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40104《靜思妙蓮華》能行忍辱 住調柔地 (第1582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40104《靜思妙蓮華》能行忍辱 住調柔地 (第1582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40104《靜思妙蓮華》能行忍辱 住調柔地 (第1582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   20240104《靜思妙蓮華》能行忍辱 住調柔地 (第1582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周四 1月 04, 2024 8:44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9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40104《靜思妙蓮華》能行忍辱 住調柔地 (第1582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40104《靜思妙蓮華》能行忍辱 住調柔地 (第1582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   20240104《靜思妙蓮華》能行忍辱 住調柔地 (第1582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周四 1月 04, 2024 1:26 pm

20240104《靜思妙蓮華》能行忍辱 住調柔地 (第1582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
⊙生忍,有情瞋罵、捶打等之凌辱;法忍,不惑為忍,忍寒熱風雨、饑渴老病等非情禍害。於此二法能安然不動,故名住忍辱。
⊙「如是等布施,種種皆微妙,盡此諸劫數,以回向佛道。若復持禁戒,清淨無缺漏,求於無上道,諸佛之所歎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「若復行忍辱,住於調柔地,設眾惡來加,其心不傾動。諸有得法者,懷於增上慢,為斯所輕惱,如是亦能忍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若復行忍辱,住於調柔地:忍辱波羅密,能行忍辱,住調柔位。
⊙生忍有二:一、於人之恭敬供養能忍而不執著。二、於人之瞋罵捶打加害,能忍而不生瞋恨。
⊙法忍有二:一、於非心法之寒熱風雨飢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惱怨。二、於心法之瞋恚憂愁等諸煩惱,能忍而不厭棄。
⊙設眾惡來加,其心不傾動:言或眾惡加臨其身,其身安忍,終不傾動。
⊙諸有得法者,懷於增上慢:諸有修行得法趣者,內懷自得增上慢心。
⊙為斯所輕惱,如是亦能忍:彼此等人之所輕惱如是,亦能安然忍受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生忍,有情瞋罵、捶打等之凌辱;法忍,不惑為忍,忍寒熱風雨、饑渴老病等非情禍害。於此二法能安然不動,故名住忍辱。

生忍
有情瞋罵
捶打等之凌辱
法忍
不惑為忍
忍寒熱風雨
饑渴老病等
非情禍害
於此二法
能安然不動
故名住忍辱

用心!生忍,「生忍,有情瞋罵、捶打等之凌辱;法忍,不惑為忍」。忍,在我們的世間生活,日日、時時,哪一個時刻,我們不用忍呢?大忍、小忍,有知覺忍、不知覺忍,這細細來想,「忍」是平時我們就要有。但是,「忍」在生活中,要有接觸到「生忍,有情瞋罵」。人與人之間,想想看,我們對人的心不斷在起落,看人的笑臉來了,我們的心,就起了一分安心、善意,因為和善的態度,我們安心。這分安心,對答就很順。若是人來,態度,看到了,好像是憂愁或是發怒等等,抱著什麼樣的心來,現什麼樣的表情,我們開始要去與他對答,就起了分別心。這我們也就要,輕者耐心,重者用忍。有時候常常聽到人來這樣在說,或者是我們接觸人之後,這樣在分析。人與人之間,我們所看到,我們的心,小忍沒有感覺,大忍有表情,這要如何建立這分的緣?好緣、惡緣,也是同樣在互相接觸之間。這種「感覺」只是輕或是重,這全都是在有情界。

有情,互相接觸之間,重的,那就是瞋而罵。可能大家都已經有這樣的聽聞,自己有感覺的不用說,聽來的應該也不少。光是聽我們的慈濟人的經驗,他們的經驗,在外面探視個案,譬如我們就曾有過這樣的個案,在馬來西亞。母親年紀很大了,年紀這麼大的母親,要顧一個孩子,這個孩子已經快五十歲了,母親是七、八十歲,家庭困苦,這個家庭極需有人幫助,接案後,就去了。到這個家庭去,母親看到,怎麼有這群穿著這麼整齊,很莊嚴的人來了,又是很友善,自己的家裡面真的是很髒亂,很不好意思,站在外面。慈濟委員就告訴她:「阿嬤,是不是讓我們,進去裡面看看?」她說:「不能,我裡面連坐的地方也沒有。」「不要緊,我們站著不要緊,不用坐?」「抱歉!那裡面有一點點味道。」就告訴她:「阿嬤,放心,不用擔心,我們都不怕。來啦,進來裡面!」她說:「不行,抱歉!我裡面……。啊!總而言之,很慚愧。」「是什麼事情啊?不要緊,來,我們進去。」這不是主人招呼,是客人招呼主人,扶著阿嬤,進去了。

果然,腳要踏進去的時候,裡面真的是不整齊、骯髒,但是進去到裡面,阿嬤就自己說:「我年紀大了,我手沒辦法,已無力了;我走路也不方便,我一動,氣會喘,所以我沒辦法打掃裡面,所以裡面有一些味道。」心想,這樣與這些客人說完,他們就會出去了。這一群三、四個人,就說:「阿嬤,不要緊,您這裡這樣,我們可以來為你打掃。」「不行,這不好意思,我很不好意思,慚愧啊!」「阿嬤,不要緊,來啦!來看您的裡面,我們就是知道您需要,我們專程來。」「你們怎麼會知道?」「有人告訴我們,您先不要問,我們進去,看您的房間在哪裡。」「我就沒有什麼房間,就是這樣。」委員還是說:「來啦!」

進到裡面,果然,臭是從這裡這樣飄出來。這些臭的源頭在這間房間裡,黑黑暗暗,電燈在哪裡?摸啊摸,一盞很小盞的電燈,點亮了。哦!真的,一堆的垃圾。裡面就是……,看清楚一點,有人,會動的人是坐在那裡。再看清楚一點,不知道臉向哪一邊,頭、臉都沒有看到,因為他的頭髮是都披散著。就像這樣,這些委員不怕臭,不怕腳踏到這些東西,是吃不完的、是溼的、是骯髒的,是新的、是舊的,總之就是很溼、很骯髒,大小便溺有乾掉的,有……等等,就是在那個地方,真的是糞坑地獄一樣。

一直叫他,將他頭髮撥開,看到那個眼光,總是張開了眼睛,讓人感覺到有神,但是不定,這種的眼光,這些委員就把阿嬤扶著,又將她牽出來外面,與阿嬤也得要一段時間,與她一直說話,不怕阿嬤身體的味道,也已經進來一小段時間,臭也已經忘記了。就這樣一直接近阿嬤、拉著阿嬤,將阿嬤攬來身上,阿嬤愈來愈來那個防範的心,也就愈來愈淡掉了。

阿嬤慢慢就開始說:「是我的孩子。」「是怎麼了?」阿嬤就又靜下來,再一直問她,阿嬤就又沒有說,再一直問,阿嬤就說:「是不是不要說,我心很難過。」就這樣,委員看到阿嬤哭了,就先暫時放下,先問阿嬤:「您如何生活?」「有人有時候會丟東西進來,有時候會端飯菜給我,我們就這樣在生活。」怎麼這麼可憐,這要怎麼辦呢?就這樣,這個個案接了。委員常常送東西,慢慢去,慢慢與阿嬤說話,一直一段時間之後,阿嬤與委員熟悉了。「你們怎麼昨天沒有來?」可以點出誰沒來了。心會想了,阿嬤與這些人有那個接觸的期待,好像已經有建立了這個情:你沒有來,我會想。雖然沒有說出來,有時候會問出來:「今天你們怎麼三個而已?今天還有一個怎麼沒有來?」注意人了,開始會問了。

委員一段時間的陪伴,送飯菜、送食物,這樣慢慢來對阿嬤說:「阿嬤,來啦!衣服給您換。」「來啦!房屋我們來清掃。」從外面清掃到,可以招呼人進來坐。總而言之,這個個案說來話長。慢慢陪伴一年多的時間,阿嬤病了,將阿嬤接去醫院,體力一直沒有,一直沒有了,阿嬤往生了。往生,她最掛念的是兒子,這個兒子到底要如何活下去?同樣,這群人還是繼續,繼續去關懷。阿嬤不在了,這個人誰照顧?慈誠隊與委員不斷不斷去接觸,送東西給他吃;慢慢將那周圍稍微撥開、稍微清一下。

這一段時間,又是再一年多的時間過了,從外面一直一直將這個東西,一邊一直清理。到了有一天,環境差不多了,慈誠隊真的是很用心,不怕臭。人畢竟還是臭,周圍一邊整理,但是就問他:「來!母親雖然是往生了,其實你難道沒有覺得,我們是真情在愛你?我將你當成兄弟,而這些你將她們當成大姊,你是不是可以接受這些,大姊、妹妹、兄弟在關心你?媽媽往生了,你這樣,她真的是不安心,她最掛念的是你。已經走這麼久了,你應該要振作起來。她在的時候,已經讓她很擔心了,現在不在了,她應該也是時常回來看你!」

委員就又接下去說:「真的,我們連做夢也夢到阿嬤,問我們有來看你嗎?」委員就告訴他:「我們是學佛的人,我們絕對沒有說謊!阿嬤是這麼的關心你,相信你應該做夢也有反應,你也很想媽媽吧?」他抬起頭來,稍微有反應。慈誠隊就趕緊告訴他:「兄弟啊!與你接觸這麼久了,你應該有看到,我們都是好人,這麼長的時間,你沒有看到我們的人,你也都有聽到我們的聲音,你要相信!」

又是再與他說好幾個鐘頭,之後就告訴他:「我們大家下定決心,一定要達成這個任務,拜託你讓我們達成任務,那就是要幫你剃頭。頭髮要幫你剪下來,要看清楚你的臉,要讓你家裡很乾淨,要將你的人生換新的人生,這是我們大家的願望。這麼久的時間,你知道,我們對你是一片誠意。」這樣告訴他。終於,沉默,大家就說:「你沒有反對!明天我們絕對一群人來,會來動作,將你的頭髮剪下來,剃,讓它整理乾淨。」也是沒有反應。大家很歡喜,「雖然你沒有反應,我們將我們的心裡話說出來了,明天我們一定來。」大家就很歡喜,回去了,準備明天來的工具,桶子、臉盆、布等等,還有剪刀。剪刀是特別的剪刀,這真的是用很多的心神。

真的來了,來,那個剪刀,好像在剪鐵絲一樣,因為頭髮是硬梆梆,累積幾年了,說起來是幾十年了。僅僅是一個心理受挫折,在商場、在情場受到挫折,從這樣將自己封鎖起來,從這樣將自己放棄,從這樣就變成這樣的人生。整個頭髮已經披散到,頭髮接觸到就像鐵絲,很硬,所以他們懂得去找,就像在剪鐵絲的剪刀來。這樣先將這頭的頭髮,先將它剪下來,真的是很堅硬、很僵硬,什麼東西都有沾到,非常骯髒,好像掀一層的鐵罩,這樣將它掀下來一樣,這是非常骯髒。之後,開始就用水,有的人在旁邊一直清、一直清掃、一直掃;空間,一天的時間,整理這個人的身體,也是一天的時間,終於整層的鐵罩掀下來。人整個都將他攙起來、扶起來,將他扶進浴室,用很多水沖啊、刷啊、清啊、洗啊,終於又出來了,換一個人了,身體乾淨了。

原來年輕的時候,應該是一位很英俊,這輪廓很好,只是現在很瘦。鬍子、頭髮剃好了,真的是變一個人,只是瘦得不成人形,手腳也僵硬了。從這樣開始,一直與他說話、一直與他說話,慢慢反應,慢慢能夠回答,這樣慢慢將這個人帶出來。經過了醫生的營養調理,幸好是沒有什麼病,是沒病的,是坐到硬的。不是入定,坐到骨頭硬掉了。再經過治療、復健等等,營養補充,這個人已經像人了。屋裡已經將它整理乾淨,原來這間房子,地板所鋪的是以前的地磚,很漂亮的地磚,牆壁都將它洗一洗,是很亮麗的房子。這個個案已經說來,也是一、二十年前的事情。

最初、最初那個時候,海外個案應該也曾說過。現在又想到「忍」這個字,菩薩要行忍,到底要忍到什麼程度?不是神奇百怪的忍。當然,用宗教的忍,忍到這人,歌利王,(被)用刀寸寸割、塊塊割,肉割、啃骨,這太過神奇了。來說委員,重的忍,這是不是重的忍呢?長的忍,一、兩年的時間,從媽媽的時代,一直到陪伴到整個環境完成,將近兩年,那個情。一年多的時間,與這個人無法互動,將近一年多的時間,一直到母親過世之後,慢慢一直接近,慢慢來。這樣到了整層鐵罩掀起來,頭髮整個掀起來,身體整理好。慈濟人用情、用愛,去打動他的心,一直到能夠與他們互動。慢慢來,聽到他也能夠去打工,也會當志工,那時候已經開始在做環保了,他也開始懂得要幫忙環保,就認為安定了,所以慢慢淡忘掉了。

這時候又再想起這個案,委員面對著這樣一對的母子,那時候要接觸阿嬤,阿嬤的心防也還防著,一直用感情去與她互動,互動到阿嬤會知道,「哪一個沒有來,少幾個人,是怎麼了」,懂得關心人。一直看阿嬤愈來愈接受、愈來愈依賴,看阿嬤她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了,一直到送醫,到往生為她處理。這個過程,你們想要多久?接下來這個任務,就是去幫助她的孩子。常常每天都要忍臭,忍著這種無表情的人,這樣一直到能夠出手,與他接觸、幫助等等,到變成了人也已經亮麗起來了、空間也亮麗。

光是這個「忍」字,在這群的委員、慈誠,時間兩年多。兩年多是在這樣的環境,這個人又繼續陪伴,繼續將他輔導到能夠自己獨立,這是要用多久?讓他這個性,能夠真真正正與平常人一樣。總而言之,這就是菩薩在有情中,堪受這種的表情,堪受這種長時間願意付出,這樣,這個忍臭、忍熱、忍骯髒,這樣將他輔導起來,這是很不簡單。

這比被人罵更加要忍,耐心忍下去,比較被捶打或者是凌辱,這都是短暫一段時間就過,那是兩年多的時間,長久。其實,像這樣人間菩薩,讓人罵的,又在那個屋外在等待,一天過一天,愈來愈近了。近年來,大家在我的面前接觸到的,應該聽到的又更多,不可思議的個案。我自己接觸的,好幾年前歷歷在腦海中的個案,這樣還能浮現得出來。

各位,人間菩薩道難行,難行的菩薩道,能夠忍長久的時間,這真的是很不簡單。捶打、凌辱這算什麼呢?這也有,不用說到海外去,國內就已經有不少了,海外也不少。所以,生忍、法忍。法忍,這就是在生活,大自然境界;而若是生忍,是在人與人之間,修行不簡單,不只是面對人,甚至面對大自然環境,這法忍。甚至不可抗拒老、病、死,這一切的無常,都也是要拿來做警覺,都也是要拿來,做我們修行的方向。

前面不是說過,我們「四事」。「四事」不是只有飲食等,也教我們如何入人群,也教我們菩薩道要如何走,對自己要如何修養。法淺淺的,入深,慢慢一直入,入到我們變成了,在人事間的付出,變成了道理自己向內自修,法就是要這樣。「忍」字也是一樣,委員能夠這樣與非親非故,這種真情的愛去付出,去忍這麼長的時間,這麼臭、這麼骯髒,這在人間,這叫做「生忍」,也是同樣有法。心中沒有法,他與我有什麼關係?沒有關係。但是就是因為這個道理,教我就要這樣,這就是菩薩。

菩薩為了要利益眾生,菩薩為了要將佛的教法傳在人間,所以他要自己修多少行,這也是在修行。所以,「法忍,不惑為忍」。世間外面的感覺,身外的感覺算什麼呢?這叫做法忍。而且,「老病等非情禍害」,這不是人所造作的,非人為的忍。譬如,風、寒、熱等等,這是氣候、氣象等等,環境很差。當然這大家都能夠感受,這種的環境我們有辦法忍耐,耐心在那個地方去付出。還有,「老病等」,這都不是人為,自然法則,這就是叫做「法忍」等等。不論是身內、身外,大自然的法則、人為所造作的一切,這內、外,生忍、法忍,我們要修行,就要都能了解,要好好用心。

接下來,前面的經文:「如是等布施,種種皆微妙,盡此諸劫數,以回向佛道。若復持禁戒,清淨無缺漏,求於無上道,諸佛之所歎。」

如是等布施
種種皆微妙
盡此諸劫數
以回向佛道
若復持禁戒
清淨無缺漏
求於無上道
諸佛之所歎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前面的經文,我們已經說過了。接下來這段經文再說:「若復行忍辱,住於調柔地,設眾惡來加,其心不傾動。諸有得法者,懷於增上慢,為斯所輕惱,如是亦能忍。」

若復行忍辱
住於調柔地
設眾惡來加
其心不傾動
諸有得法者
懷於增上慢
為斯所輕惱
如是亦能忍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「若復行忍辱,住於調柔地」。這樣就很簡單,前面的能了解了,下面的算什麼呢?「忍辱波羅密」,前面說過了布施、持戒。忍辱,現在是忍辱,忍辱波羅密,若是用忍辱來度彼岸,「能行忍辱,住調柔位」。

若復行忍辱
住於調柔地:
忍辱波羅密
能行忍辱
住調柔位

我們也說過了,與同事之間,以及自己自修行,我們的意要調和,大家應該要記得。這就是在生忍與法忍,為我們分析。「生忍」,那就是有兩項。

生忍有二:
一於人之恭敬供養
能忍而不執著
二於人之瞋罵
捶打加害
能忍而不生瞋恨

在「生忍」。一是人與人之間,我們若有一點點成就,讓人恭敬我們、讓人供養我們,我們是不是自大、貢高、驕慢起來呢?這就要注意,自己的心要顧好。第二,人對我們若有不滿,是瞋,我們讓他不滿意,他罵我們,發瞋怒罵我們、捶我們、打我們,一切不利都在我們的身上。若這樣我們也要忍,我們還是不能發脾氣。我們有沒有這個功夫?這就是叫做修行,心意要調柔。

再來就是「法忍」,法忍又有兩項。

法忍有二:
一於非心法之寒熱
風雨飢渴老病死等
能忍而不惱怨
二於心法之
瞋恚憂愁等諸煩惱
能忍而不厭棄

「法忍」,「一於非心法之寒熱,風雨飢渴老病死等,能忍而不惱怨」。有沒有這樣呢?天氣或者是自己身體。天氣,大自然的大乾坤,四大不調,我們在很熱的地方,環境是這樣,我還要在這裡寫公文,還要在這裡寫手稿,還要在這裡……,很悶、很辛苦。這麼熱的天氣,我應該去渡假,大家在渡假、大家去觀光,我怎麼要「屈」在這裡?有這樣的埋怨嗎?若沒有就是歡喜、忍啊,那這樣就是做得到。大乾坤,四大不調,我們能夠忍,這就是法忍。

再者身體,病了,有的人病久也會發脾氣。病是自己的事情,哪有什麼脾氣可向人發呢?這有時候也會!「唉呀!我病、我痛,你們都不了解。」疼在我們的身、病在我們的身。有的人較柔和慰問我們一下,他們怎麼會知道,我們到底病得多痛苦,疼得多深,絕對沒辦法了解。各人痛、各人受,若是沒辦法忍,那就是發脾氣。這我們也就要忍,病得歡喜,要不然要怎麼辦?

第二,「於心法之瞋恚」。這個瞋恚,發脾氣;這身體的痛,我們要忍,身體的寒、熱,我們要忍,連我們的內心,真的也都要忍,要忍得很自然,沒有掛礙,來去自如沒有掛礙,就是這樣。所以,「設眾惡來加,其心不傾動」,再說人與人之間。「言或眾惡加臨其身,其身安忍,終不傾動」,這也都要忍。

設眾惡來加
其心不傾動:
言或眾惡
加臨其身
其身安忍
終不傾動

看看剛才在說那個個案,那個人在那個地方,你們想,多長久的時間,守在那個地方都沒有挪動,也不可思議。那時候他們在說這個個案,不是像我說這麼短的時間,而我也很好奇一直問他,所以花大半天說這個個案。這個個案為什麼全身可以這樣,保持著只有硬而已,真的是不可思議。竟然在那個垃圾堆的細菌中,他可以如如不動,都在那個地方,實在是,這如何活下來,我們都無法去體會了解。所以說起來,這病痛很辛苦,這個冷熱環境也很辛苦,他有辦法如如不動在那個地方,又能夠這樣不傾動,這樣忍受這麼久,這到底是入禪定嗎?也不知道。總而言之,總是這樣的環境過來。這個地方就說,「諸有得法者,懷於增上慢」。

諸有得法者
懷於增上慢:
諸有修行得法趣者
內懷自得增上慢心

我們知道法的人,能堪得忍嗎?我們已經法都了解了,我們能堪得忍耐嗎?「諸有修行得法趣者」,有走在這個法的道路上,應該「內懷」,與大家應該就要有法入心。但是走在這條路,有人看到,讚歎、佩服他,這樣恭敬他。這樣在這條路上,我也是在修行,我繼續在修行了,我走在這條路上了」。大家讚歎,此時我的心有起動嗎?我是歡喜嗎?我是,我的心是如何想呢?這考驗修行者到底是如何想。所以說起來,有起慢心嗎?自己要自檢討。

有的人就是因為大家讚歎,所以他已經有起慢心了,若能夠沒起驕慢心,這才是真正他的修行受得考驗,這才是真正忍,忍得人家讚歎我們,我們沒有起多麼歡喜的心。這就是自己,自己,我們自己的分內事,「我既要修行,本來就是,這是我的分內事,沒有什麼可讚歎」。就是平常心,去對,人家對他的恭敬、供養、讚歎,這心也就要很平常,自己要向內自反省。「為斯所輕惱,如是亦能忍」。

為斯所輕惱
如是亦能忍:
彼此等人
之所輕惱如是
亦能安然忍受

假使我們修行是修得這麼好,卻是「彼此等人(之)所輕惱」,這樣,讓人輕視我們。「我修行修得這樣,卻是讓人不重視我;我做到這樣在付出,而人都沒有讚歎我,還輕視我」,有的是這樣。所以自己也要趕快提高警覺,對這樣,人家輕視我們,我們到底有起心動念嗎?我們是不是保持著平常心,這樣接受這個環境呢?自己也得要反省。所以這要安然,能夠忍受,若這樣才是真正我們的修行。

所以說起來,修行這個「忍」字,在環境中、日常生活中,就要經得忍。不論是大自然,或者是人與人的事情,有的是我們沒有感覺,有的是感覺到了,是比較輕,有的是比較重;有的是我們既要做的事情,我們一定要做到。剛才那個個案,就是我既然要做,我一定要做到。這個環境是如何,對我沒有影響、沒有掛礙;人與人之間很難溝通,我也要耐心與你溝通,我一定要達到這個目標為止,不會受外面的境界來影響我。這才是真實忍,不論環境的忍,不論是人的忍等等。

所以,「忍」字,在我們的生活中,是我們平時人與人互動,或者是我們的誓願,我們已經立願了,我發願,我要做這些事,對的事,我絕對做到,這種誓願,絕對做到。這個願在行,我們有沒有退失我們的心?這很重要,這全都是叫做忍。所以「忍」字在日常生活中,人人時時提高警覺,我們有被人誇讚,就很歡喜、很自大、很驕傲嗎?自己要問心。或者是人家都沒有誇讚我們,都沒有為我們……,到底我們有起心動念嗎?這都是一個心態。請大家日常的生活中,人、事、物要時時多用心。
~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3月25日~

[註]
《大智度論》:
「行生忍故,一切眾生中發慈悲心,滅無量劫罪,得無量福德。行法忍故,破諸法無明,得無量智慧。」

《雜寶藏經》:「若人行忍,則有五德:一、無恨,二、無訶,三、眾人愛,四、有好名,五、生善道。」

《佛遺教經》:
「忍之為德,持戒苦行所不能及。」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40104《靜思妙蓮華》能行忍辱 住調柔地 (第1582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