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2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 本是菩薩 跡為小乘 (第1188集)(法華經•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6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2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 本是菩薩 跡為小乘 (第1188集)(法華經•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2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 本是菩薩 跡為小乘 (第1188集)(法華經•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)   2022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 本是菩薩 跡為小乘 (第1188集)(法華經•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) Empty周五 7月 01, 2022 9:40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62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2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 本是菩薩 跡為小乘 (第1188集)(法華經•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2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 本是菩薩 跡為小乘 (第1188集)(法華經•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)   2022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 本是菩薩 跡為小乘 (第1188集)(法華經•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) Empty周五 7月 01, 2022 1:11 pm

2022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 本是菩薩 跡為小乘 (第1188集)(法華經•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)

⊙「外現羅漢相而內密是菩薩行。持戒密行;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,大眾不知,唯我自知,勤持能行。」
⊙「亦為此佛而作長子。過是已後,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《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》
⊙「爾時,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:我為太子時,羅睺為長子,我今成佛道,受法為法子。」《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》
⊙「於未來世中,見無量億佛,皆為其長子,一心求佛道。羅睺羅密行,唯我能知之。」《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》
⊙於未來世中,見無量億佛:於當未來,見無量億佛。又未來世,即三世之一,就極短時間之三世而言。以現在一剎那為中心,後剎那以往為未來世,就一期之三世而言,今生已後之生為未來世。
⊙皆為其長子,一心求佛道:一心者,修此法時,一心專志更無二意。皆為彼佛而作長子,一心求於無上佛道。
⊙羅睺羅密行,唯我能知之:而羅睺羅微密之行,唯佛世尊乃能知之。
⊙「羅睺羅之密行」:受辱不瞋,嚴守忍行。唯憂慮惡人偏多,無法度化!
⊙本是菩薩,跡為小乘,以跡覆本,名為密行。
⊙羅睺羅發願,眾生不得度,不入滅度,願常在閻浮提示現教化眾生,皆為密行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外現羅漢相而內密是菩薩行。持戒密行;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,大眾不知,唯我自知,勤持能行。」

外現羅漢相
而內密是菩薩行
持戒密行
三千威儀
八萬細行
大眾不知
唯我自知
勤持能行

學佛,修行,是要讓大家知道,或者是自己知道呢?這還是我們自己要用心。修行,我們如何修,不必一直展現給人家知道,自然人看,人感受,修行是自己的本分事,並不是要展現給人家知道,所以我們要用心,內觀,自己好好修行。

羅睺羅修行,從童貞入道開始,與一般孩子同樣,得到很多人的寵溺,得到很多人的寵愛,難免不論在皇宮生活的習慣,或者是入僧群中、比丘群裡,同樣也是有童貞、少年的時代,那時同樣是調皮,與其他的孩子沒兩樣,同樣。不過,真的需要有人嚴格教導,愛是愛入心,不是在表面的形象。佛陀的嚴格教誡,師父嚴格密切的管教,所以羅睺羅在這樣的環境中,他慢慢年紀大了,長大了,從幼年而少年,而青年,這樣這個形象,雖然還未受比丘戒,還是沙彌,卻是莊嚴端正。

曾經有過寮房被別人佔用了,他也知道讓,要讓人、要寬心。佛陀很安慰,了解羅睺羅寮房的事情發生,羅睺羅,並沒有埋怨,這件事情沒有放在心上,佛很歡喜。

過了之後,再經過了一群乞丐,如流氓一樣,看到出家人就心生惡念,這一群乞丐,對比丘沿門托缽心生惡念,這種對舍利弗沒有禮貌,用污穢的東西,放在舍利弗的缽裡。羅睺羅敬愛的師父受到這樣,卻是能夠如如不動。羅睺羅年輕,還是年輕氣盛,趕緊要來維護他的師父,結果是讓這群人,用棍打破了他的頭,皮裂了,流血了。很氣,但是舍利弗及時安慰,舍利弗向羅睺羅說:「這正是我們修行及時的道場啊!佛陀平時的教育,是要讓我們用在,環境,逆境現前的時候,我們的心境,心與外面的境界,我們到底這念心,是往什麼方向走。」

羅睺羅聽了,了解師父的意思,將這口氣吞下去了,心那個怨與氣,完全去除。去找水,看見溪水,他自己探頭下去看,看到自己的形象,頭皮破了,流著血,人身就是這樣,不乾淨啊!佛陀這麼說:「觀身不淨」,頭破血流,就是這樣的形象,真的很狼狽的形象,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啊!在這當中,師父說這是修行的道場,逆境來的時候就是讓我們的心,心境去體會。

他這樣再吞一口氣,幸好沒有與那一群人衝突,所以趕緊用水將血跡洗乾淨,水一陣,因為手下去捧水時,水動了,看見自己還未洗乾淨的臉,在那水動,面目全非,自己又是一次的覺悟,如幻,如泡影,這個水一動,這個波動起來,看不見自己的面目,外面的境界不就是這樣嗎?一有境界來,自己的真如本性就動起來,這與這水中,水被動了,看不清自己的面目,又是再一次的覺悟了。

趕緊用水將臉洗乾淨,站在那個地方,等到水,搖啊搖,慢慢水靜下來了,他又探頭看自己的面目,乾淨了。向水中一個微笑,水中的影,這個人,這個面容清秀,微笑在水中的影,現前了。「是啊!這就是我的真面目。真如本性就是這樣。」從亂境中,要靜下心來,這樣,他的臉洗好了,調整了他的身心,回過頭來,又跟在師父的身邊,就這樣向師父說出了他的心境,邊走邊說,說出了他的心境。

就說,佛陀的慈悲,時常對著大眾人群開示,無不都是教導人人要大慈大悲,但是人間多數的人都是像這樣,那群的人,就像發狂暴戾的人群,往往都愛欺負良善人,要侮辱這種修行者,欺負這樣,有道德、心很柔軟的人,就是常常受這些狂暴的人,這樣在欺負。但是,這些修行者為了修行,就要忍,忍行則德。終於了解了,了解人世間人群的無明愚癡,了解了佛陀為什麼要在人間,這麼辛苦教化。原來,修行者,受這種暴力的欺侮,能夠忍一時,這樣忍過了,忍過之後就是那分心,心靈的輕安,這就是佛陀對待世人的教育,應該就是像這樣,不要再與他起衝突,對方也就是知難而退,因為沒有去與他對立,他就這樣過去了。

修行者就是這樣來忍辱。過了之後,自己反省:「我自己現在的心就是很輕安,我剛才若這麼衝動,與他們發生衝突,我現在不知要如何面對著師父,面對著佛陀,面對著僧團,忍的功夫是這麼的珍貴啊!是這麼的讓人輕安自在。」他用這樣來向師父,舍利弗,表達他現在的心境。

舍利弗歡喜了,是啊,忍,就如在那大海中,茫茫大海波浪中的舟航一樣,就如一艘船。我們若能有這艘船,我們在這船上隨著波浪,不論浪潮高低,只要有這艘船,我們就能平安渡過;若沒有這艘船,這種波濤浪潮就會將我們淹沒,生命就會這樣消逝。我們的慧命就是需要,要有這個忍為舟船,忍就如那狂風海面上的一艘船一樣。這就是佛陀所以教育的真理,教育我們用慈悲,面對著無明、瞋怒,我們就用慈悲來對治。

聽進去了,羅睺羅與舍利弗這樣邊走,談出了羅睺羅的心境,舍利弗歡喜,再為他教育,這樣一路托缽,順利就回去到精舍。用餐過後,佛陀開始集眾,要說法了。舍利弗與羅睺羅聽法之後,舍利弗就向佛陀報告,今天在路上所發生的一切,佛陀聽了,歡喜啊!羅睺羅終於在修行路上,步步穩定,心與法契合了,會合了,佛陀很歡喜,這種,羅睺羅已經長大了,對道理的體會已經這麼的密切,能夠體會到,佛陀讚歎、歡喜啊!

這就是羅睺羅已經在比丘群中,不只是他的身體慢慢長大了,已經不是那個,幼童的童真的羅睺羅,已經是青少年,身體高大、面貌端正、威儀具足,在僧團中就與一般的比丘差不多,但是他還是沙彌,年齡還未到二十,所以還是沙彌。

不過,大家也是紛紛,在對羅睺羅起了好奇的心,還未證羅漢果,怎麼會在僧團中,大家都能認識他,好像已列入在大弟子中,名聞眾所皆知,到底羅睺羅證果了沒啊?羅睺羅自己也承認:「我還沒有,我還有很多的煩惱還未斷除,很多的道理雖然我知道,但是還沒辦法真切的體悟,所以還沒有啊!」不過,在威儀,修行團體中,他還是很威儀具足,所以這是一個世間很珍貴,時日能夠成就一切。

羅睺羅終於慢慢在成長中,有一天與佛陀走在一起,一群比丘也與佛陀一起走,將要出去托缽,開始這樣路上,還未入城之前。羅睺羅走靠近了佛陀的身邊,佛陀回過頭來看到羅睺羅,就向羅睺羅說:「羅睺羅!要記著,對五蘊的法要很用心,持五蘊法,要好好去體會。」佛陀簡單這麼說,一群的人向前走,羅睺羅就這樣站在原地聽,佛陀這個聲音好像還在耳邊,五蘊這個法我不是常常在聽嗎?為什麼佛陀在這時,忽然間向我說這樣的話,到底用意在哪裡啊?

他再也沒有向前走,就這樣回頭回到精舍,靜靜坐下來,好好靜思惟,思考五蘊--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到底這五蘊是什麼?忽然間就這樣體會了,慢慢用心、用心。五蘊,我們前面也說過了,從五蘊能分析到〈三十七助道品〉,從五蘊能分析到六十二見。他開始體會到,一切,從「四正勤」開始好好去思考,體會到了,「三四、二五、七八」道理,完全佛陀如何對我們教育,無不都是心與外面的境界。

再回想到寮房的故事,寬一時的心,就是得一時的安穩,忍一時的瞋怒,得輕安自在。這種種種的道理,無不都是在日常生活中,天地萬物的道理,總是在這個時候,看透了六十二見的正邪,體會到了〈三十七助道品〉,日常生活的道理,忽然間這個心完全開闊起來了。

佛陀與僧團,都已經托缽回來了,佛陀走到羅睺羅的身邊,停下腳來,羅睺羅趕緊向佛陀膜拜頂禮:「感恩佛的提醒,我開悟了,我體會了,道理我了解了!就這樣,佛陀就在大家吃飽飯後,要羅睺羅向僧團,講出他體悟道理,證悟羅漢果,這個心得與大家分享。

大家終於了解了,羅睺羅真的證果了,去除一切的煩惱無明,而且通達了六十二見邪正,完全清楚,體會〈三十七助道品〉,要如何外行內修的道理,這個法,大家為羅睺羅歡喜啊!

所以「外現羅漢相,而內密是菩薩行」。羅睺羅講出了真正如何來修行,將要發心入菩薩道中。大家的體會,羅睺羅的根機很深,不是淺啊!平時已經是持戒密行了,所以他在僧團中,青少年之中,那個態度威儀,「三千威儀、八萬細行」,已經在僧團中,這樣大家證實羅睺羅證果了,所以大家知道了。

所以「大眾不知,唯我自知」。佛陀知道了,羅睺羅知道了,現在大眾也已經知道了,佛陀本來對羅睺羅就了解他的根機,羅睺羅被教誡之後,很多年的時間自己反省,自己在修行,他自己內心也知道,「大眾不知」,所以大家議論:「到底羅睺羅是不是得果了沒有?」所以佛陀給他這個機會,他這樣用心下功夫,再一次將法完全凝聚起來,分析來,完全透徹了解了。這就是平時「勤持能行」,就是平時就是這樣走過來的路,佛知、羅睺羅知,現在大眾也知道了。這就是「外現羅漢(相)」,其實已經發心,發大乘心了,這就是羅睺羅修行的過程。

看前面的(經)文:「亦為此佛而作長子。」雖然過去羅睺羅是這樣,他是為現在釋迦佛的兒子。其實羅睺羅開始這樣的修行,得佛的授記,佛陀向大家說出了,羅睺羅也是能成佛,未來經過很長久的時間,同樣生生世世都是為佛長子,這是在經文裡這樣說出來。

亦為此佛
而作長子
過是已後
當得阿耨多羅
三藐三菩提
《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》

「過是已後」,就是這樣很長久,時間與阿難同等,不論是佛壽劫數,或者是正法、像法都是一樣,這是要經過,這麼長久的時間的修行,還要再為這麼多的佛作長子,包括山海慧自在通王佛。山海慧自在通王佛是誰?阿難,未來的阿難成佛,成佛的長子是現在的羅睺羅。這前後授記,前後成佛,互相成就。所以「過是已後,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這是佛陀這樣說。

之後,「爾時、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」。開始再重複一次,「我為太子時,羅睺為長子,我今成佛道,受法為法子」。

爾時
世尊欲重宣此義
而說偈言
我為太子時
羅睺為長子
我今成佛道
受法為法子
《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》

現在羅睺羅已經,與所有的比丘僧團中,同樣聽法,聽法,法從佛口出,從聲聞耳根入,人人將這個聲音聽入耳根,增長慧命,這是佛陀說,現在已經是法子了。

接下來這段(經)文再這樣說:「於未來世中,見無量億佛,皆為其長子,一心求佛道。羅睺羅密行,唯我能知之。」

於未來世中
見無量億佛
皆為其長子
一心求佛道
羅睺羅密行
唯我能知之
《法華經 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》

羅睺羅受法在內心,身體力行,不是展現給大家看得到,是法聽入心來,很用心修行,在人群中,人事物中,他聽法之後,從人事物去體會,去深知、去了解,所以羅睺羅「於未來世中,見無量億佛」。

於未來世中
見無量億佛:
於當未來
見無量億佛
又未來世
即三世之一
就極短時間之
三世而言
以現在一剎那
為中心
後剎那以往
為未來世
就一期之三世而言
今生已後之生
為未來世

未來世,「當於未來,見無量億佛」。現在為釋迦佛的兒子,未來當於無量億佛,還有很多佛要再經過修行,同樣也在無量億佛的道場裡,為佛的兒子,長子。

這又是在未來也是一樣,未來,未來世即是三世之一,所說的三世是無量數的三世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現在說的話,剛才我說羅睺羅的故事,過去了,「世」就是時間,過去的時間我說羅睺羅的故事,現在,現在還是來不及說過去,因為說了就過去了,永遠都是在現在。這個現在是剛才那個時候的未來,現在就是未來的過去,這種「世」就是時間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很清楚,不是這輩子、下輩子,不是這樣而已,應該是時間,將極短時間的三世來說,那就是現在一剎那為中心;現在一剎那是很快的時間,一剎那,一彈指間,這麼快的時間,這為中心,一彈指就過去了。

「後剎那」,就是「以往為未來世」,後面這個彈指這一剎那,就算是未來。我們日常的生活,無不都是在三世中生活,無不都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剎那、剎那間不斷過去,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警覺,我們才能知道要好好把握時間,不只是這一生的事情,是無窮盡的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

所以「就一期之三世而言」,一期就是像我們現在,今生,我這輩子到了自然法則,消失了,這叫做今世;消失之後就是來世,就是未來。所以我們的未來世,我們要用什麼來看待未來世呢?我們要用很快速的時間,來看未來世,或者是要用長久的時間。

佛經中,動不動就是無量億劫,時間很長很長,我們若是用這種時間,剎那的時間,自然我們及時下定決心,把握現在,恆持剎那,這念心永遠存在,這就是亙古不變的道理。所以今生已後叫做未來世,無量億劫那就很長了。所以「世」這個字,就是時間的意思,時間有長短的時間,有一輩子的時間,有剎那間的時間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看時間,幫助我們的道心,這就要看各人的根機了,去體會。

「皆為其長子」。佛陀所說的未來世,我們若用短暫的時間,人人都是我們的長輩。人人無不都是,文殊菩薩說,年紀比我長,比我年長的,無不都是我的父母;年齡跟我差不多的,無不都是我的兄弟姊妹;年紀比我幼小的,無不都是我的孩子。
是啊,菩薩的觀念是這樣。所以這是「一心求佛道」,看我們用什麼心來求佛道,現前無不都是三世,現前無不都是無量億佛,我們是不是用這樣的心態來看未來無量億的時間呢?這要看我們自己去想。

皆為其長子
一心求佛道:
一心者
修此法時
一心專志更無二意
皆為彼佛而作長子
一心求於無上佛道

所以「皆為其長子,一心求佛道」。「一心(者),修此法時」,在修法時,「一心專志更無二意」。修行,羅睺羅聽法都是,一心專志在聽法,沒有第二個意,他的心絕對是專心,這就是他的密行,他的功夫。所以「皆為彼佛而作長子」,這個心當下就是,這就是他的心。

我們若能當下就是,長者無不都是,我的父母、我的長輩,這也是當下就是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因為這樣,「皆為彼佛而作長子」,人人都是佛,我們若要用這樣的心境,羅睺羅很快就能做,很多人的孩子,就是修這樣的行,就是專志更無二意這種的心,我們要學這樣的心。

若這樣,我們人人無不都是我們的長輩。「一心求於無上佛道」,我們就是專心求佛道。佛法,就是期待我們人人,可長可短,長的,能夠延長到塵點劫以前,我們就是這樣開始修行來的;短短的三世,我們已經知道了,人人本具佛性,人人都是未來佛,我們若用這樣的心,來恭敬尊重感恩任何一個人,無不都是我現前的佛。若這樣,這也是修行的一個方法。

所以「羅睺羅密行,唯我能知之」。

羅睺羅密行
唯我能知之:
而羅睺羅微密之行
唯佛世尊乃能知之

佛陀說羅睺羅聽法,就是專志無二意,這是羅睺羅專心接受,佛陀的教育,佛陀他能了解羅睺羅。所以佛陀說「唯我能知之」,這是羅睺羅的密行,世尊能了解。羅睺羅的密行,是「受辱不瞋,嚴守忍行」。

羅睺羅之密行
受辱不瞋
嚴守忍行
唯憂慮惡人偏多
無法度化

不論是寮房的事情,他也不生氣,也不責怪占據他寮房的人。若是我們呢?是不是,「這是我的單位,怎麼無預警你來占走了?」差不多計較了。羅睺羅沒有,東西被人丟出來在門口,他這樣撿起來在那個地方,無恨也無怨。在路上走被人打、流血了,幸好,及時師父在身邊,只有憐憫心,沒有瞋怒的心,在水面上的境界,他體會得到。所以這種「受辱不瞋,嚴守忍行」。就這樣開始,羅睺羅修忍辱行,這就是羅睺羅的密行。

「唯憂慮惡人偏多,無法度化!」只擔心這樣而已,怎樣他都能忍,只是憂心、考慮,這些惡人這麼多,要如何去度化他們呢?實在是「無法度」,對這些惡人,剛強的眾生,憐憫心啊!所以羅睺羅有憐憫心,要如何度眾生?他只是擔心要如何度化他們,這就是叫做菩薩心。

本是菩薩
跡為小乘
以跡覆本
名為密行

所以「本是菩薩,跡為小乘,以跡覆本,名為密行」。跡就是現在化跡,依正二報為佛在皇宮時,王子的孩子就是羅睺羅,太子的孩子是羅睺羅。然後沙彌修行,就是童貞入道,第一位沙彌,這就是在僧團中所以有沙彌,是羅睺羅第一位。看起來沙彌對法不了解,看起來青少年的羅睺羅,好像還未證果,其實他已經受教,已經「內密菩薩行,外現是聲聞」,所以內心已經啟發了,菩薩行,大乘行,只是跡,形象,形還是這樣年少時。這「以跡覆本」,就如這樣的僧團生活中,是沙彌、是羅漢,這樣覆蓋了他,其實真如在內心,已經浮現出來了,就是在修行中浮現,煩惱無明已經撥除了,只是形態還是年少,還在僧團中,名稱還不能叫做菩薩,其實他已經內祕菩薩行,外現是聲聞。

所以羅睺羅發願,發願「眾生不得度,不入滅度」,他也是有這樣的發願,這是不是大乘菩薩呢?羅睺羅的願,眾生若不得度,他不要入道,就是不要斷生死,同樣要再來人間,不斷不斷來人間。

羅睺羅發願
眾生不得度
不入滅度
願常在閻浮提
示現教化眾生
皆為密行

所以「願常在閻浮提」,就是發願永遠都要在這個娑婆世界,閻浮提就是娑婆世界,「示現教化眾生」。來來回回,他要在這裡來教化眾生,所以這就是密行。

總而言之,羅睺羅,我們看起來還是很年少時,他就已經得到佛陀嚴厲的督教,也得到舍利弗、目犍連的督促,這真的是很有福。他自己也已經,這麼穩定的心態了,修忍辱行,這就是羅睺羅與其他人不同,得佛授記,我們要很體會了解,時間的長短,大家要時時多用心!
~證嚴法師講述於2016年5月16日~

【附註說明】
[密行]外現羅漢相,內密菩薩行。在佛十大弟子之中,羅睺羅即以密行第一著稱。《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》

[密行](術語)持戒密行也。三千威儀,八萬細行,大眾不知,唯我知之能行,故云密,即以羅睺羅為弟子中密行第一。然依天台之意,則密行有大小乘之異,微細之護持為密行者小乘之意也,法華之意,原為法身之菩薩,住於圓頓之妙戒,今現聲聞之身,持小乘之麤戒,本地妙戒,故云密行。法華經人記品曰:「羅睺羅密行,唯我能知之」釋籤曰:「羅睺羅密行者,小乘亦云羅睺羅密行,與法華何別?然小不同,小乘以微細護持為密。(中略)今法華中約其發迹,即以迹本,名之為密。」淨心誡觀中曰:「聖賢密行,內智外愚。」同發真中末曰:「密行謂蘊己善行,不欲彰外也。」《佛學大辭典 (丁福保)》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20701《靜思妙蓮華》 本是菩薩 跡為小乘 (第1188集)(法華經•授學無學人記品第九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