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30321《靜思妙蓮華》敬順聖意 滿弘誓願 (第1375集) (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103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30321《靜思妙蓮華》敬順聖意 滿弘誓願 (第1375集) (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30321《靜思妙蓮華》敬順聖意 滿弘誓願 (第1375集) (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)   20230321《靜思妙蓮華》敬順聖意 滿弘誓願 (第1375集) (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) Empty周二 3月 21, 2023 9:58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103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30321《靜思妙蓮華》敬順聖意 滿弘誓願 (第1375集) (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30321《靜思妙蓮華》敬順聖意 滿弘誓願 (第1375集) (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)   20230321《靜思妙蓮華》敬順聖意 滿弘誓願 (第1375集) (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) Empty周二 3月 21, 2023 12:08 pm

20230321《靜思妙蓮華》敬順聖意 滿弘誓願 (第1375集) (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)

⊙諸佛道同立四弘誓願,誠懇為眾生苦勤教化,正念斷諸煩惱除塵垢,信法無上微妙願恆持,實化淨盡極微圓鏡智。
⊙一乘之道,已覺於己,復以覺人,發言無畏,擊法鼓常鳴,覺群迷不寐,此乃本心願,云敬順聖意,亦滿弘誓願。
⊙「即從座起,至於佛前,一心合掌而作是念:若世尊告敕我等持說此經者,當如佛教,廣宣斯法。」《法華經 勸持品第十三》
⊙「復作是念:佛今默然,不見告敕,我當云何?時諸菩薩敬順佛意,并欲自滿本願。」《法華經 勸持品第十三》
⊙「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:世尊!我等於如來滅後,周旋往返十方世界。」《法華經 勸持品第十三》
⊙便於佛前作師子吼,而發誓言:既思惟已,即於佛前發師子吼音,立深誓願。作師子吼而誓,是謂以決定說及無怖畏之志而作誓言。
⊙躊躇已定,近前舉願,表心決意承任此難事,發言無畏,故云師子吼。
⊙周旋往返十方世界:願遍一切處,佛心所護念之境界,能令末世眾生生正信心。
⊙周旋往反於十方世界,顯誓願無窮盡。周旋十方:以諸賢各守護一方,分疆立界。
⊙然世間無不可化之人,亦無不可行道之處。行圓趨果,時清道泰,無處不道場!
⊙遍一切處,令一切眾生,書寫解說以利人,正念修行以自利。此菩薩不同前二。前乃自持,此承如來付囑之意,普令人持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諸佛道同立四弘誓願,誠懇為眾生苦勤教化,正念斷諸煩惱除塵垢,信法無上微妙願恆持,實化淨盡極微圓鏡智。

諸佛道同
立四弘誓願
誠懇為眾生苦
勤教化
正念斷諸煩惱
除塵垢
信法無上微妙
願恆持
實化淨盡極微
圓鏡智

多用心,多了解,「諸佛道同」。常常一句話這樣說:「佛佛道同。」每一尊佛,成佛最基礎的源頭,一定就是要發弘誓願,這是諸佛一定要有的,我們修行者也是一樣。佛發願,成佛了,我們現在叫做學佛,學佛就是學佛他開頭那一念心,我們也就跟隨佛那念心。最基礎的就是立「四弘誓願」,這是很重要。

所以,不厭其煩一再跟大家提起,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的根本大願,那是立「四弘誓願」,這是我們要學。所以,都是很誠懇,要從最內心底那個誠懇,表達出來。誠,誠意,我們才能夠做得真甘願、很歡喜。我們若沒有誠懇的心,被動,我們就不太甘願,做的就沒辦法這樣長長久久,心安住下來,這就很困難。所以,這個誠懇是很重要,在我們修行者絕對不能缺少。

學佛要誠懇,做人要誠懇,對人要誠懇,做事要誠懇。這個「誠」字,就是內心最懇切的誠意,能夠這樣,人才能成功。人成,佛才能成,要不然,我們做人都不像人,要如何能成佛呢?所以,我們一定要學誠懇,對人誠懇,度眾生誠懇,學佛誠懇。這個「誠」,懇切這念心,就是我們常常在說的「甘願」,「甘願做」,那就「歡喜受」。甘願在做,做了之後,每天都會很歡喜,應該叫做法喜充滿。若能這樣,就沒有累、辛苦、懊惱、鬱悶,這些全都沒有。這不就是誠懇,就是我們解脫的法門。自己解脫,這個方法也能夠教大家,淨化大家,也用這個方法,誠懇。待人、做事,全部要用誠懇,甘願、歡喜、付出,這樣這麼簡單的白話,就是每天都能很歡喜。自覺,這就是自度;而覺人,就是度他,這就是要出自內心的誠懇。

也要「正念斷諸煩惱」,我們要正念。「六根門」要顧,「八正道」要行。這全都是修學佛法,最重要的道路。所以,我們必定要很用心,在正念、正見、正知、正解、正行等等,不能夠離開這個「正」字,念念不間斷,若這樣我們才能無漏。不論是信、願、行,戒、定、慧,所修的法我們都能不漏失。沒有眼睛看東西就破一個洞,就漏掉了;聽一念聲,就又再,法是留不住,煩惱囤積在心。我們要懂得如何修行,什麼是清淨行?怎麼樣除去煩惱垢?這全都是要在正念。所以,「正念斷諸煩惱」,要有正念,我們的煩惱才有辦法斷除。「除塵垢」,除去了種種塵埃垢穢,這全都是我們要很用心。

每一天每一個時刻,最短的時間,一念間、剎那間,這個短時間,我們都不可以離開正念,我們才有辦法,除掉塵垢諸煩惱,這就是「無漏」。我們不要將法漏掉了,我們要用法在日常生活中,我們才有辦法防非止惡,我們才能夠時時,「眾善奉行,諸惡莫作」,這都是在「斷諸煩惱除塵垢」。提醒我們要時時要用心,在誠懇、正念中,若這樣我們諸法無漏,就沒煩惱。

所以,「信法無上微妙願恆持」,我們要相信法。我們每天都在聽法,每天生活面對無不都是法,生活哪一項不是法呢?譬如說「理」,光是一個理,這個真理,真理無處不在,無物不有,都要有它的理。像我們人,平時呼吸,呼吸就是生理,一呼一吸,我們的生理上健康,你在不知覺中,它存在,你沒感覺,我現在是在呼吸。等到你覺得,「我呼吸有一點困難。」這樣就是有毛病了。我們在走路,沒感覺,一步,前腳走,後腳放,這樣也是不知覺中。該走的路,就是起身站起來,向前走,這都不用怎麼去用心,自然它隨著你的一念心,向前動作,沒感覺兩隻腳,是不是前腳走,後腳放,沒感覺!但是,到了你有感覺,那舉步維艱,艱難了,就是生理上又有毛病了。

同樣的道理,在日常生活,我們一下子都不離開,哪怕是睡著了也一樣;睡著了,沒感覺,卻是呼吸繼續,這就是生理順暢。這個道理看不到;生理,只要是一個「理」字,我們就是看不到,不過,讓我們能夠,很順利在生活中;在生活不知覺中,與大自然這樣會合起來,生理和一切,小乾坤、大乾坤,四大調合起來,若這樣,人人日日都是平安。這我們要去體會,無不都是法,要「信法無上微妙」。法,在不知覺中都讓我們在用;用得正確。我們自然平安,真如本性與生俱來,本來我們就是法,就是這樣過來,卻是這個法,道理,我們受外面煩惱,這樣將我們埋沒了。我們這個時候要如何將這個法,就是拿出來應用,人人本具,對這些道理應該都是很清楚。小乾坤、大乾坤,裡面的小氣象,和大乾坤的大氣象,其實會合起來,同樣的道理。

這個氣象能夠調和,就是天下的四季輪流在過;我們的生理調和,同樣與大自然生、老、病、死,就這樣很單純,這樣在過,這都是同樣。日升上來,日下山,不論是太陽升起,太陽落下,其實,太陽永遠都在那裡,是地球在轉;互轉互動,但是分秒都不能差錯。

同樣的道理,我們的真如,佛性,一點點都不能讓塵埃,將我們染穢,不能有煩惱,但是偏偏我們就是煩惱來惹身,一直我們去惹到煩惱,這個污穢不斷這樣來污染我們。所以我們必定,現在已經學佛了,過去就是缺了這個信,因為我們還沒有發現到佛法,所以無信;還沒有發現到道理,所以不知道可信。

我們現在發現到了,所以我們要信,相信,這個信,要信什麼呢?就是要聽道理,了解我們人生的過程,苦、集、滅、道,怎麼得到這麼多的苦?要怎麼樣才能夠去完全體會,苦的來源?那就是「集」,集來了。透徹了解,原來就是這樣,因啊!緣啊!如是因,如是果,如是報,這麼多,這很複雜的事情會合起來,所以成為「苦」。現在知道了,我們要趕緊信,堅立信,信法。為我們分析之後,分析之後,我們自己自我警惕,所以我們要「斷」,斷去了再來的煩惱無明,我們要將它斷去,這就是要立信心,才能夠正念。若正念堅固,我們信法,就是清淨的妙法,方法我們愈來愈了解,這防非的方法我們愈來愈清楚,如何去止惡,就能斷煩惱,所以很多法我們一定要學。要學法,你若沒有信,那就學不起來了。要怎麼斷煩惱?斷很多的煩惱,才能夠得到微妙的法。微妙的法入心了,你才能夠發出了那個「甘願」。

發大願,我發的願是很歡喜的願,我為人付出,我是很歡喜的,所以「甘願做,歡喜受」。這個甘願,就沒有苦了;沒有苦,那就是得法的歡喜。若能夠這樣,就恆持,發願恆持,我們的心,永遠一個方向沒有差別,就是這個方向,毫釐都沒有差。我們若讓它差掉了,差毫釐,失千里。我們能夠「信法無上微妙」,這個「願恆持」,那就是很準確,方向沒有偏差,一直向前走。這個「微妙」,就是綿密的道理,我們愈來愈體會,愈來愈了解,自然預防煩惱進來,煩惱不會卡到我們的心,不會污染到我們的念,變成了很自然。就像健康人,呼吸,沒有感覺,走路,沒有感覺,所做的一切都不覺得苦,這全都是很綿密的道理。我們若能夠體會了解了,自然這個願恆持,絕對沒有偏差,也沒有停歇,還是不斷向前。地球同樣這樣轉,太陽同樣沒有起落,這就成為很自然。

回歸自然,我們身心就是與大自然,會合在一起,這樣「實化淨盡極微」。我們信,已經學佛了,已經因圓果滿了,就是因行,「因圓趨果」,到這個時候就像大樹,那個果已經成熟了,這棵樹果纍纍。其實這棵樹,才一顆種子,但是它能夠年年循環,無量數的種子不斷不斷產生。就像我們得到一個法,這個法我們真正入心了,只是在這個法裡面,綿綿不斷產生了很多的道理。所以,「實化淨盡」。我們已經回歸到如來本性,這已經很踏實了,果實已經成就了,已經清淨,沒有污染,這樣全都除了,那個極微的煩惱,塵垢,也全都沒有了。就像一面鏡子,這面鏡子,我們的心鏡,我們已經擦得乾乾淨淨,大圓鏡,這面很大,圓的鏡子,已經沒有塵埃垢穢,很乾淨了,這境界都現前了,大圓鏡智,這樣就現前了。

所以我們要「誠正信實」,這就是「四弘誓願」。學佛,我們日常生活待人處事,離不開這個誠懇。要有正念,我們才有辦法煩惱去除;一定要有信心,這個信法,我們才有辦法願力堅持下去;我們必定要法,法法入心,這樣非常的慇實,將我們的心淨化,自然我們大圓鏡智就現前,若能夠這樣,我們應該就是接近佛了。

一乘之道
已覺於己
復以覺人
發言無畏
擊法鼓常鳴
覺群迷不寐
此乃本心願
云敬順聖意
亦滿弘誓願

所以,「一乘之道,已覺於己,復以覺人,發言無畏,擊法鼓常鳴,覺群迷不寐,此乃本心願,云敬順聖意,亦滿弘誓願。」我們若能夠發現到一乘的道理,我們自然,我們就完全體會了解了,已經覺於自己,自己已經得到這個法了,再將這個法「復以覺人」,再去教化別人。我們若能夠這樣,要教化人,道理都清楚了;要和大家分享,「發言無畏」,就是獅子吼,發言無畏了。自然就像在「擊法鼓常鳴」。每天早上鐘鼓一響,大家的作息就開始了。不是還在睡,大家開始要來精進,所以「擊法鼓常鳴」。「覺群迷不寐」,讓大家應該要起來了,不要再在那裡半睡半清醒,大家該起床了,鐘鼓一響,大家應該要清醒。「覺群迷不寐」,那就是不要再躺在那裡睡了,外面在精進,人人在聽法了,我們不要像一條蛇一樣,還在那「大平林」裡,我們要很體會、用心!所以,「此乃本心願」。我們出家修行,不就是立願就是要這樣來精進的嗎?我們不就是要為了成佛嗎?我們難道不要發願嗎?我們就是發這樣的心願而來啊!你們還在睡嗎?還在半醒半睡,是不是這樣呢?所以大家要很用心。

我們這個時候,要好好「敬順聖意,亦滿弘誓願」。我們修行、信法,我們就是有要發願,所以我們應該要了解,佛陀所教育的方向。就像佛陀為這些聲聞、比丘、比丘尼授記,希望大家要發大心,行大乘法。但是大家得記之後,佛陀為法募人,希望大家出來發願。大家真正是發願了,卻是不敢在這個地方,要到他方去,這就沒有敬順佛意。佛的意思是要大家在這個地方學,就要回報在這個地方,這樣才是真正佛意。所以我們要敬順佛意,也要滿自己的願,要去體會。

前面的文是這樣說。因為大家所發的願,要去他方,佛陀的心很憂鬱,用目光來環視著諸位,看看發大心的人在哪裡啊?說大乘法,大家到底有聽進去嗎?聽入大乘法的人,肯發心,也已經得大乘法,體會了解了,又是在哪裡呢?這些小乘人雖然知道,但是還沒有辦法體會佛的意,那個意思還沒有很透徹,到底能夠體會佛心意願的人到底在哪裡啊?所以佛陀這樣用眼光一掃,裡面就開始,有人開始從座起。這是又另外一群菩薩,已經發大心的菩薩,「即從座起,至於佛前,一心合掌而作是念」。

即從座起
至於佛前
一心合掌而作是念
若世尊告敕我等
持說此經者
當如佛教
廣宣斯法
《法華經 勸持品第十三》

這些人都是不退轉的人,一心精進,從座起來了。他們就是很恭敬、合掌,期待世尊,「若世尊告敕我等,持說此經,當如佛教,廣宣斯法」。「佛陀,假如需要我們的時候,請佛陀來吩咐一下,我們絕對能夠如佛所教令,絕對會去做。就像佛所教,要廣宣斯法,我們大家也願意。佛怎麼教,我們就怎麼做。」

所以,「復作是念:佛今默然,不見告敕,我當云何?」

復作是念
佛今默然不見告敕
我當云何
時諸菩薩敬順佛意
并欲自滿本願
《法華經 勸持品第十三》

但是佛陀,您又沒有親自對我們說,我們到底要做什麼呢?所以,「時諸菩薩敬順佛意,并欲自滿本願」。這是前面我們講過的經文,這些發大心的菩薩,得一法拳拳服膺,已經得一法了,已經無法不知。所以說「八十萬億那由他諸菩薩摩訶薩」,那麼多人嗎?其實,數量,我們要用法來講數量,因為這些人得法了,已經是不退轉。可見他們所了解的法是無量數,無處不在,無法不知的這些菩薩。所以,很多。

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:「便於佛前作師子吼而發誓言:世尊!我等於如來滅後,周旋往返十方世界。」

便於佛前作師子吼
而發誓言
世尊
我等於如來滅後
周旋往返十方世界
《法華經 勸持品第十三》

這就是「佛陀,您若有告敕,我們大家會尊重佛的意思,我們大家絕對會去做。」佛陀還沒有開口,我們大家也想:我們應該要了解,所以佛既然沒有開口,我們就開始來發願。佛默然了,這樣看他們,但是他們起身,恭敬,佛還沒有為他們說話,只好就自己來發願,因為他們都是不退轉的菩薩,不怕娑婆世界剛強的眾生。所以,他們開始發出了,勇猛的聲音。

便於佛前作師子吼
而發誓言:
既思惟已
即於佛前
發師子吼音
立深誓願
作師子吼而誓
是謂以決定說
及無怖畏之志
而作誓言

「作師子吼而發誓言」,意思就是自己內心想:佛雖然沒有對我們講,可是我們大家也應該自己來表達。 所以,在佛前來發「師子吼」,就是講法無所畏,因為我已經自覺,我已經能夠覺他,也能夠說法無所畏。所以他們開始就這樣表達出來。「師子吼」,他們就是表示勇猛的精進。我們剛才說過了,勇猛精進,我們已經開始有了。所以,他們「立深誓願」,因為自己就要滿自己的願。所以佛的心意,我了解,我們的願力,我們也願意表達出來,所以很勇敢,自己覺悟,也已經能覺悟他人。所以,我能夠發出了無畏的聲音,就是不怕,我能夠在人間也是這樣做。

所以,作師子吼而發弘誓願,那就是決定了,他的心念決定了,這叫做「誓」,發誓,我決定,我就是這樣決定。「說及無畏」,我願意為人間來講法,在這個娑婆世界,雖然是剛強眾生,我已經在這個地方覺悟,我也應該在這個地方說法。所以,我已經決定了,就無怖畏,不怕,我是立定志願了。所以「作誓言」,我願意立誓。

躊躇已定
近前舉願
表心決意
承任此難事
發言無畏
故云師子吼

因為這些人「躊躇已定」,本來佛陀在為大家授記,聽大家已經了解,佛陀是為法募人,他們在這樣旁聽;聽,但是大家還沒有很透徹,了解佛的心意,卻是要發願到他方去。他們內心已經自覺、覺他,也沒有怖畏的心,他們在旁邊聽,內心也這樣想:既然在這裡修行,在這裡得法,應該要在這裡弘揚大法。他們沒有表達出來,在旁邊聽,旁觀者清。聽,但是他沒有在那個地方起來發言,躊躇在那個地方,雖然我都了解了,佛的心意我更加透徹,這些人所回答的,佛陀要募人來持經弘法,這些人只是發願一半,就是願意持經,但是弘法不是要在娑婆,要去他方世界要去弘法,這樣就是沒有透徹了解,佛的心意。

我們在旁邊聽,我體會,我了解,應該要起來告訴佛陀:「佛陀啊!我願意持經,我願意入娑婆世界,教化剛強的眾生。」應該這樣回答啊!所以,這些不退轉的菩薩,就是法都很充足。這些人,他們的心,沒有當場在那個地方,站起來說話,這叫做「躊躇」。想要了解,已經了解了,但是自己沒有決定,「我要起來講話」,還沒有做這樣決定。他和佛還差一點點,「還是要等佛叫我,您若叫我,我就會和您說:『我不怕,我要在娑婆,我要留下來在娑婆世界。』」

但是,佛陀也知道,「你很勇敢,你願意留下來娑婆,我就要讓你自己講。我就是不要叫你要這樣做,讓你自己發願。」是啊!要自己立弘誓願,讓人叫的,那就不自然,還是自己來立願。所以「躊躇已定」,既然佛陀沒有叫我們,我們也願意自己來表達,所以「近前舉願」,就從座起,來佛前,開始來表決自己的心意,願意來承擔、擔任,在這麼剛強難調伏,難堪忍的世界,我願意。所以,他開始表達出來,這種「發言無畏」,所以叫做「師子吼」。

發言,就是表達出了那個敬慎,向世尊表白他們的心意,所以他們就要很虔誠合掌,來稱「世尊!我等於如來滅後」,表達他們的心意,在佛滅度後,我們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,能令眾生」。我們大家很願意,「周旋往返十方世界」,那就是表達出了他們的心願,遍一切處,佛所護念,所關心的境界、世界,他們都願意去,願意去令這些眾生,能夠生起正信。

周旋往返十方世界:
願遍一切處
佛心所護念之境界
能令末世眾生
生正信心

希望人人能夠體會,法的正知、正見、正解、正行業等等,所以這是開始表達出來。「周旋往返,十方世界」,是要顯示,顯示出了「誓願無窮盡」,他們願意來來去去,只要佛陀您所關心,所要護念的,我們都會去,所以叫做「周旋往返十方」。這就是「以諸賢各守護一方,分疆立界」。

周旋往反
於十方世界
顯誓願無窮盡
周旋十方:
以諸賢各守護一方
分疆立界

其實,菩薩就是各守一方,但是佛不是只是一個地方,是關懷很多的地方。若是菩薩,就是在「分疆立界」,就是分這個界,這個界是你負責,那個界是你負責。就像我們一個處室,這個科目是你全去負責,這個國家是你要負責;國際間有這麼多,慈濟事、慈濟人,那麼就幾個人負責幾個國家,有什麼樣的事情,我們要怎麼去調理、付出,同樣的道理。若是主任,若是執行長,就一階一階就不同了,應該統籌要這樣去。

總而言之,這就是我們修學佛法,要好好用心,有辦法做多少,我們就是就做多少。所以「世間無不可化之人」。

然世間
無不可化之人
亦無不可行道之處
行圓趨果
時清道泰
無處不道場

世間,大家都能夠教化,這個娑婆世界的眾生雖然剛強,也是同樣能夠教化。「亦無不可行道之處」,也沒有道行不通的地方。人,沒有不能度的人,也沒有不能走的路,所以這不困難。對發大乘心的人,他就不困難。「行圓趨果」,這就是能夠到達了我們修行,「六度萬行」,我們要入人群,不分時間,長時間、短時間,我們這幾天也在講時間。時間,無數的過去生,或者是現在,短暫把握住一念,我們入心來,好好把握,恆持剎那。這念心是永遠在的,時間沒有分,空間沒有分,人間沒有分,我們已經就是這個人群中,「六度萬行」,已經「行圓」,要「趨果」去了,已經很圓滿了。

所以,「時清道泰」,任何時間我們的心都很清,我們的心都很淨,我們的心一點點塵垢都沒有,全都沒有了。「正念斷諸煩惱除塵垢」,全都沒有了,所以到這時候,「時清道泰」。「無處不道場」。沒有人不能度的,沒有地方不能走的,沒有時間不能做的。所以,不論時間長短,或者空間大小,或者是人類這種類多少,不論什麼樣的脾氣,不論是什麼樣的個性,我們都能夠用心。

遍一切處
令一切眾生
書寫解說以利人
正念修行以自利
此菩薩不同前二
前乃自持
此承如來付囑之意
普令人持

所以,「遍一切處,令一切眾生」能夠持經,「書寫解說以利人」。經典能夠到的地方,就能利益眾生。所以,「正念修行以自利」,我們正念修行就是自利。這些菩薩,就不是前面比丘、比丘尼;這些菩薩都是不退轉的菩薩。所以,前面是「自持」,這就是「承如來付囑之意」。希望人人都能夠持經,如來交代我們,因為他年紀大了,法要留下去,要繼承下去。佛陀這樣一直在交代我們。

各位,愛的力量就是這樣,佛關懷的地方無處不在,佛陀所悲憫的眾生,是沒有一個人他願意放棄的。所以,佛陀期待弟子也能夠任何時、任何處、任何人,都能夠將法普遍傳出,這就是要發「四弘誓願」。我們要很誠懇來度眾生,要正念來斷煩惱;我們要信法,就是要恆持法。我們要實,就是用心,果實累累來成就我們的大圓鏡智,我們的內心清淨無染穢,入人群不受污染。所以我們要時時多用心!
~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3月3日~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30321《靜思妙蓮華》敬順聖意 滿弘誓願 (第1375集) (法華經·勸持品第十三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