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31220《靜思妙蓮華》聞佛法壽 發無上心 (第1571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8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31220《靜思妙蓮華》聞佛法壽 發無上心 (第1571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31220《靜思妙蓮華》聞佛法壽 發無上心 (第1571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   20231220《靜思妙蓮華》聞佛法壽 發無上心 (第1571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周三 12月 20, 2023 8:17 am

回頂端 向下
在線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8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31220《靜思妙蓮華》聞佛法壽 發無上心 (第1571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31220《靜思妙蓮華》聞佛法壽 發無上心 (第1571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   20231220《靜思妙蓮華》聞佛法壽 發無上心 (第1571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周三 12月 20, 2023 12:53 pm

20231220《靜思妙蓮華》聞佛法壽 發無上心 (第1571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
⊙暖位以佛覺為己心,頂位以自心為佛境,忍位則覺觀於中道,迷覺兩忘兩邊不立。
⊙四四:小乘大乘行者,各勤修四法,並精實四加行。
⊙三生成佛:一、過去,見聞生。二、現在,解行生。三、未來,證入生。
⊙三生而成佛,謂過、現、未來--過去生見佛聞法,植佛種子。於今生完成十信乃至十地之解行,於未來世之生證得道果。
⊙十信:最初十位名十信,因入佛教海,修無量法門,要以信為先。信心、念心、精進心、慧心、定心、不退心、護法心、回向心、戒心、願心。
⊙十信:信心、念心、精進心、慧心、定心、不退心、護法心、迴向心、戒心、願心。
⊙「復有四三二,如此四天下,微塵諸菩薩,隨數生成佛。或一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,餘有一生在,當成一切智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「如是等眾生,聞佛壽長遠,得無量無漏,清淨之果報。復有八世界,微塵數眾生,聞佛說壽命,皆發無上心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如是等眾生,聞佛壽長遠,得無量無漏,清淨之果報:如上無量數等眾。聞佛開示,壽命長遠;如上所說分別菩薩各各所得智慧果報。
⊙如是一行,結上頓悟漸證等眾,聞佛壽命長遠之妙法,三身清淨之果報,各得證入無量無邊清淨法身。
⊙當得修證無漏無為圓滿報身,亦得應用非生非滅千倍化身,故曰得無量等。
⊙復有八世界,微塵數眾生:復有下,頌發心功德。八世界:八大千界。
⊙聞佛說壽命,皆發無上心:聞佛開示,法壽長遠,皆發道心,願得如佛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暖位以佛覺為己心, 頂位以自心為佛境,忍位則覺觀於中道,迷覺兩忘兩邊不立。

暖位以佛覺為己心
頂位以自心為佛境
忍位則覺觀於中道
迷覺兩忘兩邊不立

大家還記得我們說過嗎?四四,「四四」法。我們知道真正學佛,法要入心,法中有法,道理本來就是一層一層,層層有道理。我們學法就是要了解,佛法中它的精髓,因為我們要修行。凡夫的根機總是千差萬別,佛陀要為眾生說法,他就要觀機逗教,用各種不同的方式。如何來轉變眾生的觀念?轉惡為善、轉污染為清淨,這就是方法,也是方向。

我們一直在說,佛陀生生世世,長長久久,無量數劫,沒有辦法去計算它的時間,就是因為我們眾生習氣剛強,難調難伏,我們的習氣要改,很難改。佛陀的慈悲,鍥而不捨,但是眾生還是很頑固,生生世世,很不容易能夠眾生聽佛的教法,從法中起歡喜心,相信、歡喜、聽法。從這樣相信、歡喜、聽法開始,而這個聽法的過程,是發大心,或者是修自己,也要看他的發心類別,佛陀還是同樣要應機逗教,所以有大、小乘的人。小乘,那就是長久長久以來,已經聽法相信了,相信苦啊,人生疾苦,苦難偏多。要能夠相信佛說苦諦,苦的道理,不是今生此世才聽到,過去生的過去生,不知道多久的時間,就已經都有聽到,但是沒有接受,因為沒有相信。因為沒有信,所以沒有歡喜受。

一直到佛陀成佛、轉法輪──「苦、集、滅、道」。所以我們就知道,第一場接受佛陀,第一個法輪轉,能夠接受「四諦」法。這五比丘,不是今生此世才初接受,不是,他們是過去生的過去生,無數世劫,無數世,無數的時間,也是他佛陀所度的對象。這個因緣很成熟,在今生,佛陀覺悟,第一場的聞法者,五比丘,他們的因緣也很深。所以第一場所聽到的,苦、集、滅、道「四諦」法,他們接受了。接受,那就是要用功修,依佛的音聲,聽佛的教法。教法;法,法中有法,攸關於生死,「分段生死」、「變易生死」;「分段生死」,生生世世隨著因緣,「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。這個道理徹底相信,了解了,所以要很認真,要怎麼樣才能夠「轉識成智」?自己把握自己,今生此世。

五根、塵、識,五根、五塵、五識,緣在外面的境界,什麼樣的作用?凡夫是隨著五根、塵、識,這樣由不得自己,這個念頭,隨境界而生、而動作、而結果,這都是「識」。開始慢慢聽法了、了解,要啟發智慧。智慧來面對著五根、塵、識,緣著境界動作,轉,轉貪念的緣為善念,不只不貪,還願意幫助人,這就是在「轉識成智」。去貪念,緣著外境,這都是「識」,開始知道、會意了,自己要轉過來,轉貪為布施,這是智慧!所以,「成所作智」,外面所造作一切一切的緣,轉惡緣為善緣,本來我們要去占人便宜,現在回過頭來換我們利益人,這就是轉惡為善,這就是我們今生此世聽聞佛法,我們要很努力。

分段生死,今生、來生,再來生,我們要相信,相信我們的過去生。我們現在,今生此世,互相接觸、互相歡喜、互相相信,也是我們過去生中,有互相的利益,是你幫助我,或者是我幫助你呢?是你與我結好緣,或者是我與你轉好緣呢?這就是互相。今生此世,我們有這個好的因緣,同修行、同志願、同佛法,我們體佛心、同師志,這就是好因緣。所以一切都是從造作中、轉識成智中,讓我們自己,自己來打算自己,不是受到外境因緣轉動我們,這叫做「轉識成智」。我們能夠自己做主,這個分段生死,自然法則過了之後的這段,我們已經將我們的業識,已經開始轉為我們的智,在我們的智,在「第八識」。而若更清淨,煩惱無明再掃除,回歸我們的真如本性,那「第九識(菴摩羅識)」了!這清淨無染,回歸覺性慧海,這個時候,那就是「分段生死」不再來了,變異生死,我們也已經消失了,所以叫做「無生滅」。無生無滅,那就是回歸真如,很清淨的本性,這就是我們將要修的方向。

所以剛才說「暖(煖)位」,那就是我們雖然還是靠音聲,來了解法,那叫做「聲聞」,聲聞的法。因為我們的耳根聞法了,我們體會、心開意解了,知道方法了,要如何去「轉識成智」。我們現在開始要「妙觀察」了,開始要妙觀察,我們到底在造作什麼呢?我們要加緊用功,不是只有聽來按部就班,我們要再開始更加精進,所以叫做「四加行」。我們既在「四諦」法,了解「苦、集、滅」,所以我們要修行於「道」。

我們現在要滅煩惱,我們現在要修行在這條道路上,我們要加強認真,叫做加行,「四加行」,所以要認真,所以叫做「暖(煖)位」。就像以前的人要取火,要用什麼取火?鑽木取火。柴不斷地摩擦、摩擦,一直將它摩擦之後,讓它出火花,而要出火花之前,它有熱氣、有暖氣,所以這叫做「暖」。「暖(煖)位」,開始已經有加強用功了,我們接受了法,我們精進、加強用功,所以這叫做「暖(煖)位」,我們已經進入到,與法接觸得很密切,不論是法與人、與事,我們法與接觸人,我們了解法是這樣,我們跟人與人之間,我們是因緣,我們不要結惡緣,我們要好好轉惡為善。我們人與人之間,這人與人之間就是事,我們要如何去付出,所以人、事、物會理,這彼此的接觸、互相的誠懇、愛的理念,這種清淨無私的愛,彼此接觸了,這樣就是「暖(煖)位」。

若說到人,人、事、物,願意這樣不斷地接觸、去付出,這就已經是菩薩。所以我們有小乘,小乘的加行位,有大乘的加行位。

四四:
小乘大乘行者
各勤修四法
並精實四加行

小乘是以「四諦法」,是他修行的目標,他為了要斷生死,分段生死,他要加強修行的方向。而菩薩呢?他發四弘誓願,因為菩薩的四弘誓願──眾生無邊誓願度、煩惱無盡誓願斷、法門無量誓願學、佛道無上誓願成,所以他還要再加行,更加認真。芸芸眾生,我要如何去與眾生結好緣?這也是人與人、與事、與物,我願意付出,沒有條件的付出,克服種種困難而付出,這就是加行。

所以大、小乘都同樣在修行,小乘是四諦法,大乘就是四弘誓願。所以他們各人所修的法,都是在加行,這叫做「四加行」法。四加行的法,第一就是「暖(煖)」,第二是「頂」,很認真用功;用功,步步一直一位一位,一直進階,所以到達那個頂位了。所以「頂位以自心為佛境」,自己向佛的方向走,「六度萬行」,拓寬道、鋪好路,向佛道走。但是行菩薩道談何容易!過程受到很多很多的境界,在「四安樂行」之中,豈不就是呢?多少種的人要刁難你等等,你要堪得忍、堪得忍!種種的困難,堪忍,就要堪得忍。下什麼樣的功夫來忍呢?「覺觀」。還是體會佛心,發心要行菩薩道。

既要行菩薩道了,他就沒有去執著在「空」,也不執著在「有」,他所直行是在「中道」。就像一艘船,不靠左邊也不靠右邊,它在中間,這樣這艘船才不會被左岸卡到,也不會被右岸卡到,它可以從這個水路,這樣自度度人,直通到目的地去,這叫做「中道」,這叫做方向,這叫做「覺」。我們清清楚楚、明明覺覺,人生世事煩惱偏多,眾生無明,所以我們要自己自覺。所以在無明中,我們更要再明是非,所以叫做「覺觀」,很清楚,什麼都不用執著,向我們的方向直走就對了,這叫做中道。

而「迷」與「覺」,我們兩樣都將它放棄,現在就是專心要向道走,不是像小乘說:「我要斷煩惱、我要避人群、我要去無明,我要少事。」不是!他是在人群中,這就是菩薩,人群中的煩惱就是他覺悟之道。所以,他還是迷與覺兩忘,不論這是覺,你靠這邊,他也不會去靠它。雖然避開迷了,他也不會偏怎樣的覺。我的方向,我沒有停止,我不是要在小乘中途到達就好,我還是向前。覺,有緣覺、有獨覺。菩薩不是緣覺、不是獨覺,他的方向,那就是大覺。所以,大覺的方向,他是一路走,他不會停在凡夫,也不會停在小乘,他就是往前走,所以「迷覺兩忘」。這個地方的「覺」,是緣覺,或者是獨覺,修小乘行;大覺行者沒有停滯在小乘,他是直向大乘佛道。所以「兩邊不立」,不靠在凡夫裡的此岸,也沒有要靠在緣覺、獨覺,中途停止的地方,他還是向前,所以不靠兩邊,不立在兩邊,這就是中道。

所以,大家要很清楚,大小乘,同樣是在修行,修小乘是一個過程,「苦集滅道」我們知道就對了,這叫做道理過程,不要停滯在那裡。緣覺、獨覺,只是了解「十二因緣」,如何來生,有這個因緣果報。我們不是要斷了一切的因緣,我們要與眾生再結好緣。所以,聲聞在取「四諦」法──苦、集、滅、道;緣覺,他們就是修「十二因緣」法。而菩薩呢?他是直往「六度萬行」去,這就是四弘誓願。所以每一階段,有每一階段修行的名相,發大心者他一起步,這些道理都知道了,就是生生世世,行在「四弘誓願」、「六度萬行」裡。現在〈分別功德品〉,這麼多這麼多,前面的〈壽量品〉開始,累積這麼多的菩薩,這全都是過去,過去生一直累積下來。大家若清楚了,現在這段(偈)文,顯現在大家的面前,就知道前面已經解釋這些。

「四四」,是「四弘誓願」與「四諦」,「四聖諦」,其中又一個「四加行」。這「四加行」,就是加緊腳步往前走。再下來說「三三」,「三生成佛」。

三生成佛:
一、過去 見聞生
二、現在 解行生
三、未來 證入生

凡夫的三生,過去生、現在生、未來生,一般的人都說「三世因果」。是三世因果,過去生所造作的因、今生所接受的果,這三世因果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;今生再造因,來生再受果,這就是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我們凡夫差不多知道這樣。而我們修行要成佛,也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過去生就是「見聞」,現在生是「解行」,未來生是「證入」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我們要很用心。

三生而成佛
謂過、現、未來
過去生見佛聞法
植佛種子
於今生完成十信
乃至十地之解行
於未來世之生
證得道果

「三生成佛。」就是「過、現、未來」,過去見聞佛法,「見佛聞法」,就是種佛的種子。我們現在,在這裡坐著,我們要慶幸,在過去生中,我們也有結過了緣,我們同時應該也有那個因緣,在佛法中不斷延生。佛法中一生無量,有無量的種子在人間還在傳,傳法給其他的人。所以應該你、我,我們也是在無量種子中的一顆,與大家還有緣,又這樣傳下來,這就是種子,就是一生無量,這就是聽法要很用心。

所以,「植佛種子」。我們不斷在播種,我們都發心立願,聽法、說法、傳法,這就是在播種子的人。所以,「於今」,在今生就完成「十信」,十種的信。

十信:
最初十位名十信
因入佛教海
修無量法門
要以信為先
信心、念心
精進心、慧心
定心、不退心
護法心、回向心
戒心、願心

這十種的「信」,我們就是相信,因為我們相信,我們才會入佛教海。剛才告訴大家,法中有法,法是很多很多的法。所以,因為我們相信、願意接受,所以「入佛教海」。佛法的教化,法延生著法,所以「修無量法門」。每接受一句,有心得,這就是開一道的法門;再接受一句,我們能夠落實生活,又是再一個法門,我們日日都在開法門受用。所以,「以信為先」。你相信這個法,你用這個法在人與人之間,有心得,這就是「信」。

十信:
信心、念心
精進心、慧心
定心、不退心
護法心、回向心
戒心、願心

所以,第一個信心,第二的念心,第三的精進心;第四的成長智慧,第五心定下來,第六就是不退的心,第七要再護法,第八要回向,普願眾生。第九要戒,聞、思、修要繼續,所以第十要「四弘誓願」,永恆度化眾生,這叫做「十信」。

學佛,第一階段就是要信,有信才能夠入,所以要入哪裡去呢?「十地」,要登十地。我們已經說過十地,陸陸續續向大家提起,就是這樣一地一地登入十地去。我們了解佛法,所以「於未來世之生,證得道果」。所以這叫做「三生成佛」,要看我們的「加行」有多少。我們加強我們的修行。加行有多少,你若「加行」很多,就是按照所說的,在人群中、煩惱中,轉煩惱成菩提;在人群中結好緣,轉惡為善。我們自己的心,要把握得穩在,若能夠這樣法法入心,這就是我們已經開始在法中了,一步一步從「信」入地,這樣我們就愈來愈清楚了。

所以,前面的經文就是這樣說:「復有四三二,如此四天下,微塵諸菩薩,隨數生成佛。或一四天下,微塵數菩薩,餘有一生在,當成一切智。」

復有四三二
如此四天下
微塵諸菩薩
隨數生成佛
或一四天下
微塵數菩薩
餘有一生在
當成一切智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接下來再說:「如是等眾生,聞佛壽長遠,得無量無漏,清淨之果報。復有八世界,微塵數眾生,聞佛說壽命,皆發無上心。」

如是等眾生
聞佛壽長遠
得無量無漏
清淨之果報
復有八世界
微塵數眾生
聞佛說壽命
皆發無上心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這都前面說過的經文,我們要很清楚,清楚在我們真的這樣生生不斷。就要從小乘、大乘,道理清楚了解,身體力行,還要精進再「加行」;道理句句清楚,這樣我們才有辦法,將法延續下去。所以,「如是等眾生,聞佛壽長遠,得無量無漏,清淨之果報」。

如是等眾生
聞佛壽長遠
得無量無漏
清淨之果報:
如上無量數等眾
聞佛開示
壽命長遠
如上所說
分別菩薩
各各所得
智慧果報

這無量數的菩薩,聽佛「聞佛開示」,佛陀已經告訴我們,「壽命長遠」,那就是慧命。生生世世是很長久,我們不要停滯,在凡夫的自然法則而已,「分段生死」、「轉識成智」,我們的知識應該變成了智慧;智慧一直要到清淨無染垢,成為慧命,慧命就長遠了。

就像慈濟人都這樣說:「哎呀!我們都年輕化了,大家都年輕起來了。」是啊,大家年輕起來了。所以,這就是慧命成長,用我們生命中過去的經驗,就是要用在現在。過去的經驗,在凡夫人我是非,為什麼在人與人之間,惹起那麼多的煩惱呢?是對的、不對的,這都是經驗。而我們過去什麼因緣進來慈濟?我們進來慈濟,所互動的朋友、法親,都是走同樣的志向、同樣的道路,做過了多少共同利益人群的事情?是用什麼方法去幫助人?這也是經驗,這就是生命曾經有過。我們過去到底用多長的時間,已經成熟了我們過去的慧命?將這個過去的經驗,與過去的付出,這我們都能夠拿來,做現在的經驗。所以,我們年輕化,智慧再凝聚起來,將過去的知識,轉來智慧,利益人群,這個方法再用在未來,這叫做「壽命長遠」。

所以,「如上所說,分別菩薩,各各所得智慧果報」。佛陀除了在〈壽量品〉,說過了慧命,現在又再如何來分別,這些菩薩,已經是經過了多生多劫,很多生、很多很長的時間,長遠以來無不都是,投入人群、度化眾生──已成就、當成就、未成就,數量有那麼多,這無量數。而且用他們的生命過程四修,四修、四加行等等,這樣為我們說過來,我們應該要清楚,這要很用心。

如是一行
結上頓悟漸證等眾
聞佛壽命長遠
之妙法
三身清淨之果報
各得證入
無量無邊清淨法身

佛法的含藏很廣,「如是一行,結上頓悟漸證等眾」。就是用這樣的壽命,「如是」,就是告訴我們,很長很長的壽命、很長很長的慧命,是多久、多久時間,這樣結緣的眾生,度過來,頓悟、漸證等眾。修大乘行,一修就要修「六度萬行」。 這種大乘法,有的開始就是慢慢地來,先顧自己再來顧別人;而有的是別人與自己兼顧,這叫做「頓悟」。佛法就是這樣,我利用時間利益我自己,我也能夠利益人群。這種頓悟,體會時間、體會人間、體會空間,這種「頓悟」。或者是「唉呀,慢慢來」,這叫做漸漸了解。這類的眾生是很多、很多,不同的習氣、不同的心性,就要用很長久的時間。所以,這麼長久的時間,「聞佛壽命長遠」。佛陀慢慢分析,這些全都是妙法。

所以,「三身清淨之果報」。就是過去生見佛、聞法,開始就在淨化自己,所以就「各得證入,無量無邊清淨法身」;這個清淨法身,要從報身、應身、法身來。就是永遠運用慧命在人間,去廣度眾生、與眾生結緣。過去生、現在生,過去的過去,無量、無量的過去生;現在,現在還有無量、無量的現在生。昨天、今天不斷不斷,這應用身這樣來人間,在人群中。這走過的路,一直都是自我淨化,清淨法身、意識清楚,清淨法身。所以,「當得修證,無漏無為圓滿報身」。

當得修證
無漏無為圓滿報身
亦得應用
非生非滅千倍化身
故曰得無量等

無漏就是「戒定慧」、「聞思修」,一切、一切在行為中,斷除所有一切煩惱,這就是無漏、無為。透徹了解道理,無所障礙,叫做「無為」。這過去大家都聽過,而且「圓滿報身」,在這個報身就是結果成佛了,因為你修行的過程,最後成就了。所以,「亦得應用,非生非滅千倍化身」,就是非生、非滅。這來生是不是,因緣果報牽引來呢?不是。是不是你的因緣果報,所以你的壽命那麼短呢?不是。那就是與眾生互動的因緣。所以常常說,我們能夠去除一切,不能去除因緣,因緣很重要。佛陀的慧命、智慧來分析,眾生就是要用這樣的緣來化度,不是業力牽引,不是,是清淨無染著的緣,所以說「非生非滅千倍化身」來去自如,「故(曰)得無量等」。很多菩薩的無量,那佛的慧命、壽命無量。所以,「復有八世界,微塵數眾生」。

復有八世界
微塵數眾生:
復有下
頌發心功德
八世界:
八大千界

還有很多,這個八世界微塵數的眾生,這些很多,他們就是這樣,將成佛、未成佛,將轉法輪、未轉法輪,這過程還有一段很長的時間。就是要好好用我們的生命,在人間把握每一個時。

聞佛說壽命
皆發無上心:
聞佛開示
法壽長遠
皆發道心
願得如佛

「聞佛說壽命,皆發無上心」。好好用心,所以「聞佛開示,法壽長遠,皆發道心,願得如佛」。這「法壽」就是慧命長遠。佛陀為我們開示,種種的法成長我們的慧命。常常說過了,慧命要靠時間、把握時間,要靠我們這個生命,那就利用生命增長慧命。所以若這樣,我們才有辦法得正道入心。所以,「願得如佛」,這是我們人人的方向。希望我們要用心,用心是在每秒鐘、念念間的用心,不要將心意散亂,這就是空白過人生。大家要記得,這理的深妙,這不是用我們的思惟可得,我們一定要從很深,法中有法,我們要從法中,去體會無量數的法,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!
~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3月13日~
回頂端 向下
在線
 
20231220《靜思妙蓮華》聞佛法壽 發無上心 (第1571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