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2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 緣熟相值 會遇見之 (第1152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103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2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 緣熟相值 會遇見之 (第1152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2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 緣熟相值 會遇見之 (第1152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   2022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 緣熟相值 會遇見之 (第1152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 Empty周四 五月 12, 2022 8:20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103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2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 緣熟相值 會遇見之 (第1152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2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 緣熟相值 會遇見之 (第1152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   2022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 緣熟相值 會遇見之 (第1152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 Empty周四 五月 12, 2022 1:55 pm

2022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 緣熟相值 會遇見之 (第1152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

⊙「應緣去來當行,隨機弘法化他,一實相真如智,衣繫寶珠不知,慚愧忍辱能遮醜恚及防外惡。」
⊙「其人醉臥都不覺知,起已遊行,到於他國。為衣食故,勤力求索,甚大艱難。若少有所得,便以為足。」《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》
⊙「於後親友會遇見之,而作是言:咄哉丈夫!何為衣食乃至如是?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。」《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》
⊙諸子說喻:自責根鈍,今乃自知之,領解舍利等大德比丘前後得記,顯大乘一真實法意。
⊙於後親友,會遇見之:喻釋迦牟尼示現娑婆,重復值遇前塵世緣,所教化之眾生。
⊙會遇見之:喻緣熟相值四十年來,及門受業,心印不傳,若逢不逢,猶然未見。今悟此理,同聲共氣,會遇授受機教,方名為見。
⊙而作是言,咄哉丈夫:激發甚切,意謂冠天履地,乃一男子。
⊙「何為衣食,乃至如是」:喻何故求如是小乘涅槃之受用,二乘龍象之材,何自滿自足於小道哉。
⊙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:示珠喻,重序因緣之意,喻得無上安樂而自娛於五淨法之欲。
⊙「安樂」:無逼惱故,清淨法界,眾相寂靜,故名安樂。及能安樂一切有情,俱名安樂。
⊙「五欲」:乃出世勝妙非世間麤弊,世之五欲,資益色身,人之所好,成就生死。出世五欲能資法身,佛之所樂成就菩提。
⊙出世五欲:
一、無量法寶:如意纓絡之財。
二、無量相好:紫金光聚之色。
三、十號具足:名聞十方之名。
四、法喜禪悅:解脫自在之食。
五、寂靜大定:真常之定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應緣去來當行,隨機弘法化他,一實相真如智,衣繫寶珠不知,慚愧忍辱能遮醜恚及防外惡。」

應緣去來當行
隨機弘法化他
一實相真如智
衣繫寶珠不知
慚愧忍辱能遮醜恚
及防外惡

這幾天來,我們就是在說五百弟子受記,大家歡喜,尤其是對自己過去,守在小乘獨善其身,浪費了很多的光陰,自己有慚愧、懺悔的心,所以大家現在已經得佛授記了,歡喜啊!來面前來懺悔,也提出了譬喻,就如一位酒醉的人,到親友的家庭,到了那裡就是醉茫茫,睡啊,但是這種顛倒、酒醉,這樣的人生,來到親友家,睡得迷茫了,親友要離開了,所以將珠放在他的衣服裡,希望他醒來,希望他能有很富足利用的物質。怎會知道這位酒醉的人,他自己還不知道,身上有一顆寶珠,自己提出這個譬喻。五百比丘共同的聲音,向佛陀表達慚愧、懺悔的心。

這是一個譬喻,也譬喻「應緣去來當行,隨機弘法化他」。就如菩薩應人間所需要,就來去自如,只是一項,為了大因緣而來人間,為了大因緣入人群中去,人群有苦難,菩薩在人群中付出,施物、施法,造福人群。眾生生活辛苦,需要物質,就用世間的財物去幫助,世間所需求,穿得暖、吃的飽、住得安穩,衣、食、住,這是眾生生活中不能缺少。

眾生貧窮苦難,需要人間要有愛心人,佛陀的教化,就是要啟發人人的愛心,諸菩薩入人間,就是要去帶動愛的力量去會合,去幫助貧窮苦難人。「苦既拔已,復為說法」,《無量義經》不是這樣說嗎?這就是諸佛菩薩,「應緣去來當行」,應人群眾生所需要,所以菩薩就是去啊、來啊,來啊、去啊,來來回回入人群中,「隨機弘法化他」,就是隨機教化,機緣成熟,菩薩諸佛應世人間,機緣圓成了,還有其他的地方,還是要重新再來。因為人間總是有自然的法則,時間多久,人與人之間互動,到底有多久的時間呢?所以我們要把握因緣、時間,所以隨機弘法,隨這個機緣、時間的長短,有緣會遇,有緣隨機逗教,需要救濟眾生、結善緣,就這樣來來回回「隨機弘法化他」。在這個地方多久的時間,自然的法則,因緣完成,那就要再去、再來,這叫做化他。來去,來這個地方,去那個地方,來來回回。

在現在人間也是一樣,非洲的菩薩,跨國去度化非洲的人,南非跨國到史瓦濟蘭,到莫三比克,到辛巴威,到賴索托,到波札那,到……,這些,來的時間多久?去的時間多久?每一次去都是因緣成熟,每一次到了那裡,有新的緣產生,也有舊的緣微弱就消失了,同樣增增減減,不過增的多,減的少。增加菩薩的種子,苦難的人就有機會得救。同樣的道理,他們也是這樣來回,「去來當行」,時間到了,大家集合再去,去了,幾天的時間,因緣為他們完成,又回來了。看到他們的善緣增長,看到他們苦難人得救得很妥當,這來來回來,世間就是這樣,菩薩「隨機弘法化他」,若是再說長一點的,諸佛菩薩生生世世,來來回回,也是這樣,同樣「應緣去來當行」,同樣「隨機弘法化他」,生生世世,無央數劫都是這樣來回。

不論怎樣的來去,還是「一實相真如智」,應用的就是一實相,就是一實乘法,就是教菩薩法,人間離不開苦、集、滅、道,離不開苦集來的因緣,既然苦集因緣這麼多,必須要去教他們的方法,如何啟開愛心,快樂,開闊的愛心去幫助人,心靈的財富,這就是「一實相真如」,啟發人人真如本性的愛,這就是真如智。所以「衣繫寶珠不知」。可惜是我們眾生,人人都有一顆寶珠,在我們衣服裡面深處,都有這顆寶珠在,只是我們不知道,人人本具真如本性,儘管聽了,知道了,如何用?我們都不知道。學佛的人是這樣,何況沒學佛的人,怎麼會知道什麼叫做真如本性,更不知道。知道的,不會用;不知道的,無奈何啊!所以「慚愧忍辱能遮醜恚」。我們修行,我們知道了,知道我們有這顆真如寶珠,但是我們要修行,要現這修行的形態,所以我們出家,我們修行,我們人人著起了,「柔和忍辱衣」,對人間事,一定要忍,忍貪、忍瞋、忍癡、忍懷疑、忍驕慢,我們有五種的毒念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。光是這五項,散開來,鋪天蓋地,造就了很多,無明、塵沙惑、煩惱,所以我們必定要修行,就是譬如「柔和忍辱衣」,「柔和忍辱衣」要遮蓋。

就如我們慈濟人,大家很整齊,不論是西裝、旗袍,或者是「八正道」,或者是「藍天白雲」,大家這件衣服穿起來,就是看場合,「藍天白雲」(制服) ,就是開始要工作了,要動手腳,要工作,要為人群要去付出,要做的事情很多。人人看到「藍天白雲」,這一套衣服,起恭敬心。看見西裝、旗袍,知道有什麼樣正式的大活動,或是委員穿「八正道」,較輕鬆一點,我們有集會,要去聽法,要去集會等等。大家已經看我們的形象,知道我們的團體,我們到底在做什麼事。有的人若看見有什麼事發生,看到這個團體來了,就說:「慈濟人來了!安心了,慈濟人出現了。」可見這個外表,就是要和我們的內心會合,內心修行,外面表達出來的行動,所以「內功外德」。內修就是修自心,外行就是謙讓,我們的形體,對人等等,所以,我們要有忍辱,這種謙虛、禮讓,對人付出無所求,降伏了我們的貪、瞋、癡,這種的心念,這就是內在,內心已經降伏了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了,外在表達出來,我們是這樣的團體。

出家修行的團體,或者是護法,在外面聞法、說法,同樣行實法的團體。這就要看我們大家,要好好用心。我們若有「慚愧忍辱」,內心要常常鍛練,我們要有這樣的心,這就像穿「柔和忍辱衣」,保護著我們的真如本性,要很乾淨,不受外面煩惱種種的惡念,來擾亂我們的心,讓我們的行動,不會去做了錯誤的事情,這就是「遮醜恚及防外惡」。這就是我們所以團體要整齊,僧團要有規則,就是這樣,我們要很用心。學佛要學得,應人間所需要去付出,這叫做大乘法,人間所需要去付出。

就像,現在的氣候很不調和,譬如去年(2015年) ,在七八月間,在緬甸又淹大水了,下大雨了,那一次的水災農民損失很大,盼望要收割的稻子,都整個泡水了。農民本來就是貧困,本來每一年的稻種,都是要向人借,借稻種的利息又是很高,收成來的稻種,還了人家,剩下來的就是,顧自己的肚子能飽而已,沒有剩下的錢,所以看鄉下,鄉村裡,大家都是整間房子,都是這樣稻草(屋),從外面可以穿透到後面去,貧窮的農民很多。

我們慈濟,從馬來西亞聽到這個訊息,趕緊到緬甸去和他們會合,去勘災,嚴重啊!開始就規畫了,訊息也回臺灣了,來報告,他們要為他們幫助的規畫,就是發稻種給他們,發榖種給他們,就這樣開始發放了。發放到鄉村,很多人接到這個稻種,很感恩,很歡喜。那一次大家很認真,趕緊再次再去耕田,再種稻,歡喜、感恩。

其中有一位叫做烏善丁,這位農民,他感恩啊,他就呼籲一些人,慈濟人過去幾年前,因為他們要去領這稻種時,我們慈濟人就向他們說,幾年前的(納吉斯)氣旋災難,慈濟人幫助他們,發給他們的稻種,烏丁屯他是如何耕耘,那時候他如何接受慈濟,烏丁屯也出來現身說法。這位烏善丁。他們名字都差不多接近,他就聽,很感動啊,就這樣同樣去號召,他們這些農民,五十戶,那個村莊總共百多戶,有五十戶,有土地能耕耘,有的人窮得沒土地,就是為人做工,去替人割稻。插秧、割稻,不是一個人就有辦法的,要有人來幫忙,所以有的是賺工資的,沒有土地。這位烏善丁他就去呼籲說,我們也要像烏丁屯一樣,這樣來見習,來培訓,結果真的有好幾個,這個村莊的人就來見習、來培訓。

又聽,聽慈濟人向他們說,「竹筒歲月」,五十年了,這個五十年前是這樣從無到有,一直從臺灣到國際,救濟過了九十多個國家,在臺灣還有蓋醫院,在國外還有蓋學校,慈善、醫療、教育、人文。他聽了,他很感動,他在培訓,見習、培訓中,開始他就向大家再呼籲,一把米竹筒,我們沒錢,我們三餐要吃,存一把米,學烏丁屯,這樣的精神,應該也做得到。烏丁屯做得到,我們也做得到。果然就開始去發動,他自己掏腰包去買塑膠罐,這樣要和大家結緣,總共百多戶,有五十多戶領到我們的稻種,沒有土地就沒有領到,但是那些沒土地的人,他也向烏善丁說,說:「我雖然沒領到稻種,卻是因為你們有插秧,我有工做,我也有受惠,所以我願意來,每天(存)一把米。」

就這樣,總共有九十幾位,就拿這米竹筒回去。一個月,二個月後集起來之後,大家「米撲滿」回娘家,倒下去,總共是九十六(公)斤多。這九十六(公)斤多,他們就精打細算,若是一家五口,能吃三十六天,一個家庭的肚子就能飽;若是說一天,能給兩百多人吃一天。這九十六公斤多的米,就是大家一把一把,這樣累積起來。慈濟人,聽到這個訊息,又從仰光來到這個鄉下,開始又向他們說慈濟。大家很歡喜,被帶動得,看他們這樣集合了,在樹下來聽法,我們的慈濟人他們薰法香,有接受大愛電視臺,在網路看得到的,在電視看得到的,他們學非洲的菩薩,同樣將電腦帶到鄉村,點出來讓大家看。同樣這麼多人,圍在那地方聽法,聽我們委員在為他們說故事。

有看到已受證的、未受證的灰衣菩薩,這樣到鄉下又再去布善種子,讓大家度過了苦難,現在為他們說法。你們想,這不就是啟發愛心?雖然很貧困,卻也是富有心的愛。

所以說我們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佛陀教育眾生,就是要入人群去,這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,在我們人人心的深處裡,我們若用心,我們時時真如本性,發揮在我們生活中,不受外面濁氣來污染,但是,見苦知福去付出,得到法喜充滿,這就是修行的道場啊!

來,我們來看前面的(經)文:「其人醉臥都不覺知,起已遊行,到於他國。為衣食故,勤力求索,甚大艱難。若少有所得,便以為足。」

其人醉臥都不覺知
起已遊行
到於他國
為衣食故
勤力求索
甚大艱難
若少有所得
便以為足
《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》

前面的文這麼說,這位酒醉,就是醉在三毒酒中,就是這樣在酒醉,一輩子就是這樣「醉臥都不覺知」,一輩子就是這樣醉過來。雖然到親友家已經,有一顆寶珠不知道,不過經過這一次,「起已遊行,到於他國」。同樣是開始了解了,一生起來之後聽到法,開始在法中在遊。「為衣食故,勤力求索」,就是求,求小乘法,「苦集滅道」,很用心,在鍛鍊自己的內心,如何讓心能靜下來,如何能得到隨心所欲的神通。所說的隨心所欲,就是了解小乘法,要如何入定,入禪的境界,能斷除生死無明、煩惱。

其實,生死無明、煩惱,佛陀是要讓大家先將心練好,定下來,將我們的精神集中,不能散在貪瞋癡,緣在外境這樣造作,所以教很多方法,戒定慧、聞思修等等方法,大家很用功。修行,有的修苦行等等,這「甚大艱難」。「若少有所得,便以為足」。在修行的過程要守規矩,要刻苦耐勞等等的規則都需要。所以就是這樣,知道這個方法,我不用再來生人間,我能沒有六道輪迴。因為這樣,他認為他已經得到,很透徹的法了,這樣很滿足了,以為是這樣。佛陀一直在說,要去自利,要再利益人群,人群中才是道場。這個道理,他想不通徹,所以還是守在自己的本位裡。

接下來的經文再說:「於後親友會遇見之,而作是言:咄哉丈夫!何為衣食乃至如是?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。」

於後親友會遇見之
而作是言
咄哉丈夫
何為衣食乃至如是
我昔欲令汝得安樂
五欲自恣
《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》

「諸子」,就是譬喻這五百多人,他們自責,已經來到佛前來自責了,自己覺得自己的根很鈍,這時候,現在才知道,因為領解到,從舍利弗和迦葉尊者等,富樓那等,一一,已經這些大德比丘,前後都得到授記了,也已經從他們的身上,也已經看到了,這一乘真如的實法,大乘一真實法,那個含義了解了,現在才開始知道。

諸子說喻:
自責根鈍
今乃自知之
領解舍利等
大德比丘前後得記
顯大乘一真實法意

所以說「於後親友會遇見之」,譬喻釋迦牟尼佛示現娑婆。在人間,當然這些諸子也在人間,所以「重復值遇」,這是表示過去生,不只是這世而已,過去生,生生世世,所以才叫做遇見。

於後親友
會遇見之:
喻釋迦牟尼
示現娑婆
重復值遇前塵世緣
所教化之眾生

今生此世又遇到了,過去教育過,自然法則結束之後再來生,依正二報,同時在這個地方,娑婆世界,在這樣的地方又見面了。這就是「值遇前塵世緣」,前塵,過去塵點劫,過去就已經有這個緣了。十六王子所教化的這些人,這個緣經過了再塵點劫的現在,又是再見面了,這是曾經過了受十六王子的法,就是講《法華經》,大乘法,現在再會遇了。

「會遇見之」。譬喻因緣已經成熟了,隨佛出家。

會遇見之:
喻緣熟相值
四十年來
及門受業
心印不傳
若逢不逢
猶然未見
今悟此理
同聲共氣
會遇授受機教
方名為見

過去已經四十幾年了,以及在修,所修的法門,佛這樣說,他們就這樣修,但是停了,停在他們自己的根機。佛的心印,佛心,佛的心懷,但是他們還根機未熟,無法傳到佛的心印。就如富樓那彌多羅尼子,已經能了解佛的本懷了,這就是心印,但是他們還不了解。所以「若逢不逢,猶然未見」。哪怕四十年間,還未體會到佛的心理,道理還無法體會,所以有見到和沒見到都一樣,與佛同世與佛隔世一樣,因為不了解佛的心意,法,他未體會到,所以就是沒有見到,沒有見到佛的真實的諦理,也就是我們自己,沒有見到我們的真如本性。同樣,我們的真如本性,與佛性還未契合起來,所以,佛性,他已經契悟了,我們的真如還是遮蓋著,所以還未會遇。

所以「今悟此理,同聲共氣,會遇授受機教」。現在這個時候,就是佛已經為他們授記完了,這個時候當下,大家已經會悟這個道理了,共同的聲音,共同來說。了解,就是會遇,大家的心與佛的心,已經相印在一起了,這樣叫做會遇。授,佛陀授業給我們,課業,我們自己來修,根機受教,這叫做見,這樣才真正是見法,真正體會佛的心理。

「而作是言:咄哉丈夫!」

而作是言
咄哉丈夫:
激發甚切
意謂冠天履地
乃一男子

現在才見面,真正的見面,他們體會到佛,所以佛了解他們的根機,現在要授他們大乘法的記,所以用較強烈的語言,「咄哉丈夫」,這是一種激發,很切的語調,就是責備或者是懇切,意思就是說:你們大家,丈夫就是頂天立地,就是「冠天履地」,意思就是頂天立地,頭頂著天,腳踏著土地,乃是一丈夫,是大丈夫,為何「何為衣食乃至如是」,為何到這時還這麼的顛沛,還是這樣在衣食無著,還是這麼狼狽,為什麼?

何為衣食
乃至如是:
喻何故求如是
小乘涅槃之受用
二乘龍象之材
何自滿自足
於小道哉

這是譬喻。「何故求如是小乘法」?你們為何只是,一直要守在小乘而已,為什麼你們不要向大乘走?只是單獨就是,守在小乘涅槃自受用,為什麼要這樣呢?「二乘龍象之材,何自滿自足」。其實聲聞、緣覺,人人都很有才情,人人都是法器,為什麼不願意展開你們的心胸,行於大道,為什麼只要獨善其身?

「我昔欲令汝得安樂,五欲自恣」。

我昔欲令汝得安樂
五欲自恣:
示珠喻
重序因緣之意
喻得無上安樂
而自娛於
五淨法之欲

我過去就已經,已經給你們很充足、價值連城的寶珠,重新再告訴他們,已經給你們了,這個因緣,在過去十六王子時,就已經給你們大乘法了,生生世世還是這樣的教化。但是為什麼因緣到這時候,沒有得無上安樂?應該你們能夠將這個法,在心裡應用自如,得到無上安樂,自己娛樂「五淨法之欲」。五淨法,能隨心所欲,為何現在還這麼的狼狽,如貧窮人,為何自己還要在小乘中,這個法,在你們的內心這麼欠缺呢?人人,本來我就給你們大法了,你們還是守在小法,自獨善其身這樣而已,我本來就要給你們能夠很安樂,五欲安樂,為什麼你們要這樣?

所以,「安樂」,就是沒有逼惱的意思,讓我們心很自在,那就是清淨法界,這是安樂。

安樂:
無逼惱故
清淨法界
眾相寂靜
故名安樂
及能安樂一切有情
俱名安樂

「眾相寂靜」,大家彼此之間,在人間,人人就是這樣清淨,像憍陳如得授記了,富樓那得授記了,大家清淨的國土是這麼好,人人見面就是說法,這是「眾相寂靜,故名安樂」,是一個清淨的世界,心靈的世界。「及安樂一切有情」,不只是自安樂,甚至要安樂一切有情,所以「俱名安樂」。自己安樂,別人也能安樂。

「五欲自恣」,五欲就是「出世勝妙,非世間麤弊」,不是世間這麼粗弊的五欲,不是世間這種資益身體,只是吃得飽飽的,穿得美美的,有很多的名利地位,只是這樣隨心所欲,人所要的,這樣一生的生死,這個五欲,不是。

五欲者
乃出世勝妙
非世間麤弊
世之五欲資益色身
人之所好成就生死
出世五欲能資法身
佛之所樂成就菩提

所說的五欲是出世五欲,出世五欲就是資助我們的法身,就是法,「佛之所樂」,佛就是覺,覺,「成就菩提」,這就是「五欲」。

出世五欲:
一、 無量法寶:
如意纓絡之財
二、 無量相好:
紫金光聚之色
三、 十號具足:
名聞十方之名
四、 法喜禪悅:
解脫自在之食
五、 寂靜大定:
真常之定

有五種:一、無量法寶,就是「如意纓絡之財」,就是如意珠,我們好好修行,所要得的不是世間財,是能夠讓我們很如意,輕安自在,就如「如意纓絡之財」。

第二,就是「無量相好」。我們要好好修行,與人結好緣,自然大家看到我們就歡喜,就如「紫金光聚之色」。第三,就是「十號具足:名聞十方之名」。佛要成佛,就要十號具足,這大家都知道。

第四,「法喜禪悅」;第五,「寂靜大定」。這就是五種的五欲。

所以,我們學佛要很用心,我們人人身上都有一顆寶珠,是我們不會拿出來用。我們人人修行都知道,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,與佛同等智慧,與佛同等如來本性,但是我們都是用煩惱無明將它覆蓋住,我們要好好用心。這段就是五百弟子,自己自懺悔的心,懺悔,大家都要好好懺悔,我們這件「柔和忍辱衣」穿好了嗎?日常生活,我們自己有自恣嗎?大家要很用心,自己自我體會,是不是有善用知時,是不是有真實智慧行?是不是有利益眾生,累積功德,是不是我們有隨順眾生意?我們是不是有慈心,在愛護生物?我們要常常自己自恣,這五德要具足。這是我們修行的過程,我們人人必定要時時多用心!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20512《靜思妙蓮華》 緣熟相值 會遇見之 (第1152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