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31208《靜思妙蓮華》離垢無染 淨極明生 (第1563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4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31208《靜思妙蓮華》離垢無染 淨極明生 (第1563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31208《靜思妙蓮華》離垢無染 淨極明生 (第1563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   20231208《靜思妙蓮華》離垢無染 淨極明生 (第1563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周五 12月 08, 2023 10:24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4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31208《靜思妙蓮華》離垢無染 淨極明生 (第1563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31208《靜思妙蓮華》離垢無染 淨極明生 (第1563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   20231208《靜思妙蓮華》離垢無染 淨極明生 (第1563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周五 12月 08, 2023 1:54 pm

20231208《靜思妙蓮華》離垢無染 淨極明生 (第1563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
⊙但由群生久迷塵境,唯認攀緣六塵影像,乍起乍滅虛妄之念,執著己見自大妄為。一迷心念無智錯亂,從身口意造成業種,不知色身栖栖世中,虛空大地咸是妙明,離垢無染淨極明生。
⊙無明有迷事與迷理,不達緣起之諸法,云迷事。迷事障俗諦,迷理障真諦故。
⊙「復有四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復有三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;復有二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二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「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:即等覺地,一生成佛。
⊙一個日光、一個月亮所照臨遍及,一四天下:四大部洲,即東勝身洲,南贍部洲,西牛貨洲,北俱盧洲。
⊙一生當得,即超入妙覺之位,一生直入,故曰:一生當成一切智。
⊙「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,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如許眾生,聞即娑婆而顯華藏,就堪忍以明淨土,即今時而顯遠本,就三身以明壽量,故各發正因心,同求正覺果也。
⊙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,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:有八世界,微塵數眾,皆發如來無上道心。此謂信心成就,即信不退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但由群生久迷塵境,唯認攀緣六塵影像,乍起乍滅虛妄之念,執著己見自大妄為。一迷心念無智錯亂,從身口意造成業種,不知色身栖栖世中,虛空大地咸是妙明,離垢無染淨極明生。

但由群生久迷塵境
唯認攀緣六塵影像
乍起乍滅虛妄之念
執著己見自大妄為
一迷心念無智錯亂
從身口意造成業種
不知色身栖栖世中
虛空大地咸是妙明
離垢無染淨極明生

用心來體會、來了解!「但由群生久迷塵境」。眾生啊、眾生!我們就是這樣忙忙碌碌,生生而來,到底每一生從何處來?我們這輩子去何趣向?總是我們今生此世,就是這樣迷。這群的眾生,不論是哪一道的眾生,就是這樣忙忙碌碌,「久迷塵境」。這只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的境界,只是認定周圍的緣。我們五根、五塵,五根,緣在五塵境中,以及心靈的意識中,心靈的意識攀著外面的塵境,這些影像,是人的影呢?是境界的形象呢?總是忙忙碌碌在聲塵、色塵,在我們味塵等等,我們每一天的周圍,所接觸的東西,就是這樣,周圍攀緣了。

緣著這個境界,我們的心念,「乍起乍滅」,一下子就起一個心念,心念起了,很快就過去了,這是不是忙忙碌碌呢?在想什麼呢?是在做什麼呢?心總是定不下來,在「虛妄之念」。一下子專心在這裡,不知覺什麼時候,念頭讓它轉了方向,不知道轉往哪裡去了。念頭總是這樣團團轉,轉得念念是虛,不是實境,念念都是妄念,沒有用的事情,總是整天在這樣的生活中。這些生活只是只有執著,執著我所看到、我所聽到、我所感覺,我就是要這樣。這就是我們人,在日常的生活中是這樣,我們有警覺到嗎?都沒有警覺,以為這是自然,所以就這樣,迷在這生這世中。

眾生,「群生」,就是很多很多的生命體,每一種的生命體,都有他不同的習性,他的性質都不同,卻是,天地萬物一切群生,就是有各不相同,執在己見。這就是各人不一樣的生態、不一樣的感覺,卻是佛陀說,心、佛、眾生,皆有佛性。應該說,生命是共同體,只是我們的無明、習氣,將我們分散掉了,分散掉了,你有你的習氣、他有他的習氣,我也有我的習氣,各人的習氣、見解不同;你有你的心靈世界,他也有他的心靈世界,而我也是一樣。很多事情,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看法,所以看法相互違背,就愈來愈造成互相的不調和,那就互相爭端。這全都是,就是眾生的苦,一直爭端造作。

現在叫做濁世,濁世就是各個見解不相同、各個有所爭端、各個有所貪念,推向他的方向,所以完全散掉了,這就是現在人生的紛亂。這麼大的紛亂就是出在,每一個人的觀點、心念,這就是全都迷了。人,人人若全都迷了,那就是塵境就會很亂。灰塵若少數還可以,灰塵若是大多數起來,「蓬蓬颺」,那就是濁氣很重了。我們靜靜來思量、來思考,來想想看,這種濁氣,就是人人都有一點點、一點點,人多了累積,就是變成了濛霧,濛煙散霧,濁氣,就是這樣說,很重!這就是我們久迷塵境,你迷我也迷,人人通通都在迷,在迷茫無明中。就是攀緣在這個境界,為何呢?怎麼會迷呢?就是周圍的環境將我們引出去,引出了我們真的就是,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就這樣一直緣出去了。

所以在「六塵影像」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合起來叫做「六塵」。不是我們原來清淨無染的本性,已經不是了。是已經被熏習,濁氣很重,會合起來叫做「塵」,濛煙散霧的塵境。在這種濛煙散霧的塵境中,來看一切的景象,豈看得清嗎?不會清。這個因緣是從哪來?就是從我們的心念,「乍起乍滅」。一下子起、一下子落,我們的心沒有定。因為這樣,妄念就是因外面的境界,而外面的境界又迷了我們的心,所以「虛妄之念,執著己見」。從這樣開始,我們已經只有知道自己,不知道別人;只是自己知道自己的感受,我所需求,就不知道別人的欠缺。自己滿滿的多,還要更多,不知道前面已經挖一個陷阱了,這個陷阱是自己挖出來的。前面挖盡了一切,挖空了,卻是自己的囤積還覺得不夠,這就是虛妄之心。這種不實、虛妄,只是心,心念想入非非,沒有實體,就是我要多再更多,所以不斷去貪求,永無厭足。

這種「虛妄之念」,造成很多無明,造成很多煩惱。這全都是執著,「執著己見」:這就是我能力的範圍,這就是我事業拓很大,就是讓大家有事情做,我是在幫助人呢。其實,拓大事業,惹來是非、業力,擴大他的業力愈來愈大,耗損天地資源愈來愈多。這就是前面,自己挖大坑陷阱不知覺,浪費光陰,這種用在我們,這人生的「自大妄為」。「是日已過,命亦隨減」,都是不覺而不知,這「一迷心念」,就「無智錯亂」。人人,心、佛、眾生,本來與佛同等,人人本具覺性,就是這樣不斷貪念,貪無厭足,迷了自己的自性心。所以這一迷下去的心念,那就是失智了,無智。

我們的智慧,人人本來具有,是與佛同,但是我們已經為了貪欲迷失,迷失了我們的心,所以覺性受無明蒙蔽了。就像燈光已經衰退,如何的衰退呢?上面卡著的就是無明,就是塵垢,卡著很多。蒙,所以我們內心的光明,已經透不出去了,所以外面看起來,光明減弱了,一直一直微弱,一直微了,微弱掉了,好像這個光明一直不見了,這就是無智。我們若沒有光,外面的境界是黑暗,因為無明當前。這無明的塵境愈來愈厚,沒有智慧,那就會錯亂了。

所以,這到底是從哪來呢?那就是「從身口意造成業種」。「從身語意之所生」,所生什麼呢?所生「業」,業障累累。因為我們沒有智,一心迷在貪念中,時光一直過,業力、無明一直產生,所以已經愈是使得我們的身體,不由自己,身、口、意都不由自己,隨著這個緣境就這樣一直去了,就造成了業種。一粒、一粒業的種子,愈來愈多,這種無明種愈來愈多,那就是因為,「不知色身栖栖世中」。「栖栖」,就是暫時,也是暫時的停歇,也還是一樣不安;不安,惶惶恐恐不安。

在這個世間中,因為自己沒有一個方向,不知生從何來、死何去向,自己連這樣的念頭,都不曾想要有過,不曾要想:我是從哪來?我現在,將來要再往去哪?而現在處在人世中,忙忙碌碌,我到底在做什麼?都不知道,只是這個貪欲一團來誘引他,一直一直就是往這個,由不得自己的緣境去攀緣,這很可惜。所以使得已經這燈光黯淡了,就是也已經受無明掩蓋,失去了光明,完全都是垢穢。這就是我們的色身在人世中,一輩子其實很沒有安全感,所以才會貪念那麼多,這就是沒有安全感的人。這是「栖栖世中」,在這個世界中忙忙碌碌,其實心都一直很惶恐、很不安定,這就是世間人。

我們應該要知道,「虛空大地咸是妙明,離垢無染淨極明生」。其實我們有一個,與天地同等的覺性,那就是真如。真如永遠都沒有離開,卻是我們將它剝離在身外。其實我們的真如與諦理,永遠都是相合,只是我們自己的無明,將它失掉了,用很多很多無明將它遮蓋著,將它完全隔離,所以因為這樣失了它的光,失掉了它的光明。這是我們要好好用心,要不然,我們永遠都是在,「無智錯亂」中。找回來我們的真如,這個真如就要用內在心光去找;找出了道理,我們的真如就現前了。其實真如並沒有離開我們,我們要將諦理找回來,自然我們的真如就發現了。

所以,眾生各有眾生不同的性,因為眾生各個,各人的生活、心念,已經各個迷失掉了。各個的心念都不同,等於在這個大虛空下,天地萬物,包括人類,都是包在這個虛空之中。虛空,它的諦理就是天地之間,它涵蓋是一個「空」的真理,空中涵蓋著無量數的世界。動物有動物的心靈世界,人類有人類不同的世界;同一個大乾坤,各個不相同的生態。他們的世界的生態,同在這個大乾坤的裡面,我們人類的生態,在人類世界的裡面,也是在這個大乾坤。我們又自己再分開,分開你的心的世界、我的心的世界,各人生活在自己,執著自己的世界裡,這就會迷。

其實人人,應該是要與生命共同體,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樣,有它真如的本性,它的實體那就是「妙有」,很微妙的這個真如本性,就是我們的慧命。所以我們因為一迷心念,就是這樣迷掉,造成很多煩惱,層層、層層來將我們覆蓋,遮蔽了我們心靈那個智之光,我們自然外面的境界,我們都錯亂掉了,所以我們的本覺,本覺的光明全都被覆蓋掉。我們這個時候若能夠好好去體會,也就是在這個虛空大地中,好好向著虛空大地來找。因為我們就是,生活在虛空大地中,虛空所有一切包含的生物,包括我們自己在內,其實我們都有,那個妙明本覺的智性。只要我們若清楚、了解,在一念信中去尋找,自然這個妙明就現前了。

因為我們已經知道,煩惱是在那個塵境中,「六塵影像」中,那就是虛幻,我們是在那個地方在攀緣。只要你將那個攀緣心脫離,六塵境的這個影像,我們認清楚是虛幻,我們的心定下來,不要「乍起乍滅」,不要一下子生一念,一下子就滅掉了一念。好心起,惡心自然就滅;我們若惡心、貪心起,善心、好念也滅了。這是一個對比,天平對比。所以我們自己要很知道,要如何將我們的善念、好念,永遠專心保持,這是利益自己,同時也是利益人群。我們若能夠這樣,虛妄之念自然就能夠消滅,這就是「離垢無染」。我們已經知道了,這種知道天地,本來具存著它的諦理;我們已經知道了,知道人人本具真如本性。知道,我們要用功,看透徹眼前的景象都是虛幻,這都是一個暫時的過程。認清楚,認真來看,原來虛空大地就是妙明,很美的境界,很奧妙,很妙有的萬物,各有它的本性存在。

看到現在茶花開了,在出入的過程中,每天就會看到那個茶花盆景,它的茶花已經旺盛起來,茶花開了,由不得自己就去看它一下,讚歎:「唉呀!萬物微妙!」含苞待放,到底什麼時候,它慢慢、慢慢在那個行蘊中,將這個花,不知不覺,這樣展現出來了,展現出了葉葉的花蕊。它們的組織,能夠這樣組織得很有次序,一花葉,一葉、一葉包裹得很好。而還未開之前,它又是什麼呢?而這個花的含苞還未出來之前,它又是在哪裡呢?奇哉、妙哉!光是那幾朵花,就讓我感覺到,這就是天地萬物的奧妙。這是在天地間,千千萬萬種,其中的一樣,是植物,它的微妙。

每天早上若在說話,眼睛看到前面這盆的小盆景,就會覺得:微妙啊!葉子本來都是這麼大葉,這麼大葉、這麼大葉,也有這麼小葉;這盆,一年到頭,就是永遠這麼幼小的小葉。這個盆景在盆栽裡,永遠就是這樣的大,它為什麼長不開呢?就有人告訴我,若將這個盆拿起來,將它放在土地裡,這棵小樹,盆景裡的小樹,它就會長大起來了。是哦!這是物體,它要有環境給它;有這樣的環境,它就永遠安分守己,在這個小盆栽的裡面,它不會越界,永遠就是這樣。你若讓它回歸大地,它就會自由伸展出去。大地這麼大,它會很自由將它的根竄開,自然樹幹、樹枝、樹葉,就隨著大自然就展開了。這豈不就是世間法,與大自然法的奧妙!

所以,「虛空大地咸是妙明」,真的很微妙,真的是道理很明顯,我們自己將無明、煩惱,一層一層將它蓋起來了。這麼大自然,公開,只要你人人去用心體會。生態,不同的生態,是動、是靜的形態,我們會很透徹,很了解、清楚。回歸到我們自己的本性,我們更加清楚,我們的智慧、我們的本性,應該是回歸於,與佛同等,真如的本性。所以我們要佛知、佛見,我們要「離垢無染」,我們要回歸到大地一樣,那種妙明,真正的無私。大地就是這樣,天地由你發展,大地由你伸根,這就是這麼的讓我們自由,我們偏偏將自己,塵境、影像拘束著我們,所以我們應該要「離垢無染」,自然是「淨極明生」。這就是光明一片了。我們應該要很用心,我們的體會,人間心境,我們要了解。所以,佛知、佛見,一切都沒有障礙我們,只是我們,「無明有迷事與迷理」。

無明有迷事與迷理
不達緣起之諸法
云迷事
迷事障俗諦
迷理障真諦故

無明有迷在事與理,我們就是被人與事,將我們迷掉了,在人事中迷了,所以連理也迷。迷事者,就是「不達緣起之諸法」,所以叫做迷於事。「迷事」,迷事就是不知道,不知道,我們還未通徹、沒有通達這個緣的境界,所以我們還在這個緣的境界,在那裡攀緣。所以因為這樣,受這個緣境將我們迷去,我們就,事也就迷了。所以我們迷事,自然我們就會迷在這個俗諦。世俗,因為世俗人間,無不都是受這個緣境,我們所看到的景物,我們的起心動念,去攀緣、去貪我愛,這就是不了解這個因緣起落,所以我們才會去起貪念,這樣就會迷掉了人事。這個人事,人間的事相,我們被它迷掉了,這就是障礙俗諦,這叫做「迷事」。世俗的事情,無不都是名利、地位等等。名大要再大一點,利多要再多一點,很多事情就是這樣迷掉了。所以人生就是這樣,很可憐。

若「迷理」呢?就是障礙我們,障礙我們那個真理。所以,迷事障礙我們的俗諦,人情世事,我們都被障礙掉了;迷理,就是障礙掉了真理,我們不知不覺,所以我們要很小心。剛才所說的「緣起」,就要好好用心,要去警惕。迷在那個緣境,我們不可,這樣會障礙俗諦、人情世故,一切的事物,我們會迷,迷在那個環境中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。用心,這個道理我們才能夠透徹。

所以前面的經文就這樣說:「復有四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四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復有四四天下
微塵數菩薩摩訶薩
四生當得阿耨多羅
三藐三菩提
復有三四天下
微塵數菩薩摩訶薩
三生當得阿耨多羅
三藐三菩提
復有二四天下
微塵數菩薩摩訶薩
二生當得阿耨多羅
三藐三菩提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「四生」。我們就是很快,能夠不斷不斷,沒有離開我們修行的方向,向前前進,我們的心境,一直與菩薩的心地慢慢接觸。我們若是精進力比較退,沒有很精進,我們還是要再很久的時間。而我們若多精進,我們趕緊學分完成,那就是證一地一地菩薩的心地。所以已經「四生當得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所以,「復有三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摩訶薩」,還有很多。用這個「天下微塵」來算菩薩的數字,有三個四天下的微塵數菩薩。「三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這比「四生」更加接近了,更加接近成佛的境界。「復有二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二生當得,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,更加接近,也是還有很多菩薩,愈來愈接近成佛的境界。

所以,下面接下來再說:「復有一四天下微塵數菩薩摩訶薩,一生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
復有一四天下
微塵數菩薩摩訶薩
一生當得阿耨多羅
三藐三菩提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這就很快,就是「即等覺地,一生成佛」。已經很接近了,因為他不動了,再也不會再受到,紛紛擾擾的塵境、影像,這樣又迷到。他已經很清楚,心很堅定,已經是到達「等覺地」。

復有一四天下
微塵數菩薩摩訶薩
一生當得阿耨多羅
三藐三菩提:
即等覺地
一生成佛

再來,一個日光、一個亮光所照臨,名稱叫做「一四天下」。我們娑婆世界「四大部洲」,那就是以須彌山為主。而須彌山有周圍,周圍東、西、南、北,就將它分作「四大部洲」。

一個日光
一個月亮
所照臨遍及
一四天下
四大部洲
即東勝身洲
南贍部洲
西牛貨洲
北俱盧洲

「四大部洲」,也就是「東勝身洲」,也叫做「神」,也叫做「身」,都是譯音。所以,「南瞻部洲」,那就是我們人類這一類,我們現在(所處)。所以「西牛貨洲、北俱盧洲」。這在世界,須彌山的周圍,將它分為「四大部洲」,稱為「四天下」。這四天下共同一日、一月,共同一個日、共同一個月,這叫做「一四天下」。那麼「一生當得」,一生就能夠得到,那就是「超入妙覺之位」。這一生已經登到妙覺位了。

一生當得
即超入妙覺之位
一生直入
故曰:
一生當成一切智

所以說:「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,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」

復有八世界
微塵數眾生
皆發阿耨多羅
三藐三菩提心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除了這些菩薩之外,還有「八世界微塵數」,就還很多很多微塵數菩薩。一一就顯示出了,他們對娑婆世界所了解,不只是透徹娑婆世界,從娑婆世界現出了「華藏」。在人間即地即是淨土,這個「華藏」,就是佛陀成佛的世界。

如許眾生
聞即娑婆而顯華藏
就堪忍以明淨土
即今時而顯遠本
就三身以明壽量
故各發正因心
同求正覺果也

這個「華藏」,就是佛成佛的心境,就是「華藏世界」,所以「就堪忍以明淨土」。「堪忍」就是娑婆世界。在這個娑婆世界,我們真如本性、宇宙諦理,就地會合起來,所以娑婆即淨土,也娑婆即是「華嚴」。凡夫即是聖人,這就是在我們的那個一念中。

各位,一念是很重要!開頭告訴大家,法髓這段很重要,只是我們眾生,都是迷在那個地方,我們現在若知道了,其實,即心即佛。我們人人無不都是,在這個環境,我們也就是覺性明顯。在娑婆,雖然堪忍,其實我們心念一轉,也是快樂自在,所以尤其是娑婆就是淨土。「就三身以明壽量」。「三身」還記得嗎?〈壽量品〉時,法身、報身、應化身,這合起來作用在人間,以佛性、覺性,我們還是要延續,佛陀的慧命在人間,所以「三身以明壽量」。

「故各發正因心」。「正因」,應該十六王子的時代,開始聞法一直到現在,中間我們凡夫就是有迷了。佛陀與諸弟子,人家他們就是一直,就是在人間,來來回回,而我們就是迷掉了,一直到現在。所以,我們要用心。「同求正覺」,我們大家要很用心,來共同向著這條的菩提道努力,向前前進。再來,「復有八世界微塵數眾生,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」。

復有八世界
微塵數眾生
皆發阿耨多羅
三藐三菩提心:
有八世界微塵數眾
皆發如來無上道心
此謂信心成就
即信不退

這就是還有,「八世界微塵數」。就是這麼多,全都開始在發心了。我們道要開闊,引導更多人來發心,佛陀的世界也是這樣說。愈來,他應該是愈多,世界微塵數的眾生,開始,愈來又是愈清楚了,懂得要發心。「此謂信心成就」,要讓更多人有信心,落實行在菩薩道上。

這發心愈來愈多,各位,真的我們要相信,力量就是這樣來,起自我們的一念心。一念心清淨了,我們就能夠透徹虛空大地,都是微妙的妙法。我們的心若清淨,無法不微妙,都是很微妙、很清淨的心,你看每一種的事物,它就是內含著豐富的道理。不論你是看到什麼,那個豐富的道理,我們清楚,這就是我們的智力。分析了這諦理,諦理了解,當然我們的心理更清楚,自然就是「離垢無染,淨極光生」。我們的心沒有染著,但是我們的慧光,智慧的光明就愈來愈透徹,透視了這個諦理,天地萬物它的真理,我們愈來愈透徹。這要看大家的用心,時時多用心!
~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3月5日~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31208《靜思妙蓮華》離垢無染 淨極明生 (第1563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