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20524《靜思妙蓮華》 其人得珠 受用無極 (第1160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103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20524《靜思妙蓮華》 其人得珠 受用無極 (第1160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20524《靜思妙蓮華》 其人得珠 受用無極 (第1160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   20220524《靜思妙蓮華》 其人得珠 受用無極 (第1160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 Empty周二 五月 24, 2022 9:42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103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20524《靜思妙蓮華》 其人得珠 受用無極 (第1160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20524《靜思妙蓮華》 其人得珠 受用無極 (第1160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   20220524《靜思妙蓮華》 其人得珠 受用無極 (第1160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 Empty周二 五月 24, 2022 1:28 pm

20220524《靜思妙蓮華》 其人得珠 受用無極 (第1160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

⊙「衣內自有無價寶珠,何為衣食乃至如是,其人得珠受用無極。二乘之人昔於大通佛所,曾下大乘之種。」
⊙「是人既已起,遊行詣他國,求衣食自濟,資生甚艱難,得少便為足,更不願好者。不覺內衣裡,有無價寶珠。」《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》
⊙「與珠之親友,後見此貧人,苦切責之已,示以所繫珠。貧人見此珠,其心大歡喜,富有諸財物,五欲而自恣。」《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》
⊙與珠之親友,後見此貧人:佛出娑婆,復見昔時大通佛所,常聞法化之者。
⊙苦切責之已:二十年中,常令除糞,斷見思惑,方等彈呵,般若淘汰,為苦切責。
⊙苦切責之已:謂親友苦言切責,喻諸佛菩薩化世教化因緣既畢。
⊙示以所繫珠:來至法華,開顯佛性,如從衣下,指出明珠。
⊙貧人見此珠,其心大歡喜:諸聲聞人,得見佛性,如貧得寶,歡喜叵言。
⊙富有諸財物:功德法財,無量智慧,皆悉具足,故云富有。
⊙五欲而自恣:色香味觸,無非三昧;隨緣應用,廣大自在,故云五欲得以自恣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衣內自有無價寶珠,何為衣食乃至如是,其人得珠受用無極。二乘之人昔於大通佛所,曾下大乘之種。」

衣內自有無價寶珠
何為衣食乃至如是
其人得珠受用無極
二乘之人
昔於大通佛所
曾下大乘之種

請大家用心,每天聽來,要連貫去想。這貧窮人,醉酒的人,他這樣醉,即使朋友給他的珠,悄悄地將它放在他的身內裡,卻是這位酒醉的貧窮人,他不知道,卻是生活辛苦輾轉,為了求一個衣食,穿得暖、吃得飽,顧自己的生活,還是再經過這麼久的時間,過著這種流浪不定的人生,非常的狼狽。這個人,本來他的身內,就有這麼無價的寶珠,應該吃穿沒有困難,生活應該過得很富有,為什麼還是這樣,這麼貧窮狼狽呢?這就是要告訴我們,這段(經)文大家還記得,是五百比丘得受佛為他們授記,佛陀為這五百比丘授記。五百比丘歡喜,所以來到佛前向佛陀懺悔過去,就是缺了信心,缺了毅力,缺了勇氣,沒有勇氣、沒有毅力,就是因為信心不足,所以過去的時間聽佛所說的法,知道人生苦偏多。

二千多年前佛陀時代,現在的尼泊爾,過去的迦毗羅衛國,那時候人的生活,和現在尼泊爾人的生活,其實沒有差很多,富有的極富,也沒有很多,貧窮的人真的是極貧,也沒有差很多。同樣的,修行者也很多,但是所修的行有很多種的宗教,教派不同也很多,佛法現在在尼泊爾也是式微了,已經與我們所談的佛法,都完全不同了。

那是佛的出生地,為什麼佛法在那個地方,形式好像很衰微了,人心,信根不深啦。從佛陀的時代,佛陀親自帶著這些弟子,這些弟子聽佛說法,開頭就相信了,因為佛開頭所說「苦」,這個苦相在那時候的尼泊爾,普遍看得到,人人苦啊!物質的苦,四種階級,在奴隸的生態,根本沒有被人當作人在用,就是很卑微的人種,又是做生意的人就是貿易,貴族的人就是皇親國戚,要不然就是婆羅門教,就是宗教者。宗教者本身就是有各人不同修行的方式,九十六種宗教,每一種的宗教修行都不同,這是佛陀的時代。

我們現在知道尼泊爾那個國家,我們現在看得到,因為它在(2015年)這場大地震,國際很多人去做救援,慈濟就走入了這個國度,足足有半年的時間。半年的時間,與這群佛陀故鄉的人民,這樣同樣生活,走遍了他們受災的地方,也看得到他們國家的生態,他們的國家很小,小小的,尤其是土地凹凸不平,山丘很多,很少有廣大平坦的土地。可見在二千多年前,這樣的大自然的生態,應該貧困的人會更貧困,生活上又是在這麼的多山,修行者各人在,各人的山頭裡修行,都會區的宗教信仰很複雜。

所以佛陀開始說「苦」這一字,這個「苦」字出來,就可以分析很多很多的,生態之苦,人民生活之苦、無常的苦等等,這種不平等的人生的苦,有的怎麼那麼富貴,有的怎麼那麼的貧賤,開始就有因緣可說了。因緣來自無明,無明造作的業力等等,自然形成了這種生活的生態,這大家看得到、感覺得到,大家了解了這個苦,既然有辦法,能脫離這個苦的機會,不要再來人生了,來了人生,凡事都由不得自己,這很苦,所以大家的盼望,盼望能解脫生死。為了要解脫生死,很多人修行就是停滯在這裡,停滯在小法,就是「四諦」、「十二(因)緣」法裡,那就是佛陀成佛之後,有十二年來講《阿含經》,十二年的《阿含經》,那就是完全說這些,「苦集滅道」的道理。《阿含經》大家聽進去了,了解了,人間這麼多的苦難,我就應該要好好守護這念心,不要再去與人攀緣,所以煩惱要斷,相信佛陀所說的,來自開口動舌、舉手動足,一念心念一動,無不都是因,無不都是緣,無不都是業,這大家都相信了。

從這樣,佛陀這十二年講《阿含經》,號召了很多人來聽法。根機淺薄的人,初來接觸佛法,他們全都聽懂,聽因緣果報,聽人的受苦,聽佛陀很多種的譬喻,在生活中都感覺得到的,說過去的因果,說過去的《本生經》等等,這大家很有興趣,就這樣一直佛法在這個時代,慢慢大家了解,佛會來人間是要救度人間,聽佛說法,依教奉行。這在十二年間,叫做「阿含時」。

佛陀看,人的因緣都差不多靠近過來了,開始就要進階,所以佛陀就講「方等」。《方等經》是慢慢,從小教慢慢要進入大乘法,這開始在轉了,要讓大家知道不只是這樣,這個因緣果報,是我們自己自作自受,要知道因緣果報,不是單獨的事情,是人對人,我們要如何與人接觸,用愛、用慈悲好好去對待人;人造作的業,我們要如何去寬諒他。「一切有為法」,人為所造作的,但是歸於無形,「如夢幻泡影」,到頭來什麼都沒有,向大家說要念無常。八年的時間就是方等談,就是談方等,「方等時」。人生不是小苦,大苦啊!大苦就是大因緣所造成,大因緣就要發,開始要展發大心,這有八年的時間。

大家好像對這個法又像知道,又是不了解,到底「無常幻化」,又是什麼東西呢?接下來佛陀,就要用二十二年的時間來講《般若經》。「般若」就是智慧,要開啟大家的智慧,從有的東西,將它分析到完全歸於空;「有」將它分析到「沒有」,完全談空。談空,就是要用很深的道理,提升人人的智慧。

這二十二年,要從空中去體會道理,那就很困難。明明就有的東西,明明是人所需要的、所感受的,要如何將它當作無?雖然佛陀用很長的時間,二十二年來分析,分析很多的,「成住壞空」的道理,分析很多世間所有,眼睛看得到的有為法,是來自於無為法的會合,又更深啊!

因為這樣,這二十二年的《般若經》,其實大家已經開始了解「空」,一切皆空,既是一切皆空,我就要將這些無明完全歸空,我這樣已經究竟了,我有做到了,我沒有攀緣,我了解人生疾苦的道理,我知道一切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來自於「十二因緣」法,這個道理我也了解了。

空,空的道理,大空的大道理,我也都了解了,一切一切皆空,所以這些煩惱、無明,我都不要執著,我都將它放下了,這樣我不就是已經得到,究竟的大法呢?我應該就是到這裡就好了。

但是佛陀過去的四十二年間,這樣不就是四十二年嗎?十二年的「阿含」,八年的「方等」,那就二十年了,加上了二十二年的《般若經》,這樣就是過了四十二年了。這四十二年後,佛陀開始就是知道,時間差不多了,所以,佛陀一轉,就說《妙法蓮華經》,這《妙法蓮華經》,它就是會三乘歸一乘。過去的小教與中根(者),十二因緣、方等、般若,這中根器的人已經開始了解了,幻化無常,天地萬物道理一切歸空,這算中乘。現在佛陀就轉入大乘,現在般若也算是大乘,但是(聲聞)也是在小乘偏空,他了解,對這般若甚深的智慧,他所了解的是一部分,叫做偏空,他無法了解到很透徹,透徹的真空;能透徹真空,他就能了解妙有。

佛陀現在就是要補充這塊,從這偏空的執著,將他輔導過來,讓他知道空是全面,所有天地宇宙萬物,無不皆是空幻,但是這空幻的理中,它就是有含著你看不到的道理,它的真理。所以他解釋很多天體的時間,才說,四天王天的一天,是人間的五十年;人間的一百年,是忉利天的一天,這個距離他開始說出來,我們能夠知道。比如說現在科技發達,在虛空法界小小的一個角落,我們人間常常在說的太陽系,八大行星裡面,與太陽較接近的如水星,再者金星,它的一年,也是比地球的時間還要少,地球是第三顆接近太陽,所以我們是有,三百六十五天為一年。所以說來,更遠更遠的星球,在最遠的,那就是它轉一圈,它的一年,是我們的一百六十幾年(海王星一年等於地球164.8年),這是現在科學家,有這樣分析出來。這只是在人間的太陽系而已,虛空法界有多少啊?這人間太陽系,這個八大行星是這樣,還有無數,無法去算萬億的星。

就如天上,我們人類也命名一顆星的名字,叫做「慈濟」星,這顆星在太空中,這是最近才被人發現到,還未命名的星,還未命名的星還有很多。我們幾年前,好幾年前(2010年),一群天文學家,他們發現到這顆星,他們將它命名為「慈濟」星,這已經在國際間有登記了,將這個登記「慈濟」星,拿來送給慈濟,讓我們知道天空中也有一顆星,名叫做「慈濟」。這是在,大家都知道,在天空上有排名上去。(註解:目前慈濟小行星繞行太陽 1 圈約 5.62 年)。

總是佛陀向我們說一個大概,所以它有很多的天,它的一天,我們的人間幾千年,這就是佛陀當初,覺悟這個天體宇宙的世界,所以又說有忉利天,又說有兜率天。那裡都是在訓練菩薩的地方,總而言之,這就是佛陀在描述天體。天體,我們以我們人類,現在的科學來證實,天體中一個小角落的太陽系,這個地方,我們就能看到水星、火星,它的生態,與我們地球的生態,到底時間是如何過?這已經是人類證實是這樣。所以佛陀能夠向我們說,讓我們了解,是大宇宙間任何世界,那個星都有它的壽命,地球也有它的壽命,是幾億年,幾十億年前,這顆地球的產生。現在人類愈來愈多了,破壞地球,人為破壞,大自然破壞,自然它就會變成了「滅」,成、住、壞、空,到時候真的三大災。

現在的三小災不斷不斷出現,三大災也是開始,頻頻發生出來了,愈來人類愈造作,破壞愈來愈多,所以這就是,佛陀已經這樣向我們說了,要讓我們全面都了解真空,只是時間的問題,時間。所以時間、空間,這些道理我們平行了解,一切皆空,就是全面天地宇宙之間是真空,真空中它就是有妙有。宇宙間,我們地球,也是在宇宙間的一顆星球,這是佛陀這樣向我們說的話。

所以,《妙法蓮華經》無不都是,希望我們從小教入佛門來,慢慢進步,心要愈來愈開闊,開闊到「心包太虛」,體會虛空法界的真道理,應該就是要這樣。所以「會三乘於一佛乘」。這是法華之後,佛陀《法華經》說八年,七年多,到了最後要入滅時,在拘尸那拉城,那個地方,娑羅雙樹下,一天一夜,說《大(般)涅槃經》,無不都是要再安住大家的心。

「常樂我淨」,這「常樂我淨」的道理,無不都是要教導我們好好用心,回歸到一切人間的,「苦集滅道」。在「苦集」,苦難中,我們透徹了解道理,好好滅掉了種種的煩惱,我們的心要歸入菩提大道,菩提大道,就是入人群中的大乘法,要拯救天下眾生。在人群中,「常樂我淨」是一念心,我們這一念心入在人群中,煩惱即菩提,我們要時常,「常」,佛法是永恆的,我們若與佛法,與法歸於一體,這就是「常」。法永遠都存在,我們的心有體會到法,這不就是常?真空,但是妙有,我們這個妙有,回歸真空,真空,沒有煩惱障礙,但是它有永恆的妙有存在,這就是大法,也就是真如本性,也就是那顆明珠。這顆放在身上不知道,它很豐富,但是我們還是很貧窮,這樣,法所知還是有限,道理是這麼大,我們知道的才是這麼一點點而已。這是凡夫煩惱太多了,所以,法這麼多,要如何說起呢?我們要了解的,只好就是把握當下,很用心。

前面的(經)文也是這樣說:「是人既已起,遊行詣他國,求衣食自濟,資生甚艱難,得少便為足,更不願好者。不覺內衣裡,有無價寶珠。」

是人既已起
遊行詣他國
求衣食自濟
資生甚艱難
得少便為足
更不願好者
不覺內衣裡
有無價寶珠
《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》

我們的人生就像這樣,這顆寶珠就是在我們的身上,我們還在糊塗中,還是到其它的地方去,就是求生艱難,得少便為足。得到一點法,雖然我們是還在迷茫中遊,有因緣入僧團來修行,但是同樣的,還是與凡夫一樣這樣資生艱難。我們在這麼豐富的富家裡,我們還是如貧窮子一樣。得到一點點工資能生活,這樣就滿足了,就是這樣而已。不願意再去求更好的,就是表示裡面有這顆寶珠,我們也是不知道,這就是我們人間眾生,就是這樣很可憐,苦在這裡,不覺不知。

接下來這段(經)文再這樣說:「與珠之親友,後見此貧人,苦切責之已,示以所繫珠。貧人見此珠,其心大歡喜,富有諸財物,五欲而自恣。」

與珠之親友
後見此貧人
苦切責之已
示以所繫珠
貧人見此珠
其心大歡喜
富有諸財物
五欲而自恣
《法華經 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》

大家已經差不多了解了,這個與珠的親友,給他寶珠的這位長者,因為把珠給了他之後,放在身上,有其他的事情而離開了。這就是形容佛出生在娑婆世界,「復見昔時大通佛所,常聞法化之者」。

與珠之親友
後見此貧人:
佛出娑婆
復見昔時大通佛所
常聞法化之者

貧窮子,其實在無量劫前,十六王子的時代,已經就為他們說大法了,但是又流轉在人間,生生世世,同樣的,法還是不斷延續在給,同樣這樣教化。但是都是小因緣,都沒有發大心,所以,所接的是小法,那就是小因小緣,所以,生生世世只是牽著這個緣。

歸咎在我們接受的人,接受的人,法同樣是這麼豐富,但是接受就是這麼少。所以,現在給他寶珠的人看到他,這位還是這麼狼狽,所以「苦切責之已」。

苦切責之已:
二十年中
常令除糞
斷見思惑
方等彈呵
般若淘汰
為苦切責
苦切責之已:
謂親友苦言切責
喻諸佛菩薩化世
教化因緣既畢

已經二十年中,就如〈信解品〉,所譬喻那位貧窮子一樣,我們從塵點劫之前,我們一直在這三界內,或者是四生五道中,這樣很辛苦。這種三界中,有欲(界)、色(界)與無色(界)的煩惱,只是輕與重而已。所以「常令除糞」。佛法就是一直要,除去我們內心的煩惱無明,這三界,欲界的煩惱,色界的煩惱,無色界的煩惱,這些輕重的煩惱,無不都是用法來教育我們,要我們「常令除糞」。

佛法就是一直叫我們去除無明,叫我們去除煩惱,要我們斷除見思惑,在欲界的見惑,色界的思惑,無色界的塵沙惑,很微細的惑,這種惑就是叫做煩惱,這在三界中。佛陀來到娑婆世界,大家有緣同一個地方,佛陀為我們講「阿含」,說「方等」,又演「般若」。《方等經》就開始彈呵,開始跟大家說,不要執在小乘法,要發大乘心,不是小小的苦、個人的苦,是人間,人與人之間的苦,所以要好好除去,人與人之間的無明,這就要開始要入人群。不是只有獨善其身,遠離人群,不是這樣而已。

接下來就到「般若」了,「般若」就是一切皆空,一切虛幻等等,道理進階,要淘汰我們很多很多,心裡的見思惑,要讓我們盡空。但是我們還沒辦法去體會,所以到了最後,還是苦切來呵斥,大家這種苦切呵責,親友就大聲地說:「你是怎麼回事,我明明給你這樣的東西,為什麼你還這麼狼狽,還是這樣不爭氣,還是這樣在流浪?」這呵責,就是譬喻,佛,諸佛菩薩化世人間在教化,這樣時時,時時都是這樣給你的法,因緣,一段一段分段生死,一段一段因緣盡了再重新再來,就是這樣的因緣既畢,你還是一樣還流浪在三界中。「示以所繫珠」。

示以所繫珠:
來至法華
開顯佛性
如從衣下
指出明珠

這時候開始要讓他知道寶珠,你的身上有寶珠,這是來到「法華」這裡。《法華經》完全就是要向大家,開顯佛性,要不然不能再等時間了,無法像過去的十二年、八年、二十二年,現在剩下沒幾年了。所以在這個時間,不得不開始,不論你聽懂、聽不懂,總是要「開顯佛性」,要向我們人人說,人人本具佛性,這個佛性,我們要好好去體會。其實,佛性,那就是真如道理,我們人人都是乘這樣的法來去,迷者,不由自己的來去;覺者,乘如是法再來人間教育。若是迷了,隨業,隨往業而來今生。同樣就是這樣的來去,但是同樣是這樣的道理。所以「開顯佛性,如從衣下指出明珠」,在這柔和忍辱衣中,向我們說出了我們真實的佛性,我們要很用心。

所以「貧人見此珠,其心大歡喜」。

貧人見此珠
其心大歡喜:
諸聲聞人
得見佛性
如貧得寶
歡喜叵言

一些聲聞人,五百弟子就又這樣說,大家已經聽,這些聲聞人聽了,聽,知道了、了解了,人人本具佛性。其實我們大家,佛陀都一直這樣說,與佛平等的佛性,與佛同等覺性慧海,大家本具,但是一直體會不到,到現在,無論如何,佛陀已經真實語者,向我們說未來我也會成佛,這樣我相信,因為佛是真實語者,真語者、實語者、不妄語者,將來我經過了再多久的時間,我也能夠成佛,可見我真正是含藏佛性。所以「得見佛性,如貧人得寶」,自己真的相信了,就像貧人得寶,這個歡喜無法再形容。「富有諸財物」。

富有諸財物:
功德法財
無量智慧
皆悉具足
故云富有

原來我是富有財物的人,所以功德財,就是要趕緊累積功德財,未來無數生世,就是要入人群去累德,累積功德的法財。「無量智慧,皆悉具足」。只要我願意去付出,其實我原來的功德也能累積很多,因緣成熟,所有的道理我全都能體會,所以「皆悉具足」,這樣叫做富,「富有諸財物」

五欲而自恣:
色香味觸
無非三昧
隨緣應用
廣大自在
故云五欲
得以自恣

「五欲而自恣」。前面說過了,五欲是出世五欲,這種色聲香味觸,無非就是我們修行的過程,正知、正見、正定的境界之中。所以「隨緣應用,廣大自在,「故云五欲,得自恣」。是啊,我們聽這麼多法,我們所看到的一切,眾生的無明就是我們的菩提,修行者的菩提。我們應該將人間的疾苦,就是菩薩的道場,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你若沒有打開你的心胸,若沒有對大地眾生,起那一分疼惜、歡喜的心,我們要如何能「量周沙界」呢?我們要如何能「心包太虛」呢?我們的心要開闊,因為我們最終要,與宇宙天體而合一,我們現在的心若沒有漸漸開闊,我們人都無法包容了,要如何包容太虛呢?我們若沒有太虛的開闊,我們要如何量周沙界呢?所以,我們從人間一切的疾苦,就是成為我們的道糧,時時警惕我們,時時我們要用心,用心在人間,佛法就在我們的生活中,所以要時時多用心啊!

【註一】〔法華七喻〕(佛光大辭典)
(五)衣珠喻,又作繫珠喻。出自五百弟子受記品。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,親友以寶珠繫於其衣中;而其不覺知,自受貧苦。後經親友告知,乃得寶珠,衣食受用無極。以喻二乘之人,昔於大通佛所,曾下大乘之種,然為無明所覆,未能覺了,後由如來方便開示,乃得證大乘之果,利樂無窮。

【註二】《法華經句解》:「二十年中,常令除糞,斷見思惑。方等彈訶,般若淘汰,名苦切責。」

【註三】2010年07月26日,中央大學在太陽系位於火星與木星間的小行星帶,發現編號192208小行星,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過命名為「慈濟(Tzu Chi)」星,成為台灣第一顆以宗教團體命名的小行星。這顆小行星,繞行太陽 1圈約5.62年,與地球最近距離約3億公里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20524《靜思妙蓮華》 其人得珠 受用無極 (第1160集)(法華經•五百弟子受記品第八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