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31212《靜思妙蓮華》天雨散花 天鼓自鳴 (第1565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4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31212《靜思妙蓮華》天雨散花 天鼓自鳴 (第1565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31212《靜思妙蓮華》天雨散花 天鼓自鳴 (第1565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   20231212《靜思妙蓮華》天雨散花 天鼓自鳴 (第1565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周二 12月 12, 2023 8:24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4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31212《靜思妙蓮華》天雨散花 天鼓自鳴 (第1565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31212《靜思妙蓮華》天雨散花 天鼓自鳴 (第1565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   20231212《靜思妙蓮華》天雨散花 天鼓自鳴 (第1565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周二 12月 12, 2023 11:55 am

20231212《靜思妙蓮華》天雨散花 天鼓自鳴 (第1565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
⊙天雨散花飄香,眼見花飄色美,耳聞樂音柔聲,鼻嗅花芬香味,身根意識塵境,緣觸生貪起念;凡夫迷情起惑,賢聖轉迷斷惑,淨盡智生離垢。
⊙佛說《法華經》時,先現出六種祥瑞,作為開經序緣起,謂法華六瑞序。
⊙法華六瑞:說法瑞、入定瑞、雨華瑞、地動瑞、心喜瑞、放光瑞,此六瑞乃是十方三世諸佛,欲說法華經時,施教化儀。
⊙法華六瑞:說法瑞、入定瑞、雨華瑞、地動瑞、心喜瑞、放光瑞,此六瑞乃是十方三世諸佛,欲說法華經時,施教化儀。
⊙「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,於虛空中,雨曼陀羅華、摩訶曼陀羅華,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、師子座上諸佛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「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,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法華六瑞之第三瑞,釋尊將要說《法華經》而入於三昧時,天空中如雨四種天花稱雨華瑞。
⊙「又雨細末栴檀、沈水香等。於虛空中,天鼓自鳴,妙聲深遠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又雨細末栴檀、沈水香等:前散寶華,表真實行。此沈水香等,表真實德香。
⊙於虛空中,天鼓自鳴,妙聲深遠:於虛空中者,表法性空。天鼓自鳴者,表無作偈。無問自說,梵音美妙,其義深遠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天雨散花飄香,眼見花飄色美,耳聞樂音柔聲,鼻嗅花芬香味,身根意識塵境,緣觸生貪起念;凡夫迷情起惑,賢聖轉迷斷惑,淨盡智生離垢。

天雨散花飄香
眼見花飄色美
耳聞樂音柔聲
鼻嗅花芬香味
身根意識塵境
緣觸生貪起念
凡夫迷情起惑
賢聖轉迷斷惑
淨盡智生離垢

用心體會,「天雨散花飄香」,我們就用這個觀想,想啊,境界,當大家很歡喜的那個時候,心花怒放。我們也已經有描述了,佛陀說法,大眾歡喜。聽,聽得很歡喜,用一個譬喻:心花怒放,不是只有人歡喜,天龍八部也是歡喜。表達出了周圍的景象,這大自然的境界,給人的感覺,就是這樣將它描述,「天雨散花飄香」,這是文學者能夠用這樣來形容。佛陀說法,樹下說法,大自然的境界來說法,相信風若吹了,樹葉飛了,也會有人來形容:心很歡喜,樹葉飛下來,好像天散雨華。也能夠這樣去形容,這就是一種的心境。佛陀說法,有佛陀的心境;聽法,聽法的人,大眾也有大眾的心境。總而言之,大自然的境界,佛的心靈境界,聞法者心的境界。

我們接下來這段文,我們就將它用這樣來感受,感受那個大自然境界,我們的感受、我們的感想是這樣。天空所飄落的,就是如散花飄香,大自然的香氣。我們若一大早、一大早,這樣走,走在大自然境界中,花有花的香,樹有樹的香,這是心若靜下來,大自然有色、有味,這個味,那就是香的味,我們能夠感覺出了大自然。這個感覺。所看到的是花飄色美,飛下來好像那個感覺,好像「雨華」一樣。說過了「曼陀羅花」,叫做適意花。這就是看到這個飄下來的,就好像很適人的意,總是啟發人,心的歡喜,讓人的心,一番的柔軟,這是這樣的感覺。所以「耳聞樂音柔聲」。周圍的環境,不論是風吹著,樹、草,總是心快樂、心歡喜,很有節奏,什麼聲音都是很美。大地自然靜,人聞法的心靜,所以外面的諦理、內心的自性,這會合起來,聲音、色相無不都是美!所以聽起來很美、很柔,看起來美,聽起來柔。

而鼻呢?「嗅花芬香味」。不論是風的聲,或者是從花透出來的香,這就是我們的心念。心若很靜,這境界就靜;心若美,沒有無明、沒有煩惱,自然我們的心靜,境界美,所以聞的東西也很香。所以,「身根意識塵境,緣觸生貪起念」。我們若是凡夫,就是這樣,同在一個境界的裡面,凡夫他的「身根意識塵境」,所感觸的,那就是這個「緣」。緣感觸到,感觸我們的內心,是要生起貪念呢?還是要生起,很愉快、愉悅的心呢?聽法入心,境界清淨,那就愉悅,就是歡喜。若是凡夫心,還有無明、貪念在,若這樣就起了煩惱、貪念。凡夫心在隨處都有不同的境界,凡夫、俗子屬於世俗,用世俗的氣氛,來看那個美好的境界,他無法生出那個自然的美,無法啟發那分法的喜悅。看看現在靈鷲山,在佛陀的時代,是在那個地方聞法,現今的時代,那就是觀光。

「看,原來才是這樣而已。《法華經》在說,不是很殊勝、很遼闊嗎;佛陀講經時,有這麼多的描述,描述這麼多的菩薩、比丘、羅漢、天龍八部、四眾弟子,這麼盛況的法會,怎麼會只有這樣而已?」是不是現在去朝聖之後,內心又作什麼樣的想法呢?這說不定去到那個地方,一趟路來這麼遠,才看到這樣而已,失望。這凡夫心,用凡夫心來看那個境界,就是有色的限界。其實我們要用佛陀的心靈的境界,我們應該想起來很自然。佛陀的時代,地球上總人口才有多少呢?那個時代,印度的人口才有多少呢?現在都可以去追溯那個時代,人口本來就不是很多,經典是一個描述,是一個心靈的世界,包括天龍八部等等。其實佛陀用心理的說法,我們也要用心來接受這個法,其實我們大家一動念,我們也能夠一日三千里。

告訴你,我在大陸,在四川,四川,這離臺灣就幾千里,我們那個地方,那裡有一群的慈濟人在那裡,去過的人,就與那個道場會合起來,瞬間你就超越幾千里了。反正你有到達的地方,一提起那個地方,就到達了。我們的心也是很遼闊,即時即彼,就是到那裡,一樣現神通,也有這麼大。所以,佛陀要常常告訴我們,心靈的世界是遼闊,所以「心包太虛」,我們要用這樣的觀念。所以聖賢的心念與凡夫就不同。「凡夫迷情起惑」,所以受這個「色」的境界限制,引起我們迷在那個,範圍境界的裡面,這是凡夫。所以凡夫迷情,執著在那個境界。「賢聖轉迷斷惑」,那就是「淨盡智生」。我們清淨我們的心,這幾天來一直就告訴大家,說我們的心,聞法、精進、入心。在我們的聞法入心,落實生活,人、事、物生活中,與法來會合,真如與諦理來會合,我們能夠會起來,合得起來,這就是我們的生活中。生活在法中,我們會歡喜,叫做「歡喜地」。

我們學法就是這樣,這幾天一直在告訴你們,菩薩聞法歡喜,歡喜在這個法,在我的日常生活中。所以,既然法與生活會合了,我們要信,相信,信佛所說法,「今身不向此生度,更向何生度此身」。既然法是正確,我們必定要去除煩惱無明;無明煩惱去除、貪名著利去除,我們這個凡夫的形象,那個限界去除,心量遼闊起來,我們心無煩惱、無掛礙,這不就是「離垢」嗎?離垢,那就是發光了!這幾天來一直要告訴大家,菩薩登「十地」,這佛知、佛見,我們要從凡夫如何來轉迷?如何來斷惑?一步一步、一層一層,來瀏覽、來了解,這就是我們如何認識佛法;認識了佛法,如何落實生活。佛法落實在生活,讓我們在生活中,不受周圍煩惱來障礙我們、來污染我們的心,自然我們的心會清淨,自然我們會轉凡夫為聖人。

凡夫都是一個習氣,師父常常告訴大家,有什麼行可修?就是要修掉我們的習氣。不要常常說:「我的習氣就是這樣!」你的習氣就是這樣,所以你才得要修行,要改啊,改習氣!這習氣若改,雜念才會改;雜念改,無明才會清淨。這個貪欲迷情才能夠清淨,這不是用口頭說的,是我們要真修力行,這樣叫做修行。「真修力行」,要聽清楚。所以我們要很用心。境界,我們要用心靈來接受境界,所以我們現在說的法,這段文就是雨花,大家心花怒放了。境界,大家很歡喜,所看到的境界,無不都是風吹草動,感受起來是這麼喜悅的境界。佛陀說法,就是在這樣的境界裡面,何況說《法華經》,佛要講說《法華經》,是一個很殊勝。佛佛道同,每一尊佛,出現人間講說一切法,什麼樣的法,都是隨眾生的心意說,唯有《法華經》是佛佛道同,佛心所保護的,佛的本懷,這是每一尊佛將要敘述、要講的一大事因緣法。每一尊佛要入滅以前,一定就是講說《法華經》,在講《法華經》的過程中,就有這樣的「六瑞」。

佛說《法華經》時
先現出六種祥瑞
作為開經序緣起
謂法華六瑞序

所以,「佛說《法華經》時,先現出六種祥瑞,作為開經序緣起。」開經序,就是在<序品>時,有六種瑞相現前,那是「六瑞」開始在這個道場。所以說「開經序」的緣起。那就是講說《法華經》,就是要人人用心來聽;用心聽,用什麼心?用真誠心靈來接受這個法。所以,佛陀的心靈世界,聞法者虔誠的心靈世界來會合,這就是瑞相。聽的人也是很虔誠,講法的人是暢本懷的歡喜,隨自意的說法。所以將他內心要說的話,全都沒有顧慮,這就是真實法,這樣隨心所欲說出去,佛陀的本懷。所以,「即說法瑞」,開始是「說法瑞」,總共有六種,也就是「說法瑞」是第一種。

法華六瑞:
說法瑞、入定瑞
雨華瑞、地動瑞
心喜瑞、放光瑞
此六瑞
乃是十方三世諸佛
欲說法華經時
施教化儀

第一種的瑞相,「說法瑞」,佛是要講《法華經》,卻是前面就先解說,《無量義經》。《無量義經》是瑞相之一,這也就是佛陀,講《法華經》開始的那個序,《無量義經》,佛陀事先要讓大家知道,《法華經》的意涵,那個髓,髓,法髓在裡面。

所以,我們大家現在,在生活中、在人群中、在人間中,我們就是要用《法華經》。《無量義經》是三品,《法華經》是二十八品。所以我們用《法華經》,將二十八品的精神,這樣將它濃縮起來,能夠讓我們時時讀誦,讓我們常常就能夠,將這部經裡面的經文譯說,經文其中的意,我們能夠常常提出來說,很簡單。所以這是《法華經》的經頭序,那也就是它「法華」的精髓,在《無量義經》,這叫做「說法瑞」。讓《無量義經》,任何一個人,都能夠隨時在人群中去適用,救濟眾生。《無量義經》時時提醒我們,如何造功德、如何入人群、如何說法,這三品之中,無不都是這麼簡單,能夠讓我們入群處眾,所以這就是法華六瑞中,第一個現瑞相,那就是《無量義經》。將一部經也當做瑞相,不簡單!

所以第二是「入定瑞」,入定的瑞相。佛陀說《無量義經》之後,他就入「無量義處三昧」,大家應該還記得,他就是「入無量義定」了。在那個時候,大家還記得那個境界嗎?天雨寶華。在〈序品〉之中,這就表示佛陀入定了;大家看佛那個安詳在定中,人人的心也起了一分歡喜。佛陀的莊嚴相,佛陀在安靜中那個定,也定了人心,大家的心起歡喜了。那個時候的境界,天人聽《無量義經》,同時看佛入定的形象,全都歡喜,所以那個時候,就也有天雨寶華,這也是瑞相之一。

再來,在那個地方久了,佛陀在那裡坐著,時間久了,凡夫畢竟是凡夫,還未證入很高的菩薩地,還未修行很到位,還有這樣的人在法華會上,所以這心地也起動了。有聲聞、緣覺、羅漢,看佛雖然是很歡喜,時間等很久了,慢慢,大家也是心裡,有這樣的議論:到底佛陀為什麼入定這麼久呢?《無量義經》也說完了;《無量義經》說完,怎麼會入定了?現相這麼的久呢?這個定相與平常異常,怎麼會這麼久?

又看到佛在那個地方,這樣眉間毫光,大家那個心開始是歡喜,心地歡喜,也是很震撼;這個心,大家開始也這樣動搖了。所說的動搖,不是煩惱的動搖,是歡喜,這個歡喜的動搖。大家彼此相問,佛陀到底是怎麼了?這個時候,那個形態就是這麼的安詳,在「無量義處三昧」中。天在「雨華」,這個環境這麼的安詳,地在搖動了,說不定那個時候也有地震。

大家的心在那個地方,也開始就是有這樣的想法,很多的境界,所以「心喜瑞」,看佛的形象入定,聽法的歡喜。看佛陀眉間有這個瑞相,佛陀眉間放白毫光,坐西向東,就是好像一道白毫光這樣透出。像這樣這都是叫做「瑞相」。那個境界,在《法華經》的〈序品〉,就開始,《無量義經》是其一,就是一項,它是瑞相之一。講《無量義經》,是要利益人間,翻轉凡夫的心地,入於賢聖人的境界,轉凡夫成菩薩。這就是與世間、與法,法與世間的橋樑,所以它是瑞相。所以這樣瑞相有六種,到了佛放光,這樣總共是有六種。

法華六瑞:
說法瑞、入定瑞
雨華瑞、地動瑞
心喜瑞、放光瑞
此六瑞
乃是十方三世諸佛
欲說法華經時
施教化儀

這六種,「六瑞」是十方三世諸佛,要講《法華經》時,這施教的儀式;在《法華經》之中,時時都會顯出有這六瑞相,這是很特殊。《法華經》,佛佛道同,是每一尊佛,十方三世諸佛的本懷,所以它很特殊,請大家要用心去體會。這「六瑞」的境界,就是要來證明,《法華經》它的妙,妙在聖凡之間。要如何從凡夫心轉入賢聖心,能夠這個賢、聖,賢與聖人,他們就是用心在人間,在教化人間、接引凡夫轉為賢聖,這就是通道。《法華經》一大事,「開示悟入眾生,佛之知見」,這就是諸佛本懷。同樣的道理,所以請大家要用心。我們前面的經文,說過了:「佛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得大法利時,於虛空中,雨曼陀羅華、摩訶曼陀羅華,以散無量百千萬億寶樹下、師子座上諸佛。」

佛說
是諸菩薩摩訶薩
得大法利時
於虛空中
雨曼陀羅華
摩訶曼陀羅華
以散無量百千萬億
寶樹下
師子座上諸佛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這就是心地歡喜,在這個地方又再「散華」。「雨華瑞」,就是大家再次的歡喜,所有無量數人的歡喜,將它集合起來,那就是叫做散華。人人心花怒放,那個境界無不都是很美。

不只是散華,再說:「並散七寶塔中師子座上釋迦牟尼佛及久滅度多寶如來,亦散一切諸大菩薩及四部眾。」

並散七寶塔中
師子座上
釋迦牟尼佛
及久滅度多寶如來
亦散一切諸大菩薩
及四部眾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所散的花很普遍,普遍連佛,多寶佛塔,連師子座上,連四部眾等等都能夠感受到,這個散華的境界,不論凡聖都能夠感覺到,很普遍,這個聞法歡喜

接下來「法華六瑞之第三瑞」,就是前面在描述,排在第三,「雨華瑞」。

法華六瑞之第三瑞
釋尊將要說
《法華經》
而入於三昧時
天空中
如雨四種天花
稱雨華瑞

這是釋尊將說《法華經》,入三昧之時,「天空中如雨四種天花」,這叫做「雨華瑞」,這叫做散花。這個散花,在這樣的境界時時會出現。

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:「又雨細末栴檀、沈水香等。於虛空中,天鼓自鳴,妙聲深遠。」

又雨細末栴檀
沈水香等
於虛空中
天鼓自鳴
妙聲深遠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這就是,不只是光有散華,「又雨細末栴檀、沉水香」。不是只有花而已,還有香水的味。這就像我們在很靜的地方,有霧,霧氣、溼氣,但是那個環境很清新,散發著花的香,那個香味,就像最尊貴的,沉水的香;那沉水香,就是沉香,沉香在那個水中,散發出來的香味。這沉香,有的是用粉末、用火來薰。要用水呢?用水來灑,水也是很香,火來薰也有那個香的味。所以,「細末栴檀」,就是這種木的香味,用水的蒸氣也是香味,這就是這樣清淨的境界,感受到這樣的香味。

又雨細末栴檀
沈水香等:
前散寶華
表真實行
此沈水香等
表真實德香

所以,前說散花,表示是實行。天散華了,將它譬喻我們聽法之後,有落實生活中,我們在生活的事相,與道理、真諦合二為一。我們有做,才有辦法感覺到,所以前面的「散寶華」就是表示我們的歡喜,那種法在生活中證實。是如何能證實呢?因為我們身體力行,所以我們會覺得法喜充滿,我們做得夠。就像法的道理,道理在我們的日常中,我們做到了,這叫做「實行」。這就是「散華」那個境界,會起歡喜心,是我們做得夠、法體會得到,所以心花怒放。這個沉水香,就表示「實德」。

道風、德香薰一切,你們在《無量義經》,不就是有讀到嗎?道風、德香,這就是「德」。與外面的境界、與內心的心境,香是看不到的,看不到就像我們的內心;真理也是看不到,所以真如、諦理,這就像沉水香,一樣的香,看不到,只是你感覺得到。這有相的是花,無相的是沉水香,這就是我們要用心去了解。「於虛空中,天鼓自鳴,妙聲深遠」。不只是有形、無形的感覺以外,還有聽到「天鼓自鳴」。

於虛空中
天鼓自鳴
妙聲深遠:
於虛空中者
表法性空
天鼓自鳴者
表無作偈無問自說
梵音美妙其義深遠

妙聲,這個「妙」,很微妙的這個聲音;深遠,好像很遠很遠的聲音。佛有深遠音,佛的聲音,若要說佛的聲音,他距離,離我們很遠很遠,時間也很長很長。卻是佛的心聲,由我們現在來遠聞佛陀,佛那個時候暢演本懷、講說《法華經》,那個時候的心聲,我們這時候,用虔誠的心來接受法,這也是深遠聲。佛在深遠以前的時間,二千多年,佛陀心靈世界真諦的道理,我們到這時候,我們能夠聽到了,這是法。若不是佛陀有開導了這個法,老實說,我也不知道人間到底有什麼法。就是因為佛陀有這樣,開啟這個法,自然,這叫做自然諦理,將這個諦理用心理去體會出來。

雖然我不與佛同世,我無法與佛同世,二千多年前的佛陀,二千多年前。我現在在說話,我聽不到佛的聲音,卻是用感覺的,感覺到佛陀心靈的世界,這是用感覺。所以心靈的世界是道理,道理之聲已經是深遠、連續,不只是到現在,還有到未來,所以這是妙聲,妙的聲音,所以說「天鼓自鳴」。其實,有這樣的傳說,忉利天有天鼓,這忉利天的天鼓,不是人去打的,它是會去感應到,感應到天人已經放逸、懈怠了,這天鼓會自己會自鳴。天鼓自鳴會出聲,那個聲音那就是這麼說:「一切五欲悉無常,如水聚沫性虛偽。」那個鼓一打起來,自己會自動,自動,它警惕的聲音,就是給人的感覺。因為大家放逸了,聽到天鼓的聲音,自然他就有這個警惕:一切五欲悉無常。不要再貪欲在五欲之中,不要又再放逸了,這是天鼓的作用。就像水,「水聚沫」,這全都是虛偽的。這會警惕人心,這是天鼓,天鼓一鳴,天人自己就有自我的警惕。

希望大家也是要有自我的警惕,撞鐘擊鼓,就有開頭一個心的起念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或者是「三世一切佛,一切唯心造」,這全都是我們將要「起念」,開始擊鼓叩鐘,都要有一個「起念」,同樣的道理。所以,「天鼓自鳴」。那個地方,自然的境界,來警惕人心,啟發大家平時聽法,心中要記得,記得你這句偈文,「一切五欲悉無常」,這個偈文就要警惕,從我們的內心自我警愓。所以「無問自說,梵音美妙」,鼓的聲音也是,佛陀說法也是這樣,尤其是佛說《法華經》,要警示人心,就像天鼓一樣是「無問自說」。佛陀是暢自心意要講的法,所以「梵音美妙」,佛的聲音也是很美妙。所以,「其義深遠」,那個聲音很深遠,天鼓的鼓聲意義也深遠,佛陀的聲音的音量也是深遠;佛陀有八音,八音之中有深遠音。

我們聽了要有記憶,要了解的事情很多,所以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;體會,法聽來落實在人間。我們的心態與境界要接觸,我們要如何來接觸這個境界?日常的生活,在人群中的接觸要用什麼心?法如何落實?各位,要用心來記住,如何「天雨飄香」?周圍的境界如何來散發出來?剛才說佛陀的心境,我們聽法人的心境;佛陀微妙心靈的境界,以及我們來聽法虔誠,如何接受的境界;接觸到我們現實的生活中,我們應該要用什麼心,來體會周圍的聲音?是人聲?是鳥聲?鳥聲,是人聲,或者是鳥聲,或者是蟲聲,無不都是說法聲,看我們的心。靜的時候,聽的聲音微妙;心煩惱的時候,聲音是吵鬧。我們同一種的境界,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來面對?

我們知道「六瑞」,《無量義經》就是第一瑞。常常在講、在誦《無量義經》,我們要對《無量義經》如何入人群,如何用功、成就這個德,如何來對人說法,這都是很俱全。這就是那個「六瑞」中,很重要的。定心很重要,而且境界,我們的感受很重要,尤其是心靈的起動。或者是佛陀的境界,大自然那個地方,一樣也有這樣「地動」,地動也有六種的型態。總而言之,天地之間,萬法各有它的生態,這我們要很細心,時時多用心!
~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3月7日~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31212《靜思妙蓮華》天雨散花 天鼓自鳴 (第1565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