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20929《靜思妙蓮華》 四修精勤 因圓果滿 (第1252集) (法華經•法師品第十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20929《靜思妙蓮華》 四修精勤 因圓果滿 (第1252集) (法華經•法師品第十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20929《靜思妙蓮華》 四修精勤 因圓果滿 (第1252集) (法華經•法師品第十)   20220929《靜思妙蓮華》 四修精勤 因圓果滿 (第1252集) (法華經•法師品第十) Empty周四 9月 29, 2022 9:11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91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20929《靜思妙蓮華》 四修精勤 因圓果滿 (第1252集) (法華經•法師品第十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20929《靜思妙蓮華》 四修精勤 因圓果滿 (第1252集) (法華經•法師品第十)   20220929《靜思妙蓮華》 四修精勤 因圓果滿 (第1252集) (法華經•法師品第十) Empty周四 9月 29, 2022 2:50 pm

20220929《靜思妙蓮華》 四修精勤 因圓果滿 (第1252集) (法華經•法師品第十)

⊙「所成之善謂之德能成之道謂之行,即福德慧行圓滿一切諸行功德聚,四修法長期、無間、無餘尊敬修精勤,三學六度萬行具三軌法因圓果滿。」
⊙三軌法:大慈悲為室,柔和忍辱衣,諸法空為座。
⊙「若忘失章句,為說令通利,若人具是德,或為四眾說,空處讀誦經,皆得見我身。」《法華經 法師品第十品》
⊙「若人在空閒,我遣天龍王,夜叉鬼神等,為作聽法眾,是人樂說法,分別無罣礙,諸佛護念故,能令大眾喜。」《法華經 法師品第十品》
⊙若人在空閒:在於閑靜之處,修攝其心之人。
⊙〈安樂行品〉云:在於閒處,修攝其心,安住不動,如須彌山。
⊙我遣天龍王,夜叉鬼神等,為作聽法眾:八部之眾誓護佛法,今此法師讀誦講說,故佛遣之作聽法眾。
⊙是人樂說法,分別無罣礙:是說法師在眾講演,善能分別樂說無礙。
⊙言樂說有二義:一者菩薩自得勝法,樂為眾生說;二者知眾生欲樂,而為說法。第一義就說者,適悅之情,樂解之;第二義,就聞者之意樂解之。
⊙謂菩薩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,而為說之,圓融無滯,故名樂說無礙智。
⊙諸佛護念故,能令大眾喜:以得諸佛護念之故,能令聽眾生大歡喜。
⊙「若親近法師,速得菩薩道,隨順是師學,得見恆沙佛。」
⊙若親近法師,速得菩薩道:若能親近說法之師,速得成就菩薩之道。
⊙親近:不離左右、如影隨形。近不受教,近之無益;親近隨順,得道見佛者,以菩薩因行,諸佛果德,不離此妙法故。
⊙隨順是師學,得見恆沙佛:若能隨順從是師學,則於經中得見三世恆沙諸佛,不離本心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「所成之善謂之德能成之道謂之行,即福德慧行圓滿一切諸行功德聚,四修法長期無間無餘尊敬修精勤,三學六度萬行具三規法因圓果滿。」

所成之善謂之德
能成之道謂之行
即福德慧行圓滿
一切諸行功德聚
四修法
長期、無間
無餘、尊敬修精勤
三學六度萬行具
三軌法因圓果滿

大家要用心,修行目標想要成就的,那就是要多用心,殷勤精進,自然「所成之善謂之德,能成之道謂之行」,那就是德行。德,是我們要不斷不斷累積,日日生活中待人接物,將了解的法入心來,從修行中付出,這叫做德。我們若能成就,無不都是在這條路上這樣走,這條是什麼路呢?菩提大直道,就是覺悟之道,也就是我們學佛,佛陀教育我們,現在我們開始要進入菩薩道,菩薩道是叫做覺有情之道,期待我們人人法入心,行在覺有情菩薩道,這是我們應該行,我們要走的路。要走的路就是在「福德慧行」。平時修行日常生活中,待人接物中,眾生芸芸,煩惱多,苦難也多,為苦難人去修福,為煩惱的人,我們修智慧,因為智慧就要從煩惱中去體會。所以常常一句話說,「煩惱即菩提」。難道是我們要常起煩惱心嗎?不是!我們已經聽法了,了解道理了,我們落實生活。

眾生有種種的煩惱無明,我們要在芸芸眾生中,煩惱無明,一句話說,「旁觀者清,當局者迷」,因為煩惱群中互相在對立,互相在起煩惱,他們每一個人都認為,他做的是對的,他想的是對的,都沒想到自己,自己做的有錯嗎?自己的想法有錯嗎?都是自己想自己對、沒有錯,才會想別人是不對的、是錯誤的,彼此在對立。我們看到大家有這樣的情形,我們了解,旁觀者清,對、錯,我們分明。用什麼方法?我們了解不應該是這樣,能改的為何不改過來,一念而已啊!我們在別人的無明中,我們很清楚,讓我們再增長智慧,看別人這樣互相對立,我們就警覺自己不可,不可以!心要放開,量要放大,這不就是,在煩惱中,我們得到智慧嗎?我們若是有能力,我們能勸在起無明、生煩惱的人,有能力、有因緣我們來勸導他,化解彼此之間,那就是功德無量了,這就是修慧,在煩惱中修慧德。

若是在苦難人,貧困病苦,受災受難,我們不忍心,人群中我們有因緣去幫助他,這樣叫做修福德。所以福也在人群中修,慧也是在人群煩惱中得,我們這樣修福修慧,無不都是在受教,無不都是在增福慧。我們要時時用心。「能成之道為之行」,就是要行在菩提道上,若這樣我們「福德慧行」自然就圓滿。

所以「一切諸行功德聚」。一切的行,一切諸行,不論是在苦難中的眾生,我們去幫助,救拔苦難,或者是在煩惱中,受盡了身心煎熬,這種的眾生,我們也能去勸解、引導,這的累積,這樣叫做一切諸行。修福也好,修慧也好,不斷不斷累積,這無不都是功德。內修是功,外行是德,我們了解了,這些道理我們都清楚,但是我們就要去做,做得到,這樣才是功德。這累積起來,要累積一切功德。

大家應該記得,有一段時間,一直反覆向大家說「四修法」。四修法,這就是我們時時要修,要長期修,要無間修,要無餘修,要尊敬修,這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分分秒秒,連連接接,就是這樣長期、無間,法入心,在生活中,人群中,要不斷不斷無餘修。

人生的苦難,我們儘量要做,不要做得有剩,就是一直做就對了,永遠不要將它漏掉了,只要我們聽得到,我們做得到的,都不要漏掉,這叫做「無餘」。全部,在我們生命中要用得夠,叫做「無餘」;我們看得到的,我們要全做得到,叫做「無餘修」。我們所做過的,一切都要含著尊敬,修行、待人接物,我們一定要尊敬,因為人人都是未來佛,很強調這個意,因為眾生人人本具如來佛性,人人都有,真如本性人人本具,所以,只要他的因緣到了,自然他會接近法,自然他會修,修行殷勤精進,同樣也會成佛。不只是我們聽聞佛法,還有很多還不曾聽過,現在在懵懂煩惱,製造無明的人,說不定什麼樣的因緣聽到佛法,他會很殷勤、很精進,比我們更殷勤精進,說不定比我們還先成佛,也說不定!或者是我們現在在幫助的人,有因緣,說不定未來成佛,他比我們還更早。所以我們必定做任何事,去付出時,對待任何一個人,我們全都要尊敬。

所以常常一句話跟大家說:「感恩、尊重、愛」,我們要付出,我們還要感恩,因為我們要尊重他。付出的愛心,無所求是尊重、感恩的愛,這就是我們在做,行在菩薩道中,日日我們在身體力行,所以我們不斷成智,這個道完全在菩薩道上,我們不斷在修福慧,我們也不斷諸行在累積。累積諸行必定要四修,平常的修行,日常的時間不離開「四修法」,分分秒秒累積,長期、無間斷,盡形壽,獻身命,無餘,沒有一點時間是我們自己的,完全奉獻付出,要很精、很勤,這就是我們要好好用心,修行就是要這樣,我們才有辦法「三學六度萬行」。三學,戒定慧,這都不能缺少。聽法,要好好思考,要身體力行,我們「戒」,既然要修行了,要在我們的規範規則中,不能脫軌,防非止惡,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。

戒、定,心要專,志要堅,我們不斷定慧,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,不能糊塗了,一念失念,失了正念,我們就糊塗了。所以戒定慧、聞思修,這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。之後,六度萬行要很具足,這都很簡單,都是在日常生活中,只要將心照顧好,在人群中做人能圓滿,我們要時時自己做人,人能圓,道理才會圓,做事才會圓。做事圓、做人圓,道理就會圓。我們要一切圓,圓就是圓,我們要圓滿,當然,我們有缺點要趕緊修,我們對人人,就要看人的圓滿,不要看人的缺角,我們若全都去看人的缺點,你對那個人永遠都不滿。我們若常常對人不滿,我們要如何尊敬修呢?所以靜思語一句話,杯子缺角不看,整個杯子都是圓的,都是還能用的,也有好的用途。這樣我們人與人之間互相借力、用力,來幫助完全沒有力的人。

度化眾生不是一朝一夕,我們就有辦法,教大家都順我們意,我們自己的行為是不是,有順佛的意,菩薩的意沒有?可能我們也還離很遠。我們只要求別人順我們意,我們是不是有順人家的意呢?彼此要想,以圓的來說,全部,我們都能很圓滿過來。所以,「三學六度萬行」,我們要很用心在日常生活中,待人接物,無不都不離開四修,「三學六度萬行」,菩薩道在我們現在這部經,〈法師品〉中,就是期待我們,三軌法能因圓果滿。

三軌法:
大慈悲為室
柔和忍辱衣
諸法空為座

三軌法,入如來室,著如來衣,坐如來座,「大慈悲為室,柔和忍辱衣,諸法空為座」。若這樣,我們不就是因圓果滿嗎?這些都是我們應該要修的行,所以「所成之善謂之德」,我們這樣在修行。這就是福德,是慧行,這樣去走,一切一切福與慧,這全都是在累積下來,一切行,這樣將它累積起來,要將它累積起來,就要經過四修法、三學、六度萬行,三軌法,這樣走。這我們一直,這麼長久以來,一直說的無不都是這些法。各位,用心,我們要去理解這法的用意,就是佛陀的一大事因緣,來人間所要開示,最重要的,希望我們人人能成就。要成就,就是回歸我們真如本性,了解我們與佛同等的智慧。那個佛道其實近在我們的自身。所以我們要用心在日常生活中。

所以前面的文說,「若忘失章句,為說令通利。」

若忘失章句
為說令通利
若人具是德
或為四眾說
空處讀誦經
皆得見我身
《法華經 法師品第十品》

我們若是經裡面的文字忘記了,意義忘記了,我們不知道要如何說,不知道要如何做,這個時候,佛他就「為說令通利」。在這時,佛他會浮現出,清淨光明身,讓我們忘記的就浮現出來,讓我們能通利,「為說令通利」。

「若人具是德,或為四眾說,空處讀誦經,皆得見我身」。這就是佛,釋迦佛的法身,清淨光明身現前。其實,清淨光明身就是法,法,只要我們真心、用心,在大眾中,我們自然,法要如何落實在人群,當你有困難時,很自然貴人現前了,來幫助我們。或者是靈機一動,困難的事,自然就能解開。自助人助,人助自助,能夠很多人來合成,解開困難,很多的法不是在這裡坐著聽,在這裡坐著講,其實,法是無處不是法,無物不說法,什麼東西都是讓我們靈機一動,這項東西解不開,剛好看到那項東西,能讓我們解開那個困難,很多無不都是法能幫助我們,要用心去體會。

接下來這段文再說:「若人在空閒,我遣天龍王,夜叉鬼神等,為作聽法眾,是人樂說法,分別無罣礙,諸佛護念故,能令大眾喜。」

若人在空閒
我遣天龍王
夜叉鬼神等
為作聽法眾
是人樂說法
分別無罣礙
諸佛護念故
能令大眾喜
《法華經 法師品第十品》

假使有人在空閒處,全都沒有什麼人,但是持法的人他的內心,永遠都是充滿這個圓教的法,心念一動,無不都是虔誠,諸天龍護法都聽得到,我們的心聲。所以我們修行者,我們的心,起心動念,我們要很注意。念法,自然護法在我們的周圍;心中在思考法,這心聲說法,自然天龍王、夜叉鬼神等,無不都是在聽我們的心聲說法,說法的心聲,這「為作聽法眾」。所以,「是人樂說法」。因為要說法的人,不斷就要思考法要如何說。看,大家,「明天是我的課程,我就要趕緊來準備這個課程。我課程準備了,就要趕緊自己要說一遍。」很多人,演講者,或者是學演講的人,念念有詞。學生也是啊,「我要背課程」,同樣的道理,雖然學生在背課程,同樣,周圍也同樣有護法,有用功就有成就,同樣的道理。何況這個圓教,充滿入了我們的心,將這個心的法,就在平常生活中,起心動念無不都是在說法,這自然就有天龍護法,作為我們聽法的人。

因為這個人樂說法,愛講法的人自然心中時時有法,周圍時時有護法者、聞法者,讓我們的心無掛礙,放心入人群而無所畏。前面不是這麼說嗎?所以人群中而無所畏、無掛礙,一定諸佛護念,是因為諸佛護念。我們要很用心體會,一動念,三千世界佛都是在我們的周圍。所以,「能令大眾喜」,這就是我們要用心。

所以說,若在空閒處,在閒靜,很靜的地方,「修攝其心」,我們的心就要收回來。

若人在空閒:
在於閑靜之處
修攝其心之人

平時忙碌很忙,人、事情很多,很繁忙的時候,我們就要專心做事。事情過了之後,人離開了,周邊都沒有人了,心就要趕緊收回來,這樣好好用心思考,人到底是為何,怎麼會有這樣的煩惱,有解不開的無明?這解不開的無明,我們應該如何,為他解開這樣的法?我們就要自己先冷靜下來。所以,在「閒靜之處」,離開了紛鬧的地方,閒靜的地方,處在閒靜的地方,我們就要好好收攝我們的心。這樣的人,那就像再下去有一品,叫做〈安樂行品〉,這段經文這樣說,「在於閒處修攝其心,安住不動如須彌山」。

〈安樂行品〉云:
在於閒處修攝其心
安住不動如須彌山

就是修行就要有這樣,我們要安住我們的心,不論憒鬧,多麼的煩,我們自己的心還是要安住不動,如須彌山。這從《法華經》中的一品,〈安樂行品〉,它會向我們說,如何來安住我們的心,如須彌山這樣不動,這就是我們要用功的地方。

所以經文這麼說,我遣化「天龍王夜叉鬼神等,為作聽法眾」。

我遣天龍王
夜叉鬼神等
為作聽法眾:
八部之眾
誓護佛法
今此法師
讀誦講說
故佛遣之作聽法眾

八部之眾,是已經受佛教化過,所以誓願要護持佛法,所以現在,雖然佛陀離我們二千多年了,到現在也是一樣,所以在〈法師品〉中,就是這麼說,讀誦、講說,所以,佛他會遣化,已經受佛教化過的天龍八部,他已經立誓要護持佛法,所以佛陀就這麼告訴我們,持經的人,不論是在人很多當中,有天龍護法,或者是在空閒處,寂寞無人聲時,天龍護法還是在周圍,你的起心動念,他還是來聽法,聽你的心聲,聽你內心的法,這就是諸菩薩。諸佛菩薩他在教化眾生,同樣,諸天龍也是,鬼神等也是在永遠護法。同樣,我們凡夫發心受教,同樣也得天龍護法,這樣來擁護我們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

「是人樂說法,分別無罣礙」。

是人樂說法
分別無罣礙:
是說法師
在眾講演
善能分別
樂說無礙

人樂說法,就分別一切法,要讓大家知道,用事來會理。因為世間事,煩惱多,佛陀說法就是要解開世間煩惱,就是要應世間的苦難,應病下藥,所以《法華經》是治世良方,應病良藥,因為這樣,有很多法,樂說法的人,就是你如何不了解,沒關係,我再用其他再來譬喻一次;還不了解,沒關係,用時間長久來陪伴你。就用種種的方法,遇到什麼樣的環境,就告訴你:「這就是這樣的法。」所以,佛陀說法有「九部法」,過去〈方便品〉也已經說過了,所以有「譬喻」,很多法佛陀都用譬喻,分別眾生的根機來譬喻用法,同樣應病下藥,所以說「分別無掛礙」。樂說法的人,不怕眾生多剛強,總是要用心分別他的根機,這樣用時間去長久教化。佛陀就能等待眾生,四十多年後才開始顯圓教,一乘實法,才開始說,是因為時間不夠。但是佛陀應世間的壽命,現相在人間,雖然一期因緣、壽已經到了,但是捨身再來,捨這個今生此世,入大寂滅,就是大涅槃,他還是再應機來世。佛陀是塵點劫,因為三界導師,學生還沒有畢業,老師不能休息,所以「三界導師」,眾生的慈父,他一定還是不斷再來。眾生,我們有心樂說法,還是分別。所以,「是說法師,在眾講演,善能分別」,也是要這樣分別,「樂說無礙」,還是要樂說。

言樂說有二義:
一者菩薩自得勝法
樂為眾生說
二者知眾生欲樂
而為說法
第一義就說者
適悅之情
樂解之
第二義就聞者之意
樂解之

這個「樂說」,有二種意思,一種就是「菩薩自得勝法,樂為眾生說」。已經了解這個法了,不請之師,你沒有叫我說,但是我就很愛說,到處要將好的法,將他的心得,一直要講給大家知道。因為他發菩薩心,要修菩薩行,當然就是要度眾生,不請自說,這就是樂說,很歡喜說,要讓大家知道。

第二就是「知眾生欲樂,而為說法」。知道眾生有要求法的心,所以他很歡喜說給他聽,將所得的法,全都無遺留,完全說給他聽。「樂說」還有兩義,第一義,就是說法者很適悅,這個時間裡,就是我最期待有這個機會,有這個因緣,我很願意將這個大乘法,說給大家聽。第二義,那就是聽的人,他很歡喜,願意聽這大乘法,聽了之後,願意接受,很用心要去理解,理解這大乘深奧的意義。這都是要說的人,希望能說大乘法,大家能了解;要聽的人,適應大乘的根機,願意身體力行,願意更了解更深,行菩薩法那個奧妙的法,他願意。所以這叫做樂說法。

謂菩薩隨順
一切眾生根性
所樂聞法
而為說之
圓融無滯
故名樂說無礙智

也就是說,「菩薩隨順一切眾生根性,所樂聞法,而為說之,圓融無滯」,這叫做樂說無礙智。這就是菩薩也是同樣以佛,學佛的方法,隨眾生的根機,應眾生需要。不論是從小根機開始,「阿含」、「方等」、「般若」,應眾生的根機,也是這樣循循善誘,「而為說之,圓融無滯」。不論是小教、大法,是小教或者是大法,說法的人就是隨順眾生的根機,能全都圓融沒有阻礙,說法,真正流利無掛礙,這叫做「樂說無礙智」。這是在佛法中,我們也是要學「四無礙智」,義無礙、詞無礙、法無礙、樂說無礙,這四無礙智,我們全都要學得到。

所以,「諸佛護念故,能令大眾喜」。

諸佛護念故
能令大眾喜:
以得諸佛護念之故
能令聽眾
生大歡喜

諸佛護念,因為佛他為了眾生未來在人間需要體會這大法,所以諸佛護念。

接下來的(經)文:「若親近法師,速得菩薩道,隨順是師學,得見恆沙佛。」

若親近法師
速得菩薩道
隨順是師學
得見恆沙佛
《法華經 法師品第十品》

法師在講經,很用心,自己很用功深入,又是很用心將這圓教,這樣希望讓人人能體會入心,這樣的法師,就有很多人會來聽。「若親近法師,速得菩薩道」。

若親近法師
速得菩薩道:
若能親近說法之師
速得成就菩薩之道

因為法師所說的法,我們能了解了、體會了,就很快就會發心,所以「速得菩薩道」。是啊,我們要趕緊做,做,一邊做,一邊去體會,做了之後,起歡喜心,那自然就是「速得菩薩道」。這條路走得很歡喜,就繼續一直走。「若能親近法師,速得成就菩薩之道」,這就是佛陀這麼說。

親近:
不離左右
如影隨形
近不受教
近之無益
親近隨順
得道見佛者
以菩薩因行
諸佛果德
不離此妙法故

親近,就是「不離左右,如影隨形」,就是這樣常常親近,但是近而不受教,那就是無益。我們昨天也說過了,所以我們要親近,我們要受教,若是這樣,「親近隨順得道見佛」。我們若能親近,我們能受教,自然我們就能得道,能走上這條菩薩道。「以菩薩因行」,菩薩如何走的這個因行,「諸佛果德」,就能不離開。所以我們「不離此妙法」,我們要去了解、體會,如何能成佛,就是要先有菩薩的因行,然後才有辦法到佛的果德來,這不離這個妙法。《妙法蓮華經》就是這樣,要讓我們去行菩薩的因行,我們才有辦法到佛的果德。

下面說,「隨順是師學,得見恆沙佛」。

隨順是師學
得見恆沙佛:
若能隨順
從是師學
則於經中
得見三世恆沙諸佛
不離本心

我們若能這樣,就是隨順,「從是師學,則於經中,得見三世恆沙諸佛,不離本心」。總而言之,還是恆沙諸佛,都不離開我們的本心,因為我們還是真如本性。過去佛、現在佛、未來佛,很多恆沙諸佛,因為眾生無量,如恆河沙數,諸佛也無量,如恆河沙數,這就是我們應該要學的。學佛不離開我們的一念心,所以要好好用心,用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我們日常生活所成的善,每天聽法之後,落實生活,這個生活中就是我們的佛法,佛法無不都是,為我們的生活而付出,希望我們人人要時時多用心。
~證嚴法師講述於2016年8月20日~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20929《靜思妙蓮華》 四修精勤 因圓果滿 (第1252集) (法華經•法師品第十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