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?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.



 
首頁首頁  相冊相冊  Latest imagesLatest images  會員註冊會員註冊  登入  

 

 20240110《靜思妙蓮華》念報四恩 得入道疾 (第1586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
向下 
發表人內容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4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40110《靜思妙蓮華》念報四恩 得入道疾 (第1586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
發表主題: 20240110《靜思妙蓮華》念報四恩 得入道疾 (第1586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   20240110《靜思妙蓮華》念報四恩 得入道疾 (第1586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周三 1月 10, 2024 12:02 am

回頂端 向下
月亮
版主
版主
月亮


文章總數 : 29034
年齡 : 70
來自 : 台中
威望 : 1661
注冊日期 : 2009-01-11

20240110《靜思妙蓮華》念報四恩 得入道疾 (第1586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
發表主題: 回復: 20240110《靜思妙蓮華》念報四恩 得入道疾 (第1586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   20240110《靜思妙蓮華》念報四恩 得入道疾 (第1586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 Empty周三 1月 10, 2024 6:19 am

20240110《靜思妙蓮華》念報四恩 得入道疾 (第1586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
⊙一日一夜行道,志誠心報四恩:佛菩薩慧命恩、父母育生命恩、師長教知識恩、眾生滋長道恩。如是等念報恩,是人得入道疾。
⊙謂菩薩先有恩德普及於眾生,或施以財物,或脫諸苦難,及免諸恐怖,救療眾病,令得安樂。而眾生知恩,欲酬報者,菩薩則不欲其世間財利。但教其供養父母,乃至護生,受持禁戒,是名報恩巧方便。
⊙「有善男女等,聞我說壽命,乃至一念信,其福過於彼。若人悉無有,一切諸疑悔,深心須臾信,其福為如此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「其有諸菩薩,無量劫行道,聞我說壽命,是則能信受。如是諸人等,頂受此經典,願我於未來,長壽度眾生。」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⊙其有諸菩薩,無量劫行道:其有無量數諸菩薩,於無量劫行如是善道,久修施戒等,諸善行波羅密。
⊙聞我說壽命,是則能信受:上根利機,久植善因緣,今聞佛所說壽命,則能信受,深解慧命長遠,是則智慧人。
⊙如是諸人等,頂受此經典:如是諸有智慧人,如上所說,聞此經典,則能頂戴受持。
⊙願我於未來,長壽度眾生:既深生信解,當發誓願:願我得於未來之世,長壽度眾生。
⊙既聞長壽,一念信解,願同如來說法壽命:長時劫、無量世,資長慧命等,於佛果菩提,豈有退轉。
⊙願我:起慈悲誓願。願我於未來,恆立宏願,頂戴受持弘經,自化度人。

【證嚴上人開示】
一日一夜行道,志誠心報四恩:佛菩薩慧命恩、父母育生命恩、師長教知識恩、眾生滋長道恩。如是等念報恩,是人得入道疾。

一日一夜行道
志誠心報四恩
佛菩薩慧命恩
父母育生命恩
師長教知識恩
眾生滋長道恩
如是等念報恩
是人得入道疾

用心來了解。日日、每天,白天、晚上,二十四小時,我們應該常常要想的是報恩,心要誠懇。有四項恩,我們應該要常常在我們的心裡,要如何來回報?這四恩,那就是「佛菩薩慧命恩、父母育生命恩、師長教知識恩、眾生滋長道恩。如是等念報恩,是人得入道疾」。意思就是說,每天都是這樣,我們的心態,對佛菩薩,我們要報恩,是因為諸佛菩薩,長年累月、生生世世,遠劫以來,無不都是延續我們的慧命,我們應該回報。有經可看、有書可讀,這豈不都是,諸佛菩薩智慧之恩呢?這道理,經,經書之中,無不都是道理,教育我們的道理;凡是能夠教育我們,向善、向道去身體力行,無不都是,佛菩薩延續下來的慧命之恩,所以要我們時時,用感恩心來回報。

那父母呢?生育我們,生育我們的身體,養我們的,培養我們的慧命;生我們的身、養我們的命,讓我們長大、讓我們在人間,這是父母生我們、養我們生命的恩,我們有這個身體,我們要感恩!我們還有「師長教知識恩」,我們能夠知道很多道理,從小時候一直到現在,我們從人倫、從道理,一直到現在聞佛法,這過程無不都是師長來教育,讓我們知道、讓我們懂,這叫做「知識恩」。

而我們能夠有這樣,這麼順利的人生過程,以上的感恩,我們還得要知道,「眾生滋長道恩」。常常告訴過大家,入人群,在人群中形形色色,人群社會等等的生態,雖然很煩惱、很複雜,其實就是在煩惱中、複雜中,讓我們體會了人間很多道理,是正與負對待的、是對與不對相對;讓我們能夠知道,如何來分別這是正確、這是不對的事情,我們如何去分別。這就是在人群中,我們所學到,學到的事情。看到了,是對的事情,如何做對呢?在利益人群,這就是我們的典範。看到一念差、千念錯,在人群步步錯了,人人所對他,對這樣的品格批評有多少?是什麼樣的批評?會衍生有多少?好的讚歎、壞的批評,這些無不都是對錯之論,這全都是讓我們知識能夠比較,這都在眾生群中所展現出來。

所以,世間很多知、識,就是知道、懂的事情很多。因為有這樣這麼多、這麼複雜,才啟發我們知道無常的人生,貪、瞋、癡這麼的多,讓人的心來顛倒,才能夠培養出這麼多人,如何弘法來負責錯亂的人生。所以常常說,眾生是菩薩的道場,所以我們要感恩。他是給我們一條路走,增長我們的知識,也是滋潤我們的慧命。只要我們要很用心,好好走在這條路,滋養出六度萬行,就是在眾生群中來完成,這成就菩薩。所以我們就要感恩,「眾生滋長道恩」,若不是這些芸芸眾生,我們哪有辦法將我們的生命,活出了人生正軌道的方向呢?所以我們真的要感恩。生命的價值,就是在這樣濁氣滾滾中,內在啟發出真如本性,所以我們要時常抱著感恩心。不是只有對佛菩薩感恩而已,不是只有父母恩,不只是師長恩,真正受到的教育是在人群中,供應我們很多的課程,讓我們了解,這個對錯極端的比較,讓我們明確了解,所以我們也就要感恩。

「如是等念報恩,是人得入道疾」。「疾」就是很快、很快速。若懂得在這樣,這四恩中去回報,明白這樣的道理,我們這六度就萬行具足,這就是叫做人間。譬如菩薩,菩薩在人間,他就是開始對眾生有恩德,因為「菩薩先有恩德,普及(於)眾生」。菩薩先付出,不斷在人間無所求的付出,就像父母、師長一樣,疼惜孩子是無條件的,天生自然。菩薩,亦師亦父,所以叫做「師父」。這就是師長,就是諸佛菩薩,承諸佛菩薩那個道理──慧命,法身。這個法身慧命生生不息在人間,就是這樣,有人願意去探討道理,道理延續;延續,接受道理了,延續於後代再後代,代代傳承無不都是法身慧命。因為法身慧命就是道理,傳道理的人無不都是諸佛菩薩。我們若用這樣的心就是感恩。

父母師長也是這樣的心,這麼的自然,對孩子、對學生,是這樣的付出無所求,所以這全都是就像菩薩心。媽媽心、菩薩心,菩薩心、父母心,這個心是貫通的,同這樣的心,佛陀豈不就是視四生為己子呢?眾生以佛為父,佛,佛就是眾生慈父。「四生慈父」,難道不是嗎?視四生為子,同樣也是父母心,這就是菩薩。菩薩生生世世在人間,不是父母一生一世;菩薩用父母心,是生生世世。所以「菩薩先有恩德,普及於眾生,或施以財物」,不論是眾生貧窮苦難,給他財物、給他物質,就是或者是有其他種種。除了物質之外,那就是精神面了,所以所需要的,菩薩就是這樣付出、這樣教育。所以「及免諸恐怖」,讓這些眾生能夠沒有恐怖,安穩眾生心,輔導眾生,心能夠通達於理,心能夠時時輕安自在,這就是菩薩對於眾生,是身外財物或者是內心需求,就是讓他很安穩。

尤其是眾生身體病痛,他就讓他有救療,給他醫藥,讓他有醫、有藥來療治眾生病,這令得眾生安樂。安樂的生活富有,心充滿了知識、智慧,身體健康沒有病痛。就像這樣,讓眾生很具足,該有的都給他。而眾生也知恩,知道要報,要報恩,但是菩薩則不欲其世間財利。你是要用什麼來報恩?我也不要貪財、也不要著物,也不想要享受什麼,你要用什麼來回報我呢?菩薩的心就是這樣。

但是若要回報,只有這樣教育他,教育他就是要供養父母,要懂得孝順,做人的道理,百善孝為先。從小教育他們懂得回報父母恩,要感父母恩,甚至要教他們,教眾生要懂得愛護生命。不只是孝養父母,還得要愛護眾生;不只是愛護眾生,真的要回報,好好做人、守規矩,愛護眾生,不要殺害,這就是最大回報。以行供養,回報前面所說的「四恩」,佛菩薩恩、父母恩、師長恩、眾生恩,你用你的行為來回報。這就是菩薩,菩薩要教導眾生,諸佛也是這樣的教導。諸佛菩薩付出並不盼望眾生如何回報,眾生的回報,只是要做好你的本分事。你要供養父母,你要愛護天下眾生;要懂得愛護自己的慧命,要守規矩、守禮節、持戒律。這是最好的回報,這就是報恩。

謂菩薩先有恩德
普及於眾生
或施以財物
或脫諸苦難
及免諸恐怖
救療眾病
令得安樂
而眾生知恩
欲酬報者
菩薩則不欲
其世間財利
但教其供養父母
乃至護生
受持禁戒
是名報恩巧方便

這就是菩薩在人間,如何行五波羅密、六波羅密,最具足就是六波羅密。菩薩,學菩薩道的人,不能離開這五度、六度,最重要的是第六──智慧,有智慧,就能夠知道那個前面的五度,是理所當然,平常事、該做,這就是菩薩的本分事。所以,成佛就是很自然的事情,回歸本性,化為就是這麼的平常。所以佛法就是在很平常中,是我們眾生逆倫了,所以變成濁。這個天然的倫理,我們眾生違背了,違背了很自然的倫理、觀念,所以行為是反逆過來,才會世間這麼的混亂。這就是菩薩要再努力,將逆轉為順,正確;轉逆,逆轉為聖、正,這樣逆與正。所以,道理只是正道理與逆道理,人間只有這兩件事情。我們現在在學的是正道理,要如何「就有道而正焉」?我們走進去這條路,要正確的方向。這條是什麼路呢?在眾生群中來扶正這個方向,不要亂掉,這很重要。天地之間就是需要這樣走,這是眾生全都一樣。

常常說,眾生皆有佛性,看到一則新聞,在2004年所發生的一則,南亞海嘯一段感人的故事。那就是英國一個小家庭,一對夫妻(母親薩曼莎Samantha、繼父埃迪),帶著他們八歲的女兒(安珀‧歐文Amber Owen)到泰國,去普吉島,去渡假。當他們在那個地方,選擇一個海邊,很優雅的一間飯店,環境美、靠海邊,在那裡渡假。這個女孩子,八歲了,她很愛象,很喜愛這個象,覺得象很溫馴。在渡假的期間,每天都跑去,離這個飯店沒有多遠,有一個養象的地方,也是供應觀光客(騎)的象。這個女孩子特別喜愛一隻,四歲,很年輕的小象(寧農Ning Nong)。她那段時間,都常常去與這隻象作伴,這隻象與這個女孩子,就這樣很合和,常常用鼻子拍拍她的肩膀,讓這個女孩子,站上去牠的身體上面,悠哉、悠哉。

有一天就是在海邊,忽然間就是在那個地方,而愈走愈遠之時,那位馴象師就要這隻象歸隊,歸回去牠們的象群。這隻象好像平時很聽話,那一天好像感覺很異常,這隻象就離開這個海邊,一直走去。忽然間就看到這個海面,開始有波浪了,一直滾來。海邊是很多人,這隻象就是一直,往遠離海邊的方向,這樣加快腳步。忽然間一波的海浪湧過來,這個海浪,根據後面的分析,十多公尺高,就是這麼大的海浪,整個蓋過來了。這隻象也已經這樣快步走,這樣已經離這個海灘,有一段距離。那一聲的巨響,而且很大的水,也是同樣這樣湧過去,這隻象還是踏著,這個海水的浪潮往前前進。這個女孩子回頭一看,海浪退了,海灘已經沒有人了,人都隨著海浪去了,海灘沒有人了。看到一些樹也都倒了,景象已經瞬間變了。這隻象沒有停歇,還是再向前,一直踏上了小山丘,那個沙丘陵,一直走,走到有石頭能夠擋海水,那個石牆的地方,這隻象才停下來,要讓這個小女孩,能夠爬上去安全的石牆上。這個時候女孩子的父母,已經很驚慌了,找啊、跑啊,才看到這個女孩子安然無恙,很感恩,這樣逃過了一劫。

這個故事,在那個時候傳了,到了2016年那個時候,一個作家將它寫成故事,在英國倫敦搬上舞臺劇。這個女孩子,知道這個消息,就來了,來這個劇場,來見這位寫劇本的人,來與他見面,這樣做見證,再完整說過那麼久以前,回顧那時候,想,這真的是生命在瞬間,人生無常。而動物與人,人物與動物到底差多少呢?動物,這隻象牠能夠很敏感,就感覺到那個海的氣象,這到底,海的生態到底是什麼?人沒有感覺,卻是動物感覺了,就懂得趕緊,身體載著這個女孩子,往前一直走,快步走,離開那個地方。要不然這波大波浪來了,相信女孩子也不在了,已經跟波神去了,這就是生命無常,也是生命奇蹟,也是大自然皆有佛性。看看,所有的生命體,都是有真如本性,象,在這個大自然境界,牠就有這個大自然生態,那種敏感的自性在,所以我們就要很相信,佛陀對我們的教育,就是要我們人人回歸大自然,我們真實的真如本性,就是在這裡。

所以看起來這段故事,很感動人,也就是眾生皆有佛性。所以,菩薩教導我們護生,不只是愛護人類,我們還要再保護一切的生態、所有生命,有情、無情,這生態,我們全都要保護。這就是菩薩付出,並無所求要回報,只是要教育我們,教育我們要好好,順這個人間自然;要懂得如何做人,要從報恩心開始,這才是真正「善男女等」,這就是菩薩,我們要如何懂得聽道理,道理,我們要如何順道理來走?所以,聽聞佛法的人就要守戒。「善男女等」,這是前面的經文:「有善男女等,聞我說壽命,乃至一念信,其福過於彼。若人悉無有,一切諸疑悔,深心須臾信,其福為如此。」

有善男女等
聞我說壽命
乃至一念信
其福過於彼
若人悉無有
一切諸疑悔
深心須臾信
其福為如此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這是前面所說的,我們就要用心去體會、去了解。一念,哪怕你短暫,能夠體會到這個道理,瞬間體會了,不是這樣就放它過去,瞬間的體會,是我們恆久的時間要受持。知道,突然間知道這件事情,就是要長長久久,要受持。

接下來這段經文就這麼說:「其有諸菩薩,無量劫行道,聞我說壽命,是則能信受。如是諸人等,頂受此經典,願我於未來,長壽度眾生。」

其有諸菩薩
無量劫行道
聞我說壽命
是則能信受
如是諸人等
頂受此經典
願我於未來
長壽度眾生
《法華經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》

這段經文開始也要用心了,那就是「其有無量數諸菩薩」。很多很多,這麼多的菩薩,就是來自於無量劫,用很長久的時間不斷,佛教導成菩薩。

其有諸菩薩
無量劫行道:
其有無量數諸菩薩
於無量劫
行如是善道
久修施戒等
諸善行波羅密

菩薩是這樣一次一次,長長的時間,一生一世無量劫以來,不斷培養、不斷教導、不斷結緣,已成就、當成就,現在才開始新發意這些菩薩,有無量數,都是長久以來「行如是善道」。這麼的多,都是一直都在行善道、學規矩,我們要如何,好好學規矩、學次序、待人接物等等的善道、如何付出。所以,「久修施戒等」。戒、定、慧,這我們要修,而且戒、定、慧要修,要身體力行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其實這個過程中,裡面還是要包含著智慧,有智慧才能夠恆久。瞬間須臾信,就是很快接受到,「須臾信」,但是要長久受持,這就是智慧。得到一項善,要久久拳拳服膺,所以剛才說「須臾信」,須臾信的功德很大,就是讓你發現到真理,你就要好好把握,長長久久就是要這樣去體會,這叫做智慧,所以功德就大了。

「久修施戒等」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等等,這就是「諸善行波羅密」。五度或者是「般若」度,其實般若度就是在五度之中,而我們若沒有很明朗,沒有智慧在其中,我們的心就無法定方向,就容易「熱心容易恆心難」,這個恆心難就是欠缺般若。就列入五度,而般若再另外提出。我們人人有善心,不一定有智慧,所以善心的人居多,而善心、智慧平行的人很少數。其實人人本具就有,只是我們的習性,培養善根比較簡單,叫他智慧,要進來,這就慢慢來。就是叫你去放生,你願意,叫你不食眾生肉,唉!慢慢改。放生與吃眾生的肉,到底是差多少?這就是想不通、看不開,有貪欲在口中。貪口欲,這幾秒鐘的口欲,他就無法改過來,戒不掉。所以,諸佛菩薩要我們戒,但是,哪怕這個小小口欲之戒,都戒不掉,所以說修行難,啟開智慧難。這只是在這樣的道理,這麼的簡單,簡單的做不到,這就叫做眾生,這叫做顛倒。所以,「聞我說壽命,是則能信受」。

聞我說壽命
是則能信受:
上根利機
久植善因緣
今聞佛所說壽命
則能信受
深解慧命長遠
是則智慧人

善男女若聽,聽佛來講那個壽量。我們前面那一品就是「壽量」,聽佛陀來解說這個〈壽量品〉,壽量的道理。彌勒,很多菩薩很擔憂佛,已經有那種,要示入涅槃的這個形態,所以大家擔憂。佛已經是接近八十歲了,因為那個時候,《法華經》才講到那個地方,所以大家很擔心,就問佛:「佛,這壽命,而壽命,你如何有辦法度那麼多人?」就菩薩來這麼多來問佛的壽命。佛陀了解彌勒的意,帶動菩薩來問壽命:「這壽命到底有多長?」佛陀就解釋壽命、慧命。我們法身、化身、報身,這些佛法、道理如何在人間?多少在人間,佛的壽命就在人間,這就是覺,覺的壽命。覺就是道理,道理的時間有多長?眾生知道多少,這壽命就有多少、有多長。我們若能夠了解,這其中包含的道理,那就是很多、很清楚。

所以這需要「上根利機」的人,才有辦法去體會其中含著很深,也是我們很適用的道理,只要啟開我們的內心,自然就能夠清楚、了解。所以,「久植善因緣,今聞佛所說」。這些菩薩,善男女就已經發心了。雖然還沒有出家,在家的居士男、居士女,這些都叫做善男女。就是在家,他聽到這個壽命則信受,那其中的意思,他能夠了解、能體會。所以在家居士智慧也很成長,不是出家才能夠體會。不是聲聞、不是緣覺,名稱不是修行者,卻是在家的弟子,他們也有辦法有這樣的信解;佛陀所說的法能夠接受、體解、受用,這叫做信解。

所以,「深解慧命長遠」。這已經有很深的體會,難得這個生命,要趕緊利用這個生命接受真理。這個道理接受了,我們要趕緊利用時間、生命,投入人群發揮生命的利用,這利益人群,這就是生命。真正在利益人群、真正在付出,才是生命存在之時,要不然是白費的時光,沒有用的壽命。壽命就是要快速利用在人間,所以這叫做「深解慧命長遠」。我們的生命不是今生此世而已,延續過去,得在現在,我們還有要待延續到下一代,這叫做長遠,慧命長遠。「是則智慧人」,這就是智慧的人。

如是諸人等
頂受此經典:
如是諸有智慧人
如上所說
聞此經典
則能頂戴受持

「如是諸人等,頂受此經典」。這些人已經接受到這個法了。「頂受」很尊重接受下來。這就是「如是諸有智慧人」,「如是諸人等」,就是諸有智慧的人。很多有智慧的人,不只是出家,還沒有出家、在家居士,都是智慧的人。「如上所說,聞此經典,則能頂戴受持」。這些人,前面所說的無量數,無法計算,所有很長久以來這些菩薩,已成就、當成就、現在開始新發意,全部這些人,叫做「如上所說」。前面所說的,這些數字的人人,全都「聞此經典」。聞這個《法華經》,聽到〈壽量品〉,「則能頂戴受持」。這些道理,大家都接受得到,就接受下來,在內心。所以,「願我於未來,長壽度眾生」。

願我於未來
長壽度眾生:
既深生信解
當發誓願
願我得於未來之世
長壽度眾生

大家就開始發願了,知道慧命只是會合道理,趕緊利用我們現在的生命,來會合道理,落實生活在人群付出。這就是這樣,我們深信了,我們應該要了解,要用我們的生命會合慧命,法在人間,利益人群,這就是我們的價值,這叫做「深生信解,當發誓願」。大家都發願了,這樣我還要再更長的命,我要再更多的生命,好好為人間做事情。這生命,我們可以一小時當好幾個小時,利益人群;一個念頭可以幫助很多人,利益人群的好事情。不論你用腦、用力量,只要我們發揮出來,無不都是很寶貴的生命。一點點,它就能夠發揮很大,影響很多人,觀念、典範,我們都可以做在人間,好的觀念讓人知道,好的典範教人做,若這樣,這就是利益,生命每秒鐘都很有價值。這就是發誓願,「願我得於未來之世,長壽度眾生」。就是這個生命的未來,好好趕緊度眾生。

既聞長壽
一念信解
願同如來說法壽命
長時劫、無量世
資長慧命等
於佛果菩提
豈有退轉

所以,「既聞長壽,一念信解」。因為這〈壽量品〉,我們一聽:「壽命原來就是這樣,是慧命來完成。」用我們智慧的生命來完成。已經知道,我相信,不只是今生,要把握時間、利用生命以外,我們延續下去,我們有心、有願,來生來世也同樣,不是今生此世而已。所以,「願同如來說法壽命」。與佛所在說的壽命一樣,那就是會合慧命的長時間;長時劫、長時間、無量世,長長久久資長慧命等等。生生世世,我們都要入人群,人群中就是一條菩提道。因為菩薩在人群中修行,這是菩薩的道場。所以「長時劫、無量世」要「資長慧命」,生生世世都要在人群中,來成長我們的慧命。所以,「於佛果菩提,豈有退轉」。我們既然發心要學佛,我們一定就是要成佛,若沒有成佛,我們哪能退轉呢?

願我:
起慈悲誓願
願我於未來
恆立宏願
頂戴受持弘經
自化度人

所以我們要發願,「願我:起慈悲誓願」;我要發願,「願我於未來,恆立宏願,頂戴受持弘經,自化度人」。我們要發我們自己,生生世世都要懂得發願,不是今生此世而已,所以,「恆立宏願」。長長久久,我們都同這個願,不要退轉。所以「頂載受持弘經,自化度人」。這叫做頂載受持經典,這我們要很用心去體會。人間,時間就是這樣的過程,我們應該要把握在當下,請大家時時要多用心!
~證嚴法師講述於2018年3月29日~
回頂端 向下
 
20240110《靜思妙蓮華》念報四恩 得入道疾 (第1586集) (法華經·分別功德品第十七)
回頂端 
1頁(共1頁)

這個論壇的權限: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
 :: 菩提法水 :: 靜思晨語 :: 靜思晨語—靜思妙蓮華-
前往: