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3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遠離諸惡 親近善友 (第1402集) (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103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3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遠離諸惡 親近善友 (第1402集) (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3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遠離諸惡 親近善友 (第1402集) (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)   2023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遠離諸惡 親近善友 (第1402集) (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) Empty周四 4月 27, 2023 8:43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103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3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遠離諸惡 親近善友 (第1402集) (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3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遠離諸惡 親近善友 (第1402集) (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)   2023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遠離諸惡 親近善友 (第1402集) (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) Empty周四 4月 27, 2023 2:30 pm

2023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遠離諸惡 親近善友 (第1402集) (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)

⊙為修菩薩行,當遠離諸惡邪見,親近善友知識。如經若有能說,信、戒、多聞、布施、智慧,令人受行,即須親近恭敬,供養親近善知識。
⊙為人所知其人善,為善友善知識,惡,為惡友惡知識。說法引導我向善處者是善友知識,又勸善友使喜捨謂之勸善知識。
⊙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若有菩薩,於後惡世,無怖畏心,欲說是經,應入行處,及親近處。」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》
⊙常離國王,及國王子,大臣官長,兇險戲者,及旃陀羅,外道梵志。」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》
⊙「亦不親近,增上慢人,貪著小乘、三藏學者,破戒比丘,名字羅漢。」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》
⊙未證得聖道謂己證得,而輕慢於他。小乘厭生死,欣樂涅槃,因修戒定慧之道,少有所得,便謂證果:此即未得謂得,未證謂證,是名增上慢聲聞。
⊙亦不親近,增上慢人,貪著小乘:也不親近增上修行傲慢之人,及於小乘教生貪著心的人。增上慢:謂於增上法中,而於法增生慢心,未得謂得之等類。
⊙三藏學者:學經律論小乘藏者,雖則習學三藏之教,機劣智微,非菩薩友。習近小乘,妨弘大法,故須遠之。
⊙破戒比丘,名字羅漢:雖是比丘,破佛禁戒。非實有德,名字號為得道羅漢。
⊙名字羅漢,謂非真阿羅漢,假名羅漢,非實證也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為修菩薩行,當遠離諸惡邪見,親近善友知識。如經:若有能說,信戒多聞佈施智慧,令人受行,即須親近恭敬供養,親近善知識。

為修菩薩行
當遠離諸惡邪見
親近善友知識
如經若有能說
信、戒、多聞
布施、智慧
令人受行
即須親近恭敬
供養親近善知識

用心啊!我們修行,「修菩薩行」,那就是要先「遠離諸惡邪見」。這是最近一直一直與大家分享,也和大家互相提醒。現在〈安樂行品〉,那就是我們既然發心,願意受持《大乘妙法蓮華經》,我們必定要先覺悟。惡世法末,遇到很多的困難,弘揚大乘法是在濁惡世中,障礙很多;人、事、物,層層疊疊,總是多障礙。前面的經文我們已經看過,佛陀為我們警惕,可能會遭遇到很多很多的毀謗,可能會遭遇了很多無明黑風,來擾亂聽聞,不只是濁惡世的社會人,這環境,即使是教內,也是對宗教,彼此也有不同的見解,大乘、小乘,小乘不知大乘的內涵,那就有種種造謠、毀謗等等。這是在前面的經文,很明顯、清楚這樣警示我們。

後面還有,我們堪得忍耐之外,我們要接近的人,什麼樣的人我們不要接近。種種惡劣的環境、暴力的環境,或者是邪見、邪知的人,或者是「不男」……等等等等,就要提高警覺。前面的經文也這樣說很多過了,這都是擔心我們將要修菩薩行,心若還沒有很穩定,修行的過程容易被影響了,所以先警惕我們,有多少多少我們不要去親近他。

前面這一段,遇到環境要忍耐;接下來這一段,那就是,我們沒辦法去度人的對象,我們就不要勉強去親近。更強烈的,我們就要避離。這是前面說過的。

但是,開始應該親近的,佛陀也是這樣為我們用心啟發。這就是文殊菩薩智慧、慈悲,與佛陀共同在這段經文,那就是由文殊菩薩再來補充,再來提升,佛陀又再為人,開一條如何能夠平安,你要忍耐,不如能避難。

這是大家應該要記得,文殊菩薩聽佛陀講完,未來就是教內的偏見。雖然要忍耐,要忍耐不如也是要避免,佛陀才會說了這段,應該避免、遠離的,是「諸惡邪見」。不要就影響道心,所以要遠離。

接下來,就是能夠親近。應該親近的是「善友知識」,要好好選擇善友,「擇善而從之,其不善而改之。」我們應該,不善的,我們要遠離;善的,我們要從。我們要親近善知識,就像經典前面那段,有一段說,「若有能說」。有人願意持經、願意說法,教導我們能持戒、多聞、布施、智慧,「令人受行」,若有這樣,能夠說這樣的法,引導我們就是要信。信,要深信,也要持戒;戒,能防非止惡。我們能夠分別是非,我們能夠知道惡的知識,我們不要親近,懂得避開,這就是「戒」,我們要能夠分。

我們既沒辦法度人,我們就要避離,所以,「信」與「戒」,信佛的教法。大乘法,入人群度眾生;大乘法是佛陀一大事,來引導眾生,開示眾生的方向,我們要深信。但是,我們要隨著,佛陀所指示的方向,這條菩薩道要走,我們必定要先守好自己,非常的健康自己的心態,所以我們必定持戒,防非止惡。而要持戒、要深信,我們必定要堅固我們的道心,要多聞,要多聽法,我們多瞭解,我們瞭解之後,我們有法,我們才能夠給人法。我們先得到佛陀正確的指導,我們很了解了,我們才能去指導別人,同一個方向走。所以我們要多聞,多聞才有辦法付出,付出叫做「布施」。「智慧」。我們在人群中,了解人群煩惱無明是如何會合,如何複製,成為了苦難。我們若沒有在人群中,不知人間疾苦,我們是要如何去救苦、拔苦呢?所以我們也是要在人間,就布施、付出。

在付出的過程中,我們除了多聞,吸收佛法入心,我們還在人間法,種種人群中我們又吸收常識。這知識,在人間的知識讓我們了解了,從佛法求得了清淨的智慧。清淨的智慧合上了人間的知識,「知」,共知;「識」,共識,我們有知識,然後身體力行;共行,行菩薩道。能夠這樣引導我們,引導我們人人能受持,也能夠走的路,這就是善友。「即須親近恭敬,供養親近善知識」。我們應該親近,親近到好人,我們更要在好人與好人之間,要有彼此這種尊重,尊重、讚歎也是一種的付出。供養,有身的供養、語言的供養、身行的供養、物質的供養,都有,所以我們要無餘修、長時修、無間修、恭敬修,無不都是我們修行的過程。所以,「供養親近善知識」。

這個善友是很重要,互相付出,這就是我們要學。現在人間,要行菩薩道,在現在、未來,不只是在經文裡面的菩薩道,菩薩道我們要多聞,聽佛陀的教育。我們多聞入心,這是啟動智慧。我們現在就是要身體力行,「智慧,令人受行」,就是要接受,還要再身體力行。人間慈濟人不就是這樣嗎?

(2016年)厄瓜多,一個大地震,強烈啊!損毀了幾個縣市,真的是慘澹的大災難。我們接到這個訊息,在媒體裡看到了,趕緊想,我們要如何,能夠去幫助,這麼急難,這麼悽慘的大災難?我們要如何去幫助他們呢?

經過了一番了解,美國比較近,近,搭飛機要五六個小時,不過這是距離最近。評估起來,覺得美國國際救災的經驗有,所以就連絡美國慈濟人,國際救災小組,就慈善、醫療起動了。慈善開始起動,去到厄瓜多,很及時就趕緊採取行動,「以工代賑」,就開始與當地的縣長、市長,大家來互動。「以工代賑」,因為有菲律賓的,海燕(風災)的經驗,在國際間的NGO,也已經看到了,所以,在厄瓜多,美國慈濟人到達了,很快速就這樣展開行動,果然發揮了很大的功能。

幾個地方互動起來,效果很好,付出的人就是帶得很歡喜,接受的人能夠復建家園,清理家園,大家也很歡喜。另外一個縣,哈瑪縣,他,這縣長,名字叫做安和,他就來了,請求:「慈濟人,你們是不是能去看看我的縣?能幫助我的縣?我的縣也是重災區。」其實慈濟人開始要來,就已經了解這哈瑪縣,的確是重災區之一,現在縣長來,不過這麼多天,也應該先告一段落了,所以他們就說:「這樣我們再來評估看看,我們趕看看,我們若能夠不很趕的範圍內,我們能再去,去你的縣裡看看。可能,若是趕不及,要不然就下一趟,我們已經出來這麼多天了,是不是下一趟?」這位縣長,安和,他聽到有一點點失望,就含著淚水,快要哭出來。

慈濟人心很軟,看到這位縣長,是為災民這麼的誠懇,所以慈濟人趕緊就安慰他:「不然,我們盡量協調看看,我們下午去看你們。」安和,他就很歡喜了,趕緊,慈濟人願意去了,他就陪著慈濟人去。看了之後,慈濟人覺得,真的,這個地方的災區很嚴重,尤其是縣長為災民,這麼誠懇為災民,縣長也是被慈濟很感動,慈濟能夠那麼遠,迢迢不請而來,這樣來為我們勘災,所以他很感動。慈濟人也是很感動,彼此的感動,他們大家馬上再會合,考慮明天就行動了。

還沒做完的,繼續的地方做,又再一批來了。他們就先向縣長說:「我希望三天內,三天內可以動員一千人。以工代賑,這個環境,這樣把它清理出來。」縣長就已經很感恩了,「三天一千人,很好啊!很感恩啊!」隔日,慈濟人真的到了,要以工代賑的人,也已經在那裡等待了。這第一天,效率就已經顯示出來了,很好的效率,收工之後,慈濟人他們就在那個地方帶動,帶動唱,為那個地方,為他們帶起了一片熱情,向他們感恩,向他們說慈濟的故事,向他們說來是點滴匯集來的。這樣為他們分享,分享「竹筒歲月」,為他們分享〈靜思語〉,為他們帶動唱,「我們都是一家人」,解釋「一家人」。這樣英文唱出來了,大家歡喜了,掃開了這麼久來,很多天的那個憂鬱。

這大災難過了之後,大家真的是人生茫茫,不知道要如何恢復家園,慈濟人竟然帶來了這股的朝氣,帶來了這股的力量,開始將要發放之前,這分喚起了大家的歡喜心,所以很歡喜。在歡喜中縣長到了,就自己也帶入了,與縣民一起帶動起來,縣長更加感動了,就與我們一起來發代賑金;代賑的金額,一人一天十五元的美金,這樣來發放。之後,縣長就說:「明天若是超過四百人,那個超過我來負責。」就這樣,真的明天開始,超過了九十位,就是這樣,四百九十人,開始又是一天,比昨天更提起精神。

因為慈濟所帶來的精神力量,志工這分無私的大愛,就是一家人,一家人,何況為自己在清掃,今天比昨天更加踴躍了。這樣,又一天過了,縣長很歡喜,全部清算起來,就是四百九十人。他說了,就是要做,叫他的助理回去幫他拿錢,那就是要一千多元,一千三百五十元美金,到了,就交給慈濟人。縣長一番那種感受、感動,被慈濟人的感動,他是很歡喜,所以很感恩。覺得慈濟人這樣的付出,所以他自己要為自己的縣民,他也要自掏腰包為縣民付出,他覺得這是應該的,希望他的縣能再度復生起來,全都要能夠讓縣民精神提起,有能力,他的縣就有希望了,所以他很歡喜、感動。這樣一天又過去了,明天更多人,就第三天,五百多人了。

縣長也很勇敢,這超過百多人,他要承擔的又更重了,所以他也很歡喜,很感恩,自掏腰包,還是願意付出,一共四千二百元美金,他就是這樣付出,這是他的部分。在那段時間裡,在視訊的時候,我就告訴他:「我們既然已經在那個地方,帶動三四個縣市,已經付出那麼多了,這個縣長這麼愛民,現在是大災難時,我們怎麼捨得讓他付錢呢?那麼多都在付出了,這四千多元,對縣長是很大的負擔啊!」

這樣之後,所以我們要離開那個地方了,濟覺就約縣長來會合,總算一算,四千二百元美金,他就交給縣長,他就說師父關心他,不捨讓他掏腰包那麼多,這個縣要用的錢還很需要,希望縣長將這些錢,回歸去為縣民做事情。縣長是很感動,他說他不敢要求,但是有這樣,所以他很感恩,他願意將來一定要為縣民付出。

這就是愛的力量,善友互相啟發。慈濟人,這就是善友,哪一個地方有需要我們,我們要自動趕快去;去,不是物質的幫助而已,還是給他們這種,精神上的引導和勉勵。縣長從這樣開始,看他真的是愛民,現在慈濟人會合起來,讓他的信心更大,災後復健,精神力量是很大,所以他很感動,這就是親近善友,也就是智慧、多聞、布施。

慈濟人有接受到法,他的行動,他的付出,無不都是無所求付出,付出得很歡喜。會辛苦嗎?會,但是歡喜,法喜充滿。菩薩不只是利益,守護在自己的土地,也能夠跨地,到他方的國家去付出。所以,這就是菩薩,這就是有法在心裡。智慧,運用智慧,誠懇的愛帶到那個地方去,也能夠帶動當地,「以工代賑」,大家的付出,為家鄉付出,精神力量提起來,做得很歡喜,還能夠聽到,聽到這樣的引導——我們全都是一家人。這種浴火鳳凰,雖然經過了一番的大災難,現在要再復建、要再復甦起來的力量,大家會很團結,會很合齊。所以,這種智慧去引導,所有的縣民、受災的災民都受到鼓勵,受到幫助,縣長的感受更大。

為修菩薩行
當遠離諸惡邪見
親近善友知識
如經若有能說
信、戒、多聞
布施、智慧
令人受行
即須親近恭敬
供養親近善知識

所以「令人受行」,接受,還能夠身體力行,這就是「親近善友」。「恭敬」,彼此恭敬,互相尊重,這就是互相的供養,是慧命中滋潤慧命的供養,這我們應該要親近,我們應該這個善知識的法,我們要受持。

總而言之,善知識就是「為人所知其人善」。

為人所知其人善
為善友善知識
惡 為惡友惡知識
說法引導我
向善處者
是善友知識
又勸善友使喜捨
謂之勸善知識

這個善,人人都知道,這也是我們的善友,也是我們的善知識,「善友善知識」。若是惡友呢?那就是大家都知道,這個人行為不端,我們就要謹慎;惡友、惡知識,我們就要遠離。說法引導我們能夠向善處的人,叫做「善友」,叫做「善知識」,又能夠勸我們善,使我們能夠喜捨,歡喜布施,這全都勸善的善知識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愛的力量是彼此合成的,能夠彼此合成,無私的愛,這全都叫做善友、善知識,社會自然祥和,人間環境自然和平。

來,前面的經文:「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,而說偈言:若有菩薩,於後惡世,無怖畏心,欲說是經,應入行處,及親近處。」

爾時
世尊欲重宣此義
而說偈言
若有菩薩
於後惡世
無怖畏心
欲說是經
應入行處
及親近處
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》

我們應該要好好用心,去體會前面的經文:「常離國王,及國王子,大臣官長,兇險戲者,及旃陀羅,外道梵志。」

常離國王
及國王子
大臣官長
兇險戲者
及旃陀羅
外道梵志
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》

前面我們也都說過了,我們要好好謹慎,我們要常離國王、王子,這都是仗權,我們不用去靠近那個權勢,想要仗權勢來增加我們的光環,不用!我們真真正正腳踏實地修我們的行,走我們的好路,不用一定要去仗權勢。

所以,「常離國王,及國王子、大臣官長,兇險戲者,及旃陀羅、外道梵志」。這我們要很了解,「旃陀羅」,那就是殺生;「兇險戲者」,就是不正確的行業,或者是非常惡劣的環境,這種的人我們就要遠離。或者是邪知邪見的外道,我們也要遠離。這是前面的經文所說的。

再接下來:「亦不親近,增上慢人,貪著小乘、三藏學者,破戒比丘,名字羅漢。」

亦不親近
增上慢人
貪著小乘
三藏學者
破戒比丘
名字羅漢
《法華經 安樂行品第十四》

這我們也要遠離啊!不只是世俗的權力,或者是世俗不端的行為,我們要遠離,就是我們在修行,同樣我們也要知道,該親近的是什麼,不該親近是什麼。所以,「亦不親近,增上慢人,貪著小乘,三藏學者,破戒比丘,名字羅漢」。這一類的人,我們也就要謹慎。什麼叫做「增上慢」?未證得聖道謂證,而輕慢他人。

未證得聖道
謂己證得
而輕慢於他
小乘厭生死
欣樂涅槃
因修戒定慧之道
少有所得
便謂證果
此即未得謂得
未證謂證
是名增上慢聲聞

這些修行者,在修行的過程貪著在小乘,就是這樣開始,開始要修行的目標,只是為了要脫離生死,了解生死辛苦,希望能夠了脫,所以好樂在涅槃。所以,他就會去認真修行,修行,他就是修「戒、定、慧」。他稍微得一點點心得,他就認為:我戒修得好,我的定力也很定心,我的智慧也已經開了。所以他認為:我已經證果了。這種未證得聖道謂己證得,起了那個輕慢他人的心。這種的修行者我們要注意,修行修到很貢高、驕傲,這就不是我們要親近的哦!所以,這種「未證謂證」的增上慢人,我們要很注意。所以,「不親近,增上慢」,修行傲慢之人,我們不要親近這樣的人。

亦不親近
增上慢人
貪著小乘:
也不親近
增上修行傲慢之人
及於小乘教
生貪著心的人
增上慢:
謂於增上法中
而於法增生慢心
未得謂得之等類

及小乘教,會貪著心的人。貪著,就是貪著在:我修行,我要受人供養。這是讓人很感慨的事情。圓頂了,僧服穿下去了,就開始,就高高在上。我們要自我警惕,修行才愈要縮小自己,修行就是謙卑,這也是修養之一,要真正堪得起辛勞,辛苦、勞動,這樣才叫做修行。不是修行,「我什麼都不能做,我什麼都不行。你在家人,你怎麼能夠讓我為你做什麼?在家人,你要為我做種種。」不能這樣,我們若有這樣的心態,這也是歸納在小乘貪著的人,貪著小乘。

自己修,以為我很有學問了,你們在家人就要來供養我,你們就要來為我服務,你們這些近事男、近事女等等。這我們要自己很警惕,修行不是一直求人家來為我們,來奉承我們、來很,供養我們,不是。我們是要學會如何去付出,我們要能瞭解眾生是平等。眾生人人具足萬法,但是眾生都迷在法的裡面;佛陀是「覺悟眾生的法」,所以他覺悟,所以叫做「佛」。我們要知道,這要用心體會進去,所以我們要好好警惕自己。

或者是「三藏學者」,就是那個小乘的三藏,這樣貪著在法,只是守在那個地方,這我們要很用心。在這當中,或者是「破戒比丘」,或者是「名字羅漢」,這都是沒有實修的人,這種,這都是增上慢,這全都是「未得謂得」。

三藏學者:
學經律論小乘藏者
雖則習學三藏之教
機劣智微
非菩薩友
習近小乘
妨弘大法
故須遠之

三藏學者,「學經律論小乘藏者」,這個學,在三藏的教內,但是根機很劣,機微智劣,或是「機劣智微」,都可以,就是這樣小根、小智在求學,在這三藏中。他根本就不願意發心利益他人,只是希望法,他能夠體會這個法,但是他體會是能夠修自己,但是他修自己是認為:我修行,我不能做其他的事情,就是要人人來供養我。這種根智微劣,這並沒有打開他的心,放下身段,沒有,所以「非菩薩友」,不是菩薩的朋友,所以我們就不要去親近。這就是經典所說的。

所以,「習近小乘,妨弘大法」。我們若一直習近,去親近這小乘,偏向小乘去,自然他就會妨礙我們,要弘揚大乘法。所以,佛陀他叫我們不要親近,這就是《法華經》裡面。所以,我們就能夠瞭解,在前面的文,惡世比丘,修小乘法的人,他會很反對大乘,就是因為要弘大乘法,就會去排除到小乘。所以習小乘的人,他就會來妨礙、誹謗大乘法,這就是這樣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,要經得考驗。所以,故須遠離。

破戒比丘
名字羅漢:
雖是比丘
破佛禁戒
非實有德
名字號為得道羅漢

「破戒比丘,名字羅漢」。就是說「雖是比丘,破佛禁戒,非實有德,名字號為得道羅漢。」。他不只是增上慢,不只是停滯在小乘三藏,他還是破戒,不守規戒,只是一個名稱說他是修行,比丘出家,只是這樣而已,但是內在是破戒了。「非實有德,名號為得道羅漢」。就是這樣,一個形態而已,就是詐名這個羅漢的形,形態看起來是這樣,就是接受供養,就是增上慢,不是真實修行的人,叫做「名字羅漢」,破戒,只是一個名字叫做羅漢,實體已經是破掉了。

名字羅漢
謂非真阿羅漢
假名羅漢
非實證也

所以,名字羅漢,「謂非真阿羅漢,假名羅漢,非實證也」。就不是了。現在,佛教在這個人間,真的也是很感慨啊!名稱和尚、名稱羅漢,他能夠攜家帶眷,有家眷,他只是研究佛法,他說他是大乘佛教,其實,真正的大乘佛法,也要戒體保護清淨。我們一路一直說下來,不就是要保護我們的戒體,我們的身心要清淨嗎?叫我們身心清淨,就是要保護戒體,不是名稱的和尚,不是名稱的羅漢啊!這種「破戒比丘,名字羅漢」,這是沒有實質,只是名字而已。

這就是在這個濁惡世間,濁惡的時代,會一直不斷不斷發生這個形相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持經的困難,我們要如何破除了,那個困難重重,我們要如何忍耐?要忍耐,這麼困難,真的要有忍、有耐,耐得住。所以,在〈安樂品行〉,文殊菩薩開始就是向佛請教,要如何能夠避開這個難?要如何能夠持經很安樂?要用什麼方法?除非就是避開,不要去親近到,不要影響我們的心。心若還沒很定,就不要,不要去靠近,靠近種種種種會影響我們的心,這種的形,生態和人物,人、事、物會影響我們,我們要趕緊避開。包括到像這樣,同樣是修行者,我們也就要懂得選擇,如何才能夠,成就我們弘大法的心願。這就是佛陀用心教育,我們就要用心深心信受,我們也就要用智慧來分別。所以,我們要時時多用心!
~證嚴法師講述於2017年4月1日~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30427《靜思妙蓮華》遠離諸惡 親近善友 (第1402集) (法華經·安樂行品第十四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