,我們沒有機會,可以接近他們的身邊。國王您的慈悲,應該也不會放棄,我們夜叉鬼類吧?」

國王看了,可憐,這麼瘦啊!確實,他們的生活,是以血來維持生命,所以考慮,「好!我身上的血提供給你們。」身上同時割刺五處,血放出來,讓他們以缽盛血,喝下去。

這五位夜叉,感恩啊!感恩國王的慈悲,但是國王就這樣向他們說:「現在你們已經飽足。我現在用我肉身的血,來幫助你們,讓你們能活命,但是我期待,將來我若是成佛,我一定要用我法身的血,來養活你們,希望你們能所飲的,那就是法脈的血,滋養你們的慧命,讓你們能永遠都是得到,智慧慧命。」

佛陀向阿難這樣說:「阿難,這五位夜叉,就是現在的阿若憍陳如等。生生世世,我在修行,他們就是這樣,最初來接近我,讓我的發心,能夠第一次所度的,現在也是一樣。阿難,你知道嗎?人若能修十善、持五戒,自然鬼神不近。」

持戒、修善行,這也是佛陀生生世世,教育眾生的方法。現在佛陀已經告訴我們,人人本具佛性,就如父親所有的一切,孩子同樣也都有。這是佛陀的悲智,時時來人間教化眾生,眾生應該要時時用心精進,歡喜接受。

所以前面的(經)文這樣說,迦葉尊者他再重宣此義,「我等今日,聞佛音教,歡喜踊躍,得未曾有。」

我等今日
聞佛音教
歡喜踊躍
得未曾有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這種的「歡喜踊躍,得未曾有」,是因為佛陀開始宣布,人人也能成佛,所以大家很歡喜,得未曾有。

佛說聲聞
當得作佛
無上寶聚
不求自得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「佛說聲聞,當得作佛,無上寶聚,不求自得。」這是過去前面的(經)文。

現在這段(經)文再說,「譬如童子,幼稚無識,捨父逃逝,遠到他土,周流諸國,五十餘年。」

譬如童子
幼稚無識
捨父逃逝
遠到他土
周流諸國
五十餘年
《法華經 信解品第四》

「譬如童子」,就是較幼稚的孩子,孩子不懂得分別,愛玩,捨離父親就出去了,「遠到他土,周流諸國,五十餘年」。這前面須菩提也這樣說過了。

「童子」,那就是「本覺初啟」,我們人人本具的覺性。這個「啟」就是再打開。本覺是原來本有,只是無明覆蔽,這輩子又遇到佛了,所以叫做「本覺初啟」,譬喻我們人人初發心。

本覺初啟
喻最初發心

我們過去對佛法一無所知,現在了解了佛法,開始啟發我們的心,這叫做發心,譬喻初發心。過去我們不懂,我們現在知道要做,現在開始,我們要行十善、五戒,開始要初發心,開始就要身體力行。所以說「本覺初啟」,但是「幼稚無識」,所以「退失大乘」。

幼稚無識:
所以退失大乘

其實,我們就是已經,與佛法斷了很久,我們生生世世六道中,佛法離我們很長、很久了。我們這輩子能再得到,所以要重新開始。

經中常稱
菩薩為童子
一因菩薩是
法王之真子

「經中常稱菩薩為童子」。「童子」有兩種解釋,一種因為「菩薩是法王(之)真子」。因為菩薩已經契會佛心,與佛心很接近,甚至還有他的法身菩薩,來人間助道場,這些都是法王的真子,如文殊、觀音、彌勒、普賢等等,這些都是菩薩法王真子,也稱為「童子」。

二因無淫欲之念
猶如世間之童子
並非指
年幼為童子

第二,就是「無淫欲之念,猶如世間之童子」。就如幼稚的孩子,心很單純、很乾淨,沒有淫欲的心,不只是心單純,身體也很乾淨,沒有淫欲的心,也沒有淫欲的行為,所以這也能夠稱為「童子」。「童子」,不只是年幼。就是說清修的人,完全沒有淫欲的念,身體很乾淨,這叫做「童子」。

在經文裡面所表示,稚子的這段(經)文,就是表示幼小時,世俗的孩子,幼小時,他就離開父親,迷失了,所以迷道,這個道,不得懂回來。

稚子離父
迷道歸鄉難
流落潦倒
貧窮困苦

離開了父親,迷道歸鄉難,迷失了這條道路,要回到家已經很難了,就是「流落潦倒,貧窮困苦」,變成流浪在外的孤兒。

父親如何用心在找兒子,五十餘年了,這樣找兒子,還是鍥而不捨。

喻父子相失
父尋子不棄不離
而子幼稚無識
遲未發心
執小不樂大

所以「 父尋子不棄不離」,但是兒子呢?兒子就是「幼稚無識」,找不到路回去,他也已經忘記了他的家了。

譬如我們眾生,迷失了我們的真如本性,所以遲遲不懂得要發心,即使遇到佛法了,只是想要斷生死,怕再來人間,怕又迷失了,所以遲遲不肯發心。這是「執小不樂大」,雖然已經修行了,卻是發心發不起來,心智未開。「捨父逃逝,遠逃他鄉」,這就是表示「背覺合塵」。

背覺合塵
所以捨父逃逝
輪轉五道四生
名為遠到他土
他土:
退大忘本覺

真如本性被遮蓋,叫做「背覺」,因為上面都是無明煩惱,將這個「覺」遮蓋住。覺性被煩惱,這個塵埃煩惱,「塵」就是無明,無明將你遮蓋住了,這個「覺」,智慧的光明發透不出去,所以叫做「背覺合塵」。我們的覺性本在,只是被無明遮蓋,所以「捨父逃逝」。

一念無明複製很多煩惱,就流落於五道四生中,名為「遠到他土」。我們自己的本家,自己的田宅,我們不守好,我們已經跑到外面在流浪,這樣叫做「遠到他土」。「他土」就是「退大忘本覺」,退失了我們的大乘真如本性,我們已經忘記,我們的本覺在哪裡。

周流諸國:
喻輪迴三界
周流:
昇沉不停

所以我們「周流諸國」,這譬喻「輪迴三界」。「周流」就是昇沉,一下子浮,一下子沉。

接受了佛法,有時候我們發一念心,很快,某種因緣,讓我們的發心又退掉了,這是現在的凡夫。我願意精進,我每天都要精進,但是某種因緣,心裡的作祟,又是懈怠了,種種因緣將我們拉下去。所以這叫做「周流」,就是「昇沉」的意思。

諸國即三界
凡夫生死往來
之世界分為三:
一、 欲界
有淫欲與食欲
之有情住所
上自天堂
下至地獄
名欲界

「諸國」是三界。三界凡夫生死往來的地方,都不離開這三界。「三界」一,叫做「欲界」。「欲」就是有淫欲與食欲,之有情所住的地方,不論你是上天堂,下地獄,都是叫做欲界。

所以欲界特別標出了淫與食。人生,什麼傳宗接代等等,男貪女愛,造成了很多人類的問題。再來,就是食欲。你看,造業多少啊!所造的殺業是因為人的口欲!為了吃,殺掉了多少的生靈。互相殘殺,互相造業。又是淫欲,造成了人口問題,又是食欲來殺生,像這樣,生與滅,無不都是人的欲念。這個欲界包含,上自天堂,下至地獄,無不都是在欲界中。第二是「色界」。

二、 色界
色為質礙之義
有形之物質
著殊妙精好
故名色界

「色」就是有形色的東西,有形色就有障礙。為了物質,要貪著精妙的東西,就用很多心神去創造,或者是用很多力量去造業,開山挖洞等等,這都是叫做「色」,包含在「色界」中,惹起人的貪心,造成了很多的欲,也造很多業,這叫做「色界」。

三、 心靈無形色
名無色界

第三是心靈,無形無色,但是還有煩惱,這叫做「無色界」。

我們人都不離開三界,在欲界,在色界,在無色界。

五十餘年:
喻備歷六趣
五十餘
阿修羅遍五道
並有四生

「五十餘年」,離家到他鄉,受苦難。這五十多年就譬喻歷經六趣。大家應該都記得,「五十餘年」,包括阿修羅普遍在五道,所以若多了阿修羅道,就變成「六道」;我們若說「五道」,就是阿修羅在五道中都有。包括在四生之中。

凡夫的迷途,都在這輪迴中,所以這種「背覺合塵」,背了真如的境界,走到真正迷途的地方。所以我們必定要應,大慈悲父他的用心用愛。看看阿若憍陳如,你看他們時時都有因緣,來接受佛陀每一次說法,都是能,他們都是第一批接受佛法。那就是因為,佛陀每一次都是用愛。過去的「大魚割肉」也是一樣,現在統理國家那麼得好,讓夜叉無法接近,這位國王他還是一樣,用他的身血來滿足夜叉。像這樣的付出,時時也無不都是在度眾生。

佛陀用這樣的慈悲對待眾生,所以我們眾生也應該,要用殷勤的心,來接受佛陀的教化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10517《靜思妙蓮華》譬如父子相失 (第814集)(法華經•信解品第四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