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10823《靜思妙蓮華》依報共修圓滿福德(第953集)(法華經•授記品第六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823《靜思妙蓮華》依報共修圓滿福德(第953集)(法華經•授記品第六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10823《靜思妙蓮華》依報共修圓滿福德(第953集)(法華經•授記品第六)   20210823《靜思妙蓮華》依報共修圓滿福德(第953集)(法華經•授記品第六) Empty周一 8月 23, 2021 7:24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10823《靜思妙蓮華》依報共修圓滿福德(第953集)(法華經•授記品第六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10823《靜思妙蓮華》依報共修圓滿福德(第953集)(法華經•授記品第六)   20210823《靜思妙蓮華》依報共修圓滿福德(第953集)(法華經•授記品第六) Empty周一 8月 23, 2021 4:47 pm

20210823《靜思妙蓮華》依報共修 圓滿福德(第953集)(法華經•授記品第六)

⊙「依報共修圓滿福德智慧人,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諸寶飾,菩薩六度萬行長時尊重修,福德智慧資糧無餘無間修。」
⊙「劫名有寶,國名寶生。其土平正,玻璃為地,寶樹莊嚴,無諸丘坑,沙礫荊棘,便利之穢,寶華覆地,周遍清淨。」《法華經 授記品第六》
⊙「其土人民,皆處寶臺,珍妙樓閣。聲聞弟子無量無邊,算數譬喻所不能知;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。」《法華經 授記品第六》
⊙其土人民,皆處寶臺:其寶生國土人民居處,亦多珍寶臺閣,皆顯歷劫因行之德果義。
⊙珍妙樓閣:珍奇妙好種種樓閣,亭臺及樓閣層次品級,即喻三十七道諦。
⊙內修能達空理之寶,外感寶臺樓閣莊嚴;已集大乘福慧資糧,自然感得珍妙樓臺之依報。
⊙福:即福德,謂六度行。慧:即智慧。福與慧猶目與足,不可互闕。
⊙聲聞弟子無量無邊,算數譬喻所不能知:小乘多故,莫知邊量。以數算計,以物譬喻,皆不能及。
⊙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:大乘諸菩薩眾多,其數難以量計,故稱千萬億那由他。
⊙「佛壽十二小劫,正法住世二十小劫,像法亦住二十小劫。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,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。」《法華經 授記品第六》
⊙佛壽十二小劫,正法住世二十小劫,像法亦住二十小劫:器世界一增減,名為一小劫。
⊙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:悟空入道,果住法空。說般若深慧,徹見五蘊自性皆空,入法空理。
⊙由是依空而住之大千世界亦畢竟空。即一切有為諸法之體性畢竟空寂。是故證第一義空之名相如來,為眾說法亦常住於空。
⊙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:大寂空法,度諸菩薩。偏空諦法,度聲聞眾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依報共修圓滿福德智慧人,皆處寶臺珍妙樓閣諸寶飾,菩薩六度萬行長時尊重修,福德智慧資糧無餘無間修。」

依報共修圓滿
福德智慧人
皆處寶臺
珍妙樓閣諸寶飾
菩薩六度萬行
長時尊重修
福德智慧資糧
無餘無間修

大家修行,是不是我們有身體力行,做我們該做的事?或者是不願意付出,只想求得呢?沒付出,是求不得啊!你付出,即使不求,也是自得。法,不要執著它,應該做的,我們每天都是這樣做。

所以這就做依報,依報,我們要不斷修,我們能住在這麼安定,能夠人與人之間互相依止,我們每天應該要生起歡喜心,互相勉勵,這就是我們自己的依報,過去生若沒有這些緣,若沒有這樣的福,我們哪有辦法在這樣的環境,時間、空間、人與人之間,這樣在這個大環境中來共修呢?

共修,就是靠過去,我們所修來的緣,圓滿了,每天都是這樣,就是福德智慧之人。

人間的福,福在人間布施中得歡喜。我們有付出的心,人所需要的,我們願意幫助他,這都叫做布施。就如緬甸有一位烏丁屯,每天要煮飯之前,抓一把米起來,他一家四個人,省一把米,這樣累積起來,沒多久就有一罐塑膠瓶的白米,這樣就能去幫助另外,比他更貧困的人,這就是他在貧窮中,能夠一個家庭一人少吃一口飯,就能幫助一個人一頓飽,所以這是他的觀念。

在今年(二○一五)的五月間,他已經入厝了。入厝,那間房子,他就是這樣全部翻新,其實很簡樸,草屋,「蔑仔牆」(臺語。竹編夾泥牆),卻是能這樣喜氣洋洋、整整齊齊,空間也較寬了,就請大家來茶會,來他家喝茶,這就是入厝,來他家喝茶。就開始說故事給大家聽,這種安貧樂道,富有餘,希望能帶動與他同村的村民,一起都來耕福田,都能節省、節儉,來幫助其他的人。這是烏丁屯在度人,用這樣的方法。

他說:「我每天,我現在穿的是『灰天白雲』。」所以,他說:「我就要很用心,不要將這一身衣服弄髒了。我現在的心,就如生活中穿著這一套衣服,投入慈濟要很謹慎自己的行為,就如在顧這一套衣服一樣。」

是啊!這是智慧人,所以「依報共修圓滿,福德智慧人」。雖然他不是很富有,卻是他能日日,都是這麼快樂而富有,不只是自己做,將他的經驗,他有所成就,他的心得不斷與大家分享,來共修,讓他的一個村莊,人人都有機會同樣能種福田,福德智慧。

看到烏丁屯,他的房子這樣翻新了,自己很自豪說:「我住在豪宅裡,我好歡喜啊!」不就是「皆處寶臺,珍妙樓閣諸寶飾」,有種種寶來嚴飾?在他的歡喜心看來,整個屋裡很乾淨,空間乾淨,任何東西看起來都很,如寶一樣,知足心常樂,這永遠都是。

「菩薩六度萬行」,長時修、尊重修。菩薩行,除了六度,還要有四修,要長時都要這樣修,在修行中,時時都起歡喜心、尊重心,這是菩薩六度四修。

還要「福德智慧資糧」。這就是在積我們的,福德智慧資糧,要用「無餘修」;好事情,大小事,都有我願意付出,所以,沒有讓它有餘漏掉,這「無餘修」。「無間修」,沒有間歇,一直繼續繼續,這樣一直修下去。這就是六度四修,才有辦法得到福德智慧的資糧,我們要不斷累積。

前面的經文,「劫名有寶,國名寶生。其土平正,玻璃為地,寶樹莊嚴,無諸丘坑,沙礫荊棘,便利之穢,寶華覆地,周遍清淨。」

劫名有寶
國名寶生
其土平正
玻璃為地
寶樹莊嚴
無諸丘坑
沙礫荊棘
便利之穢
寶華覆地
周遍清淨
《法華經 授記品第六》

我們說過了,名相如來將來所得,他的依報,他的國土的情形了。

接下來這樣說,「其土人民,皆處寶臺,珍妙樓閣。聲聞弟子無量無邊,算數譬喻所不能知;諸菩薩眾無數千萬億那由他。」

其土人民
皆處寶臺
珍妙樓閣
聲聞弟子無量無邊
算數譬喻所不能知
諸菩薩眾無數
千萬億那由他
《法華經 授記品第六》

這就是開始要告訴我們,名相如來,他的國土,那就是他的人民全都是在寶臺,「皆處寶臺」。

其土人民
皆處寶臺:
其寶生國土
人民居處
亦多珍寶臺閣
皆顯歷劫
因行之德果義

「其寶生國土」。他的依報,他的國土叫做「寶生」,這個國土的人民,所居處的地方,也是很多的寶臺、樓閣、亭臺。「臺」就是堆砌得較高的,叫做「臺」。

「亦多珍寶臺閣,皆顯歷劫」,就是皆顯示了他歷劫因的行,所修的因,所修的行,所累積的果的意思,這就是他依報的國土。

珍妙樓閣:
珍奇妙好
種種樓閣
亭臺及樓閣
層次品級
即喻三十七道諦

這種「珍妙樓閣:珍奇妙好種種樓閣,亭臺及樓閣層次品級」,也就是譬喻「三十七助道品」。

我們修行,修行,我們就要這樣,如在爬樓梯一樣,我們要去,上去樓閣,也要一層一層爬,才能到高臺,或者是樓閣上。

修行和這個一樣,「層次品級」,一層一層一直向上爬。就如修行,「四聖諦」──苦、集、滅、道,或者是「四念處」、「四正勤」等等,這樣一層一層,法,我們愈聽愈了解,從小乘法一直朝向大乘精進。所以亭臺樓閣,就譬喻「三十七助道品」,我們要好好修。「內修能達空理之寶」,就是譬喻「寶」。

內修能達空理之寶
外感寶臺樓閣莊嚴
已集大乘福慧資糧
自然感得
珍妙樓臺之依報

我們已經了解了,法入我們的心。世間人生,人生是無常,一切幻化,很多事情何必這樣計較呢?不必啊!就是掃除了煩惱,吸收了佛法的道理,這就是寶,能讓我們能看得開。

「外感寶臺樓閣莊嚴」。我們內心若有修,外面就有這個形相,所住的,自己就覺得很舒服、很滿足、很感恩;這就是我們現在所住的,我們也覺得很感恩。任何人,心若能滿足,聽法就是寶。

所以,「已集大乘福慧資糧」。就能開始,我不一定要有很多錢,才能做好事,願意付出幫助人,六度四修,這種福慧資糧就能完成。

所以「自然感得,珍妙樓臺之依報」。若能這樣,這就是從福慧中來,平時要修福,要有智慧。

福:即福德
謂六度行
慧:即智慧
福與慧猶目與足
不可互闕

福就是福德,我們要如何修福德呢?我們就要行六度。慧,就是智慧。福與慧,就是要如我們的眼睛與腳一樣,我們的腳走路,眼睛要看路,才不會跌倒。所以,這就如福與慧,是要並行,不能欠缺,修慧不能缺修福,修福不能少修慧,所以要福慧雙修,才叫做「兩足尊」。這是我們學佛應該要有的。所以「聲聞弟子無量無邊,算數譬喻所不能知:小乘多(故)」。

聲聞弟子無量無邊
算數譬喻所不能知:
小乘多故
莫知邊量
以數算計
以物譬喻
皆不能及

在那個國土中,寶生那個國土,很多小乘人,很多,無法去算數,所以「莫知邊量」。這樣開始初發心修行的人,已經很多了,無邊量,無以算計,很多,數量算計無法譬喻,所以「不能及」,很多,算不完。

諸菩薩眾無數
千萬億那由他:
大乘諸菩薩眾多
其數難以量計
故稱千萬億那由他

再者,「諸菩薩眾」。不只是,不只是小乘法初發心的人,修小乘法的人很多,連大乘菩薩也是,「無數千萬億那由他」。諸菩薩眾也很多,這種大乘,修大乘行六度四修的人很多,所以「其數難以量計,故稱千萬億那由他」。「那由他」就是很多,數量無法計算。這就是不斷累積,我們福德的資糧。

下面這段(經)文,再接下來的經文,「佛壽十二小劫,正法住世二十小劫,像法亦住二十小劫。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,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。」

佛壽十二小劫
正法住世二十小劫
像法亦住二十小劫
其佛常處虛空
為眾說法
度脫無量菩薩
及聲聞眾
《法華經 授記品第六》

這段(經)文,佛壽十二小劫,正法住世二十小劫,他的像法,也是一樣二十小劫。在這個器世間,一增一減,就是叫做「一小劫」。光是這二十次的增減劫,就已經足夠可算了,算不完,長時間。

佛壽十二小劫
正法住世二十小劫
像法亦住二十小劫
器世界一增減
名為一小劫

「其佛常處虛空為眾說法」。

其佛常處虛空
為眾說法:
悟空入道
果住法空
說般若深慧
徹見五蘊自性皆空
入法空理

須菩提就是「解空第一」,所以他過去修的因,從體解「空」的道理開始,入道去修行。

所以「果住法空」。因為體悟空的道理為因去修行,一直無執著、無掛礙,但是無間、長時的這樣修行,所以結果就是住法空,「說般若深慧」,說很深的法,他「徹見五蘊自性皆空」。

「五蘊自性皆空」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些道理全部實在是求不可得,我們要好好自己去體悟,我們若不好好體悟,我們就容易在人事物中計較,色、受、想,若造作識──意識,意識去糾纏、打結,成為了很多無明,煩惱覆蔽。所以我們修行必定要「徹見五蘊自性皆空,入法空理」,這是須菩提所體悟。

由是依空而住之
大千世界亦畢竟空
即一切有為諸法之
體性畢竟空寂
是故證第一義空之
名相如來
為眾說法亦
常住於空

又「依空而住之大千世界亦畢竟空」。這是大千世界,只要有物質,再怎樣的天長地久,都在「成住壞空」中,這種道理我們一定要很了解,「畢竟空」。「即一切有為諸法,體性畢竟空寂」。只要是你有作為的,是人所造作的等等,總是有壞空之時。所以「故證第一義空之,名相如來,為眾生說法,亦常住於空」。

在這諸如來,三百萬億諸如來法中,要好好去修,修「第一義空」,將來成佛,名叫做「名相如來」。為眾生說法,亦常住於空。他將來為眾生說法,還是同樣用空法道理來度眾生。

度脫無量菩薩
及聲聞眾:
大寂空法
度諸菩薩
偏空諦法
度聲聞眾

「度脫無量菩薩及聲聞眾:大寂空法,度諸菩薩。偏空諦法,度聲聞眾。」他也是要應機說法,有大根機者,堪受大法,他就用「大寂空法,度諸菩薩」。看是初修行人,他就用「苦集滅道」、「十二因緣」、「三十七助道品」種種的法,讓他們一階一階向上精進,這就是(度)聲聞。

學佛,我們必定要從人間,用心去體會,這種成佛不是說:「我今天修,就是這輩子用心修,來生就能得。」不是,必定要用很多的耐心。

各位,我們的時間不要空過,要好好把握這種,「依報共修圓滿福德」,智慧人共聚一處。我們所有的環境都,「皆處寶臺珍妙樓閣」,我們應該要很歡喜。所以要「菩薩六度萬行長時尊重修」,還要「福德智慧資糧」,要「無間無餘修」,這人人要用心在內心裡,身體力行在人群中。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10823《靜思妙蓮華》依報共修圓滿福德(第953集)(法華經•授記品第六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