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31204《靜思妙蓮華》三智樂說 四無礙法 (第1559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4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31204《靜思妙蓮華》三智樂說 四無礙法 (第1559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31204《靜思妙蓮華》三智樂說 四無礙法 (第1559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   20231204《靜思妙蓮華》三智樂說 四無礙法 (第1559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周一 12月 04, 2023 8:44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4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31204《靜思妙蓮華》三智樂說 四無礙法 (第1559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31204《靜思妙蓮華》三智樂說 四無礙法 (第1559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   20231204《靜思妙蓮華》三智樂說 四無礙法 (第1559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周一 12月 04, 2023 11:59 am

20231204《靜思妙蓮華》三智樂說 四無礙法 (第1559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
⊙能詮諸教法無滯,名法無礙智。知諸義理而無滯,名義無礙智。於諸方言辭通達,名自在無礙智。法義辯才說法,名樂說無礙智。以三智樂說,四無礙自在法。
⊙菩薩隨順一切眾生根性所樂聞法,而為說之,圓融無滯,故名樂說無礙智。
⊙「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:阿逸多!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,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,得無生法忍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自前壽量品以來,佛已非為聲聞弟子說法,乃為果地菩薩而說,彌勒菩薩為對機上首故告之。
⊙「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,得聞持陀羅尼門;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得樂說無礙辯才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,得聞持陀羅尼門:千倍:謂菩薩數倍增前千倍。陀羅尼,此云總持。隨所聞法,悉能受持,云一切理體諸法:名總持門。聞持陀羅尼:即發生智光,得大總持法,能入一教海。
⊙菩薩獲大總持,於種種善法,持令不失;種種惡法,持令不生。聞持諸法分別悉知,皆不忘失,無所罣礙,是為總持無礙。
⊙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:以一世界具一日月四天下。微塵,以一點塵為一菩薩。
⊙得樂說無礙辯才:得大辯才,樂說諸法,無所滯礙,證此者即得心法與眾共享法樂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能詮諸教法無滯,名法無礙智。知諸義理而無滯,名義無礙智。於諸方言辭通達,名自在無礙智。法義辯才說法,名樂說無礙智。以三智樂說,四無礙自在法。

能詮諸教法無滯
名法無礙智
知諸義理而無滯
名義無礙智
於諸方言辭通達
名自在無礙智
法義辯才說法
名樂說無礙智
以三智樂說
四無礙自在法

用心多了解!「四無礙智」,分別就是這樣,能夠透徹了解諸法;諸法就是諦理。我們學佛、聽法,最重要就是,天地萬物那個「理」。這幾天來,一直在說「真如諦理」,「真如」從我們的心智,與天地之間一切萬物契合,這個諦理──真諦、道理,不論有形、無形。常常說過了,無形看不到,也在不知覺中,這樣運轉過去,這是無形;但是,就是我們的人生最重要,形,有形與無形的道理。

常常拿來比喻,一大早,天未亮,什麼時候天亮了?中午太陽當空,什麼時候太陽落下與暗了?我們在日常中這樣過,就是不覺知,什麼時候在過、如何轉,我們不知道,這叫做「無形」。我們的心念在想什麼事情?是想過去、過去嗎?或者是在當下,現在呢?或者是為未來在規畫?這都是無形,看不到。這無形的道理,與有形色的道理,這都包括諦理之中。所有這「諸教法無滯」,這些東西有形、無形,是不是有列入如何教育呢?有人說,我們有聽,聽了有理解嗎?理解之後,我們有體會嗎?還能夠再體會之後,能夠再傳達給大家,我們所知、我們所體會,將這個有形、無形諦理,又再延續下去。

聞法者用心體會,聽來的源頭是這樣,我們了解的法再增加,這就是無窮盡,諦理無窮盡,綿綿不絕,這叫做「法無礙」。很多很多的道理,我們全都聽到了、體會了,聞一知十,或者是聞一原理,體悟千萬道理,這就看我們的真如本性,與諦理的結合有多少,所以是無礙,所以「知諸義理而無滯」。再者,我們還能夠知道,除了,了解諸法,有聽到很多,我們還能夠徹悟了解,道理的內容,它的那個義,要如何去結合那個理,這「無礙」。道理是這樣,要如何將它表達出來呢?那個內容要如何選擇、如何將它表達?有辦法去將它選擇、表達出來,無滯、也是無礙,這樣叫做「義無礙」,將這些道理集合,要表達那個內涵的道理,我們要如何去取得、要如何表達。

還有「於諸方言辭通達」。「諸方」就是不同的國家,不同國家的語系,不會受到不同的國家語系障礙。真正的真理,即使不同的國家語系,只要它是真理,自然它能夠翻譯,道理,同樣入人心。就像各種宗教,宗教它有道理,所以有不同國家的文字翻譯。文字能夠翻譯,語言也是一樣翻譯。所以這種「諸方言辭通達」,除了說話、文字,總是能夠通達無礙,這叫做自在。不論要在哪一個國家,去將這個道理表達出來,總是是要有人翻譯。

就像泰國,光是我們在那裡,這幾年來,承擔著聯合國難民署的委託,在那個地方辦義診,幾年了。每一次辦的義診,一個月一次至二次,每一次義診,都要用不同的語言,方言;不論它哪一個國家來的難民,他的地方語言。所以在那個地方在義診,經常都是這樣要有人翻譯,才有辦法醫生與病人才能溝通,有辦法診斷才能夠對症下藥。所以要讓病人與醫生能夠通達,語言就是一個,通達、溝通的工具。所以,「諸方言辭通達」,這是很重要。

就像有一群從墨西哥的,種子志工來到臺灣,他們的語言,我們不通,哪怕是美國的慈濟人,在墨西哥,我們在救災的過程中,很長的時間在那個地方,與他們在一起,不同的語言,卻是能夠感情很深。因為本來我們與他們不相識,因為他們的,地震災難(2017年),所以我們去到那裡。語言不熟悉要怎麼辦?就要拜託了解他們語言、同語系國家的慈濟人來幫忙。西班牙語,這就是又不同的國家語言,就是在南美洲的系統,才有辦法通,我們就要再請南美洲的菩薩來。還有,總共十三個國家,慈濟人共同在那個地方,所以建立了很深這個慈濟情。

他們很感動,一直要來了解,我們這個團體是如何來組織,才能夠不論幾個國家的,慈濟人到達,肢體語言,大家的行儀、大家的動作、大家的表達,都是這麼整齊、這麼一致。人人共同一個心念──感恩、尊重、愛。那分尊重的愛去付出,讓他們感受到;付出同時,還對他們說,「感恩哦!」他們很不可思議。看到這批十三個國家,慈濟人誠意都一樣,態度也都一樣,所以他們感動,他們(2018年)這樣專程來了。有美國的慈濟人回來陪伴,我們臺灣宗教處同仁也去陪伴,一路這樣走下來,從臺北,醫療、人文(志業),這樣一直接觸,每一站,他們都是非常的感動;感動,就是有語言的解說。語言,我們要用過幾種的語言呢?我們現在普遍社會用的是華語,華語,他們聽不懂,我們就要用英文與他們互動,現在英文也比較普遍了。英文,他們有的人又是聽不懂,我們就要透過,認識、有讀過西班牙語,又再次翻譯,臺語、華語、英語,現在要再透過西班牙語,這種種,很多的語言。這要翻譯過,他們聽得懂、看到,這樣才是真正入心、真正體會了。

所以,「法」與「義」,這個法、道理入心了,人就要表達出來,身體力行,這叫做「法」。我們接受到法,慈濟有慈濟的儀軌,慈濟有慈濟的章程、組織,所以慈濟人不論是哪一個國家,他們見習、他們培訓,要經過這個行程。而且他們投入慈濟,就是入人群,我們的歡喜、法喜,從這個法喜不斷延伸,所以綿綿不斷,自然我們的儀軌、我們的制度、我們的愛的組織,自然不論任何一個國家,形態都一樣,不同的語言能夠去發揮。所以這個形態就是落實做,接受到相同的法,落實著同樣的目標──「菩薩所緣,緣苦眾生」,這道理是做出來的,這叫做法。

這些道理已經做出來了,要如何來將它,編輯成語言、文字來說話,這叫做「法義」;也能夠變成文字,也能夠用我們的語言來敘述,也還是用同樣的法來表達,這全都是,含在「法義」。表達的方法,就是編輯之後,語言的邏輯如何編,編好,要如何來表達,這「辯才說法」。同樣這些道理,是要如何表達出來呢?同樣,大家這樣做,要用什麼方式,取哪一段落來與他們互動呢?這全都是要通達。說出去的法,他們感受得到、他們還用得到,這才是真正說法的辯才。所以說人聽懂的話,會很歡喜,「我這樣說,他清楚了,不只是清楚,他又能身體力行,這個是我度出來的」,這法樂,很歡喜,這叫做「樂說」。「既然我這樣說,對他很有效,我能夠從這樣的道理,再說給其他的人聽」,這「樂說」,很歡喜,說了很順暢,自己就有信心,就會很歡喜說,這叫做「樂說無礙智」。

「以三智樂說」。「三智」是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這叫做「三智」。「一切智」了解天下的事,「道種智」能夠分別,分別事與理,「一切道種智」是能夠身體力行。「三智」,這全都感受到,世間一切、一切的形態,諦理通達,這樣說法,自然道理會通、人會接受,就很歡喜說,所以叫做「樂說無礙」。這以上四種,叫做「四無礙智」;「四無礙智」是要從「三智」會合。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這一層一層深入的道理,表達出在語言上,文辭、文字的表達,這就是「四無礙智」。所以,「四無礙自在法」,也能夠說「三智樂說,四無礙自在法」,也能夠這樣說。

菩薩隨順
一切眾生根性
所樂聞法
而為說之
圓融無滯
故名樂說無礙智

這就是「菩薩隨順,一切眾生根性,所樂聞法」。這是菩薩隨順,一切眾生的根性所樂聞,什麼樣的根性,要聽什麼樣的法,就像佛陀隨機逗教,菩薩入人群中也是一樣,看眾生要聽什麼法,他就隨眾生的根性、要聽的法,菩薩就為他們這樣說法。能夠說得「圓融無滯」,無滯就是無障礙。佛陀能夠隨機逗教,菩薩能夠隨眾生,所想要聽的去說,沒有障礙,「故名樂說無礙智」。這就是我們要很清楚去了解的。

前面的經文,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:「於時世尊告彌勒菩薩摩訶薩:阿逸多!我說是如來壽命長遠時,六百八十萬億那由他恆河沙眾生,得無生法忍。」

於時世尊
告彌勒菩薩摩訶薩
阿逸多
我說是如來壽命
長遠時
六百八十萬億
那由他恆河沙眾生
得無生法忍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這是前面所說的經文。大家應該要記得,「六百八十萬億」,「六百」還記得嗎?譬喻「六根」;「八十」還記得嗎?是譬喻「八識」。六根所緣外境,千千萬萬,所以譬喻作「六百」,很多;「八十」,就是從那麼多的境界,去造作之後的結果,成為種子,入八識田中,讓我們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來來回回,就是我們所造作的種子。所以,我們這個時候要修行,不斷、不斷結好眾生緣。菩薩緣苦眾生,不斷、不斷地,我們的心就是緣在這樣,為利益眾生,願意付出,這種的菩薩緣眾生、利益眾生。這個習性,我們要訓練讓它在,起心動念,這就是念念無不都是,利益眾生法,自然我們的煩惱都一直減少,沒有那個時間、空間,再去想,一些雜念就沒有了。所以善念增長,雜念就減少,一直減到雜念,根本都不會來染近我們的心,因為我們的心已經沒有空間,再有雜念進來,這是我們要修行。

念念,前念、後念,念念就是要有這分,緣在六塵境裡,念念無不都是利益眾生。這個意識,能夠到達清淨了,自然我們若「六度萬行」,完成了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,持戒也都清淨了,若還再忍辱、精進、無間斷,自然這個八識就能到達九識,那就是真如,真如會諦理,那就是到要成佛的境界了。

所以,「六百八十萬億」,大家不要只是當成數字看,那是諦理,要用心。所以表達這麼多的眾生,全都已經有接觸到法,大家全都得「無生法忍」,表示佛陀已經,六根、八識很乾淨。生生世世,時間很長久,所教育的眾生也是這樣;時間長久,自然接觸的人多,生生世世這個緣,就是結這麼多,數字無量,所以要長時間。發心容易,但是恆心更要再維持下去。不是發心很快,有句話說「恆心難」,我們就要化難為不難;很快就發心,我們要恆久,維持我們這一念心──利益眾生心。

所以,「自前」,前面那一品叫做〈壽量品〉,他「以來」,從講〈壽量品〉之後,「佛已非為聲聞弟子說法」。

自前壽量品
以來
佛已非為聲聞弟子
說法
乃為果地菩薩而說
彌勒菩薩
為對機上首
故告之

佛已經開始進入很深奧的法,現在開始就是開、示、悟、入眾生,佛知、佛見;前面是開、示,現在要悟、入了,悟入佛的知見。所以就很深了。過去,隨機說法,現在,已經「非為聲聞弟子說法」,已經不是隨機說法了,現在是講真實法。是為什麼樣的人講呢?「乃為果地菩薩而說」。「果地菩薩」就是已成就的,佛法,佛陀所講的法,全都聽過了,對道理也有所體悟,而且也已經在領眾的菩薩。

我們在〈涌出品〉,湧出很多、很多菩薩,這些菩薩也是在領眾的菩薩,現在就是這些菩薩在現場,大家對佛陀,怎麼會度這麼多人呢?娑婆世界的眾生不能了解,娑婆的修行者,看到那麼多不可思議的境界,不能了解。所以彌勒代表,一次一次再問佛,佛陀是一次一次答,已經到現在。所以,彌勒就是為此啟問佛陀,為何這些菩薩是從哪裡來?都是如何受教化?佛陀用〈壽量品〉:「長時間的教化。」這樣的過程,大家了解,真如諦理,智慧、慧命長久,這大家已經了解了。

所以既然了解、徹悟了,佛陀進入了〈分別功德品〉,這一品就是很深入,對機是「果地」菩薩。就是全都了解了,已成就的菩薩。所以,以「彌勒菩薩為對機」。這品還是一樣又再稱呼彌勒;彌勒菩薩摩訶薩,就是大菩薩。過去是舍利弗、阿難,聲聞弟子為對機,現在是菩薩。看,「彌勒菩薩為對機上首」,這個對機的上首,佛陀要對他說。因為佛將取入滅了,彌勒菩薩就是將來娑婆成佛,所以佛陀現在,法就是要傳承給他,所以就叫著彌勒菩薩的名,果地菩薩、對機者,他是上首的菩薩,在娑婆世界是上首菩薩。

再接下來這段經文,就又這樣說:「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,得聞持陀羅尼門;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得樂說無礙辯才。」

復有千倍
菩薩摩訶薩
得聞持陀羅尼門
復有一世界
微塵數菩薩摩訶薩
得樂說無礙辯才
《法華經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告訴他,叫彌勒菩薩:「知道嗎?有這麼多、這麼多的菩薩,過去有那麼多,六百八十萬億,那由他恆河沙的眾生,都聞法有成就了。還有,還有已經也將成就的大菩薩。」將要成就的大菩薩,有多少?「復有千倍菩薩摩訶薩」,還有,未來還有這麼多,「復有」就是還有。還有比前面說過的數字,千倍,有幾千倍的菩薩,所以「得聞持陀羅尼門」。那些人也是一樣聽到法,也得到「總持門」;「總持門」就是「陀羅尼門」,得這個門能夠進入。

「復有一世界,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。還有一個世界的微塵數,一個世界的微塵,大家知道,一直在說微塵。沙土抓一把起來,就讓你無法算了,何況一世界的微塵!這麼多的菩薩,「得樂說無礙辯才」,就是「三智四法」。四無礙法,也是四無礙辯;還「三智」,得到三智──一切智、道種智、一切種智,發揮了四種的方法解說──法無礙、義無礙、辭無礙、樂說無礙。這就是將要成就的菩薩,有很多能夠得到這樣無礙辯才,有這麼多人將來能夠說法。所以,「千倍」。這個「千倍」,就是菩薩數已經比過去所說,「六百八十萬億,那由他恆河沙」更多,多出了千倍出來。

復有千倍
菩薩摩訶薩
得聞持陀羅尼門:
千倍
謂菩薩數
倍增前千倍
陀羅尼
此云總持
隨所聞法
悉能受持
云一切理體諸法
名總持門
聞持陀羅尼:
即發生智光
得大總持法
能入一教海

這些菩薩會得到的,那就是「總持門」,那就是「陀羅尼門」。所以「總持」,大家應該要記得。常常告訴大家,聽法要有記憶,所以「隨所聞法,悉能受持」。像這些菩薩現在聽法,聽了就是聽進去,聽進去就是記憶住;不只是記憶住,是身體力行者,這就是將來,將要成就千倍菩薩,有這麼的多。所以,「云一切理體諸法」。一切理體,諦理,理體就是諦理。這個一切的諦理,「名總持門」。所有、所有的法,開頭就說過了,有形、無形無不是法,這些法,理體、諦理,都是法,完全都是菩薩聽法之後,收納進去,聞一知十、聞一知千百的道理,隨著菩薩的感受,他入總持門。不是僅僅知道而已,就是萬行俱全,就是這樣,那些法是過來人,他們修過的、身體力行過的、曾有過入苦眾生的因緣。

就像我們剛才在說墨西哥,走過的人,回來要說墨西哥,那個時候的地震,他們很快,墨西哥那個境界,在他們的腦海中,他們這樣侃侃而談,因為境界入他們的心,因為他們的身體力行,在那個地方。

就像我們在(2018年) ,二月六日的地震,有人投入進去,去入戶安心;大家有走進去了與人接觸,那個境界很快就進入腦海中。叫你與大家分享,很多話可說,可去敘說,同樣的道理;這就是「門」,叫做「入戶安心」(安心家訪)。你進到人的家中,去安撫人的心,同樣的道理,這也叫做「陀羅尼門」,這也是法,菩薩緣苦眾生,這也就是法。所以,佛法就是要身體力行;記憶,這個記憶就能夠很堅固。

所以,若能夠這樣,「即發生智光」。因為這個法入你的心了,也是你開始這樣接觸到的。現在腦神經科,探討那個腦部用到哪裡,有用到的那個地方,會發亮、會發光,那個細胞會發光,不同了。真真正正有在利用它,在那個很微細去探討它,這個人身體的構造,腦部裡也有這樣的作用。你在腦的哪一部分在用,那個地方,它會有特別的功能,好像在發亮一樣,這就是「智光」,就是「發生智光」,在腦部開始發生作用。

所以,「得大總持法」。因為這樣,他有心得,心腦互用,他有心得,就很多可與大家分享,所以侃侃,不斷、不斷說,那就是「樂說辯才」。同樣的道理,這也就是辯才的總持門,也可以道理,全都歷歷在我們的腦海中。所以「能入一切教海」,就有辦法入一切的教海了。所以我們菩薩,菩薩是所緣,緣苦眾生,我們要很用心要去體會,法的道理一定要入心、要有記憶。所以,「菩薩獲大總持,於種種善法,持令不失」。很多、很多的善法,我們全都堅持著。

菩薩獲大總持
於種種善法
持令不失
種種惡法
持令不生
聞持諸法分別悉知
皆不忘失
無所罣礙
是為總持無礙

剛才有說過了,這「識」,我們要不斷在人群中結好緣,不斷我們要利益人群,這個習性要不斷培養好,若這樣就是「持令不失」。我們的八識,那個識,我們就堅持,不論是六根、六塵、六識,緣的外境,經過了內心的思考,造作出來,結果再回歸在八識。所以,這個八識,成為我們的習慣,所以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就是帶這個識。我們能夠「令持不失」,不要忘掉了,我們要不斷練習。

所以「種種惡法,持令不生」。我們若能夠堅持在善法,自然惡法它就不會靠近。剛才也說過了,我們時間、空間,都用在利益眾生,自然這些雜念、壞的念頭、壞的動作,自然慢慢就會遠離我們。我們在一個很不好的組織裡面,過去我們以為這樣很好,跟隨它走,但是發覺到,我應該這樣做才對,就慢慢脫離了那個組織,自然就會過來這分,覺得很理想、是利益人群;過來,所以淡出了那個地方,用心在這個地方。同樣的道理,黑的,慢慢脫離了;白的,慢慢在我們的周圍,叫做「反黑歸白」。我們的識,我們的意識就慢慢歸向善法。種種的惡法,我們堅持不要讓它進來,我們的心不生一念惡法。

所以,「聞持諸法分別悉知」。我們自己就能夠知道,我們念念在善法中,堅持不會讓它損失掉,我們要很時時警惕,惡法不可在我們的心中生出來。這就需要我們聽法之後,就是要持、要堅持。「諸法分別」,世間種種的這些法與出世間法,我們清楚、分別,「皆不忘失」,我們很清楚,沒有讓它忘失掉。不要「失憶症」,對的事情,我們要堅持到底,不要忘掉了。所以我們若能這樣,我們在人間生活、在入人群中,自然「無所罣礙」。我們的心很泰然、很自在,在善法中,這樣循環不斷,「是為總持無礙」,就是無掛礙。再接下去說:「復有一世界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。」就是經文裡,就是說,還有一個世界微塵數的菩薩。

復有一世界
微塵數菩薩摩訶薩:
以一世界
具一日月四天下
微塵
以一點塵為一菩薩

「以一世界具一日月四天下」,一個世界,就是一月、一日;一個月、一個日,這就是一個世界。就像我們地球,地球這個世界它就是一個月、一個日,日月輪轉。「四天下」,有東、西、南、北;我們在佛法說,東勝神州、西牛賀州(、南贍部洲、北俱盧洲)等等,就是方向不同,東、西、南、北。佛法以須彌山為中心,這地球的上面,他用須彌山為中心,四周圍有東、西、南、北,一日、一月,這樣叫做一個世界。以一點一塵為一菩薩,就是一點一塵都是叫做菩薩。你想,這些微塵,都將它算做菩薩,菩薩多或少?很多。所以,人人無不都是菩薩,這就是我們所要成就的,就是我們所要淨化的。所以,「得樂說無礙辯才」。

得樂說無礙辯才:
得大辯才
樂說諸法
無所滯礙
證此者即得心法
與眾共享法樂

希望人人都會說,人人聽法都聽得到、都很清楚,再認識世間法、行世間事,所緣緣苦眾生,人人能夠做。所以,「得大辯才」,這些菩薩因為了解法,所以他得大辯才,「樂說諸法,無所滯礙,證此者,即得心法與眾生,共享法樂」。若這樣,這些法全都了解,沒有障礙,自然我們的心,自己也很自我肯定,還很有自信心,所以有心得。這個心得;佛法的心得與世間法的心得,和我們身體力行的心得,我們能夠與眾生,來互相共聚分享,所以「共享法樂」。說的人也很歡喜,自己做過來;聽的人很感動,所以這就是我們要努力。我們現在是開始入佛知見,聽法真的要時時多用心!
~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2月28日~

【註一】〔四無礙解〕
又云四無礙智,四無礙辯。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,故約於意業而謂為解,謂為智,約於口業而謂為辯。一法無礙,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,於教法無滯,名為法無礙。二義無礙,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,名為義無礙。三辭無礙,又云詞無礙。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,名為辭無礙。四樂說無礙,又云辯說無礙。以前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,名為樂說無礙。又契於正理起無滯之言說,名為辯無礙。無滯之言說即辯也。(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)

【註二】〔三智〕智度論所說:
一、一切智,聲聞緣覺之智也。知一切法之總相者。總相即空相也。
二、道種智,菩薩之智也。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者。
三、一切種智,佛智也。佛智圓明,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
法者。(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)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31204《靜思妙蓮華》三智樂說 四無礙法 (第1559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