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31225《靜思妙蓮華》饒益有情 善行無量 (第1574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31225《靜思妙蓮華》饒益有情 善行無量 (第1574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31225《靜思妙蓮華》饒益有情 善行無量 (第1574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   20231225《靜思妙蓮華》饒益有情 善行無量 (第1574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周一 12月 25, 2023 10:38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31225《靜思妙蓮華》饒益有情 善行無量 (第1574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31225《靜思妙蓮華》饒益有情 善行無量 (第1574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   20231225《靜思妙蓮華》饒益有情 善行無量 (第1574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周一 12月 25, 2023 12:48 pm

20231225《靜思妙蓮華》饒益有情 善行無量 (第1574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
⊙謂善推妙德,饒益眾生,使得善法利,不生厭想;是善能利益一切眾生,謂饒益有情善行無量。
⊙「眾寶妙香爐,燒無價之香,自然悉周遍、供養諸世尊。其大菩薩眾,執七寶幡蓋,高妙萬億種,次第至梵天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「一一諸佛前,寶幢懸勝幡,亦以千萬偈、歌詠諸如來。如是種種事,昔所未曾有,聞佛壽無量,一切皆歡喜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一一諸佛前,寶幢懸勝幡,亦以千萬偈、歌詠諸如來:遍於一一諸佛之前,於寶幢上懸勝妙幡。菩薩亦以偈讚諸佛。
⊙如是種種事,昔所未曾有:聞如是眾美妙法理事會合,如香雲甘露芬芳,如是種種昔所未有。
⊙聞佛壽無量,一切皆歡喜:聞佛壽慧命長,知佛德妙。一因圓德,二果圓德,三恩圓德。有智者思惟如來三種圓德,深生愛敬。一切大眾,心皆歡喜。
⊙「佛名聞十方,廣饒益眾生,一切具善根,以助無上心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佛名聞十方,廣饒益眾生:佛之名字,傳聞十方;廣大饒益一切眾生。
⊙一切具善根,以助無上心:令一切眾,具足善根,悉以資助無上道心。
⊙身口意三業之善,固不可拔,謂之根。又善能生妙果,生餘善,故謂之根。菩薩不惜軀命,種諸善根。
⊙此頌諸天六瑞相獻供,菩薩大乘加行,法供養益—後頌結成歡喜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謂善推妙德,饒益眾生,使得善法利,不生厭想;是善能利益一切眾生,謂饒益有情善行無量。

謂善推妙德
饒益眾生
使得善法利
不生厭想
是善能利益一切眾生
謂饒益有情善行無量

大家要用心聽、要聽入心。「謂善推妙德,饒益眾生」,那就是我們要好好聞法,法聽了之後一定要很用心。佛陀的教法是為一大事來人間,是生生世世沒有間斷,無不都是累生世在人間來教化。佛陀妙德,那種的志節、心願,累生世修行,不為自己求安樂,只為眾生得離苦,這就是妙德。修,修行,修在自身,行在人群,所累積起來叫做「妙德」。妙德就是一項──為了饒益眾生。因為饒益眾生,所以才會成就妙德,要用心去體會。所以佛陀他的妙德,就是為了累生世,一直在人群無所求付出。

「使得善法利,不生厭想」。只有想要求眾生得安樂,期待人人聽法入心,用在修行中。這是佛陀說法的目的,希望人人都能夠得到善法利,所以沒有厭棄,任何一生一世都是在人群中,不生厭想,沒有厭離,不曾想過要休息。他捨此生、來彼生,他生生世世,這輩子、來世就是這樣不斷,沒有間斷,不曾想要停歇過。再來,「是善能利益一切眾生」。就是這樣的善,累次、累生,無不都是施善、教善、行善,這樣利益一切眾生,這就是佛所成就的妙德。所以,「謂饒益有情善行無量」,這就是佛陀來生來世、過去生、過去世,古往來今,同樣,不斷就是,饒益有情,善行無量。

我們若是能體解佛心,自然我們就能夠,很用心、很認真。就像人人能夠了解,地藏菩薩的願,「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」,這種的弘願。地獄的眾生,不為自己,也得要為地藏菩薩,地藏菩薩是不為自己,只為苦難的眾生。若能夠受救的人與救人的人,能夠互相體會,這樣要度眾生,眾生要得度就不困難。釋迦佛生生世世來人間,沒有停歇,就是為了要說法、要利益眾生。眾生若能夠體會佛心,自然就能夠很誠意,自己要自度,才能夠完成佛的心願,這同樣的道理。

所以聽法者要用心,而且聞法,心直、落實應用人間,這才是聞法、說法、傳法。佛法要有傳,在〈法師品〉中,佛陀不就是很懇切,很懇切在勸募,未來能夠受法、弘法的人呢?佛陀也是在菩薩招生,何其懇切!盼望菩薩有人願意發弘願,來接受度眾生、弘誓願,這是佛的心願。是啊!願,地藏菩薩的願;願,每一尊菩薩都要有弘誓願。「四安樂行」不就是這麼說,身、口、意,還要弘誓願。要願,願力要大,不為自己求安樂,但為眾生得離苦。有肯接受就能夠離苦脫難,不懂得要接受法,永遠都是在無明、煩惱、迷茫中。還是我們要了解,佛陀、諸菩薩的應世人間,苦口婆心,設法度眾生。眾生要殷切誠懇來接受,這樣要度、受度,才容易得度。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向何生來度此身呢?好好利用這個身體,生命要好好把握時間,「守志奉道,其道甚大」。

前面的經文就是這麼說:「眾寶妙香爐,燒無價之香,自然悉周遍、供養諸世尊。其大菩薩眾,執七寶幡蓋,高妙萬億種,次第至梵天。」

眾寶妙香爐
燒無價之香
自然悉周遍
供養諸世尊
其大菩薩眾
執七寶幡蓋
高妙萬億種
次第至梵天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這我們前面解釋過,大家要再用心回憶,前面所講的法。現在這段經文又是這麼說:「一一諸佛前,寶幢懸勝幡,亦以千萬偈、歌詠諸如來。如是種種事,昔所未曾有,聞佛壽無量,一切皆歡喜。」

一一諸佛前
寶幢懸勝幡
亦以千萬偈
歌詠諸如來
如是種種事
昔所未曾有
聞佛壽無量
一切皆歡喜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好好用心!「一一諸佛前,寶幢懸勝幡,亦以千萬偈,歌詠諸如來」,應該能夠了解。前面說菩薩持幡蓋,大家要記得,表示「七善法」,要再回憶一下,我就不用再重述,那種種都是譬喻深入法的意義。這很多的菩薩,不論是在佛前、佛後,那個環境、生態,經典的描述無不都是法。因為這〈分別功德品〉,就是要來顯現佛知見,向我們來「開示悟入」。佛陀「開示」,眾生要「悟入」,要悟入佛知、佛見;佛陀既示佛知見,我們眾生要悟佛知見。經文每一項的生態,無不都是法,請大家要用心體會法,用心接受下去。

所以用種種偈文來讚歎,不只是環境形態,連聲音都是讚歎。佛陀講法,彌勒菩薩用偈文來敘述佛德,所以用偈。偈文,那就像在歌詠一樣,就像在吟詩,有曲、有韻,來讚歎,讚歎諸如來。如來,不僅僅是釋迦佛,無量千萬億諸佛如來,無不都是來人間開示眾生,悟佛知見。眾生一定要悟、一定要入,走入佛的知見的環境來,要用心啊!所以,「遍於一一諸佛之前」。

一一諸佛前
寶幢懸勝幡
亦以千萬偈
歌詠諸如來:
遍於一一諸佛之前
於寶幢上懸勝妙幡
菩薩亦以偈讚諸佛

這是彌勒菩薩,用這樣偈頌、歌詠來讚歎,一一在諸佛前,這樣又獻出了寶幢勝幡,環境不只是出聲微妙,環境現前,那個境界的美,記得嗎?就像香雲甘露那種芬芳的氣氛。不論是聽的境界,眼睛接觸的生態等等,就是很美,見聞應該就要入心。所以菩薩就用這樣的偈文,來讚歎佛,因為佛陀描述的境界,很多菩薩從遠方而來,各各菩薩所具足的妙德,無不都是顯示在,這個生態環境中。尤其是諸天來散花,六瑞,這環境很美,給人的感覺。彌勒菩薩這樣敘述讚歎。所以,「如是種種事,昔所未曾有」。

如是種種事
昔所未曾有:
聞如是眾美妙法
理事會合
如香雲甘露芬芳
如是種種昔所未有

就像這樣的事情、這樣的境界,過去還不曾有過。所以,「聞如是眾美妙法」,這麼的美,這麼微妙的法,而這個法與道理以及事,是會合一體。也就是常常告訴過大家,那就是事理會合,聽的道理一定落實在生活中。聽的道理在生活中若用不到,這樣那個理是空的。我們要聽真實法,聽來日常用,這才是真正聽法。就像聽到我們技術學院的,老師與學生,在課程上,他們這樣說,如何將這個教學,用上「四加行」。他們的專科教學,他們將「四加行」,法用在他們的課程裡。譬如他們說,這個技術教育用「暖法」,暖法來培養興趣,這叫做「暖法」。要如何教育學生?如何用功在技術中?他們就要培養學生的興趣,所以他們用這個暖法的加行,用在培養學生的興趣。

而「頂法」呢?他們用在「實踐」。技術就要試驗,不是用說的而已,上課之後就要實踐。你有興趣,你就要去試試看,實踐,這叫做「頂法」。而「忍法」呢?他們用在「超越」。意思就是,在培養興趣與實踐過程有困難,你就要忍耐,忍耐到你超越。而「世第一法」呢?它就是叫做「卓越」,已經頂尖,是獨一無二。這樣研究出來了,這項東西,這樣,這項與這項與這項,會合起來,成功了、超越了。用這樣「四加行」,用在他們的課程中。(慈濟)技術學院是專科,專科選擇,就像小乘法,聲聞、緣覺他們的四加行,修「四諦法」。而菩薩呢?菩薩發大心,他所選擇的「四弘誓願」,要加上了四加行,這就是「加行」。

所以說起來,我們技術學院在這學業中,用佛法,他們也在薰法,他們若沒有一大早聽法,哪有辦法這麼快,就用在他們的課程裡呢?而且是師生,帶來展示他們所研究的過程,那個動畫完成,成品,他們也是師生合作,看起來很有成就感。所以我一直告訴大家,聽法要落實在生活,在生活中有心得,我們就要傳法,說法、傳法,不就是要這樣?所以佛說法,菩薩接法、傳法,這種的境界。佛陀已經描述了過去的過去,不斷長時間度眾生,成就有無量數的無量數世界,微塵數菩薩,已成就、當成就,現在,在勤行努力中的菩薩,那麼的多。這在靈鷲山,一處一處現前出來,那個靈山法會還未散。

我們在這段經文,我們還看到寶塔,天人散花在寶塔,多寶佛、釋迦佛,還有無數寶樹下的分身佛。可見我們從〈寶塔品〉,一直到這時候,這麼多品過來了,那些分身佛來,還沒有散,一層一層,〈從地涌出品〉,從地湧出的菩薩還在,現在這麼多、這麼多的菩薩,再來了,又很踴躍。看,這種種事的瑞相,還是在靈山會。所以,「昔所未曾有」。過去的經典沒有,所以前面有說出了七善,寶旛現出了七善。這《法華經》,《法華經》有〈序品〉,那個時節的善等等。

總而言之,《法華經》是佛陀心所懷,是佛的本懷,佛佛道同,這過去還不曾說的,還沒有的境界,所以「昔所未有」。「聞如是眾美妙法,理事會合」。這實在是很美、很微妙的法,道理與事相是這樣會合起來,所以「如香雲甘露芬芳」。我的感覺是這樣,很貼切,那個境界是從內心去感受的,我的感受這個境界就是這樣,就像香雲甘露芬芳。我是這樣的感受,所以我這樣的描述,但是各位是不是有這樣的感受呢?我就不知道了。但是對這樣的法,我的感受是這樣,「如香雲甘露芬芳」,那個境界。所以,彌勒菩薩,他,「如是種種,昔所未有」,在這個偈文,他就這樣說。所以,「聞佛壽無量,一切皆歡喜」。

聞佛壽無量
一切皆歡喜:
聞佛壽慧命長
知佛德妙
一因圓德
二果圓德
三恩圓德
有智者思惟
如來三種圓德
深生愛敬
一切大眾
心皆歡喜

前面佛壽無量那段經文,很多的菩薩都很歡喜,知道佛現相人間,雖然應人間法則,八十,八十示滅,但是佛壽是無量、慧命無量,是生生世世。體會到那個真理了,大家很歡喜,彌勒菩薩也能夠體會,他描述出來「聞佛壽無量,一切皆歡喜」。不是彌勒歡喜而已,所有所有法華會上人人歡喜。所以,聞佛壽命命長,這麼的長,這個慧命的長,所以知道佛德的微妙。

佛德的妙,妙在哪裡?一是「因圓德」,他的德已經是很圓滿了,沒有欠缺,這麼的圓滿的德。二是「果圓德」,不只是因圓,果也圓了,「因核果海」。以前也說過了,這個因的種子,結果就像海一樣,所以叫做「因核果海」,度無量眾,成就無量的志業。所以,三是「恩圓德」。佛恩我們沒有辦法可報,釋迦佛,他也過程,上報佛恩、下化眾生,菩薩道,無不都是感佛恩、施眾生恩,這都是表示在他的德,所以「恩圓德」。不論是父母恩、師長恩、眾生恩、天地風王水土恩,這輩子來人間,父母恩也報了。佛陀為他的母親摩耶夫人,去忉利天講說《地藏經》,報母恩、報佛德;用他成佛成就,來報國土、父母恩,度很多的眾生。甚至報師恩,不斷在說過去修行的師德、過去師恩。

在這輩子他也報眾生恩,同時他教導人人愛惜物命,這就是報天地諸物的恩,這恩情就全都圓了。在人間,他圓了這個恩,報的恩。他還不停歇,還是有來生世,所以這種無止盡的恩德,所以因緣的「因」,「因圓德」。又有「果圓德」,已經完成的果德。還有不斷回報世間,師恩、父母恩、眾生恩;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恩等等,「恩圓德」,無不都是「圓」。

所以,「有智者,思惟如來三種圓德」。我們若有智慧的人要好好思考,佛有這樣的德,我們也就要回報佛德。因為我們一定要「深生愛敬」,敬重佛、敬重法、敬重僧,這是佛陀來人生,要將佛法延生在人間。所以在〈法師品〉說得很清楚,眾生一定要恭敬傳法人、要恭敬三寶,這在〈法師品〉也說得很清楚。所以佛陀有這三圓德,我們應該就是要深心愛敬。「一切大眾,心皆歡喜」,這就是大家應該要歡喜。這種在現場,聽到佛所說〈分別功德品〉,所成就來,法華會上這麼盛況,所以大家很歡喜。

下面這段經文這樣再說:「佛名聞十方,廣饒益眾生,一切具善根,以助無上心。」

佛名聞十方
廣饒益眾生
一切具善根
以助無上心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用心!就是說「佛名聞十方」,佛的名字已經聽到很廣的地方,十方了,只要聽到佛的名字,大家心就能夠生尊敬,所以「廣饒益眾生」。

佛名聞十方
廣饒益眾生:
佛之名字
傳聞十方
廣大饒益
一切眾生

只要佛的名字傳了,聽到,至十方界聽到,見聞皆得利益;只要聽到佛的名,心生善、歡喜心,這就是利益一切眾生。「一切具善根,以助無上心」。

一切具善根
以助無上心:
令一切眾
具足善根
悉以資助
無上道心

這些眾生聽到佛的名了,一定就具足善根,所以這樣讓人具足善根,就來幫助我們發大善心。善根要具足,「令一切眾,具足善根,悉以資助,無上道心」。善根,前面說過了很多,身口意三業,無不都能夠成就善根。〈安樂行品〉也很強調身口意。所以,「身口意三業之善」,要堅固,不要動不動很淺,這樣就不見了。我們的種子若落地,根要讓它深。

身口意三業之善
固不可拔
謂之根
又善能生妙果
生餘善
故謂之根
菩薩不惜軀命
種諸善根

以前一段時間都一直說,要根深,根要深就能夠堅固不可拔,不可拔除,所以這叫做「善根」。發心容易,恆心難,我們要培養我們的恆心,才是善根深。「又善能生妙果,生餘善」。只要你根深,樹就長得大;樹長大,開花就結果了,結果出來,還是無量無量的善果出來。這能夠有這樣的善果,就是因為它有善根。所以,「菩薩不惜軀命,種諸善根」。菩薩不惜生命,就是要來培養眾生的善根。

所以我們這段(偈)文,前面都是偈文,前面這些(偈)文,就是彌勒菩薩,用很虔誠、歡喜心,來讚頌這個境界、讚頌佛的德。所以,「此頌諸天六瑞相獻供」。

此頌諸天
六瑞相獻供
菩薩大乘加行
法供養益
後頌結成歡喜

記得嗎?諸天散花、散香、散諸寶物、散天衣,佛在講《法華經》之前,《無量義經》的瑞相,講完放光,這全都是在六瑞,所以諸天六瑞相來獻供。「菩薩大乘加行」,描述了菩薩行大乘法、發大心,再勤行加行道,又這樣在身體力行。以法來供養、利益人群。這就是頌,彌勒的頌,偈頌的意思。

後面就是要結成了,「皆大歡喜」,在這樣的場面,人人都很歡喜。希望人人用菩薩的加行道,以法來供養,供養諸佛菩薩在道場裡。大家都歡喜了、願意了,與我們人間聽法,大家發願、大家願意,「我要精進,要以法供養,佛啊!不用擔憂」。彌勒菩薩就是將來成佛,他要負責任的人,所以用這段偈文,來讚頌佛與這個場合。佛陀讚歎,功德分別、分別功德,讚歎諸來菩薩的德行等等。

各位,真的要時時用心,力行、落實在生活中,希望人人要懂得要利益眾生,希望眾生人人受法利益。這就是我們的期待,期待用心做得利益他人,所以要時時多用心!
~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3月16日~

【七善法】:
一、時節善;二、義善;三、語善;四、獨一善;五、圓滿善;六、調柔善;七、無緣慈善。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31225《靜思妙蓮華》饒益有情 善行無量 (第1574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